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別人而活的人生,該如何糾正?

 哈佛商業評論 

 來自專輯

 自管理

蒂娜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她的女兒最近離家去大學讀書了,她的丈夫也有自己的事業。 儘管她曾經熱愛銀行工作,但她現在卻提不起興趣。 有段時間,她一直在問自己是不是應該辭職。 但是如果辭職的話,她的同事和上司會怎麼看待她呢?

接連不斷的思緒,使蒂娜腦海中浮現了一些更深刻、更本質的問題。 如果她所有的選擇都是在回應他人的期望,該怎麼辦? 她一直都是父母引以為傲的孩子:她是明星學生,嫁給了父母都認可的丈夫,還和父親及祖父一樣,進入了銀行業工作。 如今,45歲的蒂娜很焦慮:所有選擇都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都是在家庭壓力促使下決定的。 更讓她更恐懼的是:在人生的這個時刻,她還有其他選擇嗎?

  

 蒂娜開始不斷地質疑自己。 這一切的源頭是什麼? 是不是有一個自己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存在的隱藏自我? 她仍然記得青少年時期的自己滿腦子都在思考的問題:“大家想讓我做什麼?他們想讓我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這些問題了:她要誠實地考慮一下 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而不是考慮其他人對她的期望是什麼。 但是,“真實的蒂娜”想要的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對“真實自我”與“虛假自我”(又稱“陰影自我”)的概念研究已久。 舉例來說,卡爾·榮格(Carl Jung)向人們介紹了“人格陰影”的概念。 他認為“陰影”是我們不為人知的陰暗一面,是由原始的、消極的、被社會貶低的情緒(比如性慾、對權力的渴望、自私、貪婪、嫉妒、猜忌和憤怒)所組成的。 儘管陰影像徵了我們懼怕的一切,從而使我們拒絕承認它的存在,但是它始終是我們人格中的一部分。 榮格認為,除非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陰影面,否則,我們就注定在無意間成為它的受害者。

同樣的,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介紹了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的概念。 像榮格一樣,埃里克森認為,身份形成的過程包含陰暗和消極的一面。 我們的某些特徵雖然具有吸引力,但卻令人感到不安,因此傾向於被隱藏。 在成年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內化了那些被視為可接受的事物,還內化了父母和社會對於不良特質與性格的態度,儘管後者只有在潛意識中進行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不良”事物都變成了“禁果”:儘管有害,我們卻還是被其吸引。 若要真正做回自己,我們必須將這些“禁果”融入自我認同感中。

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Winnicott)詳細說明了“真實自我”和“虛假自我”的概念。 他解釋說,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發展出了一套防禦體系,尤其是感到自身受到威脅的時候,而這套防禦體系很可能會演化成一個“虛假自我”。 他認為,如果我們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父母的承認與滿足,我們會傾向於認為這些需求是不重要的。 我們會為了順從父母的意願而抑制自己的渴望,不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因為我們會覺得,如果不順從父母的意願,那麼就會危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另外,我們也會內化父母借助孩子的成就來實現自我價值的觀念。 然而,順從他人對你的期望,其實是一個情感上的謊言。 我們這麼做的代價,就是自身的需求被抑制了。 在我們努力取悅他人時,就隱藏並否認了“真實自我”,從而導致自我疏離。 這樣一來,“虛假自我”就會佔上風,並對“真實自我”形成防禦屏障。

如果“真實自我”和“虛假自我”之間的矛盾過大,自我認同感就會十分脆弱。 如果不能獲得穩定的自我認同感,我們總有一天會像蒂娜那樣感到崩潰。 蒂娜一生都在順從他人的期望,她正在經歷埃里克森所說的“遲到的認同危機”(delayedidentity crisis)。 人生一旦過了某個時刻,我們往往就很難再繼續維持之前的謊言了。

 蒂娜的個案也說明,認同探索之旅通常始於青少年時期,但並不終止於此。 蒂娜的“虛假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了極點,從而導致早年經歷的困惑再次浮現出來。 蒂娜未能接受自身陰暗的一面或消極的認同感,以致於沒有過上完整、充實的人生。 這一情況不僅讓她感到極其疲憊,而且也讓她忽視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對於“虛假自我”的忽視,消耗了蒂娜許多精力,也損耗了其內在創造力,還導致了各種壓力症狀,包括抑鬱性反應。

但是,“重新經歷壓抑的情緒”不應該被當作是純粹消極的體驗。 儘管人們可能認為人格中的陰暗面代表著被壓抑的生活,但是遲到的認同危機也包含著讓內心重生的種子,也就是踏入人生新方向的動力。 如果我們學會接受被壓抑的自己,同時學會解讀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時,我們就能更了解“虛假自我”,從而喚醒更深層次的認知,並再次點燃自己的想像力。 當一個人準備好接受陰暗面,而不是將其置之一旁時,就能激髮用於自我實現的創新、積極的想法。 這些隱藏的慾望會幫助我們反思一些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包括“我是誰?”還有“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麼做甚至可以把自憐情緒的螺旋槳轉向相反方向。

蒂娜的情況正是這樣的。 她已經與過去的經歷握手言和。 她開始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夢想與想法,並給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寫信。 她還和丈夫分享了自己的夢想和情感,並一起討論了她的挫敗感和焦慮。 蒂娜的丈夫也開始和她分享自己的夢想。 他們的交流最終變得實質、具體了,他們共同討論未來,包括事業、財務、未來生活的選擇。 蒂娜的自我探索之旅,讓她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到目前為止生活的模樣。

  
在感到安心並且恢復了活力之後,蒂娜認真地回顧了自己的工作職責,並找到了一些進行改變的方法,來讓銀行工作和自己都從中獲益。 有一次,她甚至在用餐時因為政治問題和父親發生了爭論,而出乎意料的是,父親似乎尊重她的觀點。

  
大多數人會像蒂娜一樣,覺得這個過程既艱難又令人困惑。 然而,只有學會處理自己的心魔,我們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質疑自己、自我反思、與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進行有意義的交流,能夠幫助我們接受自己的陰暗面,並在“真實自我”和“虛假自我”之間建立和諧關係。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在不批判自己的情況下,弄明白如何接受自己。 為了認識自己,我們必須帶著好奇心去進行自我了解,這是一次奇妙的探險,探索自己在過去不曾認識的豐富內在世界。

 關鍵詞:自管理   心理學

 曼弗雷德·凱茨·德·弗里斯(Manfred F.R. Kets de Vries)|文

 曼弗雷德·凱茨·德·弗里斯是一名高管教練、心理分析學家、管理學者。 他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法國、新加坡、阿布扎比校區)的領導力發展和組織變革傑出臨床教授。

Tenghuiting、歐明謂 |譯  周強|校





主持人
哈佛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