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9 17:56:06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09/12/29 17:37:32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文殊師利菩薩是大乘初期著名的菩薩,佛教界以「大智」表彰其特德,且文殊本願在學術界的重要性是僅次於釋尊、彌勒、阿彌陀本願的,但前賢論述未詳備,故本論文以文殊本願為主軸,且以「文殊師利」法門的經典為範圍,主要在細評文殊的自利方面的自行願及利他方面的成熟眾生、莊嚴國土願;其次,也以經部的分類為架構,來重新整理文殊的本生,並試圖對文殊在各經部的風貌作一探討;又在進入文殊本願前,也對文殊的發菩提心義作一探討,並說明本願在體用上的意義;末尾再對文殊在中國的信仰及其影響作一番說明。
本論文各章的要點及重要研究心得如下:
第一章「緒論」,在研究範圍上,依印順法師所搜集大乘初期「文殊法門」的經典為基礎,再搜羅後來涉及文殊的要典,並製作表解以利參照。
第二章「文殊菩薩探究」,對文殊的名義、本生事蹟及形象作整理,從中可看出文殊是「信智一如」,且重如首楞嚴三昧不思議菩薩「慈悲」的方便大行。即文殊之「智」是以「般若法門」般若空慧的觀照為基礎,而文殊之「信」進一步主要表現於「華嚴法門」中,而「方等部」的文殊則是「智」、「悲」並濟的;而文殊的發菩提心義,承續其般若空慧下第一義諦的說法,是重在發勝義菩提心的,其以蘊處界觀的方式,表明發菩提心必須是無發而發、不執於心的發心。
第三章談文殊自覺的自行願,歸納出三要點,即一、發菩提心,確立願成佛的信念,普圓一切有情,而慈悲心是是策勵菩薩精進不斷的最佳動力;二、調伏自己的無明習氣及煩惱,因障礙重,故先懺悔(事懺、實相懺)業障以清淨三業;三、因資糧缺,故要廣集福德、功德,可由行六度下手,前五度(福)可得圓滿的報身,般若(智)可得智慧的圓滿,而其中供養布施、隨喜功德及普皆迴向可較快速且省力地累積資糧。
第四章談文殊覺他的利他願,一是成熟眾生願,即護持正法以利益眾生,先勸發眾生決定菩提心,令懺悔業障以清淨三業,再教其行六度、四無量心,尤其文殊所教導眾生的<淨行品>,重智慧的觀照,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對境起淨念,時時增長自他的菩提善根,以此覺照的基礎,即能速速圓滿普賢行願而速證佛果;二、淨佛國願,說明淨土的清淨功德、物質環境、眾生、修行環境。又說明文殊的三世淨土,最後細析文殊利他本願的意義,可知淨土的成立是基於菩薩與眾生心淨的相應原則,淨土也是最佳「同事」的修行環境,而文殊創建淨土的氣魄頗值得效法,因其未來淨土在眷屬素質及果德上皆超越阿及彌陀兩大淨土。
第五章「文殊菩薩之信仰及其影響」,著重文殊在中國的影響方面,由行讚、文殊靈感事蹟及五臺山道場的變遷等作一番證明及考察,最後提出三種文殊修證的法門,即耳根圓通法、慈心三昧法、觀佛三昧法,也說明信仰文殊的功德利益。
第六章「結論」,總結回顧各章的要點,提出研究的心得;並說明本文的侷限性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論文開頭附上文殊聖像,以利文殊形象的認識;末尾附上文殊本願、諸經對照表及文殊圖像說明,以資參考對照。 關鍵詞: 文殊師利 ; 菩薩 ; 本願 ; 自行願 ; 利他願 ; 淨土
林朝成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授課師資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87/碩士/研究生:黃靖芠 指導教授:林朝成
◎附圖(一~二十三)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狀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第三節 本文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殊菩薩探究
第一節 文殊本生
一、文殊名義
二、文殊重要本生事蹟
三、文殊形象
第二節 文殊的發菩提心義
一、菩提心
二、發菩提心因緣
三、受持菩提心
第三節 本願在體用上的意義
一、願之體─願的本質
二、願之用─願的功德
第三章 文殊自行願
第一節 發菩提願
一、證得菩提
二、於清淨世界成佛三、不願速成菩提
四、願女轉男身速證菩提
五、精進求菩提
六、不墮二乘
七、法身遍一切處
第二節 自利清淨願
一、懺悔業障
二、清淨三業
第三節 集聚資糧願
一、常見佛聞法
二、供養(布施)一切眾生
三、隨喜功德
四、廣發大願
五、迴向增長無盡
六、得智慧善巧方便
第四節 文殊自行願的意義
一、願力與菩提佛果的關係
二、願力與清淨三業的關係
三、願力與積聚資糧的關係
第四章 文殊利他願
第一節 成熟眾生願
一、勸發決定菩提之心
二、令懺悔業障
三、令修六度
四、令恆住正念──發四無量心
五、護持正法
六、圓滿普賢行
第二節 淨佛國土願
一、淨土的清淨功德
二、淨土的物質環境
三、淨土的眾生
四、淨土的修行環境
第三節 文殊的淨土
一、過去淨土
二、現在淨(化)土
三、未來清淨無垢寶真淨土
第四節 文殊利他本願的意義
一、願力與成熟眾生的關係
二、願力與莊嚴佛土的關係
第五章 文殊菩薩之信仰及其影響
第一節 行讚中的文殊崇拜
一、佛典中的讚誦
二、晉代以至宋前僧俗的讚誦
三、宋元僧俗的讚誦
四、明代僧俗的讚誦
五、清代以後及其他的讚誦
第二節 中國歷來的文殊靈感事蹟
一、文殊化身
二、文殊威德
三、五臺山的靈應
第三節 文殊信仰在五臺山道場的變遷
一、佛寺興衰
二、宗派演變
三、文學遺產
第四節 信仰文殊的功德利益
一、文殊智慧及其願行廣大無邊
二、文殊修證之法門
三、文殊教授之法門及其威德
四、憶念文殊之方法及其功德利益
五、修持文殊行願的功德利益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文殊本願
附錄二:諸經本願對照表
附錄三:文殊圖像說明
【表目錄】
表格一:「文殊法門」教典表解
表格二:文殊自行願表
表格三:文殊利他──成熟眾生願表
表格四:<淨行品>分類表(以四無量心來作分類基準)
表格五:文殊利他──淨佛國土願表
表格六:文殊讚表
表格七:文殊靈感事蹟表
表格八:五臺山讚文表
表格九:敦煌文殊信仰願文表
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的意義
參考文獻
|
吳汝鈞 《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1992.7,1994.5二刷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委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1 |
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台北:佛教書局(錄) |
二、書籍類 |
(一)中文經典部 |
以《大正藏》、《續藏》、《佛教大藏經》的經典為據,參考經典包涵第一章緒論時搜列的「文殊法門」的經典外,但於此不再重述,此外尚有如下經典: |
唐‧不空譯普賢菩薩行願讚大正10.880 |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25.57 |
天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大正26.328 |
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大正26.337 |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30.279 |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35.503 |
宋‧釋非濁集三寶感應要略錄大正51.826 |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51.867 |
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大正51.1092 |
宋‧延一重編廣清涼傳大正51.1101 |
宋‧張商英述續清涼傳大正51.1127 |
唐‧道宣編廣弘明集大正52.97 |
明‧朱棣(明成祖)序讚詩歌部‧大明太宗文皇帝御製文殊讚佛藏83.6 |
(二)日文論著 |
1.專書 |
山田龍城《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東京:平樂寺1959.3 |
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成立過程》京都市:百華苑1974.7 |
平川彰等編《大乘佛教何》東京:講座大乘佛教1981.12 |
平川彰《初期大乘法華思想‧大乘佛教興起文殊菩薩》東京:春秋社1989.1 |
平川彰《大乘佛教教理教團》東京:春秋社1989.6 |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研究(Ⅰ)》東京:春秋社1989.11 |
田上太秀《菩提心研究》東京:東京書籍1990.9 |
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淨土思想》東京:日本佛教學會1997.10 |
2.期刊 |
平川彰<大乘佛教興起文殊菩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號1970 |
高崎直道<大乘經典發達史>《大乘佛教何》東京:講座大乘佛教1981.12 |
尾慈覺<業說本願思想>《佛教的淨土思想》東京:日本佛教學會編1997.10 |
宇治谷祐顯<悲華經淨土>《佛教的淨土思想》東京:日本佛教學會編1997.10 |
(三)中文論著 |
1.專書 |
(1)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1974.3 |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台北:正聞1971.10,1994.12重版 |
張曼濤主編《淨土思想論集(一)》台北:大乘文化1978.12 |
張曼濤主編《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1979.5 |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1.5初版 |
張澄基《佛學今詮》台北:慧炬1983.4初版 |
鄭金德《現代佛學原理》台北:東大1986.1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台北縣:華宇1988.2 |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1988.4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1989 |
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亦收錄於《華雨集(四)》)台北:正聞1989.8(1993.4) |
印順法師《華雨集(二)》台北:正聞1993.4 |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1993.4 |
(美)里奇拉克著,許澤民等譯《發現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貴陽:貴州人民1994.4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法印寺1994.12 |
印順法師《淨土與禪‧淨土新論》台北:正聞1995.5修訂 |
法鼓文化主編《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1998.12 |
(2) |
慧門居士編《四大菩薩聖德叢書(2)─大智文殊菩薩聖德叢編》台北:彌勒1980.5 |
李博永《文殊大士靈感錄》台中:佛教文化流通社1986..6 |
陳揚炯《文殊菩薩》太原:山西高校1994.10 |
藍吉富編《文殊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1995 |
洪緣音《菩薩的淨土‧文殊淨土》(亦見於《文殊淨土》)台北:全佛1995.5初版(1996) |
洪緣音《蓮華藏淨土與極樂世界》台北:全佛1995.5 |
全佛編輯部《文殊菩薩經典》台北:全佛1995.12 |
釋智諭《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台北縣:西蓮淨苑1987.9 |
張世宗講釋《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台北:法爾1992.7 |
繼夢法師《華嚴經淨行品剖裂玄義疏》新店市:圓明1993.1 |
釋如石《菩提道燈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6 |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1998.8 |
(3) |
唐‧玄奘、辯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2 |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書店1987.10 |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1990.6 |
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獻校錄研究》山西:山西人民1991.5 |
黃徵、吳偉校注《敦煌願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95.11 |
(4) |
明‧鎮澄撰,印光修訂《四大名山志‧清涼山志》台南:和裕1993.8 |
2.碩士論文 |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文化印研所碩士論文(高雄:佛光)1985.6(1987.5) |
吳燦明《淨土思想之研究》文化印研所碩士論文1986.6 淨土思想專題研究 |
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文化印研所碩士論文(高雄:佛光)1987.5(1989.7)國家圖書館--淨土三系之研究 |
李明芳《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文化印研所碩士論文(高雄:佛光)1987.5(1989.10)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 |
昆達拉《中國大乘阿彌陀淨土思想研究》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92中國大乘阿彌陀淨土思想研究 -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
趙立真《敦煌讚文研究》中央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5 |
3.期刊 |
楊政河<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1980.10 |
陳玉蛟<「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之心理功能>《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4 |
鄭學禮<佛教諸種道德之現代詮釋>《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亦收錄於傅偉勳主編之《從傳統到現代》1990 |
靜谷正雄著,依觀譯<彌勒、觀音、文殊之登場(下)>《福田》第118期1996.4 |
釋如石<《入菩薩行》初品補注>《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 |
釋惠敏<「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亦見於《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1997, |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1998.12)19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