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
明點

《不共內加行 皈依篇》大圓滿隆欽領體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開示(三)  

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

前序

此為傳承仁波切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於八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起至十二月六日,連續於臺北汐止中心開示,恭整而出與師兄弟分享,祈願諸位佛業有成,早登究竟菩提!

 

我們首先發菩提心,祈願眾生能離苦得樂而於此聽聞佛法……..!

 

四反感法的重要性

 

昨天我們簡單解釋了上師祈請文的含意,外前行的四反感法因時間有限而不在此詳解,它是大、小乘共通的法門,雖歸屬於小乘但為進入大乘所必經的課程,因此為大、小乘行者需具備的條件,修此而產生出離心,爾後深入佛法。

 

 

 

四反感法是生起和培養出離心的方法,我們要常常細細的思維這些道理。當出離心生出,對輪回和世間諸法起反感時,即已具備接受別解脫戒(居士戒、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的條件,此四法的重要由此而知,應常思維…..,並常閱讀《地藏經》及《無常經》,對輪回真相及業力因果會加深瞭解、體受,對出離心的生起亦助益良多。今天我們要逐一解釋的主題是不共內加行的「皈依」。

 

 

 

壹、皈依的因— 信心

 

 

 

皈依前要先瞭解皈依的因「信心」,若無信心就不具足條件皈依佛門和三寶。「信心為皈依的基本條件,皈依為佛教的入門,發菩提心為大乘的入門,灌頂為密乘的入門。」修密行者依照此次第接受戒律。進入佛門,接受皈依戒為佛子,皈依三寶為外道和佛教的分別,而皈依、發菩提心和回向三者為佛教特有的殊勝法!

 

 

 

 

 

信心細分為三:

 

 

 

淨心

 

 

 

樂心(欲心)

 

 

 

勝解心(誠心) 計三,再加一

 

 

 

含不退轉心 為四。

 

 

 

淨心

 

 

 

具此心,每見佛像、僧眾或佛塔等,心中自然生起恭敬、清淨和歡喜心。一般人容易有此心卻難有不退轉心,而接受皈依一定要有不退轉心,否則無法圓滿持守戒律。

 

 

 

樂心(欲心)

 

 

 

見六道輪回圖或地藏經所述地獄諸苦,聽聞善知識開示或見三惡道的苦,生起想遠離三惡道、輪回諸苦的心;聽聞佛陀、佛法或淨土諸功德生起歡喜心,欲得諸佛圓滿功德,如此依一個目的而皈依佛法的心,就是樂心。

 

勝解心(誠心)

 

 

 

知道皈依佛門、祈求諸佛和學佛後不會墮入三惡道,對佛、法、僧三寶所具殊勝功德具有強烈的信心和決心,此即勝解心。具此心,遇到任何困難都只求三寶加被,不會他求,心也不為其他所動。

 

 

不退轉心

 

即堅定的心。若具勝解心,碰到任何利誘、獎賞等,對佛法有時仍會心口不如一。但具不退轉心,就算生命面臨困境,也不會失去三寶和戒律,如以前大陸迫害蒙、藏、漢佛法時,脅迫僧眾放棄佛法否則殺害,多人仍不捨棄,有被殺,有以頗瓦法往生,有些修行圓滿生死自在者如巴帝東仁波切、美哇堪布‧財旺仁珍被抓後,半路飛空而去,形體聲音消失,這些都是對佛法具不退轉心者。他們不但言語上不會批評、譭謗佛法,臨命終對佛法的心亦不退轉心,此為最勝者。

 

 

 

 

 

貳、皈依心念的差別

 

 

 

依皈依心念或目的不同,粗分為三種:即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

 

 

 

下士道皈依

 

 

 

怕來世墮入三惡趣(畜牲、惡鬼、地獄道)而皈依三寶,希求天人果報,不求佛果。未具出離心,小小的心念貪圖人間、天堂的享樂,只求自己暫時脫離痛苦,這是小乘下士道的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之法。

 

 

 

中士道皈依

 

 

 

知道三惡道、人、天人、人非人、阿修羅等三界六道一切輪回諸苦而生厭離心,為自己能解脫這些苦,精進於斷煩惱的修行,祈得阿羅漢果位,無利他之心的皈依,為小乘中士道的皈依,也不是我們皈依的方法。

 

 

 

上士道皈依

 

 

 

為利他而皈依三寶………,知道自己、眾生都在輪回諸苦裡,知道追求阿羅漢果位的不足、知道眾生為自己前世父母的因緣,希望眾生能脫離痛苦、得到佛果、入寂靜涅槃。這樣追求脫離無邊輪回大海以達智慧彼岸心念的皈依,就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是我們皈依的方法。

 

 

 

其他的皈依方法,如三根本、脈風明點等,是次第不同的皈依,眾生根基不同,皈依第也有差異,佛法是階梯式的學習,慢慢而上,無法由第一階即至末階…………。

 

 

 

 

 

參、皈依次第的不同

 

 

 

皈依因次第的不同分為外皈依、內皈依、密皈依、密密皈依(密乘弟子的皈依具此四種)。我們首先看儀軌第二十四頁內文:

 

 

 

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

 

 

 

脈風明點自性菩提心

 

 

 

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

 

 

 

直至菩提之間恒皈依

 

 

 

一.「三寶的皈依」是顯密共通的皈依,次第上即外皈依。

 

 

 

二.「三根本的皈依」是不共通的皈依,即內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三根本為上師、本尊、空行母

 

 

 

三.「氣、脈、明點的皈依」是密皈依、圓滿次第的皈依。

 

 

 

四.「體性、自性、大悲的皈依」即密密皈依、大圓滿次第的皈依。

 

 

 

接受皈依後即佛子,需時刻不忘三寶並持守皈依戒,初學者因習氣太重或未除,心念無法立轉於此,但至少晨、午、晚各念皈依文三遍,或時刻紀念三寶的恩德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寶的皈依(顯密共通的皈依)

 

 

 

皈依佛 以佛為指導者

 

 

 

皈依法 以法為道路 行皈依

 

 

 

皈依僧 以八大菩薩、僧眾為修道伴侶

 

 

 

 我們都知道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佛子的皈依處,但對佛陀的諸種功德七地以下的菩薩都不易瞭解,一般的佛子就更難瞭解三寶真實的意義和功德,總意上或許對佛陀身、口、意的功德可稍微的瞭解,但因未登地,也無法一一體會佛三身的所有功德。

 

 

 

皈依佛

 

 

 

「佛」梵文為sambuddha。Sam意為清淨、正淨,《三寶經》內雲:「sam意為殊勝、他教無有。」亦作賢人解。buddha意為覺悟。因此佛是正淨覺悟、覺行圓滿者。我們所皈依的「法」為佛的〝意〞,不是一般的經典。因此我們皈依三寶(佛法僧)其實就是諸佛,具下列四種條件為我們所皈依:

 

 

 

佛寶所具四條件

 

 

 

諸佛菩薩已解脫並離開一切畏懼。

 

 

 

一般神只對世間法雖具一點小神通但自身仍未解脫,不離畏懼,也不知如何離開畏懼,仍未尋獲一個永遠的安樂處,也不知正確的解脫道,所以我們不可皈依。

 

 

 

知道無窮盡幫忙他人解脫的方法。

 

 

 

自己若已離開恐懼,但不知幫忙他人的方法,便不具足皈依處的條件。釋尊因眾生根基的不同而衍釋八萬四千法門,用種種不同法門渡化種種不同眾生,不是只知一種法門者。

 

 

 

大悲之力無遠近。

 

 

 

一般神只可於近處幫忙,但佛是二智(成所有智、盡所有智)圓滿者,知眾生諸種想法、具大法力,故遠近之眾於剎那間同得渡,因此可為皈依處。

 

 

 

不為私利、五根清淨、法力圓滿者。

 

 

 

一般神祇因五毒(貪、瞋、癡、慢、疑)習性未離,給予一點供養、煙供、食子時則善待我們,不予供時便起瞋恨心反害吾,因此不是我們皈依之處。

 

 

 

佛陀不看己利,吾等行供養,則福德資糧自圓滿,佛陀的淨土本具五種圓滿功德故亦不需我們的供養,只要皈依的佛子,隨時念佛、持咒、誦經等,均得福無數,為佛加被。因我們所皈依的為五根清淨、法力圓滿者,故凡皈依三寶者世間神祇等不能害。

 

 

 

 佛陀所具功德無可言盡,欲知,可看《現觀莊嚴論》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內有詳細記載,經上亦提及小部分,如言佛身的功德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語的功德為六十四種妙音,意的功德就是舍利和十八不共法,簡單的說,意的功德即具足二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或具足無緣大悲和平等智慧即悲智不分離,悲智分離將如印度教的「空」中無大悲,修行所達的究竟次第則不只未及佛果,亦不到菩薩位。阿底峽尊者曾說:「證悟空性時,勝義菩提心同時生出。」因此具足勝義菩提心時,自然證悟空性;空性通達時,勝義菩提心自然產生,此二者是一體、不會分開。這是佛〝意〞的功德,我們皈依的就是如此清淨的佛陀。

 

 

 

皈依法

 

 

 

「法」是總名,一切萬法都稱之,如涅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等等具十種義,欲詳知,可細看世親菩薩所著《俱舍論》。依世親菩薩所提,我們所皈依的佛法,可簡單的分為教法和證法。

 

 

 

佛法中的教、證二法

 

 

 

(一). 教法:聞、思、辯論、講演、著作佛法都屬教法。

 

 

 

聞、思佛法即…..聽聞或見聞佛法後,要考慮思維佛經的意義。

 

 

 

辯論佛法以因明學(五明學之一)為準則,西藏喇嘛由小深入學習辯論,內容有不同宗派的思想、小乘講法的對與錯、大小乘的差異處、唯識和中觀派、大中觀和中觀自續派等的異同,都須依據經典而不以自己認為的是非對錯提出辯論。

 

 

 

講演佛法即講善惡的差別和佛法的一切道理,可助益喜歡聽聞佛法者,自己也功德圓滿,對不喜聽聞者則不多語,否則有失對佛法的尊敬。

 

 

 

著作指整理法本及注解等。

 

 

 

 

 

(二).證法:就是修行證悟的法門。

 

 

 

戒定慧三學的修行屬證法,依此而達滅諦,具有八種特點(彌勒菩薩的《無

 

 

 

著論》、《現觀莊嚴論》內有詳細記載)。

 

 

 

證法的八種特點

 

 

 

無思法,見道以上菩薩所證悟滅諦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一般人是無法體會、思考得到的,是廣大無邊。

 

 

 

無二法,直證佛陀滅諦時,無輪回、涅槃,是平等。

 

 

 

無念法,佛心如如不動,無念而具大悲(空性中具大悲,即悲空不二),無念而自然渡眾,直如陽光,不需祈求即自然照耀。佛陀是覺而不滅、自具渡眾的願力,是直而不邪、正知見的正覺者,渡眾功德圓滿。

 

 

 

清淨體性,清淨是依體性上說,見地到道地以上菩薩的境界都是通達空性體性的,體性本來不墮有、無二邊,不住輪回、涅槃,是無怙清淨,因此法的功德是清淨的。

 

 

 

光明,就是無偏私性。我們講佛光普照,所以它沒有偏私性、普照一切眾生,就如前面所提,諸佛菩薩不為己利,發普遍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不會因有無供養或贊誦而不同,這就是任運的現象,密乘裡常提「體性是空、任運是明,空中有光明。」利益眾生的四種事業是此任運的現象,不是人為,也不是從別處取得,是自然具此四事業的法力。

 

 

 

對治性,佛說種種法門為對治種種煩惱。

 

 

 

滅諦,就是無邊之樂的解脫諦,也是大乘菩薩或佛陀的涅槃,是智慧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是大乘菩薩心續中的法,為我們皈依處。

 

 

 

道諦,為見道以上的智慧,能見到滅諦的道,我們依道諦得滅諦。滅諦是煩惱障、所知障具除得二種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

 

 

 

 

 

具以上八種特點的〝法〞就是佛陀的〝意〞,為我們的真實皈依處(理皈)。

 

 

 

佛經、密續等是「隨從法部」,可為我們皈依處但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法,真實皈依的法寶是「我們依法行道而得到解脫」。

 

 

 

我們依佛為導師、以法為道路,直證佛果。

 

 

 

皈依僧

 

 

 

一般的僧眾(比丘、比丘尼)為「隨從僧」,為事皈的僧寶,真實皈依處的僧寶是大乘的八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或稱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還有小乘的羅漢(未具足完整菩提心,因此又稱外僧)。而我們真實皈依的是他們心續所有的法,不是外相,相可為紀念,如看到佛像就不會忘記佛陀的種種功德、所修的法及所受戒律,由此隨時反思自己的錯誤,不忘記,智慧會增長、業障會慢慢消除。因此我們所皈依的僧,是大乘菩薩的〝意〞。

 

 

 

僧寶有八種特點………………

 

 

 

如理見,知萬物自性、人無我和法無我究竟空性的道理。佛和菩薩兩者都具此見,唯見地上有深淺、廣狹的差別。

 

 

 

如量見,知因果、善惡報應等智慧的見。

 

 

 

如錯認我們今天的病痛為自己不小心等所造成,而不知是過去過失的因於今

 

 

 

日成熟果。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但佛陀和菩薩的如量見會將此因緣看得清

 

 

 

清楚楚。

 

 

 

自我見,證悟自性(見到自己的真性者)的見,如禪宗所提的明心見性,但有深淺的差別。

 

 

 

離礙見,為無阻礙的智慧。我們的智慧是有障礙的,如無法見到自己背後的事物,但佛智無礙、知道萬法的真性。

 

 

 

離貪見。

 

 

 

一至三地的菩薩仍具微貪的障礙,七地以下的菩薩亦微具傲慢心的障礙,因

 

 

 

此稱為不淨七地。

 

 

 

八地以上菩薩已離貪、傲慢之心,故稱為清淨三地。皈依處的僧寶大乘菩薩即具此成就,這些菩薩有些亦早已成佛,為渡化眾生乃示現菩薩身。

 

 

 

離俗氣,已斷世俗的習氣。

 

 

 

如行利眾事業,世俗習氣仍存偏私心,如先幫親人,再幫他人的心念,于大乘菩薩已無此分別或偏私念,面對任何人的痛苦時亦然,並可隨處同時化現無數,渡化很多眾生。

 

 

 

悟德,已圓滿具足道諦的功德(即達人無我、法無我)。

 

 

 

短德,已入滅諦,即涅槃。

 

 

 

具此已不具任何障礙,無是與非、好與壞等行為的分別。

 

 

 

皈依處的僧寶應該就是具此八德的大乘菩薩,能救渡、指導我們,其他自己還沒有解脫者也無法救渡我們,所以也不是我們皈依的物件。以上是三寶功德簡單的介紹。

 

 

 

一般授戒的比丘、比丘尼等是我們行菩薩道的道友、善友,亦可為善知識。授皈依戒者尤應對其尊重,此也是皈依戒之一。本來受別解脫戒的僧眾責任是重大的,釋尊將所有弘揚和修持佛法的責任交給他後代的僧眾,釋尊在涅槃經裡曾提及:「我的後代是不同的,一般人無法相比,因此居士或對佛法有信心者要護持或尊重僧眾。」因此我們皈依僧寶時,僧眾和八大菩薩都是我們的道友。我們法本裡所講的「真實善逝三寶三根本……….」的真實就是Sam、就是清淨的意思。

 

 

 

 

 

三根本皈依(就是內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

 

 

 

三根本為上師、本尊、空行母

 

 

 

乃以身口意三業奉獻上師、依止本尊、以空行為伴行皈依。

 

 

 

上師

 

 

 

是所有功德的來源,是加持的根本。阿底峽尊者曾說:「若無上師則無真實的佛法,無真實的解脫道。」上師指導我們解脫的道路,因此我們尋找功德圓滿的上師,三門清淨的依止他、向他請教法益,馬雅鳴菩薩在他所寫《事師法五十誦》裡說:「侍奉十方諸佛菩薩的事情,就是侍奉上師。」因此沒有上師,佛法的道乃斷。

 

 

 

若以三藏論,律藏的上師即律師、經藏的上師即善知識,密宗裡有三恩具德不變金剛上師(根本上師),為給予我們傳承口訣、灌頂、佛法解釋而讓我們得到解脫者,上師的分類很多,給予我們四句佛法開示者也是上師,因此皈依前要先仔細觀察清楚,不可認錯,隆欽巴大師在所著《心性休息導引》裡也說:「末法時期,具德圓滿的上師難尋,因此具大悲心、傳承清淨、戒律清淨、佛法通達者也可以為上師」。

 

 

 

本尊(明空不二觀修之鑰 — 本尊與空行母)

 

 

 

為成就的根本,諸佛菩薩〝明〞的部分。

 

 

 

是我們秘密專修的法門,是我們累世曾修、此生續修,或累世、今生曾接受灌頂而具善緣者,此生再續修便易成就,一般可請求上師為我們明觀而出,或以

 

 

 

接受灌頂的本尊為我們的本尊。

 

 

 

本尊不可太多,所有諸佛菩薩原為同一體,專修其一則息增懷誅四種事業都會成就。本來觀想的本尊是要換,但心念未穩定前,先擇一修行,會比較容易觀想、容易相應,待修習成熟可一一觀想清楚、心性也穩定後,可換其他相,如觀音菩薩本身有無數化身,我們首先要有堅定的定力後,便可觀修其他不同的觀音化身,但如定力不夠,大多的觀想不但無助,反而有害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所以我們先觀想一個本尊。本來成就一個本尊就等於成就所有諸佛菩薩的法門,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上師是加持的根本,空行母是事業的根本。

 

 

 

空行母(明空不二觀修之鑰 — 本尊與空行母)

 

 

 

是事業的根本,是諸佛菩薩〝空〞的部分,而本尊是諸佛菩薩〝明〞的部分,我們說明空不二,因此本尊和空行母雙修,很快即能成就。而要成就四種事業,應觀修空行母,即除事業諸種障,與其他佛菩薩相較,可更快速幫忙我們成就。

 

 

 

脈、風、明點的皈依(密皈依,圓滿次第的皈依)

 

 

 

乃依法、報、化三身行皈依。

 

 

 

圓滿次第裡有脈、風、明點的觀修法,就是一般俗稱的藏密氣功,此是依靠觀想,一般的氣功可以治病但無法解脫,氣、脈、明點的觀修法可以解脫,為什麼呢?我們首先要發菩提心,然後觀想自己的身體是文武百尊的壇城,身內依三脈五輪或四輪或七輪等作不同觀想時,依次觀想……..頂輪為金剛部金剛薩埵的淨土,喉輪為蓮花部阿彌陀佛淨土,心輪為佛部毗盧遮那佛淨土,臍輪為寶部寶生佛淨土,計為四輪。加密輪為事業部不空成就佛淨土,則為五輪。若再加風輪和火輪,則為七輪。身體幻化成五方佛淨土,上下氣配合時,能使色身內不淨的脈轉化為清淨「化身」,不淨的風(氣)轉化為清淨的「報身」,不淨的明點轉化為清淨「法身」,脈、風、明點的自性本來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空性,我們常說悲空不二。如此的皈依就不是頂禮、供養或禮拜,而是依靠脈風明點的觀修法能于未來得到法、報、化三身的功德。

 

 

 

體性、自性、大悲壇城的皈依(密密皈依,大圓滿次第的皈依)

 

 

 

體性即萬物的本性,也就是空性。 明空不二

 

 

 

自性是空性的特點即〝明〞處,是任運、功德圓滿的。

 

 

 

大悲為空性裡〝用〞的部分。

 

 

 

體性和自性本來是一樣,唯為〝明〞和〝空〞的差別,大悲壇城中的大悲就是〝用〞,就是利益眾生的菩提心,為勝義的菩提心。體性、自性、大悲本是同體不可分,於此三者一體的壇城中,諸佛功德圓滿,明空不二,大悲渡眾。

 

 

 

大悲壇城中的「壇城」乃為勝義菩提心,而勝義菩提心就是佛陀的意、佛陀清淨的智慧。佛身雖入涅槃,但佛陀為了利益眾生的事業分秒不停歇,此于大圓滿經續內也說:「佛陀智慧的遊戲是不會斷的」。

 

 

 

「乃至勝義菩提恒皈依」法本此處所講的勝義菩提就是佛果,此句的意思為:「我們由今天起直至證悟佛果,常常皈依三寶佛和三根本,依靠氣、脈、明點,而至通達體性、自性、大悲的壇城。」也就是以氣、脈、明點為因,轉為法報化三身的話就是自性、體性、大悲,就是果,也可以說是「基」,眾生本初已具,但因無明業障乃沈於煩惱中而不彰,于此金剛修實相皈依及皈依境自相續中能為所修,清淨任運而出,以至通達佛果。即業障未淨、三身未現之前,於外 — 我們依靠三寶佛的法力、三根本的加持和脈、風、明點的修行,便能通達體性、自性、大悲的壇城中。

 

 

 

以上為皈依簡單的解釋!皈依三寶後,要明瞭皈依的戒律即皈依學處,不懂則易犯戒,如有些影印失敗的儀軌或法本等是不可隨意棄置垃圾桶內,焚毀即好,否則也是破皈依戒。所舍學處、所取學處、通分學處在藏傳佛教裡乃較為普遍………….。

 

 

 

皈依學處(戒律)

 

 

 

所舍學處 所取學處 通分學處

 

 

 

所舍學處有三

 

 

 

皈依以後,首先要離開三種……..。

 

 

 

因皈依佛,故不可皈依諸種神祇。有急難時,可暫時請其幫忙,可為友,但不可究竟的皈依他們。行煙供或修捨身法時,他們都是客,此時給予一點

 

 

 

供養是可以的,亦能教導他們佛法。

 

 

 

因皈依法,故不可傷害有情。不害眾生很難,如常于無意中傷害了微小不易見的動物,但明顯易見的大動物確不可因自己的習性再去傷害。

 

 

 

因皈依僧,故不與外道同居,也不跟隨其他宗派,因環境的不允許而難免與外道同居時,應常懺悔,也不跟隨即可。

 

 

 

 

 

所取學處有三

 

 

 

因皈依佛,於見任何佛像、佛卡等,不論完整或破損,恒常頂禮恭敬,並安置于清淨處。

 

 

 

因皈依法,故見聞所有佛經或論典等必恭敬,一點也不可輕視。如上已提一般影印佛經或儀軌失敗時,不可隨意放入垃圾桶,為恭敬不汙損故,應予焚燒。

 

 

 

因皈依僧,故恭敬僧眾。遇穿法衣者必予尊重,遇托缽者必予結緣。僧衣雖依地方風俗而有異,但知為出家眾或每見僧服時,必置清淨處以表尊重。

 

 

 

 

 

通分學處(五通分學處)

 

 

 

密宗內的共通學處有五條(簡稱五通分學處),也有四種不同的版本,其他宗派並未如此細分。阿底峽尊者也因特別推薦五通分學處,他的學處乃流傳最廣,其他如阿哩巴趁所寫的《三律儀論》內也載有詳細的五種共通學處,其他則較少。

 

 

 

 

 

通分學處分三

 

 

 

因皈依佛,故視自己的上師如佛,恒常尊敬。

 

 

 

因皈依法,故視自己上師的語如法語,不可違背。

 

 

 

因皈依僧,故視金剛師兄或佛門皈依者如道友,三門清淨恒恭敬。

 

 

阿底峽尊者所提五共通學處

 

 

 

為尊者根據經典所載整理而出。西藏亦有其他高僧整理,只是並未發揚光大。

 

 

 

縱臨命危時,也不可失去皈依戒。

 

 

 

縱遇各種利惑、財誘時,亦不可失去皈依戒。

 

 

 

縱遇任何困難時,亦不可放棄三寶的戒律。應祈求三寶並深入觀察自己的命運、因果報應等,於任何狀況,都不可失卻皈依戒。

 

 

 

往任何處去時,均需頂禮去往方向所在的佛,以祈恒常不忘三寶。比如往北行時,先頂禮不空成就佛。于平常不便時,頂禮本尊亦可。

 

 

 

每日恒念皈依文。除自己恒念皈依文外,亦勸或提醒他人念,以能反思、觀察自己戒律的持守。應注意,對能接受自己建議的熟人,我們給予規勸或提醒,對未熟識或不能接受自己建議者,則善巧的觀想他們與我們一起持念,如入菩薩行內提及:「自己若無能力以外在的方式幫忙他人時,也要用自己的心去幫忙他」。

 

 

 

以上是皈依的學處。除此之外,我們于四行為間(行、住、食、臥)都以密乘的善巧方便法時刻不忘三寶,即隨時觀想諸佛、或菩薩、或上師、或本尊等皈依處與我們同在,如行走時觀想坐於右肩上、自己繞著諸佛菩薩而行走,吃飯時觀想於喉輪上、所食全部供養諸佛菩薩等,坐時觀想於頂輪虛空上,睡覺時觀想於心輪、心止于上師而入睡,此時睡中無惡夢,心亦不散亂,慢慢即相應上師、諸佛菩薩等的心和智慧。其他如僧眾誦戒日或六齊日等亦應供養諸佛,如果不方便,就以三餐作供養,並觀想這些食物都是諸佛菩薩所賜、為他們所加持,食用後,我們身心已為加持。

 

 

 

皈依境的觀想

 

 

 

首先觀想修法所在處為珍寶所遍成的莊嚴淨土,此淨土如《阿彌陀經》所言般具足十方世界諸佛功德,淨土的中央、我們自身對面虛空中,有一顆生五枝葉的如意樹,葉果茂密廣遍東西南北一切空界,每枝葉上都掛滿各式稀珍奇寶等種種變化為嚴飾。

 

 

 

(一)皈依境主尊

 

 

 

中間如意樹枝

 

 

 

在中間的枝上,有一八大師子所擁的寶座,寶座上有雜色的蓮花日、月輪墊,上面坐著體性為一切佛總集體性、無等大悲寶藏的具德根本上師,身現蓮師相、身白色而現紅潤光彩,一面二足,以國王遊戲姿而坐,右手期克印持五鈷黃金杵,左手結等引印、上有嘎巴拉寶瓶充滿無死甘露並覆以如意樹葉。身著法衣長袍,頭戴蓮冠,與右手持鉞刀、左手持顱器(頭蓋骨)的白色智慧海生金剛佛母平等加行。

 

 

 

(二)前枝如意樹

 

 

 

主尊蓮師的對面虛空中,面相蓮師。

 

 

 

(三)右枝如意樹上

 

 

 

大乘八大菩薩眾雙足平等立於蓮花日、月輪座上

 

 

 

(四) 左枝如意樹上

 

 

 

小乘聲聞、緣覺眾立足而住。

 

 

 

(五) 背後枝如意樹上

 

 

 

法寶經卷層迭而上

 

 

 

以上皈依境觀想清楚後,並觀想自己坐于如意樹前,自己今生的父親坐于我們的右側、母親坐于左側,冤親債主、怨敵、諸有仇者及魔障等皆坐于我們前方、面向皈依境,所有親朋至親、好友及三界六道一切諸有情等,皆於我們兩側及後方合掌而坐,都與我們一起面相皈依境、念誦皈依文。為何觀想敵人坐於我們前面呢?大乘菩薩道忍辱波羅蜜要圓滿時,一定要有敵人,敵人就是我們最好的親友,無敵人則我們的忍辱波羅蜜無法成就,若無敵人就觀想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與己曾有小恩怨者在前亦可。

 

 

 

修行結束前,觀想皈依境中諸尊眾的身中放無量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眾,皆一一如飛鳥,融入蓮師及眷屬中,諸眷屬眾又一一融入蓮師及傳承上師眾,傳承上師眾又複由上而下融入蓮師(上師)身,蓮師融於光中消失,於此法身離戲中打坐。初學人不懂入空性時,則心裡想我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再發菩提心,所有眾生得到解脫,將心放在善念上即可。

 

起心動念時,可重複觀修或念誦皈依文或起坐,起坐前應念誦回向文,將所修諸功德回向一切有情。回向是每次不可忘記的法門,若無回向則我們於瞋念怒心起時,所有功德將馬上消失,有回向則我們起任何煩惱時,功德亦不會消失。皈依的功德依《五股經》上說:「皈依者,若有形色者,充滿虛空界。」皈依的功德如果有顏色的話能充滿虛空,所有情趣世界也容不下,皈依是所有佛教的入門,能消諸業障,如剛剛所提觀想諸佛菩薩發光,融入我們自身消除我們的業障,如此的觀想也會圓滿我們的智慧資糧。

 

以上是我們今天簡單所講的皈依,我們時間有限、我的國語也不是很標準,但希望你們都能聽得懂,若不懂,以後可找時間問,我們再詳細解釋。最後,我們一起將今天聽聞佛法善業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

 





主持人
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