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佛教常用一個成語「慈悲喜捨」,也就是四無量心。如《彌陀讚》中的「彌陀佛大願王,慈悲喜捨難量」;《瑜伽焰口》中:「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慈悲喜捨皆具足。」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但是漢傳佛教的重要教義,在南傳、藏傳佛教中也非常重視。如南傳的《阿毗達摩》第九章就有專門的介紹;在藏傳的很多經典開頭就是四無量心,如《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開頭即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這是慈;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這是悲;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這是喜;于諸眾生遠離貪嗔癡,心住平等捨,這是捨。
慈,是希望一切眾生幸福快樂。主動去關愛或憐憫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使他們獲得快樂。即使與我們完全無緣的人也不例外。佛門有偈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發自內心的情懷,與世間的愛不同,完全超越世間的一切煩惱。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行慈呢?遇見有人幾天沒吃飯,給他飯吃是慈;遇見老人過街怕被車撞,牽他們過街是慈;在公共汽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是慈。祇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幫助別人,愛護小動物、花草樹木都是行慈。行慈會使別人得安樂,但那祇是一時的安樂,是不長久的。要勸他們種安樂因,才永遠得安樂。如勸他們放生、印經、護持三寶等,他們自己行慈種了安樂因,便會永遠安樂。如〈結齋偈〉云:「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慈對修行大有益處,有助於去除嗔心。
悲,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希望拔除他們的痛苦,是與冷酷的行為相反的。我們人類及其它傍生每天都在受各種痛苦,如生、老、病、死等四苦,乃至八苦、無量諸苦。三惡道的苦更是多得不可說。看見動物將被殺,我隨緣買下來放生是悲;有人生病無人照顧,我們主動去照顧是悲;看見眾生被殺又不能救,我們念佛或往生咒助其往生淨土是悲。總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都是行悲。但所行這些悲祇能使他們暫時離苦,若要他們永遠離苦,那才是真正的悲,智慧的悲。要給他們開示佛法道理,讓他們去惡近善,多種善因,使他們永絕輪迴,也就永離眾苦因了。
喜,是歡喜、隨喜、恭敬、讚歎,就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福德,是恭喜別人,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對他人的嫉妒與不滿。看見別人做善事,我們隨喜讚歎;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歡喜,自己也獲隨喜功德的利益。看見有人學習佛法,要隨喜恭敬。學佛將來必定成佛,可以脫離輪迴,免除生老病死苦,這是人生一件最大的要事,最應該讚歎隨喜。我們看到任何人得到快樂,要時時隨喜,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
捨,是沒有執著、沒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及任何事情的心境,平等的態度是其特相,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偏愛和執著的功德心。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起一點兒憎愛執著。做了好事不記在心裏是捨;做了不如法的事,懺悔以後不再放在心裏是捨;佈施時不執著功德,三輪體空是捨;把慈悲喜捨的功德通通捨掉,不執著,那才是真捨。對眾生沒有貪嗔癡的心,平等對待,那就是于諸眾生遠離貪嗔癡,心住平等捨。
「慈悲喜捨」之所以稱為「四無量心」,都是由眾生而來。因為眾生無量,所以福德也無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現在能做圓滿嗎?不能。四無量心能做圓滿的祇有佛。正如《瑜伽焰口》中說的一樣,佛才是慈悲喜捨皆具足圓滿的人。因此我們想要把四無量心修圓滿,那祇有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最後完成佛道,四無量心就能做圓滿了。
|
主持人 |
清 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