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5/02/05 02:00:20

中觀宗宗義

敦珠法王 造論

談錫永 譯釋

【正文】中觀宗分二:外宗、內宗。

外宗說無體性,屬粗品;內宗說了義大中觀,屬細品。

外宗複分為二:中觀自續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釋義】一向以來,漢地學者都無中觀宗分外內二宗的說法,此實緣未明中觀次第之故。今敦珠法王此論,當可啟發學人作深入研究。

大中觀(Mahamadhyamaka)另有他空派(Shetong),即西藏覺囊派( Jo-nang Pa)之所宗。彼宗稱之為他空大中觀,說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為實體(真常),即同漢土之華嚴、天臺,亦即《大乘起信論》的見地。此宗于西藏為格魯派宗喀巴大士所力破,斥之為錯見。宗喀巴大士的說法傳來漢土,即成為真常唯心的判教。

然而他空大中觀實非了義大中觀。了義大中觀雖亦說如來藏,卻未以之為真常,僅視之為一清淨心識境界,能自顯現功德。譬如大日,能自顯現光明,卻不必因光明顯現即執大日為真常

故于大中觀,必須作他空離邊了義等簡別,不能因其都說如來藏即視為一律。此處敦珠法王唯許了義大中觀為內宗,未說不了義的他空為內宗。

若站在修道次第的立場,外宗雖非究竟,卻亦為道次第之所依;且他空亦非錯見,蓋行者修中觀亦須以此為道次第中一次第見地,如甯瑪派修心識光明(道光明),即由他空起修。然後漸次離邊,以直證了義,故僅能說他空為非究竟。

且須注意,依了義大中觀的見地,給判為性空唯名的應成派實亦非究竟,是故判為粗品,判為外宗。這一點,很值得學者深思。

一、外宗

一自續派

【正文】毘婆沙部、經量部及唯識宗,三者宗義皆落體性邊,故未能離實執之戲論。自續派則立于中道(Madhyama),蓋以一切法本不落兩邊,具中道自性故。

自續派許一切法於世俗顯現中為有,即於顛倒心之覺受中為有,而於勝義離顛倒之覺心中則為無。

此派建立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皆複分為二。於世俗諦可分為——凡所顯現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顯現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於勝義諦可分為——

斷除單邊戲論之離一勝義(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等。

斷除多邊戲論之離多勝義(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無因生等。

【釋義】自續派建立世俗有、勝義無,自了義大中觀看來,仍落相對法(有無即是相對)。此即如《楞伽經》之說一百八句義,所有句義皆相對法。凡相對法皆屬邊見,故非了義。

於世俗諦,可舉例說明。如雲,世俗執此顯現為實有,是正世俗。雲具因果力用,如能化為霖雨。若雲現蒼狗之形,執此顯現為蒼狗,即是倒世俗,以雲所現之蒼狗無因果力用,如不吠、不守夜等。

兩種勝義,譯為離一離多乃取其涵義而譯。嚴格的定義是,離一勝義須藉同義異名而建立,離多勝義則不能藉異名。如說芽非自生,可說種子的同義異名,由是說芽非由生;若離多邊,則不能如是建立,如說芽非他生,若仍說種子的同義異名,則反易證成芽由他生。

【正文】世俗諦定義,為能被考察智所破,故經不起考察;勝義諦定義,不為考察智所破,故能經受考察。

據此,於認知世俗、認知諸相時,即不能用非有來否定,僅能知其無實體自存。

【釋義】能為考察智所破者,如瓶,一經考察即知其無自存的實體;若無為法,以離緣起故,即不為考察智所破。以是之故,此派主張究竟一乘,以聲聞、緣覺所證,非為究竟,非無住涅盤。

然而說瓶無自性,卻只能說瓶不是以瓶的實體而存在”(瓶無真實存在的實體”),僅能如是表達勝義,不能說瓶自性非有。因為依考察智僅能考察瓶是否以實體自存,而不能考察瓶的實體為有為無。

【正文】外境與內識皆具空性,故僅許於有無都不作增損區別之根本智。此如師子賢論師於《般若現觀莊嚴論釋》中所雲——

以此根本智 即自存本覺

【釋義】若增損有邊,或增損無邊,則必執世俗為實有,或執世俗為虛無。二者皆失中道。

說根本智為自存之本覺,以自存即離緣起故。以離緣起,然後始能於有無都不作增損。

【正文】能破之於所破(此如世俗諸相),由量及因明正理建立。此即金剛句(rdo-rje gzegs-ma)之於因上考察;破有無生(yod-med skye-gog)之於果上考察;破四句生(mu-bzhi sky-gog)之於因果二者上考察;以無上緣起作隱義同類因遮遣;以離一多作顯義遮遣。

【釋義】本段所說為因明五支,即五正量。

金剛句為決定義,如言佛寶,此即由加以考察,證成佛寶此義。如是即為因上考察。

破有無生,即謂非有、非無。破四句者,則謂離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等四句義。此中考察有無即果上考察;而考察一切相對句義,則為因上考察。故破四句生即同時考察因果。

隱義遮遣必用同類因。如雲以緣起故,五蘊非我。五蘊之同類因。如是破執五蘊為我。

顯義遮遣,則將五蘊一一分析,謂色中無我,以至受想行識中皆無我。故其遮遣僅能說之為,而不能說之為——“五蘊中無我五蘊非我,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分別。

【正文】是故於幻相(此即為外宗所力圖建立之境),本宗對此遮破,不能用隱義同類因,因其已離範限,僅能引顯義遮遣用以排除,即僅能排除其為實有。如是,自續派許假定建立之無生自性為勝義諦,離戲論如虛空。

【釋義】何以自續派不能作隱義同類因遮遣?蓋依其安立二諦定義,于因明五支中僅四支可用。若用來遮,則與定義相違。如瓶,不能謂其非有,僅能謂其為無實體有”(無有)。此已見前說。

如是,此派局限處即在於此。故于如來藏,即僅能說有垢無垢,而不能說非淨非染。由是勝義建立亦僅能定義為無生

【正文】此派建立勝義無而世俗有,仍犯落常斷二邊之過。

此派於離戲論之假定(無生自性),僅憑顯義遮遣而了知,實非了義,因其用以破除戲論之智量,本身即未離戲論。

【釋義】僅憑顯義遮遣考察,未離戲論,因其考察智未離有無二邊。如考察瓶,實無非考察瓶有自存的實體、或瓶無自存的實體,此考察即從有無二邊出發,而結論亦未離有無二邊。

隱義同類因遮遣說泥土非瓶的自性,則據緣起為基礎,非從是非邊出發,故其考察即離戲論。

二應成派

【正文】應成派以顛倒心及無顛倒心以界定二諦。

于聖菩薩定境中,及諸佛一切相根本智中,離能所的相對,即無能知識與所知境的對待。此如人未睡,不應有夢。如龍樹大士雲——

猶如人夢中 由夢力能見

妻兒及居地 醒則不復見

于諸世俗相 所見亦如夢

離夢開智眼 即離世俗執

【釋義】應成派的基本見地,無非分迷與覺,迷則為凡夫,覺則為聖者。是故世俗執諸相,如入睡時執夢境,此即為迷。聖者離世俗執如離夢,由是離能所——能知者是心識,所知者定外境。

然應成派的局限亦正在於此,雖非如自續派之仍落常斷邊,但分為顛倒無顛倒則仍屬對待。凡相對法悉是戲論,故應成派於究竟尚隔一塵。

【正文】能知入根本智,即名寂滅。心及心所中諸戲論悉遮遣後,即住於離言說思維之無上寂滅,是名為無顛倒心真實。如月稱論師於《入中論》說此雲——

不生是實慧離生 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諦說為知

又雲——

盡焚所知如乾薪 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 由心滅故唯身證

此即說勝義諦上之了知,及其所了知之客境,即為本住自性,法爾真實展現。

【釋義】上來《入中論》偈頌,可改譯如下——

以無生為真實故 根本智亦是無生

于智量中證真實 恰如相中證世俗

如心對境起浮現 如是了知彼客境

原頌七句,譯為六句。

後一頌亦可改譯如下——

盡焚所知如乾薪 佛法身證寂滅果

爾時不生亦不滅 心滅已由身現證

這樣就比較容易瞭解,甚麼叫做能知入根本智。

無顛倒心之能知,其機理亦如顛倒心之能知。當顛倒心緣諸相時,心中浮現境相,如是即謂能知。無顛倒心于智量中起能知作用,但以其為根本智故,根本智真實,故其能知亦即智量所證真實。

凡夫執著與能知相對的所知,而諸佛現證則無對待(因證真實故,真實即無對待),故說為盡焚所知。所知盡,即寂滅果。此際說境界為不生不滅,以心滅”(所知盡的境界),故說不生;以法身親證,說為不滅。

這即是應成派所建立的成佛機理,跟自續派不同。自續派建立無生自性,仍落體性邊。應成派說無生,則僅為根本智所證的境界,故即不落體性邊。

【正文】妄見之顛倒心,為凡俗無明所染而失真實,此猶病眼之執翳暗及毛髮相。具能取所取對待之顛倒覺受,即因苦樂、高下等習染,而現為六道有情界。聖者於後得定境中則覺受不同,實為彼等所知之情器世間而已。世俗顯現有如是二相,此即如有患根與無患根之覺受。如《入中論》雲——

妄見亦說有兩種 謂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根之諸覺受 明利根則說為倒

是故輪回一切法,心王心所及其對境之覺受,均為世俗顯現。即猶具未離染身之登地菩薩,因心王心所尚未離障染,其在六識聚中顯現之外境,亦無非世俗。

要之,凡遮遣者皆應歸之于世俗顯現邊,而建立之為顛倒。然世俗顯現,又分為顯於有患根之倒世俗,及顯於無患根之正世俗。前者即於凡俗心中亦許為不實,如第二月、如夢等妄見。後者於凡俗心識中卻許為實,如月等妄見。

顛倒心中之各種顯現,雖於執二取之顛倒境中許為真實,然於聖者及佛陀之等至中,則非為所緣,以顛倒既滅,顛倒顯現自亦不起。此猶如毛髮相唯現於有患眼根,於善眼根則不現。前引之《入中論》複雲——

如眩翳力所遍計 見毛髮等顛倒性

淨眼所見彼體性 乃是實體此亦爾

又如聖提婆之《中觀滅妄論》(Madhyamakabhramaghata)——

聖者如日智 摧破無明暗

心王及心所 對境皆不起

【釋義】世俗分二層次,喻為有患眼根所見之倒世俗、無患眼根所見之正世俗。前者即遍計所執自性,後者即依他起自性。前者即凡夫之妄執二取(能取聽取)為真實,猶病眼執毛髮相為真實;後者如聖者於後得定中所證境,情器世間緣起實相。此實相其實仍非真實,故屬虛妄。聖者及佛陀於等至中所證,則非顛倒虛妄,以離二取故,顛倒不起,譬如於善眼根中毛髮相不起。此即所謂圓成實性。

是故依他起自性,僅屬世俗之真實。應成派亦予以遮遣。

《入中論》偈頌後二句,應譯雲——

淨眼所見一切法 應知亦為世俗諦

如是即較易理解,知凡緣起法皆屬世俗,非絕對真實。

【正文】如是,勝義諦可定義為遠離能所二取戲論之體性,心王及心所之一切垢染,于如實展現中悉皆寂滅。以離繁瑣名言句身等體,故無對外境之攀緣。

勝義諦又可定義為離言說思維之常恒真實體性,迷離戲論,不落見地。此如《順中論》偈頌所雲——

二種法皆無 戲論不戲論

不分別不真 此義是諦相

【釋義】上偈依元魏般若流支譯。頌意雲:由戲論以離戲論,即外無所受,內無法執,此即謂為寂滅(諦相、真實相)

如是即遠離能所二取——內識能取、外境所取悉皆遮遣(故雲二種法皆無”)

【正文】總之,甚深義之法界、諸佛離一切障之殊勝寂滅心識,了知法界之一切相智、聖者菩薩于等至中之根本智體性、於後得時顯現之勝慧,凡此皆為勝義諦。

【釋義】上來依定義說應成派勝義諦範限。

由是可知,應成派之分別勝義與世俗,實以二取作為分別,此即彼宗較自續派以下諸宗優勝之處,以不落本體範限故。

【正文】應成派雖亦用因明五正量以衡量諸法無自性,然卻不同自續派之先建立世俗相為假,然後予以遮遣;或先建立離戲論,然後用勝義真實遮遣戲論。應成派以無顛倒密意辯證,引向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住於真實。此中一切皆無分別,離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四句。由是遮破一切有執之見地。如龍樹菩薩《回諍論》雲——

若我有少宗 則我有彼過

由我全無宗 故我唯無失

於《廣百論》中亦有雲——

有非有俱非 諸宗皆寂滅

於彼欲興難 畢竟不能申

複如《中觀寶燈論》雲——

所許之實事 少分亦無有

從始本不生 如同石女兒

【釋義】應成派先不立量,由是即可用隱義同類因以遮遣一切先設見地為非,複可衡量一切法無自性。

以遮遣見地故,即能離有、非有等。無先設見地故,即全無宗”(全無先行建立的宗義,如唯識宗建立阿賴耶識、自續師建立無生自性),由是即不受人所難。

全無宗,故自然無實事執,如唯識師之執阿賴耶、自續師之執無生自性,從應成派的觀點看來,皆落實事邊。此無實事執,即以從始本不生故。

【正文】或難雲:如是,二諦應即無從建立。以其既住於真實自性中,則已超越一切對待,二諦亦應已被超越。

答雲:應成師亦依虛妄世間增益相而建立其名言,唯卻不似他宗執之為實。如《入中論》所雲——

若時都無依他起 雲何得有世俗因

又如《三摩地王經》雲——

所聞與所說 離諸文字法

無改而增益 作聞法開示

【釋義】應成派以下諸宗,先作世俗諦建立,然後離世俗建立勝義。故彼等認為,若不先建立世俗,即應無從建立勝義。然應成派之二諦,則僅以名言焉世俗,其名言建立則隨順世間虛幻增益(本屬虛幻,即為之建立名言,此即是增益”),而離一切世俗即為勝義。故雖未立量,亦可建立世俗。《入中論》偈頌,即依他起亦視為世俗因,予以遮遣,此即離一切緣起法(名言法)而立勝義。

《三摩地王經》偈頌的意思是:佛所說與聖者所聞諸法,實離文字(名句等種種名相),然於開示法義時(或聖者聞法時),則不能不隨順世俗建立名相以溝通,然此建立雖有增益(為虛幻法增益名相),而法義則實未因此增益建立而有所改變。此即如應成派所建立的二諦,雖建立世俗而不壞勝義。

【正文】是故於真實中雙運等至與方便大悲,即能積集智慧資糧;於後得定中視一切法如幻,即能積集福德資糧。由是即能證佛之真實法身及兩種色身。如《寶鬘論》雲——

諸佛之色身 福資糧所生

如王慧資糧 流出佛法身

如是,根之中道,緣二諦;道之中道,緣二資糧;果之中道,緣法色二身雙運。

【釋義】真實中等至,離一切染,即是智慧。與大悲雙運,即智悲雙運。如是積智慧資糧;後得智中如實見情器世間,功德事業自然生起,如是積福德資糧。由是成就佛法身與兩種色身(報身與化身)

住於真實而不離世俗(大悲方便),即不偏于智邊,由是始能積智慧資糧;雖作功德事業而視一切法如幻,由是始能積福德資糧。故曰根之中道緣二諦;道之中道緣二資糧。如是證法色二身雙運。凡成佛皆法報化三身具足故。

二、內宗——大中觀

【正文】複次宣說深細內宗大中觀義。此如清辯大師于《中觀寶燈論》中所雲——

應成自續二派中觀,為粗品外中觀。善知識為辯破外道,或因著述大論,或因建立殊勝義理教導,是故說此。若欲體悟細品內中觀,行者則應于瑜伽行中觀自性中修止觀。

此即說中觀有二,一為外粗品,一為內細品。

【釋義】《中觀寶燈論》即《般若燈論釋》,收《大正藏》第三十卷。引文不在本論之內,見於釋文,故漢譯無此。

此中須知,他空大中觀實依瑜伽行自續派而建立,以其視一切輪回法自性空,而涅盤法則本體不空,由是無生自性以外一切法空,是即他空

應成派則為自空。不但不執外境,抑且不執內識,由是離能取所取,住於真實,此即無無生自性可執,由是輪回涅盤法皆自性空。

了義大中觀,即瑜伽行中觀(Yogacara-Madhyamaka),即所謂大圓滿法門,此即遮遣一切相對法,而赤裸直證絕對。由是他空自空皆相對法,僅絕對始為不二”(相對即為二),故此即不二法門,亦名不可思議法門。

【正文】於後者,攝法王彌勒已廣說其義,一切法安主為三性。此即就末轉*輪所說之無倒義理,及三輪究竟清淨義,予以安立。

【釋義】彌勒為未來佛,尚未正式於人間示現,故稱之為攝法王。及其示現成佛,始為世尊。

三性,即遍計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三輪清淨,即主、客、物三者自性空。如以佈施為例,即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者皆無自性。以三輪體空故,釋迦說未曾說法,未有一有情可度。

了義大中觀以末轉*輪所說為了義經。如今有些學者懷疑,中觀宗既說唯識為不了義,而釋迦於末轉*輪實說《解深密經》等唯識宗經典,卻又謂末轉*輪為了義,何則?寧瑪派認為,末轉*輪實說瑜伽行中觀”(了義大中觀),《解深密經》等說唯識僅為其一分。

此可以《入楞伽經》為例。其主旨雖在說如來藏,然卻仍說三性、八識,即因如來藏實為離垢心識境界。欲說離垢,必先令凡夫知心識污染種種行相,此污染相即名阿賴耶識。故末轉*輪非專說唯識,僅為方便而作此建立。故可判唯識為不了義,而末轉*輪則為了義。

【正文】於前說唯識宗中,依他起性為空體,且說為絕對,所遮如幻外境空。絕對真實(圓成實性)者,亦說為所遮如幻外境空。蓋於心識及心行境界中,凡依他起者都說為如幻外境及其一切屬性皆空之體,而一切法所依,本體皆空之空體,即是絕對真實。然此空體卻非實有,以其為其輪回境之空故。輪回刹那生起,複依其垢染及重大過失而作區別。然此體於涅盤之證悟相則不空,以無始來時法爾住故。

《寶性論》如是雲——

佛身法爾淨 煩惱故不染

而不離功德 以其不異故

《釋論》雲——

此偈明何義?有情若離一切妄心,不於此自性清淨如來藏中作種種區別,則自能迷離一切刹那生起之污垢。

如來藏實無所有,唯清淨故,然自性真實,離分別法。故知如來藏中一切分別皆空,能除虛妄覆蓋。然于恒河沙數諸佛之無分別相中則不空,以無分別及無所舍故。

【釋義】此說不空。空如來藏為依他起性,不空如來藏即圓成實性。亦即空如來藏所空者為輪回界一切法,而不空如來藏則為佛無分別、無舍離之法爾真實境相。

換言之,八地以上菩薩心識已不受污染,即證緣起法之空性。而佛心識(姑名之為心識)則法爾不受污染。故二者心識境界不同,聖者證依他起性,佛陀則證圓成實性。故曰如來藏實無所有,唯清淨故。

所引《寶性論》偈頌,依拙譯《寶性論新譯》。勒那摩提則譯為——

如來無為身 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本書英譯者則譯為如下——

刹那生起污染空 以其具有分別故

無比真實卻不空 以其具無分別故

此屬意譯,用意在配合說明依他起與圓成實之空與不空。

【正文】此即謂如幻所顯諸相(遍計執)實無體性,依他起者亦無體性,而勝義真實(圓成實)複無體性。前二者為具能所之戲論,刹那生起虛妄,其自性則空。後者則為法爾顯現之空性,為無實體之本性,以本來清淨故,因空性力用而住,此即諸佛法身之證悟相。其所顯現之力用,即為佛身佛土之體,遍虛空現前生起。以此覺性力用法爾而現,故離因果。此即如來十力及四無畏之體。

諸佛法爾顯現,名善逝種。此非如種子之有變壞、有增減、有因緣等等,此無有覆蓋,亦無有一可喻境堪思量或顯現。

此如《文殊師利遊戲大乘經》(Manzusri-vikridita-mahayana Sutra)所雲——

姊妹,妄心雖刹那生起,然不與自性內光明相融,以自性內光明不為刹那生起之妄心所染故。

此亦如彌勒菩薩于《寶性論》中雲——

無為無功用 不依他而覺

具智悲力用 自他利俱足

【釋義】唯識宗謂遍計所執無實體性,依他起者亦無實體性,而圓成實則有實體性。即中觀自續派安立無生自性,宗旨實亦同此。故據唯識見修習,即有能淨的智,與所淨的識,是即為分別。瑜伽行自續派則屬他空,是亦落分別對待邊。今了義大中觀說圓成實亦無實體性,很可能給外宗(如前說唯識、中觀自續派)認為是斷滅空,是惡取空,故須辨別其理。

所謂圓成實性,雖然真實,但卻不必有實體性,正以無實體性,然後始能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增不減。所以諸佛實法爾顯現,離諸緣起。所表現出來的,非其體性或身相,而是其法爾功德事業。此如大日亦無實體,然而其光與熱卻法爾生起。此即其體雖空,卻不失力用。

《寶性論》一頌,謂佛性及所攝八種功德,即一無為、二無功用(無作意起功用)、三不依他覺、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七自利圓滿、八利他圓滿。詳見拙譯《寶性論新譯》。

【正文】唯若執一切法除空性外即無自性,此卻為本空見,蓋亦可依此邊見說真實佛身本空。如是,則佛身、本覺智、佛土等皆可說為非實有,積集資糧、清淨垢障等依此亦皆非實。無論因乘果乘之教法實顯示除障之道,如是亦成斷滅。

若清淨之體非實,即無清淨之果可得。根本智若空,則無利他之行,亦無所謂證悟。對世俗之不淨依他起,亦無證悟相可轉此不淨為清淨依他起。由是無在纏與解脫之自我,亦無救法可供個人證悟。如是有種種過失,皆緣執著自性本空而成邪見之因。此由《寶積經》所說即知——

迦葉,若乎空性,以心計量,由邪見見空,是則為大邪見。迦葉,甯見計我如須彌山,不見憍慢眾生計空為無。何以故?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即離,若此計外之空,彼不可化。

【釋義】所謂計外為空,即是虛無,不但否定事物的本體實有,且連事物的功能亦加以否定。如是一切法皆歸斷滅,是則名為惡取空

了義大中觀雖遠離一切邊見,但卻承認事物的相與用,因此修道便可除去垢障,便可積資糧,便可證悟。此即與計外為空者有所不同。

【正文】然若計外非空,則如《入楞伽經》雲——

雲何空性?此即一切法勝義真實,即聖者大根本智。聖者根本智之究竟,即其本覺,此中一切見空,諸漏亦空,是即一切法勝義真實空,是即聖者大根本智。

說外空之勝義真實,亦可見於次轉*輪經典。如《般若二萬五千頌》雲——

何等名為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實際(依藏本尚有以下數句:無漏真實、法性如是、無倒自性如是、無異自性如是、如其真實如是住),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此即如前引《寶性論》雲——

佛身法爾淨 煩惱故不染

如是展現之自性於有情心識中,實如珍寶之藏諸於地。於彼性中本無污染,然卻刹那自然生起輪回相,如水成冰。《三摩地王經》中有雲

清淨內光明 無障亦無雜

是名善逝種 無始住其實

于龍樹大師之《攝真實論》中亦雲——

有如地中泉 彼是純清淨

智在迷妄心 亦純淨如彼

上來所引,即謂依了義言,如來藏實不可思議。如來藏自性遍輪回涅盤,離善離惡。此如《大乘莊嚴經》雲——

一切法自性 無異即如是

淨即如來性 有情具彼種

上來所引,明離對待之自性,即為無變異之實相。於《寶性論》中有雲——

本初及後際 不變其勝義

若依刹那生起之污染作區別,則說有三類,此如《寶性論》雲——

不淨與染淨 及圓滿清淨

吹第相應者 凡夫菩薩佛

《釋論》釋此雲——

世尊于諸經中廣說無垢藏六種義理,即性、因、果、相應、行等。此皆可依三種境界,立三種名字——一者,境界不淨者名為世法有情;二者,境界有淨及不淨者名為菩提薩埵;三者,境界圓滿者名為如來。

以此即有三乘差別;或依次第而有五道、十地之差別;或依倫理而有善惡有情之別;有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陀之別。然內在光明自性則為真實之開展,亦即勝義諦,周普萬法而無善惡增減等種種對待。此如瓶,瓶由其性而顯差別,謂土瓶、木瓶、寶石瓶等,然若論瓶之空間,則無瓶性差別。如《寶性論》雲——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遍一切處法共相 過失功德及究竟

恰如虛空中色法 有劣有中有最勝

【釋義】上來大段說如來藏。

如來藏思想於印度佛教中為一大流派,當日傳來漢土,發展成為三論宗、華嚴宗、天臺宗。然而當日傳來者實為瑜伽行自續派的他空見,即《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至於菩提達摩所傳,愈來愈多證據證明即是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法門)。此可參考邵頌雄《禪密同源初采》(刊《內明》第二九九期)

不二法門即了義大中觀,雖亦說如來藏,卻非他空。由是即不受今日漢土流行三系判教所判,以其宗義非真常故。

於《寶性論釋論》中,已明說凡夫、菩薩、佛的分別,依三種境界(vrtti原意為轉,指心識所轉境)。然而當日勒那摩提譯本論時,實持他空見而譯,由是遂令彌勒菩薩所傳的如來藏義與他空見混淆。蓋視為心識所轉境界即無實體性,如何能稱之為真常?此可參閱拙作《寶性論五題》(刊《內明》第二九五、二九六期;及《慧炬》第三八八至三九O期,並收入拙譯《寶性論新譯》附錄)

時至今日,必須將關於如來藏思想的判教弄清楚,而且更不能將此思想分別為初、中、後期來理解。若不明如來藏的了義,則將失去了義大中觀此一重要法門。尤其重要的是,持了義大中觀見的寧瑪派,保存了由印度傳來的九乘次第修習體系,由小乘止觀至大圓滿法,條理井然,若因對如來藏的誤解而忽視了此體系的修習,對整個大乘佛教來說,實為莫大的損失,因為可能同時忽視了一向以來印度大乘修習傳統。

【正文】若謂上來所說三種境界究竟如何?則有情之輪回涅盤,實依能否解脫

覆蓋其如來藏之垢障而作差別。如上論雲——

處處有情具佛性 佛見無垢功德藏

二障所覆羅網雲 以慈悲風吹令散上說三種境界,凡夫為無明覆障,僅得少分證悟相。聲聞阿羅漢與辟支佛則以或多或寡之對治力,漸除覆蓋如來藏污染,是故證悟相較上;然地上菩薩則已超越種種具無明相之位,是故更上;至於佛陀,離一切障,是為至上。

是故勝義諦者,為實相之展現,不依下三乘聖者所住自性而安立,此謂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住於資糧道及加行道上者因難知其義,僅能作為考察智之精進;即住於定慧者,於道上亦難了知究竟,仍離少分證悟,此如小兒難知,其光輝於隙縫中僅為一閃者,實為無所不照之大日。

上來所說,如《寶性論》雲——

離言唯勝義所攝 離世智且無可喻

無比及離輪涅法 佛此境界不思議

於佛界中,直接且圓滿了知此真實自性展現。此如《釋論》釋雲——

真智見少份 如雲間見日

聖者清淨見 亦非常見此

唯具無邊智 始常見法身

以一切種智 無邊如虛空

【釋義】說如來藏為無明覆蓋,即說心識因受污染而失圓滿清淨本覺。非謂有一清淨實體,其上覆蓋著無明像一層殼。

言實相展現,不依三乘聖者所住自性安立,即說三乘聖者心識境界尚非實相,以尚於程度上受煩惱污染故。如是即知所謂如來藏者,無非為心識不受污染時的境界,此境界唯佛始能了知,離言說思維。

【正文】或難言:有情成佛須積集二資糧,及以法爾光明之顯露,以出離二障,然則此於有情自性中,其實為無用者耶?

答雲:不然,此蓋有兩種離垢。一者法爾清淨,一者離刹那生起之污染。前者真實,以為其自性故,于本來清淨本性無所變異故。此如《諸佛根本智莊嚴經》所雲——

文殊師利,心即法爾光明故,不為虛妄心所染,唯受刹那生起諸妄念所汙。是知法爾光明離諸虛妄。無虛妄則無對治。

又如《般若二萬五千頌》雲——

僑屍迦,于意雲何,有情有生滅不?

答言:不也,具壽須菩提,若問雲何,則以有情本來清淨故。

同經又雲——

于法爾光明中,唯清淨離諸虛妄。以受想行識皆法爾光明故。是唯清淨,離諸虛妄。一切相智所起萬行,皆為法爾故。是亦唯清淨,離諸虛妄。

由上來所引,知法爾離垢實超越心識境界,實由諸垢障中真實解脫。于勝義中此本來圓滿,以絕對真實(圓成實)法爾清淨故。

第二種離垢,即對刹那生起諸垢障作適當對治。前已說此非真實證悟,此住於根,不為道所治,故其果則仍是有情。由是知說無相違,以未說有情即離一切障諸佛故。

【釋義】誤解了義大中觀為斷滅空者,以說成佛亦無真實本體,故質疑曰:積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及顯露法爾光明以除煩惱障所知障,是否其實徒勞無功?其意若曰:若成佛了無本體,則誰是資糧之受者,誰是離障成佛者?

此不知所謂圓滿清淨如來藏,實謂其法爾圓滿清淨,乃指法身諸佛境界而言。此即與有情之修道與對治無關。有情心識非法爾能離一切障染,故仍有積資糧與除障之業力。然若落對治邊,即有能所的區別,故非證悟,由是即非究竟。

因此,不宜將諸佛境界用於有情心識,亦不能用有情心識來思議諸佛境界。謂有情心識本來清淨,不等如說其不受污染,而佛則決定不受污染,以具污染即非佛故。由是佛之本體不可思議,僅能說為法爾圓滿清淨。大圓滿三句義,謂體性清淨、自相任運、大悲周遍,即如是說佛之性相用。

【正文】同理即說有兩種實證。此即由本來真實之本覺而證法爾根本智之實證,及由道上禪定力而證依他起根本智之實證。前者定義為超越世俗,為法爾根本智,此由自體本覺智而了知勝義真實。故《文殊真實名經》雲——

隨身成妙義 淨除諸惡趣

救諸群生尊 度脫諸求生

此兩種出離及兩種實證,自性圓滿,住勝義真實體性中。此如聖者彌勒於《寶性論》雲——

於法無所減 亦複無所增

如實知實諦 證此即解脫

後一種實證,為由道上定力所增長之實證,說為絕對,須離整治,蓋于等至時之根本智,及後得時之大悲,已積二資糧,故離障力已能成就證悟。此如《大乘莊嚴經》雲——

前際與後際 此中無分別

諸障所不集 由是得成佛

【釋義】說兩種離垢,一者法爾,一者對治,前者真實,後者不真實。

說兩種實證,一者法爾,一者依他起,而二者皆真實。

何以有此差別?此實說離整治則可證真實,對治即非真實。以對治則必落邊見故。由是可知了義大中觀離邊離整治。

然離整治必須住法性中始可言此境界,此所以跟懈怠與放縱不同。

或問如何始能於定中住法性?此則必須曆九乘次第修習,依次證生起次第之三等持、證圓滿次第之子母光明、證生圓雙運、入大手印定,始可言住於法性。此中無著論師於《寶性論釋論》中雲——

譬如芽漸長 突離種子殼

見道斷煩惱 漸修忽頓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