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深層心識的奧秘

譯文
  當時廣慧大菩薩稟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有透徹瞭解精神活動奧秘的菩薩 。現在我想知道,究竟怎樣才算了解了精神活動的奧秘?那與真理相應的佛究竟根據什麼認可菩薩證悟的階次,他們已經深深領會了靈世界的奧秘?
  當時世尊告訴廣慧菩薩說:廣慧!你問得太好了!你今天能提出這樣深奧的問題來,我知道,你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為了讓他們獲得利益安樂,才提出的。你同情那無窮盡的世界上無量無數的苦難眾生,你想用真理救濟他們,讓他們都能真有所獲 。你現在要一諦聽,我要為你分析靈世界的奧秘
  廣慧!你應當知道,在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種生存狀態裏流轉變化的一切生命,都要根據其過去行為的牽引力而在新的形式下開始其下一期的生命,他們取得新生命的方式有四種,有的是在卵中孵化而出的,有的是在母胎裏孕育誕生的,有的是通過潮濕發酵或黴變產生出來的,還有的靠修行力量牽引出新的生命 生命發生的具體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在兩期生命間有一個過渡階段,那過渡階段中的身體是由極微細的物質構造成的,它被包含在擁有各種潛能的深層識裏,這深層識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它引發現實生命的潛能在逐漸成熟,此後,通過諸如父母交合等外部條件的影響和作用,生命潛能就會進一步增長、擴大,變得有力量,能統攝住兩種事物,把它們領會為自己的所有物,把它們作為認知物件,並且對它們產生出內在的感受來。被深層識領會為感知物件的這兩種事物是:其一,五種物質性的感覺器官以及感覺器官所依據的肉體,深層識把感覺器官和肉體領會是自己生命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因此對它們發生感受:其二,深層識既然有了自己的感知物件,也就有了對物件與表述物件的名稱間的分別,隨著名稱和名稱表述的物件間的區分,也就進一步產生出命題和判斷來,有了命題和判斷,接著也就產生出種種觀念種種學說來,這些名稱、判斷、觀念和學說有的是上期生命活動滯留下來的,它們作為潛在勢力在深層識裏盤踞著,有的是隨著身的發育、隨著生命活動的展開而逐漸孕育出來的,它們也落實到深層識中,化為理上的潛在力量,—— 現在,深層識也把種種理上的潛在力量領會為是自己生命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因此對它產生感受。以上說的是欲念世界中擁有潛能的深層一般狀況,在沒有欲念但有肉體的生命世界裏,此種潛能識仍然包含上面兩個方面的內容,到了既無欲念又無肉體但殘存思想活動的生命世界裏,潛能識在內容、物件上就有了一些變化  。
  廣慧!深層識也可以叫做「執持識」 ,為什麼把它叫做「執持識」呢?因為它 始終追逐著身體的一切活動,身體在哪兒,它也就在哪兒,它把身體中的感覺器官和 肉體統攝為一個整體,從而才能使生命的一切活動表現為某一個生命的活動。深層識也可以叫做「藏識」,為什麼把它稱作「藏識」呢?因為它把身體活動統攝著,對身體的一切活動都能產生感受,就好像身體是藏在它的框架中似的,同時它又像是隱 藏在身體中似的,它與身體同安共危。深層識也可以叫做「 ,「」是什麼意思呢?是集聚、生起的意思,就是說,由於這個識,就能把視覺可及的顏色、聽覺可及的聲音、嗅覺可及的香氣、味覺可及的味道以及觸覺可及的細滑冷暖等一切事物都貯藏起來、收集起來,使它們在精神結構裏穩定地積澱下來,而一旦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積集在深層識裏的事物又會滋生出來、現出來,而這也就是表層識活動的發生過程。

原典
  意識相品第三  
  爾時,廣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意識①秘密②善巧③菩薩。於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於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為於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廣慧!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湣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意識秘密義。
  廣慧!當知於六趣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⑤中,或在卵生⑥,或在胎生 ⑦,或在濕生⑧,或在化生⑨。身分⑩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成熟、輾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注釋
  ①意識:遁倫說:「、意、識義,自有通別,別名意識者,賴耶是,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性故;末那名意,以與六識為同時根,生六識故;六識名識,以對六境分別強故。二通名意識,謂八識中一一皆有集起名、能生名意、了別名識故。」這是說,、意、識這三個名稱可以有通、別兩種理解,從「別」的角度看,是「集起」的意思,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能貯藏一切現象的潛能,並由此潛能產生出現實的活動來;意是「能生」意,指「第七識」能接引生前六識的現實活動,識是「了別」意,即能觀察分析存在現象,這是指前六識,因為前六識就 是對現象進行感知和分析的功能。從「通」的角度看,三個名稱都可以通指八個識,因為一切識都具有貯藏精神活動潛能的功能,所以一切識都可以稱作「」;一切識又都能引發現實活動,所以它們都可以稱作「意」;最後,一切識又都有觀察分析的功能,所以都可以稱作「識」。按,遁倫從「通」、「別」兩個角 度對意識進行審定,這是有道理的,但《解深密經》中尚無明的「八識」概念 ,特別是它沒有提到第七末那識的存在,因此在這裏把、意、識分割開來,像後代唯識家所做的那樣,這是不符合經文原意的。經中所謂「意識」只是「一切識」意,可以把它翻譯成「精神活動」。
  ②秘密:深層結構,也可理解為「奧秘」。
  ③善巧:透徹認識了,透徹把握了。
  ④六趣:又譯為「六道」,六種生死流轉的生存狀態,或者六種生死流轉的生存場所。據佛典,這六道是:一天道,指天界生命;二人道,指人間生命;三阿修羅道,一種介於天、人間喜好諍鬥的生命;四餓鬼道,各種鬼怪;五畜生道,指各種動物;六地獄道,指地獄中的生命。世俗生命總在以上六種生命類別裏流轉,所以稱為「六道」,其中,前三種稱為「三善道」,指較良善的、較容易實現進化的生存狀態,後三種稱為〔三惡道」,指邪惡的沒有進化希望的生存狀態。
  ⑤有情眾:指諸種生命類別。
  ⑥卵生:生命產生的四種方式一,即通過孵化而產生出生命。
  ⑦胎生:生命產生的四種方式一,即通過母胎而孕育出的生命。
  ⑧濕生:生命產生的四種方式一,即通過潮濕發酵,黴變而引出的生命。
  ⑨化生:生命產生的四種方式一,指修行人通過修行的精神活動引發出來的生命。
  ⑩身分:最初的身體,這是指由極精細的物質和極精細的精神複合而成的生命,它尚未能以明的形象示出它的存在;它攜帶著過去生活的全部影響力,在生命由上一週期向下一週期流轉時,它代表著過渡狀態中的潛在生命形式。
  一切種子識:又稱為「種子識」,即指深層識。種子,即潛能、潛勢力意,一切生命活動的發生,除了藉諸種外部條件外,更需要生命內部的條件,生命內部 條件作為一切現實活動的潛在狀態,即稱為潛在勢力,潛能或「種子」。生命中的 潛能除良善勢力外,還有諸種邪惡的理情緒,它們能隨逐身體、控制身體、拖累生命,從而使生命失去向上騰飛的自由能力、沈淪於痛苦煩惱的滯重狀態,因此,  邪惡的生命潛能又稱為「隨眠」、「粗重」等。深層識以貯藏生命活動中的一切潛能為其主要特質,所以被稱為「一切種子識」。
  和合:種子識通過父母身體結合這一外部條件而發生變化,使其生命潛能發育成熟起來。
  依二執受:種子識把兩樣事物統攝起來,把它們領會為是自己的所有物,由此激發出內在的感受活動。
  有色諸根:色,指精細物質;根,指五種感覺器官。佛典認為,五種感覺器官是由肉眼看不見的精細物質構成的,它們為深層識所統攝,是深層識最重要的活動物件一。
  所依:指五種感覺器官所依據的肉體,這就是指肉體生命,它也是由深層識統攝著的,是深層識最重要的活動物件一。
  相名分別:相指物件,名是名稱概念,即把物件和指謂物件的名稱概念區分開來,把物件看成是獨立於名稱外有固定實體的存在。
  習氣:習慣性勢力,這也是潛能、種子的一個常用名稱。
  阿陀那識:慧景解釋說:「此識亦名阿陀那,此雲執持,執特色根及諸種。」執持,即執取義,即把身體感官和生命潛能統攝起來,使生命的一切活動都表現出內在的統一性,阿陀那識這一名稱主要指生命活動的統一性。

譯文
  廣慧!讓我們對表層識活動的發生過程作一個更仔細的觀察。以執持身體的識作為依靠處,這個生命活動的統攝者就會使表層識的現實活動成為可能。具體地說,表層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種識。六種表層識發生現實作用的情況是這樣的:以眼睛這一視覺器官和視覺可及顏色、物體作為條件,就會產生出眼識——視覺活動來,隨著視覺活動的展開,在同一時刻、面對共同的感知物件,就會有對感知材料進行分析、整理和判斷的意識產生出來。同樣道理,以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及聽覺可及聲音、嗅覺可及香氣、味覺可及味道、觸覺可及細滑冷暖等作為條件,就會產生出耳識——聽覺活動,鼻識——嗅覺活動,舌識——味覺活動,身識——觸覺活動,同以上感覺活動一起,伴隨著諸種感覺活動,在同一時刻、面對同一感知物件,就有對感知材料進行分析、整理和判斷的意識活動產生出來。
  廣慧!如果感知活動發生時,只有視覺功能的展開,那麼此時就只有一個能分析、整理、判斷的意識與這個視覺功能一起展開,如果感知活動發生的時候,不僅僅只有視覺的展開,而且其他諸種感覺活動也同時展開著,那麼此時仍然只有一個能分析、整理、判斷的意識與諸種感覺活動同時展開。
  廣慧!生命現象中精神活動的這種展開是比較難理解的,打個比方說,這就奸像是一片巨大的水流,在此湍急的流水中,如果有引發一個浪花的外部條件存在,那麼就會有一個浪花從平整的水體中飛濺而出,如果有引發兩個浪花乃至多個浪花的條件存在著,那麼就會有兩個浪花乃至多個浪花從水體中飛濺出來,可是,不管浪花是多是少,也不管每一個浪花是生起還是消失,那整個一片巨大的水流始終延續著,作為一個整體,它穩定地存在著,絕不會有間斷,也絕不會有終結。再比方說,這就好像有一個擦得很乾淨的鏡面,如果有產生一個影像的條件存在,此時鏡面上就會呈現出一個影像來,如果有產生兩個乃至多個影像的條件存在著,那麼鏡面上就會呈現出兩個乃至多個影像,這絕不是說鏡面接變成了影像,不管鏡面上的影像是產生還是消失,鏡面本身則既無產生、又無消失可言。
  廣慧!你應當知道,統攝生命一切活動的深層識就像是那湍急的水流,也像是能映現萬像的鏡面,它是生命現象一切展開活動的依據,它的存在乃使其他識表層的現實活動成為可能。當使視覺活動發生現實作用的內外條件成熟時,這時就會依據深層識引發出視覺活動來,當使五種感覺功能發生現實作用的內外條件成熟時,就會有五種感覺活動同時展開出來!

原典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①故,六識身②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③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注釋
  ①為建立:即以深層識為基礎,在深層識的統攝下,由深層識中的生命潛能引發出六種識的現實活動。
  ②身:即「眾」、「類」義。
  ③廣慧!譬如大瀑水流……亦無受用滅盡可得:遁倫曾記述古代注釋家對本段中兩個譬喻的不同看法,他說:「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別?有古德說,鏡面譬,譬真如門;水浪喻,喻生滅門。今奘法師雲:西方諸師釋二喻所說同,但欲令明瞭本義,故須二喻。」中國古德曾在兩個譬喻間作出區分,認為「鏡面」比況識的本來狀況、本體;「水浪」比況識的現實狀況、現象,玄奘大師認為這種詮釋是錯誤的,它完全不符合印度佛教的解釋傳統,因為《解深密經》及其所肇開的唯識學 ,從頭至尾都在闡說深層識與表層間的發生關係,這裹並沒有設定「本體」識的存在,深層識、表層識都是生命活動進行的形式,它們間的關係是潛在與在的關係,而不是本體與現象的關係,因此,古德「真如門」的解說曲解了唯識學的本義。

譯文
  廣慧!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菩薩們根據因果作用的道理來觀察靈世界的結構,他已認識到,精神活動的一切展開都被深層識統攝著,由於深層識的統攝功能,一切表層識的現實運作才有了可能,到此地步,可以說菩薩對精神活動的結構已經極其透徹的理解,然而,那些與真理相應的覺者們,並不承認到此地步就可以把他 叫做徹底理解了精神奧秘的修行人。
  廣慧!如果那些菩薩在修行生活裏,確確實實地再也不執著於深層識的統攝作用,不執著於那個統攝識的存在,不執著於藏識的作用,也不執著於藏識的存在,不執著於深層識引發表層識的作用,也不執著於這個識活動展開的依據者存在,也不執著於深層識貯藏生命活動潛能的作用,不執著於視覺的作用,也不執著於視覺功能的存在,不執著於聽覺的作用,也不執著於聽覺功能的存在,不執著於嗅覺作用,也不執著於嗅覺功能的存在,不執著於味覺的作用,也不執著於味覺功能的存在,不執著於觸覺的作用,也不執著於觸覺功能的存在,不執著於意識的作用,也不執著於意識功能的存在,到此地步,修行人就已經徹底認識了真理。那與真理相應的覺者,根據菩薩在修學上的這種進步,就說他們已經透徹領會了精神世界的奧秘,我就是根據這一點才成立一類菩薩,說這類菩薩已經完全洞徹了靈世界的奧妙。
  當時佛陀想把以上教法中的道理用極為簡略的語言概括起來,以便於一般人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下面這個偈頌。他說:
  那統攝生命活動的深層識幽微難覩,它貯存著生命活動的一切潛能,它自身雖然變動不居,卻又持續穩定,維持著生命現象的同一,就像那湍急的水流,雖然浪花四濺,但卻從無間斷。對於一般眾生,我不敢把精神結構中的這一層次接揭示出來,因為他們將會執著於深層識的存在,把它看成生命內部的自我和主宰。

原典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①。廣慧!齊此名為於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為我②

注釋
   ①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遁倫解釋這段話極為透徹,他說:「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者,不見用也,不見阿陀那識者,不見體也,餘句例。即證真如不見諸法,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建立。」「用」指識的現實活動,「體」指識自身的體質,這意思是說,菩薩在研究精神結構時,如果一方面不執著於識的現實活動,另一方面也不執著於識自身體質的實體存在,那麼他就確實完全看見了存在的真實本性,他對於精神結構的奧秘就已經完全洞徹了。相反,如果一個修行人雖然瞭解了生命現象中識的作用,瞭解到生命深層結構中的潛在存在,知道這個潛在識事實上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自始至終都在發生著作用但他卻未能通過切實修學突破對種種精神活動的實體執著,這就表明,他尚未能徹底洞徹存在的真實本性,他對精神結構的奧秘也尚未能徹底通達。
   ②分別執為我:「我」是自我、主體:主宰義,對「自我主體」的虛妄執著有兩種情況,其一是俱生的我執,即與生俱來的自我偏見;其二是後天的我執,即通過後天生活培育出來的自我偏見。由於後天的自我執著主要是通過分別計較的第六意識 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又被稱作「分別我執」。《解深密經》中佛陀為剖析人類精神生活的奧秘,點明了生命結構中深層識的存在。如果一般人在聽到這個教法後,沒有很好地領會成立深層識的依據和用意,把它當作生命內部的主宰自我牢牢地執著著,這樣佛陀點示的深層識反而成了一般人聽聞教法後培養出來的一種自我偏見依據。又,菩提留支所譯的《深密解脫經》中,上面這個偈頌是這樣翻譯的:「諸種阿陀那,能生於諸法,我說水鏡喻,不為愚人說。」魏譯較為明快地提示了深層識與一切存在現象間的發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