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03:09:52
學習次第 : 進階
二規教言論(九)
麥彭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九節課
思考題
40、放逸者還有什麼特點?為了避免這些過失,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做?
41、什麼叫正直,什麼叫狡詐?二者在發心、行為、結果上有何差別?你屬於哪一種?
42、狡詐者具備哪些法相?與狡詐者交往將有什麼危害?
43、有人說:“當今社會上,狡詐者特別吃得開,行為正直的人往往會吃虧,所以應該學狡詐者。”對此你怎麼認為?為什麼?
此課音頻下載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9.mp3
此課視頻下載位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9.wmv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未證諸法如幻相,身語行為不約束,
故受眾人之呵責,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並未證悟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顯現上如夢如幻、如陽焰、如乾闥婆城,可是他身語一點也不約束,好像已經通達了最高境界,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真正證悟了空性,通達萬法無有任何自性,了知地獄和清淨刹土一樣、不淨糞和美味佳餚無別,那行為上無有約束也可以。就像漢傳佛教的金山活佛、濟公和尚,藏傳佛教的蓮花生大師、薩繞哈巴等大成就者,不管顯宗密宗,都有這樣的境界。但如果沒有證悟這種境界,行為上就開始肆無忌憚,給別人也一直如是宣揚,那定會受到眾人的呵斥與責備。
母音老人在《恒河大手印》中有這麼一個公案:從前有個禪師愛吃牛肉,經常口口聲聲說:“吃就是不吃!”但他只是嘴上說說,心裏空不了,後來他一口氣不來,就入了牛胎,做牛還債。有一天,農夫把牛牽出來,剛好遇見志公禪師(梁武帝的國師,觀音菩薩化身)。志公一看:“這不是某某禪師嗎?你不是說吃就是不吃嗎?怎麼做牛還債啊?”這牛淚流滿面,特別傷心,然後左撞右撞,把自己撞死了。所以,不到真正空淨的地步,胡說大話是要感果報的。
現在很多人說:“一切都是空,行善造惡都一樣。”說這種大話的人,根本沒有如此證悟,光是口頭上會說,行為上不好好取捨,一定會遭到眾人呵斥。前段時間,菩提學會裏有個人天天說大話,後來不僅是他的小組裏面,甚至整個城市凡是學一點佛的人,都知道他在騙自己、騙他人。因為他平時的行為特別不如法。若真正通達了空性,行為上必定有折服人的奇特之處,但若沒有這個,光是口頭上會說,肯定會受到大家的譴責,這也是放逸所導致的。
未生厭世出離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諸現視如敵,此乃放逸之過失。
有些人並未生起視三界輪回如火坑的厭世出離心,只是因為性格孤僻,跟誰都合不攏,在任何團體中,總與眾人格格不入,不管是親友還是其他人,全部視為怨敵來對待,以致誰都不願跟他接觸。這種人天天“閉關”不見人,並不是出離心特別強,只不過是性格太差了,這也是放逸所導致的。
我們作為修行人,不管與佛教團體還是非佛教團體相處,都應該給人一種和睦的氣氛。不要平時呆在屋子裏還好,一接觸人的時候,就露出自己醜陋的一面。出離心和性格孤僻千萬不要搞錯,你到底是跟誰都合不攏呢?還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願意呆在寂靜的地方,厭倦散亂的城市?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彼違時境之正量,種種行為之過患,
皆由未經細觀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以上講了放逸的諸多過失,有些是時間上沒有掌握(如性格太急了,或者性格太緩了),有些是環境上沒有掌握,這些違背時境正量的種種過患,全部是放逸所導致的。如果是不放逸的人,會時時不離正知正念和智慧,什麼環境、什麼時間、什麼人群,方方面面會考慮得非常周到,他的行為也是如理如法。
我們經常犯的很多錯誤,以及一些不如法的行為,都是心沒有調整好而導致的。平時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不管是學佛也好,做世間法也好,應該用自己的智慧來觀察。有些人的智慧雖然不是很高,但是他比較注意、比較小心,事情往往有成功的機會。因此,人不一定要相當聰明,聰明有時候反而變成糊塗,關鍵是人要老實,反反復複地觀察自相續。
倘若行為已偏袒,不能圓滿士夫義,
謹慎密護諸威儀,猶如日月不著空。
做什麼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太緊不行、太松也不行,沒有觀察不行、觀察太過分也不行,倘若過於極端,事情不會圓滿成功。所以平時一定要謹慎護持身口意的諸般威儀,如此才會事半功倍。
當然,我們做事情不成功,大多數是我執太重所致。《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有個普通的木匠叫梓慶,他平時幫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時掛鐘的架子。雖然這是個很簡單的活,但他做出來的架子,人人見後驚為鬼斧神工,覺得那上面野獸的形狀,宛如真正的走獸一般栩栩如生。後來當地的國君知道他的手藝之後,專門喚他來問其中的竅訣。
梓慶很謙虛,他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麼竅訣啊。如果你一定問,我就跟你說說:無非是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首先要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在齋戒的過程中,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為自己得到功名利祿的念頭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名’,別人對我讚歎也好、誹謗也罷,我都已經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可以達到‘忘我’之境。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就拿上斧子進山。進山以後,因為我的心很清淨,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一眼就會看到,然後把木頭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就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竅訣。”
確實,我們做事不成功,要麼是為名,要麼是為利,要麼是為自己的事情,有了這些障礙以後,心就靜不下來,言行舉止也跟著左右搖擺,甚至跟別人吵架爭執。若沒有按古人這些行為來規範自己,就會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做事情的時候,恐怕別人看你不順眼,你自己也不會成功。但若符合實際道理,自己的行為如理如法,即使別人暫時對你有不滿的看法,不久也會消失的。如此一來,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運行一樣,我們可以逍遙自在地承辦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業,不會遭遇任何違緣。
言行舉止之定準,當依無欺如來教,
及與具相善知識,複次亦依自淨心。
我們日常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一定標準,什麼樣的標準呢?無欺的如來聖教、具相善知識的教導,還有自己的清淨心。這三個條件不可缺少,自己的所作所為以這三條標準線來定位,這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做事不依佛陀不可思議智慧所抉擇的教言,而僅僅憑自己的分別念。昨天有位居士問了我很多問題,基本上都是“我想應該怎樣怎樣……”,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凡夫的分別念一點依據都沒有,只是自己想的,怎麼可以作為理由呢?所以,我們的行為應當因循如來教言。假如自己學識淺薄,無法徹知如來教言,那應該依止精通顯密的具相上師。我們剛開始學佛時,什麼都是懵懵懂懂的,一定要按照如來和上師的教言去做。同時,還不能離開清淨心。有了這三者的話,一切言行都會趨於善妙。否則,倘若心不清淨,以貪心、嗔心或自私自利的心去做,很多事情都不會圓滿。尤其是弘法利生的事業,如果完全以自己的分別念來做主,結果不一定特別成功。
當然,大的事情需要以如來教言、上師教言、清淨心去抉擇,那些小的事情,沒必要具足這三種條件。比如今天去商店買個餅乾,不用看佛經裏有沒有教證?要不要問一下上師?自己心清不清淨?不然的話,明天可能很多人給我提問題:“我想買個什麼東西,您說買好還是不買好?”“我有五十塊錢,有時想買衣服穿,有時又想買牛奶喝,上師您幫我決定吧。”這些事情,我覺得怎麼樣都可以,你們可以自己做主。
此三之外諸他語,皆為種種分別染,
親人抑或非親人,聽從彼等有何用?
除了如來教言、善知識開示、自己的清淨心外,其他人所說的話絕對沒有可信之處。有些人當面講得非常好聽,但他很可能抱有其他目的,或是以貪心引發,或是以嗔心驅動,或是以嫉妒心作祟……這些語言被種種煩惱所染汙,所以不論親人或是非親人,誰的話都不要聽。
有些人想出家學佛,此舉在如來教法下有據可查,善知識也會極力贊成,同時自心非常清淨,因此自己決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問這個、問那個,尤其是那些愚昧無知的親人,根本不會給你指示很好的道路。這些關鍵問題,當依三種標準抉擇而行,這樣自己才不會後悔。有些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時,根本找不到方向,此時若能依教奉行,對一生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這裏還要了知,除善知識和佛陀的教言外,對世間人以分別念編撰的書籍、宣傳品,也不要特別有興趣,否則會逐漸染汙相續的。這一點,學佛的道友務必要注意,現在是末法時期,很多人對佛經論典和善知識開示,不太願意看,也不太願意聽,而對那些花言巧語、無稽之談卻趨之若騖,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學習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絲毫意義也沒有,只會讓自己的人生白白虛度。故而,大家應該看一些有加持的金剛語。
謹慎籌畫未來事,縱使失敗亦無悔,
事前細緻作觀察,無悔而住極為要。
對未來所做之事一定要謹慎籌畫、精心安排,不管大事還是小事,千萬不要草率決定,決定完又立刻變卦。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觀察,考慮操作過程中若出現不利因素應如何面對,一項一項在心裏好好盤算,一旦做出了決定,自己則應全身心投入。如此一來,縱使事情失敗,也沒有什麼後悔的。
現在很多人沒有主見、沒有頭腦,今天想一個、明天又換一個,結果什麼都不成功,自己也後悔得不得了。包括依止上師、交友成家等方面,很多人也不觀察,以前有西方記者問觀音上師:“您對世間人的成家和感情怎麼看待?”慈悲的上師開示道:“對於這些問題,我並沒有不同的觀點,但需要提醒的是,雙方一定要互相觀察。現在全世界的離婚率特別高,草率結婚又輕易離婚,致使孩子像孤兒一樣非常可憐,這都是沒有觀察而引起的。”
其實,佛教的理念不僅應在出家群體中傳播,在家人更需要它的引導。作為一個出家人,應當關注在家人的生活、工作等問題,雖然我們出了家,早已拋棄了這些事情,但可以通過講經說法的方式,引導在家人遠離各種痛苦。如果自己欠缺這方面常識,則可借鑒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幫助他們遠離苦難,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如是無悔歡喜心,悅意無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現,故當恒依謹慎行。
皎潔的月影,會在平靜的海面上映現。同樣,無有後悔的悅意之情,是在行事謹慎小心的因緣中產生。
世上有許多人愁眉苦臉、傷心痛苦,到了極點就想自殺,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此乃放逸之過失。”這些人由於太過放逸,剛開始什麼都不觀察,對佛教不瞭解,對世間正理也不學習,隨隨便便做點事情,不成功就後悔莫及。雖然有些不成功跟前世因緣有關,但一般來講,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該詳詳細細觀察,然後遵照教言去行持,這才會給一生帶來快樂。
我有時候想,住在寂靜山裏的修行人,個別人可能有少許痛苦,但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很單純、很快樂的,這種快樂無法用語言言表,這應該是不放逸的結果。在短暫的人生中,如果整天放逸,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直處於痛苦的狀態中,對修行和生活絕對無有益處。所以大家應該開心地過生活,這也會為修行和積累資糧帶來很多利益。
前段時間講《入行論》時,我也講過兩個比丘的公案,他們只說一句“慎勿放逸”,就是非常甚深的佛法。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兩位比丘在一起閒談,旁邊有兩個魔鬼準備奪取他們的性命,其中一個魔鬼信仰佛教,另一個魔鬼不信佛,他們互相商量,若兩位比丘沒有講佛法,就把他們吃掉。那兩位比丘很散亂,一直都是談論世事,沒談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時才互相祝願:“慎勿放逸!”不信佛的魔鬼說:“看,他們始終未講一句佛法,可以吃他們了吧?”信佛教的魔鬼連忙阻止:“不,他們已講了甚深的佛法。”“沒有啊,兩人一直說些無聊的話,什麼時候講佛法了?”“你沒聽到嗎?剛才他們分手時說‘慎勿放逸’,這句話的含義特別深奧。在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中,不放逸是最甚深的佛法。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放逸,修行肯定非常成功……”後來,不信佛的魔鬼覺得言之有理,說:“既然如此,那就不吃他們了,算了吧!”
五、正 直
本論中,一個完美的人可用一棵樹來表示。樹根是妙慧和穩重,樹莖是慚愧和不放逸,現在講樹枝——正直和堅定誓言。
我們修行佛法先要做好人,好人相當於一棵樹,沒有智慧和穩重,樹的根就沒有了。同時還要具足慚愧和不放逸,行為不要太過分了,假如隨意違背世間規律,任何人都接受不了,你生存在世上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當以慚愧和不放逸來要求自己,這相當於樹莖。下面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做人還必須要公平正直,不管遇到什麼情況,若能堅持這一準則,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都會圓滿成就。
公平正直天人道,虛偽狡詐邪魔道,
趨入天道住天門,趨入魔道住魔門。
公平正直在世間上相當罕見。有些人認為自己性格很直,總愛說別人過失,看不慣馬上說出來,想什麼就說什麼,認為這就叫做正直。其實不然,這只是把心裏想的嘴裏吐出來而已。所謂的正直,是以三寶或良心作證,遇到事情時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無論對方高低貴賤,是領導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觀事實,就當仁不讓地站在那一邊。這樣的人如黃金般難得,正直的行為能令他趨往天人之道。而有些人特別虛偽,口是心非、陽奉陰違,這種狡詐的行為是邪魔之道。趨入天道之人,因為擁有正直的美德、高尚的行為,不論是獲得解脫還是人天福報都唾手可得。而趨入魔道之人,只會越來越墮於黑暗,感受無盡的痛苦。
眾所周知,包公斬駙馬就是正直的典型,包公為了伸張正義,寧願觸怒皇室,哪怕丟掉烏紗帽也不違背正理公意。海瑞亦是如此,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了正義寧可罷官。而現在人並非如此,只要對自己的親友有利,就從語言上、行為上全力以赴地幫助他,這完全是魔鬼之道。
作為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做事情應該憑自己的良心,以三寶作證,這才不會有違背因果的地方。在此過程中,不管別人怎麼說你不公平,只要自己良心上沒有虧欠,問心無愧就可以。否則,一個人如果不正直,他再有功德也沒有用。
我以前沒有做很多事情時,法王如意寶一直強調人格很重要,當時自己感受不是很深。現在到了這種年齡,經常遇到世間和出世間的事情,也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這才發覺人不公平正直、不是一個好人的話,哪怕他頭上有龍王的如意寶,跟他打交道也很麻煩。然而,具足《二規教言論》所有條件的人,在末法時代也是非常難得。
鄭重取捨苦樂時,自己如何他亦爾,
如是直士獲富樂,狡者與此皆相違。
在鄭重取捨苦樂的過程中,自己應該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果自己要快樂、不要痛苦,喜歡吃好的、睡好的,想獲得快樂、名聲、地位,那別人也是一模一樣,自己理應體諒別人、理解別人,這樣才是正直的人。
這裏的內容相當深,你們不要認為《二規教言論》很容易。其實我這次沒有時間細講,否則,每一個頌詞當中,真的有甚深的意義。只是表面上滑下去,可能跟世間的偈頌沒什麼差別,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大家一定要瞭解自己如何取捨苦樂,其他眾生也是如此。因此,傷害眾生也好,說別人過失也好,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推己及人。《入行論》第八品中也有這樣的竅訣,不管是對別人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生傲慢心,都應該換位思考,把自己換成對方,對方換成自己,然後對他發噁心,有這樣的觀想方式。
而狡詐者只是一味地想著自己,對別人的生命、別人的快樂一點也不在乎。現在有些人從小沒有受過這種教育,做的一些事情非常可怕。昨前天在我們附近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十四歲還是十六歲,一個是十八歲,他們叫了一輛計程車,去離這裏不到十幾公里的電站,到了那裏後,他們把那個司機殺了。當時司機還沒有死,他用手機往家裏使勁拔電話,家人一接的時候,他已經奄奄一息了,話都說不出話來了。這兩個學生把車搶走以後,一開到外面,馬上就被抓了。今天我們學院念頗瓦時,來了特別多的計程車,就是跟死者一個公司的。
十幾歲的孩子能幹出這種事,主要是學校裏是沒有慈悲的教育,很多知識成了狡詐的因。如果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苦樂跟眾生的苦樂完全一樣,經常在這方面訓練的話,也不至於造下這種後果。
下面講狡詐者的一些法相:
賢者善行不讚頌,劣者惡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愛如母無稍憶。
狡詐者對賢者從來不會讚歎,別人的人格怎麼好,聞思修行怎麼不錯,他總覺得無所謂。其實這相當不好,世間中有好人的話,應該給予應有的獎勵。
對劣者也不批評譴責,有些人的惡行屢教不改,一直無惡不作,很多行為非常過分,但狡詐者對這種人也不作呵斥。
恩重如山的人,一定要報答他的恩德。可是狡詐者對此滿不在乎,不管對自己有什麼樣世間和出世間的恩德,他也不知道報恩。
有些人對他很慈愛,如父母一樣問寒問暖,但狡詐者也不作憶念,完全漠視別人對自己的一番好意。
前時所作無反省,現時善惡無辨別,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詐相。
對以前所做之事不作任何分析,錯了沒有懺悔,對了也沒有總結;現在做的到底如法還是不如法,從來也不辨別觀察。什麼都分不清楚,整天迷迷糊糊,除了吃飯睡覺外什麼都不管,好也無所謂,不好也無所謂,這種人不是正直者而是狡詐者。在這個世間上,狡詐者的的確確相當多。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應該反反復複觀察自己,看自己到底是正直者還是狡詐者?
甯與直士結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與狡者交親友,饒益彼等反遭害。
平時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寧可與正直者結下仇怨,也千萬不要與狡詐者結為親友。
為什麼呢?因為人正直的話,即使你們成了一種敵對的關係,他也不會無故冤枉你,一是一、二是二,他不會說不符合正理的語言,把沒有一點根據的事情栽贓在你頭上。即使他跟你的關係非常非常不好,他寧可受冤枉,也不會無端對你譭謗。這樣,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有恢復的機會。
而與狡詐者結為親友的話,對他有利的時候,他可能會幫助你,但是若觸犯到他的利益,他絕對不會幫你,甚至即使你幫過他,他此時也會恩將仇報,反而加害你。
我們周圍的人裏面有狡詐者,也有正直者。對於正直者,寧可跟他是仇怨,也要經常與他交往,而接觸那些狡詐者時,自己務必要小心謹慎。
直士正行護他人,情誼綿長如江河,
狡者交友為私欲,雖予慈愛終成怨。
正直者以正行來盡力護持他人,與朋友之間的情深義長猶如江河一樣綿綿不斷。而狡詐者交友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表面上對你很關心,實際上抱有私人目的,雖然暫時予以慈愛,但最終會成怨仇。
我們平時交往人的過程中,首先應觀察對方是狡詐者還是正直者。如果是正直者,他會盡心盡力地幫助你,絕對不會喜新厭舊,縱然過了幾十年,你們的情誼也不會改變。如果是狡詐者,今天對這個好,明天對那個好,為了獲得某些利益,他就對你特別特別熱情,又是請客,又是吃飯,但如果你沒有令他滿意,他馬上跟你反目成仇。
前段時間我在外面時,菩提學會裏的有些組長也在反映:“那個人脾氣不好也不要緊,稍微懶惰也不要緊,但是人一定要正直,如果不正直,讓他做很多事情,最後就搞亂了,非常麻煩。”真的是這樣。我們現在接觸的人比較多,所做的事情也很多,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人很正直,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都會客觀公正地對待,即使他犯錯了,最後也會反省的,不管在私人面前也好,眾人面前也罷,自己都願意懺悔。世界上哪有沒有過失的人,有了懺悔,別人也會原諒的。但假如這個人的心都歪了,那不管他說什麼、做什麼,都不會趨入正道。
我們在學院商量事情時,最害怕不正直的人,這在法師當中也有,管家裏面也有,跟這種人商量特別麻煩,不管有什麼樣的真理,他都不會承認。所以,每個人應該觀察自己是壞人還是好人,這一點應該自己過秤,否則只是聽別人說,你也不一定承認、不一定相信。
總之,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麥彭仁波切的這個教言非常殊勝,若學到了它的究竟意趣,在佛教方面生生世世都會打下穩固的基礎。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
直士做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
在正直的人面前,護法諸天會自然集聚,即便沒有每天念護法或做供養,護持白法的護法神通過天眼觀察,也知道他的行為符合正道,均會加以保護;他在很快的時間中,暫時獲得人天福報,究竟能往生清淨刹土;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穩妥,不管承諾什麼,都會認認真真對待,絕對不會敷衍了事,中間半途而廢;他即使當統治世界的國王,也完全可以勝任。(如果不正直,不要說國王,連當十個人的管家也很麻煩。五個人當作自己的人,五個人當作對立的人,分東西的時候,跟自己關係好的分得多一點,關係不好的就不分。處理一件事情也是這樣,做什麼事情都不公正。)
麥彭仁波切的哪一個教言都非常殊勝。講到正直的時候,好像除了正直以外,不需要任何功德;講到穩重的時候,好像除了穩重以外,不需要其他功德,沒有穩重的話,做人根本沒辦法。當然,如果學得很表面,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這個文字很簡單,你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們文殊學校的小孩子,都讀得來,也學得來。但是真正懂得它的意義,覺得這些教言非常了不起,在實際行動中盡心盡力地按照這個竅訣來做人,你們有沒有這樣呢?自己也不妨捫心自問。
我非常羡慕上師如意寶,在這個時代中,這麼多高僧大德雲集在他老人家座下,這種現象在藏傳佛教中不敢說沒有,但不是特別多。他老人家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懂得這些道理,除了修習佛法的境界以外,尤其是做人方面非常圓滿,所以不論是什麼樣的人,都能被他老人家深深折服。
對我來說,跟上師比起來,自己確實非常慚愧,但從剛來學院到現在,我接觸了那麼多人,想不起來自己有包庇護短的情況。在學院的常住或聞思修行方面,很多人當面說我不公平,手都指到我的鼻子上了。也許他們有真實的理由,但我沒受過這些教育之前,在學校裏是維護關係比較好的人,也有各種各樣的習氣,可是學了這些以後,自己也是發願在即生當中,尤其是為僧眾做事時,一定要憑良心和智慧公正處理,千萬不能偏袒。
有時候藏族喇嘛和漢族喇嘛吵架,就讓我處理。我憑自己的良心,以三寶為證,中間劃一條線。但處理完了以後,漢族喇嘛覺得:“他畢竟是個藏族人,肯定對我不公平。”然後在背後說很多很多話;藏族喇嘛認為:“他畢竟是管這些漢族人的,肯定對我不公正。”在背後也說很多很多。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要我問心無愧就可以,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第八品中也講得很清楚,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的眾生。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應該做非常正直的人,這個功德在修行的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
清淨世規之精要,勿須饒舌讚歎之。
所謂的正直,在一切功德中是最殊勝的。出家人的團體中,若有人做什麼都非常正直,人人都會佩服他;在社會團體中,如果某個領導特別正直,不管處理任何事情,不會偏右,也不會偏左,那大家會對他非常恭敬。正直是清淨世規的醍醐精要,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說,他不必在此饒舌讚歎它。
在修行或生活中,我們完全能感受得到正直的重要性。誰若具足正直的美德,他的修行、做人等很多事情都會圓滿;誰不具足的話,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當然,這種困難並不是一般的困難,而是指良心上的譴責,這是無法彌補的。反之,自己良心上若過得去,那別人說什麼也無所謂。比如我處理一件事情時,別人說我不公平,但我若是以三寶作證,良心上沒有任何虧欠,儘管自己智慧有限,在有超凡功德的人眼裏,不一定抉擇得特別准,然而自己畢竟沒有諂曲,無論別人怎麼說,心裏也會很舒服。
所以,大家做任何事情時,沒有必要偏向親人、朋友、領導或者高尚人。在歷史上,有些古人縱然受到生命危害,也沒有捨棄良心、捨棄正規,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以前也是一再強調,人格正直非常重要,假如人不正直,說話稍微做一點加工,什麼樣子都可以變。這相當於小孩做玩具一樣,我們以前做玩具時,把兩隻牛角往上對著,就成了犛牛;平行朝後,就成了山羊;往外拐著,就是綿羊,方向稍微變一下,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同樣,有些人在說話時,對關係不太好的人,語言稍微變一下,那個人的過失就很嚴重;對關係比較好的人,也是稍微加工一下,大家就覺得他真的很好。雖然是一件事情,但如果心不正直,語言可以隨意加工。所以我們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應該憑自己的良心,以公平正直的功德作為標準線,這樣才會非常圓滿!
好,今天講到這裏。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