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大願所展現的人間慈善情懷
寬平
世人皆知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卻少有人知現世即可拔苦與樂的東方藥師法門。釋迦牟尼佛早已將濟生之事付予東方藥師如來。藥師是譬喻,即是能知病源、能治萬病、善知病對治的大醫王。
釋迦牟尼佛在說《法華經》時有一個譬喻,佛是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病,能救眾生之苦。佛都可稱為藥師,因為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特別重視人生的現世快樂,消災免難,特別重視為人類療治疾病,增長福壽,特別重視當下的力行救濟、拔苦與樂,所以就以藥師為名,通常稱為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即是藥師佛。
從釋迦佛的本生故事中如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等,可以清楚地知道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廣修福德,做了無數的善行,積累了無量的福智資糧才得以成佛的。其實“最真切的佛心,離不開對社會的關懷;最根本的佛行,不可脫離世間。”藥師佛所以成佛,也是因他在因地發菩提心,立廣大願,行大悲行,注重度生,利益有情,然後才成為“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萬德莊嚴的藥師佛,成就了淨如琉璃的東方淨土。
《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而使一切生命體感到快樂,無有眾苦,稱為“大慈大悲”。藥師如來正是這樣一位大慈大悲、應病與藥的人間慈行如來。而這樣的大慈大悲正是最廣義和最究竟的慈善。
藥師的名稱,本就是應病與藥。藥師佛正如現實醫師針對各種疾病,對症下藥,不僅僅是精神的安慰,更落實到具體的一切行為上。從藥師如來發的十二大願我們就可看出,十二大願不僅是藥師佛利益眾生的,同時也是告誡我們要以藥師佛為榜樣而修學,在現世成就慈悲濟世的善行,成就解救眾生疾苦的慈善事業。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多與社會的慈善事業相關,涉及到助殘、援孤、心理慈善、監獄教化、助困、濟貧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們將隨相關的願文一條條來解釋。
藥師第三大願可以說是藥師法門提倡慈善佈施的總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這是藥師佛希望以佛力加持眾生,使眾生物質生活不缺乏。這也就是說要多多為社會創造財富,同時也要佈施捐贈利益眾生。另一方面要用智慧教導眾生學習技能,使其有謀生能力,能得正當工作。如當老闆,就要儘量照顧員工好生活,不要使員工少衣無藥缺工資。
第六大願為助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喑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諸根具足,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根身的殘疾和病患,帶給人的痛苦是非常深重的。唯有慈悲的撫摸,方能化解他們內心深處的痛苦。藥師的大願告訴我們,可以學習藥師佛幫助眾生脫離病苦,看護病人,幫助病人,關心扶助殘疾人,贈藥與人,協助做義診,建立慈善醫院等,使他們得到完善的照顧,無諸疾苦,內心安寧自在。
第七大願為援孤。“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眾生眾病逼切,貧苦無依,蝸居籬下,是此生苦報。幫助貧苦無依的鰥寡孤獨,疾病纏身的窮苦人,使他們有住的房子,遠離房供、缺醫、孤獨等眾苦逼迫,有愛的關懷,溫暖的家,得到安樂幸福。這也正是實現儒家所提倡的“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第九大願為心理慈善。“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天災人禍,家庭事業的種種壓力,沒有正確的思想引導,就會生髮種種不同的不正確見解,甚至引發種種邪見邪行,危害自己與他人。只有通過各種心理救助,心理疏導,及時引導,才能讓人們從惡見中解脫,擺脫思想上的牢獄,走上正常的康莊大道。
第十大願為監獄教化。“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秉持不舍任何一眾生,“度一切苦厄”的理念,我們應給予牢獄服刑人員應有的人性關懷。我們可藉由宗教、心理的輔導,協助受刑人員培養健康的人生觀,真正找回自我,重新面對新的人生。星雲大師對實施監獄教化有一句名言:“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以囹圄為道場,正是甘露普灑的最真實表現。
十一大願為助困。“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餓病為人類眾生的第一大病,缺糧少水,一直是世界上的重大問題。節約糧食,提供淨水與人,都是重要的慈善事業。
第十二大願為濟貧。“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衣飾莊嚴,也是人類的最根本尊嚴,莊嚴他人,就如同在莊嚴我們自己。從根本上說,佛教緣起論最講究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及相互依賴的關係。
這些諸願,正是藥師佛通過很多具體的方式去縮小甚至消滅眾生與佛的差別,根本究竟是為了達到藥師佛的第一大願“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最終達到究竟平等,本來平等的諸佛圓滿境界。
實際上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願願著重現世所須,使令生活有所保障,物質豐盛,衣食受用,無有缺乏;精神快活,心理安定,無有煩惱。如第二願藥師佛唯願天下眾生“隨意所趣,作諸事業。”自由選擇自己所愛好的職業,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業,無有逼迫與苦惱。又如第四大願“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這是教人向善,培養正念正行。第五願講違犯了戒條法規,要知錯就改,方能回頭是岸。至於第八願轉女成男願,在某種程度上只有轉女成男,才從根本上沒有了差別相,究竟平等。《藥師經》經文中更提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我認為這是慈善可做的最高給予,一切皆以人的欲求滿足為真正的拔苦與樂。
佛教自古多提倡戒殺放生,不過正如其他經典提倡放生是為瞭解救人的苦難一樣,《藥師經》也不例外。《藥師經》經文多處講到通過造五色彩幡和放雜類眾生,幫助危難中的人消災續命、克病除難。其實放生是最廣義的愛護生命、尊敬生命,給萬物生靈以尊嚴。是一種愛及與動物的廣義慈善。同時廣義的放生指救助一切眾生。人作為眾生之首,萬物之靈,自然也更應該得到救助與慈濟關懷。佛經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現在有很多居士只知狹義的放飛飛鳥蟲魚等動物,對那些身邊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卻似乎忘卻了。其實他們同樣應該得到應有的幫助與救濟。實際上幫扶那些無路可走的人們,救抜深陷泥沼的人們,以及捐助那些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人們,就是一種真正的“放生”。
從以上這些願文和經文內容中,我們可以最真切地感到,藥師佛最關心的是人身的疾苦,人心的悲痛,人類的苦惱。由此,我們似乎也真正懂得了,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便是諸佛的不離人間,不棄人事,對人類給予格外的關懷與慈悲,這是諸佛如來的大悲人間情懷。
人世間的苦難千千萬萬,不過,藥師佛的菩薩行、善巧方便、廣大願也同樣不可測度,不可思議。經雲:“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同樣,慈善事業的開拓同樣需要無量的善巧方便。
藥師佛的大願多與社會的慈善事業相關,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社會要變得更美好,那麼人們首先要認識到社會的福利來源於人們的相互奉獻,來源於人們以善心來做慈善事業。相反,如若一個人自私自利,那麼就正如經文所說:“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自私自利的心,不會感得福報。而唯有福慧雙修,自利利他,才能獲得人生現世快樂。踐行藥師法門,在現實世界中,幫助眾生消災解難,回饋社會,正是藥師法門的本懷。
藥師如來有兩位助手,分別是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此兩位菩薩“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在某種意義上,“日月遍照”象徵著慈善事業的遍照寰宇,無有民族,無有國界,平等的普施大愛。藥師佛又有十二藥叉金剛護衛,“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十二藥叉及八萬四千眷屬代表著慈善事業的種子可分身各處,同時十二藥叉也代表十二月份,也就是說慈善事業不是一日之功,正是日月持之以恆的堅持與守護。慈善也是一種慈悲善念的日積月累,日日熏習。也許慈善並不是在於多少財物的捐贈,而是我們的一種心念和心態。
學習藥師法門,最根本的就是要學習藥師佛的悲願和大行。學佛實際上就是學佛的這些行為,多做利益眾生、成就眾生的事。惟賢長老說:“學習《藥師經》不單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藥師經,只是求消災延壽,平平安安過日子,還必須要與現實人生相結合,做到淨化人生、淨化心靈、淨化世界。這個意義就很深刻、很廣大,很深微。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薩行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是講發菩提心,以大悲心對待眾生,廣行方便,使生命安靜、身體健康、遠離恐怖,同時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復法身慧命,這就是以方便來達到圓滿、究竟、解脫。”人的真正幸福是在於奉獻自己,做利益社會和大眾的“慈善”工作。
近代福建樟州有一位妙智和尚,一生以修持“藥師法門”為主並實施於世。他一生懸壺濟世,忙碌於民裏鄉間,直至圓寂的前四天還在行醫,為無數的患者解除病苦。此外,妙智和尚一生傾其所有奉獻于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以及建寺、印經、雕塑佛像等佛教弘法利生事業。最終以116歲成就了不壞肉身。我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大悲慈行尊者。
從佛教傳入中土以來,一直是西方淨土盛行,人們似乎忘卻了釋迦牟尼佛同時開設的東方淨土法門。一般人都追求現世的快樂。如果人的現生不幸福,卻一味把希望寄託來生,則似乎有點望洋興嘆,因為活著不幸福,來世的幸福則顯得更為遙遠。因而人間的幸福是每個人都應關心的事,是自己應努力實現的事。而且人在關愛他人的幸福中能得到自己的幸福,在從事慈善的工作中能得到自身心靈的安樂,施人玫瑰手留餘香,這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所在。
佛法每種法門,有如藥物,都可治病。如今現世時代不同,更多人類眾生的心念傾向現實福樂。21世紀的修行,也不僅僅是關係個人,而是國際性的、全人類的安危與福祉所系!因此提倡藥師法門,藥師能知社會人心病源,善知社會眾生種種病對治,能治社會人心萬病,注重現世的修福,不離開社會,以求人類社會的利益,就顯得非常必要。
藥師如來拔苦與樂,建設的是人間淨土。藥師如來法門飽含著深切的人文關懷,從現實的人間出發,把無上的圓滿菩提奠基於人間的福樂。希望在現實的人間中,人人都擁有一顆慈悲琉璃心,做這樣的人間大悲慈行如來。
|
主持人 |
寬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