第二品 不放逸品
摩醯提利陰謀陷害珊蔓娣皇后
富翁的聲音
愚笨的周利槃特證得聖果
慶典期間幼稚的舉止
大迦葉尊者想知道生死輪回的次數
修行的目的
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
智慧之火
知足的比庫
摩醯提利陰謀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進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輪回;
精進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屍走肉。 (偈21)
智者確實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進安樂,
並且喜悅聖境(注2); (偈22)
智者堅定、精進禪定(注3),
解脫系縛(注4),證得無上涅槃(注5)。 (偈23)
姍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壽多羅,她的職責是每天為皇后向花匠蘇曼那購買花。有一天,她在蘇曼那的家裏聽聞佛陀說法,由於過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證得初果。回到皇宮之後,她就向皇后和其他侍女轉述佛陀的說法。她們也因此對佛法有所瞭解。從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他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師亦母。她非常聰穎,能夠把聽聞過的佛陀說法,再轉述給皇后和其他侍女聽,也因此,後來她確實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當面頂禮佛陀,但害怕國王會反對,只好在佛陀經過皇宮到其她信徒的家時,透過皇宮建築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禮。
摩醯提利是國王另一位出身婆羅門的妻妾。她的父親曾經認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兒託付終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說:「即使看見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兒─渴愛、不樂、貪欲 (注6),我都不動心了。畢竟,色身都是污穢的,有什麼值得貪戀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為知道這對婆羅門夫婦當天就可以證得三果(不還果)。這對夫婦聽完佛陀的話後,果真領悟美麗的無常,而當下證得三果。他們把女兒交付給她的叔叔,而雙雙出家修行。後來,兩人也都證得阿拉漢果。但摩醯提利因為對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負,而認為佛陀的話是一種侮辱,她內心痛苦、難堪,發誓要找機會報仇。
後來,她的叔叔把她獻給優填王,使她成為國王的妻妾之一。當她知道佛陀正在憍賞彌城內,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過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禮時,她決定展開報復的行動,同時一併要傷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國王進纔言,說皇后和侍女在房子牆壁挖洞,而且對國王不忠實。國王就親自去檢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見這些孔洞,但當他明白其中原委後,並不生氣。
雖然如此,她繼續向國王誹謗皇后對國王不忠實,並且說皇后企圖殺害國王。有一 次,她知道國王帶著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幾天,就把一隻蛇藏在國王的琵琶中,並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蓋起來。然後她告訴國王說,她有不祥的預感,十分擔心國王的安危,請國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國王不予理會,她就跟隨國王到皇后的房子,並且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開,琵琶內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並且蜷起身子,嘶嘶作響。國王看見蛇的時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誤認皇后要害他。國王一時非常憤怒,怒吼著,叫皇后站起來,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後。然後國王拉弓,將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對國王的舉止毫無懼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雖然國王善於射箭,卻未射中任何人。國王目睹這奇跡時,明白皇后是無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請佛陀和眾多比庫到宮中來化緣、說法。
摩醯提利看見自己所有的陰謀都失敗了,於是擬定最後一項萬無一失的陰謀。她派人送口信給她的叔叔,要他縱火燒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話做,但房子內的皇后和侍女由於有很好的修持,所以雖然在危難的時刻,仍然繼續禪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證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進步。
當國王接到報告趕來時,已經太遲了。國王心中懷疑這是摩醯提利慫恿的結果,但他不動聲色,反而說:「皇后在世時,我一直警覺在心、提心吊膽,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現在我可寬心了!會是誰做了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愛我的人做的。」聽完國王這一番話時,愚蠢的摩醯提利馬上介面說,是她要她叔叔縱火燒死皇后的。國王聽她招認了,佯裝非常高興,告訴她,他要大大賞賜她和她的所有親戚。但當她們興高彩烈地抵達皇宮時,卻全部與摩醯提利一起被捕並且在皇宮的廣場上被處決。邪惡的摩醯提利終於因為陷害貞潔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懲罰。
佛陀知道這兩件悲慘的事件時說,正念現前、精進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則如行屍走肉。
備註:
(注1)「不死」的意思不是說精進的人不會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拉漢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說精進的人證得涅槃,不在生死輪回,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輪回不斷。
(注2)「聖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種殊勝。
(注3)此處的「禪定」包含止與觀。
(注4)此處的「系縛」指四種煩惱:貪愛、生、邪見和無明。
(注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誤以為的斷見或一切虛無的境界。事實上,涅槃是永恆、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語無法完全表達涅槃的真實義,其字面的意義是遠離愛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證得的出世間境界,也可以解釋成所有愛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虛無的意思,它肇因於究竟滌除愛欲而達到究竟解脫的喜悅境界。就形上學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學而言,涅槃是棄除自我觀。就道德(倫理)學而言,是三毒(貪、瞋、癡)的滌除。
(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參考佛光阿含經,雜阿含經第1979頁注。
富翁的聲音
精進、正念現前、舉止清靜、善於分辨善惡法、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 名譽隨之提升。(偈24)
王舍城有一年發生瘟疫。城裏一位銀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輕的兒子之外全都罹難。臨終之際,這對夫妻告訴年輕的兒子─坎拔高沙卡趕快離開故鄉,等瘟疫結束後再回來。他們並且告訴他,已經把一些有價值的財產埋藏在某個地點。這年輕的兒子就照父母的話,遠離家鄉。後來,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他才返回家鄉。
回鄉之後,城裏居然沒有人認識他。他接著到父母埋藏財產的地點,發現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財產挖掘出來,城裏的人可能會認為,這窮小子一定透過什麼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國王報告,其結果就是他的財產會被沒收。所以他不想挖出這些財產,而另外找工作維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並且大聲通知城裏的人該是準備食物、馬車、套牛軛等工作的時間了。這種工作在沒有時鐘的年代絕對需要。
有一天,頻婆裟羅王聽見他的聲音,由於國王善於從人的聲音去判斷人的個性,就說:「發出這聲音的人有大批的財產。」這時候一位侍女聽到國王的評論,就派人去調查這件事。得到回報後,侍女向國王說,這個人只是個傭工而已。但往後的兩天,國王仍然堅持他的看法,而調查的結果仍舊一樣。這侍女因此覺得事情一定有蹊蹺,就向國王請求,親自去調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兒偽裝成農人,然後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並且說她們是出門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讓她們在家中過夜。第二天,她們想辦法說服坎拔高沙卡讓她們繼續住下來。而在這期間,國王兩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區要舉行某慶典儀式,當地所有人都要捐獻。坎拔高沙卡身邊沒有足夠的錢,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幣。當他繳交金幣後,這侍女加以調包,並且把金幣送去給國王。不久,侍女請人傳話給國王,請國王派人來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宮。國王的人馬到達時,坎拔高沙卡勉強跟著他們到王宮,而侍女和女兒卻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宮裏,國王要坎拔高沙卡說出實情,國王向他保證,如果無辜,絕對不會受到傷害。坎拔高沙卡承認金幣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裏銀行家的兒子。他也說出藏金幣的地點,所有的財富因此被挖掘出來,並且呈送到宮中來,國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擔任他父親的職務─城裏的銀行家。並且把一位女兒許配給他。
後來,國王帶著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國王向佛陀說,坎拔高沙卡雖然有錢,卻願意以勞力維持生計,從事最低賤的工作;國王又說自己如何被他感動,而任命他作銀行家。國王接著就向佛陀介紹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機說明,具有何種人格特質的人會成功。
愚笨的周利槃特證得聖果
由於精進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
智者為自己建造不為洪水淹沒的沙洲(注)。
某個銀行家有兩個孫子,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摩訶槃特和周利槃特。年長的摩訶槃特經常陪伴祖父去聽法,後來就出家加入僧伽,而在一段時間之後,證得阿拉漢果。弟弟周利槃特也跟隨哥哥出家,但由於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庫,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個月內記不得一句偈語。哥哥摩訶槃特就建議弟弟不如還俗。
有一天,名醫耆域邀請佛陀和眾多比庫到他家接受供養。周利槃特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庫名單中。他知道自己無緣參加後,十分沮喪,決定還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後,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門口,面向東方而坐,並給他一塊布,要他一邊搓揉布塊,一邊複誦「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後,佛陀就和摩訶槃特挑選出來的比庫們一齊去名醫耆域家。
佛陀離開後,周利槃特努力搓揉布塊,並複誦「去除污垢」,不久,布塊變髒了。也就在這時候,他過去的善業機緣成熟,而使他瞭解世事無常。這時候,佛陀在名醫耆域家中,透過神通力量,知道年輕的周利槃特的進展,於是放光,使周利槃特感覺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說:「不只是布塊因為污垢而變髒,人的身心也有貪、瞋、癡等污垢,只有去除這些污垢,人才可以達到修行的目的,而證得聖果。」周利槃特明白佛陀話中的涵意,繼續禪修,不久就證得阿拉漢果 (注),並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這時候,名醫耆域的家人,正準備向佛陀的缽中注水,以表示供養,但佛陀卻用手遮住缽,防止水進入,並且問道:
「是否還有比庫在精舍裏?」
「沒有!」
「還有一人!」佛陀說,並要人去請周利槃特來。
當被差遣的人抵達精舍時,不只看到一位比庫,而有很多一模一樣的比庫,這些比庫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槃特創造出來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報告這件事,卻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庫說:「佛陀召喚名叫周利槃特的比庫。」但當他照做時,很多聲音回答道:「我就是周利槃特!」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個回答「我是周利槃特」的比庫,結果當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庫時,其他的比庫都消失了。周利槃特比庫就跟隨他到名醫耆域家。供養之後,周利槃特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講經說法。
後來,周利槃特的事被比庫們無意間提起,佛陀就說:信心堅定、努力精進的人都必定會證得阿拉漢果。
注1「沙洲」:較高的陸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難,智者證得阿拉漢果,就等於為自己建立較高的安全陸地,而不會陷溺於五欲、邪見、愛欲和無明之中。
注2:讀者應注意,周利槃特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證得阿拉漢,他已經準備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幫助他除掉剩餘的污垢,解脫無明所造成的煩惱。
慶典期間幼稚的舉止
愚癡的人耽溺於放逸行,智者護持自己的精進,一如世人保護無上的珍寶。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樂, 精進禪修的人可以獲得大安樂。
有一年,舍衛城慶祝一個廣受歡迎的慶典,慶典期間,許多年輕人用灰土和牛糞塗揉身體,並且在城內到處閒蕩、喧嘩,而成為大家頭痛的人物。他們停留在居民家門口,直到居民給他們錢,才肯離去。
當時,舍衛城裏有很多的佛教信徒。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風報信,請佛陀在七天之內,不要進城,而由信徒們直接把供養品送到精舍。同時,他們也儘量留在家中。第八天,慶典結束後,佛陀和眾多比庫受邀到城內說法。當信徒告訴佛陀那些年輕人在慶典期間的幼稚舉止時,佛陀說那些年輕人因為無明,所以舉止缺乏尊嚴與莊重的氣息。
佛陀接著勸誡信徒們不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樂,應該時時正念現前,這樣才可以獲得幸福,證得究竟喜悅的涅槃。
信徒們專心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滿心歡喜,對佛法的信心更加堅定。
大迦葉尊者想知道生死輪回的次數
智者以正念滅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長,憂患全無,以視憂苦眾生。
智者(阿拉漢)觀無明眾生,
如同登上山頂的人俯視山下的眾生。
有一次,大迦葉比庫停留在畢砵離洞窟的時候,運用神通想要知道,誰正念現前、誰迷糊過日子,誰快要往生了。
這時候,佛陀從精舍裏透過天眼明白大迦葉尊者的所作所為,便想要告訴他只是在浪費時間(注),所以就放光,出現在大迦葉尊者面前,告誡他:「大迦葉!生死輪回是不可究竟瞭解的。它超過你的智慧,只有證悟的諸佛才能夠解釋眾生的生死輪回。」
(注)本故事說明人不應該過度追求無法增進修行的事物。大迦葉企圖要瞭解的事無法幫助他證悟生命的實相。佛陀不斷提醒他的弟子們要確實參透生命的實相,努力解脫生死輪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過察覺而證得阿拉漢果。一旦成為具有無上智慧的究竟聖者(如佛陀),自然具足這些能力。
修行的目的
眾生放逸,智者精進;眾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癡的人,就像賽馬超越老弱的馬匹。 (偈 29)
兩位比庫從佛陀那裏得到禪觀的指導後,到森林裏的一處精舍去禪修。其中一位比庫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邊取暖,整個初夜只知向年輕的沙馬內拉談話而浪費時光。另一位虔誠的比庫則善盡比庫的職責:初夜時經行,中夜時休息,後夜則再度禪修。由於他的精進和正念現前,所以很短的時間內就證得阿拉漢果。
結夏安居結束後,這兩位比庫回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問他們如何安居?懶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庫說另一位比庫只是躺著休息、睡覺而浪費時間。佛陀就問道:「那麼你自己呢?」他回答說自己在初夜的時候,靠在火旁邊取暖,然後就整夜沒睡。但佛陀太清楚他們兩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對懶惰的比庫說:「你明明懶惰、心不在焉,卻說自己精進努力、正念現前,而你的同修精進努力、正念現前,你卻說人家懶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緩慢的馬,而你的同修則是強壯、腳程敏捷的馬。」
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
帝釋因為不放逸,所以成為諸天王;
精進受人讚歎,放逸受人訶責。
有一天,離車國的摩訶利王子,前來聆聽佛陀講解《帝釋所問經》。佛陀的生動敍述,讓王子以為佛陀一定見過帝釋。為了確認,他就問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訶利!我確實認識帝釋,也知道他為何成為帝釋。」佛陀就告訴摩訶利,身為諸天王的帝釋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從事很多的社會公益活動,如鋪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並奉行七項義務:
1.奉養父母、2.尊敬長者、3.言語溫順、4.不背後說人閒話、5.慷慨大方、不貪婪、 6.實話實說、7.不動氣
由於瑪伽在那一生中具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往生為帝釋。」
智慧之火
精進的比庫,害怕放逸而勇猛精進,
猶如大火,燒盡一切結。
有一位比庫得到佛陀給他的禪觀指導後,就到森林裏去禪修。雖然努力修持,但卻只有非常小的進展。他感到沮喪、挫折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希望佛陀能給他進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見熊熊大火,於是就跑到山上去觀察火勢。正當火勢漫延時,他突然領悟到,就像火燒毀一切東西,究竟智慧也會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縛。
這時候,佛陀明瞭這比庫的意念,就放光,出現在比庫面前,告訴他:「你現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繼續努力吧!就如大火燒毀一切障礙,繫念在前的比庫解除所有的結 (注)。」這比庫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不久之後,就證得阿拉漢果。
備註:
有十種結(束縛):身見、疑、戒禁取、貪、瞋、色愛、無色愛、慢、掉舉和無明。前五項稱為五下分結,較輕微,後五項則稱為五上分結,較嚴重,一旦證得預流果,則解脫五下分結中的前三項,其餘二項則在證得一來果時,會減輕,但證得不還果時,才會滌除殆盡。
五上分結則只有證得阿拉漢果後,才能予以滌除。
知足的比庫
精進的比庫,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墮落,而趨近涅槃。
尼珈瑪西提舍出生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並且在當地長大。出家之後,他過著非常簡單的日子。化緣時,他就到原來親友居住的村子,並隨緣接受人家的佈施。他避免參加大的儀式、慶典,甚至給孤獨長者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舉辦的大型佈施,他也沒有參加。
其他比庫漸漸議論紛紛。他們指責他只接近親人,而不喜參加大型佈施等等。這些比庫並且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就召喚他來,讓他自己解釋。他說雖然他常回故鄉,但只是去化緣,而且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與否,他就離開。聽完他的解釋後,佛陀當著其他比庫面前稱讚他。佛陀也告誡比庫們,需求少,知足的過日子符合所有聖者和佛陀的教誨。同時,所有的比庫應效法尼珈瑪西提舍。佛陀進一步敍述鸚鵡王的故事:
從前,鸚鵡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邊的無花果樹林裏。後來,無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鸚鵡也就離開林子。只有鸚鵡王留下來,但不管剩下來的東西是嫩芽、葉子或樹皮,他都很滿足。帝釋知道這件事後,想測試鸚鵡王的德行,就運用神通力量使無花果樹枯萎。然後,和皇后一起變化成鵝,來到無花果林,問鸚鵡王何以不離開年邁、枯萎,無法再長出大量果實的無花果樹呢?
鸚鵡王回答道:「我沒有離開,是出於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命,我就不會背棄這樹林。」
帝釋大受感動,就恢復並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時,從恒河中取水,灑在無花果上,使它們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