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6/21 NPO  編輯部 報導

短 評-不患寡而患不均

  • 2009-06-21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到六十二倍,貧窮人口與戶數也都創下新高,這樣的數據確認了許多人的感受,但不知道何時才會對政策產生影響?

     很顯然,台灣也變成了「M」型社會,遠因是在全球化趨勢之下,工作機會傾向往低工資國家流動;近因是金融海嘯導致企業倒閉或裁員,許多中產階級因此淪落為新貧族。

     而這些變化的背景,則是一個長期扶持外銷產業、重視富人的政策基調。各種獎勵投資與減稅措施,可對富人多所優惠,而沈重稅賦負擔,就大部分落在一般薪水階級肩上。加上這些年台灣經濟欲振乏力,實質薪資不增反減,和不斷提高的物價與生活開銷相比,多數人都覺自己愈來愈窮了。

     就像金字塔一樣,社會金字塔頂端是少數尊貴階層,愈往下,則是數量愈多的貧賤之民。上層者政經關係好、發言聲音大,又有較強組織力量,對政府決策很有影響力;下層儘管人數多,卻因為缺乏組織動員的力量,也沒有籌碼牽制政策,因此民怨往往被忽略。

     雖說選票就是普羅大眾的武器,但台灣的政治又往往被藍綠惡鬥所挾持,在煽動口號和政治旗幟的揮舞下,切身的民生議題總是被擱在一旁。於是,可憐兮兮的小老百姓,也連帶被撇在一邊自生自滅了。

     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其實,也映照出決策與人民之間不斷擴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