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3 23:17:42

喇嘛網 日期:2010/01/03 23:14:20   編輯部 報導

寶性論》(Ratnagotravibhāga Mahāyānottaratantra śāstra)是大乘佛教中闡述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思想的重要論典,與《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為如來藏思想的「三經一論」,是一本集大成的論典。對於難以言喻的如來藏,《寶性論》給予多種面向的詮解,主要在於直接肯定眾生皆有如來藏,具備成佛的本質,本論文即由《寶性論》如來藏思想的研究,以佛性(buddha-dhātu)隱顯問題之探討為中心,探討眾生雖具有如來藏,卻因客塵染垢遮蔽而隱藏,藉由無明障垢的去除,最終朗現佛的領域,了知隱藏的時候是眾生、顯現的時候是佛陀,生佛不二,僅有隱顯之別,如此才能夠覓得自家寶藏。


首先,說明有關《寶性論》的外緣問題,包含其名義、作者、內容架構之考定等,並對本論文核心之「如來藏思想」的淵源與進程,建立基礎的瞭解,直陳《寶性論》在如來藏思想中的地位,以作為本論文開展的背景,才能對其思想義理作深入的發掘與梳理。


其次,分析眾生具有如來藏的三個意義,以及四種對治障礙的能淨因,清淨障礙後,能夠得到淨、我、樂、常的法身四波羅蜜多果,並且闡述顯現如虛空與日輪般的自性清淨,與斷除所知障與煩惱障後的離垢清淨,可証得全然清淨的菩提佛果,此是眾生具如來藏所隱的特質,証悟成佛的本質復次,由眾生皆具如來藏之自性,卻因被無明煩惱所遮障而無法證悟佛性,這樣的狀態可分為凡夫位、聖人菩薩位、佛位三分位,呈現出不清淨、部分清淨、圓滿清淨的三個階段,以九種譬喻比喻在如來藏有所遮障的情況下仍終可清淨,顯現出原本清淨的自性。


最後,論及全然的証悟如來藏,可藉由佛身論說明,以三身說或二身說闡釋佛陀的果德。其中,可分為功德與事業兩大部分,功德乃言說佛身所具有的自利利他力量,事業則顯發佛陀利眾的任運不間斷,而此要說明的不只是開顯如來藏的可能性,而是闡明証悟之後所展現的不可思議境界。

 

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96/碩士/研究生:廖雅慧   指導教授:熊 琬 博士;蘇子敬 博士

 

 


以佛性隱顯統攝《寶性論》的內容,由自性的染淨探究如來藏的思想,以及所延展的種種層次,在了解如來藏思想之後,能夠貞定究竟的歸依處,歸依內在本具的本初善,透過修行實踐的活動可將無明染垢的遮障淨除,如來藏有如佛日當空出雲聚,破除烏雲般無明煩惱的遮蔽,無限的光明普照大地,佛的境界全然朗現。

延伸閱讀

寶性論》的研究 

喇嘛網 寶性論研究 

究竟一乘寶性論 宗薩仁波切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究竟一乘寶性論

主講者 羅桑才培仁波切

如來藏說三經一論中的如來藏說之內在發展

 

參考書目
一、印度漢譯佛教經論
(依《大正藏》所收冊數排序)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
《央掘魔羅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
《增一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第二冊。
《大般若經》,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七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八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八冊。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淨譯,《大正藏》第八冊。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
《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二冊。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劉宋•慧嚴等再治(依《泥洹經》加之),《大正藏》第十二冊。
《大集經》,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第十三冊。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唐•不空譯,《大正藏》第十三冊。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宋•惟淨譯,《大正藏》第十三冊。
《大方等如來藏經》,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佛說不增不減經》,北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
《中論》,龍樹菩薩造,梵志清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冊。
《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陳•真諦釋,《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佛性論》,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究竟一乘寶性論》,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成唯識論》,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顯揚聖教論》 ,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成實論》,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維摩詰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涅槃宗要》,新羅•元曉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異部宗輪論》,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二、中文現代專籍論著
(依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史傳、史料
山口益著•肖平、楊金萍譯:《般若思想史》,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三枝充悳著•劉欣如譯《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大展出版社,1998年9月。
平川彰著•莊崑木:《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12月,二版。
宇井伯壽等著•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編委會譯:《中印佛教思想史》,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年12月。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1月,初版三刷。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台五版。
劉立千著:《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
藍吉富:《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7月。
 
(二)通著
川田熊太郎、中村元等著•李世傑:《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2003年11月。
水野弘元•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編委會譯:《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11月。
中村瑞隆著•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編委會譯:《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
卡盧仁波切著:《密乘解脫之道》,台北:利生佛學中心,1985年。
玉城康四郎主編•李世傑譯:《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開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4月,再版。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81年12月。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新竹:正聞出版社,1985年10月,三版。
印順法師:《勝鬘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9月,十四版。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四年九月,修訂四版。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7月,增訂版。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台北:法爾出版社,1995年10月。
林朝成•郭朝順合著:《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2月。
杰米霍巴德•保羅史萬森主編.龔隽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4年11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高崎直道著•李世傑譯:《如來藏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6月。
郭朝順等著:《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道德院,1997年。
紐修堪蔣揚多傑仁波切:《大圓滿傳承源流——藍寶石》,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7月。
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台北:法爾出版社,2004年3 月,二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著•丁乃竺譯:《大圓滿》,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 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
創古仁波切:《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台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年。
聖嚴法師:《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聖嚴法師•丹增諦深喇嘛著:《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年。
談錫永譯著:《寶性論新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年12月。
談錫永譯著:《寶性論梵文新譯》,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12月,再版。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12月。
賴賢宗:《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11月。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2月。
T. R. V. Murit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收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第64冊,1986年6月。
多羅瓦釋著,堪布益西彭措譯:《大乘無上續論(一)》,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版日期不詳。
麥彭仁波切釋著,堪布益西彭措譯:《大乘無上續論(二)》,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版日期不詳。
 
(三)學位論文
楊惠珊:《寶性論》中佛性思想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廖淑珍:當代臺灣佛教的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鄭郁慧:《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單篇論文
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評〉,《哲學雜誌》第14期,1995年11月。
古正美:〈定義大乘及研究佛性論上的一些反思〉,《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7月。
吳汝鈞:〈如來藏思想〉,《獅子吼》第32卷.第11/12期,1993年11月。
杜正民:〈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7月。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0/11期, 1997年 6/9月。
林崇安:〈漢藏的佛性論〉,《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東大
圖書公司》,1991年。
葉阿月:〈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比較諸經論的心清淨說〉,《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3期,1974年10月。
鈴木大拙著•郭忠生譯〈楞伽經論佛之「三身」(上)〉,《菩提樹》32卷10期,1984年9月。
賴賢宗:〈「寶性論」及相關論典論佛性與信:論早期如來藏說的基本模型及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中三種佛性與信之三義之交涉〉,《正觀》第11期,1999年12月。
釋恆清:〈《佛性論》的研究〉,《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1993年11月。
釋恆清:〈「批判佛教」駁議〉,《哲學評論》第24期,2001年4月。
 
三、外文相關專籍論著
(依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Maitreya, written down by Asanga, Buddha Nature: The Mahayana Uttaratantra Shastra with Commentary, and commentary by Jamgön kongtrül lodrö Thayé, explanations by Khenpo Tsultrim Gyamtso Rinpoche, Rosemarie Fuchs(tr.), The Unassailable Lion''s Roar, N.Y: Snow Lion, 2000
Maitreya, Buddha Nature: Mahayana-Uttaratantra-Shastra, and commentary by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edited by Alex Trisoglio, Canada: Khyentse Foundation printed, 2007
小川一乗:《仏性思想》,京都:文榮堂,1982年。
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の形成》,東京:春秋社,1974。
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Ⅰ》,京都:法藏館 ,1988年。
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Ⅱ》,京都:法藏館,1989年。。
高崎直道:《宝性論》(インド古典叢書),京都:講談社,1989年。
 
四、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1989年。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