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2 12:13:38

◇◇◇ 乙、頓超(妥噶)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依於顯現(或所見),將粗色清淨為光明之法爾成就,及將諸法融於一切顯現之法性中(是名妥噶)。

法吉祥譯師亦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依六門要儀之教授,遂有四所顯之漸次生起,(四所顯為):現見法性顯現、覺受增長顯現、明體進詣顯現及窮盡法性顯現。

《聲應成續》雲:

現見法性之顯現 已離分別無悟者
覺受增長之顯現 虛妄顯現相消融
于中有際智成就 明體進詣之顯現
能離三身道境相 窮盡法性之顯現
能斷輪回相續環

無畏洲尊者于《大圓滿龍青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中解釋,得四所顯成就雖與其他佛乘為共道,然由本乘(大圓滿)所得成就之不共處,在於(較其他佛乘)更為殊勝與迅速:

就所清淨之事與清淨所得之果而言,此四次第部份雖等同于波羅蜜多乘(顯乘)之“五道”,然於道上之快慢,實有天淵之別,此如日月所行與車駕快慢之別。

下為《無上智》中關於“六門要”之撮義:

六門要”之修習,乃(身口意)三門儀及觀光明三要訣。
三門儀為:
一、身三種坐式:法身獅子坐、報身象坐及化身仙人坐;
二、語要儀者乃寂默;
三、心要儀者,乃心緣於外界虛空。
觀光明三要訣為:
一、門要訣者,乃依三身而眼有三種觀法;
二、境要訣者,即無雲晴空(或日或燈);
三、氣要訣者,以口任運呼吸,及觀根本覺於虛空,亦即以外法性生起內法性,由是內外相融。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闡釋妥噶殊勝之處如下:

且卻令虛妄顯現及由分別所生之對境,於真實自性中無餘解脫。而於(妥噶)中,三界一切顯現皆解脫為五色明點之光明中,亦即根本覺自性。是故較其他下等之教授為殊勝。

得妥噶成就之瑜伽行者,于命終時,能依願力將己之肉體化為虹光身,只令具淨眼之有情所見;並盡輪回未空,誓利益一切有情。蓮花生大士及無垢友尊者皆以此等身降臨西藏。

無畏洲尊者于《無上智》中述二種成就如下:

二種成就,分別為控制轉生之力及入胎之力。一、轉生力之成就:行者化為大遷轉身('Pho-Ba Ch'en-Po)而利樂一切有情。行者于肉身四大消融後現虹光身。轉生力及入胎力此二種成就屬妥噶所特有,蓋且卻別無其他,只於肉身消融,及心性融於法界後,行者于本淨中解脫。二、入胎力之成就:如不能以某種色身利益有情。行者即融其(大遷轉)身而入於內法界,由此際直至輪回已空為止,彼(行者)以無二無別之(四)佛身及(五)智,為眾生作菩提事業。

 大圓滿道次第之成就

大圓滿行者以修習力故,能圓滿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學之五道,乃於刹那證悟大圓滿之根本覺而得成就。巴珠無畏法自在寧波車(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於《遙啟上師釋文》寫道:

大致上就因乘(顯宗)而言,行者于發菩提心後,經無量劫而積集福德及智慧二種資糧,此名為資糧道。依觀修(禪定)力而生起及增長之智慧,行者遂與見道上之智慧聯結,而此即加行道。能直見諸法實性及四諦所顯之勝義自性,是為見道。能今行者由所見中而得證悟種種覺受(之方便),即為修道。已圓滿一切學處,無複有所修習,此乃無學道。于大圓滿中,此五道乃圓滿於刹那間。

巴珠寧波車續雲:

(大圓滿中)能徹底及離一切名言而證悟“觀修本始智”,行者乃法爾圓滿諸方便善巧,如能舍等,而離諸戲論及執著。複次,行者(于出定後)以類智(後得智)故,而有妙觀察智之相狀,及增長如幻非實之悲心。是故,大圓滿行者于刹那間,圓滿福德及智慧二資糧之廣大積集。此即絨法賢尊者(Rong-Zom)所說大圓滿之立名,實因能廣大圓滿二種積集故。准此,證悟(大圓滿)根本覺之體性,即于刹那圓滿廣大資糧之積集,亦即資糧道也。有等(自稱大圓滿導師者)貶斥(二資糧之積集)謂:“證悟大圓滿之行者,只專觀根本覺,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習)皆是顛倒。”亦有等(自稱大學者)聲稱已證悟大圓滿見者,無有任何功德,如悲心、出離心等。驟聽此等邪說時,有等自詡為學者之人,不諳大圓滿真實義,誹謗並造“斷法”之惡業而謂:“大圓滿乃不淨之法,蓋輕蔑諸功德事業故。”彼等於大圓滿法義實無絲毫了知,兼亦未曾親見大圓滿眾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蹟。

一切大圓滿密續及論著皆雲:

當行者能直證大圓滿之法義,所有(出定後)類智皆離名言及執著而生起。由是,行者能自然離於對名色等之執著,而封人、我之嗔、怒、愛、惡等,皆能清淨而入自解脫。諸惡業亦法爾根絕而住於“四沙門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尋過不還報、他打不還打。行者遂以無修之修,住於“如流相續瑜伽”中,當行者引生“自然慧燈”(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為禪定智,而于名言詞義等密意有所領悟,則六波羅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體任運無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于閱讀如龍青巴尊者、無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傳記時,當能了知。(巴珠寧波車續雲:)

由圓滿積集二資糧,及(出定後)類智之力,道上之障礙遂漸減退,而行者與窮盡法性表義之禪定智聯結——此即加行道。此際,能見攝於四諦中之諸相,為不可思議而離戲論之本始智所遊戲變現,即為見道。于相續如流無修之修中有所見,而修其密義者,即為修道。當已無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圓滿於純一及無修整之(大圓滿)境界故,是為無學道。

口訣部之《廣大明覺自現續》中分釋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諸法之種種次第,實乃證悟及圓滿同一境界與根本覺,及於此生或中有時得解脫成就之各各段落。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識總匯釋義》所述,此十六地乃大圓滿道所獨有。首十或十一地與大乘顯宗所說相同,唯以後諸地則為密乘之不共法。《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諸地無非根本覺之證悟而已。行者于體證勝義法性時,即圓滿所有諸地,對聞知或已證悟根本覺之行者而言,于體證勝義諦時產生喜悅,得初地成就,即登“極喜地”。了悟此(證悟)乃根本覺之自覺,為第二地,即“離垢地”。於此能得覺受,為第三地,即“發光地”。由觀光明而得覺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因法爾清淨諸毒煩惱,及由觀本始智所得證量覺受,而現證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難勝地”。能見光蘊為第六地,即“現前地”。因圓滿一切覺受而遠離煩惱諸毒者,為第七地,即“遠行
地”。住此境界而不動者為第八地,即“不動地”。圓滿諸功德為第九地,即“善慧地”。行者將自識攝於所觀之本始智中,令所觀自然生起,隨見諸相皆如(虛空之)雲,此乃第十地,即“法雲地”。上述(諸地),行者皆于不舍此界(即此生)時而得成就。行者若離此界(即舍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則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諸地。(行者)于斷一切虛妄顯現之際,而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是為十一地,即“普光地”。無任何執受,甚至連所觀(之諸總集)亦不執,及不為任何內外諸法所污染者,為十二地,即“淨蓮地”。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剛鏈,化為虛空之光明五總集者,為十三地,即“咒鬘大集地”。住於所觀之本始智為十四地,即“大樂地”。於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為十五地,即“金剛持地”。於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為十六地,即“無上智地”,蓋無他地更高於此……。眾生之數目雖不可思議,然本始智之自性則一。(除以上所述諸地之外)別無他地或他道可言,亦無他地可修可證。

因能證悟大圓滿故,行者遂能離嗔、慢等諸毒,而全具悲心及定慧等諸功德。密彭尊者于《修習法要口訣》寫道:

證悟功德廣大如虛空 心識無慢此道殊勝相
行者觀修縱非作意行 悲心大力無整任運起
行者經教縱非精勤學 如海顯密智慧得成就
行者得此無倒圓滿相 大圓滿道體性自圓成
淺學之徒妄言能生起 雲為樂明無念幻覺受
誇得殊勝成就慢心生 妄判高下不明自低劣
鋒利忠言尖銳不能容 何能忍受無間地獄火
不知輪回苦因由自種 尚作大言無懼墮輪回
放言高論無有少顧忌 獨懼他人月旦誡可笑

 臨死所得果位成就

大致而言,所謂“生命”,毋乃一串生與滅之相續而已,蓋生命中每一刻,實為此一刹那之生與上一刹那之滅。然世俗觀點,鹹認為“生”指生命開始之時,而“死”則其終結之際。吾人既已托“生”於此世,故“死”已成為吾等必須應付之主要問題。依佛法言,若善為處理死亡時之境況,則死者雖非有成就者,亦能依緣起故,得往生善道。而大圓滿成就者,能於死有、中有或後有際亦得成就。大圓滿成就者乃藏地極稀有殊勝之修行人,因其于死時,能顯現種種於經教中提及之瑞相。此種種瑞相,皆因其精勤修習而得顯現。

遍智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將瑞相分為兩類:

因能迅速達致解脫故,于死時乃有兩種成就:
一、于(大圓滿)中,為求斷苦、本始自性、及寂靜刹土等成就,行者遂化盡色身諸污染四大,所得果位即無上正等正覺(三藐三菩提)。
二、死時所現五相:光明、音聲、本尊相(據《句義藏》所述,為寂忿本尊現於骨中)、舍利(gDung)及大地震動。此名為現證菩提。

無畏教日尊者於《答論》中分述根與果之不同如下:

于心性光明一味不能了悟,即成虛妄之根;然若能體證安住,則是解脫境界。前者為根,後者為果。遍知(龍青巴)尊者不許二者為一之說法。就根而言,每次死亡之際皆有光明生起,由不能證悟故,遂回轉於“能”“所”紛亂糾纏中。當行者能得果時,因成就真實自性故,遂不退轉(於迷誤海中)。此即根與果之不同。

大圓滿法之不共處,在於死時色身之消融或遷化。如前所述,色身主要有兩種變化:由且卻之修習,令色身一切乃至極微,亦分解無餘之虹身成就;及由妥噶之修習,而得“虹光身”或“大遷轉”之成就。龍青巴尊者於《實相藏論釋》中分別上述二種成就:

且卻中,于圓成本淨密意時,斷除(或消融)四大之修習,與妥噶中,因圓滿法爾成就而化盡四大之修習,二者于清淨內外粗色四大方面,非常相似。但就且卻而言,於無色極微消融之當下,行者于本淨中得解脫成就,是故無“虹光身”之顯現;而妥噶則因得虹光身,遂成就大遷轉(身)。是故,二者之分別在虹光身之有無,而非在得解脫成就之本淨境界。

然而,有等大圓滿密續則作四種消融之差別。如《日月和合續》雲:

一、空行死亡方式:
二、持明死亡方式;
三、自耗如火;
四、隱沒如空。
上述種種,皆化盡(身中)四大,至無形狀可見,更不復取其他色身。此乃殊勝行者所得。

遍智無畏洲尊者複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闡釋四種消融雲:

殊勝(死亡)方式上,行者消融一己色身之法有二:于且卻中,行者消融(己身)如空,此則有如空行死亡之法。於妥噶中,則(己身)消融如火,此則如持明死亡之法。茲更分別討論大圓滿成就者死亡方式如下:

一、將氣(風)與心中障礙法界之極微細污染加以清淨,行者得窮一切法入於內界之成就,由是外身消融為極微而化。當下,(行者)依于色身之如是根本覺,遂與自性法界融合,此則有如瓶破,而瓶中虛空遂與瓶外虛空相合。複次,于平等清淨無二無別(境界)中,法界與根本覺融合,行者乃得正覺。
二、此乃身(根)與根本覺(依於根)之融合。(大圓滿成就者)身中極微(於先一刹那)仍存在,然(於下一刹那)則已消融而隱沒。于當下之際,根本覺遂入於法界中,不復退轉,有如善射者所發之箭。此與空行母或以瑞相降生之有情,二者死亡方式相同。彼等身量皆(突然)隱沒。
三、就清淨風心二者之污染後,消融根本覺與法界(即行者得解脫成就之處所)而言,(與上述二者)相同。但(此方式)於內四大耗盡時,外色身則化為光蘊。此則有如油盡而燈滅。
四、行者將其由業及習氣成熟而生之色身,化為令眾生可見之虹光身,藉以引導其入解脫道。此則有如持明眾由某一地精進至更高地時,以音聲越空至其他諸佛刹土而利益有情,亦有如吉尊獅子自在尊者(lChe-bTshun Seng-Ge dBang-Phyug 十一——十二世紀)於和育慈宮(A'o-Yug Phyi-Gong)化為虹光身,惟留光明與音聲於該地之虛空中。

大圓滿行人,若仍有殘餘異熟業力,其身于死時則不會消融。亦有等行者雖已無餘成就圓滿,其色身亦不化,而改留舍利或遺骨以令信眾供奉。複次,亦有等大圓滿成就者以種種因緣或目的,其身或化或不化。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雲:

大圓滿成就者,縱使于見或修中證悟,而能化其色身,但為不耗盡其業力(以化其身),寧作弘法利生之功德事業。甚而以其遺骨或舍利而利益眾生,而得“異熟持明”(rNam—SMin Rig-'Dzin)之成就,如無畏事業光尊者('Jigs-Med Phrin-Las A'od-Zer dPal-'Bar 1745-1821,即第一世多竹千寧波車)。

殊勝大圓滿成就者之較次死亡方式,索波丹達尊者之《功德藏述記》雲有四相:

有等已證悟之大圓滿行人,雖不能化盡四大,然若已證得如是實相,及已清淨對外境之執著,則不再為世間和合所迫。彼等若示疾,不須依靠醫師、占卜或祈禱;若往生,則不須修七日死儀之類。彼具四相:樂於獨處,不喜人煙,如鹿;不懼死亡,亦不懼一切法,於他無所畏懼如獅:縱暴死於街衢,亦不憂愁,如丐;於生死一無所念,如嬰兒。

修持——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于此(行者)樂受一切法而無取捨分別,蓋一切生起,皆無非法性之遊戲而已。

果——

法吉祥譯師續雲:

當下,即於法爾頓成之普賢境界中得圓滿。複因能圓滿具足四信,於此境界,行者遂能

於輪回中解脫,得入涅槃。

無畏洲尊者于《無上智》中解釋四信如下:

四信謂——
一、無懼地獄之信(以知其虛妄故);
二、無冀業果之信,以知輪回非實有故;
三、無求成就之信,以知涅槃亦無自性故;
四、無喜而平等住于正覺功德之信,以行者已證法爾境界故。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儀》雲:

行者自性中有根本覺及菩提心體性,實與“無上智地”之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既清淨一切客塵,此(成就)即清淨及證悟之圓滿,且無增無減,離一切變異。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本注》雲:

既能體證根性與道性 得五佛身五智圓滿果
得此果位非有他因緣 唯因藏識污染得清淨
心性寂靜契入法界故 由是如日清淨本始智
得離如雲八識近取因 了知我執習氣所緣法
無非由根生起之顯現 法爾光明無覆而顯照

大圓滿與餘乘教法
 

據大圓滿法系密續而言,大圓滿實乃諸乘之巔,蓋已涵攝諸乘功德故。余乘只是證悟大圓滿究竟義之次第而已。大圓滿之果則為證悟本覺智,亦即如來藏。如來藏,乃佛於二轉及三轉*輪時所說。大圓滿殊勝處,在於以極速及最直接之道,俾利根行人證悟赤裸本覺智(如來藏),亦即大圓滿甚深清淨之見地。然而,有等藏傳佛教其他宗派學者,質疑大圓滿作為純淨密宗見地與修持之真實性;甚而更聲稱大圓滿與苯教或禪宗和尚摩訶衍之學說有關。以下所引之文獻皆有來歷,實足以證明大圓滿之殊勝,及與餘乘教法之關係。

有等學者力詆大圓滿,謂其主張只住於無念及無修。實則各宗派諸大德均視大圓滿為甚深教授之一。第一世班禪喇嘛善慧法幢(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 1570—1662)於其《大手印口訣解》中寫道:

大圓滿大手印及中觀 道果卻派與及希解派
無非不同派別之名稱 若由具德瑜伽士觀修
皆能導入無二證悟境

密勒日巴尊者(Mi-La Ras-Pa 1040-1123)於《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對當巴桑結(PhaDam-Pa Sangs-rGyas)唱出自身之證悟時,以“痛苦”與“死亡”說明此理:

大手印病由後襲 大圓滿病由前侵
瓶氣痼疾哀號泣 智慧熱病上面逼
三昧寒病下面侵 中間空樂寒熱激
口中吐出口訣血 法性大樂漲胸肩
病痛不算還有死 葬我金剛持塚中
(譯按:除末句外,依張澄基居士譯《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第671-672頁,慧炬版)

無畏洲尊者於《生圓修習答問竅訣集》中回答一薩迦派學者雲:

大手印、大圓滿、中觀、希解派、卻派、道果等宗,就“果”(即解脫境界)而言,皆無二致;然就法門而言,則以得果之遲疾(此則基於究竟以世俗諦或勝義諦為教授方便,屬直指數授與否)而有所不同。

 諸乘教法皆為臻大圓滿之次第

大乘佛教皆謂佛法要義在於般若。大圓滿則現證圓滿赤裸本智,因本智圓滿,行者亦得圓滿其他一切莊嚴。寂天菩薩(Santideva)于《入菩薩行論》中雲【註腳:譯者意譯】:

佛說諸支分 皆為智慧演

無畏洲尊者特于《功德藏本頌》中,標示一切共因乘之修習皆為達致大圓滿之次第:

廣大圓滿道要義 為淨心識諸污染
三律六度生圓等 皆大圓滿道次第

密彭尊者於《虛空心性見地鏡》中雲:

此(指大圓滿)乃唯一果乘,及為一切諸乘之巔。除此乘外,餘乘皆伴以取捨破立,及為心識所造。故皆為引導至此乘(指大圓滿)之階梯。一切部派諸乘及道次第等,因於此證悟中能成就大信故,遂皆於平等性中無整圓成。

 二轉及三轉*輪之別

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中,闡釋二轉及三轉*輪時,二者見地之不同如下:

佛于二轉*輪時,以“三解脫門”(空性、無相及無願)闡明一切法相,令(行者)領悟對治(煩惱)而解脫符……。於(三轉*輪)之時說如來藏。然依世俗見,(二轉*輪)時所說法,更能對治戲論……;三轉*輪,于不可思議根本智、十力、如海功德等之宣說尤其廣大,但亦非謂二轉*輪時無說及此。如《集經》雲:
若無根本智,則無生起與證覺,亦無如海佛功德。

 大圓滿之果為如來藏

大圓滿觀修在於證根本覺,亦即如來藏,而證悟圓滿則為果,即得成正等覺。如來藏乃於第二、第三(尤以第三)*輪所轉。有學者謂大圓滿所述之如來藏與第二*輪所轉者相合,有等則謂此乃第二、第三*輪之要義。然大圓滿之教授,于證悟如來藏而言,實較其他共因乘深廣、速捷及殊勝。

 二轉*輪乃大圓滿所依

據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二轉*輪乃大圓滿所依,因大圓滿亦主以離戲論之三“解脫門”:

根本自生覺性者 三解脫門之體性
二轉*輪佛所說 眾生本有如來藏
此即名為大圓滿

複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所言,大圓滿乃二轉及三轉*輪之要義:

佛于二轉*輪時,以離戲論之道對治種種名言相,以教授不可思議自性,然而佛於此並無開演(如來藏)。三轉*輪時,佛遂開演(如來)藏,然卻無宣說如何證如來藏之究竟道。大圓滿則與二轉、三轉*輪並行不悖,兼攝二大車之勝義見地;
一、由龍樹菩薩于(六)《正理聚論》及《法界讚頌》中所闡述二轉*輪之見地等。
二、由彌勒菩薩、無著尊者及其弟(世親)所闡釋三轉*輪之見地。

 顯乘所傳之如來藏

據大乘經典所言,如來藏乃一切法所具之自性。《月燈經》雲:

如來藏遍諸有情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有情皆有如來藏”,及“如來藏如何為一切法自性”之說,見於為利根眾生而說之三轉*輪。《大般涅槃經》雲:
開示如來秘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

龍樹菩薩于《法界讚頌》中雲:

猶如土中水 始終無染汙
煩惱無明中 本智亦無垢

無著尊者於《實性論》中雲:

佛法身周遍 真如無分別
具佛性有情 說有如來藏
【註腳:引自談錫永《寶性論新譯》(《甯瑪派叢書》見部第一種),香港密乘版。】

龍樹菩薩于《中論》中雲: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大圓滿教授—如來藏之殊勝

若較低次第亦說如來藏,則大圓滿有何突出之處?大圓滿之殊勝,非在說如來藏,而在其對如來藏之甚深見地,及其修習如來藏之捷道。以下為《遍作王續》之引文。由較低次第與無上瑜伽之比較,可知大圓滿之不共要義:

菩提薩埵經乘中 為欲能登普光地【註腳:即十一地】
尋思二諦作分別 具雲法性空如天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分別
離分別境經乘障 以分別較大圓滿
經乘如是成過失

事密為證金剛持 身語意為三淨門
住離能所清淨境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超能所 超能所境事密障
以能所較大圓滿 事密如是成過失

作密見地及行持 見隨瑜伽行隨事
見地行持不相融 不能體證無二義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為無二之覺心
無二境成作密障 以二見較大圓滿
作密如是成過失

瑜伽為證密嚴刹 遂入有相無相門
複以四印作修習 瑜伽未能離取捨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取捨
以取捨較大圓滿 瑜伽密乃成過失

大瑜伽證金剛持 遂入方便智慧門
自心相續淨壇城 四重念修為修習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希求
以希求較大圓滿 大瑜伽乃成過失

無比瑜伽證無二 遂入法界本智門
法界所顯視為因 本智壇城視作果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因果
離因果境無比障 以因果較大圓滿
無比瑜伽成過失

《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引俱生喜金剛言:

見地要塞大圓滿 刹那圓成道次第
余諸下乘無可比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據大圓滿而認同根本覺即如來藏:

大圓滿中,由無修整觀想而住于根本智相續境界中,此境界離戲論、法爾生起、超越心識、且離心及心所之作息,(根本覺)顯現力用所起之煩惱污染乃自然消滅。《遍作王續》雲:
以其住於自性境 是為不動法爾成
以其住於自性故 無有一法令變異
住於無整真如中 斯即離行無上行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中形容覺心(即大圓滿之根本覺)如下:

覺心自性涵攝一切法 非光明超越諸法光明
非空性超越諸法空性 非有而離實事與諸相
非非有, 而遍輪回涅槃 非有非非有法爾平等
非本非末都非一切事 如是即為根本覺性境

龍青巴尊者複于《宗輪藏》中,謂金剛心髓無上瑜伽乃諸乘之巔:

金剛心髓無上法 諸乘無比極頂巔
能證究竟勝義故 其下諸乘無可比
故為法爾成就巔

不同次第,乃為利益不同根器之有情而宣說。如《宗輪藏》雲:

為令漸道根器眾 證根本法界自性
乃向下根行人說 聲聞緣覺菩薩乘
事密作密瑜伽密 乃向三中根者說
大無比無上瑜伽 乃為上根現本始

為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行者須體證此乘,其下諸乘皆為此乘之進階而已。《宗輪藏》雲:

一切諸乘次第終須證 金剛心髓極密究竟義
是為諸乘巔頂勝光明 乃正等覺與諸乘心要

龍青巴尊者複於《法界藏》中闡釋較下諸乘之功德如何攝集于大圓滿根本覺中:

于覺心中,即于根本覺中,諸乘已攝集無餘。聲聞乘之見地決定,一切法不論內外,皆“人無我”如虛空。緣覺乘決定,除人無我外,所緣法亦無我,故為一半法無我。菩薩乘決定,人無我與法無我,能所皆如虛空。此等體證已攝集于(大圓滿之根本覺)中,(此即)自生根本智之自性、空樂雙運如虛空之自性。是故,大圓滿自生根本智已含容一切有法之實相,而諸乘亦已于(根本覺)中融合。事密謂由視本尊與自身為主僕,及依獻供與讚頌,行者乃得成就。瑜伽密則謂由將智慧尊融於所觀想之本尊壇城中,及向其作獻供與讚頌等,行者遂得成就。二者于清淨三門污染及所得之成就皆同。是故,彼等之見地已攝於此(大圓滿之根本覺)中,亦即覺心之體證,或因了悟一切法顯現皆為(法爾生起覺性之)壇城而得之本淨。
父續大瑜伽及母續無比瑜伽謂“根”壇城即根本覺:“道”壇城,即觀想情器世界為本尊及越量宮,修習法界與根本覺無二、及方便與智慧無二;“果”壇城,乃得無上正覺之成就。無上瑜伽則決定證知一切皆本始圓滿,及因不離於法性,亦即能離取捨修整故,行者之根本覺遂能至(本始)根。是故,于此(根本覺)中,已攝集(一切諸乘)要義,而此乃廣大究竟秘密乘。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敍述口訣部較其他諸乘次第,及大圓滿中較次部居更為殊勝時雲:

大圓滿光明金剛心髓,亦即思維及煩惱污染之解脫道,行者于此,因根本覺之本質而證悟煩惱污染無自性。是故,此部不舍(污染),此與聲聞及緣覺不同。此部亦非如菩薩乘之調伏(污染),蓋此部中,對治之法與所舍之物皆同一體性。此部亦非如一般密乘之取(污染)為道,蓋於此部,所有皆于心識相續中一切時平等;亦非如心部之(心識)於(心識)自性中解脫,因心不見心故;亦非如界部之視(心識)如莊嚴,因根本智不見心識故。(據教授分別),于本覺究竟法性,即真如中,一切名言與戲論,例如自他之空性等皆無立足處,且法爾消融而隱沒無跡。阿啦啦!“所顯”於本覺中,無有中斷,然本覺與之並不相混。是故能緣所緣(即輪回之自性)遂成法爾解脫之對治法與所舍之物,有如水中作畫;薩羅哈尊者(saraha)對此當生歡喜。不為外境所惑之本覺體性中,無任何執著、捨棄或成就展現。是以,此乃自輪回束縛中解脫境界;天竺之正士尊者(Dampa)於此(見)當生歡喜。于圓滿成法身本覺中,無有能抉擇者。是故,此乃根本智無礙自性,亦即離邊見之大自在。思維既已解脫為本覺,故見、修(行)、果之假立亦斷,于修儀與法行已無所希求,然行者仍須臾不離離戲論之覺心或法性。此即修法之圓滿。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指出大圓滿較其下諸乘殊勝之處:

于體證無我時,聲聞乘與緣覺乘皆主(最微細)識及極微為勝義諦。瑜伽行派(譯按:此指唯識宗)謂自覺及自光明之識,乃極成之勝義諦。(以上諸派)皆不能超越心與心所。中觀宗以四理,即非生、非滅、非有、非非有等抉擇二諦,以緣如虛空之空性,滅諦、離邊見及戲論等。外密中,事密主以潔淨之禁戒行,求能取悅三清淨之本尊以得成就;行密則據較高者(瑜伽密)及較下者(事密)緣諸相如是;瑜伽密藉修四印瑜伽,賴本尊加持以證勝義諦;大瑜伽則主(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脈、氣、點以證根本智;無比瑜伽視法界與根本智為遍作王及其壇城。概而言之,上述諸乘次第,直至無比瑜伽為止,皆無非心識所作之戲論,由彼等所言,可見實乃由尋思計度、作意抉擇而達致“此乃非有”、“此乃空性”及“此乃勝諦”等以能所為法性之主張。是故,彼等遂不能證悟如是法性。

尊者續雲:

(諸乘見地)皆由心識生起,由心識整治,此八識心,實即應舍之污染。大圓滿中,一切體性功德,皆於心性中法爾呈現為任運光明,(此光明)超越心識,為本覺,亦為法爾而生之智慧。是故,此乃本然自在,不依於能作或所作之因及其他因緣,如虛空體性。此乃無變呈現,是故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證悟此法爾自成根本智成佛,非有所生起,亦不藉他緣如積資糧及聞思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