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由三種心成就
夢參老和尚
菩提心在各個經論講的大體相同,但是,名字不相同。《大乘起信論》是結合了一百部大乘經典,馬嗚菩薩作做的。他講菩提心,是由三種心成就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第一種是直心,正觀著本體,就是看一切,在法看法性,在人、有情看佛性。
直觀本體,就像我們禪宗,“父母未生我以前,誰是我?”或者提一個話頭,“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是誰?誰在念?口念嗎?口不能念,口被心支配。哪個心念呢?真心?妄心嗎?你就問,你就參。念佛是誰?誰在念佛?這都是參。這種的功夫叫什麼呢?叫明心,找真心。現在這是妄心、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是你一心正念真如,就是觀察自己本來性體。
現在我這個身死了,心還在不在呢?腔內的心也隨著死了。我們說靈魂、靈識,他死了,靈是不是真心呢?也不是的。在佛教的名相上講,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阿賴耶裡頭含著有一部份真、一部份假。所以那個執著為我的我執,是第七末那,不是現前的心,不是肉團心。這個學起來就很深了,我大體這麼說一下。
直心正念真如,就念我們那個原來跟佛無二無別的本具足的妙明真心。說妙,就不可思議;明,光明遍照。那才是我們的心。現在我們就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再加第八阿賴耶識妄分,把我們的真心給遮住了,不得顯現了。
所以百部大乘經典都有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觀想,修成道,也就是我們上回講《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後半部經文。為什麼要拜懺?為什麼要修行?消業障。消了業障,而後修定、修慧,才能達到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大家可以看《占察善惡業報經》,前半部是為了後半部做準備的,為修行。這叫直心正念真如。
第二種是深心,要盡一切諸善行。我們所說的,哪管是一點小的好事,我們都要做;一點小的壞事,不做。傷害人的,半句話都不說;成就人的,要說多少都可以。在戒裡頭,這就是深心,要盡一切十善法。十善法界就是表現我們的真心,之後用律儀來防範、來設立,使我們的真心不犯錯誤,饒益一切眾生。
這是三具戒。菩薩受戒,大小乘的,三具戒都包含在裡頭。饒益一切眾生就是大悲心。這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就是菩提心,三個具足了,才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覺心就是明白,一切你都明白了。妙明真心不為一切污染所染汙,你有大智慧了,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出離心是對三界的苦難你看得太多了,要離開,要出離。如果沒出離心的人,學道、皈依三寶,學不好的。因為貪戀這個世界,一貪戀這個世界,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把你咬得昏頭轉向,你就沒辦法修。所以必須要出離。
出離就是在五濁惡世裡要出離這個世界,得具足這個心。對這個世界,無論多好,你不貪戀了。而且這個世界,你真正分析觀察起來,沒有一樣好的,沒有一點點好的。要修出離心,得修這個觀照。
你自己出離了,不行,你要度六親眷屬,要度眾生,你得發大悲心,不發大悲心成不了佛。第二個菩提心,大悲心。觀見世界這麼苦,自己想出離,又不忍心讓六親眷屬、所有眾生受苦,我又得度他們,讓大家一起出離。
這就是我們念《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出離出離,大家都出離;解脫解脫,大家都解脫;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四句話,包含的意思太多,所以不翻。包含好多呢?八十四句的《心經》、《金剛經》、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四句話就可以了,就包含這麼多。因此,得具足大悲心。
有了大悲心,你還得有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你這個大悲心,落於愛見大悲。本來要你去度眾生,你度他,結果跟他講情愛,去跟他談戀愛,還怎麼度他了?把你也拽下去了,你還度他啊!本來要你去度眾生,你看他財富很大,你也跟他發財去了,起了貪心了。必須得有智慧,真正認清楚了,這叫般若心。
三心是一個心,菩提心,有出離,有大悲,有智慧,就是出離心的、大悲心的、般若心的。這講起來很多,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專冊,像《華嚴經》〈華嚴三昧章〉,專講菩提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從最初開始發心,一直到成就,之後再回到文殊菩薩,完成了他最初所發的心。這就是菩提心,一部《華嚴經》就是菩提心。這個道理太深了,佛法猶如汪洋大海,如果大家有大智慧,想學,你能飲到一滴,知道鹹味了,就已經不錯了。可惜我們現在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沾,我這麼說一說,大家發一發菩提心,心嚮往之。
|
主持人 |
夢參老和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