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16 08:23:22
學習次第 : 進階

禪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禪那梵文ध्यान dhyāna巴利文झान jhāna),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它有兩個意義,它可以是一種三昧的境界,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但它也可以指修行進入四禪境界的方法,也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的合稱。

這個詞語原出自《奧義書》,為印度教術語,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習瑜伽的高級階段。後為佛教所吸收,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漢傳佛教中也將其譯為止觀。漢傳佛教中的,原先源自於禪那,為禪那的簡稱,但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思想體系。

 

目錄

 [隱藏

[編輯] 定義

禪那,漢譯為靜慮,有時可用「安止」(absorption)來表達,事實上,它是心的特質,將心固守在一個特別的對象上,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因此進入四禪,進而得到解脫智慧 [1][2][3]

禪那與禪定可視為同義詞,但是兩者的分別在於,禪那的範圍窄而定的範圍寬。禪那專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而欲界諸定因智慧狹小,不能稱為禪[4]。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編輯] 修行方法

禪那分成二種,寂止禪(奢摩他)、內觀禪(毗婆舍那),合稱止觀

  • 寂止禪:
  • 內觀禪:

[編輯] 禪那的境界

禪那可以達到三種三昧: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

之後可以循序進入四禪與四無色定。

[編輯] 四禪定

  • 初禪:
  • 二禪:
  • 三禪:
  • 四禪:

[編輯] 註釋

  1. ^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何等名為靜慮?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2. ^ 馬哈希禪師《法輪》:「禪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觀察一個目標,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專注於一個選定的禪定目標。例如:以寂定的數息觀,會提升至寂止禪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徵,靜觀他們的不恆常、不滿足和不堅固性,則屬內觀。有兩種禪:寂止禪與內觀。固定的專注,發展趣入寂靜定者,稱為寂止禪。靜觀法的三種特徵則屬內觀。也有三種三昧(samadhi,或稱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3.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禪那。」
  4. ^ 《大智度論》卷28:「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編輯] 相關條目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