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21 00:05:21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何聽經與修行

阿旺云登桑布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修行者鬚髮無上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輪回道上的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他們都曾是我們自己的塵身父母,他們在成為你父母的時候,用無比的骨內親情來撫養你,給予你最好的衣物和溫暖,漚心瀝血來培養你。他們是你血脈骨肉情的真正恩人。這些大恩人在這污濁的娑婆世界中迷惘徘徊,而內心與外在環境相違,求不得等諸苦中掙扎。他們很想擺脫十不善的基因,但卻不知要得到快樂的因是學佛、行善。

  現在來講經。

  一、在聽神聖的佛法及今後實際修行時,應發懇切心,聽經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眾生父母脫離六道輪回的苦海,使他們淨化到遍知圓滿覺的聖境。這是非常重要的大願力。

  每個人從無始以來所修的善根大小不一樣,現在行善修善與前世善根大小無關,因而修善、行善是方便之道。發菩提心、正行、回向這三個殊勝之道,就能達到三士道及無量快樂吉祥功德的助緣。反過來說,如要在聽經修行時,不擺正你的動機,那麼去聽經修行只不過是聽之修之的虛幻影子罷了。

  聽經、修行、觀想本尊、念咒、皈依甚至念一個咒語,應具備以下所述三種殊勝助緣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二、講講修密宗的三個殊勝方法

  次布紮迦瑪所著《三理明燈》中說:“不迷惑一義,方便多無難。根銳增上緣,密乘大殊勝。”對於有慧根之人來說,不需要很多其他修行方法及太多供養資糧,也不需要忍受累世過多的困難,就能證得果位。密宗這些方法的根本處就是改變心識欲念。佛陀說;“一切佛法都是緣起,它常住於欲念之中”。因此,

  (一)在聽上師講經時,應把講經處看成為圓滿吉樣時輪,吉祥集密塔;

  (二)視上師為遍知智慧圓滿的吉祥時輪;

  (三)四眾弟子為吉祥圓滿的月賢法王為主的上根人。

  也可把講經處看成密乘刹土;
  觀想講經的上師為法身金剛持:
  聽經的眾弟子為無數持明男女;

  又可以把上師觀想為一切三世諸佛的代表;即身如僧,語如法,意如佛三寶合一的象徵。他是所有佛的化身,是未來佛的來源,是現在所有佛的代表。賢劫諸佛也無能幫我們這些迷惘於五濁惡世的輪回眾生脫離苦海;而上師卻能接引我們脫離苦海,他超越—切佛,他是我們芸芸眾生的恩師。所以說上師是佛、法、僧的代表,他是一切的來源,上師就是吉祥金剛持,擁有洞察一切的如來藏。而我們這些聽經的四眾弟子,人人都具有佛性,都擁有如來藏。因而,根據自己所擁有的如來藏,憑藉這“四大”(五蘊處因)依止大善知識,利用這樣殊勝的教授方便之道,最終證得佛果。正如《喜金剛續第二品》所說:“一切眾生皆如佛,只是心識為客塵所障,一旦客塵消失即顯如佛。”

  三、聽經的第三個要義是什麼呢?

  比如一個容器,用三個比喻來表達:耳不聆聽,好比容器口向下(甘露無法倒進去);心不記,好比無底容器;以煩惱之心聽經,如容器不淨,而有毒。所以聽經時:

  ①耳識不為外界所擾,清心寡欲聆聽所傳之法。否則的話,那就像口朝下的容器,往裡倒不進美味可口的食物,徒勞無益,身在聽經處,聽不進一句佛言。

  ②若只是耳聽,而不把佛言牢記於心,那就像往無底的容器裡倒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樣,卻不會淨化自己的心識(心相續)。

  ⑨聽經時,如“我慢”等有害的動機所浸蝕,或者有貪嗔癡我慢等五毒的煩惱心來聽經的話,不但不能修持自己的心靈,而且會成為傍門外道的緣起。這好像往有毒的容器中倒美食一樣。印度的伽格子怕俱巴先知曾說:聽經時,要像森林裡的野獸聽聲音一樣;在思考佛法時,就像老練成熟地剪羊毛似的;修行時,就像弱智品嘗食物一樣;學法時,就像餓肚子的公牛吃草一樣。這樣修行得到的果實,就像太陽從雲霧中出來,五彩奪目。

  聽經時,念經和手中的念珠等等一切行為都應暫時放下,集中精力地聽,牢記在心,在實踐中修行。

  佛陀說:“我給予你們明白正理之心,為你們講述解脫方法,解脫與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總之,上師給弟子講經,講如何聽法,怎樣修持,怎樣除惡行善、實踐,弟子要把上師所言記於心頭,不斷行持,體認其奧妙。娘麥達說:“若不用正行的方法去學和實踐的話,將會落入惡趣道的緣起”,也就是說,帶著五毒不淨之心,對上師和佛法抱著我慢、懷疑、偏見,在師兄弟之間也抱著我慢、忌妒、詆毀等心態,如此所著,將淪入外道惡趣的因緣中。《正理蔬》說:“修法中有六垢,即我慢、不信、無興趣、外散動、內緊、厭聽。”

  我慢——即是比上師及師兄弟之間的水準高低。
  不信——即對上師及佛法懷疑不信。
  無興趣——即對佛法生不起法樂。
  外散動——即心識追隨於虛幻外界。
  內緊——即心識過於緊張集中,不自然。
  厭聽——即聽法時間太長而感到討厭。

  在諸多煩惱中,我慢與忌妒二者密切相關,要經常觀察反省自己的心態,在細微處是否有別人不如我的貢高我慢心識的瑕斑。要克服我慢,必須消除自己天下第一的我執斷見心態。多看別人優點,分析別人長處。古德言:“一切無信眾生,不會生起淨法,像被火燒毀之種,怎能生出禾苗”。因此,用我慢無信的煩惱之心去求法,就等於自己關上求法入口之門。

  聽經、修行要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對佛法的探索、研究是成就一世功德的基礎。探索研究的層次越高,花的精力越大,所掌握的佛法奧義就越深,實踐成就就越高。偉大佛陀為了求法,而在身上點油燈,跳進火海,身上釘上千棵釘子等等數百種苦行。為求正法,寧舍生命,以智慧忍受世間難以忍受之苦。和佛陀相比,我們現在具有這樣舒適完滿的人生,皈依具有佛法僧三寶一體的無比智慧的上師,聽甚深奧義的佛法,應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法樂。現在能聽到妙趣恒深的無上正法,是無數大劫中積蓄資糧因緣的結果,真是三生有幸。為這來之不易的佛法因緣,我們就是遇到難忍的諸困難,也要像佛陀一樣忍受下去,用懇切、喜悅的心情來聽甚深無上的大法。

  此外,在求法中有三個要素:

  1、有五種傾向是障道的毒素,即:“持”;持句不持意;誤持;顛倒持;邪持。  

  2、必須掌握的四要義。正如《華嚴經小陀羅尼》中所說:“學子你要把自己想成是看病的病人,把佛法想成治病的良藥,把上師想成是精通醫術的大夫,把勤奮修行佛法看成能使病情馬上好轉的治療方法”。這些求法的要義應牢記於心。

  3、注意在求法中的恭敬行為。《毗奈耶》中所說:“不向不恭敬者講法”。這些不恭敬者包括在聽經時無病用物蓋頭;聽經帶傘、手杖及它物。什麼才是恭敬求法行為呢?《本生經》說:座位低於上師法座,按聽經傳法的儀軌,恭敬正襟圍坐,懷著喜悅的心情聽上師傳法。並觀想上師圓滿之身。將上師所傳教義像飲甘露一樣,像海棉—樣把它吸入心中。

  在求法修行中,要具備六度: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藏經《現觀莊嚴論》中說:“花墊果品為供養,清地威儀與恭敬,不害一切有情物,具足自淨依上師。聚神細聽上師講,為了增智解疑義”。

  如是:佈施,如整理上師法座、鋪上墊子、獻花供養曼陀羅。
  忍辱,不傷害微小動物和一切有情,並且忍受難以忍受的一切痛苦。
  持戒,時刻打掃講經處,防止自己對上師的不恭敬行為。
  精進,克服對上師及佛法的偏見,喜悅專心聽法。
  神定,仔細聽上師傳佛法,心識不外馳走神,凝神定志。
  智慧,虛心向人請教,消除疑問,獲得正見智慧。



  祝願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願世界和平,眾生得解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