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精神與企業文化 
付勇 
《經濟時刊》   

  佛教與企業文化的共通點

  佛教博大精深,特別是隋唐時期西風東漸以後,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對佛教本身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承認人自身的偉大,從人本身去尋求真知,既沒有中國傳統道教的出世觀(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道教不是宗教派別,但道教的哲學觀還是自成體系的),也沒有基督教教、伊斯蘭教的原罪說。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被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庶人所接受。

  但佛教與企業文化有什麼關係呢,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定義好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企業文化。

  從上述不難看出,佛教是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一種講求以人為本的宗教派別。我們一般認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而佛認為他本身只是人類的一員,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的努力與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並且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因此佛教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本的,用以規範人的思想、行為的一種強有力的規則體系”,這種體系類似於哲學的定義,因此也有人在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上爭論不休。

  對於企業文化,國內外學者就不同的視角給企業文化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總的說來,國外學者更多的是從觀念形態上著眼,以企業的價值觀體系為基礎,同時與管理哲學、管理行為相聯繫。那麼,什麼是企業文化呢?Terence E.Deal(特倫斯)和Allan A.Kennedy(阿倫)在《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書中給企業文化的定義是:“用以規範企業人多數情況下行為的一個強有力的不成文規則體系。”通過對於佛教和企業文化的定義,可以看到佛教與企業文化的許多共通點。

  佛教精神對於企業文化的借鑒意義

  佛教精神不是簡單的佛教教義,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這種處世態度對於在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傳統的中國建立和完善企業文化有著許多積極意義。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對於企業文化的積極意義所作的闡述:

  1、經世濟眾

  為自己和別人解脫痛苦,是佛教蘊含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為只追求自我個人的解脫,佛經說:“惟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禪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說佛與眾生同出一源,本為一體,豈可有一獨悟而眾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引導眾生的共同努力基礎上。自度度他、自濟濟人,或說通過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過救濟別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濟,這是佛教中經世濟眾的基本精神。

  作為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應該吸納經世濟眾的精神,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作為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企業的組織目的就是贏利,但並不表明企業以贏利為唯一目的和準則。其一,企業可以通過其用以獲利的產品來給別人帶來思想、身體上的解脫,對於企業的經營方式、所經營的產品,都要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香港李嘉誠先生就曾經力排眾議,否決開設賭場的董事會提案。企業經營的產品只有是利他的才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才會給企業在任何時期任何地區帶來更穩健的經營風格,才能使企業獲得更長期的利潤。其二,企業通過贏利來幫助企業員工以及社會解脫痛苦、尋求快樂。而企業員工和社會得到企業的幫助後,會自然而然地信奉企業本身所宣導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業樹立了經世濟眾的精神後,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企業員工和社會知曉、認同這些精神,會為企業本身的經營帶來極大幫助。無論是金蝶“發展軟體產業、振興中華民族”的民族大義,還是商務通“科技讓人更輕鬆”的溫情關懷,都會激發企業員工的使命感,使員工工作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同時也會使社會對企業本身給予更多的信賴,以利於企業自身發展。

  2、眾生平等

  佛教教義不要求人絕對服從於某種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沒有創世者與被創造者,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佛教中佛與佛弟子的關係,不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而是先覺與後覺、師與徒的關係。釋迦摩尼佛創立了僧團組織後,沒有以領袖自居,而是把自己當成僧團中的一員,與普通僧眾一道,持缽乞食,赤足雲遊。(引自《阿含經》)佛陀之所以提倡眾生平等,按佛經佛理所言,在於眾生皆有佛性,與佛本來平等一體。按現代組織論的原則是每個人在這個組織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組織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絕無主宰支配眾生的意圖。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雖福慧雙圓、神通廣大、自在逍遙、至尊無上、功德無量,卻毫無領導者、主宰者的威懾性,而是可親可敬,可學可效的。在佛教中,佛與人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遠成不了上帝(領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僕。眾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質和基本精神。

  對於企業文化而言,眾生平等應該作為其基本精神之一,應宣導企業內部員工平等相同方法有待。企業的創立者並非絕對神聖,他可以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作為企業裏最早為該企業尋找到生存和發展途徑,並引導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角色。企業的各級領導者是各級團隊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擔不同任務的普通一員,領導者不是帶領團隊去執行他所決策和定義的工作目標,而是與團隊的其他人員一道去共同實現大家所認可的工作目標。每位員工都有權利和義務去定義所屬團隊的目標,也有權利去否決他所在團隊的工作目標。在企業裏扁平化管理模式應取代A型管理模式,互助觀應取代領導觀。除平等相待外,企業應尊重每位員工在企業的發展權利,在企業文化裏要突出每位員工無論資歷深淺、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斷努力,都有可能成為領導的觀念。每位領導都是幫助員工成功的兄長和朋友,每位員工都希望成為領導以幫助更多的員工成功,這樣的企業沒有理由不發展壯大。海爾提出了著名的“賽馬場”策略,使海爾的每位員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爾的諸多才俊脫穎而出,他們為海爾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3.棄惡從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張,雖然許多宗教都有棄惡從善的主張,但佛教的棄惡從善有獨特內容。佛教的善惡觀是絕對的善惡觀,並附有因果報應說。佛教中的棄惡從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層意思:一、善惡是從心裏滋生出來的,人心的本性無善無惡,因一時的念頭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惡均沒有實性,“真賅妄本,妄徹真源”,由此善惡不過是真妄分別而導致的後果。二、善惡是可以轉化的,去妄存真、棄惡從善是有內在根據的。三、善惡是絕對客觀的,沒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種名義,可以行惡而以之為榮。在佛教那裏,不可能以佛的名義去征服所謂蠻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義去屠殺異教徒。善惡是自明的,永遠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論釋。四、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輪回中,是上升還是墮落,取決於人自身。總之,以絕對善惡觀為核心的勸善止惡是佛教的又一特質和基本精神。

  對於企業文化而言,對應於佛教精神,棄惡從善有以下意義:一、員工本質沒有好壞之分,本性沒有善惡之分,當他行善時便是行善了,當他行惡時便是行惡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McGregor)的人性假設理論應受到挑戰,如果持X理論(即人性本惡),就忽略了人從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論(人性本善),就會缺乏棄惡的主動性。在建設和宣導企業文化時應充分考慮員工從善的根基,並引導員工主動棄惡。二、善惡是可以轉化的,對於曾經違反過企業法規的員工不是簡單擯棄,而是努力幫助教化。對於曾經為企業帶來過利益的員工不能盲目信賴,鬆懈對其管理和教化。同時,要根據企業員工的善惡行為現象,從企業文化自身去尋找根源,對於能夠帶來好現象的文化精神要發揚,對於能夠帶來不好現象的文化精神要拋棄。並且注意在企業文化裏應包含更多的寬容精神和引導觀念。三、員工出現違反企業規章,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不要輕信其辯解,錯了就是錯了,即便是好心辦了壞事也得受到處罰或譴責。同時注意在企業文化裏不要摻雜攻擊和蔑視其他企業即便是競爭對手的成分,企業員工和企業本身應樹立起自覺與所在的社區和所處行業友善相處的精神。四、企業應滲透褒譴、獎罰的道德和制度體系,讓因果報應說在企業文化裏具有全新內容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4.重智尚真

  佛教作為宗教希望尋求的是人的終極歸宿,但是佛教卻不是一種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強調發揮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過現象來看本質,洞徹聲色,證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於佛教自認為其所認知或了悟的是客觀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創造者,只不過是真理的發現者。“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經》),所以佛教更強調“以法為師”。佛教所崇拜的是“真如”,而不是佛祖,由此禪宗才敢於唾佛罵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而也就崇重理性和實證,雖然佛教之所謂客觀仍逃脫不了“萬法唯心”的範疇,但佛教徒常會不自覺地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圭臬。這與其他宗教的神秘主義截然不同。

  重智尚真對於企業文化的價值,顯然不在於其“萬法唯心”的主張,而在於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不為事物表像所迷惑,崇尚真理、質問權威的精神。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是企業永葆青春的法寶,3M公司為了激勵員工的主觀創造能力,設立了自己的諾貝爾獎––金步獎,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師拿著和總裁一樣高的薪水,這些都是企業為了鼓勵主觀能動性而採取的措施。在企業文化裏應明確一點,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遠沒有完全了悟其所有真諦,到達終級目標,還有許多本來就存在的資源和潛力沒有被我們利用和挖掘,以此來激勵企業員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斷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領域的真理。對於企業內部乃至行業內的權威,雖不贊成去唾駡,但也要感於去質問和挑戰。在企業文化中應該鼓勵員工去發現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錯誤和缺陷,並及時去修補經營中存在的錯誤和缺陷。對於企業已有的文化要不斷地在企業經營中去加以檢驗,以便適當揚棄。敢於對企業已經形成的企業文化挑戰,是企業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體現。

  縱覽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為人處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科學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同樣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自身的獨特魅力,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深厚的企業文化基礎。雙星集團在企業文化裏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為佛教精神與企業文化的結合樹立了典範。

  參考文獻:

  特倫斯和阿倫合著《企業文化》

  李遠傑著《中華儒道佛學研究》

  程文熙著《阿含經的如真實在論》

 

相關文章:
佛教精典之作《釋迦牟尼佛》共55集 -印度大型電視連續劇 陳俊吉 緣氣:(8875)

上一篇(佛教徒企業家的三種境界) 回目錄 下一篇(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反思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