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09 01:36: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09 01:32:07   編輯部

空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空性佛教術語,也作「空」、「性空」,與「假有」相對。「性」指自性佛家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所生,而沒有實在自體,故稱「性空」。《大智度論》三十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業相續,故似若不空。」「諸法眾緣和合故有。」「眾緣若少若無,則無有法。」

緣起性空是佛教區別於一切宗教或哲學的世界觀。世間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人們因特定條件下的功用(因緣)來確定諸法的生或滅,任何事物(諸法)都隨著變化而生滅,因此沒有所謂的「絕對本質」(自性),舉個例子:拳的形相是五指緊握的手。我們把右手緊握則名「拳」,這時候,這個「拳」實質上是右手,而右手可以成拳也可以是掌,所以「拳」只是右手的一個狀態而已,並沒有「拳」這個東西,只有「拳」這個名詞和拳的形相,且都是人們對於右手的妄想而已。

佛教把「緣起性空」看成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稱為「諸法實相」。為大乘佛教理論基礎。中觀派以空性為根本正見。佛教中也有不准隨便說的戒律。

[編輯] 分類

般若經中,對於空性有很多分類方式,根本來說,只有緣起性空。但又可分成「二空」: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四空: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

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分成十六空、十八空或二十空。

1.                              空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台北寫作聚」每月第二個禮拜六舉辦維基人台中聚會每月舉辦,有興趣參與者請點選了解時間與地點

1.                              空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台北寫作聚」每月第二個禮拜六舉辦維基人台中聚會每月舉辦,有興趣參與者請點選了解時間與地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