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CEO能瞬間做決策?
【文/丁永祥】
有的企業家像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對數字、市場、人性特別敏感,時常在瞬間做出正確決策。有的企業家卻撐到危機四伏,仍然不改初衷,未能及時反應做出反應。
西方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學者西蒙(Herbert Simon)表示,決策就好像管理的心臟,而且愈是高層管理者,愈沒有科學決策,只有隨機性的決策。
海爾創辦人張瑞敏說到他的經驗:當只有20%的資訊而做出決策時,風險很大卻有可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當有50%的資訊而做出決策時,大概只能得到平均利潤,可是當等到100%完全掌握訊息再來下決策,那麼市場早就被競爭者吃乾抹淨!
企業領導人關心的是,我們的心智是如何做決策的?又該如何在瞬間做出好的決策呢?以及這種瞬間決策力,可以透過訓練養成嗎?
大腦有一套瞬間的決策習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認為直覺力為企業領導者創造力量,同時也帶來了危險。因為處在必須儘快做出決策的壓力下,領導者必須信賴自己的直覺,跟著直覺走,但是卻又不應該只看到直覺的表面價值。
用科學的角度看,「直覺的表面價值」指的就是我們的大腦進行決策時的習慣。
大腦會刻意迴避損失
假設一個怪病即將奪走600條人命,採A計劃有200人可獲救,採B計劃有400人會喪命,你會怎麼選?
高達72%的美國醫生會選擇A計畫,弔詭的是,這兩個其實是相同的狀況,但什麼影響了醫生瞬間的決定呢?心理學稱這種現象叫「迴避損失」(loss aversion),指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損失的陰影會蓋過獲利。
所以大部分的人會在股票上漲時賣股票,卻不敢賣掉股價下跌的股票,因為投資人痛恨輸錢。據研究,賭徒在輸錢時候的痛苦,約為賭贏時快樂程度的兩倍。
大腦會放大眼前的利益
而信用卡的例子剛好是一種相反的對比。用塑膠卡片付帳,從基本上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以及在財務決策上的計算,信用卡讓交易變得很抽象,讓人不會真正感受到花錢的負面影響,使人做出愚蠢的財務決策。它會誘惑或更難抵擋,讓消費者花掉自己並未擁有的錢。
信用卡利用的是人腦的一項缺陷,就是高估即時的收穫,低估決策所造成的長期問題。簡單地說,情緒會叫人立即享受,理性會叫人思考未來,但是在做決策的時候,人的大腦運作習慣使得眼前的利益會放大正面的訊息,讓大腦不自覺做出決策。
恐慌會阻礙大腦的思維
恐慌會將人的意識降低到最基本的事實,在草原中被大火追趕時,你只想到拼命跑離大火,不會想到用逃生火(escape fire)的方式,也就是自己先燒光四周的草,燃出一道天然的防火牆。
心理學稱這這樣的狀況為「知覺縮小」(perceptual narrowing),在壓力大或是時間緊迫的時候,大腦的反應會縮限,讓人對其他有利的資訊視而不見,或是產生慌亂,這個時候,有夠多經驗的人,理性思考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完整請見《管理雜誌》433期】
西蒙(Herbert Simon)
“赫伯賽門講座”乃為紀念赫伯賽門而設立。赫伯賽門是許多最高榮譽奬項之得獎人,包括美國計算機協會之圖靈獎(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8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86年);和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心理學傑出終身貢獻獎(1993年)。作為一個終身研究人類決策行為的學者,賽門認為,經濟研究應該研究人類的「實際行為」,而不是牽就方便,但不切實際的「假設」。賽門將其信念化成行動,從他所獻身的計算機科學和認知心理學中汲取材料,以豐富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的學習。他在經濟學上有關「滿足行為」和「有限理性」的發明,已經由電腦的大量模擬人類思維所證實,此類模擬更進而發展成「人工智慧」學門。過去二十年來,經濟學的跨領域發展,幾乎可謂是赫伯賽門的薪傳。
稟持著推廣跨領域學習和研究的宗旨,“赫伯賽門講座”(前身為“赫伯賽門系列研討會”),已邀請了超過17位不同領域的講者,包括經濟學,心理學,計算科學,物理學等。未來將會持續邀請更多有聲望之講者,以嘉惠經濟學以及廣泛的計算社會科學學界。
有限理性理論
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而且處於變動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狀態;“管理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達到絕對的最優解,而只以找到滿意解為滿足。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註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於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於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幾乎只是針對“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觀點,但對“有限理性”的深入論述是在他以後對人類的認知系統的研究中逐漸完善的,這也是對“有限理性” 進一步研究必然導致的結果。西蒙在他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中講到,根據米勒等人的發現,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項(西蒙認為可能是4 項);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存入一項需要5~10秒鐘(西蒙認為可能是8秒鐘);記憶的組織是一種表列等級結構(類似於電腦的記憶體有限,從記憶體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時間,以及電腦的儲存組織形式)。這些是大腦加工所有任務的基本生理約束。正是這種約束,使思維過程表現為一種串列處理或搜索狀態(同一時間內考慮的問題是有限的),從而也限制了人們的註意廣度(選擇性註意)以及知識和信息獲得的速度和存量。與此相適應,註意廣度和知識範圍的限制又引起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類似於無知和某種目的意識所產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反過來又限制人們的註意廣度和知識信息的獲得(類似於宗教或信仰對科學和經驗事實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認為,有關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認知限制、動機限制及其相互影響的限制。從而所探討的應當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當是過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質合理性;所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當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決策之前沒有全部備選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一個能度量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不是對效用函數求極大化,而只有一個可調節的欲望水平,這個欲望水平受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易、決策者的個性特征(如固執性)等因素調節,以此來決定方案的選定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決。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夠好的解,並不是因為他寧劣勿優,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根本不可能獲得最優解。
西蒙教授從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對“管理人”進行了科學而精細的分析,其對信息處理的有關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眼光遠大,見解深刻,對當代大量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在信息社會時代到來之際,隨著電腦網路、電話等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面臨的“信息危機”不是由於信息匱乏,而是信息數量過剩的問題,即“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在信息社會,沒有控制和組織不再是一種資源,它倒反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在這種“信息爆炸”的生活環境中,意識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的這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它將能更好地指導我們集中精力搜尋有效、合適、滿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尋所有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優解。
有限理性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 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Simmon's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什麼是有限理性模型?
20世紀50年代之後,人們認識到建立在“經濟人”假說之上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只是一種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導實際中的決策。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滿意標準和有限理性標準,用“社會人”取代“經濟人”,大大拓展了決策理論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新的理論——有限理性決策理論。
有限理性模型又稱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滿意模型。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模型,它認為人的理性是處於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間的一種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觀點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觀點如下:
(1)手段-目標鏈的內涵有一定矛盾,簡單的手段-目標鏈分析會導致不准確的結論。
西蒙認為,手段-目標鏈的次序系統很少是一個系統的、全面聯繫的鏈,組織活動和基本目的之間的聯繫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這些基本目的也是個不完全系統,這些基本目的內部和達到這些目的所選擇的各種手段內部,也存在著衝突和矛盾。
(2)決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這是因為人的知識有限,決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無法認識決策的詳盡規律。比如說,人的計算能力有限,即使藉助電腦,也沒有辦法處理數量巨大的變數方程組;人的想像力和設計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備擇方案全部列出;人的價值取向並非一成不變,目的時常改變;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觸,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作為決策者的個體,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他只能儘力追求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的有限理性。
(3)決策者在決策中追求“滿意”標準,而非最優標準。
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定下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然後考察現有的備擇方案。如果有一個備擇方案能較好地滿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決策者就實現了滿意標準,他就不願意再去研究或尋找更好的備擇方案了。
這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往往不願發揮繼續研究的積極性,僅滿足於已有的備擇方案;
另一方面,由於種種條件的約束,決策者本身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較滿意的方案,而非最優的方案。
根據以上幾點,決策者承認自己感覺到的世界只是紛繁複雜的真實世界的極端簡化,他們滿意的標準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確定所有可能的備擇方案,由於感到真實世界是無法把握的,他們往往滿足於用簡單的方法,憑經驗、習慣和慣例去辦事。因此,導致的決策結果也各有不同。
西蒙的決策理論
作為管理學科的一個重要學派,決策理論學派著眼於合理的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抉擇方案中選擇一種“令人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該學派吸收了系統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電腦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理論,特別是消費者抉擇理論,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過對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或邊際效用達到最大。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很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品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組織》一書中,將“決策人”作為一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認為組織成員都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選擇手段的決策者。
西蒙指出組織中經理人員的重要職能就是做決策。
1、決策的制定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①找出制定決策的根據,即收集情報;
②找到可能的行動方案;
③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擇方案中選定一個方案;
④對已選擇的方案及其實施進行評價。決策過程中的最後一步,對於保證所選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順利實施而言,又是關鍵的一步。經過綜合概括,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經理及其職員們用很大部分工作時間來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來判別需要採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2、決策分為程式化決策和非程式化決策。
所謂程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反覆性的例行決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式來處理的決策。比如,為普通顧客的訂貨單標價,辦公用品的訂購,有病職工的工資安排等等。
所謂非程式化決策,則是指對那些過去尚未發生過,或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尚捉摸不定或很複雜,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的決策。比如,某公司決定在以前沒有經營過的國家裡建立盈利組織的決策,新產品的研製與發展決策等等。但是這兩類決策很難絕對分清楚,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是像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
3、不同類型的決策需要不同的決策技術。決策技術又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一種古典技術,是從有記載的歷史到目前這一代一直為某些經理和組織所使用的工具箱。現代技術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技術。
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與傳統的決策理論及其他學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1、決策是管理的中心,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西蒙認為,任何作業開始之前都要先做決策,制定計劃就是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也都離不開決策。
2、在決策準則上,用滿意性準則代替最優化準則。西蒙認為,完全的合理性是難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優化準則來進行決策。首先,未來含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人們不可能對未來無所不知;其次,人們不可能擬定出全部方案,這既不現實,有時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進的電腦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對各種可能結果形成一個完全而一貫的優先順序。
3、強調集體決策與組織對決策的影響。西蒙指出,經理的職責不僅包括本人制定決策,也包括負責使他所領導的組織或組織的某個部門能有效地制定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制定活動並非僅僅是他個人的活動,同時也是他下屬人員的活動。
4、發展人工智慧,逐步實現決策自動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決策新科學》一書中,用了大量篇幅來總結電腦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電腦在高層管理及組織結構中的應用。
西蒙等人認為,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建立及企業的分權與集權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須要與決策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西蒙等人非常強調信息聯繫在決策中的作用。他們把信息聯繫定為“決策前提賴以從一個組織成員傳遞給另一個成員的任何過程”。西蒙認為,今天關鍵性的任務不是去產生、儲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處理成各個有效的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資源已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認為,企業在制訂計劃和對策時,不能只考慮“攫取利潤”這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瞻前顧後,爭取若幹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一同實現。其決策理論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潤”為前提,應採用“符合要求”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場”、“適當利潤”、“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群體決策。群體參加決策的優點是,群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的失誤。群體參加決策可將問題分成若幹部分、分別交給專家處理,從而加速問題的解決和提高解決的質量。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和意見,應用到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採用的規劃設計、預算編製和控制等系統中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種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選擇投資各類有價證券投資和對外投資投放國家選擇等多種活動。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於他“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美國政治學家,研究領域涉及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公共行政、經濟學、管理學和科學哲學多個方向。
西蒙的父親,Arthur Simon是一名電機工程師,於德國達姆施塔特的Technische Hochschule(達姆施塔特理工大學)獲得學士,並於1903年遷居美國。西蒙的母親自幼家境優渥,是一名專業的鋼琴家。西蒙在幼年,受大自己三歲的母系親戚哈洛德啟發甚深。哈洛德(Harold Merkel)是西蒙母親之弟,1936年進入威斯康辛州立大學,師從哈羅德·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1943年獲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這多少也影響西蒙為來選擇以人類行為為終生治學之標地。西蒙自幼熟讀經濟學家理察·伊利的經濟學書籍,於1933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挪威經濟學家特里夫·哈維默與荷蘭經濟學家特亞林·科普曼斯。1942得該校博士,1949年被聘為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
西蒙不僅僅是一個通才、天才,而且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思想者。他是現代一些重要學術領域的創建人之一,如人工智慧、信息處理、決策制定、解決問題、注意力經濟、組織行為學、複雜系統等。他創造了術語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滿意度(satisficing),也是第一個分析複雜性架構(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的人。
西蒙的天才和影響使他獲得了很多榮譽,如:1975年的圖靈獎、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獎、1986年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1993年美國心理協會的終身成就獎。赫伯特·西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主持人 |
西蒙(Herbert Simon). 陳俊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