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師: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20071130日下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們說了菩薩戒的精神。主要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以發菩提心為根本。發了菩提心,那就稱之為菩薩。菩提心的所緣,一個方面是諸佛的智慧,二個方面是對眾生的慈悲。

 

  從所緣諸佛的智慧上,一個方面我們認識到諸佛的智慧不可思議、甚深圓滿,可以從諸佛的願力當中體現,也可以從諸佛所成就的清淨刹土裡面體現,更重要的是它能從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再一再二的透露出。我們聽聞三藏十二部經典,學習三藏十二部經典,在這些智慧當中,再一再二透露出諸佛的智慧就是那麼甚深、圓滿、善巧。我們今天正是依據諸佛的智慧在學習,來對治煩惱。發了這樣的菩提心以後,還要在內心裡面,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菩提願心來維護。千年如一日,千劫如一日,萬億劫當中都要保持非常新鮮的感覺。不要發了一天,覺得這個菩提心很新鮮,第二天你覺得還是這樣,心裡面就不新鮮了。所以要常保這種新鮮感,內心裡面這種感覺要常常保持。

 

  在《入菩薩行論》受持菩薩品裡面,它給我們講了一些作意,可以作為參考。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那種眼睛瞎了的人,他居然在垃圾堆裡撿到了摩尼寶珠。你看,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而我們今天,業障累累、受苦無盡,居然有這樣的幸運能夠遇上諸佛,能夠遇上善知識,能夠聽聞這些菩提心的利益,能夠發起這樣的菩提心,這件事情是多麼地幸運!為自己能夠發起菩提心,而因這種榮幸之心時時刻刻為自己感到高興。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從多方面的比喻當中,來感受菩提心的殊勝。菩提心就像非常殊勝的甘露妙藥,能夠起死回生。我們今天,由於執著自我、自私自利,由我而起煩惱,由煩惱而造作,由造作罪業,而淪陷在三界生死輪回當中。如果說,沒有其他殊勝的外緣,我們幾乎就永遠地沉淪在生死輪回當中。法身慧命得不到重生,始終被無明煩惱緊緊約束。今天得到了菩提心,就能轉變那種自私自利心,把生死輪回能夠很好地對治。所以它就像甘露妙藥一樣,能夠起死回生,讓我們從生死輪回當中尋找到一條希望之路。那就是這個菩提心了。‘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若是沒有菩提心的話,我們的福德智慧從哪裡開顯呢?滿心滿慮的都是煩惱和執著,從哪兒去開顯智慧呢?始終就是那麼貧窮。

 

  我們今天,能夠得以積聚善根福德因緣,那就是因其菩提心的功德,我們找到了一條祛除無明,祛除貧窮,遠離生死的自如的道路,那就是從菩提心當中給我們成就的。“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就是說能夠醫治種種執著的病的,能夠治療種種生死的病的,能夠治療種種煩惱無明的病的最殊勝的甘露妙藥。什麼能夠治療無明呢?什麼能夠對治煩惱呢?也就是這個菩提心。

 

  你從這些各種各樣的比喻當中,來感受菩提心的殊勝。要做到千劫萬劫、永永遠遠,就像最初面對菩提心那樣,我的心非常歡喜、非常新鮮,要保持它。念佛的人,開頭還能念得很新鮮,念一念地念到最後不新鮮了。老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好像沒有新鮮的。什麼是新鮮的?新鮮的就是我們歡喜的心,千年如一日的心。這個不太容易。所以,需要我們隨時如法地去熏習,隨時隨地就像嬰兒剛剛出生。我們今天面對這樣的法,就像是初次面對它,歡喜踴躍。要能常保這種心態,修行裡面就輕鬆、自如、歡喜、雀躍。如果不然的話,新鮮感沒有了,修行的很多動力就沒有了。怎麼樣維持心裡面的新鮮感?怎麼樣維持這種殊勝的能動力?怎麼樣讓自己的歡喜心一天又一天地增加?最主要的就是無住之心,隨時隨地那個心是無住的,隨時隨地那個心總是新鮮雀躍的。你要以種種的比喻來維護我們對菩提心的感覺。

 

  《華嚴經》上有二十二種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殊勝利益。你都可以把它拿來好好地思維一下。心裡面常常想盡千方百計,非常善巧地維護對菩提心的殊勝感覺,那麼我們的菩提心就天天都在增長。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也就是這個,修行最殊勝的訣竅也在這裡。一般的人接觸一下,剛開頭接觸很新鮮,慢慢接觸就發現弊病來了。為啥呢?就是沒有找到很好的感覺。修行也是。所以說,你要找到修行的感覺,就是維護心裡面對三寶的恭敬,維護心裡面對菩提心的殊勝感覺。千年如一日,常保新鮮感。這是于菩提心當中修學菩薩戒。

 

  ()四弘誓願

 

  第二種,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裡面包含兩重因果,一個是煩惱為因,眾生為果,這個是世間上的因果。就因為我們有我執,就因為我們有煩惱,就由於這樣的煩惱造就了眾生。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煩惱造就所成。一念煩惱,就成就一念的眾生;一念的覺悟,就成就一念的諸佛。所以說,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了對治煩惱。不管念佛也好,參禪打坐也好,守戒也好,最根本的是要對治無明煩惱的冤家對頭。要把這種世間上的因果,能夠出離,能夠解決。所以現在那個心,你不在覺悟當中,就在煩惱當中。

 

  那麼我們念念阿彌陀佛,念念安住於覺照,念念脫離眾生,念念解脫眾生。當你在念佛的時候,與覺照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那就與佛相應。不再相應與煩惱,這就從因上脫離了眾生境界。我們這樣修行,念念阿彌陀佛,念念能夠對治無明,念念能夠對治煩惱,那就很殊勝。所以說,煩惱是眾生之因,眾生是煩惱之果,這是世間上的一種因果。你有了煩惱,它就會一個煩惱引發一個煩惱,就引出無窮盡的煩惱,就能成就這些眾生。“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是出世的因,然後你修行這些佛法,就能夠成就佛道。所以是出世間的因果。

 

  四弘誓願,是因為對眾生的大悲心,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我們內心裡面觀待這些眾生,他就是我們成佛的父母。我們學佛,我們利益眾生,離不開眾生,離開眾生我們要想成佛就絕為艱難,成不了佛。所以不能夠離開眾生。所以,當你面對眾生境界的時候,歡喜,不要不耐煩。今天又遇上這個眾生了,明天又遇上那個眾生了,心裡面非常煩,不耐煩接觸眾生,總想盡千方百計要躲。躲過去,躲過來,不管你躲到哪兒都有無窮盡的眾生。怎麼辦?所以說你要轉變一種態度,那就不同了。有一個人來找你,你能成就一個人,那很歡喜。有無量的眾生來找你,就能成就無量的眾生,這種歡喜也是無量的。他是來成就你的,不是你度眾生,顛轉過來是眾生度你。每個人給你帶一個問題來,每個人給你帶個困難來,是成就了你。而這種資源,我們大多數還沒有把它利用起來,都是白白地把它放掉了。

 

  所以說,修行人他喜歡孤獨,喜歡自我相處,但是一旦陷入自我的牢獄裡面,就很難把自己的心胸開拓出來。真正學到的一切法,能夠回歸到眾生之間,能夠把煩惱的心態轉化成歡喜的、智慧的、利益眾生的心態。於是,你在人與人的接觸過程當中,他的福德善根就在不斷地增長。關鍵看我們這顆修行的心,是否真真實實地願意利益眾生。如果沒有這種心的話,菩提心又如何顯發呢?所以說,菩薩為救眾生離開大苦,把眾生安置在究竟涅槃的法性之中。我們發願:“眾生無盡,我願無窮;眾生度盡,我願乃盡。” 。我們今天,也能夠這樣發願。諸佛是如何發願,我就如何發願。你看阿彌陀佛,他發願以他的四十八大願來度眾生,來給予眾生,我們也像阿彌陀佛那樣來發願。觀世音菩薩發願,地藏菩薩發願,我們就跟著這些菩薩發願。

 

  所以,教你那些諸佛菩薩發願的法門,都可以去學。《藥師經》教你藥師佛怎樣發願,觀音菩薩怎麼發願,地藏菩薩怎麼發願。你完全可以把這些願學習過來,自己也發這樣的願望。你跟著學嘛,諸佛是怎麼樣想事情,你就怎麼樣想事情;諸佛是怎麼樣做事情,你跟著怎麼樣做事情。跟著學,亦步亦趨嘛!這樣很快就學會了,這個是最快樂的。

 

  所以說,多看諸佛的傳記,多看菩薩的傳記,多看祖師大德的傳記。學一學人家是怎麼想問題,人家是怎麼說話,人家怎麼做事。而我們這個菩薩戒,那就是菩薩所做的事情,他們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就對他們所做的事情學習,然後來對比。菩薩是很歡喜的,那樣去守戒,菩薩歡喜那樣做事,而我們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的心態歡不歡喜?我們跟著菩薩學做事情的時候你歡不歡喜?你不歡喜,為什麼不歡喜?要找到你內在的障礙,就是你持戒的障礙,然後把這種障礙對治了,那就很好了。

 

  所以,在持戒的過程當中,你能發現自我的差距。這條戒我做不到,那條戒我做不到。不要給自己找理由,就檢查我為什麼做不到!本來諸佛菩薩都是那樣做,他們也歡喜那樣做,而今天我居然做不到,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們有這樣的區分呢?我做不到,還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辯解。而偏偏在學戒、持戒的過程當中,就是要認識到這種差距。一方面是菩薩的行為,一方面是我的行為,一個方面是我願意向諸佛學習,向菩薩學習,但是在現實過程當中我就有這種差距。修行,就是把這種差距給你彌補上,找到了內在的障礙以後,把它祛除,這就是學習菩薩戒裡面的殊勝。

 

  你不學戒,就找不到差距。你在學戒過程當中,處處都能意識到自己和諸佛菩薩的差距在哪裡。要是你有自我反省的心,這些差距為什麼引起差距?你總能夠找到來自於自我的理由。從這些理由當中,你來剖析自己為什麼是眾生,為什麼不修行,就能找到隱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凡夫之所以說為煩惱,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你執著的那些理由,你說很平實吧,總之能找到很多理由。“為什麼做不到呢?”我太忙。”我沒有空。”我還沒有文化。” 我還沒有什麼什麼。你說到的理由就是你的障礙,就是煩惱的冤家對頭。我們平時不能認識自己的障礙在哪裡,不能夠認識那種魔障在哪裡。魔障在哪裡?就是你在找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千方百計在找這些理由的時候。你很歡喜、很安住,很不願意把這些理由給砍掉,那就是我們自己的魔障,那就是修行當中的魔障。通過持戒,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把魔障抓出來。

 

  不是說你受戒以後立馬就能辦到,不是的。就是你在辦不到的過程當中,能夠看到為什麼辦不到。人家能發這種願,有的人連這種願他都不敢發。為啥呢?“哎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願,好像我不敢發。” 跟著念,跟著發這種願他也不敢,恐懼!認識上不到位。

 

  所以說,智者大師他認為四弘誓願是種願。他在《摩訶止觀》當中給我們說:“發願者,誓也。” 就是我們的誓願之心,你發了願那就是你的誓願之心。“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 就像承諾了人家的東西,你不給人家東西,那就違反自己的約定了。我們今天呢?知道眾生是我們自己的父母,知道我在生生死死的框界輪回當中,就是因為只照顧自己,死死地照顧自己,所以自己的無明、煩惱、執著就非常地堅固,就永遠地淪陷在生死的泥潭當中。今天,能夠轉化自私自利來利益眾生,來發這種願,那就可以了。你不發願,就沒有許諾,發了願了,就要照著這樣的願去施行。

 

  “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 ,假如說你在受戒的過程中,你不受,我們說要期誓受,自己給自己約定,多少的時間,我要按照這樣的行為好好地去做。自己給自己約定叫要心。要心是什麼?我們說服自己,把自己的身心世界都說服。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你怎麼樣想盡千方百計地把自己說服,說服自己按照這樣的去做,不要說服自己違背這些菩薩戒,要說服自己怎麼樣去守這些菩薩戒。不要給自己找理由,要找理由你就去找怎麼樣把戒守好,如果你找的理由都是我怎麼樣守不了戒,做不到,菩薩原諒我。誰原諒我?大家都原諒你,但是原諒過去,原諒到最後,你就不能原諒自己。為啥呢?你不發願心,始終要造罪,一造罪始終要輪回。你能不能夠原諒自己永遠在生死輪回過程當中呢?所以說,想盡千方百計,要說服自己怎麼樣向菩薩戒靠攏,如果說你不給自己邀約一定的期限,好好地守持這種戒,最容易退回。

 

  “君子自強不息” ,學佛也是大丈夫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要求自己,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要自己說服自己,在守菩薩戒的過程當中來提升自己的願心,來堅固自己的願心。在這樣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不退不悔。所以發這樣的願望,發這樣的四弘誓願。如果說,沒有這樣的發願,在《摩訶止觀》當中,智者大師給我們比喻,他說:“就像牛,沒有穿鼻子一樣,你把它駕馭不了。” 我們眾生的心也是這樣,就像一隻野牛,沒有穿鼻子,你把它收拾不住。你叫它往左,它偏要往右。修行,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你叫他念佛,他偏不念,他要去念煩惱,絮絮叨叨那些世間上的事情。說過來,說過去,說了一千二百遍他還在說,不厭其煩。世間上沒有意義的事情,他老是喜歡去重。,你看你從小到大,從早到晚,成天掛在嘴裡面念的是什麼?往往是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再沒有意義,你吹牛,你聊天,就顯得時光好像過得非常快,你也非常願意說這些無聊的話。你看看,就是這樣。修行呢,一句阿彌陀佛,萬德名號,說你少說幾句話,多念一句佛,但他就是不歡喜。念兩句:“哎呀,又是念佛。” 所以說,你看看我們的心,它歡喜地是什麼?

 

  修行如逆水行船,念佛也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句你不念,心地裡面沒有像香象過河一樣,一竿子插到底,念佛的功夫就流於漂浮。往往是口念心不念,心地裡面還在想別的。最明顯的他就說:“哎喲,阿彌陀佛,你看我在念佛的時候,我的心裡面有這樣煩惱,那樣煩惱,有這樣妄念,有那樣妄念。” 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一件事,說明我們自己沒有全身心地投入,沒有用生命來灌注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你有所分心,你覺悟到那種智慧,實際上還是你覺悟到你分心在智慧上。當你有所分心,你就能聽得見,你就能看得見。他說我念佛就聽到外面得聲音了。那就因為你分心了嘛。如果說你沒有分心,外面打雷你也聽不見。他說我念佛就看到龍來鬼來,還是你分心了嘛。如果說你沒分心,龍來鬼來看不見,只看到阿彌陀佛。就是要全身心、全性命,全部撲上去,用生命灌注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能夠很好地投入。如果不然的話,那就很艱難。所以說,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杆不插到底,它就退了。學好,不容易。但是學壞,很容易。要墮落的時候,要放逸的時候,就如順水放舟,不太用力,它一下就漂出去好遠。所以說,學一個好人難,學一個修行人也難。但是你只要注意念念吃緊,那就很容易進步。如逆水行船,念佛是這樣,修行也是這樣。

 

  這個時間你怎麼讓身心世界全部灌注在修行當中呢?就是要給它穿鼻子。那個牛一穿鼻子以後,就很好收拾它了。叫它往左,它不能往右;叫它往右,它不能往左。要掌握這種訣竅。我們的心,也像你一樣,也要給它穿個鼻子。看鼻子穿在哪兒,你能夠主宰自心。你叫它往左它就往左,你叫它往右它就往右。禪宗有十幅牧牛圖,很好地說明這個環境,你學一學修行的方法。所以說,一定要有牽制。我們今天受戒,就是用戒來牽制自心。如果說那頭牛不牽制起來,你很難駕馭它,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我們今天受了戒了,知道如何牽制它,我們有目標。所以說,發了這種願心,它能夠把自己的行為有目標地貫穿在一起,總攝在願當中。以願導行,以願來攝持自己的行為。所以說,菩薩戒落實在四弘誓願當中。把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用四弘誓願來導引。朝向這樣的目標,它就有目標了。

 

  所以,菩薩要想利益眾生的話,有兩句話叫眾生無盡,我願無盡。” 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自己的願望也無量無邊。它不墮落於那些空虛當中,不墮落於那些頑空當中。就是一句一眾生,把自己的道心能夠加強起來。所以四弘誓願,它有這樣的願心來攝持我們,給我們指明方向,督促我們照這四個方面去實行。祖師大德說“四弘誓願就是依據苦集滅道而來的。” 比如說,我們觀待苦諦,見眾生受三苦、五苦、八苦、無量諸苦的煎迫。我們來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讓眾生離開一切的苦海。於是你要想度眾生,不要忘了眾生處在苦海當中。我們觀待集諦,見眾生為什麼受苦呢?就是因為被煩惱纏縛,而不得解脫。所以說我們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就是總的冤家對頭,我們就發願,斷盡這些煩惱。觀待道諦,看那些諸佛菩薩怎麼樣能夠寂滅煩惱?怎麼樣能夠達到涅槃的不生不滅呢?修道,斷煩惱,才能夠達到。所以,我們觀待這樣的道諦,我們也能夠受持這樣的修道,而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不要嫌佛法多了。我常常聽到這些出家的法師也好,還是我們居士學法也好,說:“哎呀,這個三藏十二部這麼多!” 他是一種煩惱的心態,在報怨。我經常說,假如不是三藏十二部那麼多,而是金錢有那麼多,你煩不煩惱?他不得煩惱。這錢這麼多,歡喜得不得了。所以說,就是這種心態,決定了我們自己的命運。你歡喜金錢,就墮落到貪心當中。你厭煩三藏十二部這麼多,你的學習就懈怠,就懶惰,不能精進。這個法門我不學,那個法門我不學。

 

  今天,我們在這種學習過程當中一定要明瞭。他說:“我們要專修一門嘛!哪有時間呢?禪宗我又開不了悟,戒律我學過去學過來,不知道學到什麼時候,三藏十二部經典那麼大部頭,我翻還翻不過來呢!” 我覺得這是思想上的差距。我常常在說,要專修一門的話,你要看怎麼專。不會專的話,會專出很多毛病來的。這樣也不做,那樣也不做,啥也不做。莊子還是誰,講了一個公案,他說其實一個人他立在大地上,所需要的土地是多少?沒有多少,兩隻腳掌這麼寬嘛。你所占的土地,只能夠有兩隻腳掌那麼寬,除了這兩隻腳掌的土地,其餘的可以說好像都是沒用的。但是不會真的沒用哦,要不然,就把你腳下那兩隻腳掌所踩的土地給你留下,其餘的那些地方我就全部挖掉,然後你看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懸在空中了,要掉下去了,你不能安心了嘛,你怎麼能安心呢?安不了心了!不要認為沒有用,有用的。

 

  我們今天說阿彌陀佛是萬德名號,你就不懂這個萬德名號,它是把三藏十二部經典都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中。不是我不學,我通過念阿彌陀佛來學,對不對?我哪裡會沒學呢!不要發那種惡願。本來你受持菩薩戒,想要成佛的心,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你在實際生活過程當中,這樣也沒空學,那樣也沒空學,這樣不要,那樣不要,這分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嘛。如果說你長期熏習這樣的發心的話,將來艱難,種了惡因了。念佛,念佛,哪怕是現在我只有精力念阿彌陀佛,但是我都把八萬四千法藏總攝在一句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當種,來修學。不是沒有修學,我通過這種方式來修學。我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三藏十二部經典,能夠詳詳細細地給我解讀。哪裡會沒修學呢?本來我們念佛就是為了修學三藏十二部經典,怎麼會不學呢?所以說,今天這種心態很重要。它總攝了八萬四千法門,總攝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它是總持的心態。總一切法,持無量意。萬萬千千的佛教法門,都總含在一句萬德名號當中來成就。

 

  所以,這種心態你要能夠圓融。沒有圓融的心態,往往就是自己在造惡業。這樣沒用,那樣沒用。啥沒用呢?咋會沒用呢?有很多人,就是這樣不學,那樣不學,專專專專專,專到最後我看他就很艱難。我經常所說,我接觸到這些專修的,他們怎麼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專。” 我說對,那你就專修嘛。然後你和他坐在一起,沒有兩分鐘,他一下專到瞌睡裡面去了,專得比誰都還快。那你是修瞌睡呢?還是修念佛呢?念佛你專不起來,一下你專到瞌睡裡面去了。他還以為自己在專修,你專修瞌睡啊?很艱難嘛。還有的居士,他念五百佛號,念三萬佛號,念完了他不幹了,他去打麻將去了。我說:“有這些打麻將的時間,你能不能夠念念《地藏經》,聽聽《金剛經》?”不,我是專修淨土法門。” 你說是不是一種偏差?我看就是一種偏差,沒有認識到如何去專。真正地要去專,麻將不要,其他的煩惱不要,那你能夠稱之為專。不要說正當的佛法你不要,煩惱的東西你抓起來。你說你專,專到哪裡去了嘛?分明就是一種誤差。

 

  所以說,要以總持的心態來一門深入。沒有這種總持的心態來一門深入,往往我們的心地裡面沒有圓融。我常常所說,“念佛一門,是圓融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都圓融在阿彌陀佛一句萬德名號當中,沒有矛盾的。修禪的人,他也念佛;持戒的人,也念佛;學密的人,也念佛。對不對?它怎麼能不總持呢!一定能夠總持!

 

  所以說,我們發這種受持正道“法門無量誓願學” 。我們觀待滅諦,看那些涅槃的究竟寂滅,一切煩惱不再升起。諸佛就達到這個境界,於是我們也發願,能夠寂滅一切煩惱。“佛道無上誓願成” ,要讓所有的眾生,成就這種諸佛的涅槃寂靜樂。內心裡面一點煩惱都沒有,一點妄心都不升起來,清清靜靜地就是阿彌陀佛,就是自性的法藏。這種多麼舒服!晴空萬里,沒有一絲雲彩,都是藍藍的天。性海無窮,無有一絲障礙,那多舒服!所以說,苦集滅道,它是依據這樣的苦集滅道的道理來發四弘誓願。

 

  菩薩發這種菩提願心,就是以四弘誓願攝取一切眾生,安利一切眾生。把眾生安立進菩提覺法之樂、涅磐寂靜之樂,把他安住在這樣的境界裡面。這就是菩薩的願心。我們能夠在四弘誓願當中去修學,上求佛的智慧,下面解救眾生一切的苦難,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當你在想盡一切辦法,去救度眾生的一切苦難的時候,你的智慧之門就被打開了。你以為智慧在哪裡?當你全心全意想盡各種辦法,去幫助眾生離開苦難的時候,你的智慧之門就打開了。你怎麼樣求智慧?就是在利益眾生當中求智慧。你要是一心一意只為利益自己,你的煩惱之門就打開了。所以說,你看看,所謂的目標,是為自己還是為眾生?它打開的兩扇門就截然不同。有了智慧了,你也能夠實實在在地去利益眾生,能夠實實在在地利用眾生,智慧之門也被打開了。

 

  所以說,我們在上求下化的過程當中,誓願要發得大。不要怕。“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要度,這怎麼度得盡啊” ,你就在替地藏王菩薩擔心:“地藏菩薩真苦啊!” 為什麼說地藏菩薩苦呢?“要把地獄裡的眾生度盡才成佛,但是我們又說眾生是無盡的,那地藏菩薩哪一天成佛呢?好像沒有成佛的日子了。” 你覺得有嗎?他不理解佛法,他平白無故地為地藏菩薩擔心。這眾生無盡怎麼度得盡嘛?如果度不盡,地藏王菩薩就永遠是菩薩,成不了佛了。那就是不理解嘛。傳老(傳印法師)就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眾生無盡,有數量上的無盡,但眾生是虛妄的嘛。妄心有多少呢?妄心一起來無量無邊,這是從世俗世界裡面所說的。從真諦世界來說,眾生?本來就沒有眾生,何來有一個數量呢?眾生,是由虛妄的煩惱,虛妄的執著而形成的,他本來就是虛妄的。像《楞嚴經》上所說“虛妄的東西,沒有因,沒有根。” 哪裡有根嘛?就像你那個夢裡面一樣,本來就是沒有根的。夢裡面,夢見一隻老母雞下了一窩雞蛋,你把眼睛掙開撿雞蛋,雞蛋在哪裡?夢啊!你做的一個夢。到哪裡去撿雞蛋嘛,是虛妄的。眾生也是這樣,我們今天所見的眾生相,是從自己的虛妄心裡面映現的。大夢未醒,這是虛妄的相,沒有根。連根都沒有,你去跟他分辨,這個眾生有一個有兩個,怎麼分辨嘛?眾生是虛妄的,根本就沒有什麼數量。那個眾生無盡,連有都沒有,哪有什麼盡與無盡嘛?那是兩頭的話。

 

  所以,從真諦上說,眾生本質沒有的。哪裡有嘛?我們今天聽不懂了,眾生沒有?為什麼一掐我就痛呢?還在做夢,夢還沒有醒呢。當你醒了以後,眾生就是沒有了。都是因為我們的見解所形成的。今天如果你把見解一轉變了,能見的煩惱沒有了,所見的就不是眾生相了,是什麼相?沒有眾生相是什麼相?煩惱相?煩惱相也沒有了嘛,你能見的煩惱都沒有了嘛。有煩惱相才有眾生相,才有壽者相。所以說,事相不空,總是因為執著,總是因為虛妄分別而引起的。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能夠對治自己的執著,事相它就沒有。沒有事相有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能夠離一切相而進入實相,實相無相,無相就是實相,你能夠安住於其心不住的境界裡面。

 

  當你覺悟到這一層的時候,那就好了。眾生無量、眾生無盡,沒有什麼盡不盡的。你以為地藏菩薩他還是菩薩?早成佛道了。所以,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沒有必要去為地藏菩薩擔心。你擔什麼心呢?這叫好事者為之。我們就喜歡幹這些事情。所以,從這些四弘誓願裡面,我們才能夠與諸佛相應,才能夠入佛之見。這個就是我們持菩薩戒的一種保障。也就是因為四弘誓願攝受我們身心世界的放逸,不要我們自己再去放逸,來熏習諸佛的品性。如果不然的話,我們在戒律的行持當中,就很難得益,也很難攝受眾生。所以說,把這種大慈悲心體現在四弘誓願當中,而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在四弘誓願裡面來揭示我們救度眾生的慈悲心。你總要把你真正的慈悲體現出來。所有的菩薩戒,都是為成就你的慈悲眾生的心,救度眾生的心。如果違反了救度眾生的心,你就不是持菩薩戒。

 

  所以說,念念你都要知道菩薩戒的重心在哪裡。如果說你不知道這種重心,慈悲心就升不起來了。“這個違反因果,我不做,我要做的話我就墮落了,眾生違反因果了,我也不去救度他。” 就怕自己墮落。真正的菩薩,自己墮落算什麼?就是我墮落,我也要把眾生救起來!就是我沒有生命,我也要把眾生救起來!捨己為人,要有這種精神的時候,就可以了。表面上看著,好像我把自己捨棄了,我救度眾生有什麼用,再有多少的功德我都得不到,有什麼用?死都死了,還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偏偏就是在這個地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你敢不敢更進一步?不敢更進一步的時候,持菩薩戒的根本你就抓不到。你死死地抓住我執,就艱難了。

 

  我現在還能回憶起,淨天老和尚和我在廣東的丹霞山山頂上。老和尚曬著太陽和我在開玩笑:“你懂不懂什麼叫百尺竿頭?” 我說:“百尺竿頭,就是爬得再高,沒有爬到山頂上,還是不算殊勝。”爬到山頂上以後,要敢撒手,那叫百尺竿頭。”一撒手,摔死怎麼辦?” 他說:“你有這種顧慮,就很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怎麼更進一步嘛?一撒手就死掉了。”你怕死,說明你的執著還在,憂慮還在。偏偏你不怕死,死就死了,一撒手就萬事大吉,另外一道門就打開了。你怕不怕?你要怕你就見不到。” 我們今天就是這樣,哪怕就是我墮地獄,我也要把眾生救度起來。怕什麼?有這種精神的時候,那就好了,那種自私自利之心就轉變過來了。如果不然的話,很難轉變過來。

 

  所以說,就是要以這種救度眾生的心,來成就大慈悲心。比如說,菩薩戒的十條重戒裡面:不殺生。以這種不殺生為例子,你是利益菩薩眾生的,今天你是殺害菩薩眾生,剛好違犯。所以,你在殺眾生的過程當中,為什麼敢於去殺眾生呢?就是你內在的慈悲心不具足了。你已經違反自己利益眾生的慈悲心了,所以說你就犯了重戒了。你看看,十條重戒裡面就是這樣的。菩薩應該去利益眾生,但是你所做的事情剛好是與利益眾生相違背的。表面上違背了利益眾生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說明你內心根本就沒有利益眾生的心。

 

  有個居士問我說:“師父,那個肉真的不能吃啊?” 我說不能吃,他說:“不能吃的話,我沒有營養怎麼辦呢?” 你看看,在這個問號裡面,他就是以自我。“我”缺少營養,“我”去吃,這個是你的自私自利心嘛。你有這種自私自利的時候,貪心就起來了,“鴨子肉好吃,雞肉好吃,兔子肉好吃。” 我說:“好吃的多了,最好吃的就是你身上的肉。” 你只吃別人的肉,從來沒有吃過自己的肉!其實最好吃的就是自己身上的肉,你不要去吃別人,吃別人都不好吃。你要圖好吃的話,大腿上抓一塊下來,很好吃我給你說。你吃不吃?最有營養的,就是這塊肉。敢不敢?這又不敢了。吃別人可以,吃我自己不幹,再美的肉我也不吃。你看看,這不就體現了嘛。給你說你自己的肉最美,你為什麼不吃呢?這就是一個自私自利嘛。以自我為核心,損傷自己一點點都不願意,就寧願去損傷別人。

 

  就這種心,不要說你持戒了,說什麼持戒,心地裡面早就犯戒了,慈悲心早就沒有了,你還持什麼菩薩戒嘛。是不是這樣呢?持八關齋戒,他說:“師父,過了中午就一定不能吃啦?” 我說不能吃了。我喝點牛奶可以嗎?” 我說你實在想喝你就喝嘛,他說:“我喝了是不是又犯戒了呢?” 你早就犯戒了嘛。你以為你喝了才犯戒啊?所以說,他在跟自己鬥爭,沒有認識到受戒了在哪裡持戒。

 

  八關齋戒,就是在家眾在一天一夜當中,向出家眾學習,熏習那種出離心。難道一天就把你餓死啦?但是就是這一天,我們都受不下來,“哎呀,餓了真難受啊,我可不可以吃點蘋果?我可不可以喝點牛奶?我可不可以吃點這樣那樣?” 我說要想吃你就吃嘛。他說:“吃了犯戒了呢?” 你又怕犯戒,你又想吃,這兩個矛盾自己總得要解決嘛。自己去解決,你不要叫師父來給你解決,他就每每地緊拉著你問:“師父,你說不犯戒嘛,你說不犯戒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吃了。”其實犯不犯戒你心裡早就非常明白了。對不對?只是想討一個公證,想讓別人給自己一個藉口好去犯戒。反正犯了戒也不是我犯的,是他叫我這樣幹的。你說這個眾生的冤屈之心,狡猾狡猾地。就是這樣。怎麼樣讓這種偷心死掉?怎麼樣可以誠誠懇懇地,不找任何理由,那說明你真正地去學戒了。如果不然的話,你就很艱難。這是從重戒來說。

 

  輕戒裡面也是這樣。比如說四十八輕戒當中的第三條:不食眾生肉戒。不吃眾生肉。為什麼不吃呢?也是護持自己的菩提心,護持自己的慈悲心。吃眾生肉者,斷大慈悲心種子。可是我們今天就不認為是這樣,吃得!可以吃!那你的慈悲心跑到哪裡去了?早就沒有慈悲心了。

 

  第十條:畜諸殺具戒。殺害眾生的種種武器,你在家裡面藏起來。“看我這把刀,多鋒利啊!誰來了,我把刀拿出來保險能管事!我這兒還有一把手槍,誰來我一把手槍掏出來,他就沒命了。” 你藏了很多殺害眾生的東西。你為什麼要藏這些呢?往往說明我們心裡面最隱諱的,自我執著的心,為了自我的保護,我不惜傷害眾生。這種心念早就在你收藏殺具的時候,它就凸顯了。你在欣賞這些東西:“這把刀,殺進去就沒命了,好快。” 當你在欣賞的時候,實際上自心早就淪落於那些煩惱當中去了。是不是呢?所以,菩薩戒四十八條輕戒裡面,再一再二地從各方面給你檢查,你犯戒的心在哪裡?你只有在這些行為過程當中,你發現眾生違反菩薩戒的東西太多了。骯髒、下流的心最多,但是清淨的心不太容易尋找到。

 

  所以說,你在守戒的過程當中,這樣也守不了,那樣也守不了。但是,你在學戒、持戒過程當中,你總能檢查到自己:“我怎麼這麼骯髒啊?我怎麼這麼下流啊?我這些東西怎麼這麼見不得人啊!” 至少能夠讓你發生一種自覺的智慧。有這種自覺的智慧,你能發起慚愧之心,能夠知道羞恥,能夠知道自己一無是處,那你還可以得救。如果說在這種過程當中,還發現不了自己一無是處。沒有羞恥之心,走到哪裡都是貢高我慢、趾高氣昂,這個時間說明你沒有羞恥之心,沒有慚愧之心。誰能救你呢?沒有人能救你了。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來看,你把那些殺害眾生的東西收藏起來,說明我們內心裡面那種傷害眾生的心還很具足。雖然說,你沒有傷害眾生,但是從你這些隱諱的行為當中透露出了一種玄機。

 

  第十二條戒,傷慈販賣戒。在販賣眾生的過程當中,這個酒能夠牟取暴利,要賣酒的話盈利很多。說你不能夠去買賣酒了。為啥呢?酒讓眾生顛倒,讓眾生能夠迷失自我。他丟不下,他說:“師父,這酒能賺大錢呢,你叫我不賣酒了以後,我這個鋪子賺錢就沒有多少搞頭了。” 我說你是願意賺錢呢?還是願意慈悲眾生呢?他想去想來不知道,他說:“師父你說嘛。” 我說不要我說,要你說,選擇在你嘛,你要想得通。當你想不通的時候,你就為了賺錢而去造作種種傷害眾生的事情。所以說,持戒就在這個地方。

 

  第十四條,放火損燒戒。你在放火過程當中,你想沒想過放火燒起來以後,估計要傷害多少眾生?你想沒想過?沒有想過的時候,你大火一把放起來了,把眾生燒死掉了,你還不知不覺。這時間,菩薩的善巧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體現不出來了。

 

  第二十條,不能救護眾生戒。我們看到這些在苦難當中的眾生,不能發心去救度,這些都是傷害眾生的行為,都是不殺生這種重戒的外延範圍。所以說,它的重戒和輕戒其實都是為了護持菩提心,護持慈悲心的。從這些行為上,來給你方方面面地講怎麼樣善巧。只要你的覺醒意識在戒當中覺醒了,當你犯了輕戒以後,居然有這種慈悲心受到傷害,你就覺悟了。

 

  你看,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能夠學到很多善巧,殺因、殺緣、殺法、殺業,這一切你能夠覺悟得非常細緻。在守戒的過程當中,那種利益眾生的善巧,在因、緣、法的過程當中你都能夠覺悟,很善巧。平時你說不知道怎麼善巧,學菩薩戒你就知道了。所以,從戒的對治意義上來說,我們造成損傷眾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自我的執著,就是虛妄的分別,就是強烈的煩惱。那些無明心、邪見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都是因為心的種種負面造成了這些行為,夠成了犯戒。所以,我們持菩薩戒的主要精神、主要內涵就是把這種東西要改進過來。

 

  《六祖壇經》上給我們所說“要向自心當中斷除這些惡習。” 在我們心裡面,煩惱無邊,煩惱很多。我們要把這種煩惱斷掉,要用自性的般若智慧,除去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心。我們能夠見到佛法無量無邊,我們都願意去學習,能夠見到我們自性當中具足萬法。常常把我們的心,乃至身口意行持在正法當中,這個是真正地學習佛法,真正地在修行。我們願意成就無上的佛道,又能夠常常以慈悲心下行救度眾生。所以說,把佛的智慧時時刻刻運用來為眾生服務,利益眾生,要不然你那種智慧拿來幹啥呢?端坐在那兒:“我是禪師,我的智慧很高妙。” 但是見了眾生的苦,自己無動於衷。那我們的智慧拿來幹什麼呢?是拿來吹牛?拿來談天?拿來自娛自樂?那就不叫真的智慧了。所以說,我們要把佛性落實在菩薩戒當中,要把覺照心、智慧心落實在四弘誓願當中。

 

  ()以三聚淨戒為核心展開對菩薩戒的學習

 

  最後,第三個,就是以三聚淨戒為核心,開展出我們對菩薩戒的學習。三聚淨戒是什麼?攝律儀戒、饒益眾生戒,還有什麼?誰能說得出來?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還有律儀戒,三者是有次第的。什麼是律儀?我們看四悉檀裡面,你就可以看到這種次第。學習眾生,學習佛法、利益眾生。你不要說度他了,首先就是結善緣,能夠讓他高興。對不對?他見了你不高興,你連善緣都結不下,你見了他能夠讓他高興了,然後你跟他說的話他能聽,他能行持善法。在行持善法過程當中,有缺點,有毛病,你給他指出來,他歡喜去接受,歡喜去改正。能夠改掉一個錯誤,能夠增長一個善法。長此以往,他的積功累德就在進行了。這樣長期地積功累德,到最後他就能夠進入勝義佛法當中。

 

  四悉檀就是這樣,不是說一下子就讓他得到最圓滿的真實利益,而是分佈在每一個細小的環節當中。最不濟也要讓他覺得歡喜,不要讓人家產生抵觸,那叫善巧。啥叫善巧?就在這種過程當中,他來成就。而我們這些三聚淨戒,也就相應于四悉檀,比如說攝律儀戒,我們不損傷眾生,斷除惡法。只有你不損傷眾生了,眾生就才歡喜。不要說你利益眾生,你只要做到不損傷眾生,眾生就很歡喜了。而我們現在,損傷眾生得太多了。攝律儀戒,就是想盡千方百計,讓你不要去傷害眾生,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上,要想盡千方百計不要去傷害眾生。進一步做到這一點以後,我們再看怎麼樣讓自己去利益眾生。攝善法戒,想一切辦法把善法行持起來,得一步一步地來。

 

  把善法行持起來以後,你斷惡也好,修善也好,是不是真真實實地去利益眾生?有的人為了自己行善,不管別的。放生,我要放生,今天去給市場上打招呼:“我明天要放生了,大放生,我要放三萬塊錢的,十萬塊錢的,你去給我捉。” 捉來放生!為了自己行善,去把眾生捉來又放,那不是多此一舉嘛?你不放生也許眾生還要安樂一些,一遇到你放生的時候眾生就麻煩了。你說你到底是為行善呢?還是為傷害眾生呢?我們今天的修行人,很多幹這種事的。所以,一定要知道“無事莫擾諸有情” 。只要你做到不損傷眾生了,基本上就是對眾生有點利益了,那就可以了。你不損傷眾生是基本的,然後你再想怎麼實實在在地去利益眾生,怎麼實實在在地讓自己的心。在這個當中,善巧地利益眾生。它就對應於這些,對應于四悉檀。

 

  這三聚淨戒,就聚集了律儀戒、修善法戒、度眾生戒三大法門。這三大法門,可以說涵蓋了一切佛法。攝律儀戒,它涵蓋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和威儀法;攝善法戒,包羅了八萬四千出離法門;饒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廣度一切眾生的弘願精神。所以,三聚淨戒總結起來就是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無有一個眾生而不度。隨時隨地能夠這樣。你在受戒的時候這三聚可重要了,你的師父就會教你,在三番羯磨的時候,內心裡面就要發這種願:“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無有一個眾生而不度。” 就發這種大願,與那種三聚淨戒的心相應了。有這種願心和外界相應的時候,你就能得戒。如果不然,你在三番羯磨的時候不發這種願,那就很難對應了。

 

  在菩薩淨戒當中,十重四十八輕裡面,每一條戒都可以用三聚淨戒的方法去分析,去學習。拿不殺生戒來說,不殺生戒是律儀戒,一切小乘、大乘都要杜絕這種東西。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要落實在不殺生的過程當中。這種時候你能守很基本的威儀法。第二個,不殺生戒是利益眾生,我們從心地裡能夠斷除殺害眾生的逸樂。貪心、嗔恨心、愚癡心、邪見心你斷除了,心地裡面沒有這樣的煩惱。當你沒有煩惱了,自心也就輕鬆了,智慧之門打開了,你才能夠去利益眾生。攝善法戒,沒有煩惱了,自然而然他就能行善了,這是攝善法戒。煩惱沒有了,善就體現出來了,自心的真如面目就體現出來了。當你沒有貪心,沒有嗔恨心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行為就是對眾生的利益,它就能夠饒益有情。在每一條輕戒當中也是這樣,都可以用三聚淨戒去解釋。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再深入十重四十八輕的條文學習了。

 

  其實深入十重四十八輕的條文去學習,那就更細緻、更深入、更有趣。比如說殺生戒,我們舉一條來說,殺生戒。我們從因果上來認識它,殺生,剝奪了眾生的性命,讓眾生的性命從此斷絕。由這種因我們自己要受到這種果,我們將來的生命得不到尊重,我們的性命得不到維護。假如說我們今天的性命得不到維護,你念佛,念佛,突然一刀,腦袋跑了,你還能念啥佛呢?念佛都沒念成功,腦袋就被別人砍掉了。多艱難!所以說,你看看,將心比己。假如說這種結果落實在你修行的人生道路上了,非常慘的。對不對?

 

  第二個,一度殺生,你要遭受多病、短命這種果報,這種等流果。你今天在念佛過程當中,一會兒身體病了,一會兒又短命了,修行還沒成功,你怎麼能繼續修行呢?怎麼能夠往生呢?那很艱難了。更不要說它的異熟果,墮落餓鬼、地獄、畜牲那就更不是你受得下來的了。八寒八熱的地獄之苦,哪一樣苦你能受得下來?受不下來。而我們今天所遭受到的,一切的天災人禍,幾乎都是從犯戒的因緣當中來的;我們今天一切不如意的果報,都是從犯戒犯因果的法當中而來的。我們自己願意脫離現實的一切苦法,那你願不願意所有的眾生父母,也脫離這一切苦法呢?所以說,我們感受到今天的天災人禍、生老病死,都是因為我們以往犯了菩薩戒,犯了因果法而引起這些的。於是我從現在開始發心,一直到盡未來際,願所有的眾生父母和我一樣,不要再遭受這些天災人禍乃至生老病死,乃至六道的生死輪回一切痛苦。然後把這樣的願心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持戒過程當中。這就是我們持守不殺生戒,你能夠這樣去發願,在十重四十八輕當中你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那就可以了。

 

  如果說大家沒有其他的,比如說我在給大家推薦,藕益大師有對菩薩戒的解釋,香港有一位聖一法師,他也有菩薩戒的解釋。這種很多,你要找參考書來學習,不找參考書不深入是不行的。你受了戒不學戒,怎麼能持戒呢?受了戒,要去學戒。今天我就不再給你們展開講了,只要有機緣,我們今天不是講精神嘛。什麼叫精神?少而精,少而精,少而光精精。給你講一點點就可以了。因為啥呢?因為我只懂這一點,其他我就不懂了。給你講一點,能夠讓你起歡喜心,起了歡喜心你自然能夠去找資料,去學習,去追求。你要不起歡喜心,我再給你講得很細你也沒聽進去。聽不進去,沒有歡喜心你怎麼聽得進去嘛?只要你起了歡喜心了,我就是不給你講,你都會去找的。

 

  所以說,你看看有沒有歡喜心。他說:“我歡喜啊!” 我說你歡喜為什麼不去學習呢?“我找不到啊!” 沒有你找不到的。你說你肚子餓了,“我這兒沒飯吃。” 這兒沒飯吃你肯定會找到飯吃的。你真正地餓了,那是難不住你的,就怕你沒餓,非得要別人給你端上門來,這就很艱難了。真正餓了,它成為你真正的問題了,你一定能夠發起主動尋求的心。

 

  你看那個善知識,我在學他們,善知識總是能夠吊人胃口,給你說一句話,“哎喲,這句話很精彩!老師再繼續說!”沒了。” 是不是真的沒了?他有,就是吊你胃口。你說:“你這個人討厭,幹嘛吊胃口呢?一下說完不就得了。” 不行,不善巧。他怎麼善巧呢?動物園裡面學善巧,像那個猴子,你不能把東西放在它最容易找到的地方,那樣吃起來沒有滋味,你要放在它找不到的地方。它餓了,就會去找,找出來的東西吃起來很香,它能大開胃口。它在找的過程當中,又能鍛煉身體。於是,飯又找到吃了,身體又得到鍛煉了,猴子在動物園裡面也能健健康康。假如說你把吃的東西給它放在面前:“祖宗、先人,這是吃的東西!”它就坐在那兒不動:“啊,我吃。” 養成了這一隻肥猴。坐著不動,各種各樣的病症就出來了。餵養動物的他很知道這種善巧,祖師大德也很知道善巧。你覺得精彩嗎?那就求吧!去尋覓吧!費盡艱辛,當你得來的時候,真的很珍視它呀!

 

  今天你不費盡艱辛,給你說了,“你說這個很神秘嗎?很殊勝嗎?是訣竅嗎?我怎麼沒有感覺呢?” 那完了,做好不見好,顛轉遭狗咬!完了,不善巧。要利益眾生也是這樣,你要學會這樣的善巧,學會吊胃口,但是不要故弄玄虛。這種善巧可以,但是不要故弄玄虛,要學會這種方法。我經常都會吊自己的胃口,一碗面端到面前來,不要馬上吃,我挑過去,挑過來,當口水一口一口地吞的時候,誒!就很舒服了。當你再吃的時候,很容易消化。端起來你就吃,什麼味道?“哎呀,我剛才吞得太快了,不知道!” 啥味道你也不知道,你咋能消化它嘛?佛法也是這樣,要準備好了。“我們再來,沒有準備好。” 就很艱難了。

 

  他說:“師父,你講這麼多,我也願意受菩薩戒,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我經常犯菩薩戒,怎麼辦?” 那天我在給一個同修貢獻,我說大乘的菩薩戒裡面,有兩句話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凡夫。” 這不是鼓勵你去犯戒,而是說你不要怕犯戒。你現在受了戒了,你是凡夫,你離菩薩的要求肯定有距離,不是說一下子你就是菩薩了。菩薩戒,菩薩戒,既然是菩薩的行為,而你現在正在學習做菩薩,肯定是有距離的。能夠精進地去學,去做,你就少犯一些;稍微懶惰一些,你就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我們正是在距離當中去學習,在差距當總去找動力。如果說,你害怕犯戒而不受戒,你不受戒根本就無戒可犯。當你永遠都是無戒可犯的時候,你就始終是一個凡夫,所以說無犯名凡夫。當你受了戒了,也許你有做不到,但是你能夠認識自己的差距在哪裡,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動力,不斷地去追尋。哪怕是我跌一千跤,摔了一千回、一萬回,只要沒摔死,我就還能夠爬起來,在失敗當中總結經驗。

 

  這就是菩薩戒給我們的啟示。在這種生活過程當中,修行過程當中給你設置很多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當中,你做對了固然可喜,你做錯了那也沒有什麼,諸佛菩薩再可以教你。該來的果報,來就來嘛。沒有做作業老師要打兩下,打就打嘛,歡喜地接受它,你把我打得學會了那不就得了嘛。是可以的。

 

  所以說,受戒它總是和懺悔結合在一起。做錯了,就懺悔,真誠地懺悔,一次又一次真誠地懺悔。慢慢地你會發現,我不犯戒了。這就是熏習,這就是能力地增長。不要假懺悔,說:“師父,我也懺悔了,還犯,我今天懺悔了,我明天還做。” 沒有真誠心的就是假懺悔,“師父,我給你懺悔了哦,原諒了哦,明天我還犯,我還來懺悔哦。” 你早就準備好再犯了,那不叫真正地懺悔。真正地懺悔就是說,我以前犯了,我今天發誓以後再不犯這種東西了,痛下決斷之心。雖然說你痛下決斷之心,但是無可奈何地你又犯了,那我又再痛下決斷,在佛菩薩面前抽自己的耳光,痛哭流涕,拿鞭子打自己,總要讓自己下決斷之心。一次又一次這樣,人是逼出來的。你自己要逼迫自己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慢慢地你在一步一步遠離犯戒心。真誠地懺悔,就會帶來這種。當你沒有真誠的心,“師父,我懺悔了。” 這樣子懺悔,他說我明天還犯,我還來懺悔。沒有真誠心,沒有決斷心,你肯定會沒有這種警覺嘛。

 

  沒有警覺的人,他是準備好了去犯戒,對於犯戒根本沒有恐懼之心。你說你不犯戒,誰犯戒呢?往往就是在這種習慣的心理過程當中,養成了那種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國去了,一點影子都沒有了。你就變成法的遊子了,老油條。再把你丟進油鍋裡面,油都炸不進去了。今天再把你丟進佛法裡面,所有的佛法已經熏習不進去了。為啥呢?你都已經成為法的遊子了。我們不能形成這種法的遊子。在每一次的懺悔當中,我們都要真誠地去懺悔;在每一個生活過程當中,把自己的一切功德,全部回向給眾生。以所有的修學,來守持戒律;以守持戒律,來懺悔自己的罪業;以自己一切懺悔的罪業,方方面面我們都回向利益眾生。你的一切見聞覺知,沒有一點不是為了這個的,不要光是為了自己哦。所以,在這種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就能很好地去增長歡喜心,把這種歡喜心增長起來了,那就好了。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是精神。啥叫精神呢?精神總是它的核心,總是裡面的一些訣竅,就是增長它的歡喜心。你要認識到這種功德、殊勝勝義以後,認識到這種訣竅以後,也許你聽這麼三天,你能夠生歡喜,稍微有點認識上的轉變,那也是我們很歡喜的事情。但是,要想具體地怎麼樣去進步,多向大安法師學習,多向大安法師求教,多向傳印法師學習。他們都是我的老師。所以說,這麼三天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了九個鐘頭,這九個鐘頭說的都是口水話。也許有很多說錯了的,希望在座的大德、善知識給予校正;也希望諸位菩薩,給予加持攝受。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道侶

 

  阿彌陀佛!





主持人
智海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