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梵文:Tathāgatagarbha),亦作佛性,也叫覺性、自性、真如、實相、圓覺等,為佛陀三轉法輪主要的觀點之一,亦是大乘佛教唯識學中重要概念,但並非全部佛教教派皆認可之概念。
[編輯] 定義
佛性、如來藏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可有不同的內涵。世親《佛性論·如來藏品》,對如來藏三性作如下闡釋:
-
眾生所攝佛性,世間一切眾生皆為如來之性,即「真如」所攝,故可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
-
如來隱覆之性,一切眾生如來之性被煩惱隱覆不顯,「眾生不見,故名為藏」。
-
真如能攝之性,「真如」雖在眾生煩惱之中,但含有如來一切功德。
由是可知,如來藏為一切眾生的本體,從而提出了眾生成佛可能性之依據。
[編輯] 唯識學中的如來藏
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合流之後,又有人認為阿賴耶識的清淨本質即是如來藏。
[編輯] 流傳與爭論
在中國,如來藏與佛性的概念受到禪宗推動,受到大眾的接受,其後宋明理學更以其為基礎發展出心性論的新儒家。在台灣地區,如來藏仍受到大眾的喜愛,但印順也認為如來藏並不是了義學說。但是蕭平實與他的信眾認為印順等人的說法是邪說。值得注意的是,蕭平實和他信眾所持的如來藏看法並非一般佛教徒所承認。
在藏傳佛教中,如來藏的相關典籍雖已收錄於其大藏經,且覺曩派學並將如來藏相關的修行法門一並帶入西藏。格魯派的宗喀巴接受了印度的月稱的中觀應成學說,認為三轉法輪的他空唯識學與中的如來藏並不是了義學說。
[編輯] 相關典籍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