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

  益西彭措堪布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法師般若奉詔譯
  梵語云:摩訶尾沒沒馱巘拏賀素怛·阿進底也咄尾目乞義尾灑也三滿多
跋捺囉羅左哩鉢囉抳馱曩鉢囉吠捨跋哩嚩多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目  

  甲一、初善序分分三:皈敬禮贊上師的必要;梵漢對照;釋題。 27
  乙一、皈敬禮贊上師三寶的必要 27
  乙二、梵漢對照 29
  乙三、釋題 30
  甲二、中善正宗分:十大願王 36
  乙一、十大願王分四:前行七支行願;回向七支功德;正行三大願;總結無盡願。 36
  丙一、前行七支行願分七: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36
  丁一、禮敬諸佛 37
  丁二、稱讚如來 46
  丁三、廣修供養 50
  丁四、懺悔業障分二:事懺;理懺。 63
  戊一、事懺分二:總說;懺悔三障。 63
  己一、總說 64
  己二、懺悔三障分四:前行方便;懺悔煩惱障;懺悔業障;懺悔報障。 71
  庚一、前行方便 71
  庚二、懺悔煩惱障 73
  庚三、懺悔業障 74
  庚四、懺悔報障 79
  戊二、理懺 80
  丁五、隨喜功德 81
  丁六、請轉法輪 86
  丁七、請佛住世 90
  丙二、回向七支功德 94
  丙三、正行三大願分三: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 97
  丁一、常隨佛學 97
  丁二、恒順眾生 106
  丁三、普皆回向分四:別發十大願;總結十大願;隨學二聖願;回向極樂願。 113
  戊一、別發十大願分十:受持願;修行二利願;成熟眾生願;不離師友願;供養願;利益願;轉法輪願;淨土願;承侍願;成正覺願。 114
  己一、受持願分三:不忘宿命願;出家持戒願;轉法輪願。 114
  庚一、不忘宿命願 114
  庚二、出家持戒願 115
  庚三、轉法輪願 118
  己二、修行二利願分五:修波羅蜜願;不忘菩提心願;消除障礙願;成就妙行願;自由無礙願。 119
  庚一、修波羅蜜願 119
  庚二、不忘失菩提心願 123
  庚三、消除障礙願 126
  庚四、成就妙行願 130
  庚五、自由無礙願 133
  己三、成熟眾生願 137
  己四、不離師友願分二:不離同行道友願;不離善知識願。 143
  庚一、不離同行道友願 143
  庚二、不離善知識願 147
  己五、供養願分二:財供養;法供養。 151
  庚一、財供養 151
  庚二、法供養 154
  己六、利益願分二:獲功德藏願;遍入塵刹利益願。 162
  庚一、獲功德藏願 162
  庚二:遍入塵刹利益願 165
  己七、轉法輪願 168
  己八、淨土願 172
  己九、承侍願 175
  己十、成正覺願 176
  戊二、總結十大願 181
  戊三、隨學二聖願分三:願等普賢;願等文殊;總結回向。 184
  己一、願等普賢 184
  己二、願等文殊 186
  己三、總結回向 187
  戊四、回向極樂願分二:往生淨土願;蒙佛授記願。 190
  己一、往生淨土願分二:淨土的殊勝;淨土修法。 195
  庚一、淨土的殊勝 195
  庚二、淨土修法分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 200
  辛一、實相念佛 200
  辛二、觀像念佛 204
  辛三、觀想念佛 204
  辛四、持名念佛 206
  己二、蒙佛授記願 211
  丙四、總結行願無盡 212
  甲三、後善流通分分三:顯示此經殊勝功德;勸請受持;總集回向。 213
  乙一、顯示此經殊勝功德分二:校量聞經利益;顯示眾行利益。 213
  丙一、校量聞經利益 213
  丙二、顯示眾行利益分二:獲五果功德;獲究竟果功德。 214
  丁一、獲五果功德分五:獲增上果功德;獲等流果功德;獲離系果功德;獲異熟果功德;獲士用果功德。 214
  戊一、獲增上果功德 214
  戊二、獲等流果功德 215
  戊三、獲離系果功德 216
  戊四、獲異熟果功德 217
  戊五、獲士用果功德 219
  丁二、獲究竟果功德 219
  乙二、勸請受持 222
  乙三、總集回向 229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略釋願海舟
  益西彭措堪布
 
  十方三世無邊際,刹塵海會調御師,
  救苦大悲遍照尊,毗盧遮那我敬禮。
  光明遍照大覺尊,聖智大海所流出,
  真如清淨微妙法,圓頓華嚴我敬禮。
  智慧甚深難測量,功德廣大不可思,
  無邊勝行度群迷,文殊菩薩我敬禮。
  重重願海浩無涯,眾生無盡願不息,
  大闡華嚴微妙義,普賢菩薩我敬禮。
  發勝菩提涉百城,煙波浩渺歷艱辛,
  知識悉皆異常倫,歡喜開示普賢行。
  切念師教不著塵,五十三覓解脫門,
  一生入於如來境,善財童子我敬禮。
  華嚴海會恒沙眾,助佛宏宣妙法輪,
  三賢十聖如云集,清淨海眾我敬禮。
  離過湛然安不動,最勝善根無能喻,
  智慧深遠無涯岸,三業皎淨如秋月。
  普觀世間無此德,勇猛精進利群生,
  妙法遍灑三千界,法輪恒轉破重昏。
  心心切念澍法雨,念念悲湣濟有情,
  一切順逆無能沮,如是甚深大志願。
  生老病死苦海中,無上最勝大慈舟,
  深恩無極福聚藏,金剛上師我敬禮。
  我今願盡毛端智,照明廣大真教體,
  惟願三寶垂加護,悉能冥契諸佛意。
  為令法幢恒堅固,開啟眾生正法眼,
  趨入普賢行願海,當乘信解智慧舟。
 
  篇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等大師釋迦如來三祗劫滿,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現前法界海會普光明智,以萬德莊嚴之報身,為大根機眾生稱性宣說佛自證聖智境界的寶典。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佛宣《華嚴》使因緣成熟的眾生當下直入佛之知見,趣佛境界,一時功成果滿,究竟成佛。如經中所謂:「初發心時即成正覺。」祖師也說:為勇猛大丈夫,說成佛在刹那間。華嚴大教是如來根本法輪,猶如百川以入海為究竟,一切法門以入華嚴法海為歸宿,百千三昧以入于華嚴海印三昧為窮盡。其文豐義富,無量法門無不含容,無礙法界昭然開顯。
  有人聽說《華嚴》是為法身大士、上根利智所宣說,且經文卷帙繁多,法義甚深廣大。即想如我之流,業障深重,福慧淺薄,根基陋劣,如何自不量力,而敢問津《華嚴》?還是識趣點敬而遠之,免得遭人譏諷嘲弄,反而搞得尷尬難堪,且致高不成低不就荒廢光陰。此類人妄自菲薄,高推聖境,妄居卑下,自斷善根勝緣。以邪謬見塞解脫門,作繭自縛,確實愚癡可憐。上根者依華嚴則可頓超十地,直入佛果,下根者也不妨沿著階梯漸登高峰。難道沒有聽說僅聞大方廣佛華嚴經七字而不墮惡趣,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偈而使地獄餓鬼的眾生得以超升的嗎?經中又云:欲滅一切苦,安樂諸群生,欲與諸如來,身口意齊等,應發金剛心,究竟此勝行。經中分明指出想成辦自他二利,度一切苦厄,成就佛果必須修學此經。《隨好品》中亦云:雖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聞,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聞如是經。說明若有緣縱然龍王及地獄眾生也能得聞此經,若內心疑惑不信則永遠無緣聽聞此經。《出現品》中也說:「此珍寶經典不會落入一切無緣眾生之手中,連聲聞緣覺也無緣聽聞此經,何況受持呢?唯有菩薩摩訶薩方能信解受持。如果有菩薩于無量那由他劫修六波羅蜜多,以及種種菩提分法,但是如果沒有聽聞此經,或者雖然聽聞卻不信受,佛說非如來法王真子,是假名菩薩。」
  《普賢行願品》中說:「讀誦受持,或一經聽聞即能生信,所獲功德超勝將無邊刹土中珍寶莊嚴及人天勝供,於塵數劫中供養諸佛所積功德,且能遠離惡友邪知識,永離三塗惡道,速見阿彌陀佛,具足普賢最勝行願,獲大壽命,自在化生人中,不久當獲成就,消滅五無間重罪,生於豪門貴族,容色殊妙、相好莊嚴、智慧圓滿,諸魔不能摧伏,堪作人天福田,速坐金剛座,降伏諸魔軍,成佛轉法輪,廣度人天眾。」偈云: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所以為什麼要畫地為牢、固步自封而失去如是殊勝大利呢?
  再者,佛說佛法大海深廣難測,縱如阿難、舍利弗等大智慧者尚無法窮源盡底,而如蚊蟲一樣的小根眾生也能飽腹暢飲。佛陀明示,只要有緣不論根基大小利鈍都能獲得相應利益。同樣華嚴大教圓被諸機,使上根者一生圓多劫之修行,刹那證無量法門,不歷階級位次,頓時因圓果滿,得證菩提。但經中自信向位乃至等覺妙覺菩薩直至佛果,七處九會階次井然。從初發心至成佛間一切行門、願門、波羅蜜門、菩提分法,無不具足。雖不能如善財頓成佛果,也不妨依循規矩,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斷陶冶心量,漸成大器,最終也能承當大法。
 
  此《華嚴經》如優曇花難值難遇,今日得聞,並非沒有因緣。如怡山大師云:手捧目觀心口誦,當知夙有大因緣。所以應當歡喜踴躍慶倖萬分,發願盡于未來的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眼中常見、口中常誦、耳中常聞、手常書寫、心中常悟《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與文殊、普賢、海會聖眾為伴侶,願與一切眾生同游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不能甘處下流,應早種圓頓正因,發殊勝行願,切莫因循怯弱。
 
  此經由來極為稀奇,昔日龍樹菩薩應佛授記,出生在印度南方,智慧雄猛,博覽群經無不窮盡。後乘神通力前往龍宮,見此經有廣中略三種,披閱之下由衷感慨:如此難思無上法寶,可惜南贍有情緣慳無法得見。故菩薩興大慈湣,迎請到人間,並作廣大弘揚。後來出世的世親菩薩,在顯現上堅信小乘貶斥大乘,被其兄無著菩薩方便誘導,閱此大經,信心勃發,翻然悔悟,從此回小向大。為懺悔昔日謗大乘教的罪過,他開始造論闡揚《華嚴經》深義密旨。論典造畢之日,口中放光遍照四方,大地六種震動。當時國王及諸臣民都感到很詫異,循著光來到菩薩前。國王問:尊者您是否今日證果,所以才顯現如此奇異之兆?世親菩薩回答說:並非我今日證果,而是由於我為弘揚《華嚴經》所造的一部《十地經論》今日圓滿,所以現此瑞徵。可見華嚴不可思議的感應和加持是如此奇特。當時大眾發起清淨信心,競相受持。從此這部大經弘揚得就更加廣泛了。
 
  此經流傳到漢地,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西域國王將梵文《華嚴經》進獻武則天,她下詔迎請印度三藏法師實叉難陀翻譯此經。當天夜晚武則天夢見天降甘露,次日開譯之時,果然天降甘霖。而且譯場前面忽然出現一個大池塘,每天有二童子從池而出伺候筆墨,晚上入池而去,天天如此,直至譯畢,這是龍王恭敬《華嚴經》而化現的。華嚴宗二祖賢首法藏大師,應無數高僧大德緇素勸請敷演《華嚴》奧旨,大師登座之時,彩雲成蓋,瑞彩紛呈,忽然講堂大地震動,這徵示著大師所解深契佛意,佛現神變為彼印可。後大師又作多種著疏極力弘揚,自此修學華嚴蔚然成風。澄觀清涼國師又造了傳世之作《華嚴經疏鈔》,使華嚴風靡華夏大地。大師乃華嚴菩薩乘願而來,為造《疏鈔》祈請華嚴海會菩薩加持,夜間於境界中見一巍巍雄峰,萬丈金霞,光明皎潔,連天接地,又見自身變成金龍,一龍又化無數條龍,飛往他方世界。大師入于光明遍照之境,是《華嚴疏鈔》大行天下之兆。那時讀誦受持禮拜供養者不可計數,真實修習者比比皆是;入無礙境界,證得不思議解脫者亦不勝枚舉。華嚴的各種疏文釋論百家爭鳴,達到了最極鼎盛。
  時至今日,慧日漸晦,玄宗隱沒。但由於祖師深知華嚴的不可思議,為使後學弟子能種下圓頓大教的正因,結上勝緣,在早晚功課中,巧妙地插入十大願王、七支供、經名以及《淨行品》等偈文,才使得今天漢地佛弟子們沒有不知道《華嚴經》的,所以我們應當深體祖師用心的良苦,而發心讀誦、修持、弘揚。
 
  至於《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則將全經推向大結局,也是全經的最高峰、最高潮。此品是毗盧遮那佛的淵府,普賢菩薩的心髓,一切諸佛之所證,一切菩薩之所行。善財童子于印度福城東之古廟中參禮文殊菩薩,經菩薩勸諭發起菩提心,並教令參訪善知識。他歷經百城煙水,遍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後入于彌勒菩薩樓閣之中,證大解脫。辭別彌勒菩薩之後,善財深心切念尋覓文殊菩薩,爾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為善財摩頂加持,並敕令謁禮普賢菩薩。童子依教至普賢菩薩道場,菩薩為他摩頂加持,當時即入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為他宣說此重重無盡普賢行願大海,此時童子所證已與普賢文殊平等,與諸佛平等,圓滿無上正覺,至此《華嚴經》後善即告圓滿。所以華嚴四祖清涼國師云:西域相傳,《普賢行願》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行願品》。以今觀之,理實然矣。
  很早《行願品》就被單獨從經中提出而流通,極受廣大佛弟子的歡迎。漢地八宗對《行願品》都同遵共誦,尤其被列為淨土五經之一。在雪域西藏,《行願品》向來為歷代高僧大德所著重弘揚,尤其是寧瑪派的歷代傳承祖師。如大譯師洛親單瑪西日、華智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瑪呢喇嘛班瑪斯德、托嘎如意寶、全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法王如意寶是如何重視《行願品》,自己修持並勸他人修持的呢?以下約略介紹一下:
  法王如意寶經常開示徒眾說:《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勝方便,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入於聖者境界的要門。此中總集了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為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聖者法王以深遠的智慧照見了普賢行願的不可思議功德力用,為了引領眾生同遵普賢行願,共入毗盧性海,法王在在處處,隨順因緣,極力弘揚《普賢行願品》。
 
  一九八七年,法王如意寶率領上萬弟子浩浩蕩蕩,舉行了空前的五臺山大朝禮。朝禮期間,上師帶領大眾同聲共誦《普賢行願品》,發殊勝行願,並發願度化漢地為主的廣大弟子。願力不可思議,尤其普賢願王更不可思議。沒過多久法王的弘法事業如颶風席捲般遍及全世界。
 
  一九九年,法王如意寶朝禮印度聖境時,曾經以種種方便善巧攝受寧瑪、薩迦、嘎舉、格魯等派的廣大弟子。並為之再再解說《行願品》的殊勝功德,勵力勸請,殷殷教誨徒眾修持此不可思議法門。此後眾弟子謹遵師教不忘修持。特別在每年正月神變月裏,金剛座就顯得極其壯觀熱鬧,四面八方的佛弟子們如潮水般湧向金剛座,敬獻殊妙廣大莊嚴的供品,同修《普賢行願品》,而且年年都這樣。
 
  一九九七年法王如意寶為了使佛法更加興盛光大,而發宏誓大願,再次發起同修共誦一億遍《普賢行願品》。海內外弟子聞此法訊,風起云湧般響應上師的號召,歡喜踴躍地參加,很快就圓滿此無盡功德海。
  在傳法的中心本土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上師法王承繼往昔高僧大德的傳統,規定傳法之前共誦《行願品》中的七支供,傳法結束以《行願品》後部分回向發願。一切大小佛事也都依此定規。在陳設供養方面,每年都提供數量可觀的資金,平日不間斷三千數的五供。在定期七天的普賢雲供法會裏,每天十萬數的五供。看到經堂裏供桌上整整齊齊擺放的水供、燈盞、各種花束塑造的八吉祥……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圖案以及粘有美觀酥油花的食子,不能不使人信心油然而生。今年年初,上師法王說:現在我對什麼都無所需求,然而對於僧眾每天能念一遍《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若僧眾每天能如法念一遍《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由此可見,上師法王弘揚《普賢行願品》的悲願是何等的深切!
 
  現在處在五濁惡世鬥爭堅固的時期,佛法極端衰敗,耳聞目睹無非都是令人厭煩傷感的情景。看茫茫眾生心中紮著邪見的毒刺,陷入貪欲的淤泥中,耽著輪回的火宅,沉湎於五欲污水裏,不求出離,不尋解脫,誠可憐憫。諸多道友以利他心發殊勝願,再三誠懇勸請造《行願品》注釋,以期同行道友解了經文,依文觀修,心中甚為他們的誠摯及發心所感動。然而基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動筆,時光匆匆,倏忽幾年已過。今年又有眾多道友勸請,念及他們的精誠,以及欲報上師浩蕩洪恩,加上自己也對《行願品》有較強烈的信心,願與此經結下不解之勝緣,諸多因緣聚合,所以今日才鋪紙下筆。在此之前,也泛泛涉獵了漢地古今大德的各種疏文注釋。如華嚴諸祖諸師著作,窮徹源底,句句導歸性海,字字消融法界,而且博大無邊,恐非現代人的根基所能領會。觀近現代的法師大德所作,廣略深淺不同,各有針對的物件。我今所作不為與現代諸釋比美,也不為標新立異,僅為竭盡智力闡解經義。願此釋文能幫助道友消釋文句,解了法義,依文發願觀修。更願將藏地漢地古德先賢們典籍中的瑰寶搜集一處,這對於探索深義的人也許有會所裨益。但無論如何,若此書能成為道友們開啟大乘信心之門的一把鑰匙,步入行願高峰的一級階梯,本人心願已滿。
  飄飄絮語,不知所言,望諸君見諒!
 
  梵語云:摩訶尾沒沒馱巘拏賀素怛·阿進底也咄尾目乞義尾灑也三滿多跋捺囉羅左哩鉢囉抳馱曩鉢囉吠捨跋哩嚩多
  漢語云: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解釋此經分三科判:初善、中善、後善。
  甲一、初善序分分三:皈敬禮贊上師的必要;梵漢對照;釋題。
  乙一、皈敬禮贊上師三寶的必要
  行文之前首先對上師三寶從內心深處作真誠而深切的皈敬禮贊。雖然禮敬很簡單,但其中卻蘊含著很多的深義。這並非故弄玄虛之語,因為稍稍涉獵過藏經的人都會很明確地知道,印度及漢地的祖師大德造論之前都有皈敬禮文,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這個優良的傳統現在很少有人繼承,這也是末法時代的一種衰相。《楞伽經》、《佛地論》、《瑜伽師地論》等諸多經論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禮贊的功德及必要。在此歸納七點來說明。
  一、顯示吉祥:上師三寶是一切世出世間的最勝第一吉祥,能令所造論典永久流傳,吉祥成辦自他二利,所以於最初作此頂禮。《成實論》中云: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
 
  二、發生信心:最初讚歎禮敬三寶能令後來的聽聞者對上師三寶生起信心,願意隨順佛法,由此不生疑惑誹謗。
  三、憶念恩德:上師三寶賜予法身慧命的浩蕩洪恩,縱然粉身碎骨也難以酬報,所以當如普賢菩薩遍十方刹土,盡未來際,以無盡身遍禮浩瀚的三寶三根本。阿難尊者也云: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四、尊奉禮儀:因為世間的臣子,凡有所作之前,也必須要啟請君王與父親,這樣才符合禮儀。上師三寶的恩德遠遠超過君王與父親,況佛弟子的感激敬畏心應該遠遠超過臣子,所以要闡揚正教,先應禮敬上師三寶才合儀式。
  五、表示有傳承:要表明所闡述的內容不是分別臆造,都是依靠聖教正理、上師清淨傳承而作,用來教誨後人。佛陀徹證宇宙人生的真諦,無誤揭示萬法本性,歷代祖師燈燈相續傳薪不斷,今遵清淨法流的傳承而造論,誠可信受。否則如外道以世智辯聰,依分別念任意杜撰,隨便著書立說,令人無法信服。
 
  六、乞求加持護念消除障礙成辦順緣:佛意廣大如虛空,法性深廣猶大海。縱然如文殊、觀音、地藏、彌勒、阿難、舍利弗、龍樹、無著、世親、馬鳴等要宣說法義,還是恭敬頂禮,請求佛陀威神大力的加被,才能得以如法開顯,更何況是一般凡夫呢?否則隨順自己的分別尋思,又不憑藉可靠的教理作證明而貿然造論,乖違佛的密意,違背教法正理,則會瞎人天眼目,打開自他地獄之門,所以應精誠地禮敬啟請加被,願能契合佛的密意,隨順法性。再者末法時代,眾生福報淺薄,法弱魔強,發清淨心造論弘法,則障礙違緣一定很多,必須勇猛祈禱上師三寶本尊護法,祈求大慈悲覆護垂念,令障礙消滅,順緣成辦,所以禮贊。
 
  七、追隨先聖造福自他:西天印度古聖先賢造論之前都要禮贊皈敬,大小乘的論師也都如此,今也理應效仿。再說上師三寶是最勝福田、功德大海,一禮一拜、一稱一贊,都會獲得無量福報,為自己和讀者能在開卷之時就種下大福報,所以作此禮敬文。當然禮敬的意義極多,在此不一一繁述。
  乙二、梵漢對照
  賢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剛座現前無上正覺,且都用梵語轉法輪,佛雖然具有圓音,但經典的結集卻都用梵語。現在此經題仍保留梵語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一、證明此經是真實可靠的。現在一些居心叵測的人,不怕造大惡業,高聲狂吠地譭謗經印漢二土的三藏譯師從梵文譯成的《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等是偽經偽論,混淆是非,執持邪見,欺世惑人實屬魔說。
  二、現在見聞梵語于八識田中種下種子,將來遇佛聞法。今從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禪師的《行願品別行鈔》中摘出梵語經題,大師並說明梵漢如何對照。
 
  梵語摩訶對應漢文中的字,尾沒方廣沒馱巘拿雜花嚴飾素怛契經阿進底也咄不思議尾目乞義解脫尾灑也境界三滿多跋捺囉普賢左哩鉢囉抳馱曩鉢囉吠捨跋哩嚩多。譯師為隨順漢語習慣譯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如此則大家應毫不懷疑地受持讀誦。
  乙三、釋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經題包含兩部分內容:一《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全經的名字;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經中《入法界品》的一部分。經論取名的方式與必要可參閱其他論典,此處不作宣說。
  總的來說大方廣是指所證的法,也即指一真法界、眾生的心性。佛華嚴指能證的人,指豁破無明煩惱、真智現前的如來。指能詮的教法。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之境,普賢行願是能入,即證入。即章節劃分的單位。
 
  若細說大方廣則分別代表法界體相用。表法界體大,從時間而言窮盡過去現在未來,從空間而言周遍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一切性相的法無不被包容在其中,而且遠離生滅戲論,恒常而周遍,廣大無邊猶如虛空。字表相大,在大體之中一切萬法全同真性離戲絕非。但中沒有說明德相如何,字說明體中具足無量無邊恒沙功德,對聖者而言沒有增加,對凡夫來說也沒有減少,猶如大海浩瀚無涯。祖師云:體上本具恒沙功德,猶如真金本具千種之器,猶如摩尼珠本具千般萬般非色之色。”“字表用大,無邊的相不離體性,一一相都與體無別,所以出生大用。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普遍包容,互涉互入,無障無礙,以致重重無盡。用中出生輪回涅槃所攝的一切染淨因果,若能直悟輪涅諸法當體緣生無性,即能頓契本體,入於不生不滅常恒不變的本性中。
 
  徹證體大、相大、用大,斷盡煩惱,智慧朗發,現前菩提者稱為佛陀。佛入於一真法界體大、相大、用大,所以佛陀功德也無窮無盡,自成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圓滿五智,成就般若、解脫、涅槃三德,五眼、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如海功德。的意義是覺,覺又有本覺、始覺、究竟覺。如《大乘起信論》云: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眾生雖具本覺但由無明不覺,所以經佛菩薩善知識宣說教法,導引修行,以外緣熏習之力,顯發內具本覺,稱為始覺,即開始覺悟。究竟覺即依靠始覺的修習之力,斷盡障垢,本覺面目全體顯露故稱為究竟覺。
  字為比喻,喻義為萬德莊嚴的佛果,是以芬芳絢麗的萬行功德之花而嚴飾。圓教的行不同一般,因契合體大、相大、用大,故一行遍於一切行。如果沒有大智慧,縱然勤修萬行,但因著相而不能融契法性,就無法莊嚴法身。莊嚴法身比喻繪畫,彩色喻萬行,畫師喻大智,如此大智攝持的萬行之花,才能莊嚴一乘無上之佛果。《問明品》中云: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則智為正道,萬行為助道。
  有八種意義。一湧泉:法流無盡喻如泉水湧流不竭。二出生:輾轉出生無量法味。三顯示:顯明開示事理。四繩墨:辨別判斷正邪,猶如墨線矯正彎木,眾生的邪心隨聖教而正。五貫穿:貫穿所說諸法性相之理。六攝持:攝持所化眾生,令其還歸本源,杜絕攀緣六塵外境而輪回。七結鬘:喻以繩線將花串成鬘,同樣經能把佛法妙花串令不散。八道路:佛經是通向解脫的道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指心意識無法測量,不能分別緣取,一切語言文字無法宣說論議。因為法本離名離相,所以心無法緣取執著,口無法論議。如僧肇法師云:口欲談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此為法身大士之境非二乘所能比,也不是有漏智慧所能揣測。再者法性本來空寂,所以不思議。什麼不思議呢?是解脫境界,以兩種智慧斷除一切二障煩惱束縛,內外圓明無羈無束,自由無礙稱為解脫。其實一切諸法本自融通無礙,本來解脫,但眾生由於內心執著,妄分能所,顯現森羅萬象的外境,致使障礙本源真性。所以祖師說:息心息慮,自然解脫。狂性不歇,歇即菩提。古人曾有互相問答,問曰:如何才能解脫?答:請問誰把你捆住了。可見一切時中都不離解脫,但以分別妄心,不見不悟。
 
  境界,諸佛菩薩的德用智慧不同,如國界疆域有千差萬別。再者所知事理無邊,佛與普賢能徹照,這兩重意義都可成為境界。如何才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唯依普賢行願。普賢有極多含義,華嚴宗講法與密宗也略有相同之處,為能引發道友信解略作宣說。密宗中有基普賢、道普賢、果普賢之說,密意極深講法獨特,令人耳目一新,有志者應當求之。現在從法和人的角度來解釋普賢。法普賢又可分體和用兩方面,體普賢即萬法的本源,本覺心體又名一真法界,此法界周遍一切六道眾生與十方所有諸佛菩薩。體性周遍稱為,隨緣顯現輪涅諸法,雖現輪涅諸法,真性不變稱。悟達國師云:在一塵而廣大悉備,隨萬有而獨立不改。”“用普賢指體上具塵沙德相,此德能起塵沙妙用。雖有塵沙妙用,但恒不離體,如波浪雖然千差萬別但不異于水。一即一切稱為,一切即一稱為。從人角度講普賢分三:一、位前普賢:即資糧加行二道菩薩,發弘誓願遍度眾生稱為,將登聖位稱為。二、當位普賢:指初地乃至十地等覺妙覺菩薩,因彼功德周遍法界稱為,最極調順善妙稱為。三、位後普賢:指雖然證得無上正覺果位,但不舍萬行因門。也就是說菩薩雖已成佛,斷盡障礙,具足眾德,自利圓滿,然不舍悲願,只為度生,隱藏真實功德,顯現菩薩身行。如普賢、文殊、觀世音等。因為他遍證最高果位稱為,不舍因門稱為行願二者如鳥雙翼,如車兩輪,必須同時具足否則無法高飛遠行。
  此上略釋經題,但應知佛的一切經教言論無非都是指示我們的自心本性。佛經如標月之指,所以我們應借助於此手指返觀自心,才能了知經中所詮不思議解脫境界,以及普賢等恒沙聖眾實不出自己心性之內。如李通玄長者云: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
  此略釋只依偈頌作解釋,在解釋的過程中參考揉和了漢藏兩土成就大德的可靠觀點,並且儘量參照長行文以作補充,力求經義完整無缺。
 
  甲二、中善正宗分:十大願王
  乙一、十大願王分四:前行七支行願;回向七支功德;正行三大願;總結無盡願。
  丙一、前行七支行願分七: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本品以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提出並具體解釋十大願王而展開,諸佛菩薩因地發此十大無盡願王,並如實修持,現在正安住如此境界,但作為初學者可稱性發此大願,並作相似觀修,不一定立刻能真實修持和現前此願王。所以作注釋的目的是:激發初學者使其真實發起無上菩提大願,並以竅訣開示使根基不同、智慧各異的人都能隨分得到不同的利益。
  《華嚴經》中云:不發大願,魔所攝持。舍菩薩行,魔所攝持。不化眾生,魔所攝持。永明延壽大師云:發大誓願者,萬行之因,能長慈悲,不斷佛種。大事成辦,所作剋終。成道利生,皆因宏誓,是以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行願相從,自他兼利。如果大願不發,則不能感應諸佛攝受加被,也無法開顯自心如來法身本性。上不能報上師三寶的無極深恩,下無法普渡苦海中沉淪的六道父母。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師,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菩薩亦爾,修淨土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因願獲果。龍樹菩薩接著說如果能從心中發願並說:願我當作佛,消滅一切眾生的痛苦。這樣的人雖然沒有斷除煩惱,沒有行持難行苦行,因為內心誠懇,所以超勝一切眾生。
  諸佛如來都以福慧兩種功德莊嚴法身與色身,我們欲求成佛也必須依此廣大的行願門,修積無邊廣大的福慧資糧。藏地洛欽大譯師、宗喀巴大師等開示我們:修積廣大福資糧的殊勝竅訣即是《行願品》中的七支供修法,普賢菩薩勸請我們說:想要成就如來浩瀚功德應當修十大行願。
 
 丁一、禮敬諸佛
 
  禮敬即是以恭敬至誠心,用身口遍禮殊勝對境。禮敬可以消除我慢的障礙,發起恭敬的信心,得到尊貴身。印光大師也說:「佛法從恭敬中得來,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為了得到佛法實義,我們應隨普賢菩薩發願行持。
  頌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所有十方世界之中,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諸佛世尊,這些世尊如對目前,我恒時以清淨的身口意,全部一一禮敬而無有遺餘。仰仗普賢行願威神力及自心信解力的加持,在每一尊佛前,都顯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體,如是每一身體都周遍禮敬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諸佛。
 
  前二句指出所應禮敬的對境:即盡虛空遍法界的三世一切人天導師佛陀。三句指出能作禮敬的三業清淨之人。四句指出周遍。五句指出能如是周遍的因是:仰仗普賢行願力的加被。後幾句指出禮敬的方式。
  在地球的四方四隅上下,每一方向的虛空都是無邊無際的,廣大無垠的虛空中有難以計數的國土佛刹,將所有的國土都分成微塵,自然微塵的數量多得無法衡量,有這麼多不可說微塵數的諸佛如來。這是佛教一般的世界觀與宇宙觀。在無礙法界的境界之中,大小互容互攝,無量即一,一即無量,重重無盡,此境界已非常情所能測度。我們相信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所以絲毫不會疑惑。如此多的佛如何能一一禮拜呢?只有借助普賢行願的威神力及自心的信解力,才能成辦。
 
  禮拜是八萬行門中殊勝的一種,地上大菩薩及地藏、彌勒都精勤禮佛,文殊、普賢、觀世音為古佛再來,顯現上也恒時遍禮一切諸佛。不但他們,就是無等大師、十方慈父、功德海藏的釋迦世尊,也在大眾中恭敬頂禮骨塔。斷盡我慢的諸佛菩薩虛懷若谷,所以經中記載佛與佛之間也互相問訊禮敬。又常不輕菩薩自處卑下,平等恭敬禮拜一切眾生。祖師大德們見到犛牛,也會退在一邊,合掌恭敬讓犛牛先行。但有些凡夫目空一切,傲氣淩人,夜郎自大,認為沒人能比得上自己,所以我慢比天還高。但請想一想,作為業障深重、福報淺薄的無明凡夫,還生大我慢,不願禮敬實乃情理難容。禮佛一拜,罪滅恒沙,所以自古祖師大德都以身作則常行禮敬,教弟子拜塔、拜經、拜佛、拜懺、拜願。古德拜《華嚴》、《法華》,一字一拜;智者大師拜求《楞嚴經》十八年,風雨無阻;藏地磕幾百萬大頭的人比比皆是,這種誠敬的精神應該激勵策發我們也精進不息。
 
  經中宣說禮敬的功德,讓我們嚮往不已。如《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現在我們身體醜陋、容色粗糙,出言人多不信,在大眾中膽怯畏懼,魔障纏身,舉止粗魯,眾叛親離,精怪厲鬼作祟,貧困乏瘠,生於五濁惡世。對照佛經這面鏡子,確實應該禮佛。《地藏經》中云: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禮敬地藏菩薩能消除一切惡事、災難、苦惱,同樣禮敬其他諸佛菩薩也都能獲得如此功德。
 
  《寶積經》中說身體有四十種過患:身體是牢獄,恒被貪嗔癡等煩惱所束縛;是臭穢坑,八萬蟲蛆攢食居住;是行動的廁所,被不淨物所裝滿;是愚癡的羅刹,被我見吞吃智慧之身;如惡賊,世人悉皆譏嫌討厭;如死狗,一切聖賢如棄敝履;危脆不堅如芭蕉水沫;迅速衰敗刹那無常如草露電光;百般將養調理反作怨仇不知報恩。身體的過患無量無邊,應該深深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和一般世人一樣,百般滋養這個酒囊飯袋。肆意縱情淫欲,日夜大造殺盜等十種惡業,深深地沉淪在苦海中。現在以此臭穢皮囊禮拜供養,如以毒藥換取醍醐,瓦礫換取珍寶。否則虛擲光陰而不修行,一旦老病忽來,殺鬼猝至,欲禮不能。所以當淨心誠意,斷除身口過患而恒時禮敬諸佛,方不辜負得個人身,否則與畜生之身沒有差別。下面對禮敬的修法及種類略作宣說。
 
  一、我慢禮:指沒有恭敬心,內懷我慢,禮拜如翹翹板一上一下。憨山大師費閑歌中云: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甚至有的人禮拜時鬆鬆垮垮,歪歪扭扭,東張西望。或頭不點地,或起立時彎腰曲背,或頂禮的環節作得不圓滿,這些都有很大的過失,所以應該如理如法符合規矩而頂禮,否則為了求福卻反而種下惡因,很不值得。《壇經》中有段公案講:法達法師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累計達三千余遍,功德確實很大。當他拜見六祖時,懷著貢高我慢心,因此在頂禮祖師時頭不著地。大師教訓他,禮拜頭不碰地,不如不禮。並說偈曰:禮為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禮拜本為折伏我慢的高幢,但若懷有我慢之心,無有恭敬,頭不點地,則依此我慢反成罪過,若能不執著功德之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由此可見我慢禮應該捨棄,我們應省察自己的禮拜是否如法,若是我慢禮,則應痛改前非,並剋責懺悔。
 
  二、唱和禮:指禮拜時高聲喧嘩,為求名聞利養故意顯露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驚擾同參的觀想修行。詞句混亂不清,口中閑言雜話滔滔不絕,同時身體也不停地禮拜,這些都有很大的弊端,應該認清這些過患,謹慎行持。
  三、恭敬禮:即經中所說的以斷除身口意十種惡業的清淨三門而禮敬佛、菩薩、聲聞、緣覺、善知識、正法等。恭敬禮的儀式雖說都是五體投地接足而禮,但藏地、漢地、南傳、日本、朝鮮等因地域、宗派的不同,而各有差異,對這種情況無須自是非他,只要是佛法清淨宗派中的禮敬,都應該認同。而且禮拜時口中所念、心中所觀更是傳承各異,但只要內心虔誠觀想、發願,願詞念誦清晰明朗,身體威儀如法,則無論何種都能調製身心。(此處對不同地域諸多宗派的禮法、觀法、念法不作一一宣說。)《離垢慧經》中的禮佛方法,大家都可共同行持。經中說:「我今五體對佛禮拜,為斷五道,遠離五蓋,令諸眾生常得具五種神通,具足五眼。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常得正覺道;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雖入外道法中不起邪見;右手著地如世尊坐金剛座以右手指地時,大地震動,現諸瑞相,證大菩提;左手著地願以四攝法攝受外道進入正法;願我頭著地時,令諸眾生遠離驕慢心,悉得佛的無見頂相。」
  四、無相起用禮:即安住般若本性之中,泯滅能禮所禮,一切悉皆空寂。雖然諸法微塵許的本性不可得,但緣起顯現不滅,所以遍運身心,如水月般,普遍禮敬。如漢地古德造的禮敬頌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恭敬禮。
 
  有人剛聽聞般若、中觀經論中諸法空性離戲絕非、遠離能所之理,就捨棄一切禮拜、誦經、繞塔、經行、佈施、持戒等事相修行,墮入斷見坑中不覺不知。見他人修行積福反而妄加指責、橫加干擾。經常以不執著、不分別為藉口而放棄修行善法,這種人對般若空性連影子尚未夢見,猶不知慚愧,還高談頓悟成佛,其心早已墮入魔界,辦好了直入地獄的快速通行證。《華嚴經》中說:「斷除希求善法的心,是菩薩的魔障。」佛在《像法決疑經》中早就揭露出這一類人的醜惡嘴臉,並授記了他們的下場。「佛說:如果有人看到他人修積福報,施濟貧窮之人。就譏毀說出家人何用佈施,你肯定是邪命之人,為求得名聞利養。只用修禪定智慧就可以了,何用那些紛擾無益之事呢?只是如此作意,命終之後,墮大地獄,經久受苦。從地獄中出來又生於餓鬼,舍餓鬼身,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狗。舍狗身,五百世中常生貧賤之家。」經云: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樂著無為功德亦為魔業。
 
  請看悟徹心源、證等諸佛的祖師是如何做的呢?禪宗百丈懷海禪師云:行道禮拜,慈悲喜舍,是沙門本事,宛然依佛教敕,只是不許執著。《金剛經》中也說不著相行佈施等,所得福德量等虛空。唐朝代宗皇帝當沙彌時,一天看到黃檗禪師在大雄寶殿中禮佛,他就跑過去賣弄口舌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如此辛苦禮拜求什麼?禪師回答: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誰知他不解禪師的深刻開示,還不知高低地問:那禮拜什麼?禪師就給了他一個耳光,當巴掌落在臉上時,他們這類人痛苦萬分,早把平時不執著、不分別、大空性等口頭禪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五、內觀禮:即內觀自己身內法身真佛,離言絕相,離念平等,猶如虛空。心不攀緣外境,舍迷妄垢心,契合本覺妙心,即可稱為皈依禮敬。
  六、大悲禮:安住實相自然會發起無緣大慈悲心,觀三惡趣眾生無法禮拜,三善趣眾生雖能禮拜,但信敬三寶者少之又少。彼等恒被無明業惑所纏,極為可憐,我應觀想帶領他們,或代替他們禮拜諸佛菩薩,以此善根令諸眾生離苦得樂。
 
  七、無盡禮:如天帝寶殿因陀羅網上所懸寶珠顆顆圓明,一顆周圍有無量珠,無量寶珠的影像都可明清地呈現在一顆之中而不混雜錯亂,這樣相互映攝,則每一珠中都有無量珠影。同樣,法界中的諸佛與我都是一顆寶珠,不用費力觀想,我身自然如影般現於佛前,諸佛也一定影現在我這顆寶珠裏。所以若有這樣的信解智力,一禮拜則禮盡法界所有一切佛,這樣一個身體一時普遍顯現在每尊佛前廣行禮拜,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這個修法極其輕鬆自如,但其功德卻是無法衡量的。本經中云: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又云: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眾圍繞。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刹塵禮。
  如上所說只是講了一個端倪,打開一點思路。真正圓頓華嚴的不共修法必須依賴普賢神力的加被與自己深心信解的智慧力的真實攝持,令所觀境如對目前,雖然歷歷明現,但不分別執著生滅、一多等相狀。能見心依智不依分別心識,這樣心境一如,佛與自己無二圓融,方能入其不思議解脫境界。如本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複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自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最後讓我們以廣大心發宏誓願: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十大行願每一個都應如是而發。
  丁二、稱讚如來
  讚歎佛可消除口業的四種障礙,得到四無礙辯的功德。
  頌曰: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佛菩薩證得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所以具足小中現大、大融於小的無礙境界。在一微塵中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微塵數的諸佛,每一尊佛都處在無量菩薩海會圍繞之中廣轉法輪。一個微塵中是這樣的,法界中微塵,每一粒也都被諸佛海會大眾所充滿。這種境界不是凡夫狹隘的心量所能接受,只有以法性不可思議力、諸佛如來加持力以及自己聞思修的智慧才能深深勝解,朗然明觀。面對如此殊勝的對境,我遍以如大海般無量音聲,一一音聲中又出生無邊美妙悅耳動聽的言辭,盡于未來漫無邊際的一切時劫,不停地讚歎諸佛如來浩瀚無涯的功德海。
  《法華經》中說娑婆世界以音聲而作佛事,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提到修行,大多都是借助念、誦、讀、唱等,如念佛、持咒、讀誦、唱梵唄、唱贊文、講經說法等。《法華經》中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讚歎如來功德也是音聲佛事中的主要內容。
  佛的功德無量,所以詮釋佛功德的佛名也無量,如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無量壽、……超日月光等等。因眾生心力狹劣無法憶持,世尊才為眾生宣說《萬佛名號經》及《佛十號經》等,如來即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涅槃經》中云: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如來這一德號是從法身不遷不變、如如不動的角度來詮示佛的功德。所以念佛就是念佛的功德,就是讚歎稱揚佛,因此能感召無量功德。
  當我們翻開大藏經時,會發現稱揚讚歎佛功德的經論特別多,有的是佛自己宣說,有的是諸大菩薩、聲聞等說,有的是歷代的祖師所造。從因地所發大慈悲願,從行菩薩道時修六度萬行,從戒定慧,從三十七道品,從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四無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十力,從成就國土、度化眾生等各各角度來讚歎佛的功德,可謂五彩紛呈、各盡其妙,但也只是讚歎了其中的少分。為了消除無始以來口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惡業,成就如來迦陵頻伽圓滿妙音,獲得四無礙辯才,應盡未來際稱揚讚歎諸佛如來。
  長行文中提到辯才天女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指自在天王的名叫善口的婇女,本經《出現品》中說天女善口,舌根微妙,口中發一音聲,能和上百千種音樂,而且每一音中又出百千不同的音聲。二是指妙音天女,《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宣說了她的功德,她有廣大的智慧,能滿一切眾生的願求,能賜予眾生智慧及無礙辯才。若誰對文字句義有所忘失,經妙音天女加持可令其全部憶持不忘。她也能令人開悟成就,獲得陀羅尼總持。偈云:于諸女中最梵行,發言猶如世間王,辯才勝出若高峰,念者皆與為洲渚,眾生若有希求事,悉能令彼速得成,亦令聰辯具聞持,於大地中為第一。於此十方世界中,如大燈明常普照。宗密大師說她一定是古佛示現。
  現在我們以宗喀巴大師開示的竅訣來觀修:如禮敬時一身幻化無數身,親到諸佛菩薩眾會中,且一一身上有無數頭,每頭之中都有如妙音天女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中流出無量音聲,一一音聲中演出無盡微妙言辭,盡未來際無有疲厭地讚歎諸佛無盡功德海。
  普賢菩薩讚歎佛云: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我們如果能對經論中所宣說的佛功德歡喜信解,就能得到所有稱揚讚歎的功德。法王如意寶說:如果要消除修行中的違緣,速疾得到上師三寶的加持,培養堅固的信心,就應該經常作詩詞,歌頌上師三寶的功德。讚頌文無量無邊,大家應依各自所好,以念誦吟唱來盡情讚歎諸佛。
  經中所云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大精進行只有在以殊勝智慧斷除分別心後安住於解脫境界中才能真正成辦,凡夫以分別心只是相似觀修,但此等大願凡夫仍可以發起。
  丁三、廣修供養
  供養除慳貪障,得大財福。
  頌曰: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如前遍法界微塵數的諸佛海會之中,每一尊佛均有無量人天菩薩大眾周匝圍繞,如此多的海會諸佛,凡夫的身力、心力確實無法一一供養承事,必須仰仗諸佛及普賢菩薩的行願力,自己也要深心信解自心普賢本來具足這樣的妙用,才能作如此廣大的供養。接著我們觀想法界虛空界中一時出現所有上妙供養資具,一時周遍供養一一諸佛,無空過者。所謂華云、鬘云、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等,以三摩地每一種又自然顯現無數無量,供品堆聚高如須彌山。(頌詞中的妙高即須彌山)又燃種種燈,如酥油燈、各種香油燈。每一燈巨大無比,燈炷如須彌山,燈油似大海水,這些燈放出無量光明,一一光明供養諸佛,無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如此觀修才稱得上廣修供養。
  一切諸佛都曾廣修供養,如釋迦世尊在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有空過者。普賢菩薩是古佛應化,尚且發此供佛大願,修此無邊勝行。但有些人認為眾生心性中圓滿一切功德,或般若法身中一法不立,為什麼要徒增執著,妄加分別地修善斷惡,簡直是推舟於岸勞而無功。說此話的人,正暴露了他沒有正確知見,不了解法身更不認識般若。《般若經》中說:「般若雖空,不壞一切法,合於一切法。」正因法身不立一法,而能熾然建立一切善法。《維摩詰經》中云:菩薩雖行于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現前無功用行,離一切分別念,但仍然精進供養恒沙諸佛。
  修行無上菩提的人最初依靠善法趣入,最後以善法助成佛果。所以善法是超越生死海的舟航,趣涅槃城的道路,人天善趣的基石,成佛作祖的牆垣,現在將來都不可暫時廢除。以貪著心行持善法成有漏小果,心無所著則成無為善道,至於善業本身有什麼過失呢?《華嚴經》也說:「雖無所作,而恒時安住善法之中。」《大智度論》中記載佛說:「我過去曾經作過惡人和小蟲,但因為積累善法的緣故,現在才得以成佛。佛陀十八不共法中有欲無減者,佛知善法的恩德,所以常常想修集善法的心念不曾減少。」經中佛告比丘云: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複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佛達到了無量功德海的邊底,尚且對善法無有厭足,而我等為了趣入解脫道,開顯自性三身佛果,更應披上精進鎧甲,遍修廣大福德。
  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中開示修習信心的四個法門,其中就有廣修供養。論中云:信有四種。一者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修自利利他行故。菩薩戒本中也要求每日供養三寶三次,否則犯輕垢罪。
  在佛的教法之中不論大小顯密都提倡供養,若不供養非佛弟子,是被魔所攝持。《楞嚴經》中佛詳細宣說了五十種陰魔的境界,如同照妖鏡,後學者依之可辯邪正,避免誤入歧途。經中講到:「有人入定見色陰消失,受陰明顯,就生大滿足,無端起大我慢貢高心,以及慢、過慢、增上慢、身劣慢同時發起。此人尚且輕視十方如來,何況聲聞獨覺?此時大我慢魔附入他的心臟之中,不禮佛塔廟,摧毀經典佛像。對施主說:佛像是金銀銅鐵土木鑄塑而成,經典是樹葉紙墨而已,你們不供養真常肉身,卻膜拜恭敬土木,真是迷惑顛倒。有人深信他的胡言亂語,就依照而行,或毀碎或坑埋。如此誤導眾生定墮地獄、常劫沉淪。」如此之流過去就有,現在也不乏其人,當來更會囂張,所以請大家擦亮慧眼,仔細辨認。
  福德是安樂的根本,智慧是解脫的門徑,這兩支輪子不能捨棄也不能分開。從智慧母、方便父出生一切諸佛、佛子,福慧必須雙融才是成佛的正確軌道,拔除痛苦的甚深要因。《大智度論》云:福德是菩薩摩訶薩的根本,能滿願一切。聖人所共讚歎,無智人所毀咎。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德因緣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古今善知識都普遍上供十方佛,中供諸賢聖,下施六道群生,毫無差別。
  一般世人所珍惜愛重的無非:妙香、奇花、寶燈、淨水、珍果、香茶、美食、財寶、寶珠、妙衣十種。把自己難舍的財物,以清淨心徹底捨棄,用來供養法界中的一切賢聖及六道所有眾生,這樣內可斷除慳吝貪嗔之毒、滋長法身慧命,外可培植生生世世福德尊貴之身,乃至成就佛的報化二種莊嚴身相。看起來是供養他人,其實功德全部都歸自己。不同的供物,可以感得不同的果報,宗密大師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云:奉嬉常受悅,獻笑佛憐憫,奏歌得法音,供舞得神通,奉瓶得寶瓶,進寶獲覺分,亦感寶莊嚴。由供養嚴樹,得莊嚴覺樹。奉幢得妙寶,能遍濟貧乏。供幡超勝幡,獻鈴眾歸敬,獻纓獲嚴具,進鬘得寶冠,上花得佛容,如是一一皆獲勝報。來果禪師說:供香則身口不臭,供花則相貌端嚴,供燈則心眼光徹,供水則惡病全消,供果則富樂尊榮,供珠則身欽潔貴,供衣則福壽綿長。《華嚴經》云:以燈供養諸佛故,得成世中無上燈。《普廣經》云:燃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緣彼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由此可見燃燈可消除眾生的痛苦,超拔眾生得以超升。《施燈功德經》云:佛告舍利弗,若人于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時,得見四種光明。一者臨終見於日輪,圓滿湧出。二者見淨月輪,圓滿湧出。三者見諸天眾一處而坐。四者見於如來正遍知,坐菩提座,垂得菩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恭敬而住。或散花供養,嚴飾道場,盡作菩提之緣因,成佛之正行。《悲華經》云:若以一花,散虛空中,供養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盡。
  藏地有個極好的規矩,就是經常以青稞大米等代替鮮花撒在空中供養三寶、善知識、法師、活佛等。打水時先舀上一瓢觀想供養上師三寶,吃飯時也隨時隨地作供養。看到晴朗湛藍的天空,雪白如玉的云海,霞光萬道的朝陽,皎潔清涼的月輪,絢麗動人的彩虹,遍滿鮮花的大地,清澈甘甜的溪泉,浩瀚無邊的大海,氣勢磅礴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等等,凡是自然界一切賞心悅目的美景,都先觀想供養給上師三寶。如此時時處處憶念三寶,在不經意中已種下無量無邊的福報,這樣如靠近爐邊,自然會感到上師三寶加持的溫暖。
  《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花,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散亂心都有這麼大的功德,那麼至心懇切恭敬獻供,其功德誰能衡量呢?不但散亂,就是無意供養也能獲得殊勝功德。經中記載:曾經有五百強盜,到一寺中盜取佛眉間的寶珠,因光線太暗,強盜首領用箭挑了挑燈芯,燈焰照亮了佛像。後來到釋迦世尊成佛時,這個強盜頭子,就成了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誠所謂三寶門中好種福,無意供養都能種下解脫的勝因,確實稀有。世尊成佛時發出十種微笑,其中之一即:佛見種小因能成大果故而微笑。所以我們在殊勝的對境面前雖然只是小小的供養,當來卻可成就巨大的福報。如種下一顆芥子大小的無憂樹種,會長成參天的無憂大樹。
  佛陀時代有位億耳阿羅漢,過去世曾經用一朵花供養佛塔,以此果報九十一劫受人天妙樂,最後以此福德見釋迦文佛,證阿羅漢果。由此可見,有的人雖然條件有限,不能拿出豐盛的供品,但應隨分隨力,以虔誠心發廣大願來供三寶,同樣能感得大福報。如毗婆屍佛時,有一個貧窮人,見到僧眾,生大歡喜,無物可供,就采了些野花野草,供養僧眾,以此功德九十一劫身體端正莊嚴,心中若有所需,只需動念作意就會立即現前。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云: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
  《菩薩本行經》中也記載了一個公案:佛在世時,有位名叫娑多竭梨的阿羅漢用神通觀察他的宿世:發現他在因地時,曾灑掃定光佛的古塔,除草伐木,莊嚴清淨,灑掃完畢,歡喜踴躍,轉繞八匝,作禮而去。命終之後,生光音天,天壽盡後,又作了一百次轉輪王,容顏端正,見者歡喜,行走時道路自然清淨,九十劫中天上人間,富貴榮華快樂無極。現在又遇到釋迦如來,捨棄豪門福貴,出家證果。《正法念處經》云:「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灑掃如來塔,命終生意樂天,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但我們作為求解脫、修大乘法的人,應以菩提心攝持回向成就佛果,往生淨土,不能只求人天小果。
  若沒有福報或福報不足就不能開悟、證果。無相好佛優波毱多見一比丘無有福報不能得道,就讓他供養僧眾,後來才證果。類似的公案《百業經》中多有記載,可閱讀瞭解。同樣《高僧傳》中說:彌天高道安法師精進修行,感得聖僧告訴他說:你的行為與見解都超于常人,只是缺少福報。如果浴僧眾,你的心願一定能成辦。平時經常聽人說福報淺薄,業障深重,所以修行障礙很多,極難相應,遑論開悟成就,這句話很有道理。
  有人心不平等,只認為供佛供僧功德大,不知眾生即未來佛,《行願品》中明文申明三世一切諸佛,都要平等供養。如維摩詰居士上供難勝如來,下濟最極貧困之乞丐,並說此二功德等無差別。因為作為未來諸佛的眾生極其痛苦可憐,如果以慈悲拔苦心供養施捨,經中說:「所獲功德超勝供養佛、聲聞、獨覺。」《像法決疑經》云:若人于阿僧祇劫,以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與畜生一口之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因為見三惡道眾生極為痛苦,而以大慈大悲心,拔苦與樂,所以功德極大。
  《丈夫論》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所以當發慈悲湣念苦難眾生,發願以身語意成辦他們的一切所須,甘心承侍令彼歡喜。如填平坑塹,開通道路,造船修橋,遠道中建立亭榭,路旁栽植花果,這樣消除來往人的疲乏,給人們帶來極大方便。或者施食供水,探病送藥,提供住處,製作供養衣服及一切所須。普行六度,遍種八福,一念善因,能感二報。一者花報:在人天中感受快樂。二者果報:成佛作祖。佛在《華嚴經》中教誨我們應如是發願,如是行持。所謂:菩薩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粒,鹹作是願:當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生,皆得舍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眾生,以彼善根,而為上首,為其回向一切種智。
  廣修供養有三種含義。一供事供具多廣:即要有外內密供養,或身語意的供養,供品要廣大。二供養的對境數量多:即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及眾生。三供時長:即盡未來際恒作供養。
  通常說外物為外的供養,如衣服飲食寶物國城等;妻子兒女為內供;自身頭目腦髓心肝肢節等是密供;弘法修持安住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證悟心性,安住三摩地等是極密供養。外供眾所周知,內供如佛因地為義成王子時舍王妃及兒女等,密供如《法華經》云: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法華經》中藥王菩薩焚身供佛,佛讚歎說:是真精進,是真供養。所以為代眾生受苦,為供養佛,為消除貪嗔煩惱,捨身焚身燒指燃香都是真供養。
  如大悲釋迦導師過去世為求正法,剜身千孔,燃千盞油燈,只為聽聞:常者皆盡,高者必墮,會合有離,生者皆死。一偈,忍受如此難忍痛苦煎燒,沒有一絲一毫的悔恨心。併發下宏誓大願,願我將來成佛,以智慧光明照亮眾生的心田,把他們從愚癡的黑暗中解脫出來。又如世尊為毗楞竭梨王時,為從勞差婆羅門處求得一切皆無常,生者皆有苦,諸法空無生,實非我所有。一偈而身釘千釘,為救度我等愚迷眾生捨身求法。世尊過去世曾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用血為墨而書: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不兩舌惡口,妄言及綺語。心不貪諸欲,無嗔恚毒想,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還有跳入火坑、割肉喂鷹、捨身喂虎等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事蹟,都是真供養的典範。
  自古以來,印藏漢三地的高僧大德多有行持施身之法,或將自身施予眾生食啖飲啜,或以身燃香供佛。甯瑪巴祖師華智仁波切為度化虻蜂與蚊蟲等,夏日常赤裸上身,任它們叮咬,以至身上血跡斑斑,亦毫不移動。現在色達縣附近尚有華智施身石。對這位具大悲心,真實行菩薩道的大德,藏地人們經常稱揚讚歎,對於他的這一事蹟更是津津樂道。漢地古德也有很多行持這種供養的。如僧崕菩薩為代眾生受苦,燒焚自手。智者大師的弟子淨辯禪師在四十八日中燒身供養,請求智者大師久住世間教化眾生。然而現在的有些人卻口念佛號,肆意大殺蒼蠅蚊子、蝨子,對此應該有所反省!
  《楞嚴經》云:我滅度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燃一柱香。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世人對財物及妻子兒女等執著稍輕,但對自身執著最大,所以若能供養自身,功德也超勝前者。所以《妙法蓮華經》云: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所以真實發心清淨,樹廣大志願,心不追悔,不是如外道逼迫惱害五蘊之身,但為供養上師三寶,報答父母恩德,代眾生受苦,而焚香燃指或背燒寶塔、身燃卍字,其諸功德經中明文昭彰,此屬密供養。密宗中古沙裏施身法也屬此類。
  極密供養主要是法供養,這在長行文中廣作宣說。歸納而言包括如法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受苦、精勤修積諸善根、不舍菩薩的殊勝事業、不捨棄菩提心七種。因為諸佛如來尊重法寶,諸佛如來皆從如說修行而出生,所以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其功德超勝物品供養無量無數倍。
  至於安住解脫境界三摩地及真如中供養的修法,密宗中有很多竅訣,此處不作宣說,有志者當如法而求。
  應強調的一點是,若有甚深智慧攝持,則僅獻一花、燃一燈也能同時圓滿內、外、密、極密的供養。如焚一香,從一香中出無量香,一時此香遍滿虛空盡於法界,香中湧現所有莊嚴供具,香中幻現無量身,如普賢菩薩一樣修十大願王,遍作一切佛事,普熏一切眾生令發善根,普施一切眾生安樂。如頌云:願此香花云,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能供所供泯滅無形,但仍作廣大供養,這樣的供養是無上法供養。
  古德云:萬行之中,能淨三業,皆名供養。能行萬行才是廣修供養。如此大願雖然不能真實行持或如量觀修,但內心也要歡喜踴躍,對諸佛菩薩誠摯地發此大願,並祈禱三寶放光加被迅速入此大願。
  丁四、懺悔業障分二:事懺;理懺。
  戊一、事懺分二:總說;懺悔三障。
  己一、總說;己二、懺悔三障分四:前行方便;懺悔煩惱障;懺悔業障;懺悔報障。
  消除三障,得依正具足報及成就清淨戒律。
  頌曰: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菩薩念及過去世在漫長的生死流轉過程中,由於以貪嗔癡三毒之因,發動身口意三門遍造無量無數惡業,假設所造惡業有體可見、有相可睹,則廣大的虛空也顯得狹小,而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業障。這樣的業障牽引行人入三惡趣受大痛苦,近則障礙得到人天善趣的果報,遠則障礙成就聲聞、獨覺、菩薩、佛的解脫果。對此惡業、煩惱、業報等,一一都要觀想我分身無數,遍到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一切聖眾面前,坦誠髮露,全部懺除。懺悔就是指在三寶前內心追悔厭離並陳白髮露往昔所造惡業,再以各種方便消除它。
  己一、總說
  我等各自勿如愚狗逐塊,自心外馳,當收斂身心反觀自省每天的起心動念、身口所作所為,這樣才會忽然驚醒,低頭認罪。至此方信地藏菩薩金言不虛,南閻浮眾生業障深重,善根微薄,煩惱熾盛,心力狹劣,剛行小善,卻又退心,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罪業。無須遠說無始劫中,僅僅如朝露電光的這短短數十寒暑之中,所造殺盜淫妄等十惡業,破別解脫戒,毀菩薩律儀,犯金剛三昧耶等遮罪、性罪,已是罪山岌岌、業海茫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形。誠如經中云: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個無法更改的定律真理,我們只能接受,卻無法投機取巧,更無法逃避。如此諸多惡業罪障一旦成熟,只能親赴三惡趣中,品嘗自己釀造的杯杯苦酒。此時的我們如即將被洪水淹沒的人,忽然伸手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自然心中又驚又喜,牢牢抓住登上岸來,絕不會疏忽大意隨波逐流的。又如犯下死罪的囚犯,即將臨刑,愁憂恐怖無法言喻,此時忽然聽到特赦令,定會悲喜交集,感激國王再生之恩,誓當以死相報。同樣現在我們被惡業煩惱的洪水沖漂,即將墮落三惡趣海底,地獄的一切刑具業已準備妥當,牛頭馬面日夜相伴不離,時時刻刻伺機下手,此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忽然抓住懺悔的救命草,聽到無上大悲法王發出的特赦令,業海無邊懺悔是岸,自然不勝感恩戴德,誓願求哀懺悔。
  論云:菩薩懺悔,銜悲滿目,現不蒙大聖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長劫受殃。如果大悲世尊不開此殊勝方便,我等業障眾生只能束手待斃,在無量劫中忍受一切惡報苦受。現今世間迷愚凡夫平時大造惡業,不信三寶因果,當惡報現前時則怨天尤人,不知仰仗三寶消除惡緣,只能在百般無奈中驚恐死去。現在不懺悔,如世間無依無怙無歸無救的牛羊雞魚任人宰殺,別無辦法,那時悔之何及?
  《大集經》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如是一百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維,可于一日一時盡能消滅。我等所患頑固沉屙遇此大力神藥,定能諸惡消滅,身心清淨。譬如鐵器有所缺漏,不能因此而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應該以懺悔法修補恢復,以後它仍然能發揮作用。所以經中說: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須知炬滅暗生,要須常然懺炬。因此法王如意寶讓我們每天早晚都要念金剛薩埵等各種懺悔儀軌不能間斷,也是這個意思。
  佛在經中說他的弟子中有兩種勇士:一者即善護身口意,嚴持諸律儀,戒珠潔淨無瑕。二者,雖偶然失去正念,致使犯戒造惡,但馬上追悔勇於髮露懺悔,如法還淨。犯錯造惡雖然不好,但因造小惡業而生大恐怖,勇猛懺悔、洗心革面、改往修來的人如火中蓮花,確實讓人佩服。懺悔能培植很大的福報。經中云:然諸福中,懺悔為最,除大障故,生大善故。如不淨糞染在身上,雖然很厭煩也不雅觀,但沒有它也不會去洗刷,同樣依靠惡業可以發起懺悔,依此可以引生諸多善行,修積很大福報。
  《婆沙論》中云:若人于一時,對十方佛前,代為一切眾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盡。勇施比丘犯重依靠懺悔,早已在東方世界成佛多時。《三昧海經》中佛為父親淨飯王講述了一個公案:在久遠的過去,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恥,心神恍惚,無依無怙,於道中行走,忽然聽到空中說:你們雖然犯了戒不要認為就沒救了。空王如來雖般涅槃,佛像還在,應該到佛塔中,觀佛像眉間白毫。比丘們聽到此話,如將死而遇神醫令服用靈丹,感激淚流。感慨地說:佛像尚有如此威力,何況親見佛的尊容呢?爾時全身倒地如大山摧崩。他們就是現在已在四方成等正覺的四位佛陀:即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王佛。所謂彌天大罪,擋不住一個懺字確實此言不虛。
  《高僧傳》中記載曇策大師嚴淨道場,專修懺悔,見到七佛現身對他授記說:汝罪已滅,於賢劫中成佛號普明如來。南嶽慧思禪師修方等懺,夢見四十九位印度聖僧叫他重新受戒,之後更加精進苦修,能徹見三生之事,剛一靠牆頓然開悟。智者大師在大蘇山修法華懺儀,證得旋陀羅尼,辯才無礙,成就無量功德。還有古德精勤懺悔,相繼感得地藏、文殊、彌勒現前安慰並授予清淨的菩薩戒。所以漢地受大小戒律之前都修懺悔,身心清淨才能得到圓滿戒體。
  總之,懺悔可以消除煩惱、洗淨業障罪垢、剷除惡報、開發心性光明自性、現前禪定智慧、獲得清淨律儀等,其力用無法一一言宣,只有自己切身實踐,才能真實體會到。正因為懺悔的殊勝及有著其他法門無法代替的不共作用,故成為末法眾生的贖死靈符,所以各宗祖師都造了各種不同的懺願儀軌,如《法華懺》、《方等懺》、《梁皇寶懺》、《賢劫千佛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淨土懺》、《地藏懺》、《寶王三昧懺》等,廣行於世,普救眾生,大家可擇其相應者極力修持。法王如意寶慧眼徹見,悲心深切,湣念漢地眾生,觀其根機而造了金剛薩埵的廣略修法,此法自問世以來,漢地眾生歡喜信受,競相流通。
  悟達國師云: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長夜積習,曉悟無期。若能慚愧,髮露懺悔者,豈止是滅罪,亦複增長無量功德,豎立如來涅槃妙果。
  罪惡業障如黑暗,要以光明才能遣除,但有人既不願受罪報,又不願髮露,如欲滅黑暗而嚴遮窗門,熄滅燈光,如此則只能是暗無天日。只有打開髮露的門,引進懺悔的光,才能消除業障。佛在經中呵斥廣嚴城的五百餓鬼說:你們造惡業時,沒有慚愧畏懼,現在惡果現前時,卻羞於見人。確實很多凡夫都是如此,造惡業時膽大妄為,但讓他髮露出罪時,卻又畏首畏尾,膽戰心驚,生怕別人知道,以後名聲不好,面子上過不去,這樣前怕狼後怕虎,以各種邪分別念障礙懺悔的正念,一點勇氣也拿不出來,如此正象已服用烈性毒藥,命在旦夕,良醫以方便令彼吐出,但他卻咬緊牙關,不肯開口,這樣縱然藥師佛也無可奈何,只能是死路一條。如人墮在糞池之中,應該迅速求上岸,馬上沖洗滌蕩,如果在池中停留的時間越長,那麼沾染得越多,越難洗淨,同樣罪業不馬上懺悔,它會如滾雪球般地日日增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長,髮露懺悔,罪即消滅。所以傳承上師規定,弟子們早晨一醒,立刻端身正坐念百字明二十一遍或一百零八遍,這樣可以壓制罪業的增長。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不是我們不髮露,他人就毫無所知呢?當然不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當我們造業時,一切有眼通的天人、聲聞獨覺及諸佛菩薩、上師道友們如同對面觀火一般看得清清楚楚。神鬼們指著我們在詈罵,諸佛菩薩上師們為我們而痛心,但我們卻還外現威儀。正如一個明智的人裸形於大庭廣眾之中,羞恥難堪、無地自容,又怎能心安理得、香睡飽飯呢?佛說若犯戒還自詡清淨,這樣犯妄語戒重增障礙,且有欺誑如來的過失。人若犯戒,則地行羅刹馬上告訴空行羅刹,空行羅刹傳到四大天王處,很快惡名遍及天上人間。不髮露不懺悔,如人懷裏鑽進毒蛇,此人漫不經心,他人勸告速速抖出,他也不理不睬,最後中毒而亡,所以不想懺悔的人也是這樣,只是自害而已。就算你現在偽裝粉飾得很好,但死後到閻羅王那裏時,一切生前造罪的情景如播放電影一樣,這是你自編自導自演的惡劇,被你心識的錄影機完全拍下,現在該輪到自己欣賞了,那時不管如何抵賴,閻羅王是不會客氣的。所以現在應該不顧一切虛浮的面子名聲,鼓足勇氣,坦誠地在上師三寶本尊護法面前髮露,求哀懺悔。《業報差別經》云:若人造重罪,作以身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
  懺悔,隨行者的見解及修持的深入不同,有的可令業力壓伏不起,有的以髮露等轉變業力,有的則可光現暗消般地滅除罪業。懺悔力與罪惡力互相壓伏,大惡業要上品懺悔才能消除,如果懺悔力不足,則仍然為惡業所牽,不能將其伏斷。同樣中小惡罪與懺悔也是這樣的關係。
  修懺之前請提前認清要懺悔的物件是什麼?《佛名經》說雖然罪相無量,但概括來說有煩惱、業、果報此三種障礙。能障聖道及人天勝妙好事。我等在無始受生之中,一身所造之業即已無量,何況無量身呢?
  己二、懺悔三障分四:前行方便;懺悔煩惱障;懺悔業障;懺悔報障。
  庚一、前行方便
  經中說若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無法容納。因三業而造業,或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造業,或內心邪思維,或借助外境而造惡業,這樣十惡不斷,八萬四千塵勞門競相通向三惡道中,三障若能懺盡,則一切煩惱業障都能清淨。
  欲滅三障應當發五種增上勝心前行方便。
  一慚愧心:諸佛菩薩三業清淨皎如日月,我等無惡不造,又被一切賢聖所呵責,諸多鬼神天仙所指責厭棄,真是又羞又愧。
  二恐怖心:既是凡夫,自然三門恒與惡業相應,這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餓鬼畜生,受無量苦,這怎麼不讓人感到驚慌恐怖呢?
  三厭離心:往昔無知愚昧造作惡業,現在罪垢纏身,當生厭煩追悔之心。又觀生死之中,常被無常大火所焚,眾苦連綿,不淨充滿,虛假無實,只是一場戲而已,如水泡速起速滅,生老病死如車輪滾動一刻不息,八苦交煎無有暫停,內觀自身種種不淨,九孔長流污穢。內外諸法醜惡虛假,當生厭離。
  四發菩提心:菩提心能療一切生死重病,能燒一切障礙,能成就一切善法,能度化眾生,嚴淨佛國,能圓滿成就如來一切功德,所以當發菩提心。
  五怨親平等:于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人我相,若不如此則妄分怨親,以邪分別護親伏敵,滋生貪嗔煩惱,造惡受苦。
  具此殊勝方便,然後觀想十方諸佛菩薩,或僅觀一佛一菩薩。《佛名經》所云: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禱,慚愧改革,舒歷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者,亦何罪而不滅,何障而不除。否則悠悠緩緩,心浮氣躁,身心散漫,罪業不消,一息不來,三途苦報親身感受,求脫無期,無代受者,智者當捫心深思。
  庚二、懺悔煩惱障
  有煩惱所以造諸惡業,由惡業為因,感受苦果,因此當先懺除煩惱障。各種經論以種種譬喻呵責煩惱,煩惱是怨家,能斷眾生慧命故;是劫賊,劫取眾生諸善法故;是瀑河,能漂眾生入生死大苦海中故;是鐐銬,能把眾生系在生死牢獄故。六道絡繹,三途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都是煩惱過患。煩惱雖有諸種,統而言之以三毒含盡。《華嚴經》說:「貪嗔癡三業能令眾生入三惡道中。縱生人中貧窮孤獨,兇狠暴戾,愚鈍無知。」應早日懺悔:耽染愛著男女、財物的貪心煩惱。嗔恚忿怒、仇恨損害眾生的嗔恨煩惱。心識昏憒、意地暗昧、不了事理的愚癡煩惱。貢高我慢、目空一切、輕視他人的我慢煩惱。疑惑正法、不信三寶的猶豫煩惱。謗無因果、不信三世輪回的邪見煩惱。不知緣起性空、橫加執著的常斷邪見的實執煩惱。慳貪吝嗇煩惱。不攝六根、胡亂攀緣的放逸煩惱。心行弊惡懈怠懶惰煩惱。粗獷強橫難以調和、容易發怒兇狠慘毒煩惱。障礙戒定慧的煩惱,障礙修三十七菩提分的煩惱,障礙六波羅蜜的煩惱,障礙二種解脫的煩惱,障礙佛恒沙功德的一切煩惱。惱亂賢聖及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今日悉皆髮露,向十方諸佛、尊法、聖僧前全部懺悔。願以此懺悔功德,生生世世摧折憍慢高幢,枯竭貪欲愛心,息滅嗔恚烈火,破除愚癡黑暗,拔出疑惑深根,裂破一切邪見之網。修八聖道,斷無明根,求大涅槃,永不休息。
  庚三、懺悔業障
  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由貪嗔癡的狂風所鼓動,起身口意而造作惡業,若堆積起來數如恒沙、量滿大地。故於今日髮露懺悔往昔及今生所造無間深重惡業;輕毀佛語誹謗經書論典解脫法要之業;破滅三寶,摧毀正法之惡業;不信善惡果報、斷諸善根、十惡之業;忤逆暴戾、不孝敬父母之惡業;諂誑無信、侮慢上師善知識及一切尊長之罪業;毀犯五篇七聚、菩薩律儀、三皈、五戒、八關齋戒、三昧耶戒,總之一切佛制之戒不能清淨守護,多有缺漏之罪業;汙壞他人清淨梵行之罪業,入邪道中生惡知見、持惡律儀、修持邪法之罪業;或以邪命過活時所造一切諸罪業。
  若具體來說,即身三口四之七種罪業。懺悔殺生惡業:一切眾生皆往昔父母兄弟六親眷屬,隨業輪回,改頭換面,互不相識,而今損害食噉,造如此惡業,死入號叫地獄,後五百世還他命債,此罪深如大海。佛說: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常懷噁心,感受獐鹿熊羆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自無始來至於今日,常懷惡毒,無慈憫心,或由於貪心,或由於嗔心癡心,而以種種方便,決裂湖池,焚燒山林,畋獵捕撈,以刀槍箭棍,陷阱機關,彈弓、手槍炸藥及各種毒藥捕捉飛禽走獸,或以鉤網等撈捕魚蟹蝦螺蚌等水族動物,或自養豬狗雞羊牛馬鵝鴨等自殺或教人殺,使其羽毛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消碎,燒煮煎炸,使彼無辜受大苦難,含恨捨命,歷劫尋仇。或作將軍、兵卒、劊子手等,揮舞刀槍,殺害人命。或墮胎破卵,挖土掘地,種植莊稼,殺害無數生靈,或撲打蒼蠅、蚊子、飛蛾,掐死蝨子,噴灑農藥殺死諸多小蟲,或行住坐臥之中有意無意殺死蟲子螞蟻等。或對眾生施以拳腳鐐銬棍棒,或繩鎖系縛,斷水絕糧等種種惡業。今日至誠向十方諸佛、尊法、聖僧以及六道眾生前求哀懺悔。願以此懺悔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量,永斷害心殺心,以種種身形救拔眾生,遍施無畏。
  懺悔偷盜惡業:眾生只見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盜取他人東西。佛說: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體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貧窮困苦。今日懺悔往昔盜他人的財物,持刀搶劫,逼迫淩奪,威勢壓迫,陷害吞併,侵佔公物,盜取佛法僧物,或經像財物,或塔廟財物,或常住僧眾財物,對三寶財物或誤用,或借用不還,或仗勢侵吞。經中說:「五逆重罪我尚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或對三寶財物混雜不分,隨便亂用,所謂香錢不能買蠟,如此混亂,過失極大。或常住三寶財物隨意亂用浪費作人情。經商時短斤少兩,少尺短寸,抵賴債務,逃避租稅等。如是諸罪無量無邊,今日克誠披露,求哀懺悔。以此懺悔功德,願生生世世福貴尊榮,如意寶常能隨身,降下種種珍寶、衣服、飲食之雨滿足眾生一切所求,成就佈施波羅蜜多。
  懺悔邪淫惡業:眾生生死愛為根本,古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佛說:淫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如今感受此果報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世界上的離婚率也高得驚人,現在造邪淫罪的人多如牛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今日懺悔從無始來至於今日,偷搶他人妻妾,拐騙婦女,毀人貞潔,玷污比丘尼,破壞他人清淨梵行,逼迫非道作不淨行,染心邪視等無量無邊罪業。今日克誠披露求哀懺悔,以此懺悔功德,生生世世蓮花化生,不入胞胎,清淨光明,相好莊嚴,遠離塵欲,心恒清淨。
  懺悔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罪業:惡口之業能讓眾生墮在三惡趣中,轉成惡鳥,人皆憎惡,如貓頭鷹等。轉生人中,口中臭氣熏人,說話人多不信,眷屬不和,常好鬥爭。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不論尊卑親疏貴賤,稍不如意順心,就粗暴惡狠嗔恨惱怒辱駡毀傷。訶責神鬼,貶斥聖賢,誣謗善良等惡口之業無量無邊,悉皆懺悔。
  妄語即為希求名聞利養,狡詐虛誑,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妄說是非,欺誑賢聖,蠱惑世人,無論對父母上師尊長,還是兒女常人都無實話。經常自稱得四禪、四無色定、四果聖人、菩薩、佛陀。常說見神見鬼,上天堂、入地府、遊淨土等妄語,如是諸罪無量無邊,悉皆懺悔。
  綺語業即出語多涉淫行欲事,言詞華麗綺靡。或寫淫詩豔詞黃色小說,描寫談說妖客淫態。唱淫蕩歌曲,撩動人心,鼓起貪欲,使人耽著犬馬聲色。所造綺語之業無量無邊,悉皆懺悔。
  兩舌業即表面讚歎背後毀罵,以巧舌利口挑撥是非,離間君臣、父子、夫婦、師徒、朋友,使君臣猜疑,父子不和,夫婦隔閡,朋友疏遠等。兩舌之罪無量無邊,悉皆懺悔。願以懺悔口業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四種辯才,聲音和雅,聞者歡喜,常樂說法,開示眾生,令悟實相。
  懺悔對三寶所造罪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今雖圓滿但依三寶所造罪業極重,所以在此專門須要懺悔。無始來,不恭敬並褻瀆佛的形象,輕視僧眾,殘害道友,破塔壞寺,焚燒經典佛像。自己住在高樓大廈中卻把佛像安在骯髒狹小卑劣陋舍之中,使煙熏日曬、風刮雨淋、塵土染汙、聽任鳥雀老鼠隨意毀壞。裸形露體于佛像經書之前。殿門緊鎖,障佛光明等。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悉皆懺悔。
  對於法寶經書則以不清淨的手隨便抓取、亂扔,在看經時,或在經書附近非法地談天論地,或放在床尾,或令散失、壞爛、缺漏,自己不看不修也不肯流通。或躺著聽經,臥著讀誦,高聲談笑,擾亂他人聽法。或邪解佛語,非法說法,法說非法。或專為尋找法師的過失並加以辯駁嘲諷挖苦,或輕慢佛語尊重邪教,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悉皆懺悔。
  對於僧則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損害發菩提心的修行者,鞭打沙門,任意驅使,隨便評說譭謗,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悉皆懺悔。
  以此懺悔功德,生生世世之中,常常遇到三寶,恭敬供養,常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三寶,弘揚佛法,度化眾生。
  庚四、懺悔報障
  佛說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惟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報障即一切惡報苦果,人中盲聾喑啞、諸根不具及三惡道的苦報,現在不懺,命終地獄相現之時,則一切無能救護。現在自在時當猛厲懺悔。惡報詳講六道都有,尤其三惡道報,最難忍受。其詳細情況在《地藏經》、《俱舍論》、《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都有敍述。
  以上五種前行發心方便加上四種對治力,懺悔上面所述三種障,則會出現各種驗相,如見光見花、身心輕利敏捷、信心善心增上、煩惱淡薄等驗相。還可以從夢中觀察,如夢見洗沐、登雪山、見日月出現、穿白淨衣服等。
  戊二、理懺
  如《維摩詰經》、《普賢觀經》等經論中所示觀罪性空寂,這樣可以徹底消盡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勤懺六根罪。即以般若智慧觀察能產生諸罪的根源即此妄動之心,觀彼從何而來,住於何處,最後去往何處。此心有何形狀、顏色?大小如何?是在身內,還是在外境?如此遍尋此心如虛空不生不滅。即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理懺的力量極大,所以清涼國師云:事懺除末,理懺拔根。初學者事理交替不能偏廢,上根則理事圓融,事懺不礙觀空,理懺也不妨禮佛誦經念咒經行等。
  在一切懺悔儀軌之中,金剛薩埵百字明及心咒的觀修最為殊勝。百字明咒在漢地《焰口施食》中叫作金剛百字咒。金剛薩埵的修法及依四力觀修在《彙集經》、《金剛薩埵如意寶珠講記》、《普賢上師言教》中有詳細的宣說。
  丁五、隨喜功德
  修隨喜可以消除嫉妒的障礙,得廣大眷屬。
  頌曰: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默默觀想十方微塵數世界的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四果聖者以及一切如來和菩薩所修積的善根,我皆歡喜愉悅深深隨喜。
  獅子乳非琉璃的容器所不能盛,千斤鼎豈是一發所能提起。同樣要修行大乘,必須是大法器,具大力量者方能行持。否則獅子乳放在瓦器中,瓦器立刻崩裂,一根頭髮欲提千斤之鼎則當下斷折。如果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嫉妒心強,則見人造惡歡喜讚歎、鼎力襄助,而見親友或他人出家以及修行善法、斷除惡法時,心中卻難以包容,妒火盛燃不惜口舌身力,以超常的熱情為他人的墮落提供各種的順緣,直至他生起邪見、退失道心、放下修行方為究竟。這樣的人不論他是父母還是親友都是修行者的魔障。學習佛法就是要改造內心,消除嫉妒,使自己的心量等虛空遍法界,才能契入佛菩薩甚深廣大的境界。學大乘法的人不但對他人的一毫善法要隨喜讚歎,而且對於無端的責難、蠻橫的損害等諸種不如法的惡行,也要能坦然相待、寬容包涵。否則如小池塘無法容納百川眾流,不但如此,僅僅一點廢品亂物也能將它染汙得穢濁不堪,心量小的人也是這樣。但大海卻能包含納受一切江河溪流,且無論外緣如何污穢繁雜,海水色味依舊不變。所以大乘行者心胸當廣如大海。
  隨喜惡行獲得罪業,相反隨喜善法獲得福報也是合情合理的。隨喜在輕鬆愉快之中就能獲得福報功德,而且隨喜功德極大,如《彙集經》中云:三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及須彌山都能衡量它的大小,但誠心隨喜的功德卻是無法衡量的。《華嚴經》中佛對帝釋天說:憍屍迦,三千大千國土中滿中海水,可取一發破為百分,以一分發滴取海水可知滴數,是隨喜福終不可數。《法華經》中說:「若有人對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道眾生,在八十年中佈施七寶及象馬車乘宮殿等,又以佛法教化他們都得到沙門四果,如是所得功德極大。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而隨喜的功德百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親臨法席聽聞隨喜的功德就更無法衡量了。」
  有人心中疑惑自己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麼隨喜就會獲得功德呢?答曰:因為隨喜是善心,又對治了嫉妒的噁心,所以當然有功德。如站在旁邊看他人賣香,身上自然薰染香氣。所以永明延壽禪師云:隨喜贊善,助他勝緣,雖不親作,得同善根。論中說:「在無常的世界中,眾生都被愚癡所蒙蔽,如果有人作功德,見到的人心生隨喜,讚歎稱揚,發此大心,就能成就功德。菩薩僅以隨喜心即能勝過二乘人。」龍樹菩薩在《十住婆沙論》中云:所有佈施福,持戒福,修禪慧福,從身語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具足一乘者,無量人天福,皆隨而歡喜。從能修行福德的對境來分,有六道眾生、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及諸佛世尊。從功德而分有世俗諦與勝義諦的功德。這一切功德我悉皆隨喜。此下進一步詳細解說:
  一隨喜如來功德:在整個大法界中,過去現在未來都有世界微塵數的諸佛如來出興世間,自從初發無上菩提大願,中間為求一切智智寶,精進修一切廣大福德,不惜身命,在不可記數的大劫中捨棄了不可說不可說數目的頭目手足等,修種種難行苦行,圓滿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度波羅蜜,證入一地乃至十地等覺妙覺果位,成就無上菩提。轉大法輪度化無邊有情,示現大般涅槃,留下舍利造福人天,所有功德悉皆隨喜。如我等大師大悲釋尊,因地施捨國城七寶妻子兒女之外財尚不足說,僅是捨棄頭目腦髓也多如大地微塵。如雪山童子為求半偈而捨棄全身,薩埵王子捨身救虎,六牙象王自獻獵人,圓滿福智王施捨眼睛,金色鹿王捨身救護同伴,慈力王血肉佈施五夜叉,如是種種難行苦行。欲詳細瞭解,當閱《賢愚經》、《菩薩本行經》、《白蓮花傳》等。《法華經》云: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
  如來涅槃人天悲仰,為度化後世的有緣眾生,令眾生種下當來解脫的種子,如來以智慧火焚燃全身,出八鬥四斛舍利,人、天、龍各得一份。後來阿育王遣派神鬼,在南贍部洲建八萬四千舍利寶塔,成為人天供養的福田。佛滅度後舍利等同如來真身,若人瞻禮,功德無異。(漢地除佛牙舍利塔外,尚有十九座舍利塔,這也是漢地眾生的福報。)《無上依經》云:若得如來身分如芥子許。一瞻一禮,千返生於大梵天上,受諸快樂。如《入中論》云: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總之如來的無邊功德悉皆隨喜。
  二隨喜菩薩功德:大乘聖者菩薩出定入定所修戒定慧的解脫資糧悉皆隨喜。
  三隨喜二乘功德:二乘即聲聞乘與緣覺乘。聲聞以出離心持清淨戒,修頭陀行,證悟苦集滅道四諦真理,經五道位斷煩惱障礙,得阿羅漢果位。今於預流、一來、不來、阿羅漢果所修功德悉皆隨喜。緣覺有兩種:部行緣覺與麟角喻緣覺,緣覺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修十二因緣,圓滿百劫資糧,證得獨覺果位。總之二乘中有學道或無學道都是人天福田,都應誠心隨喜。
  四隨喜眾生功德:十方六道中胎卵濕化四生有情,發無上菩提心、大慈大悲心、善心、信心、出離心者或有修佈施持戒者,或作聞思修如讀誦經典、燒香禮拜、繞塔轉經、念佛念咒、打坐及觀修者,總之若眾生有一點一滴的善根,我悉皆發清淨心隨喜讚歎。
  丁六、請轉法輪
  勸請轉法輪能消除謗法的障礙,發起慈湣眾生的善根、生生世世值遇佛法、不起邪見、得到多聞智慧。
  頌曰: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如來成就廣大無礙的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能以此智慧燈,破除世間一切愚癡冥暗,當十方一切如來坐菩提座,降魔已畢,剛剛成佛之時,我即分身到佛座下,合掌恭敬誠懇地祈請說:為迷惑苦眾,燃亮正法燈。諸佛承我勸請而轉於無上大法輪。
  佛不出世的時間稱為暗劫,暗劫之中眾生沒有智慧的眼目,只能踏入黑暗的險道之中,加上一切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見及邪說橫行世間,由此一切眾生從暗入暗,從苦入苦。所以佛法是苦海中的慈航,黑暗道路中的明炬,出生一切諸佛之母,一切眾生慧命的源泉。
  不用說沒有佛法的暗劫,就是五濁橫流的今日,因眾生業力越來越強大,福報越來越淺薄,所以祖師大德們相繼入寂,法日也漸漸地西沉。此時邪魔猖獗,邪知邪說風行世間,多如牛毛,因此使得一般的眾生盲目無知,只是追求飲食衣服錢財玩樂,不知尚有解脫之道。就是入於佛門追求解脫的人也感到迷茫不安,無所適從。為了燃亮智慧之燈,照亮解脫之道,我們理當義不容辭地以種種方便、種種善巧,殷勤勸請十方諸佛菩薩、善知識、法師湣念眾生苦楚,擊大法鼓,吹大法螺,震大法雷,開甘露門,降大法雨,開闢人天解脫之道,堵塞惡趣罪惡之門。《大智度論》中說:「當我們祈請時,雖然見不到佛,但佛常知道我們的心,聽到我們的勸請之聲。」諸佛正遍知,悲心懇切,湣念有情,常作不請之友,智光徹照遍及一切有情,天眼常垂視我等,天耳恒遙聞我等,所以我等發一念敬信,佛必歡喜安慰,不會無動於衷的,我今代一切眾生勸請,速轉大法輪,碾碎一切眾生的煩惱業障,安置眾生于解脫正道之中。
  昔日釋迦世尊初成正覺,觀察所證之法微妙甚深,無人能解能悟,若對彼說徒勞無益,故默然無言。但憶昔本願,特為度化此界眾生,當為彼等漸次說法。佛于眉間放白毫相光,加被大梵天王,梵王即到佛前,勸請說:唯願哀湣,為轉法輪。佛為使眾生尊重法的緣故,依舊默然。梵王又邀帝釋天同來勸請說:世尊降伏諸魔怨,其心清淨如滿月,願為眾生從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間。佛仍然默然不語。時梵王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勸請說:如來今已降魔怨,智慧光明照一切,世間根熟有堪度,唯願世尊從定起。佛告梵王:我法深妙,最極寂靜,若為人說,彼不能解。後來梵王見魔界增多,天人減少,又來勸請說:唯願三界獨尊的大牟尼,開甘露門,宣所證清淨離垢到達彼岸之法。常悲湣眾生如獨子,為何今日捨棄不顧,伏乞以佛法光明,灼破冥暗,祈佛大慈,不舍本誓,如獅子吼,作大雷震,為此眾生轉妙法輪。此時世尊以偈告曰:我今為汝請,當雨于甘露,一切諸世間,天人龍神等,若有清淨者,聽受如是法。之後四位樹神請問:當於何處轉法輪?世尊告訴說:當在過去九萬一千俱胝諸佛轉法輪處,即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苑中轉正法輪。於是佛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從此三寶出現世間。如《維摩詰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所以我等也應如大梵王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幻化無量無邊的身體,到微塵數諸佛世尊面前,敬獻千輻法輪、右旋吉祥法螺,再三殷勤勸請人天導師轉大法輪。
  以上是一般意義上的請轉法輪,了義的請轉法輪是:眾生迷失本性,被聲色所障礙,不知水鳥樹木一切諸物皆演妙法,念念之間,恒轉不息,因此要勸請。即悟入法界本性,常轉自性法輪。要恒時了悟一切音聲如穀響,一切顯現如水月,緣起性空,非斷非常,一一全是真如法界,于聞無所聞之性中,終日聞法,心能如此作觀,稱為請轉法輪。《華嚴經·出現品》云:知聲如響,而請轉法輪,了知諸法真實性故。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無生故。如此則一切器情所發之聲,全是佛語,所以古人云: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經中亦云: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賢首法藏大師說:「諸佛以智慧功德為體,菩薩以窮盡法界的智慧請佛說法,所以一切佛沒有不降大法雨的,菩薩只要發願和行持,諸佛定以本願力作加持,所以菩薩一定獲大利益。」由此可見以大智慧觀於法性,則諸佛恒時加被,這就是菩薩常請,諸佛常說。若離開觀行則是行者不勸請,諸佛不說妙法。如此才能了知如來不涅槃,法亦不滅盡的密意。
  丁七、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觀想盡於虛空、遍滿法界的無數無量諸佛國土之中的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海會、一切聲聞緣覺、一切善知識,我皆幻化身體,安住彼前哀求勸請,唯願盡未來一切劫中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賜予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切莫入於涅槃。
  涅槃意為入滅、滅度、圓寂。入滅即趨入寂滅界中。滅度即滅除一切障礙,度一切生死苦海。圓寂即功德圓滿具足,障礙悉皆淨除。
  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即真如本性,從無始以來,本來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所以稱之為自性清淨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即聖人尚有苦諦所攝身體,但因斷盡煩惱障,離諸躁動,寂靜安樂,所以稱之為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即聖人厭離諸苦欣求寂樂,灰身泯智,餘苦所依之身也滅盡,所以稱之為無餘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即真如從所知障中現出,大悲般若恒時輔助,因此不住生死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雖常起用但恒時寂滅,所以稱之為無住處涅槃。
  佛為了顯示:諸行無常;三有無安;大涅槃安穩快樂離諸怖畏;為令人天捨棄對色身的耽著示現色是無常法,令他們願求清淨之身;無常力強無法扭轉;一切有為不隨心住無有自在;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涅槃本性堅固不壞;一切法雖然無起,但有聚散之相。又因為佛事圓滿,應度化的已全部度化,所以示現涅槃。如《大般涅槃經》中云:以佛神力出大音聲,隨其類音,遍告一切,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憫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為作皈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此時世尊面門放大光明,雜色之光,遍照一切諸佛世界,消除眾生罪垢煩惱。經中又云:是諸眾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嗚呼!慈父,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搥胸叫喚,涕泣哽咽,大地山海悉皆震動。諸眾即到如來前禮敬請佛住世而說偈言:稽首禮調禦,我等今勸請,遠離於大仙,故無有救護。今見佛涅槃,我等沒苦海,愁憂懷悲惱,猶如犢失母。貧窮無救護,猶如困病人,無醫隨自心,食所不應食。眾生煩惱病,常為諸見害,遠離法醫師,服貪邪毒藥。是故佛世尊,不應見舍離,如國無君主,人民皆饑餓,我等示如是,失陽及法味。今聞佛涅槃,我等心迷亂,如彼大地動,迷失於法力。大仙入涅槃,佛日墜於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當死。如來般涅槃,眾生極苦惱,譬如長者子,新喪于父母。如來入涅槃,如其不還者,我等及眾生,悉無有救護。如來入涅槃,乃至諸眾生,一切皆愁怖,苦惱集其心。我等於今者,云何不愁惱,如來見放舍,猶如棄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暉焰,既能還自照,亦滅一切暗,如來神通光,能除我苦惱,處在大眾中,譬如須彌山。複以種種譬喻殷勤勸請。如昔大眾勸佛住世,我現在也在諸佛面前如是懇切勸請。
  勸請聲聞緣覺:有人本是野幹狐狸,常學獅子之語說:二乘沉空住寂,只求自了,是焦芽敗種,獨覺如啞羊不能說法。所以請他們住世有何益處?豈不知二乘斷煩惱障,是人天大福田,而你煩惱熾盛,罪障深重,欠十方信施大債,還厚顏無恥,呵謗解脫的聖者,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如須菩提、舍利弗處處請問大乘,激揚妙理,迦葉、阿難結集三藏經文,不住寂滅的諸大尊者,彼等作大佛事廣利人天,若能住世利益無邊。緣覺出於無佛之時,以神通攝化眾生,供養者即生成就果報。如金色王國中十二年大旱,國民糧食用盡。因為供養了緣覺一頓飯,現世中就滿了大願,使五穀豐登、人民安樂,可見緣覺功德無量,所以當誠心勸請聲聞、緣覺長久住世。
  勸請善知識:現在眾生很少能有機緣聽聞佛法,所以特別愚癡,善惡知識不能辨別。本經中說:能讓行者發起並安住菩提心的,令生長善根的,教修諸波羅蜜的,令得真實決定辯才的,令不耽著塵世間的,令修行精進無有滿足的,令安住行持普賢妙行的,令入于佛智的才是善知識。善知識能解說教法,引導修行,令修行人捨棄邪惡險道,入于解脫安樂,其恩德超勝諸佛,所以應當時常勸請,久住世間。
  了義的請佛住世應當如下理解:諸佛常住一真法界而不動,眾生心被業障垢染所蔽,如果心開意解時則為見佛,但若忘失見解,則不見佛。今所勸請,就是離心意識,斷除分別,常常觀自性佛智慧法身,心清智明時,即常見佛不曾涅槃。若瞥爾亂心又起,客塵煩惱相續生起,觀照智慧間斷,則不見佛,即是佛般涅槃。《出現品》中云: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現世間,于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或一處器破,則不現影。又云: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其實一切修法都是為了顯發自心本住佛性,令此覺心常照不失。特別修上師瑜伽,就是令心器清淨,令上師的常住法身即十方諸佛如來悉皆常住心中。
  丙二、回向七支功德
  回向除狹劣障,成就廣大善根。
  頌曰:
  所有禮贊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以上隨普賢菩薩修習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隨喜功德,懺悔業障,所出生的無量無邊善根功德,悉皆攝集,以廣大心,遠離三門執著,回向法界虛空界中的一切六道四生,願諸眾生離苦得樂並以此善根趨向菩提,同時回向自己速速得到一切智智的廣大佛果。
  回向與發願有一點差別,回向一定包含了發願,但發願卻不一定包含回向,回向則先前必有所修的善根,然後再以發願來攝持導引此善根令其成熟增長擴大。發願不一定要有善根,也可以自己發願立誓。回向有正確的回向與偏邪的回向,正確回向即以殊勝願文回向自他二利。邪回向即以邪惡之願回向,成為自他痛苦之因。
  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向著既定的方向成熟,來成辦事業,而且雖然所作善根很微小,但以廣大清淨的菩提心攝持回向,則此善根乃至現前菩提之間,只會增長廣大,而不會遺失。《入行論》中云:菩提心樹恒生果。又如《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猶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之中,乃至大海未幹之間,此一滴也不會乾涸。同樣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未獲得廣大菩提果之間也不會耗盡。」
  以此廣大回向可以消除堅固我執,眾生認為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應歸屬於自身,由於自私自利,不願將善根功德佈施他人,這樣因自私自利的狹隘心,所以善根只能成熟小果。現在不求自己得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將自己善根毫不慳吝地回向眾生,相反自己得到的善根反而會更加增上廣大。正如法王如意寶于《勝利道歌》中所云: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放下自利只為天下黎民百姓謀幸福的人,會登上高高的尊勝之位。心中所想、行動所為皆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就最極尊貴、功德無邊的佛果。眾生無始以來皆為自己,現在仍不免為輪回中的風塵客。故行持大乘法要者當以廣大回向對治我執心、慳吝心、邪惡心、狹隘心,增長清淨心、廣大心、慈悲心、無我心。善根若不回向,凡夫人正知正念的心識一旦稍離正堂,則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賊劫奪善根,或被嗔心大火燒毀善根,所以依回向這一殊勝的法要將善根儲存在堅固的功德銀行中,則盜賊不會搶去,水火也無法損壞。
  回向又分有相與無相兩種:有相即有分別執著心而作的回向;無相回向指泯滅能所安住於三輪體空中作殊勝回向,如此善根直接成為無漏解脫之因,其功德也遠遠超勝有相回向。
  有人說我還是不知如何回向,那麼華智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大德教我們一個最簡便也是最殊勝的回向:乾脆不加自己的過多分別作意,觀想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如何為成辦自他二利事業而回向善根,我也如此回向。
  以上解釋了七大願王,及修持七大行願所生善根回向的修法。按清涼國師的觀點:前七願只是行願,後三願既是願又是回向,常隨佛學是發願、回向成辦自利佛陀果位,恒順眾生則是發願、回向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利他事業,普皆回向則是回向的正體。所以這一頌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文。但藏地分科判時略有不同,將全文分為前行七支供、正行發願與後行回向。七支供即將禮敬諸佛與稱讚如來合而為一,禮敬諸佛,分為身禮敬,口禮敬,意禮敬。其他廣修供養及請佛住世都沒有不同之處。此頌則判為回向支,以此前行七支,來淨治自心,令心清淨廣大,成為大法器,然後才能發起廣大願行,普作回向,否則心力狹劣,不能勝任。在解釋的方法上兩者沒什麼差別。
  丙三、正行三大願分三: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
  丁一、常隨佛學
  頌曰: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維摩詰經》云: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這說明佛智圓滿,對輪涅所攝諸法達到了窮性盡相的地步,朗照諸法無有遺餘,所以稱之為法王。誠如諺語所云:欲知山中路,當問過來人。佛從薄地凡夫歷經五道十地而現證大菩提,其往昔所行菩提之道光明坦蕩,不會是迂回曲折的偏道邪徑,而是直通涅槃大城的解脫道。所以首句提出要追隨如來,學習如來,沿著如來走過和開示的道路去行,如此恒常修習普賢菩薩的圓滿勝行。要想隨如來學,最好能常不離佛,常不離聞法,如此方能如法修行。但要值遇佛陀,要須與過去現在的無量無邊諸佛結下勝緣,方能親睹如來尊容。未來一切諸佛人天導師圓滿一切所願,成辦自他二利。對三世十方的一切諸佛世尊我悉皆隨學,速疾圓滿成就無上大菩提果。
  佛為什麼又被稱為天人師呢?經中云:善男子,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然經中說為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等,故號佛為天人師。
  只說隨佛學,到底學佛的什麼呢?又如何學呢?若對這兩個問題搞不明白,那麼常隨佛學也只是落在口頭上了。佛值得我們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但總的可以從佛的發心、智慧、行為、事業四方面來學。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開始,所以如佛最初為救度一切眾生而發無上大菩提心,求一切智智的果位,我也應如是發心。佛是智者之王,佛法是智慧的學說,沒有智慧的眼睛,無法看到解脫的道理,佛的智慧見解作為行持者的眼目,所以必須要聞思佛智慧之結晶——佛法,開啟自己正見之眼,才能明見佛陀所開示的解脫之道。進而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各種行為修積二種資糧,成就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二利大業。
  如何學呢?就是把佛從因地直到果地之間的行為以及所作事業作為所緣對境,以智慧來觀照,並融於自心,常觀此境,由此放下對身心的執著,並能遠離慳貪嗔恚愚癡及六塵五欲的迷亂顛倒。如果佛所經歷的苦行,常能觀想,那麼在遇到苦難之時,則會憶念佛陀往昔的悲願進而對照自身處境而不生怨惱處之泰然,碰到歡樂之時,也不會耽染其中不能自拔。
  今以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為隨學對境略作宣說:娑婆世界即華藏世界二十重香水海中的十三重。娑婆意為堪忍,此世界眾生濁惡,堪忍諸苦而不知尋求解脫。毗盧遮那意為光明遍照,有時指報身,有時指法身,此處指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彼從最初發起志求無上菩提的大心,披大精進鎧甲,一切違逆皆不能阻擋他的菩提行願,將不可說不可說身命佈施眾生。為尊重法,毫不畏懼地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累法寶高如須彌山,縱舍生命也毫不吝惜,更何況是捨棄國城宮殿妻子兒女及所有財物呢?種種難行苦行無不行持。直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就大菩提果,示現種種神變,起現種種變化,以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中,處大菩薩眾會中,處聲聞辟支佛眾會中,處轉輪聖王小王其眷屬眾會中,處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以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中,以迦陵頻伽圓妙之音,出無礙語,演無上法,如大雷震響隨順眾生意樂成熟眾生,導諸眾生彙入解脫之道以至示現涅槃也是方便度化眾生。
  常隨佛學首先即當如諸佛為救度一切眾生而發無上的菩提心,初發心者即名菩薩,《瓔珞本業經》云:具縛凡夫,未識三寶善惡因果,未於佛法起一念信,乃至從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信相菩薩。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云: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名為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此處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龍樹菩薩有明證,《大智度論》云:若有人言,願我當來作佛,度脫一切眾生苦惱,是名發菩提心。
  佛在《發心住經》中說:「發起菩提心後有十種相:一、親近善知識;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經中指出發菩提心後應當具備如是功德,或應如是而行。深信自心本具真如佛性,恒以方便令彼顯發出來;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發起善根,得到一切智智果;信正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的勝行;信僧眾,能正確修行自他二利,常樂親近諸菩薩眾隨彼修學。
  有這樣志求菩提的意樂心,還需加以精進方能成辦。精進指為了成就信心、堅固信心,所以不畏眾苦勇猛發起精勤之行。由精進力正念現前,常能念佛三身四智諸功德;為獲利益常能念教理正法;常念菩薩聖眾是修行道伴;常念菩薩三聚淨戒;常念以財法無畏佈施眾生;常念常樂我淨第一義天。
  正念具足應以智慧抉擇正見,並正觀諸法。正見智慧具足,當修持正行,以定攝心入於正見。之後當奉持三聚淨戒,並將一切善根回向大菩提。菩薩處惡世時,見佛法即將毀滅,發心受持如來正法,鼓勵他人修行,講經說法遍灑法雨甘露,廣令人知。這是發菩提心後應具備的功德,在此基礎之上,以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有情精進入四種不退位。不退指不退墮、不退轉之義。一信不退:即菩薩列十信位中的第六位時,不會退入外道之中。二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不退住,不會退入小乘道中。三證不退:即初地菩薩超越凡夫,證得勝義法,不會再退轉到凡夫位。四行不退:即八地菩薩得到無生法忍,必當作佛更不退轉,一切法中行一切行,不被有相功用所退轉。
  經中剝皮為紙等並非比喻,而是佛在因地修行的真實事蹟。佛在因地初修行時,為了求得往昔聖者的言教,所以不惜身命,輾轉求覓正法,為了珍惜,並令廣流傳,而剝皮析骨刺血書寫。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記載了一個佛因地曾為最勝仙人的公案:
  在過去久遠阿僧祇劫前,有仙人名叫最勝,與很多仙人在林中修大慈心。一天他想:不能僅以慈心救度眾生,要以多聞才能滅眾生煩惱邪見,樹立正見,出離輪回苦海。因此他到城市聚落之中,到處尋訪求覓說法之師。此時天魔現身說:我有佛所說的一偈法要,要想聽受,若能剝皮為紙,析骨作筆,沾血書寫,我就為你說,否則休想聽一字。仙人聽後,暗自思量:我曾在過去無量百千萬劫中,無數次無意義地被他人割截肢體,倍受無量諸苦,然未曾獲得絲毫利益,現在為了聽聞妙法,求無上道,舍此芭蕉聚沫般虛浮不實的身體,又有什麼遺憾?所以仙人歡喜踴躍地以利刃剝掉皮膚,卸下骨頭作成筆,放出血液當墨汁,如此一切就緒後,合掌恭敬,祈請傳法。天魔看到此情此景,憂愁萬分,隱身遁跡。仙人見此情景,極為懇切地說:我今為法,不惜軀命,為了度化眾生,心無諂曲,志誠不虛。他方世界具大慈悲能宣說佛法的人,鑒我誠心行此難事,應當現於我面前。此時東方普無垢國淨名王佛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放大光明消除他的痛苦,令其身體完複如初。複為他說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聽後獲得無礙辯才。後來他就到處遊化,廣泛地為眾生宣說妙法,將無量眾生安置於大乘道中。過去最勝仙人即是釋迦世尊。佛告淨威說: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而常見佛,得聞正法。佛在因地為眾生修持諸多苦行,當現前佛果時,則任運地顯現各種神通變化,為各類不同的無量眾生轉大法輪,乃至以無礙神通以及示現涅槃的方便度化眾生。如是等一一即須隨學,方能任運度化無邊眾生。
  神通:無法測知是神,無障無礙是通。神通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十八種變化即轉變舊體稱為變,從無忽有稱為化。神通與變化雖然佛菩薩聲聞獨覺都具足,但佛菩薩較二乘更為超勝,彼等望塵莫及。佛菩薩的神通變化無量無邊,可攝為十八種:
  一、震動大地:佛菩薩以自在定力,普能震動,或一房、一院、一縣、一洲、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乃至無數世界,皆令東湧西沒等。二、熾燃身相明顯:佛菩薩自在定力,使自身上出現大火焰,全身光明晃耀,放青黃赤白等各色光芒。三、流布:佛菩薩以自在定力,令教法流通廣布。如《法華經》中普賢菩薩說:「我當以神通力守護此經,在閻浮提廣宣流布,令勿斷絕。」四、示現變:佛菩薩以自在定力,變現異形別類種種之身,度化眾生。五、轉變變:佛菩薩以自在定力,起勝解通,把身體變化大小不定。或變大地為黃金,攬江河為酥酪,變磚瓦為金玉,變草木為飲食,一切萬物都可令其隨心轉變。六、往來變化:山崖岩壁無有阻礙,上至梵天,橫行十方,隨心就到。如普賢從寶威德上王佛國來娑婆,應時即至。七、卷神變:佛菩薩以自在定力,令須彌山入芥子中,無量世界容一塵內。八、舒神變:展小令大,令一塵一毛都能周遍法界。九、眾像入身:身內包容一切形象,如摩耶夫人身中容納無邊世界的大菩薩眾集會聽法。又如普賢身內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無量。十、往同類趣:由定自在力,能在六道中受生,與彼同類同形,以彼語言說法教化。十一、隱:由定自在力,從有現無。如文殊菩薩在靈山會上,答復了彌勒菩薩的問題後,大眾忽然看不到他,其實文殊菩薩早已到龍宮之中。十二、顯:由定自在力,從無現有。如法華會上從地忽然湧出無量菩薩,一一都是百福莊嚴。十三、所作自在:由定自在力,在一切世界中,行住坐臥,所作所為無有滯礙,自在利益。十四、制他神通:由定自在力制服一切邪通,如維摩詰居士令魔王神通無法施展。十五、能施辯才:若至心向佛,苦求聰慧辯才,一一能滿彼願。如永明延壽和尚祈禱觀音菩薩,蒙甘露灌口即獲得無礙靈辯。十六、能加持憶念過去事:佛菩薩加被有情讓他自然憶念起過去久遠劫所發生的事。十七、施安樂:佛菩薩拔眾生苦普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或照一世界乃至無數無量世界。佛以自在難思神變,應法界眾生類,普化身形隨類度化。佛悲心平等,所以普入各種種姓眾會中為彼說相應之法。
  如上所說毗盧遮那佛過去世的行為以及所作事業皆當隨學,對於佛陀因地的行為都應全部承當,處處作為自己行為的楷模,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微塵中一切如來因地果地的發心、行為、修持、成就,於念念中皆作隨學,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為普賢行願常隨佛學的精髓。
  丁二、恒順眾生
  頌曰: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刹土,廣大無邊,地平如掌,清淨光潔,微妙難喻,眾寶所成,莊嚴無比,皆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般。在此清淨的依報國土之中,無量人天大眾周匝圍繞,諸佛如來如須彌出於大海般顯耀超特,巍然坐于菩提樹嚴飾的金剛法座之上。隨順眾生即是隨順如來,所以先當發隨順眾生之大願而嚴淨國土、轉妙法輪。十方如來因地發此隨順利益眾生之心,所以感得果位時依正二報悉皆清淨莊嚴,我也應以此為目標而努力。十方中所有胎卵濕化、不同色身、不同形狀、不同相貌、不同壽命、不同種姓、不同名號、不同心性、不同知見、不同意樂、不同威儀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乃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的一切眾生,願他們都能遠離一切憂患,常時安樂,獲得甚深正法的解脫利益,依教證二種正法究竟無餘滅除一切煩惱。
  諸佛因地及果位的行持,是應當仰慕與遵從的,且如此而行順於真理,合乎法性,所以應全身心地效仿隨學,以此能開正智慧明。眾生的善惡行為,都離不開分別迷亂的妄心,背覺合塵,不識真源,所以不能隨學。但以普賢行願之力,見到眾生因緣假合,全體空寂,如同幻相,如鏡中影像非斷非常,因此應當常懷同體大悲,觀照眾生,常以種種善巧方便令彼返本還源,回歸自性之中。以大智慧觀眾生界無非佛界而隨順入佛境界,以大悲心見彼緣生不滅,因分別迷亂,生滅不息,執著深厚,所以教化令諸眾生徹證無生,趨入無上解脫之道。由此普賢妙法,滌蕩分別執著,覺悟真性,體認心、佛、眾生三者本來無別,凡夫、聖者毫無殊異,則上合十方如來,下合六道含識。這樣的見解,這樣的用心觀修,才能稱為具足普賢行願,得以現前智悲雙融、不斷不常之境界。
  所順的眾生:《大法鼓經》云: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經中宣說由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和合假立,稱為眾生。《般若燈論》云: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為眾生。所謂有情於六道中,數數轉生,所以稱之為眾生。《不增不減經》云: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恒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眾生。法身被煩惱纏縛,不能顯現,生死不斷,稱為眾生。眾生形形色色,千形萬類,但可攝在四生九類之中,即在胎卵濕化的基礎上加入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共九類。四生在《俱舍論》中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即胎卵生的眾生在中陰,生起顛倒心,趨往欲境,遠見父母交合,男子貪母,女人貪父,由此入於胎卵中。濕化生的眾生因貪染受生處的淨穢氣味,而隨業受生。生天的頭向上而上升,入地獄則頭下腳上而受生,其他五類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依次由粗漸細。天人及地獄是化生,餓鬼有胎生化生兩種,人與畜生則四生都有。餓鬼中的地行羅刹、夜叉及鬼子母都是胎生,其餘空行類皆是化生。卵生人如毗舍佉母卵生的三十二個孩子。一般人皆是胎生,濕生如奈女從菴末羅樹的濕氣生。化生如劫初的人從光音天下生人間,還有如蓮花生大師從蓮花之中化現而生等。
  此處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差別種類眾生。如何隨順:對如是等類的所有眾生,我都隨彼所好,恭敬承侍,種種供養,就象恭敬父母,承侍師長、阿羅漢乃至諸佛如來一樣,平等無有差別。被病苦所縛的,作他的良醫。迷失方向、錯走道路的,給他指明道路。處在黑暗中的,施以光明。貧窮困難的讓他得到珍寶伏藏,行此種種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親有慈愛之恩,母親有悲湣之恩。父母撫養的恩德比須彌山還高,較大地更重。若忘恩負義,違逆不順,令母親怨恨生起惡念,此力量極強超過暴風,子女因此必遭墮落。以百千種上妙飲食資具供養一百個五通仙人,一百個淨行者,一百個善友,不如以微少物品供養父母所獲得的功德。」《涅槃經》中也說供養父母得到無量的福報。
  為什麼要隨順眾生?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若尊重承侍眾生,則如同尊重承侍諸佛如來。能讓眾生歡喜則諸佛歡喜。
  順生即是順佛的密意如何理解呢?《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其說為大海。諸佛菩提亦複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海即是如來,像即眾生。應知海中之像也同海水具有鹹濕之性,也具有不容死屍等十種功德,所以海像無別,若順像即順海。普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此觀者名隨順眾生。
  諸佛以大悲為體性,若不順眾生,不合乎佛體,所以佛不歡喜,長行文中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可為此做極好的注腳:悲心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長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大悲心與般若智相輔相成才能成就無上菩提,佛以大悲的種子出生具有大悲大願大智的菩提果。諸佛如來在因地觀見眾生,恒處生死,六道輪回,造諸惡因,受諸苦楚,如是生起湣念悲傷,如果沒有無邊的苦難眾生作為對境,則於內心無法生起大悲心,由此也無法發起菩提心,從而也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所以菩薩因為眾生而起大悲。大悲是萬行的先導,如《理趣六波羅蜜經》云: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應當修習大悲無量,為此大悲于諸善業而為導首。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輪王七寶為先,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憐念徹于骨髓,菩薩大悲亦複如是。于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然之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是故如來以此為體。《行願品》長行文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眾生久遠生死無依無怙如處曠野,在此生死曠野之中生長著佛菩提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隨學喻如樹花,諸佛證悟稱之為果。一切眾生作為樹根,大慈悲心作為水,水滋潤澆灌樹根,則花果繁茂。眾生雖具清淨本覺之樹根,然恒處生死曠野,煩惱沙石之中,不生枝長葉開花結果,所以諸佛菩薩以種種方便,令眾生遠離粗惡煩惱之沙石,安置於三寶最勝福田之中,廣興慈悲密云,遍降甘露法雨,滋潤眾生菩提樹根,漸令繁茂,從而生長出諸佛菩薩智慧的花果。
  長行文中比喻看似簡單,其實喻義極為深刻。一切諸佛皆從眾生成就,眾生有煩惱,如來具智慧,欲得一切智智寶,應於煩惱海中求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但于眾生心中菩提大樹,以大悲水灌溉,以智慧禪定加以扶持,則菩薩及佛陀的花果自然會現前,若捨棄眾生而想成就無上正覺無有是處。所以經云: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我們在修行時,若攀緣妄想則是眾生,智慧禪定觀照妄念本空,契合覺性即為成佛。內現刹那生滅念念不息的心,任彼紛馳,即為眾生。但若隨順觀照,則現真性,智慧顯發,菩提現前,是名隨順眾生也是尊重供養如來。
  在此學習普賢菩薩隨順眾生的大願行,實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法要,由此隨順眾生的大願行才能使菩提心,真實生起,已經生起的令其穩固增長,于此大乘行者始能念念不忘眾生,誠如長行所云: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由此行者的一切行為都由為度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攝持,心量擴展猶如虛空,從而逐漸消融無始劫來堅固難除的人我執、法我執,步入無上菩提。
  丁三、普皆回向分四:別發十大願;總結十大願;隨學二聖願;回向極樂願。
  戊一、別發十大願分十:受持願;修行二利願;成熟眾生願;不離師友願;供養願;利益願;轉法輪願;淨土願;承侍願;成正覺願。
  己一、受持願分三:不忘宿命願;出家持戒願;轉法輪願。
  庚一、不忘宿命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我為了得到無上菩提的果位而修持普賢勝行時,無論在六趣中那一道中,願我憶念宿命,不忘修行,心不迷亂。
  清涼國師認為別發十大願是以一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來作回向。要想攝持菩提果,必須生生世世不斷地行持菩薩道,要行持菩薩道就應該隨所生處不忘宿命,了知前世所行之事所修因緣,這樣才能在前世的基礎上不斷地修道。特別是在娑婆世界這個業障深重之地,投胎轉生增加垢障,易於忘失前世因緣,進而隨波逐流。如禪宗溈山靈祐禪師和文殊普賢化身的寒山拾得曾經都在靈山會上聽佛說法,但溈山作了三世國王之後,就忘記了前世的因緣。還有慈恩宗的窺基大師,他本是一個入定的禪師,玄奘大師在取經路上碰到他,把他從定中請出,勸他從新投胎,等取經回來之後幫助弘揚佛法。但當大師西歸尋他出家之時,他卻早已忘記自己前世的因緣,花天酒地沉湎於五欲之中。當皇上下詔讓他出家,他的要求是:一車女人、一車酒、一車肉相隨,故被稱為三車和尚。他帶著女人酒肉前往寺廟,當到達山門口忽聞鐘鼓之聲,恍然醒悟自己的前世因緣,到此才毅然捨棄塵世間的一切五欲享受,專心一意地跟隨大師譯經弘法,成為令人矚目的一代高僧。所以發願回向不忘宿命,時時憶念自己的菩提行願,以期歷歷增明,才能使自己的修行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庚二、出家持戒願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願我一切世中常能辭親割愛、剃除鬚髮、出家為僧。既出家已納受清淨戒體,如愛護眼珠與命根一樣護持戒律,使戒珠如白玉般潔淨光瑩。在我持戒修梵行的過程中,一切染汙戒體、毀破戒律、穿漏戒體的惡因緣全部遠離。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生處猶如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戒律是菩提果的階梯,戒律是人天善趣的根本,是濟渡生死大海的浮囊。戒律是佛法長久住世的根本。而菩薩要成就菩提果,必須要修菩薩行,菩薩行即修持佛法。但佛法的成就必須建立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佛曾說我若不持清淨戒律,連狐狸及下賤人身尚且無法得到,何況能成佛轉法輪度化眾生。《華嚴經》中也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戒律若毀一切善法全部失毀,一切聖果永遠無份。
  菩薩為什麼要出家修行呢?因為在家狹窄逼迫如處牢獄之中,出家寬曠猶如虛空自由自在。《大智度論》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在家雖有五欲樂,不如出家功德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佛對智光長者比較出家在家的勝劣差別。佛說:「出家菩薩勝過在家無量無邊,無法相比。出家菩薩以正智慧,詳細觀察在家的種種過患。如擁有房舍宅院,財物堆積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江河無有滿足。在家人常常妄想紛飛,執著外境,不能了達真如法性,無明昏醉,顛倒攀緣,常生噁心,善念難以發起。因為妄想生起很多煩惱,由煩惱而造業不息,所以轉生漂泊五趣之中,生死不斷。出家菩薩厭離世間,是真出家。」佛說偈言: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閑曠如虛空,自在無為離系著。又說: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萬劫不墮惡道。居家修行有很多的障難以及眾多的罪惡過失,出家則能遠離一切過患。要斷生死,出家最為超勝,所以智者們都歡喜出家。若不出家也要思維在家過患出家功德,以此種下覺醒的好習氣。在家人,富貴的守護財物極為辛勞,貧窮的追求尋覓倍受艱辛,根本無有一絲一毫的安樂,但他們因愚癡卻執著有安樂,應當知道這都是惡業的果報。《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紫柏尊者云:多算勝,少算敗,不如出家為僧快。西藏的伽喀巴尊者也說:「如果能追隨如來大仙之所行,出家住山苦行,這才是釋迦文佛的真實養子。」霞惹瓦格西對不能出家的人採取的度化方法是:「我們要披解脫妙衣,讓他生起出家快樂的心,種下將來出家的習氣。」《勇猛長者請問經》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磨,長淨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菩薩再三觀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過患,所以常願出家。寂天菩薩云: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為僧。
  庚三、轉法輪願
  天龍夜叉鳩槃,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不同的眾生有著不同的語言,要想度化他們,就應以他們各自的語言轉法輪,否則他們無法理解並依教行持。所以為消除因語言不通而對度化眾生的偉大事業造成的障礙,菩薩們發願得到佛的微妙圓音,這樣對天人、龍王、夜叉、鳩槃荼、人、非人等的一切眾生,用他們各自的語言為他們宣說佛法。以期使千差萬別的眾生都能學習修行佛法、成就佛果。
  如果沒有如佛一樣的無礙語,則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會有諸多的不方便,弘法的範圍也會大大地縮小。正因為過去現在的大譯師們發了這個願,以我們的語言翻譯著書造論、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才得以聞思修行,否則我們將被置於佛法的大海之外。因此我們也要發此殊勝大願,這也是護持佛法,有了語神通就能把佛法廣泛弘揚到各類眾生界中。
  己二、修行二利願分五:修波羅蜜願;不忘菩提心願;消除障礙願;成就妙行願;自由無礙願。
  菩薩發起上弘下化的偉大誓願後,當修行一切妙行來成辦二利事業,下面的頌文就是開示修行二利的具體內容。
  庚一、修波羅蜜願
  勤修清淨波羅蜜,
  願我生生世世之中,都能精進不懈地修持各種清淨波羅蜜多。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漢文是到彼岸。生死輪回是此岸,煩惱妄念是中間的水流,大空離戲是彼岸。眾生沒有空性智慧,安住在生死的此岸,沉溺在煩惱的水流之中起惑造業,陷於沒有邊際的輪回大海中。但依靠修持無相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空無一物,就是離開此岸;寂滅一切妄念分別,即是跨越中流;證得法性真如,可以說是到達彼岸。《唯識論》中認為:「現在發起苦諦與集諦就是此岸,沒有生起苦集的二乘果則為中流,菩提涅槃是彼岸。六度作為船筏,把修行人度到彼岸。」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指出此岸與彼岸有三種意義:「一、生死為此岸,菩提為彼岸。一切如來都是從生死此岸,越過生老病死的中流,到達菩提彼岸。二、有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三、六種障蔽為此岸,對治彼等的六度為彼岸。」
  波羅蜜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共十種。
  一、佈施波羅蜜:佈施有三種,即財佈施、無畏佈施、法佈施。財佈施在《瑜伽師地論》中說:「菩薩的所有財物不論多少,都先要發心,佈施給一切眾生。當真正有眾生來求施時,應當象來領取他們自己的東西一樣,給的時候就象還他們的財物一般。見到來求者,始終不嗤笑、輕弄他們,也不要讓他們慚愧不好意思。不應皺著眉頭,心中不高興,應該開顏含笑,快快給予。」無畏施:當其他眾生有恐怖,有災難禍殃時,菩薩應以種種方便,救護他們脫離出來,遠離怖畏。或者對禽獸們應全力以赴地救拔保護,讓它們免受惱害,如此可稱為無畏施。法施:就是對眾生宣講演說開示正法,將眾生引導到解脫正途上來。
  二、淨戒波羅蜜分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防止錯誤,斷除惡法稱之為戒,對戒不毀不犯稱為淨。(一)攝律儀戒:斷除一切惡法。(二)攝善法戒:修持一切善法。(三)饒益有情戒:以無有罪惡的意樂普遍利益眾生。《攝大乘論》中云:由攝律儀戒,能建立菩薩行。由攝善法戒,能廣集佛法。由饒益有情戒,能無罪利益。
  三、忍辱波羅蜜多分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忍。他人加惡稱為辱,安然受之稱為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捨棄有情,對怨敵仇害安然忍受,不生恚怒。(二)安受苦忍:修行時遇到寒熱饑渴等苦,安然忍受,不生退轉。(三)法忍:觀察諦審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安然忍受,並證悟它。無生法忍作為前兩種忍的依靠處,因為了達法忍,才能坦然忍受怨害及痛苦。
  四、精進波羅蜜多分三: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有情精進。勇捍不退稱為進,萬行不雜,稱之為精。(一)披甲精進:猶如猛將身披甲胄,能摧滅怨敵,心無退屈的菩薩也是如此。披甲精進,修積萬行,降伏四種魔怨。(二)攝善精進:修習善法,進取無倦。(三)利樂有情精進:于饒益有情事不生疲厭。
  五、禪定波羅蜜分三: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專注一境名禪,攝心不亂名定。總之,分別心澄清寂靜稱為靜慮。(一)安住靜慮:心安住時,輕安愉悅,受用法樂,無有厭倦。(二)引發靜慮:依此定引發六神通及所欲之事悉能圓滿。(三)辦事靜慮:依此定力成辦利樂有情的事業。如以定力止息饑饉災荒,瘟疫傳染等。
  六、般若波羅蜜分三: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一)生空無分別慧:即聲緣所證人無我空性的智慧。(二)法空無分別慧:菩薩所證諸法空無我的智慧。(三)俱空無分別慧:證得人無我、法無我平等是離一切戲論邊際的大空智慧。
  七、方便波羅蜜分二:回向方便,拔濟方便。自在的攝受度化眾生,隨機應變,善離諸過,稱為方便。(一)回向方便:以前六度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善巧回向自他一切眾生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二)拔濟方便:所有善根一一都為拔濟一切有情脫離苦難。
  八、願波羅蜜分二: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專心向樂,志求不退稱之為願。(一)求菩提願:志求無上菩提佛果。(二)利樂他願:志求利樂諸有情。
  九、力波羅蜜分二:思擇力、修習力。具有殊勝的堪能,不可屈服,稱之為力。(一)思擇力:思擇可作不可作等。(二)修習力:修萬行時不退屈。由此二力能令前六度相續不斷。
  十、智波羅蜜分二: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決斷諸法,能善加了知,稱之為智。(一)受用法樂智:由佈施等波羅蜜,成就此智,又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此自在,稱為受用法樂智。(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確了知施戒忍等,而饒益有情。《攝大乘論》云:由施能攝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為未得定諸有情說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辦此定。由慧為已得定者,令解脫等。菩薩自己得出世間慧,斷障得解脫已,廣為一切得定者,說遠離世間解脫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勝定,遠起加行,引出世間慧,即斷障解脫故,名成熟有情也。
  因為菩薩有十地,所對治的障蔽有慳貪、毀禁、嗔恚、懈怠、散亂、愚癡、耽滯、退屈、怯劣、昧事十種,所以有十波羅蜜。
  庚二、不忘失菩提心願
  恒不忘失菩提心,
  願我在為成辦自他二利而修行的過程中,永遠不忘失菩提心。
  菩提心猶如種子,能夠生出一切佛法;菩提心猶如良田,能夠長養一切眾生的清淨善法;猶如大地,成為一切世間的所依;猶如清淨之水,能洗滌一切煩惱塵垢;猶如大風,周行世間無有障礙;猶如烈火,能無餘燒盡一切邪見之薪。《大樹緊那羅經》中說:「若能自發菩提心,又能勸他人發菩提心,則投生在何處,常能見佛,不遠離諸佛。」淨土宗的曇鸞大師說:「無上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就是度化眾生的心。發菩提心是進入佛道的要門,發心才能成佛,發心才會去度化眾生。」若不發菩提心,省庵大師說:「縱經塵數劫,也依然在輪回中,雖有修行,也是枉費辛苦。」淨宗十二祖徹悟禪師勸我們發菩提心說:「應該想一想,我有生死的痛苦,想脫離生死,一切眾生也都處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離。眾生與我本來是同一體性,都是我們多生以來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若只求自利,不願普度他們,則於情理有虧,於心有所不安。所以為了解脫無始以來的恩愛牽纏,消除無始冤愆仇怨,懺除多劫的罪業障垢,積累成佛的大善根,遠離修行的障礙違緣及二乘小果,應該發起大菩提心。」道綽法師在《安樂集》中云:菩提心者,乃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菩提心有二種分類:一世俗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發起為度化眾生、為成佛果的誓願。行菩提心是對度眾生、成佛果的誓願發起付諸實踐的行動。這在《佛子行三十七頌》、《普賢上師言教》、《入菩薩行論》等中有詳細具體的論述,敬請參閱。具體修法在密乘五加行中以精要竅訣彙集,極為扼要易修。
  勝義菩提心是諸佛菩薩的智慧、眾生的心性。修法上則中觀般若法門、如來藏清淨法門與華嚴等都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密宗中則以直接的方便開發證悟此心性,所以大乘的法門,就是修習菩提心的法門,這也是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差別之所在。菩薩若忘失菩提心,則失壞大乘種姓,《華嚴經》中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所以菩薩發願生生世世之中,菩提心念念增明,時刻不忘。
  庚三、消除障礙願
  滅除障垢無有餘,
  滅除一切障礙垢染,令彼蕩滌無餘。
  一切修行者之所以不能順利無礙地修行成就,是因為無始以來在阿賴耶識中留下許多惡業種子習氣,它將自性清淨心障蔽染汙。現在我們要修行開發性淨明體真如妙心,這些多生累劫的罪業煩惱之惡勢力絕不會善罷甘休,它們盡一切力量阻止修行者順利成就。因此修行者在修行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如貪欲心熾盛、嗔恨心猛烈、愚癡心深厚、我慢心高大、邪見堅固等等。或自想斷惡卻好似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支配,行不由衷地大造特造十不善的惡業。正鼓足勇氣修行時,卻心煩意亂,魔障倡狂,重病蜂至,障緣湧來,信心退失,精進難發,這些障礙多得讓人發怵,簡直令人驚詫。所以很多修行人至此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終止修行,深為惋惜哀歎。這些煩惱惡勢力通常來說由這幾部分組成:慳吝、毀禁、嗔恚、懈怠、散亂、愚癡、耽滯、退屈、怯劣、昧事,或歸納來說不出煩惱障與所知障。這些障礙,近障得到人天善趣的安樂,遠障得到自利的聲緣果位,尤其障礙得到成辦自他二利的菩薩佛果。當我們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時,它們就幻變出各種形象來橫加干擾,破壞摧毀,且隱蔽難防,修行者平日稍不謹慎即入此煩惱魔障,自己不能省察。現在既然知道煩惱敵軍的組成體系,應該發動正義的懺悔軍隊,以所依、厭患、返回、現行四大得力將軍,統領各部人馬,一鼓作氣地殲滅所有的惡業敵人。下面對四大將軍及其本領特長作番介紹:
  我乃所依大將軍,滅敵我有大本領,懺悔大軍若要進,首當其衝我先鋒。所依大將軍是懺悔軍的先行軍也是總先鋒,是否能旗開得勝,得看它的本領。原來他搬來一切三寶的所依佛像,經書寶塔,還迎請了圓滿十力四無畏的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尤其滅罪之王的金剛薩埵主尊作為一切海會的部主,他們都光臨壓陣,作為所依將軍的強大後盾。加上他自己擁有清淨信心與廣大菩提心的兩員虎將,因此它勇氣十足,列陣待敵。
  我乃厭患大將軍,機智驍勇具大能,深入罪巢探敵情,提供情報我最行。厭患大將軍機智勇敢,不怕人情面子,深入敵軍營壘中,逐一查訪,把隱藏在黑暗深處的貪嗔癡慢疑以及三障、十障、二障個個都給糾出來,露形于所依大將軍之前。誠如藕益大師所云:破戒雖惡,覆藏尤惡。無過雖善,改過尤善。改過一途,三世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故五悔法門,凡夫迄等覺,無不藉為進趣方便,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為恥,向人髮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於惡而苦於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為甚。眾中懺悔,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已犯者深生慚愧,或亦發心懺悔。學好者增長善根,譏笑者亦植遠因,兼可消我夙罪,誡我未來。如來立法,決定不錯,違諸佛語者,非佛弟子。矧造已能悔,即是猛勇丈夫,可敬可畏,勇改一念,成佛正因,非具真信心深善根,不能將此法門,流通人世,凡能此者,皆當與勇施比丘同垂不朽。所以不能認識罪業的過患,或恥於髮露坦白,則無法把罪業懺悔清淨。藏地大成就者噶瑪恰美仁波切說:「如果沒有追悔髮露罪業的心,則無法懺悔清淨,因此對往昔所造的罪業猶如吞食毒藥,應當以慚愧畏懼之心而懺悔它。」
  我乃返回大將軍,勇猛果斷而著稱,竭力乘勝追窮寇,誓當滅除無遺餘。返回大將軍雄威大勢,堵截一切罪惡敵軍,毫不留情,絕不放過一個留下殘餘,要彼現行大軍一舉殲滅。如觀音化身之恰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云:若無戒心不淨故,發誓今後遇命難,亦將不造不善業。發誓永斷造罪惡的相續心,使之即時中斷。正如六祖大師所說: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否則如大象洗澡,無有休止則罪業永遠無法淨除。
  我乃現行大將軍,派遣十度萬行兵,念佛持咒禮拜頻,誦經經行又坐禪,隨喜回向菩提門,複借般若空性力,本來清淨光明性,刹那滅除恒沙障。現行大將軍鎮定自若,從容自在地調遣世俗勝義的兩支大部隊。世俗上十惡以十善對治,十障以十波羅蜜對治,在以菩提心攝持下念佛、持咒、觀想、禮拜、誦經、轉繞經行、坐禪靜慮、隨喜善根、回向無上大菩提的種種方便門來淨除。這時煩惱障與所知障微細的魔軍,潛形隱身藏到五蘊阿賴耶無明黑暗的堡壘中。大將軍對此洞若觀火,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觀五蘊假立虛幻,其中空無一物,將我執煩惱魔即刻消滅。又複觀阿賴耶識所現內外諸法悉皆空寂離戲,法執大魔本體當下被粉碎瓦解。
  如此廝殺混戰甚覺勞心勞力。大將軍想:若不費一兵一卒而能大獲全勝豈不妙哉!隨即入定觀察,發現如來藏恒時清淨,有恆沙功德妙用,一切障礙從本以來未曾染汙,恒時放大光明,為什麼不直下探取這如意寶珠而安然享樂呢?所以大將軍以智慧光遍照人們認為的業障煩惱,卻驚人地發現:業障本來是清淨解脫的,貪嗔癡五毒原來就是五智慧,煩惱卻是菩提,眾生本來成佛,不差不欠,圓滿具足。所以它不降卻降伏了八萬魔兵,不求卻證得了無上佛果,登上永不壞滅的金剛座,任運唱金剛歌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斷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庚四、成就妙行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此句是總說成辦二利的一切無盡妙行,悉皆成就。洛欽大譯師說此是消除一切障垢的對治力。
  華嚴廣開二門引導行者入于薩婆若解脫大海,一者文殊理門,二者普賢行門。但很多人知之甚少,妄加評說:般若空性之中,那裏還容你建立行門,因為離言絕相、一切悉皆空寂的原故。又法身體中一切具足,何苦受此無益劬勞呢?豈不知圓頓門中理行並駕,悲智交融,以文殊智慧印持萬行,則無須捨棄差別萬行。以普賢萬行莊嚴法身,也不離根本智慧。不壞世俗而入於真如,不離開真如而安立世俗萬行。具智慧眼所以不會沉溺生死海中,廣運大悲因此不會耽滯涅槃彼岸。一切善法是菩薩入聖者位的資糧,六度萬行是助成佛道的階梯。具足眼目而不行走怎麼能到達無熱惱的清涼池呢?永明大師云: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經》中萬善都歸向菩提佛果,如在三寶前合掌禮敬悉皆成佛等。
  如大摩尼寶或大明鏡,雖然光明清淨,但有礦穢之垢,如果只是憶念寶珠或明鏡本性,不以方便磨礪擦拭,想要光明顯發出來是絕對不可能的。眾生真如佛性,本來空明清淨,但被無量煩惱垢染所蒙蔽,若只是憶念真如,不以方便熏修是無法清淨的。因為垢有無量,所以應修習一切妙行而行對治。《大乘起信論》中講了四種對治方便: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二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三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修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馬鳴祖師指出要隨順法性,開發真如,必須建立無盡妙行,否則執著畢竟空,不行六度萬行,則智慧與方便分離,不成究竟正道。如《維摩詰經》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說明智慧方便不能背離,要雙融一味。所以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華嚴二祖賢首國師說:「佛的三身以及十波羅蜜,乃至菩薩的利他妙行,都應將自心本具之法轉為道用而行持,眾生心中有真如體大,現在修行引出法身。眾生心中本具真如相大,現在修行引出報身。眾生本具真如用大,現在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真如法性本無慳貪,現在隨順法性無慳貪修行引出檀波羅蜜等。應當明確了知,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不曾在心外求得一法,都是從自心引出,所以應當以自性清淨的妙行而修持。」
  如人廣學醫術,徹底精通,後採集天下一切藥草,沒有一樣不能治病救人的。所以隨順法性、以智慧攝持的一切行為,都能莊嚴法身趣向菩提。即使一禮一拜也合於法性,融于智慧,這樣廣修一切妙行,無不是普賢行。所以菩薩發願回向成就一切殊妙之行。
  庚五、自由無礙願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菩薩回向發願說:願我成辦二利宏偉大業時,在無明業惑四魔境界以及煩惱世間之中自由無礙,隨意解脫,猶如蓮花出水不被泥水所染著,而恒常純淨香潔。猶如光明遍照的日月,雖在空中而不耽著,運行無礙。
  一般凡夫被無明所蒙蔽,業力煩惱所牽纏,病魔、死魔、蘊魔、天魔、煩惱魔所惱害,沉湎在世間恩愛怨恨的漩渦中,被財食名色睡五條繩索所束縛,興衰、苦樂、毀譽、稱譏八風所飄蕩,無有自在。即使有緣遇到善法,也易退失道心、放下修行。但菩薩不會如此懦弱而屈服的,也不會象聲聞獨覺因畏懼害怕輪回煩惱而獨自尋找自己的解脫。菩薩則以大無畏的精神,為探取一切智智寶,為度化無盡的眾生,不惜深入煩惱海中,甘作業惑苦海大浪中的弄潮兒。不懼一切無明煩惱及眾魔立下莊嚴誓言:我要照破一切無明黑暗;解脫一切煩惱束縛;枯竭一切生老病死的苦海;降伏八萬四千魔軍;在世間煩惱淤泥中盛開微妙香潔的妙蓮花——解脫功德果,任一切眾生隨意享受。願我成為光明的日月,不耽著空寂樂果,周行天下,照耀大地,乃至生生世世,絕不停息。
  洛欽大譯師指出猶如蓮花不著水一句對應于諸惑業及魔境亦如日月不著空對應世間道中得解脫。因為如《維摩詰經》所說:「蓮花生於卑地污泥之中,菩提妙花也生在業惑煩惱之中,但不被煩惱所染汙,蓮花也不會染著泥水。」所以菩薩祖師大德們入於生死惑業魔境之中,不被惡劣外境牽制,常能奉身潔好,不忘菩提心,不舍六波羅蜜,相反借助煩惱業惑魔障,而趣向菩提解脫。《大涅槃經》云: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如釋迦世尊歷世之中,常得國王尊貴之身,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數萬王妃婇女圍繞,數千王子恭敬承侍,迷人的歌舞,醉心的享受,廣大的聲譽,他卻毫不耽著,時常發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出離心,未嘗被煩惱罪惡染汙,也未嘗沉溺在聲色犬馬之中。如悉達多太子,視轉輪王位、三萬嬌妻美妾如草芥而出家修道。不因恩愛而難舍;不因尊貴而怯弱;不因苦難違緣而退屈;不因艱辛病苦而廢棄苦行;不因魔障強大而畏懼不前。正好相反,為了解救自他出離煩惱的淵藪而發大誓願、奮大精進、興大勇猛,寫下震撼三千大千世界、斷盡無邊無際的煩惱、降伏難以計數的魔障、救拔無量無邊眾生出離輪回苦海的成佛之歌。
  所以釋迦佛遇到提婆達多這個生生世世的冤家對頭,卻使他提前圓滿菩提。古德也說:八苦為師。沒有痛苦修行者不會希求解脫出離,沒有煩惱業惑魔障瑜伽士不會勵力修行。《維摩詰經》云: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行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明世典,常樂佛法。又云: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滅癡愛起於解脫。如地藏王、觀世音、文殊師利等菩薩皆乘悲願力,入於輪回業障之海,如處清淨刹土,不被系縛,任運度化眾生。《經觀莊嚴論》中說:「菩薩在輪回中度化眾生,如遊觀花園,自在快樂。」《涅槃經》也說:「菩薩入地獄中,如受三禪快樂,一切痛苦不能殃及菩薩。」
  如禪宗道樹禪師給弟子們說:過去我住山的時候,天天有許多野人,言談神秘詭異,幻化莫測。時爾化作佛菩薩,時爾化作羅漢天仙,時爾大放光明,時爾出大音聲,這樣十個年頭中,沒有間斷。雖然他們眩惑人心的把戲伎倆很多,但是我不見不聞不生執著的見解沒有窮盡,最終他們都銷聲匿跡了。由此可見若具有強烈的出離心、大悲菩提心、清淨智慧,絕對不會被世間所拘縛,而能在世間令自他得到解脫。
  一切諸佛總集的化身法王如意寶為了完成度生的偉大使命,求得大聖文殊師利的加被,在西元一九八七年帶領萬千大眾奔赴金色世界大清涼山,舉行了百日大朝聖。上師住在菩薩頂時,按照慣例,每天上午十點鐘,到塔院寺為僧眾們敷演妙法。一天上師在通向塔院寺的途中想:我應該觀察一下以後弘法利生的緣起如何呢?如是作意之後,正當陽光普照大地之時,上師登上法座,此時僧眾們的海潮音在空中回蕩——“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緣起非常殊勝吉祥,法王如意寶如獅子王雄踞于菩薩頂上,以獅吼聲對大眾宣說:今天我觀察緣起吉祥圓滿,這預示著我們弘法利生的事業,任何魔障違緣也無法阻撓,而且會任運自在地展開。
  在末法的如今,要度化無量煩惱無明深厚的眾生,要展開全世界範圍內的廣大弘法利生事業,十方一切的魔障都會出來作違緣。雖然在法王如意寶二十個年頭的弘法度生生涯中,出現過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違緣魔障,但都被粉碎無餘,而且度生事業廣大猶如虛空。在將來因眾生的共業,也許還會出現人非人等所製造的各種違緣,或風雨交加、或雷鳴電閃、或冰雹霜雪,但以殊勝的緣起力,上師的誓願力,佛法僧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的加持力,一定會摧滅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悉令無有遺餘,最終證明上師金剛語是誠實不虛的。大家都矚目以待著:魔軍的黑幢馬上殞落、勝利的法幢高高樹起的勝利佳節。
  己三、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無盡大願成熟眾生,則能隨順趣入無上正等菩提果位,才能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一切行願大海。菩薩被悲心牽引,觀見惡道眾生常常受諸苦惱,無有止息,發願在無邊的十方國土中,歷盡現在未來刹塵數劫,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賜予暫時究竟的安樂,此願此行無有盡期。盡未來的一切劫數,恒常隨順眾生的根基意樂,以種種方便善巧引導他們入於無上菩提之道,永無間斷地修持普賢廣大勝行,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菩薩視每個眾生猶如獨生子,慈眼觀照芸芸眾生盲無慧目。欲求安樂,卻吞毒物。欲至安樂殿,卻行險惡道。又見到如子眾生因往昔所造惡業,而今罪報現前,常受無量難忍苦楚,晝夜無有片刻停息。菩薩內心悲傷,為救幼子發如海宏誓大願:願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常得安樂,無有諸多病苦。想要造惡不得成辦,欲修善法疾速成就。關閉一切惡趣之門,開通人天涅槃安樂大道。若諸眾生因昔日所造惡業,而感受極重苦果,我願全部代替承受,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永遠安樂幸福,究竟成就菩提佛果。
  清涼國師說:初句是滅除苦因苦果;二句是等施暫時究竟安樂;三句是指成熟眾生的時間豎盡未來一切劫;四句是從空間而言,橫遍十方一切國土;五句是概括總說成熟眾生;後三句則指長時修持之道與所得殊勝果報。即如《十地經》中云:令其安住一切智智道。
  如何拔苦與樂?此處分四略作宣說。一、凡夫位拔苦:雖為具縛凡夫,但深懷廣大深切悲心,內心祈願眾生離苦,自身也付諸於行;或者見眾生有困難時,熱情幫助,看病施藥,周濟佈施飲食衣服等資具;或施錢放生救命,對旁生佈施草料水源等;對部多、非人、鬼子母、金翅鳥、遊魂、餓鬼及地獄眾生,以神咒加持飲食令彼等得以飽足,若常能以悲湣心,不希求錢財名利,放焰口蒙山施食,供施各種葷素熏煙,則對水陸空眾生有莫大利益。
  再者,將誦經、拜懺、齋僧、供佛、念佛、持咒、修五加行等各種修行善根回向給罪苦眾生,他們一定能息苦得樂,尤其誦大乘經典能拔三惡趣苦。唐朝時,有個姓王的人,一天忽然死去,被兩個閻羅獄卒帶到地獄中,見到一個出家人,自稱是地藏菩薩。菩薩教他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時就得到解脫,凡他念誦之聲所到之處,聽聞到的地獄眾生都脫離痛苦。過了一天蘇醒過來,向很多出家在家人講述了這件事情的經過。因此《蒙山施食儀軌》中把此頌放在開頭。此類誦經持咒念佛號拔三塗苦的公案多不勝數,所以作為修學大乘的人,應該恒常發此大願,並付諸實施。以我們開口舉手之勞,就能止息六道中往昔父母的痛苦。他們在迫切地期待,苦苦地盼望著他們的子女救拔他們,我們豈能置之不顧、木然處之。憶昔養育之情,慈愛之恩,心中孰能坐視不顧!烏鴉有反哺之舉,羔羊有跪乳之行。作為有智慧、有頭腦的人,不應該連鴉羊都不如,昧卻良心。《瑜伽師地論》云:菩薩于世間,修習哀湣意樂,及非意樂,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舍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由此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回向經》中說:「大菩薩們看到很多眾生造作惡業,感受重苦。由於這些障礙,見不到佛,聞不到法,不知僧眾,因此思維:我應當到惡道中,代替眾生受種種痛苦,不舍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為什麼能如此呢?因為菩薩曾發了荷負解脫一切眾生重擔的宏大誓願。菩薩又想:我所修行,要讓所有眾生無餘得到無上智王的果位,非為自身而求解脫。因為我願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求無上佛果,並非為自身求五欲及三有中的一切快樂,才修菩薩行的。以三有諸樂都不離痛苦的本性故。」
  二、說法開示正道:開示佛法教誨引導眾生,讓眾生明因識果,進而取捨善惡業,以此斷除惡法,消除苦果。或為他們開示人無我空性修法,依靠觀修斷除我執,斬斷煩惱根本,出離三界輪回,安住小乘無餘涅槃安樂界中。或為他們開示法無我的修法,以此斷除人法二執,入於大乘聖者菩薩果位,以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這是拔苦與樂、成熟眾生的最勝方便。
  三、猛厲方便拔眾生苦:《梁攝論》云:菩薩由如是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汙過失,生無量福慧,速得無上菩提勝果。如果有人造五無間罪或毀壞三寶、謗大乘經、驅僧汙尼等極其深重的罪業,沒有其他方便能阻止他不造如此惡業,若不斷除他的命根,決定造此惡行,後世無量劫中住在地獄惡趣之中深受痛苦。唯有斷彼命根,他也能因此不墮惡趣,所以菩薩起大悲心,令惡劣眾生現世受點小苦,而免去後世大苦。如良醫治病,先讓患者受點輕苦,才能徹底根除大病,免受長時大苦。菩薩戒中也開許菩薩為利益眾生而行持殺盜淫等身口七種惡業。
  菩薩以清淨大悲,全心全意利益他眾,行持看似惡業的行為,不但沒有過失,相反能積累很大的功德。但有些凡夫被強烈貪嗔煩惱心所牽制而不得自在,反而以菩薩戒及經論中開許的條文作為藉口,行殺盜淫等惡業,毀壞戒律,罪過極大。導致自他都墮落惡趣之中,對佛法也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正是有這樣的根據,所以密宗中開許大悲智慧成就的瑜伽修行者,以威猛法誅滅天魔外道、三寶公敵等造罪眾生,將其神識超拔到淨土中。《報恩經》中記載了世尊因地殺盜賊的公案:往昔無畏王如來滅度後,正法之中有婆羅門,聰明靈慧,受持優婆塞五戒,行持正法。率領五百同伴經過險道,要到另外的國家去辦事。有五百強盜要劫此五百人。其中盜賊中有一人與婆羅門子很友好,便秘密告訴他趕快偷偷溜走,千萬不要告訴同伴。婆羅門子經過深思熟慮,下定決心:寧可我入三惡道,也不能讓他們受惡趣苦。於是持刀殺死強盜首領。
  四、神力放光及演說秘密陀羅尼:如《華嚴經》中佛菩薩放種種光明,光明中幻化諸物滿足眾生,或惡趣眾生蒙光所照,痛苦停息,怖畏遠離,病痛消除,瘟疫滅絕,或上升善趣,或得相應安樂。如諸佛菩薩宣說陀羅尼時,放大光明,照六道眾生,悉令離苦得樂。或大菩薩以大悲心將眾生痛苦交換到自身上,取而代受,此等公案在歷代祖師的身上時有發生。
  因此我們也要從內心深處發此不可思議無盡大願,盡未來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永無休息。這樣以廣大行願為因,才能感得廣大無盡的無上佛果。
  己四、不離師友願分二:不離同行道友願;不離善知識願。
  庚一、不離同行道友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願與我同行于菩提大道的同參道友,在一切國土,一切場合,現在未來都能常相聚會。即所謂十方同聚會,皆共學無為。而且不會因為身份、種姓、地位、財富等的不同而使道友之間有隔閡。因為有著共同的菩提誓願,所以大眾都能和諧融洽,如水乳交融般的和合無爭。雖然各自身心不同,但因為都奉持三聚淨戒,三業清淨皎如秋月。都共同為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而修持廣大無邊的普賢行願。所以身口意所作事業皆依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誓成無上佛道的尊願而行,因此等無差別。
  作為修行人此願特別重要,因為要跨越生死的大沙漠;度過恐怖的羅刹洲;穿過稠密的邪見林;趟過無底的欲泥塘,自己單槍匹馬,勢單力薄,危險重重,且路途遙遙無際,前途艱難可想而知。所以應當聚集志同道合、智勇雙全的諸多道友,結伴而行,於路途中相互鞭策鼓勵規勸,遇到困難挫折時,大眾團結齊心協力,共禦內外魔軍,同度難關。
  我們作為身處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倍嘗沒有同行道友的苦頭。穿著僧衣法服的被視為異端怪物;禮拜坐禪上廟燒香的被譏為搞封建迷信;研究佛經信奉佛法的被謗為神經病患者。各種風言風雨、挖苦嘲笑、侮辱戲弄、干涉限制、打擊阻礙,時時處處總有有形無形的壓力一齊湧向自己,真是一人修行,萬魔出動。
  《功德藏》中說:「普通的一段樹木,放到檀香樹林中,不消多時就內外香徹。」然而我們周圍的人群中,都發出一股強烈貪嗔癡的毒氣,長著現世美斷無因果的堅固銳利的邪見毒刺,口中所出無非是兩舌惡口綺語妄語的臭氣,身體也經常排出殺盜淫的穢物,簡直如處鮑魚之肆,久而必將與之俱臭。所以自己的行為見解願力若要堅持下去,不受外境的干擾破壞,相形之下,顯得多麼的艱難。遙想當年,正法像法之時,有多少個清淨的道場,無數的清淨梵行者,以戒合同修、見合同解、身合同住、利合同均、口合無諍、意合同悅六和敬相互親近,互相切磋砥礪,所以功德學問修持蒸蒸日上。今日處在這樣的惡劣環境,聞思修行江河日下。只因往昔沒有遇此殊勝妙法,沒有發如此微妙大願。但不能只在無可奈何中歎息怨悔,應該生大慶倖,於此五濁惡世,尚能有緣遇此普賢大願王,故當至誠懇切地發此大願。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云: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有人只知尊重恭敬三寶上師,對道友卻不太恭敬,這是很不正確的態度。智者大師說對同行道友應當看成佛一樣。特別學修大乘密乘的僧眾道友,難值難遇,皆具大功德大福報大因緣,豈能隨便輕視呵毀。經中說對發菩提心的菩薩惡眼瞪視,生生世世中,得無眼睛的果報,何況惡語淩辱、拳腳相加呢?密宗中對道友和合的要求很高,要將金剛道友觀成本尊空行,絕對禁止鬧矛盾起是非。
  《法句經》云:如裹香之紙,系魚之索。佛語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永明禪師解釋云: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暗,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系魚則臭,漸染玩習,各自不覺。由此可見不知不覺中已被道友的如法行為、善業功德香所薰染。中國古代的荀子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溈山靈佑禪師也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知識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近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祖師之語字字句句如良藥,請大家銘記心中,平時依此行持,其利益只有切實行持之人才能體會。大乘律中遮止初學菩薩在小乘寺廟中超過七日留住,何況與外道及邪見愚癡凡夫交往。此處佛密意是擔心大乘行者被小乘的見解行為所轉變。
 
  我們學大乘的修行人不能孤僻獨處,應經常檢束自己的身心,皆令合法合律,不違大眾叢林的清規紀律,自甘處於卑劣地位,平等恭敬尊重所有道友,不作僧眾中的害群之馬,願與志願相同的道友同聚一起,同心協力,修持一切廣大菩提行願。憑藉大眾熏修之力,迅速獲得無上菩提果,如功課中云: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
  庚二、不離善知識願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經中阿難尊者說:「善知識是得道成就的一半因緣,佛糾正他的觀點說:並非如你所說,善知識具足成道的全部因緣。」《法華經》中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勒請問經》云:彌勒當知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眾生之一切利樂皆源於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善知識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作為欲求安樂的,想得到聲聞緣覺以及無上佛果的人都應平等地發起如是願:誠心祈願所有能利益我的善知識,給我顯明開示普賢行願,照明解脫大道,引導入於涅槃大城,能在一切時處與我聚會在一起,對我恒時歡喜愉悅,無有疲厭棄舍之心,猶如蜜蜂喜歡芬芳的妙花一樣。
  世間人為了學習一些雕蟲小技,如文藝、武功、工巧、詩畫等,也會在數年乃至用盡畢生精力依師求學,亦步亦趨地潛心用功學習,對師父畢恭畢敬,對待師命象聖旨一樣絲毫不敢違犯,如此才能成辦。那麼要求得無上菩提果位,尋訪上師,觀察依止,這是首要的工作。否則如憨山大師云:修心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
  現在有些人有點世間知識學問,自我感覺良好,不尋師訪友,獨自閉門造車,埋頭研究佛經論典。記了幾句經文偈語,背了些法相名詞,消釋得幾本經書。自己分別念理解了些道理,不知對錯正邪,就自信自肯,認為通達佛菩薩祖師大德的密意,甚至認為理解文句就是證悟,所以著書立說,收攝門徒,沽名釣譽,賺錢撈財,甚至呵祖罵佛,斥經謗教。如此販賣如來,瞎人天眼目,滅正法聖教者,在如今世間可謂如麻似粟。正如宣化上人云:蒙懵傳蒙懵,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誠可悲歎。
  《華嚴經》中云:猶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就如黑暗中的燈炬一樣,照亮修行人的道路。或依善知識引導開示的燈光,能見到自心無明黑暗中隱藏的佛性寶藏。若無善知識指引教授,縱使絕頂聰明,竭盡其智力,也無法了知佛法的少分。何以如此?因佛法深奧廣大,遠非世人以世間智識所能窺測,所以必須依止善知識。甯瑪巴大法王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全知龍欽繞降尊者云:如是無謬因果道,來源依止善知識。三世一切佛菩薩,以及聲聞緣覺眾,獲三菩提由師生,獲得世間增上樂,亦源依止諸上師,故當謹依善知識。
  要依止善知識就要知道什麼是善知識。《大般涅槃經》云:何故名為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又複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遠十惡,亦令他離,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自行施戒聞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識。又不能自樂,常為眾生,不訟他短,常說善事,名善知識。如大船師,善渡人故,諸佛菩薩亦複如是,度盡眾生出生死海,名善知識。《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說善知識有十種:「所謂令發菩提心的善知識;令生長善根的善知識;令修行六波羅蜜的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的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的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的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的善知識;令在一切劫中不厭倦修行的善知識;令修行普賢妙行的善知識;令入于一切佛智所入境界的善知識。」
  所以依止善知識的人,應當瞭解依止善知識的功德、必要、作用。《華嚴經》中說:「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的攝持不會墮入惡趣;由善知識的教導得以出離世間;由善知識才能得到恒時不離菩薩的無忘失妙行;由善知識得以成就菩薩的一切稀有妙行;由善知識才能依靠正覺之道斷除業惑障礙,出離生死大城到達清淨解脫之地。」《華嚴經·不動優婆夷章》云: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一切智地。其有能於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願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也。《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云: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如雪山,長諸藥草。善知識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眾流。善知識者,是功德淨法生處,譬如大海,出生眾寶。善知識者,能淨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煉真金。善知識者,出過世法,如須彌山,出於大海。善知識者,不染世法,譬如蓮花,不著于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增長白法,譬如白月,色光圓明。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以要言之,菩薩摩訶薩若能隨順善知識教,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等。博朵瓦格西說: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菩薩藏經》云: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大乘四法經》中說:菩薩盡形壽乃至遇到喪命的因緣,畢竟不得舍離善知識。所以我們應隨一地菩薩發大願,不離同行道友及善知識。
  《華嚴經》中一地菩薩所發願: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舍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己五、供養願分二:財供養;法供養。
  庚一、財供養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菩薩發願常時面見一切諸佛如來,被諸大菩薩海會圍繞,對如此殊勝廣大的福田,我悉皆獻上清淨廣大的供物,如此供養縱然窮盡未來一切劫數,心中絲毫不生疲憊厭倦之心。
  初二句指出供養的對境是諸佛如來及一切海會菩薩,他們具有無量功德,所以是最上廣大福田。即所謂:佛法僧三寶,信施良福田。三句指無量供養資具供品對恒沙諸如來菩薩一一供養,則極辛勤勞苦,然心念廣大清淨如虛空,所以是發心大。因此我們在修行時,要修大供養應當依此三大而修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供養。經云: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勝解,以一切供養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俱舍論》中云:又財田主異,故施果差別。因為財物供品福田以及施主自身的不同,所以佈施的果報也會有差別。現在有些眾生想求得大果報,但或發心不清淨,或慳貪難舍,或財物下劣微少,或雖廣施錢財但遇不到大福田,所以想修點福報都是如此的困難。
  未入法位的菩薩發願常能面見諸佛如來是特別重要的。《大智度論》云:如以少湯投冰面上,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小利益,反更墮落,以是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無異,若不為所引導,即無所趣。菩薩見佛得種種利,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解脫。佛具有無量無邊的身、口、意、事業、功德五部功德,具有殊勝無比的加持,成就度化眾生的無量善巧方便,見佛即能消除痛苦煩惱,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初學者必須發願往生淨土,覲見諸佛如來,得到引導開示,趣大菩提。否則在無佛無善知識的情況下,僅憑自己盲修瞎煉,猶如煮沙成飯,縱經多劫,也無法成就。
  末法時代眾生心力狹劣,障緣極多,剛剛修行沒多久,又退失道心,造惡如順水揚帆,行善如逆水迎風。《華嚴經》中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聞佛名即可脫離輪回痛苦,何況面見諸佛,親承供養,聆聽微妙圓音,熏習五分功德香的利益豈能衡量。所以《華嚴經》云: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又云: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善,成就菩提道。《大品經》中也說:「菩薩漸漸趨近薩婆若,漸漸身體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所以不會生起貪嗔癡慢乃至邪見之心,始終不會投生到母胎中,常得清淨化身,從一佛國遊歷另外佛國,成就度化眾生,乃至現前菩提,恒常不離見佛陀。」
  庚二、法供養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永永遠遠地住持諸佛世尊無上正法,宏宣菩提正道,圓滿普賢清淨行願,而且經常精進修持,盡于未來一切時劫。也就是說,依止諸佛菩薩善知識廣泛聽聞、深入思維、隨順修持、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的修行過程中,應對大小顯密所攝的無量法蘊,悉能聞持不忘,深解無礙,而且善達諸法性相及菩提道次第。能廣大光顯諸法幽玄隱義,善巧分析解說,猶如日光照明道路,正確無誤地引導眾生。這樣精進光顯覺悟的大道,引導趣入普賢清淨諸行,悉使究竟清淨,盡于未來一切時劫。
  初二句指出所緣因大,即受持一切諸佛微妙正法,光顯一切菩提大道,也就是住持教、證二種正法。《俱舍論》云: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這是一切供養中的最勝供養。長行文中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它的原因是:何以故,以諸佛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三句指出功德果大,即能獲得究竟清淨普賢無上佛道。因為修持之因廣大無邊,所以感得廣大究竟佛果。四句指出修持時間恒久,即盡未來一切劫而常修習不懈。
  下面講護持正法的功德及如何護持:護持正法則能攝集一切善願,趣入甚深境界。《護持正法獅子吼勝鬘經》云:佛言,菩薩所有殑伽沙數無量行願,皆應攝入一大願中,所謂護持正法,護持正法是大境界。複云:譬如有大力士,少觸身分為彼損害。佛言:勝鬘,少護正法亦複如是,令魔波旬得大憂惱。我不見餘一善法,能令惡魔生此憂惱,如是唯少護持正法之者。譬如須彌山王端正殊特,于諸黑山最為高大。佛告勝鬘:如是大乘捨身命財以攝取心,護持正法,勝餘大乘者不捨身命財所護一切善法故。
  護持正法功德凡夫無法衡量、難思難議,然如來金口誠言所宣猶如大雷震驚醒大乘修行者,豈可坐視教法淪亡湮沒,佛之法身舍利無人護持,眾生安樂之源的法日就此墮毀,對大悲慈父釋迦世尊群經中殷勤咐囑的遺言,不聽不受,而甘心辜負佛陀的教敕。但真正如來的使者,繼承如來家業的大丈夫,定會鼎力荷擔住持教法的偉大重任。佛在《海意請問經》中云:護持如來正法者,即為勝尊師攝受,諸天龍王緊那羅,福德智慧皆能攝。護持如來正法者,所生刹土不空過,一切生中見勝尊,見已即得心清淨。護持如來正法者,而得宿命大我法,出家善利速能成,所修真實清淨行。又云:護持如來正法者,得大總持及善利,正使百劫非聽聞,由具辯才悉無礙。護持如來正法者,乃至釋梵護世等,人中複得轉輪王,悉悟菩提安隱樂。護持如來正法者,具三十二殊妙相,大智莊嚴喜樂身,隨所見者無厭足。護持如來正法者,而不舍離菩提心,波羅蜜行不棄捐,普能攝受多種善。護持正法有如是巍巍功德,為報佛恩大家都應盡力信受奉行。
  那麼如何護持佛法呢?佛的正法有兩種,護持教正法與證正法都是住持佛法。教正法指佛陀及祖師所宣說的一切經論,所以興盛光大、弘揚流通教法都屬此範疇。因此永明大師大力倡導說:「如果見解不錯,契合佛意,雖然弘法利人,但功德歸於自身,既能助道修行,又能報佛恩德。如果不求名聞聲譽,那麼功德一點也不會遺失。所以傳持法寶,敷演講宣大乘佛法,造論解釋經典,著文闡揚妙義。拔除不信之疑箭,以智慧光明照亮愚癡黑暗,築起正法高牆,延續佛陀慧命。或遠到西天求法,或翻譯大乘經論,潤色經文。或廣泛施行經典神咒,到處流通教人受持。大開無遮法施之門,延續傳燈之焰。能用甘露滋潤乾涸的心田,善使金錍抉開癡盲者的智慧眼。」經中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決定無能報恩者。有人心中暗自疑惑:講經說法都是具有大智慧、精通佛法的大法師才能做的,象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又沒智慧,別說真正去作,就是想也不敢想。持這種錯誤態度的人,我認為首先他對佛法的責任心不強。再者沒有再三思維憶念佛的恩德,沒有生起強烈的報恩心。三者對眾生的悲心不夠強烈。四者過於自卑。人各有不同的智慧與能力,貴在參與,貴在勇於發揮自身的能力。不能因為日月的光明強大,星星與燈炬就不鬚髮光。若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責任心、報恩心、大悲心、大信心,積極地發出自身的熱量,放出自身的光芒,佛法一定會有個光明的前途。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推卸責任,消極逃避,任其衰敗,則佛法將毀在我們的手中,眾生的安樂也被我們葬送無餘。如此作為佛子真是不忠不孝!現在佛法看似興盛,但其實佛法的衰頹,大有江河日下的趨勢,真正與正法像法相比較,簡直令人痛心疾首,寢食難安。所以一切在家出家藏族漢族的佛弟子,都面臨著一個義不容辭的、艱巨的歷史使命——荷擔如來家業。因此能力大的挑重擔,能力小的挑輕擔,各盡所能,眾志成城,以大家的力量,扭轉乾坤,力挽狂瀾,使佛法在人間重顯輝煌。
  末法的今天急需講經說法的法師,若能造就踞獅子座、在大庭廣眾之下作獅子吼無畏說的法門龍象,自然多多益善,妙之又妙。如果不能如此,也要在不求名聞利養的前提下,盡自己的能力,將自己所知所解的正確佛法廣泛地為人宣說,縱然不能廣講經論,但就經論中的一部分、一頌一句、一個公案故事,對人宣說也未嘗不可。不一定非要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大眾圍繞之下,才可以講經說法。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與人接觸交往時,善巧地運用佛法,把佛法灌輸給別人,讓他種下善根,生起信心,就是在弘法。若板起面孔,讓人見之如虎,不敢接近,甚至讓人誤解佛教徒都是孤僻怪異、麻木無情、冷若冰霜的。或者顯現極大傲慢,以不屑一顧的鄙夷姿態看待世間的人們,自視清高認為與之接觸交談,會玷污自己的清白。這樣的作法,並沒有住持佛法的高尚形象,相反使得佛法與世人的隔閡越來越大,更被他們所誤解。佛法應該遍及到世間,利益廣大眾生,這是佛的究竟目的。
  《般若經》中比較:自己憶念修行般若的福德,不如廣為人天大眾巧妙地作比喻,使聽眾容易理解般若所獲的福德。經中云:其人戒定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戒律禪定雖然有所缺漏,但其人如果善巧說法利益大眾,供養他則如同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供養戒定慧清淨的講法人所獲功德又豈能衡量。其他經中還作了一個比喻: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之中,險要的道路上有個大惡人手執火炬照亮道路,若有人見此惡人,心生憎惡,也不願看他手中所持的光明,結果自身落入山谷。佛說此人甚為愚癡,他人雖惡,但他所執火炬卻是我們應取的。《阿含經》中也作了一個絕妙的比喻:如人欲過大海,無有船筏,只有一具死屍,若依靠它,則能度過大海。同樣我們要過生死大海,如果無緣遇到清淨圓滿的法師之時,縱然所遇之師,功德少過患多,我們也不能捨棄,應借助他度過生死大海,否則只能徘徊海邊望洋興嘆。
  《未曾有經》中說:「說法有二大因緣:一者開示化導人天獲得無量福報故;二者為報施主恩德故,豈能不說。財施如燈,只能照亮一室,法施猶如皓日,普照天下。」末法時代,發清淨心講經說法,佛一定以大神力作加被。《大方廣總持經》云: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來果禪師云:實乃苦海慈航,幽途寶炬,諸佛法身之本,眾生慧命之源,龍宮海藏欽崇。經演片刻,諸佛護念,法輪轉處,神鬼皈依。《萬善同歸集》云:是以至心讀誦演說,證驗非常,恒為十方如來,釋迦文佛,密垂護念,贊言善哉,授手摩頭,共宿依覆,攝受咐囑,隨喜冥加,乃至神王護持,天仙給侍,金剛擁從,釋梵散花,成就福田,等法界虛空之量。校量功德,勝恒沙七寶之施。《賢愚經》云:行者欲行佛道,當樂經法,讀誦演說。正使白衣說法,諸天鬼神悉來聽受。況出家者,有道之人。乃至行路,誦經說偈,常有諸天隨而聽之,是故應勤讀誦說法。
  有人雖然不能登座講法,但可以印刷經論,廣泛流通結緣,帶眾念佛、誦經、持咒、上早晚課,教一些規矩禮儀。或者如智者大師所說方法誦經,也能利益人天大眾:即修行者嚴淨道場,禮敬供養常住三寶;再收斂身心,潔心淨意,三業清淨安然端坐,觀想自處如來金剛座上,道場廣博,天龍八部人與非人一時集會,肅然恭敬,渴望聽法;後以微妙音聲,朗朗讀誦,隨文入觀,不起分別,不緊不慢,徐徐進行,大眾聞經歡喜,如此誦經也有無邊利益。經中云:若人讀誦處,其地皆為金剛,但肉眼眾生不能見耳。《南嶽感通傳》中說:「七佛的金塔中有銀制的印鑒。若誦大乘者,用銀印鑒印他的口,不使遺忘經文。」所以自古讀誦大乘經者,有肉身不壞、舌出紅蓮、口吐紫檀妙香的靈驗。聽一句畢竟趣向菩提之道,誦半偈而功德無量,書寫經卷而生欲界天,真是法威德力不可思議!萬種瑞相,千般靈驗,皆由佛法感應現前。三賢十聖,從法而生。從古至今的一切凡聖都是以清淨三業供養法寶,以十種方法修持並傳續不斷。如法華會上從地湧出的諸大菩薩也發願佛滅度後,不但要對他人宣說無上一乘法要,而且自己也發願受持讀誦。
  證正法即戒定慧三無漏學。喇拉曲珠仁波切說:能受持戒律的居士、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七眾都是住持證法者。也就是納受別解脫、菩薩、三昧耶三種戒體,並護持清淨,即是護持證法。修持佛經中所開示的一切三摩地,就是住持定學。如首楞嚴三昧大定、等持王定、獅子奮迅三昧、海印三昧,或如《三摩地王經》中所宣說的百千三昧,能正修持者都屬此例。慧學即修大小顯密中各種層次的無漏智慧。
  大家對二種正法都應隨分隨力地護持,不但現在要護持,而且應發願盡未來劫如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一樣護持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微妙正法。這樣上報佛恩下利群眾,無有休息。
  己六、利益願分二:獲功德藏願;遍入塵刹利益願。
  庚一、獲功德藏願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菩薩為了利益眾生,所以乘悲智雙融之大船,深入到漫無邊際的三有輪回大海之中,將諸眾生一一接引度化,送至解脫彼岸。福德是安樂的因,智慧是解脫的根本,所以在修道過程中不能偏于一方,要互相攝持才是正道。法界基的本性是明空雙運,所以修道必福智雙運,才能感得色法二身或福智二嚴的無上佛果。所以為了得到自他安樂,斷除自他無明業惑的束縛,菩薩于一切時中,三門不住無記或放逸散亂之中,而是念念不斷地修持、積累福智資糧。修習廣大無邊的定慧方便及解脫,因為具足廣大無邊的福智資糧,以定慧圓明為正因,善巧方便為助行,遇境觸緣處處解脫無礙,所以成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功德寶藏,自利利他如意自在。
  清涼國師指出前三句是廣大因,後一句是廣大果。即因為恒修無盡的福智定慧方便解脫,所以獲得無盡功德寶藏,因果誠然真實不虛。
  諸佛菩薩因地遍修一切功德,所以當其成就時,眾生若見其身相,或聞其聲音法句,乃至生一念信心等,都會獲得殊勝安樂利益,所以諸佛菩薩是功德藏。清涼國師云:謂暫見身,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才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名功德藏。大藥樹與如意寶都能拔除眾生的痛苦,賜予有情安樂,諸佛菩薩功德身也是如此。如《華嚴經·出現品》云: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複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有于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若有眾生供養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也。《出現品》中又將諸佛之如意寶身作了詳細的介紹。經云:複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寶王,名一切世間莊嚴藏。具足成就百萬功德,隨所住處,令諸眾生災患消除,所願滿足。然此如意摩尼寶王,非少福眾生所能得見。如來身如意寶王亦複如是,名為能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若有見身聞名贊德,悉令永離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時等心欲見如來,悉令得見。經中明說諸佛如來如大藥王及摩尼如意寶王,悉由無量功德所莊嚴,因此菩薩當廣修一切善法,成就如此功德之身。
  成就如是功德寶身,當于何處利益眾生呢?下頌對此問題詳細解答。
  庚二:遍入塵刹利益願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別發十大願也是一地菩薩所發之願,一地菩薩又叫歡喜地,因為斷除遍計的障礙執著,超出世間,證得真如法性,入於法性流中,生在如來家裏,成佛真子。所以能見到佛的不思議境界:即在一個微塵中有所有微塵數的佛刹;在不可說不可說的刹土之中,有難以思議,不可計數的諸佛如來;一一如來都有浩瀚無邊的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大眾周匝圍繞;諸佛常為大會海眾敷演菩提妙行。如來利益眾生任運自在,廣大無邊,所以菩薩發願在三界九有之中廣修一切妙行,成就功德海藏,如佛無異遍於塵刹利益眾生。《十地經》云:願乘不退輪,修菩薩行,令見諸佛演菩提行。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觀點認為:塵沙諸法,無非都是法界緣起。因為緣起之法,都具有寂照兩重特性。正如所見的一粒微塵,因為全體是法界,所以完全具足寂照特性。猶如鏡子又明又淨,所以能照攝許多鏡子入於本鏡中。本鏡又可被多鏡照在其中,這樣互相映照。一個鏡子是這樣,所有鏡子也都是如此。一塵既然同於法界,寂照具足,所以能含一切法入在自己之中,此一塵又入一切法之中,互相映入。一塵如此,一切法也都如此,所以重重交映,無窮無盡,這都是由於一真法界的本性所以能如此。清涼國師云: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跡,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滅得之而真常,緣起得之而交映。
  如上境界凡夫難思難測,這是因為法界本性寂照不二,或明空雙運,但凡夫被無明障蔽,落於戲論之中。諸佛遍於一切,三世不離,放大光明,現大威神,出大音聲,說法不休,而我等如聾如盲不聞不見。《淨土懺》云:十方諸佛常在世間,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淨光明,照觸一切,常住妙理,遍滿虛空。所以我們應勇猛奮起,執持真空無我妙有的利劍,斬斷一切分別戲論的根本,蕩除一切業障煩惱,顯發本來真境界。
  開示諸法空性的是般若法門,開示諸法光明的是如來藏法門。抉擇般若的是勝義諦理論,抉擇如來藏光明的是名言淨見理論。名言淨見理論是隨順諸佛菩薩的見解而作抉擇的。凡夫猶如患有眼病的人,在他的境界裏把潔白的海螺硬是看成黃色,而諸佛菩薩如眼睛明淨之人,見到海螺白色的本來面目。同樣凡夫面前的一切法就是佛的智慧境界,但因無明眼翳的作用,凡夫卻見成不清淨的器情界。佛菩薩見眾生前的一微塵無非是佛的清淨依報或究竟大光明的法界。一塵是清淨刹土諸佛眾會或光明法界,那麼每一塵也都不例外。如此則一塵等同一切塵,一切塵同於一塵,大小互融,一多不二,交相輝映,重重無盡,都是無礙解脫境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的第六品中說如果對淨見量所抉擇的明空大法界,生起真實信解,獲得甚深安忍,則會見一塵中塵數刹,刹那亦能現數劫,諸法實空幻定解,入於如來之境界。這樣的抉擇在《寶性論》及密宗《大幻化網》中有深入透徹的宣說。如果沒有可靠的教理,殊勝的竅訣,則對於華嚴及如來藏光明,只能看看讀讀而已,想深入其堂奧則極為艱難。因此欲探佛法玄妙之士,不應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甘作井底之蛙,應上求玄中玄、密中密的殊勝妙法,如此會步入一個廣闊的天地。
  己七、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遍窮盡十方空間中的無量無邊佛刹國土。一個毛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無限時間,所有的一一毛端代表無窮無盡的時間。就在這廣大的空間、漫長的時間裏,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以及佛刹國土,我在一一佛土,一一佛前,廣修六度萬行,歷經一切時劫。一切如來語業難思,故語音清淨和雅,一言之中出生無量音聲,一一音聲隨無量眾生的不同根基意樂,流出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無礙辯才。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發出無盡的語言大海,恒時轉動契合真理意趣的微妙法輪,我以甚深勇猛的智慧力一一皆能趣入,善解理趣,深入法性。
  頌中的是形容詞,比喻甚深廣大不可窮盡。按清涼國師及圭峰宗密禪師的觀點:此三頌是普皆回向中別發十大願第七願,叫做轉法輪願或稱為攝法上首願。
  第一頌指出轉法輪的道場處,即十方一切佛刹國土海中。轉法輪的時間即無限的三世一切時劫之中。轉法輪者即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菩薩發願一一聽受攝持,如說修行,複為其他眾生宣說。
  第二頌宣說能轉法輪的如來圓音。用十種比喻解釋佛的圓音:一、劫盡唱聲喻:經中說世界即將壞滅時,無主無作自然發出四種音聲,警勸欲界色界眾生入四禪天,眾生聽後自然得生相應禪天。佛音也是如此,無主無作從佛功德海發出四種音聲,開示痛苦眾生,教令修習人天乘的善行,以及聲聞乘、緣覺乘、無上佛乘。二、響聲隨緣喻:譬如山谷回音,是因為有山谷及音聲才產生的,無形無相,無法看見,但隨緣即應,絲毫不虛。佛音也是如此,隨眾生欲樂信解而出生,其聲究竟無言無示。三、天鼓開覺喻:譬如天上有大法鼓名叫開悟,無作無主,無起無滅,若諸天放逸時,空中發出音聲說:你們應當了知一切法無常虛妄變化壞滅,切勿貪戀不舍,若行放逸終將後悔莫及。天人聽後斂束身心,求法修行,獲得安樂。佛音也是如此,無有住處,無有言說,但能演出無功用聲,周遍法界,警悟群生。四、天女妙聲喻:譬如善口天女,發一妙音,能與百千種音樂節拍相合。每一歌聲中又發出百千種音聲。佛音也是如此,一音中出無量聲,隨眾生心念,各生意解。五、梵王聲喻:比喻度化不失時機。譬如梵王住在宮中發出言語,眾梵天同時都能聽到,每一個都認為針對他講話,但梵天外的眾生無法聽到。佛音也是如此,佛出一音,眾人都認為佛針對自己而說,根基沒有成熟的眾生則不會聽到。六、眾水一味喻:譬如很多水味道相同,但因為水器不同而有差別,然而水無分別。佛音也是如此,同一解脫法味,但因眾生根基不同則所理解的也不同。七、降雨滋榮喻:譬如阿那達多龍王,興大密云,在閻浮提普降甘雨,百草五穀茂盛成長,江河泉池全部充滿,然而水不從龍王身心而出,但能饒益眾生。佛音也是如此,普興慈悲密云,降注甘露法雨,令眾生歡喜,增長善法,成就各乘行人,不出不來,饒益一切眾生。八、漸降成熟喻:比喻沒有快慢。譬如摩那斯龍王,將要降雨,不會立即就降,先起大云,遍佈虛空,停留七日,等眾生把事情作完,然後漸漸降下,普遍潤澤大地。佛音也是如此,先興法云,等眾生根基已經成熟,然後才降澍法雨,令眾生得到無上法味。九、降注難思喻:比喻雖有差別,但悉皆同一法性。譬如大莊嚴龍王,在大海中降下百千莊嚴雨,但水性無有差別,龍王難思之力使之莊嚴。佛音也是如此,無有分別,或以十音百音千音八萬四千音無量音等說法,隨順眾生根基,悉令歡喜。十、遍降種種喻:譬如娑羯羅龍王,以自在神力饒益眾生,悉令歡喜,興云彌漫天空,云都呈現各種斑斕的色彩,形態各異。放出很多閃電光明,然後在四天下普降種種雨。龍的心雖然平等,但眾生善根不同則所得有異。佛音也是如此,欲行法化,先行化現無量身云,充滿法界,隨眾生意樂,顯現不同身形,振法雷,降法雨。略有如上十種功德,所以稱佛清淨音聲為圓音、一音、迦陵頻伽音等,即清淨微妙和雅難思之義。
  第三頌初句指出轉法輪的法主,次句講轉法輪的語言如無盡之海,三句講所轉法輪,四句講發願趣入佛法,即聞思證入諸佛如來所轉微妙法輪甚深意趣之中。
  彌勒菩薩說:最究竟的度化眾生的方式就是成佛轉法輪。所以要普遍勸化救度眾生,只有成就如來清淨語業,以如佛一樣不可思議功德,契合法界一切眾生根基,降澍法雨,洗滌眾生塵勞,令得解脫甘露法味。菩薩發起宏誓大願,歷經無量佛刹,無盡時劫,親近無邊諸佛如來,遍修如海廣大妙行,成就智力,入佛境界,具佛功德。如佛無異恒轉法輪濟度群迷。所以我們也要培養自身的般若智慧,開發自性本具無量功德妙用,以至能深入重重疊疊圓滿無礙的解脫境界,並興大悲云,於十方三世中轉大法輪,無有休止。
  己八、淨土願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願我能深入到未來一切時間中,把所有三世一切時劫促於一念之中。於一念之中我能遍入三世一切的時劫,見到三世所有的一切人中師子諸佛如來,並能恒常入佛境界之中,獲得如幻的解脫及威力。
  澄觀大師認為這是菩薩發願清淨自己的刹土,樹立法幢,安置能修行的眾生。表面上看頌文似乎並沒有淨土的意思,但實際內容就是淨土。下麵略加剖析:淨土即世界皎潔清淨,可供居住名淨土。或者遠離障垢染汙,清淨功德依附其上稱為淨土。淨土有四種,以下分別解釋。常寂光淨土又叫法性土,是法身佛所居之處。此土不生不滅,無相無為,遠離垢染,常時明照,所以稱為常寂光。受用土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即報身佛自己受用,他受用即地上菩薩所見的佛土。變化土即佛以大悲願力為未登地菩薩聲聞獨覺及凡夫異生所變化的佛土,因為佛因地願力及眾生業力不同,所以淨穢大小不同。如阿彌陀佛因地為無諍念轉輪王,在寶藏佛前發菩提心,願成就淨土度化眾生,所以現在果報成熟,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而釋迦佛過去世作寶海仙人,由於湣念罪惡眾生,所以發願成就穢土,攝受濁惡剛強眾生,所以成佛居在穢土。眾生業力清淨則轉生淨土,惡業纏縛則感生穢土,這就是心淨土淨、心垢土穢。
  時空都是真空法性,菩薩證悟時空無實如幻,趣入清淨時、清淨界,所以稱為淨土。初偈顯示於三世一切時劫完全自在無礙,一念入三世,三世攝於一念。即《十地經》中所說: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因時空悉同法性,自在無礙,一多互融,一多不二。眾生的時間觀念物質觀念都是實有的,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正因為一切顯現法空無自性,所以什麼都不成立之中,什麼都可顯現。如一個晚上的時間中,有人卻能夢到一生或多生的事情,從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所經歷的世間及環境還有自己內心的感受在夢中都是真真切切的,毫不混亂。然而醒來時,只不過是幾個小時的短暫時間而已。如古人云: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說明短時間中包含長的時間,長時間可以收攝在短時間中。能修習如此如幻解脫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攝在一念中圓滿。這就是華嚴所謂促多劫入於一念,延一念成多劫的念劫圓融觀點。
  二偈初二句指出清淨自性。因為證得念劫圓融,現前無礙法性時,則心中遠離一切障垢煩惱,心花開發遍耀十方無所不照。《華嚴經》云: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刹,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所以淨冶自心則得以見到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如摩尼寶明淨則能頓照遠近一切外境。
  第三句亦常入佛境界中是淨因:即以修六度萬行莊嚴國土,轉變心識成四種智慧,由智慧妙用顯現諸佛如來刹土。(詳見《維摩詰經》及《佛地論》)第四句指清淨果:即獲得如幻解脫威力的清淨佛果。如上觀點並非杜撰而是參照《十地經》及《華嚴經·行願品別行鈔》所作宣說。
  己九、承侍願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初二句說明塵刹互融,次二句說明成就智慧與淨土,五六句說明佛度化眾生的方法,最後兩句說明往詣佛前親承供侍。
  在一毛端極微小的空間中顯現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一切的莊嚴寶刹,十方國土的所有毛端中所顯的國土,我悉以甚深智慧往遊其中。對如此眾多佛刹中安住的未來所有照亮世間之明燈——諸佛世尊,從他們成就無上佛道,轉大法輪開導覺悟一切沉睡在無明大夢中的眾生,直至化導眾生的事業已經究竟圓滿,而示現入般涅槃,於其中間,我乘神通力分身各至其前親近承侍,聽受法要。正是所謂的: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出現品》云:佛刹微塵數,如是諸刹土,能於一念中,一一塵中現。本經中又云:一一塵中無盡身,複現種種莊嚴刹。
  己十、成正覺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以神通力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自由無礙迅速快疾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以大乘不思議力可以任運地於十方刹塵國土中示現八相成道,普門示現隨機赴感度化眾生。以功德力廣大普遍地修持智慧與成就妙行。以大慈力的威神能周遍覆護一切有情。以殊勝福德力普遍清淨莊嚴依報的國土與正報的有情。以根本般若真智,能遠離一切耽著依附。定慧方便的威神大力能普遍救度眾生,將彼安置于菩提正道,也能積集菩提資糧。而且發願成就清淨一切善業的力量,摧滅一切煩惱的力量,降伏一切諸魔的力量,圓滿普賢無上菩提妙行的力量。
  按洛欽大譯師的觀點:前兩頌是為了成就八種能力而發願,也就是要求行人發起志求神通力、大乘力、功德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菩提力之願。後一頌是發願修持對治障礙的法:即發願修持對治惡業的清淨善業,修持毀滅煩惱的對治力,修行降伏一切魔怨的對治力,修行能圓滿普賢妙行之法。
  但依華嚴宗的觀點認為:此是願與一切眾生同時都能得到無上菩提,永遠不歇地奉行佛的偉大事業。《十地經》中菩薩法願云:于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的九種力量是佛的業用功德,後三力是總結從因得果。前面九力之中具有七種業用功德,而且在理解時,前六句中的內容要倒置理解。七種業用功德是:一自在業:即神通力速疾周遍,成就正覺時現大神通,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由無礙地變化,充滿一切世界。《密集金剛力士經》云:正住神通,建立無衰大業。二正覺業:即大乘力普門遍入。《法華經》中說:「若有眾生從佛聽聞正法即能信受奉行,精進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利樂無量眾生,利益人天,度脫一切有情,稱為大乘。」也就是說發起菩提心為度眾生誓願成佛的就是大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十二門論》中解釋大乘說:「因為相對二乘來說是上者,故稱為大乘;此乘能到達偉大的諸佛最高果位,所以稱為大乘;此乘被諸佛如來所乘,所以稱為大乘;能滅眾生大苦賜予大安樂,所以稱為大乘;此乘能窮盡一切諸法的邊際與底源,所以稱為大乘。」《寶積經》中也說:如來正等覺所行之道,所以彼乘是大乘、上乘、妙乘、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等乘。藕益大師指出大乘即自性本具不可思議法性,成就恒沙功德妙用,以此自運運他離苦至樂,究竟成佛,即是不可思議大乘。所以菩薩以此不可思議大乘無量功德妙力,于一一毛端中,三世一切國土之中,周遍示現八相成道,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十地經》云:不離一切毛端處,于一切毛端處,悉皆示現初生、出家、往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三諦實業:即普修智慧與妙行,此二相輔相成,也就是以智慧攝持妙行,使妙行成為解脫的無漏功德,以妙行證悟鞏固增進智慧,使之更加廣大圓滿,以此二者成就功德,莊嚴菩薩自己。自身具有真實解脫功德才能利益眾生。度化眾生要具有大慈大悲心,《無量壽經》中說: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無緣的大慈力攝受眾生。《大智度論》中說:悲能拔苦,慈能與樂。所以要用慈心覆護眾生,讓他們在大慈力的感化之下,自然願意接受教化,這也就是攝伏門。正因為諸佛菩薩有大慈力,所以或如春天溫暖的太陽散發出光熱,滋長眾生法身慧命菩提苗芽,或顯現正好與之相反,威勢凜然,如父母慈愛兒女,然見兒女未依彼善諭加以改悔時,即大發雷霆,痛加斥責,甚至棍棒交加,如此方能徹底糾正子女錯誤,引上安樂正道。佛菩薩也以不可冒犯的大威神力,折伏眾生,令生敬畏,予以度化,即折伏門。如佛以平等大慈心觀照一切善惡眾生,無有差別,對諸弟子們關懷備至,但對剛強蠻橫的魔軍則內懷大慈,外現神威,一一悉皆調伏。在上面的基礎上以廣大的勝福力自淨淨他,自嚴嚴他,使國土眾生悉皆清淨莊嚴,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悉皆清淨莊嚴。四證教化業:菩薩要弘揚佛法度化眾生,自己當證悟無生離戲的般若智慧,以此智慧離一切分別執著之戲論,以此根本智慧現前無相基之性淨涅槃,所以恒時安住空寂離戲之境。並以所證之法化導眾生,所以以上三力稱為諦實業。五種種說法業:《十地經》云: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即是定慧方便力。六不斷佛種業:菩提力普能集積,即令自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受持佛種不令間斷。七法輪複住業:即依靠大智慧清淨一切善根。《十地經》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佛已證大涅槃,但又入世間,示現清淨善業,為眾生轉法輪,所以稱為法輪複住業。
  後三力之間是因果的關係,即由摧滅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作為因,才能圓滿普賢無上佛道。
  法王如意寶說《行願品》中的所有願都可攝在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一偈中。法王曾經朝禮印度金剛座,轉繞菩提塔時,雖然念了很多發願文,但主要以此四句為主而發願,所以上師教誨說:在朝禮神山,聖地,寺廟,佛塔,佛像或拜見高僧大德時,若能念《行願品》最好,若條件有限應念此頌發願,至為重要。在《布穀鳥道歌》之中,法王如意寶開示了四年來傳法的密意:以清淨一切善業力為主對居士們宣說取捨善惡因果的《百業經》;以摧滅一切煩惱力為主對藏族尼眾蓮花部宣說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入菩薩行論》;以降伏一切諸魔力為內容,針對漢族金剛降魔洲宣說《大幻化網》法;以圓滿普賢諸行力為內容針對藏族喇嘛而宣說《上師心滴》為主的無上大圓滿法。所以此頌包含大小顯密的一切諸法精要,因此我們要特別發起如是大願,受持上師的四部教法,成就無上菩提果位,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戊二、總結十大願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這三頌是把以上分別宣說的十大願王作歸納總結。一淨土願:願我能普遍地清淨莊嚴一切佛刹,使所有的國土,都成為淨土。其中頌文中的字是形容詞,顯示廣大無邊深不可測的意思。二成熟眾生願:願我能普遍利益眾生,使諸眾生都能從世間牢獄與無明業惑束縛之中解脫出來,究竟安置在佛果大樂地上。三轉法輪願:願我以甚深微妙的智慧,無礙通達所有法要。善巧分別暫時與究竟法、了義與不了義法、清淨與染汙法、善法與惡法、有漏與無漏法、有為與無為法。大小顯密一切諸法的性相差別,為無邊眾生熾然解說無量無邊諸法大海,使其趣入不思議解脫功德海中。四受持正法願:願我無餘受持一切如來正法寶藏,得以深入甚深智慧中。即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智慧的學說,當你暢遊佛法大海之中,飽飲甘露法味,自然而然諸佛菩薩的智慧傳遞滲透到你的相續中。或者你的智慧寶藏經過佛經論典的啟迪與開發,也會變得廣大無邊。五修行二利願:願我在修行二利事業時,一切修行都能清淨無垢。有執著分別就是垢染,菩薩在修行時通達般若空性,如盲五度以般若智眼導引,自然能超離世間,成為無漏解脫清淨善業。所以雖廣行六度萬行,而實無所行。雖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入於無餘涅槃,實無一眾生得度。這樣才是清淨之妙行。六利益願:初發心時為了將一切眾生安置在無上正覺果位,而不為自己謀利益,只為眾生得離苦,故發起無量如海宏誓大願,修行八萬四千如海行門,使一一諸願悉皆圓滿。
  如海大願都可歸納在四宏誓願中:即初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經中說自身尚縛,欲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發大宏誓斷除障礙度化眾生的無邊煩惱,即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無盡煩惱沒有對治、摧滅煩惱的妙法,也是無濟於事的,所以發大願普遍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聽聞思維修習無量無邊的微妙法門,即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佛大道廣闊無邊,斷除一切過患,成就無量功德,於世出世法最為自在,度化眾生任運無礙,所以發願誓求無上佛道,以諸佛大乘運載無量眾生到涅槃城中,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七承侍願:即分身刹土遍入諸佛國土,親近承侍諸佛世尊,盡未來劫際,念念相續,無有疲厭。八供養願:願我與彼普賢菩薩以等法界遍虛空的莊嚴供具周遍供養諸佛如來,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九不離願:菩薩發願無論處於何時何地,我都發願與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同參道友,常不分離共同修行。無論經過多少時劫我都歡喜無厭地精進修行。十成正覺願:即最後一偈所顯示的內容。前三句是修的因,後一句是所得果。即三世一切諸如來的最勝無上菩提大道,我都以如法修行的無上法供養作圓滿修持,以如普賢菩薩一樣的修行證悟菩提正覺果。
  洛欽譯師則認為前兩頌是以事業而發願,即發願成就嚴淨諸佛刹土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淨諸行海、圓滿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這些大事業。下一頌則是隨佛修學的發願。這樣講也完全符合經文。
  戊三、隨學二聖願分三:願等普賢;願等文殊;總結回向。
  己一、願等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這二頌是激勵修行者發願回向,以普賢菩薩作為榜樣,向他學習,向他靠攏,成就與他完全一樣的功德果位。普賢菩薩發大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善妙,具備恒沙功德。所以是一切諸佛的長子,能荷擔一切如來的家業,撐持諸佛門戶,續佛慧命,令不斷絕。《楞嚴經》云: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菩薩的根本修法即普賢行,十方諸佛都教弟子修習普賢行門。因此作為大乘修行人的我們,應當遵佛教導,發菩提心,修普賢行,回向善根,願如普賢成為一切如來的長子,名稱普聞十方一切國土。具足如普賢一樣甚深難測的智慧光明,照徹輪涅一切法性,於四無礙法界朗然無餘。圓滿普賢浩瀚無涯的一切微妙行門。成就普賢端嚴身相,彼身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其身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化現無量諸佛。其身一毛孔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刹土,每一毛孔都為無量功德所莊嚴,十方世界普具金身微妙殊特最為第一。又願成就普賢清淨之口,《華嚴經》中說普賢之口微妙清淨,如佛無異,一音中出無量語,一語中出無量言辭,演說無盡妙義。口中成就無量功德,恒時放大光明。又願成就普賢清淨之意。《楞嚴經》中普賢自說因地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如果在恒沙界外的一個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普賢菩薩即時了知,乘六牙白象,分百千身,降臨到彼住所處,摩頂擁護,加持使其成就。一切妙行、刹土與彼無異。如此智慧稱為普賢,願我現前成就與彼同等一味的功德。
  普賢菩薩從外義上來說就是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的大菩薩,華嚴三聖之一,位居妙覺,發十大願王,於中國峨嵋山銀色世界應化,乘六牙白象住佛右側的輔弼大士。從《華嚴經》、《法華經》、《普賢觀經》、《楞嚴經》中可了知他具有不可思議無邊功德,所以應當隨學並成就普賢菩薩的果位。佛法當于行人內心建立,從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可明顯看出,普賢是法界智慧之自相,並非僅僅指有形象的普賢菩薩。經中云: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所以應發願成就了義的普賢智慧身。
  己二、願等文殊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菩薩發願說:我願普遍地修持普賢菩薩的種種大行,也願普遍地實踐文殊師利菩薩的種種大願,而且使所修的大行及實踐的大願,清淨潔白無有瑕疵。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只有智行合一,所修的菩薩行才能成就正覺佛果功德。所以我們應追隨效仿兩位大士,以他們的行願作為我們的行願,這樣才能廓開狹窄的心胸,擴展心胸眼界,才能入無盡行願大海,必使一切行願獲得圓滿,一切事業無不成就。如此的願行精進行持,盡未來際一切時劫毫不厭倦。既然學習文殊普賢兩大菩薩的廣大境界,自己所修法門就應無量無邊,因為因地修行清淨廣大,亦將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于一身一念之中安住無量妙行,遍於塵塵刹刹浩瀚無邊大法界中,以無量身形遍修一切行門,縱然諸法紛繁蕪雜,但我以無礙神通悉皆洞明瞭達。《華嚴經》云: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廣辟如塵數,悉使眾生深悟喜。文殊師利菩薩至高無上的勇猛大智,普賢菩薩廣大無邊的慧行,我都能無有偏頗、等同一味地回向善根,跟隨他們恒常修學。
  己三、總結回向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三世一切諸佛悉皆稱揚讚歎如此殊勝的大願王,我今總集三世所造一切善根,作殊勝的回向,祈願得到普賢的殊勝妙行。
  《華嚴經》中文殊、普賢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最初修行時,普賢是所信的法界,文殊是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界就是自身中被煩惱纏縛障蔽的如來藏。《般若理趣品》中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華嚴初會普賢即入藏身三昧,也就是這個意思。要通過文殊的信心,對此產生信解。《佛名經》中云: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善財童子也是因為見到文殊之後,才發起大菩提心。所以經中說從文殊出生一切菩薩,無有止息。如果初學者對此沒有信念與認識,那麼可以說他學佛修行的目標尚不明確,因為不知不信自身本具如來藏。
  當修行者深信自心本具佛性,則應發起六度萬行,在阿賴耶的礦藏中開發出佛性摩尼寶珠,否則只是心中想想,口中念念,佛性不會無緣無故顯發出來。在此階段是修行起步時,但在邁步前行之前,必須具備如眼睛一樣的定解。所以此時文殊表示如目正見,普賢表示正行健足。此時彼二不能偏離。《慈氏章》中云:汝得見諸善友,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很多修行人雖然也發心要悟明心地,顯發自心真如佛性,但因見解不正,盲修瞎煉,縱經多年,也是徒勞身心。有些雖具知見,但執理廢事,不起妙行,終究是說食數寶,對解脫無有大利。
  在以正見妙行如法修持漸趨深入時,要以無漏根本妙智契合清淨法界。此時普賢代表出離纏縛障蓋的如來藏,如善財修行入於普賢毛孔,一一毛孔廣大無邊等於法界,所以經中說普賢身相如虛空,又因見到普賢即得智波羅蜜,此即是說因證悟本體所以自然出生大智。文殊表示能證法界體性的大智,此智本來與佛無二一體,所以稱為不動智,此智是一切諸佛之母,即般若旨趣。所以善財再次見到文殊,然後才見到普賢,說明依智慧才能證悟契入法界本體。如經云:無有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曼殊幹缽經》云:爾時眾中菩薩摩訶薩,一切有情,同修普賢曼殊行願,證入毗盧遮那如來十大慈佛心觀。
  基道果三者二聖都能代表,所以一切修學都應隨彼而修。尤其普賢文殊是得果而不舍因行,彼行願即佛行願。大乘的上上根修行者,當如普賢文殊以佛之知見,即站在佛果的高度上,來行持一切因地行門,如是則一行具足一切行,一切行悉同無漏智慧,離言絕相,契合法身,這也就是密宗金剛乘中把佛果轉為道用的意趣。但顯宗裏只有大概道理上的一個說法,具體行持的方便少有解說,而在密宗尤其大圓滿中,對這一行門作了深入細緻具體的宣說,並以竅訣開示修法,可使行人于此五濁惡世中短暫的一生甚至僅僅六個月中成就毗盧遮那無上佛果,如此才是真正了義的隨文殊普賢諸佛修學。
  正因為二大聖者殊勝無比,所以龍樹菩薩說:文殊師利勇猛智為得普賢殊勝行這兩頌是極為殊勝的回向,也能包含一切的回向。
  戊四、回向極樂願分二:往生淨土願;蒙佛授記願。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以上普賢菩薩發了以十大願王為主的無量阿僧祇大願,但能疾速成就現前如上大願的最勝第一方便即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普賢菩薩以身作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也應接受菩薩的勸導,求願往生。普賢菩薩說:願我臨終舍壽之際,能無餘遣除一切違緣障礙,親自面見阿彌陀佛,蒙佛接引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即刻現前圓滿成就此無上大願王,彼時功德自在能周遍利樂九界一切眾生。
  長行文中云: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得見佛及諸大菩薩,蒙佛授記,之後無量劫中度化眾生。真是無獨有偶,文殊菩薩也發了幾乎與此完全相同的願。《文殊師利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文殊妙吉祥化身的全知麥彭仁波切說:「無邊無際的所知法之中,薄伽梵善逝佛果具有無與倫比的功德。能獲得佛果之因無非是修無量諸菩薩行。具有無礙大悲湣念救撥一切眾生痛苦的佛陀,以深智善加觀察之後,發現此等剛強罪苦眾生,智力淺陋,難以通達甚深廣大聖道。然而能令此等安樂、無難、無勤之中圓滿一切普賢行願的殊勝方便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其原因是:往生彼土是仰仗阿彌陀佛的誓願力、智慧力,所以僅僅具有信心、發願就能往生。而且一經往生之後,在無須勤作之中自然獲得信心等勝妙功德,住於不退地中,也將很快圓滿普賢微妙之行。因此修習此法極為容易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沒有得大自在的修行人臨終時確實非常關鍵,如果失去正念,則會鑄成大錯。徹悟禪師云: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亦能轉業。故業力惟強,心力惟重,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趣,則他是報終命盡,必經西方,不生餘處矣。但如果以殷重心,造極重十惡力,則臨終心重業強,一定牽往三惡趣中。如一堵牆或一棵樹,要知它最終會倒向何方,就要看它平時傾向于哪一方,則最後一定倒在那一方。臨終的障礙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就是忘失正念,退失信心,尤其是貪戀父母妻子兒女、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房屋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等等。如果有一絲一毫的貪戀耽著,則成違緣障礙,不得往生。
  楊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因此作為求解脫求往生的行人,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應力求日日淡薄減輕,務使解脫心、往生淨土心越來越深切強烈,則臨終不會因為親人的哭泣哀號而生貪愛,也不會因為豐富的家產財物而戀戀難舍,平時能看破,臨終自然會放下自在。凡人臨命終時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該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應貪生怕死。時常思維:現在我這個身體,由三十六種不淨物所構成,種種痛苦日夜不停地折騰,現在若能捨棄這個臭皮囊,往生淨土,蓮花化身,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遠離痛苦得到解脫。如脫去臭穢破爛的衣服,換上華麗舒服的新衣,高興都來不及,為什麼卻憂愁害怕呢?故應放下身心,莫生貪著。如果有疾病,不管輕重,都應思維死亡無常,死期不定,以念佛心、求生淨土心安然等待迎接死亡的到來。
  如果臨終產生三種疑惑心也會成為往生的障礙,所以應該遣除。所謂三疑慈照宗主在《淨土十門》中說:「念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三種疑慮,便不能往生淨土。第一、疑我生前所造的業非常重,修行的時間太短,恐怕不能往生。第二、疑我雖念彌陀,但現在有心願還未了,以及尚有貪嗔癡愛沒有息滅,恐怕不能往生。第三、疑我雖然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擔心佛不來接引。有這三種疑慮就會構成障礙,失掉正念,致使不得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切切要真實諦信佛經,不要生起疑惑。經中說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都會成功往生,蒙佛接引往生九品蓮花之中,辭別五濁惡世。如果能夠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永斷疑情,決定往生無疑。」臨終善噁心念的力量都很強,因此千萬要斷除邪見惡念,再再增上善心正念。古德云: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用盡,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噁心,則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惡道也。印光大師歸納了臨終三條要點,大家都應遵守奉行。三要即: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法王如意寶說:《行願品》中的臨欲命終指外氣已斷盡,內氣尚未斷盡之時,此時願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賜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礙,使行者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安祥愉悅,不經中陰,被佛接迎刹那間化生到極樂世界勝蓮花中,即刻花開見佛,聆聽法音,頓悟無生,成就辯才神通陀羅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脫,獲大自在,盡未來際,遍十方一切刹,任運度化無邊眾生。如果於此時不能往生入中陰境界,見閻羅王受彼審問,經歷中陰種種險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還是很困難,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時應特別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時順利往生。
  己一、往生淨土願分二:淨土的殊勝;淨土修法。
  庚一、淨土的殊勝
  縱觀如來無量教法雖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不同,但都可統攝於念佛法門之中。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興世間,無非指點眾生認取自心佛性。所謂種種譬喻言辭,塵說刹說熾燃說都只為令眾生入佛知見,現前法身常寂光土,此為究竟目的。所以如來開示出的無量方便都是念佛法門,或直念自心真如佛性,以六度萬行,戒定慧三學來開發,令其顯明。或雖知自心具有本覺佛性,但須仰仗已覺悟且具有大力量的他佛,以期感應道交,自他不二時,方知十方諸佛與我無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恒時不離分寸。因此可說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不念自佛,即念他佛,或念自他不二佛。所以藕益大師云: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直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也說: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禪宗真歇了禪師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華嚴經》中海云比丘告訴善財童子說:「佛法大海,深廣無邊,但我所知道的只有此念佛三昧,依此三昧得見一切諸佛菩薩以及莊嚴清淨的佛刹,令眾生遠離顛倒妄想。」既然一切法門都是念佛,即念法報化三身佛,那麼也就會往生在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四種淨土之中,所以也可以說一切法門都是淨土法門,這是毫不過分也不誇大的說法。而且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在顯宗中可以說是苦海中的慈航,暗夜中的明燈,依此法門,縱然煩惱無明不能斷盡,也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淨土,橫出三界。不斷煩惱能出三界,在一般教理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這是世尊徹底悲心流露,為末法眾生開出的最勝第一方便。《像法決疑經》云:本師滅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禪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又如《大集經》中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文殊菩薩與觀世音菩薩也教誡行人末法時代念佛法門最為殊勝。《高僧傳》中記載法照大師面見文殊菩薩的請示足可證明。大師問:末法時代的凡夫障垢很深,距離聖者已很遙遠。善知識也漸漸變得陋劣,所以佛性無法開發令其顯現。佛法浩瀚無涯,不知修行什麼法門最為緊要?唯願大聖慈悲開示斷除我的疑網。菩薩回答:你現在修念佛法門,正是時候。一切修行法門,沒有能超過念佛法門。供養三寶,福慧雙修,這兩種法門,是最直接緊要。為什麼呢?我在過去的時劫中,由於觀佛故,由於念佛故,由於供養故,現在得到一切種智。所以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由此可知念佛是諸法之王。你應當常念無上法王,勿使停息。又問:應當怎樣念呢?回答說:此世界的西方國土中,有阿彌陀佛。他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持念不要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唐朝的慧日法師朝印度,在觀音像前,七天之中斷食磕頭禮拜,志誠祈請,觀音在空中顯現紫金身,長約一丈左右,坐寶蓮花中,右手摩法師頂說:你打算傳法自利利他,應當勸化人們念佛誦經,發願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到彼國之後,即能見佛與我,得大利益。你應當了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淨土念佛法門簡便易行,快捷穩當。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此法門甚深廣大,所以華嚴法身大士也發願往生。《法華》、《寶積》、《大集》、《賢護》、《菩薩念佛三昧經》、《無量壽經》、《往生論》、《起信論》、《婆沙論》等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龍樹、天親、馬鳴、慧遠、智者、道綽、善導、永明、百丈、天如、憨山、紫柏等歷代祖師再再激勵勸發。
  如《那先經》中所說猶如小石若投水中馬上沉底,雖是大石若放在船上也不會沉底。沒有佛力攝持雖然很輕的業障也會沉于輪回大海,若有佛願力攝持,雖然很重業力猶如大石也不會沉底。百丈禪師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所以我們應隨佛語,響應歷代祖師的號召,修此簡便易行的穩當法門,念佛求生淨土,圓滿成就普賢無盡大願妙行,盡未來際度化眾生。《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天如和尚說:「先聖有言:沒有得到不退轉位的菩薩,不得混跡於世俗中度化眾生;未得無生法忍,須要恒常不離親近佛陀,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只能傳枝。」
  《三昧海經》云:所念之佛如出胎獅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獅子王,喻佛子也。因果雖殊,威神相繼,論其佛也,更何異焉。念佛之人《無量壽經》中說是人中芬陀利花,念佛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阿彌陀經》中說:聞經受持的人,皆得諸佛護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云: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庚二、淨土修法分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
  辛一、實相念佛
  所謂實相就是諸佛不生不滅、甚深寂滅、遠離戲論分別的現空大雙運的真實面目,實相在經教中有兩種:(一)畢竟空寂的無相實相;(二)遠離戲論的無為法大光明的顯現實相。雖然說有兩種,但本體不二。所以修行人無論持名、觀像、觀想、參禪、習止觀等,如果能心心不離真如實相,念念安住空寂般若實相,遠離一切虛妄分別,斷除遷流心識,到心行處滅,自心本性彌陀佛,十方諸佛微妙清淨法身,常住真心,性淨明觀,全體顯露,如此才能稱為實相念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之內,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之中,最上乘的了義法以自心為根本,以佛知見,觀自心性,清淨覺照,永斷無明,究竟解脫,這是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也是禪教律密的共同交點。
  《宗鏡錄》云: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諸想不生,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實相念佛。中峰禪師云: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心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我心。這就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意義,即十方一切國土唯心所現,三世諸佛如來不離我心。具如此見解時,不能只執空理,廢舍修行。因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為分別障垢所蔽無法顯現,所以急須念自心本具彌陀名號,求生唯心淨土之中。正當念佛之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且我心也入於西方依正之內。這正是華嚴因陀羅相互映攝之義。離開心無有外境,離開境也無有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自心,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從來沒離開當下一念。法界遍融遍攝,一念中具無量,雖重重無盡但心體空寂,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就能遍念一切諸佛。心就是佛,佛即是心,了知一切境唯心自體,了心即佛,念念不忘,時時相續,沒有佛以外的心念佛,沒有心以外的佛被心所念。雖念念不息,卻是無念,因為能念空無自性,所念也空無自性,猶如虛空合與虛空,無能合所合,所以即念而離念,終日念而未嘗念;又空性從來不離妙有的顯現,所以在無念之中自念不息。
 
  萬法皆是如如之性,心佛從來無二無別,雖自性空寂,但光明顯現恒時不滅,就是無量光佛。雖光明不滅,當體自性空寂無生無滅,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而不盡,即是無量壽佛。如此本性眾生本具無欠無差,由持名使始覺與本覺融合無二,也就是指子母光明合二為一。此時眾生與佛無有差殊,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平等不二,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一念契合實相一念即是佛,念念不離實相,念念是佛。如古德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飛錫和尚在《念佛寶王三昧論》中云: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此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如此修持境寂心空,心佛一如,念念絕待,念念圓融,圓滿顯發本來空性般若面目,頓時契合靈源妙理,則內外根身器界,一時透脫,此時妙體顯露,親見本來面目,方知西方無量壽,原是主人翁。由此證得三昧,百千法門一時全修,無量功德圓滿具足,念佛法身,不離此心,成就正覺。雖悟無生忍,仍發願往生安樂國得佛授記,然後圓滿十大願王,分身塵刹,返入娑婆,遊戲地獄三惡趣中,拔濟眾生苦難,賜予無上安樂。
  淨土法門為無上圓頓大教、第一方便,非空口亂說,也並非指黃葉為黃金,哄小孩止哭。淨宗十二祖徹悟夢東禪師云: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絕思,難名難狀。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一句彌陀,大圓智鏡,身土影含,重重掩映。一句彌陀空如來藏,萬法未形,一真絕相。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一句彌陀如鏡照鏡,宛轉互含,重疊交映。一句彌陀似空合空,了無痕縫,卻有西東。十三祖印光大師云: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管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果。《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佛在《文殊師利說般若經》中也廣說念實相佛的方法。《大集經》云:若人稱念阿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所以念實相佛者於無所生之中決定往生。雖往生但不離自心淨土,所以實無所去。即如徹悟禪師云: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
  辛二、觀像念佛
  指以標準佛像唐卡,經過開光加持,然後端坐像前,一一詳細觀看,之後閉目逐一觀想,或先觀頂髻或面容,或眉間,或胸中卍字,或蓮花台,或一時全觀明明清清。
  辛三、觀想念佛
  按《觀無量壽經》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與正報的清淨莊嚴。《般舟三昧經》云:念西方阿彌陀佛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一心觀想,心念口稱,念念不絕者。如贊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即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沙化佛,一一化佛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作為眷屬。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持不舍。所以行人觀想自坐寶蓮花中,放清淨光明,處於極樂世界莊嚴寶刹之中,面對阿彌陀佛,一心瞻仰佛身相好光明,祈求加持攝受,行住坐臥觀想自己處於極樂世界之中。由於觀見彼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所以稱為念佛三昧。作如此觀想,稱為觀一切佛身,由於觀佛身的緣故,也見佛心。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以無緣慈,攝受一切眾生。喇拉曲珠仁波切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說往生四因即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清淨願。仁波切依經論廣泛宣說抉擇觀想修法極為殊勝。尤其念佛人於每天晚上臨睡之前,依善導大師開示的竅訣來觀想,能極快獲得感應。觀想自己處於極樂世界,面對阿彌陀佛,祈禱觀想佛身,並念誦祈請: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眾等,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誦此祈禱文,加持特別大,自古以來感應甚多,尤其會在夢中出現不同的徵兆。
  辛四、持名念佛
  指在厭離心、欣求心、菩提心、深心、直心、信心、願心、回向心的基礎上執持名號,稱為持名念佛。淨宗十二祖徹悟禪師總結念佛法門的竅訣云: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深信切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行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土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通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念佛法門雖有幾種,但佛於諸多經中,馬鳴、龍樹、天親於各自論中,歷代祖師于浩瀚語錄中,再再讚歎,指出持名最為容易方便,而且極為適合末法時代眾生根基,能普攝上中下三種根機。藕益大師說能否往生,要看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在行持的淺深上。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佛國。《寶積經》云:高聲念佛,魔軍退散。飛錫和尚云:浴大海者,已用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生於淨土。《大涅槃經》云: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佈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不可校量。
  所謂信者:即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若回向念佛必能往生。信釋迦如來於千經中處處指歸淨土的金口誠言無有欺誑;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成就,願者定能往生;信六方恒河沙數諸佛出廣長舌所宣準確無誤,隨諸佛教誨,下定決心往生,更無疑惑。深信縱然散亂念佛也會種下菩提種子,何況淨念相續豈能不生淨土。深信今日淨土及蓮池海會清淨大眾,都是從念佛三昧之因而現前此妙果,加之信事、信理,是名六信,包羅一切信門。而且佛親自授記龍樹菩薩往生極樂世界,馬鳴、天親等也發願往生,歷代祖師聖賢往生的公案班班列列。
  既能深信,一定會發厭離娑婆、欣求淨土之往生願。既有信心之鞭的策勵,願力之牛牽引,自然會發起執持名號的妙行。故於身口意一切善業悉能回向淨土,念念不離西方,時時不忘彌陀。廣行六度萬行皆為淨業,遍修無量功德福報無非淨土資糧,一切時中無有他願他念,唯願生淨土念彌陀。深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輪回一切都是煩惱痛苦之因,如夢、幻、泡、影、過眼云煙,身是假借暫住的客舍,心是虛浮漂泊的旅客,一切財富家資都是暫時擁有,應看破輪回的幻影。身處可怕的深淵,當如出牢獄,如出糞坑,應時刻心懷驚懼,渴求出離。所以立即放下娑婆中一切的生死活計,痛切地提起欣求淨土的信願,早日登上彌陀大願之船,渡過生死苦海,登上解脫安樂的淨地樂土。
  古人警誡云:不結良因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愛欲牽纏沒了期,日生煩惱鎮相隨,官中囹圄猶存赦,家業拘牽沒赦時。貪著家業,愛戀親人,永遠沒有解脫之期。此身死後四大散亂各歸其所,眼耳鼻舌身意六賊都消散無蹤,即生所造善惡業所感苦樂果由主人翁感受,所以現在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末法時代想依自力解脫生死簡直比登天還難,應當乘著現在有限的時光,深信切願回嚮往生淨土。中峰禪師云:西方故國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蹉過出頭難。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業海茫茫,頭出頭沒,剛一斷氣,奠了三杯茶,骷髏尚未燒盡,誰知神識又投胎去,鐵人聽了也會毛骨悚然。優曇大師云:生死茫茫古渡頭,彌陀撥動度人舟,夙生有分今生遇,快上船來歸去休。末世眾生造惡者多,修善者少。則臨終之時現在每一思及,真是住于地獄門邊,只差一口氣斷,直邁而入。如來最勝方便應馬上提起,才能倖免。所以古德白云警策詞《望江南》云: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爭小利。蝸牛角上竊虛名。一點氣難平。人我盛,日夜長無明。地獄盡頭成隊人。西方無個背修行,空死複空生。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三界裏,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日掩荒丘。何似早回頭。
  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要專心持佛名號,持念時要至誠懇切,全神貫注地用耳朵諦聽,從一念乃至百千念,從口中出,從耳中入,心中歷歷分明。聲緣於心,心緣於聲,字字句句,心聲相倚相托,如貓捕鼠,如雞抱卵。念念之間都包含著厭離娑婆牢獄,欣求西方樂邦的欣厭心。如步步遠離牢獄,步步趨向故鄉,此欣厭二心都要痛切。句句佛號都凝聚著我願往生,願佛哀憐攝受加被護念垂手接引的意念。這樣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忙閑都念,或端身正坐而念,或跪于佛前一心瞻仰佛像而念,或觀想佛相好莊嚴而念,或憶念佛大悲、願力、功德而念,或觀海會聖眾而念,或觀刹土清淨莊嚴而念,或大聲念或金剛念或默念。持念竅訣歷代祖師開示的極多極多。但以攝心口耳三輪,綿綿密密,歷歷明明,徐徐而念是主要的也是根本念佛。
 
  如上略微宣說淨土法門的梗概。這裏必須提醒往生的最大障礙,即造五無間罪及謗法惡業,二者一旦造下則無法往生。這是經中佛嚴厲告誡我們的忠言。淨宗歷代祖師、喬美仁波切、喇拉曲珠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全知法王如意寶等大德再三警醒淨業行者。
  全知法王如意寶乘大悲願而來,以顯密教理為依。他老人家認為,普度眾生的最勝方便就是勸人念佛發願往生淨土。法王此生遊化各地,常常聚集成千上萬甚至幾百萬人,開極樂大法會,講《彌陀經》、《行願品》、《極樂願文》,灌彌陀頂,鼎力弘揚此不可思議法門,法王之願惟欲令此穢土三千界,遍種西方九品蓮。所以我等也應至誠懇切地回向發願,惟願上師阿彌陀佛哀憐攝受,小小蓮花能慈悲賜我一朵,臨終哪怕往生下品也心滿意足。
  在此本人也勸請諸位有緣人發願往生,讓我們同聲共誦: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
  己二、蒙佛授記願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我依普賢大願王的導引加持及念佛回向發願等功德力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彼佛海會都是具有功德、三門清淨的菩薩聖眾。於勝蓮花中自由化生,刹那之間蓮花開敷,親睹無量光如來。佛現於我的面前,慈悲地作種種安慰、開示。並于蓮池聖眾之前宣我名號,讚歎稱揚於我,授記我當來成就菩提。得到如來授記之後,智悲力廣大無邊,所以分身無數到百俱胝的世界中,以種種方便度化眾生。
  如長行文中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眾會眷屬,悉皆是得三不退轉、一生補處的清淨菩薩。其功德詳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等諸多經中。彼佛國土眾生都是於殊勝妙寶蓮花中自然化生,所以身體清淨光瑩。阿彌陀是梵語,翻譯成漢語即是無量光、無量壽等。《彌陀經》中云:彼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其壽命無量於淨土之經及《悲華經》等皆有宣說。
  丙四、總結行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普賢行願不論是十大願王的總願,還是統攝一切菩薩行的別願,全部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總結:我此行願乃至於虛空、世界、眾生、眾生業力、眾生煩惱全部滅盡之時,因為如是一切無有窮盡之時,故我行願亦永無窮盡。
  甲三、後善流通分分三:顯示此經殊勝功德;勸請受持;總集回向。
  乙一、顯示此經殊勝功德分二:校量聞經利益;顯示眾行利益。
  丙一、校量聞經利益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用十方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刹土那麼多最極莊嚴、最為珍貴的金銀、珊瑚、赤珠、摩尼珠、硨磲、瑪瑙七寶為主的一切眾多寶物,供養一切諸佛如來。而且還把最勝安樂惠施天人為主的諸多眾生。如此供養佈施經歷一切佛刹微塵數的時劫。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供養佈施如此殊勝的供品,供養的對境又是如此殊勝的悲田與福田,自然所獲功德大得不可思議。然而如果有人對此殊勝大願王,偶然一經耳中,當即發出清淨的信心,進一步願依此渴望追求無上殊勝菩提果。那麼此人依此所獲功德即能完全超勝前者。長行文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天人最勝安樂。佈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丙二、顯示眾行利益分二:獲五果功德;獲究竟果功德。
  丁一、獲五果功德分五:獲增上果功德;獲等流果功德;獲離系果功德;獲異熟果功德;獲士用果功德。
  戊一、獲增上果功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依聽聞此願王而生信的加持,則可於世世生生之中,遠離一切惡知識,永離一切三惡趣險,速疾得見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佛。以佛加被很快也具足行持此普賢最勝願王。
  長行文云: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惡知識過患極大,如《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恐怖,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等殺,不至三惡趣,為惡友殺,至三惡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所以不但要發願而且現在都要如離火坑、如避洪水、如躲怨賊般地遠離惡知識。
  戊二、獲等流果功德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壽命與人生有勝有劣,有惡有善。若一生之中放縱身心,唯惡是造,則不是勝壽命,也不是有益的人生。但由於修習聽聞普賢願王所感等流之果,生生世世健康長壽,而且能奉行普賢菩薩殊勝妙行,於不久的將來獲得與彼大士同等的成就。圭峰禪師說:「依普賢行願修行之人,隨各自前世所造業,無論壽命長短,盡此一報之身,修習勝行,不空度時光,稱為勝壽命。反之若肆意造十不善業,身心不能調伏。業報所感縱然能歷劫住於世間,反而使惡因更加廣大,苦果無有窮盡,滅盡善業,增上惡法,就不是勝壽命。」《法句經》中云: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嗔。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拙禦身心,不如一日巧便運致。人壽百歲常懷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即縱活百年,大造惡業,是惡劣人生是劣壽命。所以當然不如一日修持的勝壽命、暇滿人生殊勝。
  戊三、獲離系果功德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往昔因為無有智慧力,善惡不分,所以造下如五無間罪等一切如海極惡罪業。但由於誦此普賢大願王的強大威力,能在一念之間將如此重罪,悉皆一時速疾消滅無餘。
  長行文云: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悉得消除。無間有四種含義。一受生無間:命終不經中陰直入地獄。二壽命無間:即在地獄中時中間壽命不會夭折。三身量無間:身體遍滿整個地獄。四受苦無間:痛苦沒有刹那止息的機會。五無間即五種罪業,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汗、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一旦造下就會感召如上苦報。
  有智慧才能遠離系縛,斷盡一切結使束縛稱為離系果。《瑜伽師地論》中云:以道滅惑名離系果。依此普賢行願妙法斷滅一切惑業、諸苦的系縛,從中解脫,猶如日月遠離羅睺的障難而自由運行。
  戊四、獲異熟果功德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瑜伽師地論》云:諸不善法於惡趣受異熟果。善有漏法於善趣受異熟果。同樣修普賢願王於善趣中感生在豪門貴族、優良種類之中。而且容色妙好,如彼普賢菩薩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人中最為第一。不但如此而且智慧也深廣圓滿。
  長行文云: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複云: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應該明白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都是以十善業為因,百種福報所莊嚴,才能得以成就。不修福報不但不能感得相好,而且所生之處,環境也不優美。經中說如果修往生法門的人不修福報,則縱然往生,所見依報也不莊嚴。
  三十二相各有不同的因。《涅槃經》云:若有菩薩摩訶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于父母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足下千輻輪相。若不殺不盜,于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身方直等。若修四攝法,攝取有情,得網縵指,如白鵝王。父母師長若疾病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得手足柔軟。若持戒聞法惠施無厭,得二相,一節踝臃滿,二身毛上靡。若專心聽法,演說正教,得鹿王腨相。于諸有情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藥,得身圓滿,如尼律陀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及無見頂。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裸跣者,施與衣服,得馬陰藏相。來近智者,遠離愚人,善世間答,掃治行路,得皮膚細軟,身毛右旋。若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花香燈明施人,得身金色,常光照耀。若行施時,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得七處滿。于佈施之時,心不生疑,得柔軟聲。若如法求財以用佈施,得缺骨平滿,獅子上身,臂肘臃纖。遠離兩舌惡口恚心,得四十齒齊密。于諸眾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與,得獅子頰。隨諸所須之食,悉皆與之,得味中上味。自修十善,兼化人,得廣長舌。不訟彼短,不謗正法,得梵音聲。見彼怨憎,生於喜心,得目紺色。不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相。如上一一個別修習才能感得三十二相,今以普賢行願一法即能成就三十二相,因此敬請奮力修習此不思議願王。
  戊五、獲士用果功德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由修習普賢行願的智慧威力,降伏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等一切魔怨。以神通力、智慧力、威德力、無礙辯才莊嚴自身,如大地、如須彌,諸魔障外道絲毫不能傾動摧伏。因功德巍巍所以成為人天諸眾恭敬供養之處。
  丁二、獲究竟果功德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因為修習如此微妙無上大法,所以超勝下乘不可計數,因此能速疾到菩提樹王所莊嚴的金剛座上,得諸佛現身安慰灌頂,以金剛喻智無餘摧滅一切微細障礙。降伏八萬四千魔眾,現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成佛之後應梵天帝釋勸請,吹大法螺,擊大法鼓,震大法雷,澍大法雨,樹大法幢,普遍任運利益一切眾生。
  諸佛示現化身,臨成等正覺之時,都坐菩提樹下。如我釋迦導師因地中,苦行六年,了知如此修法不能得究竟果。思維過去一切諸佛皆到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才現前正覺。因此菩薩往詣具備十六功德地之菩提樹下。為了降伏一切魔怨,以大人相,四方出行,並振動大地,出大音聲,足下放大光明,隨足所行之處,都出生蓮花。安住正念趨向菩提樹,直視野而行,具無量威儀。風天雨天灑掃道場,雨天又散無量香花遍覆大地。三千大千世界裏的所有大小諸樹全部低垂向著菩提樹,大小諸山也低垂向著菩提樹。天花繽紛而下,七寶欄楯周匝圍繞,眾寶幡蓋處處莊嚴,金繩交錯,其上懸掛寶鐸明珠,琉璃點綴其間,行樹之間有七寶池,金沙布地,香水盈滿,四種妙花芬芳香鬱。迦陵頻伽鳥出和雅音。諸天彩女散花灑香,演奏伎樂歌舞,稱揚讚歎菩薩。菩薩身放無量光明,出無量微妙音聲,令無邊眾生皆得安樂,遠離苦惱。菩薩以吉祥草敷金剛座,結跏趺坐,立下偉大的誓願,若不成佛終不起座。
  後思維欲界波旬最尊最勝,應把他召來降伏。從眉間白毫中放光照三千界,波旬碰到此光,夢到三十二種不吉祥事,醒來心中驚怪,召集一切屬下說:我聽到空中聲音告訴我悉達多太子苦行圓滿,必成菩提,要空掉我的境界,如何才能摧伏他呢?眾屬下共同勸諫,他更加惱羞成怒。隨即召集魔女,誘惑菩薩,終被菩薩降伏,之後散花供養菩薩返回天宮。魔王即親自率領千形百類極為醜陋兇惡的魔兵夜叉等,一時間黑云密佈,雷電霹靂交加。有的手舉大山,有的口吐毒蛇,有的身出猛火,飛沙走石、拉弓射箭、持槍揮劍、魔勢炎炎不可一世,極為恐怖。菩薩以大慈定力,砂石箭鏃全部變成妙花。惡龍毒氣變成香氣。無量魔軍潰敗無術,波旬持劍想親自害菩薩,被魔子抱住,勸諫千萬別造罪咎。菩提樹神、無量天人呵責駡詈波旬,讚歎菩薩功德。佛告波旬:我為斷除你的怨恨仇隙,滅除你的惡業,消滅你的嫉妒,你應該回心轉意,生大歡喜,你以微小善根就得到天人身體,我無量劫修習聖道,肯定要成正等正覺。當時地神從地湧出為作證明,並說:我此地是金剛臍,其他地方都要轉動,此處不動。說完之後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發出巨大音聲,出現十八相。魔眾見此身心迷亂,七縱八橫狼狽不堪。波旬驚慌恐怖,昏倒在地。有一地神用水灑面令他蘇醒,並告訴他快跑,這裏有兵眾要來殺你,此時波旬倉皇溜之,其餘諸魔退散而去。降魔圓滿之後,睹明星成正覺,現法報化身以無礙語轉妙法輪,普度恒沙有情,悉皆成佛。願我以願王力如佛無異。
  乙二、勸請受持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對於此普賢願王中的十大總願或別願,若有人能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如此修行所得殊勝功德果報,一切凡夫、聲聞、獨覺、菩薩聖位們是無法測知的,只有佛與佛才能證明了知,而且此人不久決定獲得菩提佛道。若有人誦此普賢行願,無須說他獲得所有善根,只說少分的善根,僅僅一念間的修持就可以圓滿一切善根功德,一切眾生的清淨願望依此全部滿足。
  修法有十種即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維、修習。也就是如長行文中所說僅對一偈作如上十種修法之一,即能獲殊勝利益。一書寫:為了尊重佛法,所以經常抄寫經典。二供養:常以花香綢緞等供養經法。三轉施:自己書寫的經書轉送他人讀誦,或者將自己念經功德回向佈施他人。四聽聞:參加法會恭敬聆聽教法。五披讀:披覽教法,照著經文讀誦。六受持:背會記住經文令不忘失。七開示:自己解了經文法義妙味,經常對他人演說開示。八諷誦:記憶文句,經常以美妙動聽的聲音唱誦百千萬遍。九思維:聽聞教法,靜心思維義理,出生慧解。十修習:通達教法秘旨,依法觀修。《辯中邊論》云: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
  賢首大師在《華嚴三昧觀門》中指出真正的修行者、邪惡的修行者,我們應當了知,對照自身,把自己規範在真正的修行軌道中。大師說:「共有十種修行類別:一、有一類眾生無知無識,拋開聖教,剛愎自用,以自己愚心分別為導師,又跟隨邪師惡友,違背正法而修行。善巧偽裝欺誑誘惑,這是惡人。二、有一類眾生也是違背聖教,認為只要心地正直就是出生死的法要,勤修苦煉,終是徒勞無益。這兩種人有著共同的毛病,都是捨棄聖教,不依義理。三、僅僅讀誦聖者的經論教言,不解意義,並且借助聖教,求名求利,違背所誦,所以也是惡人。四、只是尋文逐墨,不解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然沒有虛偽巧飾,但也沒什麼大的利益。這兩種人雖然不舍聖教,但都沒有得到義理。五、讀誦聖教,知道少分義理也略有修行。六、廣泛尋求聖教,遍知勝解及修行,之後漸漸放下文字聖教,決心專修實行。七、受持意義,只是修行,不再研究聖教文字。八、依聖教得到要旨,了知一切法無不契合法性,聖教文字也合於法性,因此無須捨棄,依教修行。九、常能受持契合法性的聖教,不捨棄也不執著。恒時觀泯絕語言的正理,不捨棄也不滯礙。十、依教得到實相,因此聖教與正理圓融無礙,所以常觀理而不礙聖教,常受持聖教也不礙正理。教理全部消融,合成一觀,才是究竟修法。」
 
  此處撮取幾例受持此經的靈驗事蹟,以使有緣者生起歡喜信心,從而依此修行。
  一、抄寫感得經放五色祥光:中國後魏時代的王延明、王元熙,英明博知,曾用上等好香摻和金粉,抄寫了一百部《華嚴》。藏於妙香寶函之中,夜以繼日地奉持清淨齋戒,修行正道善法。由此感得此大經王放射五彩神光,把屋裏屋外照得一片光明。因親眼目睹此希奇景象從而發菩提心的人不可計數。
  二、字字放光:出家為僧的德圓,開墾出了一片清淨優美的園子。栽植很多楮樹,在楮樹行間,鮮花香草點綴其中,很是清幽雅致。每次到園中去,都用香水澆灌楮樹,三年之後四處飄香。後來用此樹造紙,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下筆才抄數行,即出現神奇之事情:只見字字放大光明。
  三、供養此經瑞鳥銜花:僧人法誠在藍穀建造了一座華嚴堂,於殿中描畫七處九會說法圖,並抄寫此經,而且專心精誠地供養《華嚴經》。從此經常看見有靈瑞之鳥,身體形色長得非常好看,口中銜著妙花到殿堂中,旋繞供養。
  四、洗手水拯救生靈:彌伽多羅是師子國人,得到阿那含果位。後來遊化到西太原寺,碰到很多人讀誦《華嚴經》,臉色忽變,驚奇地說:沒想到此地也有《華嚴經》。於是恭敬合掌十分歡喜地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功德不可思議。相傳在印度有人只是對此經作了稱讚之後,洗手的水沾到蟲子螞蟻,它們即時命終都生於天上,何況受持讀誦思維觀察的功德呢?
  五、縹然飛空:隋朝禪定寺的僧人慧悟受持《華嚴經》。後來約受持《大般涅槃經》的一個出家人,到終南山隱居修行。他們都專心專意地修持各自的法門。有一天,一個人迎請應供,他倆互相推讓。迎請的人說:請受持《華嚴經》的悟和尚去吧。於是他隨著此人前往赴齋。原來這個人是山神,到山神的住宅,一千羅漢也應邀參加,他們一致推舉慧悟和尚坐于首座。用齋完畢,山神喊來一個童子伺候法師,小童子忽然蹦入法師口中,此時他得到神通,乘神通回去取經,縹然飛空而去。
  六、受持朗然通達:僧人辯才依止裕法師學《華嚴經》,很長時間但仍然沒有開悟成就。於是發大勇猛住於淨室中,精進受持,這樣過去三年。一天夜晚夢見普賢菩薩現身指點傳授。醒來之後全部通達,如照鏡子一樣的清楚。
  七、為人開示通達漢語:宋朝三藏求那跋陀羅,本來是天竺人,精通《華嚴》,遊化中國,七百多人請求他講《華嚴經》,但遺憾的是漢語不精通。於是面對此經禮拜懺悔,虔誠地祈禱。夢中有人一手執利劍,一手拎著人頭,斬下三藏法師的頭,安上手中拎來的頭。此後法師對漢語通達無礙,講解此經數十遍。
  八、人天共遵:魏朝時的三藏法師勒那尊者,中印度人,精通漢語遊化漢地。一次講完《華嚴經》的時候,忽然面前出現一人,手中拿著朝笏,看上去象個天官。告訴法師奉天帝之命特來迎請法師到天上講《華嚴經》,而且都講、維那都要一齊去。法師說等這裏講完再去可以嗎?天人說可以。等到講圓滿的那天,法師與都講維那幾人突然圓寂於法座之上,人們讚歎景仰不已。
  九、神光入室:華嚴三祖賢首法藏大師,十七歲辭親割愛,到太白山求法。後來母親得病,回鄉探母。當時二祖智儼在云華寺講《華嚴經》。深夜賢首看到一道神光照在庭院之中,光明晃耀,知道此地一定有異人,天明拜訪智儼大師,恭敬承事依止,自此深入華嚴甚深境界,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祖師。
  十、諷誦口中出生舍利:唐朝安定郡攀玄智,依止初祖杜順大師誦《華嚴經》,每次誦經之時,口中頻頻出現舍利子,總共累計獲得一百多粒。
  十一、神僧誦經:貞觀年初,一天,西安苑律師在灞橋店中住宿。鄰房也住下一位出家僧人,他肆意飲酒吃肉。律師持戒精嚴,看到出家人這番行為,勃然大怒嚴厲地警戒吃肉的僧人。這位僧人吃完喝畢以灰水嗽口,開始誦《華嚴經》,一會就誦完一軸,不到五更天,一部大華嚴全部誦完。見到如此超常的功德,律師非常愧疚,就到僧人房中悲痛哭泣禮拜懺悔,天亮後僧人忽然不知去向。
 
  十二、思維證悟無生法忍:解脫和尚在五臺山佛光寺建立精舍,讀誦《華嚴經》,並依照經文修佛光觀。祈禱文殊菩薩,現量見到後,菩薩告訴他,不用禮拜我,應該尅責懺悔,後因返觀自求,證悟無生法忍,感得諸佛現身說偈讚歎,偈云: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他啟問諸佛,寂滅之法怎麼可以宣說教化他人呢?諸佛隱身不見,只留下空中的聲音說: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十三、修習感得海神降下應時的滂沱大雨:僧人道英,年方二十,父母給他娶妻,同居五年,不行世間之事,因為聽講《華嚴經》,就舍俗出家,到太行山柏梯寺修習止觀。當時天氣大旱,但每天都講華嚴,一天,有兩人自稱是海神專程為聽經而來。法師教他們降雨,須臾之間大雨滂沱。
  修學《華嚴》,感應紛繁昭彰,可見可聞,因此勸勉大家都來積極讀誦修持,其功德唯佛與佛才能證知。金剛菩薩云:聞此法門如一切智行所集福德。
  乙三、總集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我將此普賢殊勝妙行所獲得的無邊殊勝功德都廣大回向,普願沉溺生死苦海中的一切眾生迅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佛的清淨刹土。
  雖然皓日已經當空並放射出無量的光芒,但是卻仍然有人不見,也未感受到太陽的溫暖;雖然甘霖普天而降,但是乾涸的心田仍然未被潤澤。這確實是件遺憾而悲哀的事情,也是應該同情的。釋迦世尊在《文殊根本續》中親口授記:名為阿字大德者,受持佛陀之正法,具慧功德諸尊敬,授記獲證正等覺,將悟我之諸菩提。佛陀記莂的這位大德不是別人,正是法王如意寶。法王乘大悲願力,應佛懸記,在五濁黑暗的今天,猶如大日輪遍照天下,生育眾生善根的苗芽。慈悲密云中普降九乘佛法的甘霖滋潤眾生乾涸的心田。然而今日尚有很多苦惱眾生沒有得到法王接引,尤其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人,沒有與法王如意寶結上勝緣,這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和遺憾。因為法王最大的心願即是將有緣眾生導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法王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但無緣者畢竟諸佛也無法度化。
  幾百年前藏地的大成就者菩提金剛授記書中寫道:單堅阿拉木天喇榮溝,鄔金蓮師化身名晉美,彼于菩薩四眾眷屬中,廣弘顯密教法如明日,利生事業頂天立地也,清淨所化眷屬遍十方,凡結緣者皆生極樂刹。《法王傳記》中說:我今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凡與我結上仇緣或親緣的所有眾生都引到極樂世界。雖然有東方現喜刹土,鄔金銅色吉祥山刹土等許許多多清淨刹土,可是象極樂世界那樣功德圓滿,又極易往生的淨刹卻絕無僅有,而且往生後可以成就一切所願,無勤度化一切有情……”法王在朝禮拉薩大昭寺覺沃佛像時,發願悉心畢力地弘法利生,解脫沉溺輪回中的無數眾生,使他們往生淨土,隨即入定,在境界中佛像放射耀眼的光芒,微笑著說:善男子,以後凡是與你結緣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並非是毫無根據地標榜鼓吹自己的上師,而是提醒有緣的人、求解脫的人,尤其是求生淨土的人,快快登上法王的大願船,穩當快速地往生極樂世界,成就普賢行願。
  《行願品》的注疏接近尾聲,我再次誠懇地勸請諸位有緣人:發願非常重要,尤其發此普賢無上願王更為重要。所以為了您快速地踏上解脫正道、成就諸佛功德海藏。請您與我一起追隨著大悲世尊、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法王如意寶等一切諸佛菩薩的足跡,誠心誠意地發此大願王並願在未來的生生世世之中,同行共履菩薩道。願我們都能成為同行菩薩道的伴侶。
  誰之悲願云遍覆,華藏世界十三層,
  娑婆罪苦強力牽,悉入釋尊解脫門。
  神通三昧悉自在,萬德周備號普賢,
  境界廣大遍解脫,大行大願作莊嚴。
  虛空世界及眾生,罪業煩惱無邊際,
  文殊佛母大慈尊,無盡願輪轉不息。
  地藏往昔誓願深,今于三途成依怙,
  眾生地獄若不空,願海波深納眾生。
  文殊宏願力無窮,無濁法王皓日升,
  傳法救世名普聞,永作生死放牧人。
  刹塵諸佛菩薩眾,願賜哀憐緊攝持,
  粉身碎骨不退避,恒駕願航入生死。
  內外因緣推動力,渴求與此結勝緣,
  無所修證凡庸我,自力豈能闡妙典。
  然借三土聖者教,薈萃精華巧莊嚴,
  諸有智者應詳探,勿因人微棄忠言。
  愚盲如我諸群生,不知發願遑論修,
  願同登上願海舟,泛行華嚴廣大海。
  懇乞一切諸聖眾,大興本願威神力,
  加持覆護廣流通,永作輪回除暗燈。
  如是善根等法界,如佛普作大回向,
  金剛上師久住世,教法興盛複周廣。
  無量眾生受蒙熏,斷惡奉善發菩提,
  安樂自在住法味,臨終往生蓮花域。
  聖者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之所以能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以勢不可擋的威力,廣泛地展開弘法利生的事業。凡他老人家足跡所到之處,無不樹起顯密無偏的尊勝法幢,以其強大的魅力吸引尋求解脫的苦難眾生,輕鬆自在地把他們安置在解脫正道之中。這是因為他無論在輪回中的何時何處片刻不離地駕駛著普賢行願的大船。如一九八七年親自到普賢大士應化道場發此大願,到五臺山、普陀山等也都如此。到印度金剛座反復念誦此願文,當時普賢如海行願之門頓時顯現,尊者從清淨覺性之中自然流露出歸納普賢一切行願精要的願文——《願海精髓——普賢刹之杲日》。尤其在喇榮虹光靜地中帶領廣大僧眾恒時修此無上願王。在尊者座下依止多年的我,在尊者的感染熏習之下,對此願王頗具信心,決心生生世世依此發願修行。本人朝禮大士應化道場——峨眉山銀色界,在萬年寺為主的地方,至誠懇切地祈禱與上師無別的普賢菩薩,並再再念誦此不可思議願王。當時出現的一些現象,從內外觀察緣起都很殊勝,因此當時發起強烈的心願,要造《行願品》的注疏。幾年來這個夙願一直縈繞在心頭,使我無法忘卻。終於仰仗著諸佛如來的加持、法性不變的加持、僧眾不退意樂的加持、尤其普賢上師無別聖尊的加持,今日在喇榮大密虹身成就聖地撰著圓滿。
  謹以此著疏誠作法供敬獻上師普賢大聖,惟願上師以大威神力攝持,令此法本普遍流通,永遠成為眾生安樂的源泉。
 
  益西彭措識於北方蓮花洲
  吉祥圓滿!
 
 

 
 





主持人
益西彭措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