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四)  益西彭措堪布

四種對治:無知對治、放逸對治、不敬對治、煩惱熾盛對治。

 

如何修學之理者,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四種犯因當中,無知的對治是應當在善知識、善友處聽聞,求得對學處的瞭解。《正法念住經》說:“一切法覺,要因聞法,若不聞法,於法不覺。”(所有對法的覺知要通過聞法而獲得,如果不聽聞,就不會理解法。)通過長期聽聞戒律學處,知道戒律的開遮止犯,就能對治無知。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放逸的對治有二方面:一、不忘記、憶念取捨的所緣行相,時時銘記於心;二、以正知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是在趣向善、還是在趣向惡。《入行論》說:“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

 

這一段宣說了“知慚”、“有愧”、“懷恐懼等”三個方面。知慚有愧又有依自和依法兩方面。

 

“依自”是以自己而言,內心自責:“我是菩薩,不應當做這種行為。”如是對作惡羞恥,是知慚。或者想:“作為修行人我如是而行,連世人都會譏笑。”這樣害怕別人譏毀,是有愧。

 

“依法”是以菩薩藏衡量自相續:“我這樣做與菩薩藏相違,完全是明知故犯。”如此羞恥作惡,是知慚。或者想:“我這樣做,別人會批評我根本不符合戒律。”這樣羞恥是有愧。由於怖畏惡行的異熟果報,心裡害怕嚴厲的因果等(“等”字包括害怕由作惡會使善法功德消失、不善法增上)。

 

當如是學。

 

應當這樣以“正知正念”、“知慚有愧”、“常懷恐懼”來對治放逸。

 

不敬對治者,謂于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大師”是佛,“師所制立”是戒,“同梵行所”即按照佛法修行的道友。

 

不敬對治,就是對於佛、佛所制立的戒律以及同梵行的道友,應當修持恭敬。如果能從內心深處行持恭敬,就會斷除不恭敬、輕舍之心。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煩惱熾盛的對治,即應當觀察自心何種煩惱熾盛,時常針對這種煩惱努力對治。比如,貪心強,努力修不淨觀;嗔心強,努力修慈心觀;癡心強,努力修因緣觀。

 





主持人
益西彭措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