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2 12:10:56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上瑜伽之三部 
 

 甲、心部

《菩提心遍作王續》雲:

佛眾生諸相 俱由心性生
若不依此見 不能見如來

《大界無央王續》雲:

諸法以及種種相 於虛空中實平等
虛空即是根本智 其所標誌無生基
於中輪回及涅槃 皆依緣起而顯現
是故說即緣生法 如天之雲及虹彩
以其正由本智生 故說皆住於法界

心部雲一切法(即外境)無非心識之遊戲力用。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雲:

心部主張輪涅道上之一切法皆心識之遊戲力用所生。《遍作王續》雲:
諸相佛眾生 俱由心性生
心性中無二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中雲:

心部之主張為:一切法之各各顯現,無非心性之影現,有如鏡中生出繽紛萬象。此種種相狀俱非實有,乃心之覺相而已,但(與心)亦無二。心之體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見。今時愚師謂:“大圓滿雲顯現便即是心。”此說大誤。蓋若如是,則心應有色、有相及可見,因凡“顯現”皆具此而現也。是故當知“顯現”者,乃心之不可思議覺相,且如鏡中之影像,確非實有。此等“顯現”之所以於心中現起而成妄念,實因心之習氣故。當知心性乃生起一切顯現之基,(而此心性)無偏無際,如明鏡表面,亦為分別根本覺之體相,此體相超越一切戲論所生之假設與邊見。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雲:

心部之理論,勝於一切層次之次第。勝於二諦、六波羅密及二次第——即所有被“能所”概念所縛,而實為妄作與污染之“道諦”。(優勝之處在于)廣大法界,實即覺心之自性、廣大平等清淨之根本智、離言詮之法界、勝義諦之自性。此乃完全自因果、善不善及取捨中解脫。要言之,為超於“能所”所攝之一切法。

 乙、界部

界部主張自生本覺智及一切有法皆法界(或法性)之莊嚴(表徵)。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解釋如下:

界部之要義:主張自生本覺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淨,二者自本初以來即已解脫。一切有法以種種自顯之方式顯現,然因其已本來解脫,及為純淨果故,遂非實有。亦以此故,心及其影現(即心之顯現)亦非實有。於離實有及非實有二邊之廣大根本覺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顯現,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論此等顯現被歸之於淨或不淨,於其當下顯現時,其自體相已超脫於“有”或“非有”之邊見外。

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雲:

界部主張種種顯現,實如天上之星宿,乃普賢佛母法界中,根本覺之自顯莊嚴(表徵)展現。界部並非如心部所主張一切法乃心之遊戲力用所生。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雲:

界部了知一切法之顯現,無非自生本覺智(即普賢佛母法界)之自生莊嚴(表徵)。(法相之顯現)既非束縛,亦非解脫;既非能生,亦非所生。是故界部不主一切法為(心之)遊戲力用所生,與心部異。界部並無將一切法區分為“緣生”、“生或無生”、“是或非是”、“淨或染”等,而只謂一切皆廣大根本解脫及無邊虛空。

 丙、口訣部

《珍珠寶鬘續》雲:

無邊本覺中 以無妄因故
不轉為虛妄 本始解脫故
名不可思議 以自解脫故
盡斷諸緣起 直觀解脫故
萬法皆清淨 解脫四邊故
乃盡四種見 解脫一味故
見諸法空性

口訣部,乃直接及法爾證悟本淨自性,而此本淨自性,離心、離言詮離分別。

◇◇ 口訣部較其餘二部(心、界)為殊勝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中雲:

因心部謂一切法顯現皆屬心(之顯現),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則緣一切有法為法性,仍屬有作意。(與此二部相比),口訣部實較殊勝,因其於法性中自明。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寫道:

口訣部較其餘二部殊勝。心部謂一切法即心性。心部修行雖重空性多於光明,然因其不能將光明之力用圓滿為法性,於緣心性之莊嚴(表徵)及神變時,遂有加以作意分別之危險。界部修行雖空明並重,然卻恐有作意分別以緣法性,而偏於空性之危險……。口訣部中,(廣大自在於戲論及言詮外之)本淨體相之光輝,於法爾頓成之自顯現中任運生起,於力用之顯現中,無有偏差,亦無有障蔽;而一切法之顯現皆於一切法之法性中得以圓滿,速離諸般戲論,是故實較殊勝。

蓮花業緣力尊者于《大圓滿無上智總義·子母匙精粹普賢心髓》中雲:

心部與界部,皆以作意分別所起之概念——“如是”以了別心之空性邊及光明邊。二者皆不能證悟“立斷”(且卻 Khregs Ch'od)中赤棵及無礙之根本覺。

◇◇ 口訣部之見地

無畏洲尊者于《龍青心髓根道果啟白》中概述(口訣部之)見地如下:

因其體性空 是故離常邊
自相為光明 是故離斷邊
悲心無盡故 萬象之根基
名言分為三 實乃不可分
願我能證得 大圓滿基位

基(根)——

依大圓滿之見地,“根”乃本始清淨。因其體性為空及非有,是故無外顯之光或色。然其自相乃法爾而成,是故其為本始光輝之體現,亦為光色及明點之極微細顯現(稱之為“內明”),及為法性中之本覺智。因其體性乃空,故為非有。因其自相乃光明,是故自顯無盡。因其悲心(力用)遍滿虛空而無礙,遂引生“基(根)之明相”。

基(根)之明相——

本覺智之五力,自基(根)中向外生起。此際,自法爾而成之自性中生出五種光明相狀,及大悲力用光輝,後者乃了別(五種光明)之能知。此際,不能體證“能知”及“相狀”本來如是之自體性者,相對於“明”而言,即是“無明”。複從基(根),即本始清淨中,生出“法爾成就生起八相”之自顯現。

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解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一、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回向眾生之悲心生起。
二、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有如虹光之本覺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於一切顯現。
三、因生起而成本覺智之虛空從無間斷,故其住於無念之境界中。
四、因生起而成諸佛身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由諸佛身中清淨光明而化之寂忿(諸尊)乃遍滿虛空。
五、因生起而成無二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無“一”、“多”(等名句)之尋伺分別。
六、因生起而成邊際解脫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法爾成就有如自體相之澄澈。
七、因生起而成清淨本覺智(即涅槃)法門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原始清淨自體性之顯現、及如無雲晴空之顯現,皆乃並生。
八、因生起而成不淨輪回門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六道眾生之顯現。

本初佛解脫之道——

於生起基(根)明相之際,因了知“識”之自體性,及體悟法爾而成之顯現,乃自顯現及離自性,故行者即得解脫。此名為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解脫之道。

因幻而墮輪回——

於生起一切顯現之際,因不能體證“識”及一切法自顯現之真實本質,遂有三無明及四緣之污染,而依十二因緣流轉於輪回,永無窮盡,直至積集資糧及證悟,方得解脫。

一、三無明

依據《妙乘藏》,蓮花業緣力尊者于《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中解釋三無明如下:

一、“識”中之一分,以不能了知本始清淨根本覺之如實自性故,是為“一味自因無明”。
二、於觀察外生之法爾所成顯現時,不能體悟其為自顯現及無自性,是為“俱生無明”。普賢王如來亦有此二(無明),但因有智慧生起,故能引其至解脫境,而不致漂泊於輪回。
三、眾生因不能證悟力用、尋伺為無自性,實為自體性與自力,由是而墮“能”“所”二邊。複次,於(人法)二我中起遍計,恒思“我由彼生”或“彼由我生”。此乃“遍計無明”。
因有此三無明之故,心識粗分遂增,乃緣五本覺智之自光(為外境、為所緣)成五大種(即地、水、火、風,空)。例如:緣白光,即大圓鏡本覺智之自光,遂有“水”之大種……。因緣五種光為外境故,乃生起由五大種所成三界輪回之器世界粗相;緣寂忿諸佛身故,乃生起三界粗身:緣法界之自聲故,生語;緣本明之力用為“我之心識”故,生意。

二、四緣

蓮花業緣力尊者複於同書中解釋四緣如下:

一、不能了悟自體性之俱生無明,即是“因緣”。
二、外生之顯現為五種光者,乃“所緣緣”。
三、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尋伺者,乃“增上緣”。
四、“等無間緣”。(此緣乃)當三等無間緣畢集而成尋伺者,由是而墮入“能、所”之邊見中。如是,遂偏離光明界而陷於異熟習氣。

三、十二緣起

有情皆因十二緣起而流轉於輪回中。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雲:

依十二緣起順次流轉,(有情遂迷失於輪回中):
一、無明——乃三無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質。
二、行——即形成輪回之四緣。
三、識——由“行”而生起粗識,此粗識對外境種種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識”因種種業力而生起“名”(即五蘊之受、想、行、識)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六根緣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七、受——由觸生起樂、苦及無苦樂之覺受。
八、愛——由受而生起貪“樂”厭“苦”之心。
九、取——由愛生起對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諸業及煩惱污染,由是轉生之因緣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於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無始以來,有情即依十二緣起而流轉於輪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於第一瞬間不能了悟自體性,當淨光明消散而中有開始出現時,此即無明。(于在生時)直至外呼吸斷絕(即死亡)止,乃十二緣起順次之推動。于外呼吸斷絕直至死亡時,所出現之種種粗分及微細之消散,乃十二緣起之逆行,而種種幻象之顯現皆隨之而空,輪回亦開始消退。此際首先生起本淨之境象,即法爾而生之勝義法性(即涅槃)。複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顯現,此乃涅槃(滅)之緣起所顯。當下,若不能證悟此勝義自性,則墮輪回;若能證悟,則解脫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別名之為“迷於輪回”及“解脫得涅槃”。於“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無無明,然以緣起故(有如晴空之雲),及由於(生起成輪回之)種種不淨分別,有情始漂泊於六趣中也。

龍青巴尊者據《甯瑪十萬續》中之大圓滿密續等經典,於《妙乘藏》及其他著作中闡釋大圓滿心髓部之見地。蓮花業緣力尊者複據《妙乘藏》而于《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中雲:

口訣部之四部:外、內、密及心髓,俱同謂妄念之生,皆因不能證悟本覺智故,而此本覺智之體性、自相及悲心已在基(根)中。但據密續,心髓部有不共見地如下:雖謂有三種妄念——有等眾生或迷於體性;或迷於覺受;或迷於力用。其實眾生之迷,乃基於不了悟體性;不了悟心緣覺受之力用;及不了悟心緣“如何生起本覺”法門之力用。所謂“大根基”,即佛與眾生之共同基礎,又名“童瓶身寶”(gZhon-Nu Bum-sKu),乃如下述:體性為佛身,自相為語,及悲心為意。(此根基)既非證悟自體性而成正等覺(即成佛境界);亦非因不能證悟而迷於心識(境界)。此根基有如未煉之水銀,或如光華內斂之水晶。然後,于本覺智中五氣(或五風,即持命氣與其四支分)之光華向外發射,由是自“童瓶身寶”中破出。複次,自任運成就之力用及光華中,生出五種光之顯現,同時,悲心之光華(即本覺智),遂以“尋伺分別”此一表徵生起。(當下)相對於“明”(即成正等覺)而言,此種因不能證悟分別心之自性,及其如實而生之情況,乃構成所謂“無明”。此際,基(根)實無變異,但卻似有所變,此乃就“基(根)之明相”而言變,名之為“本覺智之變化”,(其實無非)本覺智中顯現之變異而已。此際,自根本清淨內如無雲晴空之顯現中,生起“法爾成就生起八相”為自顯現,名為“如大寶匣自性”顯現,如夢如幻,於各自境界中生起,但彼等顯現,既不能體證其無本體之自性,複未曾生起具“能緣”及“所緣”此等邊見之粗分心識。(生起一切顯現之過程)至此為止,名為“由基(根)現基(根)之明相”。

  龍青巴尊者於《基(根)之明相智慧燈》解釋五氣(或五風)如下:

  于根本覺境界中,持命氣(藏文 Srog-Rlung 梵文Prana)及其四支分,體現為本覺智之自性:
  一、根本持命氣于根本覺之本覺智中,體現為智慧。此體現具有生起以下二分之潛能:(一)生起名言與尋伺,此即妄念之源;(二)于萬法未生之前生起本覺,此乃解脫之源。當下,此(根本持命氣)體現為緣外境之本覺智,是故此乃生起一切本覺智之根基。其餘四支分皆為根本持命氣所孕育之自生力用或光華。
  二、上行氣乃本覺智之導引。
  三、下行氣乃智慧之光華。
  四、平住氣具令致融和及滋養之力用。
  五、遍行氣具令致圓滿之力用。

◇◇◇ 心髓部之見地

(一)、基(根)

以下為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所述之關於口訣部中心髓部見地:

本始基(根)”:其體性根本清淨,有如無瑕之水晶。然其非實體有,彼之自性乃法爾而成,雖則(於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細自光”體現為甚深光明(內光明),但以未具緣故,光明非外顯。是以基(根)乃存於說為“童瓶身寶”之模式中,以其表層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體性乃空性,因根本清淨及中無一物故。然微細根本覺、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運而成,無有障礙。故彼自體現為一切顯現之“生起根基”。雖然如此,其體性並無以光、色、顏色等相作外顯。于體性之廣大虛空(即本始清淨)中,有法爾而成之本始光輝、微細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異,然皆體現為(一)最勝光明,(二)任運成就之殊勝界,(三)童瓶身寶之刹土,及(四)體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質。因其體性為空性,故無有相狀。因其自相為光明,故從未捨棄本始光輝所顯之內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覺,乃體現為生起智慧而成本覺智之無間根基。

尊者續雲:

自(根之)體性而言,本始清淨非實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顏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運而成之法界)而觀,則見本始光輝,亦即於法界中五種光、五大及明點之最極微細顯現。是故,自相乃住於最極微細根本智,即內自光明中。

尊者又雲:

本始清淨之自相乃任運而成。其法界,即最極微細本覺智,乃住於內而體現為光明之微細顯現,即本始光輝。(法界)離常邊,因其非(外現之)粗分外光明;亦離斷邊,因其為微細內光明。是故,(離一切邊見之)法爾本覺智,因其體性為空,故非有;複因其自相為光明,故為無盡之顯現;亦為萬法生起之基,因其悲心(力用)無盡。此乃基(根)之真實體性。

(二)、由基(根)而生之顯現

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解釋雲: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寶”之體性體現為佛身、自相為語、而悲心為意。因五氣之光華向外發射,住于本覺智心中之持命氣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寶”中破出。複次,自法爾成就之光華中生起五種光顯現。同時,悲心光華(即本覺智)生起成為尋伺分別種種相之心識。當下,不能了悟(心識與顯現)自體性,(相對於“覺”而言)即產生所謂“無明”之作用。此際,基(根)雖無變而似有變,因本覺智顯現故也。此際,於如無雲晴空境界之本始清淨顯現中,遂生起“法爾成就生起八相”之自顯現。

(三)、普賢解脫之道

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雲:

當內在光輝自本始法界向外生起,而悲心(力用)則生起成為未能證悟根本覺自體性本來如是之相,當下,以觀外在“基(根)之明相”,行者了悟其為內在自顯現,於此一刹那證悟,無明可得清淨,而基(根)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則融入于本始清淨境界中,且即安住。

普賢之解脫(或解脫之普賢)從未間斷,非僅為一人或一眾于往昔一時一地所得解脫。蓮花業緣力尊者於《無字口訣空行精要》中說雲:

勿以為普賢解脫相乃于古時所得之一種解脫,蓋於此時此刻,有無數眾生於基(根)上起妄念,亦有無數眾生得解脫,複有無數眾生於迷與悟之邊界徘徊。

大圓滿中之成佛,並非向外尋伺所得,而是于根本覺之自性中得解脫。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大圓滿只是指出——本覺於自性中解脫即成佛之道,證覺從來不能向外希求或尋伺。是故三世諸佛皆離能所,而于自然根本覺境界中圓滿。

(四)、眾生因無明而生虛妄

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雲:

本始基(根)”本無虛妄,然當“基(根)明相”生起之際,(亦同時生起)不能了悟自性之“分別心”,此分別心乃植根於無明,乃自別於“基(根)明相”,由是遂生虛妄而成眾生。

蓮花業緣力尊者于《大圓滿上師心要釋》中雲:

虛妄之能所,於勝義而言皆非實有。然其顯現為虛妄相,並化成煩惱污染,及善不善與無記諸業,先有五種光成為“所”之虛妄根基;根本覺則成為“意”之虛妄根基;寂忿諸尊則成為“身”之虛妄根基。複次,乃有能、所及種種妄念等習氣建立。由是(眾生)於流轉(輪回)中,體驗苦樂無盡,有如水車,往復回還。

◇◇ 口訣部之分部

大圓滿祖師吉祥獅子(Srisinha)分口訣部教授為四部。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口訣部(分四):外部如身;內部如眼:密部如心:心髓部則如全體。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中解釋雲:

一、外部(Phyi-sKor):就體性而言,以無煩惱可舍故,五毒乃成(修習之)道。就自相而言,以無整治故,一切生起皆顯現為法性之莊嚴。就力用而言,以無偏私故,空性乃周普無偏。

二、內部(Nang-sKor):就體性而言,以非實色故,故為離相之法性。就自相而言,以其離來去故,實為永恆相續之本覺智。就力用而言,以其遍入(輪回與涅槃)故,此則有如(樹)根;以其現證(自性),此則有如軀幹;以其能開展(顯現諸色之力用)故,此則有如樹枝;以其為(無盡)光明,此則有如花朵;複以其能成熟故,此則有如果實。

三、密部(gSang-sKor):就體性而言,以直指與證悟(根本覺)俱同時故,不須依聞、思、修(此三智);就自相而言,因證覺與息斷(死亡)俱同時故,不須依精勤及串習力。就力用而言,因悲心與證覺同時生起,故不須依賴圓滿二種(資糧)之積集。

四、心髓部(gSang-Ba Bla-Med):就體性而言,因不須依于名言,故毋須倚賴分別智。就自相而言,因乃親證故,遂不必住於意識分別之見地中。就力用而言,因四見圓滿故【註腳:見前述心髓部見地,基(根)之解釋一節】,遂無有能得佛三身及五本覺智之希求。究其所以,則因在此修習中,行者可即身現證本始及法爾所成(之果位)。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中解釋四部之分別如下:

大要而言,四部於體證本始清淨法性之上,並無分別,然而——

一、外部雖詳述本始基(根)之法性,但無述及印記、本義及標幟如何表徵自性;四見之道如何生起;光明如何於中有階段生起:及行者如何得解脫而入任運法爾果位中;

二、(內部)有述及道上之印記、本義及標幟如何表徵(自性),惟不及其餘(指根與果等);

三、密部闡釋瑜伽行者修習“四禪定”之道,惟亦不及其餘(指根與果);

四、心髓部則有如人身五蘊全具。彼闡釋本始基(根)之法性;印記、本義及標幟如何表徵(自性);四部各各生起之道;中有階段如何生起光明;及如何入任運法爾果位而得解脫之道。複次,此部于修行道上所有教授均解說圓滿,首尾具足,有如人之全體。就各各眾生而言,修行道上之教授,至此已圓備齊全也。

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標舉心髓部作如是說:

因不須依于名言,故毋須倚賴(分別)智。因直接體悟自性,遂不必住於意識分別之見地中。因四所顯能圓滿故,乃毋須依於佛三身及五根本智之果,此即為心髓部。於(心髓部外)其他部派,行者皆依心識分別以證悟法性。但此部視法性乃藉上師之力而為直覺(第一現前)所緣,故為最勝。

◇◇ 口訣部之觀修

無畏洲尊者于《大圓滿龍青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中雲:

口訣部中,能證悟自無始以來,已解脫自在之自心體性者為根本覺(或本明Rig-pa)。能
住于此證覺相續中,行者遂能以大力而證菩提。

尊者續雲:

初機修道上之行人于見山時,第一刹那際實必起“此是山”之思維。但於第二刹那,因能抉擇此山自性之心識力用圓滿,由是“山”之概念遂隱沒無跡。當下山之顯現雖從未(於心識中)消失,然行者乃得不緣山之顯現,而能住於法性中之體驗。
能清淨一切諸相為俱生解脫,將顯現與心識雙運無二,即為無倒大圓滿。

◇◇ 口訣部觀修之區分

口訣部之觀修大要分立斷(且卻)與頓超(妥噶)二種。《珍珠寶鬘續》雲:

且卻與妥噶即是修習

蓮花業緣力尊者于《大圓滿無上智總義》中雲:

且卻之道,在於修赤棵覺性,不須依賴觀(妥噶)光明之生起,能無整治而解脫,實為上根利器、但怠于修法者之殊勝道。妥噶則是藉有為而得解脫之道。依于觀修光明之生起,精進之行人于即身中清淨其粗色身而得解脫。

然而,且卻實乃大圓滿修法之精要,而妥噶則是口訣部心髓派所特有。眾自解脫尊者(sNa-Tshogs Rang-Grol 1608-?)於《中有念鏡論》中,謂大圓滿全部觀修已包含於且卻與妥噶之教授中:

一般而言,大圓滿之觀修有眾多分部,例如心部(外)、界部(內)、口訣部(密)及心髓部,並有阿底(Ati無上)、持體(sPyi-Ti 總門)及仰兌(Yang-ti 最深法門)。概而言之,彼等已包含於且卻(修明“根本覺”空不二)及妥噶(修現空不二)之中。

且卻與妥噶之基礎皆為根本覺性赤裸現證。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若行者不能證悟赤棵覺性(即本淨及法爾根本成就),而只得妥噶空相之覺受,則亦無任何利益,惟轉生於色界而已。

大圓滿修行中,亦包括密續所載脈、氣、明點之教授。眾自解脫尊者於《和合隨筆》中雲:

大圓滿教授之重點,在(一)將一切脈融為本始智之脈,即離戲論之法界;(二)一切氣融為本始智之氣,即根本覺之自光明;(三)一切明點融為大樂本始智之明點,即法爾周遍之體性。

無畏教日尊者于《大圓滿》一書中,論述無上瑜伽之光明教授,其特點如下:

樂、明、無念之光明教授,已詳載於所有無上瑜伽密續中。然強調直證智慧(此即根本覺相,亦即根本覺之悲力),複由此而修入光明道,則是金剛頂(即大圓滿)不共教授。

◇◇◇ 甲、立斷(且卻)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依於本淨空,以證悟離戲論之赤裸覺性,並將一切諸相融於法性空中,(是名且卻)。

法吉祥大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且卻)乃專注觀本淨之見地……俱生喜金剛尊者嘗于《無上玄義心髓論》中雲:
無始心性即是佛 心如虛空離生滅
諸法清淨平等性 毋尋住此即觀修

由觀修而得證悟之四次第為:
安住、不動、平等與法爾。

《覺性杜鵑》雲:
是於止觀境 住無作而現
【註腳:引自談錫永《六金剛句說略》。《覺性杜鵑》即《六金剛句》。】

密彭尊者在《如意藏宗輪要義》中,將大圓滿觀修精義撮要如下:

既具正見,複能無作意住舍而觀本始智之自顯體性,行者遂能直接體悟法性之“如是”本質。雖然二者(且卻與妥噶)皆以無修整自生根本覺為無相本淨之道,然而且卻乃修“四量瑜伽”;而法爾有相(之妥噶),藉將妄念顛倒還原為根本之“三重觀”修習,行者遂能圓滿“四所顯”之觀修。

無畏洲尊者于《大圓滿龍青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譯按:此有舊譯,即《大圓勝慧》一書可參考)中解釋四量瑜伽如下:

修四量瑜伽之法,《能顯燈續》有雲:
安住須彌為見量 安住如海為修量
安住所顯為行量 安住明體為果量
具足四量瑜伽者 決定心契究竟義

一、依如須彌安住之見,能如實而了知離戲論,行者乃能自在及不散亂而觀廣大自光明及根本覺,不受觀修所顯對治之影響。
二、于安住如海之修,雙腿結跏趺坐,目視虛空,行者務須安住於六識不向外攀緣之境界,心識清淨,有如大海不為波浪所動。
三、依口訣瑜伽之行,行者(身口意)三門任運自然,由是使覆于見與修之自明根本覺赤裸顯露,行者乃自在安住此境界中。
四、無整瑜伽之果,在觀五外境(五塵)之本然如是,內在遂有赤裸自光明燦然生起。同時,由住五氣於法界中故,自淨識之光明乃外顯煙霧、陽焰、虹光等色相。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根本覺之體性乃自無始以來已離一切戲論,因此,諸解脫之法無不本來自在。是故,此乃無修無整之本始清淨根本覺,或本淨之法爾境界(彼具“解脫三門”之相):
一、於根(見)而言,(根本覺)不落相狀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邊見。彼複離“我”“補特迦羅”等之分別見。彼乃無障礙之赤裸覺性,不可思議及不落言詮。是故,彼乃住於“空解脫門”(或“無自性解脫門”)。
二、于道(修行)而言,(根本覺)非能以文字言辭表徵,亦不能以心識求之,以心識緣能所為二故。是故,此乃任運而入之“無相解脫門”。
三、於果而言,以無怖畏或希求證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無願解脫門”。
無論如何,(根本覺)住於秘密意,即金剛心髓光明傳承,而秘密意能圓滿根本覺一切功德,由是,三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運生起。

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雲:

根本覺並非所緣緣,是故乃離能緣“我”及“我所”之人我與法我;複亦離能修與所修。若行者無修整而住於真實自性,根本覺性即能自八識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見。當能恒住於此法性證悟中時,無論任何顛倒見,皆不能令行者入于輪回之中,此則如虛空,自性不因流雲而有所改變……。當行者體悟此理時,因我執與法執已非由“我”,而實乃由分別之力所生,雖則于某一時彼等(指法我二執)似由非實有之“基”與“根”所生,然彼等於生起當下已圓滿為無生而解脫。由是不須再體證其他種種智慧。此際,心識種種作意,如念誦、默記、觀修、靜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畫而消融。複次,行者既將顯現諸法消融,則三聚——即外境顯現、自身及心識,已離粗色而自在,行者證悟彼等為明空(雙運),如水中之月。具此(證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無有障礙。因其心性住於勝義諦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於空性平等本淨地中解脫,則能以本始智光清淨色身之四大,消失於虛空中,如霧氣蒸發,而根本覺則住於法界中。此則謂無願(能得成就)正覺……。某些情況下,為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應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