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多麗斯‧萊辛 摘諾貝爾桂冠 2007/10/12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萊辛的大名在台灣各大學英文系所與文學圈可謂人盡皆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通常都是在五、六十歲獲獎。本月廿二日將歡度八十八歲大壽的萊辛,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她可獲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

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自一九○一年頒發以來,第十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繼哈洛‧品特在二○○五年得獎後,英國作家三年內第二度戴上文學桂冠。

瑞典皇家學院在頌詞中稱讚萊辛為「女性經驗的史詩家,以其懷疑的態度、強烈的感受和靈視的力量,讓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接受詳細的審視。」

萊辛早年曾是諾貝爾桂冠熱門人選,最近十幾年因為從事科幻小說寫作而被視為不夠莊重,遂從名單淡出。她並未料到自己會得獎,新聞發布時去醫院探望兒子。

萊辛搭計程車回到倫敦北區住所時,大批記者已在門外守候兩小時。萊辛談到「等候」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情時表示:「我感覺在候選名單上好像已經有四十年了,你不可能每年都懷抱高度期待的心情,興奮效應會慢慢遞減。」

萊辛用撲克牌術語「同花大順」描述得獎感想:「我已經贏遍歐洲所有的文學獎,一個也不少,所以我很開心能夠囊括所有獎項。」

有點重聽,講話直率的萊辛,稍後告訴記者:「我要進房接電話了。我保證會上樓搜尋一些得體的字句,作為日後發表談話之用。」

二○○四年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得知萊辛獲獎後,直說這是「遲來的榮耀」。然而,撰寫《西方正典》的美國文學批評大家哈洛‧卜倫卻說,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萊辛「純粹是基於政治正確」。

卜倫說:「雖然萊辛女士在創作初期寫過好幾本品質令人欽佩的作品,但我發現她最近十五年的作品相當不忍卒讀…四流的科幻小說。」

卜倫不是第一個批評萊辛寫科幻小說的人。萊辛曾回嗆批評者:「這些人不了解的是科幻小說裡面,存在我們這個年代最佳的社會小說。」

掙脫桎梏 萊辛寫貓像野獸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張佑生/台北報導】

十四歲輟學,十五歲逃家,結過兩次婚也離過兩次婚。質疑男人有啥用,卻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家。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一直努力從各種標籤桎梏中脫逃。

多麗斯.萊辛創作類型多元,有「變色龍」之稱。她在國際文壇赫赫有名,但在台灣卻不是主流作家,書籍銷量約在兩千到四千本之間。

萊辛在台灣出版的書有六本,分別是時報的「金色筆記」、「貓語錄」、「特別的貓」,天培文化的「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以及一方的「我把我的心遺忘在遠方」與「一封未投郵的情書」。

萊辛在蠻荒的辛巴威長大,母親卻期待她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仕女生活,將她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萊辛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

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稱讚她書寫女性經驗的成就。她在一九六二年發表的小說《金色筆記》,幫她奠定女性主義先驅的偶像地位,但她始終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者,且批評女性主義運動過度建立在意識形態上。

偏偏萊辛的最新科幻小說《裂隙》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但萊辛坦承,自己並不想住在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

萊辛在一九八○年代陷入短暫的沉潛期,她決定測試作家名號在出版界到底有多重要。她以筆名投遞小說手稿,遭到退件。一恢復真名,小說便得以出版。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多麗斯.萊辛愛貓成癡,曾出版「特別的貓」與「貓語錄」兩本貓書,記錄她生命中貓的身影。同樣是貓癡作家的心岱說,萊辛筆下的貓必須打鬥、獵食與被捕獵,就像野獸一樣,有非常殘酷的一面,透過她的眼睛,可以看到貓咪的另一面。 【2007/10/12 聯合報】

◎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壽之吻」
╱傅正明/斯德哥爾摩報導 2007-10-12 03:31

摘取諾貝爾桂冠的作家很少不是七、八十歲高齡的作家,以他們的終身文學成就贏得這項殊榮。西方批評家把這種情況戲稱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死亡之吻」。中國人喜歡講並喜歡聽吉利的話,我把這種情況稱為「高壽之吻」。

2007年諾獎頒發給八十八歲高齡的作家萊辛,就是又一次「高壽之吻」。

這次評獎,對於瑞典讀者來說,大都認為萊辛獲獎是實至名歸,尤其是在諾獎公布現場的婦女作家和記者感到非常高興,但對於批評家來說,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意外。例如瑞典的兩家大報的預測都沒有命中。幾天前的《瑞典日報》預測的前三名是義大利作家馬格利斯(Claudio Ma-gris)、澳洲詩人莫瑞(Les Murray)和美國作家菲力普‧羅斯(Philip Roth)。11日當天《每日新聞》預測的前三名,是美國作家菲力普‧羅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和美國女作家歐慈(Joyce Carol Oates),我還瀏覽過不同日期這兩家報紙和別的報紙,都沒有人預測萊辛。這也許是因為,從年齡的角度來看,自從1990年頒發給時年八十六歲的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 Paz)之後,就再也沒有頒發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作家了。萊辛雖然十多年前就被提名,多年前一度是瑞典批評家預測的熱門人選,但在近幾年的預測名單中,萊辛完全出局了。就女作家來說,每年呼聲較高的候選人都是歐慈。

當然,這並不意味批評家不看重她的作品。她以小說為主的作品,被翻譯為瑞典文的,將近四十本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仍然是1962年出版的小說《金色筆記》。她的書在書店賣得很好,在圖書館的借出率也很高,在瑞典擁有廣大的讀者。

萊辛是一位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世界主義者。她兩次不成功的婚姻使她扮演了妻子、母親和女強人的多重角色,因此,許多作品都染上女權主義色彩。此外,種族隔離和後殖民問題,也是她涉獵的範圍。她的創作風格多變,小說既有現實主義的描繪,也有魔幻寫實主義的想像,充滿反諷色彩和悲劇情調,同時揉合了這位飽經憂患的婦女對人類歷史進程深刻的哲學沉思。

◎真正的實至名歸!
╱劉森堯 2007-10-12 03:31 調整字級:

多麗斯‧萊辛近年來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呼聲甚高,可惜總是錯身而過,隨著年華老邁,有人認為已經是不可能了。這回許多人大感意外,事實上,我認為她早在1960年代寫出《金色筆記》時就應該得這個獎了,真不知道諾貝爾委員會那些人心裡在想些什麼。

近二十年來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名單中,真正數得出實至名歸的人我認為不出四個:1988年埃及的馬富茲,1998年葡萄牙的薩拉馬戈,1999年德國的葛拉斯,第四個毫無疑問就是今年的萊辛女士了。

萊辛壽命活得長,相對的創作生命也長,她出生在伊朗,前半生有二十年時間在南非度過,1950年代回到英國之後才真正展開活潑耀眼的創作生涯,她從來就是屬於第一線的多才多藝的創作家,特別是1962年出版《金色筆記》之後,成為英語世界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不管是獨特英語文體的創造,或是對兩性世界的細膩觀察所形成的尖銳主題,二十世紀下半葉,除了美國的索爾‧貝婁之外,很少有人寫得比她更好。

《金色筆記》確然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少見的偉大傑作之一,儼然是剖析二十世紀中期西方文明世界有關女性成長和兩性關係的一篇精采史詩,冗長而不囉嗦,尖銳而不偏頗,細膩而不乏味。誠如作者在1971年為這本作品補充的序言所說,這是一篇有關當代意識型態的坦誠告白,同時也是一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戲劇,其知性取向和複雜的程度遠遠超過只是被視為一篇女性自我覺醒之論述的層次。萊辛在寫這篇作品時,毋寧是充滿極大野心的,她描寫1950和1960年代的英國社會,視野卻無限的寬廣,她展現了←古共通的主題:男女兩性之間的對立衝突、事實與謊言、真實與虛構,以及忠誠與背叛。總的說來,這是一本複雜而充滿知性的精采傑作,也是一本讀來樂趣無窮的小說。

萊辛近年來年事已高,深居簡出,相信這次得獎,恐怕連她自己都感到意外,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除了可以過一個快樂的秋天之外,也希望她活得更長一些,好好享受這遲來的榮耀,這是她應得的。



◎台灣學者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萊辛風格多變 寫作生命力旺盛

日期:2007/10/12 09:21 記者:【丁文玲、吳垠慧/台北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由英國作家萊辛獲得,台灣的學者多肯定萊辛的文學地位,但對萊辛的獲獎與作品解讀,則各有不同角度。

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楊薇雲表示,萊辛的成就大致可分兩部分,一是寫作風格不停嘗試新的挑戰,求新求變。她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不同驚喜,曾有批評家形容她為變色龍。另一方面,萊辛的作品一直秉持異議分子對社會主流的思想觀念價值提出質疑與批評。

楊薇雲指出,萊辛曾說,人是慣性的動物,經常會懶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說能讓人對自己以及四周的社會現象重新思考,提出質疑,她就達到了小說應盡的責任。

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奭學則表示,萊辛得獎,讓他感到有點意外。因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以她的女性主義色彩為政治正確的考量,比她更尖銳、前衛的女性主義作家所在多有。如果是以文學成就考量,那麼萊辛作品的品質,似乎還不達世界第一,她雖才氣煥發,但絕非一代大師。

不過,李奭學認為萊辛的寫作生命力相當旺盛,應該不會像其他作家一樣,因為得獎而終止寫作生命。他建議,讀者不妨以平常心來讀她的作品,女性主義作家多少有思想家的色彩,但讓文學回到文學,不牽扯政治,比較好些。

台大外文系教授劉亮雅指出,萊辛除了女性主義,她某段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熱衷,曾是共產黨員的身分,也是世界矚目的焦點,或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對這部分也有考量也未可知。

時報出版總經理莫昭平、天培文化發行人蔡澤松都讚揚萊辛寫作風格上的多變,關注層面的多樣化。萊辛從極為複雜的長篇小說到平易近人的小品都十分精采,對於女性主義、社會、種族等各題材也廣泛關心。

像她的代表作《金色筆記》,是以短篇小說為骨架,由四篇不同的筆記本獨立存在,章節之間可以跳躍閱讀,然後又從這些獨立的筆記本中發展出一個新的故事,複雜、嚴肅、分量十足且能量旺盛。但像是《特別的貓》、《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等,又相當地易讀。

蔡澤松表示,萊辛在伊朗出生,但在移居英國之後,可說是英國國寶級的文學家,她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獲獎年紀最高的一位,「這是遲來的榮譽,這次頒給萊辛,可能也是考慮到她年事已高。」





◎愛貓成癡 她寫來冷靜又熱情

日期:2007/10/12 04:39 記者: 陳淑英、吳垠慧/台北報導
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的寫作樣貌極為豐富,有長篇小說《金色筆記》這樣形式複雜迷離的代表作,也有書寫愛情、貓咪迷人易讀的雋永短篇。其中,最特別的是,愛貓成癡的萊辛關於貓咪的作品被翻譯超過五十語種,廣為各國讀者喜愛,這可說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中不曾有過的紀錄。

翻譯萊辛與貓有關的著作《貓語錄》及《特別的貓》的彭倩文表示,「一般人寫貓多寫貓很柔軟、很可愛、很熱情的一面,但萊辛不一樣,萊辛筆下的貓,很冷酷。」

彭倩文說,萊辛寫貓的筆很冷靜,不斷觀察、自省,反覆省思她與貓、貓與整個環境的關係。

「一般對貓的寫法,多半以詩意的筆調呈現出貓的柔軟與貼心。但萊辛是從宏觀的角度切入,述說貓在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裡如何生存,進而描述她與貓相處的經驗,以及她對每隻貓性格的觀察與分析。」

「剛開始看文章時,被萊辛嚇到。」彭倩文說,《特別的貓》原文約有十萬字,她譯好後覺得味道不對,「太柔太硬都不對」,但她想要修卻修不出來,擺了一兩年後才擇其中篇章先出《貓語錄》,後來才出《特別的貓》。

《特別的貓》原著有多可怕?彭倩文舉例,故事描繪萊辛在非洲的童年生活,鄉下地方有很多家貓、野貓,因為數量太多,多到要處理,例如買藥、捕殺,「這些殘酷現實世界的描述,對愛貓的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事。」

「雖然萊辛寫貓很冷靜,但也有柔情,只是用一種抽離的角度。」彭倩文說,「她對貓流露的深情,卻又能採取觀察與辯證的視角來書寫。即使是小品的文章,都可以感受到萊辛的冷靜與熱情。」

台灣愛貓族聯誼會會長、作家心岱表示,一般人寫貓常用補償、轉化的感受將貓擬人化,但萊辛「有雙特別觀察的眼」。

她舉《貓語錄》描寫一隻因病失去一條腿的貓,必須過著三腳殘廢貓的殘酷屈辱生活。「若無觀察的力量或理性精神是寫不出來的。」心岱說,換做是她,「不敢碰觸貓很痛苦很殘酷的一面」,因為她實在「過不了那一關」。

摘錄萊辛《貓語錄》

他就像很多人一樣,有著互相矛盾的兩種個性─巴奇奇一直都十分驕傲聰慧,他是我見過直覺性最強的一隻貓,但就像那些一輩子都不曾為生活打拚,不曾奮力在世界爭取一席之地的好命人,內心都有個脆弱的角落一樣,在這隻英俊的野獸心中,同樣也隱藏著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格:他有時會喜歡裝模作樣,就像老派的演員一樣,常愛用誇張至極的語氣,來營造出情感的強烈,灑狗血式的戲劇性效果。....

我們聽說手術很成功,而他現在已經是一隻三腳貓了。那天早上,他趴在我的床上曬太陽,一隻長而優雅的爪子隨意搭在另一隻前掌上,而我撫摸那條即將被切除的腿,滿懷愛意地搓揉那蜷曲起來握住我手指的爪子,像他小時候我常做的那樣,把手指插進他蜷縮的腳掌裡去時,他那小小的爪子立刻繞過來包住我的小指尖,一想到那毛茸茸的美麗前肢將會被扔進焚化爐裡,我就不禁悲痛欲絕。





主持人
諾貝爾文學獎


新華網 英國作家萊辛榮獲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
近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