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3:07:55
學習次第 : 進階

緣起讚 第三講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三)2007428日 上午

昨天我們談到有關緣起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只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作息跟緣起都有相關不可分離的,尤其是四聖諦為什麼會形成,就是因為緣起的道理,所以四聖諦才有辦法形成。也就是因為有了緣起,我們才可以瞭解到原來解脫是可能的,我們只要努力對治內心的我執,這個我執是可以被消滅的,因為實際的狀況,並非像我執執取般的如此真實。透過這種緣起的道理,如果我們認為能夠斷除煩惱障,因此而獲得涅槃的話,煩惱障所留下來的習氣為什麼不能斷除呢?那是一定可以的。因為煩惱障都能夠斷除的話,煩惱障所留下來的習氣當然也會隨之消滅,是絕對有辦法消滅的。所以透過緣起的見解,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原來解脫是有可能的,所知障是可以完全斷除的,一切遍知是絕對有可能的,這時候我們再來皈依三寶,就非常強而有力了。

當我們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時候,最主要所要皈依的就是「法寶」。為什麼呢?因為所謂「法寶」的意思,就是完全徹底斷除無明以及無明的種子,在寂靜涅槃當下的這個滅諦,就是真正涅槃的性質,這是真正法寶的內涵,也就是所謂的滅諦。這個唯有靠緣起的空性見解,才有辦法讓我們理解,原來滅諦是絕對有可能獲得的,否則的話我們不可能認識法寶。所以沒有法寶,就不可能會有僧寶,也不可能會有佛寶了。

佛陀能夠具有種種的功德,最主要是因為斷除了煩惱障、斷除了所知障,才有辦法證得一切遍知的。佛陀的形成,絕對是因為法寶的緣故,才有辦法形成佛陀的種種功德。同樣的像僧寶,這個人獲得法寶的那一天起就不是凡人,這個人我們稱為聖者,稱為叫僧寶。所以僧寶和佛寶最主要就是由法寶而形成的,換句話,如果我們不認識法寶的話,也等於不認識了佛寶以及僧寶了。所以三寶的認知,最主要是來自於對法寶的認知,法寶認知得越清楚,就可以看到三寶更多的功德,所以法寶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法寶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法僧,我們要皈依的對象「法寶」是什麼呢?現證空性的智慧,這個就是法寶。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瞭解,什麼是現證空性的智慧,這是怎麼獲得的?它的因緣是怎麼形成的?這些道理我們都要認知。所以透過緣起的見解,不只對二諦有直接認知上的幫助以外,更能讓我們瞭解到為什麼會有四聖諦以及三皈依,所以這些的關係必須要連結在一起。“

為了能夠獲得決定勝解脫,如同之前所說的法寶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必須要有現證空性的智慧,才有辦法真正的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現證空性的智慧要怎麼獲得呢?首先要瞭解智慧所緣的空性到底是什麼?是否存在的?所以先要有聞,反覆的聽聞,並且學習,多看一些有關的經典,讓我們瞭解什麼是緣起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緣起性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之後不只是聽聞、不只是學習而已,學的內容要反覆的思惟它,讓自己生起定解。如果生起了定解之後,不是說「我知道了」而已,而是應該把已知道的內容,反覆的串習它,讓心安住在已知道的內容上而來修行。所以透過聞思修這三種的次第,讓內心上原本沒有的法寶功德慢慢的生起。

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很好的身體、很好的修法的工具,才有辦法穩穩的走上去。所以這不是畜生道的身體能夠做到的事情,必須要有一個像人類般的,具有智慧的身體才可以,所以暇滿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的目標是在將來的涅槃,可是決定勝要獲得之前,因為這條路是長遠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計劃、長遠的計劃,讓我們很穩的一步一步的慢慢走下去。

雖然我們是為了將來獲得涅槃而修行,因為暫時沒有辦法馬上獲得解脫的緣故,所以我們縱使在輪迴當中,也要修學空性。修學空性最好的工具是什麼呢?就是暇滿。為了獲得暇滿的緣故,而來瞭解什麼是暇滿的因緣?什麼是暇滿的逆緣?暇滿的逆緣我們要破斥它,暇滿的順緣我們要成辦它。也就是因此,在四聖諦裡面苦諦可以分三種的層次:苦苦、壞苦、行苦。在第一個「苦苦」的時候,最主要就是因為三惡道的眾生們,苦苦這方面的感受比較強烈,所以四聖諦也可以針對苦苦的角度上,來作四聖諦的解說。怎麼說呢?

像苦苦來講的話,就是屬於三惡趣。為了能夠從三惡趣當中獲得脫離,為了讓自己後世獲得暇滿人身,所以去尋找苦苦的因緣是什麼?就是由苦諦尋找集諦了。苦苦的因緣是來自於十惡業,就是我們所造的十種的惡業會帶來將來的惡趣,會讓我們在後世無法獲得暇滿人身,無法獲得具有暇滿的智慧,所以這個集諦我們必須要斷除。那這個集諦是不是可以斷除的呢?這個集諦是可以斷除的。

因為集諦可以分「業的集諦」、「煩惱的集諦」兩者。身口的七種惡業,是屬於業集諦的部分,心的三種惡業,這是屬於心上煩惱集諦的部分。這些都是可以斷除的,是透過了十善業來遮擋十惡業的,當然這種遮擋不是永遠的遮擋,而是暫時的遮擋,所以我們可以獲得暫時遮擋十惡業的滅諦,這個方法是靠什麼呢?是靠十善業的修持來獲得,所以說到了十善業的道諦。“

在十二因緣裡面有說到「真實義愚」、還有「因果愚」,由「因果愚」帶來的十二因緣,它是屬於三惡趣的十二因緣,由「真實義愚」所帶來的十二因緣,是屬於輪迴的十二因緣,不同的。所以在整個修法的過程當中,將來的目標是涅槃,但是暫時必須要獲得暇滿人身。獲得暇滿人身之前,必須要確保自己,將來不會墮入於惡趣的,所以必須要遮止十惡業,所以戒律就很重要了,我們必須要先守戒才有辦法有這個基礎。光是有戒體也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緣空的現量,它不只是緣了空性就會有無比的智慧,在這個同時它必須要有很強烈的三摩地來輔助它,才有辦法形成緣空的現量。這種強烈的緣空三摩地要成辦之前,必須要把內心的昏沉和掉舉給拿掉。在內心的昏沈和掉舉拿掉之前,先要把自己行為上的,或者外表上的掉舉給拿掉、放逸給拿掉,外表上的(也就是身語的)這種放逸拿掉的時候,是靠「戒」。進而的拿掉心裡面的放逸,就是心裡面的散亂還有昏沈,這就是「定」。有了戒定的基礎,再加上多聞多習之後,才有辦法生起「慧」,戒定慧的次第是如此形成的。有很多的地方,都要把它安列為我們學佛的長遠計劃和過程。“

為了讓我們能夠獲得究竟的目標,在安排整個長遠計劃的時候,就要認知到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當然我們的目標大致上可以分兩者,暫時的目標就是屬於後世的增上生,究竟的目標就是決定勝。究竟目標裡面又可以分兩者:一者是個人的別解脫,一者是成佛,為了眾生而成佛。所以在整個道路上,我們針對於不同的目標,必須要先讓自己歡喜的想要獲得那些的利益,如果根本不想要獲得後世增上生的話,不可能為了後世的增上生而努力走上這條道路的。如果對解脫一點概念都沒有,或者一點興趣也沒有的話,也不可能為瞭解脫而精進努力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先生起希求增上生的發心,希求解脫之發心,以及希求一切遍知成佛之發心,必須要有這種的希求心才有辦法的。

就好比佛陀在講四諦法輪的時候,佛陀一開始就說「苦諦」,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想要痛苦,如果不想要痛苦的話,就要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痛苦?我們認為快樂的東西會帶來什麼樣的壞處?我們平常習慣的東西會帶來什麼樣的壞處?當我們瞭解這些壞處的時候,再加上平常不想要痛苦的緣故,這種自然心態、以及認知痛苦的智慧,兩者聚合之後,才會真正的想要脫離痛苦。同樣的,如果要生起增上生的希求心的話,必須瞭解獲得增上生有什麼好處?沒有獲得增上生有什麼壞處?這個必須要認知。有了這個認知之後,再加上離苦得樂的自然心態,自然就會想要去追求增上生。

希求增上生的這種發心,我們必須要成辦它。要成辦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瞭解,什麼是成辦後世增上生的希求心的主要障礙是什麼?答案就是太貪著今生。如果我們一直貪著今生的話,就不可能為了後世的增上生而著想,也不可能希求後世的增上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想法,最主要的目標都是在今生打轉而已,今世的貪著會嚴重的阻礙增上生的希求心,所以我們必須要把「貪著今世」的貪念給拿掉。

換個角度想一想,說不定這個會覺得蠻有趣的。我們知道增上生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於十惡業,可是仔細想一想,十惡業幾乎跟追求後世安樂的這種心態沒有關係。我們不可能為了追求後世的利益而殺人,我們也不可能為了後世的利益而偷盜,我們也不可能為了後世的利益而邪淫。但是說不定妄語是有可能的,因為有邪見的關係,這個我先暫時保留,畫一個問號好了。但是很明確的一點,挑撥離間是不可能的,惡語也是絕對不會有的,但是像意來講的話,貪心說不定會有,但是瞋心不可能。所以大多數都是因為今生的貪著,才讓我們去造十惡業的。

如果是以四聖諦的角度來作解釋的話,四諦十六行相,苦諦它有四個行相,因此在緣了苦諦之後,又有四種的顛倒執著。我們就是因為有了無常把它執為常,不淨把它執為淨,痛苦把它執為樂,因為有了這種常、淨、樂的三種執著,所以讓我們對於今生的執著一直沒有辦法放棄,而且非常堅固的去執取它。為了要破除今生的這種貪著,可以透過無我的認知,思惟無我。思惟無我的時候,可以思惟粗相的無我,像念死無常等,這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是配合四念住的話,最主要是以身念住以及受念住這前兩者來作思惟。思惟無常的道理等,對於破除今世的貪著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是以修心的這些內容來講的話,像思惟暇滿義大、念死無常等,這些對解除或者是破斥今生的貪著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是按照《廣論》這方面的內容來講的話,就像暇滿、念死無常,或者是三惡道痛苦的思惟,或者是皈依、業果等,這些眾多的內容都可以輔助破除今世貪著的。“

為了生起對於決定勝的希求心,不只不應該貪著今世的利益以外,也不應該貪著後世的利益,應該往更長遠的方向追求,應該脫離三界,而不是在三界打轉。縱使今世不貪著了,如果還是仍然留戀在輪迴的後世的話,這也是於是無補的。所以為了能夠從後世的貪戀而得到解脫,或者為了能夠拿掉後世貪戀的貪著,我們可以多多的思惟,像修心的內容來講的話,就是一直說到輪迴的過患等,這些都很有幫助的。像《廣論》來講的話,就是苦諦以及集諦的思惟等,這一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破斥對後世的貪戀。

決定勝又有分:別解脫的決定勝,以及一切遍知成佛的決定勝兩者。如果為了自己解脫的話是還好!因為你只是想到自己。但是如果是為了要成佛的話,這個就不行了,你必須要有希求他利之發心才可以,必須要真正的愛護一切有情眾生,才有辦法為了讓一切眾生早日離苦得樂,必須要去成佛的心態生起。如果不愛護一切眾生,直接想要去成佛的話,那個叫做別解脫的希求心,這不是真正希求成佛的發心。

以前當我瞭解了煩惱的過患之後,那時候一直想說:當我有一天斷除煩惱的時候,我就要好好的休息!我曾經有這樣的念頭。但是後來才慢慢瞭解到,原來真正的要追求一切遍知,必須要對於眾生完全的愛護,完全的利益眾生,為了讓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必須要瞭解一切法,瞭解他們的根器,才有辦法真正的利益他們。也就是說在現證空性的當下,卻又能夠瞭解一切的世俗幻相,具有這種的智慧能力,才能夠真正的圓滿他利,成佛的追求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透過了愛我執過患的思惟,以及愛他心功德的思惟,這種自他相換的思惟,讓我們生起追求一切遍知的發心。“

因為剛剛有談到四念住,所以我想講有關三十七道品的內涵。四念住有分:身、受、心、法,四種。無論看到任何的色法,我們不應該貪著,因為都是無常的,如果這樣去思惟,改變了你的心態,讓原本會產生貪心的因緣,透過你的修行把它阻擋了,貪心不再產生了,那你就等於正在修行。無論是緣身也好,或者是緣受也好,或者是緣心也好,或者是緣法也好,透過這種四念住的正念力量,不讓自己產生煩惱。所以如果真正在修行的話,都必須要透過四念住來摒持我們的心。同樣的四正斷也是如此,透過四正斷讓我們察覺到,煩惱不應該生起,如果煩惱已經生起的話,要當下把它截斷,要當下懺悔,或者當下遮止等,這是透過四正斷的力量。同樣的,無論是四念住也好、四正斷也好,我們會針對修行的內容努力精進的,讓自己的心盡量去緣在善所緣上。同樣的四神足也是如此。同樣的八正道裡面,像正受、正語、正業,這三者是屬於斷除十惡業的「戒學」,正念還有正定是屬於「定學」的部分,其他的像正見等是屬於「慧學」的部分。

因為在大論典上時常看到「五道十地」,好像從凡夫一直到解脫、或者成佛的過程當中,只有五道十地而已,會忽略了三十七道品,會有這種的危險。而且說到數息的時候,這種的觀修就是跟身念住有關的,我在經典上有看到這種的解釋,所以我想順便跟大家提醒一下。

當然如果只是為了追求後世的增上生的話,這個跟空正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當然我們可以透過「有相的緣起」,對業果的認知,會有更堅定的信心、幫助,這是絕對有的。但是如果是上根者,他發起了希求解脫之發心,真正想要追求解脫,而且這種的希求心是由正量所引發的話,他(上根者)一定要完全的認知空性,才有辦法生起由正量引發的解脫希求,否則沒有辦法的,因為上根者對解脫的內容不是很瞭解的話,是不會馬上產生希求心的。所以由正量引發的解脫希求心,之前必須要對空性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悟的。同樣的,如果是上根者要生起由正量引發的皈依,之前也必須要對空性有一定的體悟,這是針對上根者而說的。但是如果是下根者的話,只是一味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就不一定需要由正量引發的皈依了。“

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曾經說到:「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業煩惱滅故」,什麼叫做真正的涅槃?什麼叫做真正的解脫?也就是不會再造新的業了,為什麼不會再造新的業呢?因為那時候煩惱已經完全消滅了。不只煩惱消滅以外,生起煩惱的種子也完全拿掉了,因為煩惱的種子拿掉了,所以煩惱不可能再形成。滋潤業的煩惱,既然不可能再有的話,就不會再造新的業了,這個時候稱為「解脫」。所以龍樹菩薩《中論》裡面曾經說到:「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這個定義是說,未來不會再造新的業了,不只煩惱斷除以外,煩惱的種子也一併拿除,這就是解脫。「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為什麼呢?為什麼當業煩惱消滅的那個當下叫做解脫呢?後二句就是講到了原因。因為輪迴是從哪裡來的呢?輪迴是由業而來的。業是從哪裡來的呢?業是從煩惱而來的。

(不知道法王為什麼突然間多補充這句話),科學家他們現在已經證明瞭,當我們生起非常強烈瞋心的時候,所看到那個境,跟實際上所存在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九是虛妄的、是偏差的、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我們很生氣的時候,看到一個人,那時候的看法,與他現實存在的情況之間,已經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差異了。所以可見我們生氣的時候,會超越了原有的壞,而去添增百分之九十九的壞,(回到剛剛的翻譯)。

為什麼業煩惱消滅之後,叫做解脫呢?龍樹菩薩後二句就說了原因,因為所謂的解脫,就是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什麼叫做輪迴呢?輪迴從哪裡來呢?輪迴是從業而來的。業從哪裡來?業從煩惱而來的。煩惱從哪裡來?煩惱是由非理作意而來的。非理作意從哪裡來呢?非理作意就是由真實執著而來的緣故,這些消滅了才會獲得解脫。所以後面這句話叫做「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戲論」這兩個字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就像二相戲論,有法戲論,所遮戲論,真實執著戲論等,有很多不同的戲論,在此的戲論最主要講到「真實執著」的戲論。煩惱形成最主要的因緣,業、煩惱、非理作意以及真實執著,這些都是要靠什麼而去斷除的呢?就是最後那一句話「入空戲論滅」。

在此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式,如果是以藏文來講的話,叫做「由空戲論滅」。什麼叫做「由空戲論滅」呢?真實執著的這個戲論,是靠什麼而消滅的呢?是靠瞭解空性的智慧來消滅的。因為真實執著的這個無明,它是與實際的情況完全顛倒的一個執取。因為它是與實際的情況完全顛倒執取的緣故,所以我們要認知實際的無我,才有辦法破斥這種與實際顛倒的執取。透過空正見的認知,來破除真實執著的戲論,所以叫做「由空戲論滅」。所要滅的戲論,不是有法的戲論,也不是二相的戲論,也不是所遮的戲論,最主要是破除真實執著的戲論。一般戲論的解釋雖然很多,但是在此的戲論,最主要是講真實執著的戲論,這個戲論是由什麼而破的呢?是由空正見而破除的緣故,所以叫「由空戲論滅」。

另一種的翻譯是什麼呢?這是按照梵文原文的意思,叫做「入空戲論滅」。也就是說形成輪迴的業、以及煩惱、還有非理作意、甚至於真實執著等,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消滅的呢?是在內心完全斷除煩惱的那個當下,在心的空性當中,而消滅了種種的業煩惱、還有所執的。它不可能從外境去消滅這些煩惱,它是從什麼地方去消滅呢?在心的空性、無自性當中消滅的,所以叫「入空滅論滅」。這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佛陀也曾經說到:「我執乃魔心」,也就是說一切的煩惱,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於我執,為什麼呢?因為煩惱要生起的時候,它必須要有一個非理作意。所謂「非理作意」就是,會去添增實物的好,或者添增實物的壞,進而生起了貪和瞋。光是看到單純的好,或者光是看到單純的壞,它只是一種看法而已,這不叫做真實執著,那時候不是煩惱的狀態。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轉為煩惱狀態呢?看成好的時候,不把它看成單純的好,還添增了真實的因素在裡面。他認為這是真實的好,因為認為這是真實好的緣故,所以它有一個好的成份添增的基礎了,於是就越來越好,壞的時候就變成越來越壞,於是產生了貪或者瞋了。所以一切的煩惱,它不是那麼單純的看到實際狀況的好壞而已,他所看到的、和實際上所存在的好壞的成份,之間已經有很大的差距,這是我們必須要認知的。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說,「一切煩惱的根本,都是來自於我執」。所謂的「我執」,就是真實的執著。因為這個真實的執著,會讓我們的非理作意,去添增事物好壞的看法,會把實際的狀況看偏差了,所以讓我們的看法與實際狀況有所出入,進而產生煩惱。這也是為什麼一切煩惱的根本,最主要是真實執著的戲論,只要把真實執著的戲論拿掉就可以獲得解脫,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為這種真實執著,它的所執與實際的狀況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於是完全顛倒的,所以我們把它取名叫做「愚癡」。貪瞋癡最主要的那個癡心,就是指真實執著,我們也把它稱為叫做「無明」,也就是不知道的意思。一般無明有分:「不知道的無明」,這也是有的,但是這不會有很大的傷害,怎麼樣的無明會帶來最大的傷害呢?就是對於「實際上所存在的情況顛倒的執著」,這才會帶來最大的傷害,這種的無明才是必須要破斥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四百論》裡面有說到了:「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這是什麼意思呢?身根它能夠佈遍於其他的耳根、眼根等,但是眼根只侷限在眼根的部分而已,耳根也是侷限在耳根的部分而已。同樣的道理,貪心的對治力只能夠對治貪心,瞋心的對治力只能夠對治瞋心而已,我們沒有辦法透過貪心的對治力去對治瞋心,同樣的,也沒有辦法透過瞋心的對治力對治貪心的。可是對治癡心的對治力,它可以對治貪心,也可以對治瞋心,為什麼呢?因為癡心遍佈於一切的貪、還有瞋,一切的煩惱,如同身根遍佈於眼根、耳根般,但是眼根卻不遍佈於耳根,耳根也不遍佈於眼根。

所以《四百論》說到:「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為什麼對治癡的這個對治力,能夠對治貪、或者是對治瞋的一切煩惱,因為癡心佈遍於一切煩惱的緣故,所以對治癡就等於對治了一切的煩惱。在後二句說到了,「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一切的煩惱,因為會隨著癡的斷滅而跟著斷除。“

月稱菩薩在其他的論典裡面也曾經有說到:佛陀說到了空性的認知,空正見是癡心的對治力,是針對一切煩惱的對治而所說的,所以跟《四百論》的內容就非常吻合了。什麼是癡心的對治力呢?《四百論》在下麵又有說到:「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唯有緣起性空的這種正見,才能夠對治愚癡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當然在《釋量論》裡面又有說到四諦十六種行相,尤其是說到了空無我的時候,它說透過空無我的行相能夠對治一切的煩惱,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在佛法的內部宗義裡面,有一派的下部論師他們認為,煩惱的根本來自於人我執,而且這個人我執是粗分的人我執。他們認為「法我執」是「人我執」的基礎,但並非是煩惱的根本,也並非是輪迴的根本,只要把人我執拿掉,就可以拿掉整個輪迴的根本。所以法我執它不會帶來輪迴,它只是人我執的基礎而已,真正造成輪迴的主要罪魁禍首是人我執,而並非法我執,有一派的說法是如此的。

雖然《釋量論》有說到,粗分的人我執是煩惱的根本,但是如果配合著佛陀的究竟意趣,以及龍樹父子的究竟意趣的話,並非如此。「法我執」才是真正輪迴的究竟根本,為什麼呢?我們如果引用《十地經》,(這是《入中論》引用《十地經》的經文)曾經有這樣說到,初地菩薩在種性上會比聲聞、獨覺還要來得殊勝。那是以種性的角度,而說到了比聲聞獨覺還要來得殊勝,若是以智慧而言,它並不會超越聲聞和獨覺的。這個代表什麼呢?初地菩薩他已經現證空性了,如果聲聞和獨覺阿羅漢,他們沒有現證空性的話,那代表初地菩薩的智慧應該高過聲聞和獨覺才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不應該說從智慧的角度上不會超越了,這是沒有道理的。初地菩薩他超越聲聞和獨覺羅漢,是以種性的角度而說了超越的殊勝,並沒有以智慧的角度說啊!這是為什麼呢?代表三乘的智慧,同樣認知空性的緣故。所以如同《入中論》引用《十地經》的經文來詮釋般的,龍樹父子最究竟的意趣,一致的認同輪迴的根本來自於「人我執」以及「法我執」,而且最究竟的是自性的執著。

同樣的《七十空性論》裡面也如此的說到。當然在這個解釋上,清辨論師有不同的解釋,但是透過月稱以及佛護的其他的這些註釋,我們可以知道「自性執著」、「從它那邊而有的這種執著」,是一切輪迴的根本。所以如果不瞭解空性的話,真的對煩惱是無可奈何的,我們無法動彈它,對它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如果你真的覺得,煩惱實在是很討厭,只要煩惱在、我的內心就會痛苦,只要煩惱在、我就沒有辦法真正自由,只要煩惱在、惡業隨時都會來的話,真的想要對治煩惱,你把煩惱視為仇敵,真的想要趕走它、或者是想要斷除它的話,那就要好好的修學空性,因為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除了空正見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真正徹底的斷除煩惱的根本,根本不可能會動搖的。光是靠信心,再長的菩提心的修持,也沒有辦法直接的對治煩惱,它只有間接輔助的能力、幫助的能力,並沒有辦法直接的去斬斷煩惱的根本。

從昨天起一直到現在,我們一直在介紹緣起空性的道理。我今天作這樣解釋的原因,是要讓你們能夠認知,佛法為什麼要講空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要對治煩惱,煩惱根本來自於自性執著,如果要破除自性執著,唯一的途徑就是了解空性。空性的認知要透過緣起,所以緣起性空是不可分離的。為了讓你們瞭解整個環環相扣的內涵,所以我今天在此多作這樣的介紹,否則的話,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龍樹菩薩所說的緣起和空性的道理,說得很多、很多,而且說得也不錯,但是我覺得好像在耍嘴皮子而已。曾經有人這樣跟我反應,不想讓你們有這方面的誤會,所以我今天在此多作這樣的解釋。“

我們看《緣起讚》。

1、由見宣說何等法,智者宣說成無上,勝者見諸緣起法,垂示教誡我敬禮。

具有無比的智慧,以及無比的悲心的智者,宣說這種無上法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緣起法了。「由見宣說何等法,智者宣說成無上」,這個內容就是「勝者見諸緣起法,垂示教誡我敬禮。」

2、世間所有諸衰損,其根乃為無明闇,由何觀照能還滅,是故宣說緣起法。

2句之後,就是屬於這部論典最主要的正行內涵。

3、爾時具足智慧者,如何由心不了知,世尊聖教之心要,即諸殊勝緣起道。

3句,講到了佛法最主要的精華。

4、如是故於依怙尊,稱揚讚嘆多門中,除說緣起妙法外,何得餘法更稀有。

4句最主要講到了,佛陀不共的殊勝功德是什麼呢?就是佛陀可以依由自己的智慧,自由、無礙的宣說緣起的甚深法。“

5、經由彼彼相依緣,宣說彼彼自性空,離此教授更何有,稀有妙善勝教誨。

在此就說到了「因果緣起」,也就是我們昨天所談到的內涵。為什麼「因果的緣起」能夠成立的原因,是因為每一個因也好、果也好、緣也好,它都有互相依賴的作用,也是因為有互相依賴、能夠互相結合的作用的緣故,所以因緣才會聚合。這種因果的緣起,或者是依賴著某種角度而安立的緣起,為什麼會有這些的形成?最主要的來源來自於哪裡?是因為每一法,不是從它自己方面而有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於如此。就是因為它既然是存在的,又不是從它自己方面而有,所以它存在的方式,就是唯名識安立而有的。如果它是從自己方面而有的話,那尋找之後應該找到才對,可是又找不到!但是又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它還是有它的作用,因為互相依賴的這種作用,大家都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既然又是存在的,但是又不是從它那邊而有的,那存在的方式就是兩者了,一個是從境上而有,第二個就是唯有名、或者唯有識安立而有的一個假相而已,就這兩種的存在方式了。既然不是從它那邊而有,就是只有一條道路了,唯名識安立而有了。所以在此就說到了,「經由彼彼相依緣,宣說彼彼自性空」,沒有比這一種更妙善的教誨。“

有一個內容我們必須要分清楚,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唯名識安立而存在。那是不是代表說,名識安立什麼,就變成什麼呢?這也不是,這個很難去辨別的。我們必須要認知到,非由名識安立的法是不可能有的,但是由名識安立一定會存在嗎?也不一定。所以什麼是存在?什麼是不存在?這個定義在哪裡?如果這個定義,或者這個區別,是從境上去尋找的話,那又變成從境上而有了。從境上去選擇這是有的,從境上去選擇這個是沒有的,這樣的話就變成又是自性了。所以「有」和「沒有」,不是說境上本身有沒有具足這種存在的能力,而去作區別的。那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沒有呢?既然有的成份並非從境上而有,那什麼叫做「存在」呢?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妄念,妄念它想什麼,難道就會變成真實的狀況嗎?難道就會變成真正存在的東西嗎?也不是啊!

那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沒有呢?所以就說了三個條件:第一個「世間共許」,大家看到的,或者一般世間人共許的,或者是個人看到的,就是有執取的念頭在、或者是執取的名識在,必須要有能取的名識,就稱為叫世間共許,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不被名言識給損害」,雖然有世間共許,可是有很多的情況是說,白天或者晚上看到的,和隔天早上看到的又不一樣,這個叫做被自己後者的名言識給損害了。或者是說自己看到的,但是有其他的人去看的時候又不一樣了,你明明看到,但是沒有啊!事後跑到現場去,確實是看錯了,會有這種的情況發生,所以叫不被名言識給損害。光是世間共許不夠,必須要有不被名言識給損害。但是光是第二個條件不被名言識給損害也不夠,必須還要多加一個「不被勝義識給損害」。在這三個條件具足的情況下,這個東西就屬於存在的。

什麼叫做「不被勝義識給損害」呢?就像持有部他們會認為有阿賴耶識,他們為什麼認為有阿賴耶識?因為他們認為每一個東西的存在,都要從境上具有它存在的性質。所以「我」到底是在哪裡?「我」為什麼存在?因為從某一個部分具有「我」存在的性質。這個「我」到底是在哪裡呢?這樣去尋找之後,從身心上找不到,最後很無奈的就是說了一個叫「阿賴耶識」的性質,說這個就是「我」。像這種的主張,或這種的內涵,並非是一般人所謂的世間共許,也不是所謂的名言識有沒有辦法損壞的問題,因為名言識不會去想到這方面的內涵。所以像這種的內涵,會被什麼樣的智慧給損害呢?會被勝義識給損害了,瞭解勝義諦的,或者尋求勝義諦的內容的這種智慧給損壞、給破壞了。只要這三個條件具足的情況下,這個東西就是存在的,只要這三個條件其中一者不具足的話,這個東西就是不存在了。所以存在與否,不是在於境上有沒有存在的力量,而是在於這個三個條件有沒有具足。“

6、於法生執諸愚夫,堅固邊執緊繫縛,緣起練達彼即是,盡斷戲論網之門。

7、此教於餘未能見,故唯稱尊為大師,外道竊名以飾讚,猶如野幹呼獅子。

8、稀有大師稀有依,稀有勝說稀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

在此就是說,瞭解空性的唯一無二法門,就是緣起的道理。因為完全依賴他者,沒有自己能夠讓自己存在的東西,所以瞭解空性的唯一理由──緣起,因為下部論師智慧不夠,把它認為是更堅定有自性的理由。下部論師他們會認為「諸法是有自性的」,為什麼呢?因為善因會感得善果,惡因會感得惡果,他們會以這種緣起的理由來證明自性的存在。因為因果是從它的性質本身,就具有這種不共形成果的能力,是從境上本身就具有這種生果的能力,所以我們稱為「因」,因此他們會認為緣起是自性的理由。所以大師在此說到,把空性最好的理由,居然講成自性的話,讓我覺得很遺憾,因為緣起的道理是認識空性的無二法門。“

9、恒作饒益眾生者,為利眾生故宣說,教法心要性空理,無與倫比決定因。

10、若即緣起觀待理,若見彼無或相違,於此世尊聖教法,如何而能趣明瞭。

之前我們說到了對於緣起的見解,不只不能消滅自性的執著,反而還更堅定自性的執著。就好比下部論師:經部、有部、唯識等這些的論師們,他們認為每一法都有它不共的性質,因有因的性質,果有果的性質,每一法都有它不共的作用。這個不共的作用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它境上本身而有的。這個不共的性質是從哪裡來的?從它本身而有的。於是他們認為緣起的道理,會更加堅定自性,因此而形成了相違因。我們看到「若見彼無或相違」,在此的「彼」字,就是說唯緣起的這個正因,如果成為了相違因,所謂的「相違因」就是與同遍品相違。也就是說緣起的話,一定是無自性,這個叫做同品遍。若緣起的話,一定是無自性的這個同品遍,它剛剛好顛倒的說了,緣起的話一定是有自性,所以叫做相違。

如果是針對外道者,像有一些外道他們認為是無因而生,有些外道認為是共主相、常因而生,有一些認為是造物主而生的話,他們就不會認可唯緣起的這種正因了。所以對這些人而言,叫做無宗法,就是說有法並非正因,無宗法。所以「若見彼」,違緣的這個正因是沒有宗法的,或者是同品遍相違的話,這些人都沒有辦法瞭解世尊聖教法最究竟的意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