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莊嚴寶論的開示

西元2006年08月28日

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2006/01/07)
法王噶瑪巴教授《解脫莊嚴寶論》(2006/01/07)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6年01月07~12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翻譯:(生命電視台DVD)
整理:陳佳雲
校對:普璞/華容

2006/01/07

過去雪域的大師們曾提到,即使是往聖地菩提迦耶的方向,踏上三、四步的話也能夠累積廣大的資糧。馬爾巴大譯師也提到,世上最殊勝的聖地即是印度的菩提迦耶。印度菩提迦耶是過去大師們如此羨慕的一個聖地。因此,我們現今能在這裡舉辦法會修行,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這也表示我們這個人身是暇滿中的暇滿。即使是一般性的暇滿人身也未必有如此的機會,何況是一般的人呢?所以我們應該把握這個殊勝的機會,好好修行,不能隨便。換句話說,因為我們獲得了一個珍貴的暇滿人身,才能有了如是殊勝的修行機會,所以我們要保持無錯誤之意樂來修行。

什麼叫做無錯誤之意樂呢?如果我們修行的時候,動機是與不良之意樂結合的話,這行為就會變成是具有錯誤意樂的行為。反過來講,保持清淨之三門意樂來行持的話,此行為就是具有無錯誤意樂的行為,所以我們發起一個善心是很重要。

一般所謂的善心是尋求解脫之心,而特殊的善心是菩提心,也就是說,為了一切如母有情,尋求佛果位的一種心。所以,就一般的善心和特殊的善心來看,我們盡心盡力發起種種之善心是很重要。所以,之前我提過好幾次,剛開始由尊貴的卡盧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舉辦的噶舉祈願法會,也是為了建立一個殊勝的福田。也就是說,大家聚在這殊勝的聖地一起修行,是基於一種特殊動機下舉辦的,並不是為了獲得名譽和累積財富而舉辦的。自從我自己親自參加在聖地─菩提迦耶所舉辦的噶舉祈願法會一直到現在,我仍把它當作是最殊勝的修行機會,也是高僧聚集的殊勝福田,連一剎那的時間也根本沒有想過要在這種場面宣揚自己的功德,或使祈願法會成為一種用佛法來交換金錢的市場,所以但願在座各位之意樂,也是如此。

同樣的,我在去年祈願法會的時候,曾著作了關於出家僧眾守護行為的一本小冊,所講的紀律之實踐,這並不是我個人好奇的原因。如果沒對修行有利益,也沒有長遠的目的,只是幼年好奇而趕快作這樣的一本小冊子的話,實在是沒有意義。也就是如果沒有任何根據,只是依照我自己的想法有了新規定的話,可以說沒有意義。因為這件事並不是如此,況且這是我們出家僧眾戒律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與戒律的基礎,依佛陀所規定的戒律,是過去西藏的大師們因應西藏的環境、文化而制定的紀律。也就是說,這種紀律是由過去西藏噶舉派的大師們的偉大甚深和合之意樂,我只是恢復了曾因為很多不良因素而被毀滅的部份;這並非毫無根據,僅僅憑好奇心而有的著作。所以,這本小冊子裡所講紀律的部分,並不是一兩個月或一兩年實踐的,是一直到成佛為止,要遵守此紀律,也就是說,一直到成佛,要實踐這個戒律。所以,我們受持這個戒律調伏自己的三門造作之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修行主要靠戒律,戒律清不清淨也靠僧團紀律。我們要調伏自己的意樂和要保持良好的行為,如是修行才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不然一直隨順放逸及懈怠,如何能調伏自心呢?

另外達波仁波切的《解脫莊嚴寶論》,去年已經講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打算今年講完。

註:達波仁波切即是岡波巴大師

-------------------------------------------------------------------------

【《解脫莊嚴寶論》第十三章 持戒波羅蜜多】

第二 持戒波羅蜜多 頌曰 

持相過失及功德
持戒體性及支別
各各分別之性相
增長功德及清淨
持戒果報等七義
解說尸羅波羅蜜

不持戒之過失,如果只有布施而無持戒,則不能獲得清淨之天人身。
《入中論》云,若人折斷戒律足,縱能布施享受用,終亦墮落惡趣中。若不持戒,則不能與正法相遇,《持戒經》云:人若不具眼,不能見色相,人若不持戒,不能見佛法。一個人若不持戒守戒律,他們很難解脫三界輪迴的。《持戒經》云:人若無足,何能行路,人若無戒,何能解脫。再者,人若不能持守戒律,則於佛道不能圓滿,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持戒之功德與上述所殊之過患相反的,如果能持守戒律,則必能獲得圓滿之天人身。《聖般若攝頌》云:人若持淨戒,永離諸惡趣,亦捨八無暇,常獲暇滿身。人若持守戒律,就等於他已經培養了一大片無邊善樂的沃土。《誡王頌》云:戒律如大地,所有動植物,一切諸功能,皆由大地生。因此,如果能持守戒律,就像是具有一片肥沃的田地一樣,能生長一切功德。《入中論》云:淨戒沃田中,能生諸功德,享用眾果實,相繼無斷時。再者,如果能持守戒律,則各種三昧皆能生起。《父子請問經》云:若能善持清淨戒,一切眾願得圓滿,持守戒律才能較容易的成就菩提。同經云:持戒利益有多種,成就菩提非為難。除了上述等功德外,《持戒經》云: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最勝莊嚴,持戒為眾樂之本,持戒得世間讚揚。

---------------------------------------------------------------

【法王噶瑪巴】持戒的利益和犯戒之過患,以及紀律之順緣與違緣。就戒律之負面的部分來講;比方布施等修行,如果沒有持守戒律或是以一種合法的行為來行布施的話,所修的布施亦會受的世間八法的影響。例如,如果沒有如法受持戒律的話,也許會生起忌妒傲慢等惡心。所以,修布施的時候,同時也要受持戒律,並且要如理如實的受持淨戒。

以下是我們要討論的,

---------------------------------------------------------

【《解脫莊嚴寶論》】

戒律之體性具有四種功德之相,何者為四:

一、從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淨 
三、若有違犯速行懺悔已成復戒 
四、維護戒故長以至誠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項是指如法的從他受戒,第二、三、四項皆是說持守戒律之相。
  
菩薩戒分析起來是由三種不同的戒律組合而成的:
一、清淨戒(或別解脫戒)
二、攝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三、饒益有情戒(或必須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淨戒,清淨戒的目的是要調伏身心;攝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進步;圓滿饒益有情戒是要利濟和成熟眾生。

別解脫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眾。《菩薩地論》云:菩薩戒之別解脫戒由七眾受之。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彌 五、沙彌尼 六、男居士 七、女居士。此七眾復有在家、出家之分別地。已受菩薩戒之七眾皆必須斷捨損害他人之事。別解脫戒之體性是自利的,而菩薩戒則是要利他的。《無熱子請問經》云:不是為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為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為了得帝釋王身、大梵王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為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為了懼怕墮地獄、變畜生、生閻羅世界而持戒。菩薩是為了樹立佛陀之行儀而持戒;是為了利益有情,為了帶給有情眾生幸福和快樂而持戒的。

-------------------------------------------------------------

【法王噶瑪巴】這邊所講的律儀戒,這部分可分為「共」與「不共」兩部分。共的部分是七種別解脫戒,不共的部分是菩薩戒。密宗也有五種密戒。這裡主要提到的是守持戒律的動機,必須是依前面所講的一般清淨。受持戒律的動機,不能是為了獲得人天果位,也就是說不該只為了得到增上身而受持戒律。不能是為了要受生帝釋王與梵天王而受持戒律。不能因畏懼地獄及畜生之痛苦,以及害怕被國王懲罰或順從他人的威權下而受持戒律。

那麼受持戒律時,要保持如何之動機呢?為了一切如母有情安立佛果位,也就是說為了所有的眾生而來受持戒律。這部分有一個故事,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佛陀為了調伏難陀,把他帶去天堂,讓他看天堂的美麗。難陀看到天堂之完美,一直想享受天堂的快樂,於是他為了受生天堂而受戒。後來,佛陀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不要接近難陀!因為他受持戒律的動機不清淨,他只為了獲得天堂的快樂而已。」之後,佛陀把他帶去地獄,讓他了解地獄之痛苦,這時候難陀問,這邊為什麼一個人都沒有呢?地獄鬼卒回答,這是難陀安住的地方。因為他為了得到天堂的快樂守戒,如此之因緣,令他往生後,受生天堂,一直享受快樂。最後,到死亡的時候,他將從天堂墮落地獄,去受長時間的苦。所以,這個地方是專門為他安排,是他未來墮落地獄受苦的地方。佛陀如此之善巧方便的教化,徹底改變了難陀的心態,後來他便真的為了得到解脫,而守持戒。從這個故事,我們能夠了解到天堂和人間的快樂,並不是堅固圓滿的快樂。另外,如果受生帝釋天和梵天王的話,最後可能會變成世間中最下劣的奴才。這說明了,為了得到人天的快樂而守持戒律的話,我們的目的就會是太狹窄了。

一般戒律的部分,有內外的戒律。特別是在我們家鄉,雪域興盛的別解脫戒,過去的大師們提到,因為整個西藏大乘佛法非常興盛的關係,雪域所興盛的一切別解脫戒的律儀,可以說是基於菩提心受持。所以外戒別解脫戒的律儀也好,內戒菩薩戒也好,密的密戒也好,極密的五戒都是一樣,為了利益如母一切有情安立佛果位而受持。如此一來,受持戒律的行為便會非常圓滿。要不然,如果像上面所提到故事一般,是在不正確、不如法的心態下來受持戒律的話,便不能成為正確的修行了。

---------------------------------------------------------------
【《解脫莊嚴寶論》】

從不共的觀點來看菩薩戒之違反,寂天論師依《虛空藏經》云:如王之根本墮有五種,如臣之根本墮亦有五種,再加初修業者之八種,一共是十八種根本墮。此外,還有十四種之分墮,菩薩皆應嚴加防範。比如說:

「奪取三寶物,其罪等他勝,捨棄正佛法,二者能仁說,
奪比丘袈裟,擊之毆打之,或置於牢獄,造因使還俗,
縱彼使破戒,不淨比丘者,或行五無間,堅持諸邪見,
令眾人恐懼,皆為根本墮,世尊如是說,於彼初機人,
未習深觀者,講說空性法,於彼己入佛,令退失菩提,
令捨清淨戒,趨向於大乘,或說所學法,不能斷煩惱,
或令趨外道,或讚自功德,或恭敬利養,譏毁於他人,
或言自能忍,說邪見怪談,或用種種計,罰害諸沙門,
或以非法物,供養於三寶,或已受納之,或使壞禪定,
或奪修禪量,取念經供物,以上諸惡作,皆為根本墮,
是諸有情眾,墮大地獄因。」

尊者金州依《菩薩地論》云:菩薩須知有與四種他勝罪相等之過失及其他四十六種應捨棄之。前者之略義,據《菩薩戒二十頌》云:
「為利養恭敬,自讚而毀他,於諸受難困,痛苦無依者,
慳吝不與法,若有來謝罪,堅拒不忍受,以嗔恨心故,
毆擊於他人,或復令他人,退失於大乘,若來求法者,
授與相似法…。」

同論中說,四十六種支分罪云:

「不以三門供三寶,心隨貪欲無饜足,不恭敬早受戒者,他來慰問不酬答,於他延請不受許,他施資具拒不受,誠心求法不為說,不饒益諸破戒者,不修使人生信法,少行利他之事業,不信菩薩開遮行,貪邪命法巧取受,心隨掉紛聒不靜,於輪迴不生厭離,於惡聲譽不護雪,不助他人去煩惱,於他罵等輒還報,於他誤忿不往釋,他來悔謝拒不受,相續忿他不力捨,以愛染心御徒眾,不去懶惰懈怠等,愛染心說無義語,不求定心之教授,不除五蓋之定障,貪著靜慮法味樂,輕謗聲聞諸法教,捨自大乘修小乘,不精佛法勤外論,勤修外道且愛樂,憎謗餘大乘傳承,因愛恚自讚毀他,因慢不往聽正法,宣書義勝於師說,於應助伴不往助,對於病者不供事,不憐他苦為其除,對放逸者不規勤,於己有恩不圖報,於他憂惱不開解,有財不施來求者,不行利益眾生事,不能隨順彼心轉,他實有德不讚揚,不現怒相做調伏,不現神通作怖攝。」

--------------------------------------------------------------

【法王噶瑪巴】我也會碰到有些人來問這樣的問題─「你被認證為噶瑪巴,也有人把你當成佛,而當有人問到你一些非常隱密的事情,或者是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你怎麼回答?」

那麼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即使要說,「我是噶瑪巴」這幾個字,就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的傳記裡,就有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說到:「你是噶瑪巴嗎?你是噶瑪巴嗎?」那麼當他這樣自己問自己的時候,他如此回答自己說,「你不要說你自己是噶瑪巴,連要變成噶瑪巴的眷屬,即使是一條在他面前的狗,也要累積很多世的資糧,那就更不用說,要變成真正的噶瑪巴了。」

同樣地,在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傑的全集中,也有以偈頌的方式作這樣的敘述:「糞碎如同大風飄,強大宿業被坐床。」這個偈頌的意思就是說,通常大便乾了之後的糞碎隨風飄散,說不定它幸運地飄到了寺廟等殊勝的聖地,由這個譬喻來說明,他也是因為過去的業力得到這樣一個噶瑪巴的頭銜,並不是說自己真正就是大寶法王噶瑪巴。

過去的祖師們,無論是以謙虛的態度,或者是如法的行為來說這些話,那像我這樣的人,是連講這類謙虛的話的資格也沒有的。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我也沒有什麼能力,可以承諾說自己就是噶瑪巴。

但是別人向我提問的時候呢,如果像上面論中所說的「誠心求法不為說」,如果有人真誠地提問時,而我們不給予回答的話,那麼就失去了一位菩薩的風範,也違背了菩薩的行為,所以有時候不懂也得裝懂地作回答,就像我過去說過,非成就者,也得擺出一位成就者的姿勢,非上師,也得擺出一位上師的姿勢,來回答問題。

---------------------------------------------------------------
【法王噶瑪巴】同樣,「於惡聲譽不護雪」所說一般,這也是非常重要。因為有人批評你、指責你等等,出現臭名的時候,一定要想盡辦法斷除這種臭名。用如何之方式斷臭名呢?如果因有人誤會而出現的一種臭名的話,要用種種的方式表白真相,要化解他人的誤會。如果真是自己犯錯的話,更要盡心盡力修正自己的行為,改善曾出現的臭名。有些大德,遭人批評的時候,他認為自己並沒有如其所說,於是面對他人如何指責也不在乎,認為這是業力的關係,就讓對方盡量講,認為其所說的不過是一種虛話而已,便懷抱如此的心態,不予理會。然而我個人覺得,一個修行者,對於自己當然可以不在乎。但是對於佛法事業整體來看,還是要想盡辦法來斷除臭名,因為有好的名聲也是很重要的。尤其當你是一位大德的關係,很多的信徒非常在乎你的行為。當你自己出現臭名的時候,那麼對信徒的修行上也會有很大的損壞,而且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同樣,當你的聲名遠播的時候,也有鼓勵他們修行的作用,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上也會產生正向的幫助,所以我們應該要留意好的名譽與臭名,這不是為了私人利益,而是為了眾生和佛法。總之,一位大德的一舉一動是會影響很多人的,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因為當很多人在乎你的時候,是很容易發生一些問題;也很容易生起很多的功德。當你出現問題的時候,人們會感到失望,也會排斥。而當你令人們看到功德的時候,人們也會心甘情願地尊重你,所以一定要謹慎。

--------------------------------------------------------------

【《解脫莊嚴寶論》】「攝善法戒」 

這是在說受了菩薩戒以後,為了成就菩提的原故,而作種種身口意善行。因此,攝善法戒就是菩薩所需要行持的各種善法之戒。這些善法是指什麼而言呢?《菩薩地論》云:得了菩薩戒以後,就應該一心精進,勤修聞思修各種善法。除了對上師要恭敬承事,還要勤作各種佛事。於諸病人應侍奉湯藥,為作祈禱;常行施捨,並讚揚他人之功德。對別人之福德隨喜,對譏笑毀謗要忍受。所作之功德要迴向菩提,常發善願,常供三寶,常行精進,慎不放逸。恒思學處,了達戒相,常護諸根,飲食有節。於初夜及黎明時,不可貪睡,精勤修持諸瑜伽法,於善知識及諸賢士,常行親近。於自謬誤,常行觀察,善不除遺。上面所說的法,予以行持、守護及增進,就是菩薩之攝受善法戒了。

---------------------------------------------------------------

【法王噶瑪巴】接下來「攝善法戒」的意思是總結所有善法的一種戒律。恭敬上師等如上所述,「上師」這個名詞,無論顯密,指的是功德很圓滿的意思。也就是說,很貴重的意思。什麼貴重呢?具足殊勝功德故,而功德如同珍寶貴重的意思。梵語裡,「上師」這個名詞梵語為「咕嚕」。咕嚕的意思就是貴重的意思。上師這個名詞的意思,在顯密都有解釋,特別是密宗,非常重視上師。所以,我們修密的信徒,以密宗的教導,修上師相應法,依照上師的教導修行,讓上師歡喜,「修行供養」是最為殊勝之供養,是非常重要的。

---------------------------------------------------------------

【法王噶瑪巴】至於在幫助病人方面,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曾為了一位生病的比丘,親自地為他照護,甚至是幫他清理大小便,是有這樣的歷史記載。

但反觀我們,雖然身為佛陀的追隨者,但自己還以為自己是高高在上,很尊貴的樣子,因此,也不要說能夠放低身段去照顧陌生病人了。即使是在出家僧團中,師兄弟有人生病了而能以慈心地去照護,這一點我看都已經很難了,那就更不用說以慈悲平等的胸懷去照顧不認識的病人。

因此不管是對轉世的仁波切、上師們也好、一般的出家師父們也好,都要能提供照顧,並且也能為其他的病人做照護,這是很重要的。

身為菩薩行者,不是時常都在祈願能夠成為良藥,成為良醫,能夠去除眾生的病痛嗎?不是都經常這樣發願的嗎?所以我們要能去照顧病人,無論是用修法祈福的方式,或者是真正的去幫忙,實際的去照顧病人,對於我們修行來說,是很重要的。

在現在的社會裡,特別是我們西藏佛教,有些出家眾,把自己搞得很威風,做出一副很有辦法的樣子,但是要能真正實際的去關心、照顧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的。

這些出家眾,好像高高在上,只會做利益他們自己的事情,而對於社會當中需要幫助的人,則不聞不問。對我們西藏社會來說確實存在這些問題。當然也會有一兩位,是真正在做,但是以整體社會來說,則是很少的。

在佛法當中,也講到很多有關要修持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教誡;也講到,自利全部都捨棄,去做利他的事業,甚至是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業,都要無私的奉獻。可以把三世的一切善業,都能夠布施出去。但是我們真正的睜開雙眼,去看實際的情況時,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實際去做的人,這些教誡,好像也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如果情況變成這樣了,就不好了。

所以不管是轉世的仁波切也好,出家的師父也好,應多去醫院來關懷探視病人,即使你沒有辦法真正的去護理那些病人,但是你們多看看那些病人,說不定你們也有這個加持力,可以對病人的病情有些幫助。縱使對病情沒有幫助,但是你們也可以好好的來慰問病人。

但如果去醫院探視病人只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名聲,或別人對你的讚許,才去的話,那麼你就不要去了。相反地,如果能真正的從內心生起悲心,並且是為了要利益病人的心,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才去探視照顧病人的話,那我是非常歡喜的。歡迎你們、請你們一次又一次的去看望病人。

對我個人來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我一定也可以去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並不是因為我很有能力的原故,而是因為我深深體會到佛陀的深廣悲心,以及如何的利益有情。同樣,過去西藏的很多大成就者,也保持著一顆慈悲心,為了利益他人,連自己的身體與生命都能佈施,諸如此類感人的傳記很多。

就像第十世大寶法王,當他的上師-夏瑪巴卻吉旺秀(人名)生病的時候,舉凡蓋棉被、舖床墊,甚至是清理大小便也都由他來效勞。不分畫夜地坐在上師的門口,守護與照顧著上師,就連一剎那的時間也沒有怠慢鬆懈地輕鬆睡覺,更何況是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架子呢?尤如拴在上師門口的一隻狗,一直守護、照顧著上師。

若我們也能如此做的話,則不僅是對別人有利益,對自己而言也是累積福德資糧的機會。

我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因為有這些前例的因緣,自己的心中才生起這樣的想法,不然以自己的力量,要生起這樣的想法,是很難的。在座的,不管是轉世的仁波切、上師,還是一般的出家眾,一旦有照顧護理病人的機會,就要去照顧,並且要如理的去照顧,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特別是轉世的仁波切們,在財物各方面都比較充足,如果能夠幫助醫院,或幫助照顧病人的話會很好的。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去蓋一個醫院,那麼對於正躺在醫院裡的病人,能夠提供幫助的話也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一)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二)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一)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三)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四)影片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