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20:56:59
尊貴智敏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

一般我們漢地就是有個看法:三法印是小乘,實相印是大乘。我們經常聽到,他們說小乘講三法印,大乘講實相印,這個是漢地的佛教經常說的。那麼我們這裡說,三法印跟實相印不是兩個東西,一樣的,它只不過是範圍打得開一點,這個多講一些,那個就講得集中一點,實際上是一個東西。這個我們要花一點功夫,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把這個道理透出來。

我們一步一步來,先把三法印它裡邊的關係拉一拉。這“無常”、“無我”跟“涅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跟“涅槃寂靜”它們三個東西有沒有關係?有沒有聯繫?

這裡,我們說把“諸法無我”當作一個中心,就是核心;從這邊看,“諸行無常”流轉,就是十二支裡邊的流轉生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無常,一切有為法的流轉生死都是無常,這個就是從無我的,朝這邊看就是無常。從那邊看呢,就是十二支。

十二支我們都學過了,十二支都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沒有我,如果有我的,就不要靠因緣了。既然每一個都是因緣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那麼這個識也好,行也好,都是前面有因了才產生的,它本身沒有獨立的自性,緣來了就產生它,緣沒有就沒有它。

十二支裡邊的每一支都是無我,而無我裡邊從無常的一邊看,都是流轉生死——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到老死,就是“此生則彼生,此有則彼有”。那麼從另外一方面看,“此滅則彼滅,此無則彼無”,就是寂靜還滅的因緣,那就是涅槃寂靜。所以這十二支可以以無我代替,裡邊的每一支都是因緣所生的,沒有自性。而從流轉方面看就是無常,從還滅方面看就是涅槃,所以十二支有一定的聯繫。

我們說十二支,一切有為法也好,因為無我——我們說了,“諸法無我”,通有為法無為法。而“諸行無常”單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流轉生死,無為法就是涅槃寂靜。而這個無我卻是通兩邊——不管你是有為法也好,無為法也好,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無我。所以說無我可以把無常和涅槃兩個聯繫起來,統一起來。

在《大智度論》裡邊有一句話,也是證明這個道理。什麼話,你們可以記下來:“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沒有生滅,“及”就是跟。生滅這兩個東西,實際上看就是一個,那麼我們這個說法就是把這個話具體地表達出來了。

“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大智度論》的話,講般若的話。無生滅——涅槃,生滅——無常,就是一個無我,管你是涅槃也好,無常也好,無常的有為法跟涅槃的無為法,都是當體沒有自性。以無我作為一個中心來看,這邊流轉就是無常,那邊還滅就是涅槃寂靜。而這個涅槃寂靜也好,生死的無常也好,都是無自性,就是一個。所以說“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這就是《大智度論》的話,我們先把這一層講了。

那麼再進一層,所謂“諸法無我”——這個無我的道理是學不完的,將來我們還要仔細地,中觀裡邊要把它大大地打開講。我們現在把無我的一層一層透下去。

“無我”,沒有自在,就是無自性,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性空,也就是本性的不生不滅,就是這個東西,我們佛證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說證到無我,人空法空之後,佛的法身全部就證到了。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再說一個,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大乘實相印、二乘三法印,這個話是不是極端的?

當然我們表面上看好像是《阿含經》都講三法印,後來的一些大乘經都講實相印,“是諸法實相”《金剛經》也說。

我們說這是不是截然分割的呢?未必盡然。三法印跟實相印其實是統一的。所謂實相就是最高的真理,我們說在佛教裡邊真正證到的,不可言說的,諸法無相,就是實相。這個實相也就是我們的空性,無自性的空。我們佛,最高的,在菩提樹下證到的不可說不可說的法就是這個法。

這當然是最高的境界,大乘的印就是實相印,那沒有錯,但是不能貶低三法印,說三法印是二乘,這個話有點毛病。我們現在就把實相印跟三法印兩個的關係看一看。

從這一方面看,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就是緣起,緣起法自性就是空,那當下就是實相印。但是從緣起方面看,一切緣起法的存在,決定是無常的,所以說“諸行無常”。就是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從它的緣起的生滅的那一邊看,就是“諸行無常”,跟實相印其實是一個東西,不過它從觀察的角度、著重於哪一邊看的話,就是“諸行無常”。

那麼一切法存在的現象既然都是靠因緣和合而起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的,就是“諸法無我”。既然是緣起存在的,本性就是空,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說三法印跟實相印,就是一個是總的看法,一個是拆開來看,並不是大小乘的差別,這個概念我們應當知道。

所以說這個自性空,實相印本身從生滅的緣起方面看就是無常,“諸行無常”;從它的一切法的因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彼此互相的相輔相存互相依靠的話,這一方面來看就是“諸法無我”;既然本身是無我的,所有的現象都是假的,當下就是自性涅槃,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實相印跟三法印沒有差別,就是觀察的立場或者是出發點有不一樣,而觀察的道理是同的。

那麼一切有為法來說,從時間說是無常的,有為法離不開兩個概念——時間、空間。從時間來講一切法都是無常,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從空間來講都是互相依靠,互相存在,沒有獨立自在的存在一個法,無我;那麼從無為法來說,本身就是無生,那就是涅槃寂靜,所以說這三個來說,無常也好,無我也好,無生也好都是空性的表現,就是實相印。

所以說三法印跟實相印在理論上說那就是一個東西。理論上的統一我們講了,那麼實踐上修行上的統一我們再講一下。

三法印在佛經裡邊,就是三解脫門,這三解脫門都能夠證到實相,那麼這個是行持上的統一。

無常,就是無願解脫門,既然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你不要去追求了,無願解脫門。無我是空解脫門,涅槃是無相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這三個解脫門就是三法印。

無常就是無願解脫門,無我就是空解脫門,涅槃寂靜就是無相解脫門,那麼這三個解脫門隨便你進哪個門都能得到解脫。

我們三門就是這三個門,佛教的門就是三個門,就是空、無相、無願。有人寫山門,寫一座山的“山”,那是後來人的誤解,是一二三的“三”。我們進到寺院就是進三解脫門,都能證到實相。

利根的隨你根據無常也好,無我也好,涅槃寂靜也好,都能夠當下證到實相。那麼鈍根的,那就是要按照次第來,先要學無常,然後學無我,最後證到涅槃寂靜。

總的來說從無常無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個下手都能夠證到實相印,證到一切法的空性,那麼就是說這是從實踐上修持上的統一。

所以說三法印跟那個實相印實際上是一個,理論上是一個,實踐上也是一個,因為理跟事不能分開的,既然理上是一個,行持上決定也是一個東西。這裡我們還有一點時間,我們引證一下。

《大智度論》裡邊有一句話,“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無作就是無願,“行是法時,得解脫,到無餘涅槃”,就是證到實相了,“以是故名解脫門”。那麼《仁王護國經》裡邊有,“此”就是指三個解脫門,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的根本。菩薩摩訶薩從開始發心到最後成佛,一切修行的根本——三解脫門。

佛弟子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我們要證涅槃就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知道了,那就是六祖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等,這一套就是證到實相的一種說法。

本來的諸法實相就是本來面目,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如此,證到它就證道了。我們要證到的不是另外創造一個清淨的乾淨的不生不滅的東西,就是一切法本來就如此。

就是我們沒有智慧證不到,將來我們證到了,就是還它一個本來面目。禪宗裡邊最歡喜說本來面目,那麼我們在法相裡邊就是諸法實相,就是這個東西,也就是說緣起性空那個東西。

今天我們基本上把三法印講了一下,那麼這樣子把原始佛教的幾個重要的理論法相都講了,下一次我們要講部派佛學了。部派佛學理論性沒有那麼多,但是事上比較繁複、繁瑣,我們想講得略一點,在必要的地方。

部派佛學為什麼要講呢?就是講《俱舍》有關的地方,仔細一點,有幾個跟《俱舍》關係不大的,我們就稍微快一點,總的來說,我們想在半個月左右講完了,接下去講《俱舍》。這是個《俱舍》的開場白,也就是說為《俱舍》的學習打好更好的基礎,使學《俱舍》的時候能夠更明確更深入,可以得到這個效果。

(節選《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說-第五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