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彌勒信仰
  餘清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彌勒信仰是對彌勒思想的信服仰慕。彌勒是一位悲憫眾生、愛護眾生、能與眾生幸福快樂的大慈菩薩。彌勒信仰分兩個層次,一為兜率淨土信仰,二為人間淨土信仰。實現人間淨土的途徑是依靠自力,時時處處修行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提升人的精神素質,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
  關鍵字:彌勒;彌勒信仰;大慈恒樂;兜率淨土;人間淨土
  彌勒信仰就是對彌勒思想的信服仰慕。那麼,彌勒是何許人也?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譯為慈氏,是菩薩之姓;阿逸多,意譯為無能勝,是菩薩之名。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說,彌勒菩薩是南天竺波羅捺國大婆羅門之子,父名修梵摩,母名梵摩越。長大後出家學道,為釋尊弟子、大乘有宗的肇始人。他先佛滅度,居於六欲天的兜率天,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以釋尊曾授記他4千歲(約人間56億7千萬年)盡時,將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是代佛說法,故謂“一生補處菩薩”;又因他此時已得佛果,故又謂“彌勒佛”。那麼,彌勒的特徵是什麼呢?
  一、大慈恒樂
  彌勒是釋迦佛的弟子,先佛人滅。在《中阿含》、《長阿含》和《增一阿含》經中就說,他與釋尊(未成之前)是當時唯有的兩位菩薩。
  唐代慈恩法師窺基在其婀彌陀經疏》中說:
  阿逸多菩薩者,依新譯《稱讚淨土經》,
  翻為無能勝,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
  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
  名無能勝。
  可見,彌勒菩薩的德性是“慈”。
  又,《心地觀經》說:“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吃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彌勒菩薩:“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噉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寧破骨髓身頭腦,不忍吃肉食眾生。”從初發心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都不起殺想,不瞰肉食,就是破了骨髓身頭腦,也不殺生,也不吃肉,也不予眾生苦難,而要時時處處給予眾生恒安樂。又,《悲華經》說:“彌勒發願於兵刀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降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一切權小皆無能勝,故以名焉。”彌勒姓慈,具有“至極之慈”。“至極之慈”就是“大慈”。《大智度論》卷27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可見,彌勒菩薩是一個大慈菩薩,他的特點是“能與——切眾生樂”。“樂”狹義為“快樂”,廣義為“幸福”。又,慈還有“愛”的意思,如《新書·道術》雲:“親愛利子,謂之慈。”這又可引申為憐愛,如“惻隱憐人謂之慈。”因此說,彌勒是—一位悲憫眾生、愛護眾生、能與眾生幸福快樂的大慈菩薩。西晉竺法護譯的獼勒菩薩本願經》說:
  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目手
  足身傘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佈施與人,
  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
  上正真之道。
  為什麼?這是由於釋迦牟尼是出生在“五濁惡世”,其眾生剛強難化,不知慚愧;道德敗壞,不易教誨;六時作惡,不知厭足。所以,佛教最初的重點是講地獄、餓鬼、畜牲等“剛強語”,使人作惡不善時,有所畏懼,有所警惕。菩薩則以種種難行苦行,佈施國土家園、財物妻子,乃至耳目頭足、血肉骨髓,以利益眾生,成就佛道。因此,釋迦牟尼就成了捨己救人的楷模,觀音菩薩就成了救苦救難的大悲菩薩。而彌勒菩薩則有所不同,不是以捨身苦行、呵責恫嚇的方法教化度人,而是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說法度人。所謂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就是隨物所宜,給予平安快樂。所以,歡笑快樂就成了彌勒形象的特徵。
  那麼,如何修行這一法門呢?
  首先要具有慈心、愛心和惻隱之心,而且還要有悲心、恒心和忍心,常常予以眾生快樂。《彌勒下生經》說:“本為菩薩時,常施一切樂,不殺不惱他,忍心為大地。”這就是說,在常修慈心,常人慈定的同時,也要伴隨著多修忍心,多人忍定,因為忍是對治貪、嗔、癡、慢、疑的最好法門。這樣才會不驕不躁、不惱不殺,恒與眾生常安樂。
  二、兜率淨土信仰
  彌勒菩薩的信仰,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彌勒修成菩薩後,先佛人滅,上升到兜率天宮,為天人說法,這稱為升天信仰,或兜率淨土信仰。二是彌勒下生人間淨土成佛,這則稱為對未來佛的信仰,或人間淨土的信仰,下面,我們先討論一下兜率信仰。
  宋代居士沮渠京聲譯的《觀彌勒菩薩—亡生經》說: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此人從今12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
  釋尊告訴我們,彌勒是帶業往生,住於兜率內院。兜率天是六欲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等第四重天。兜率天,譯曰知足天。此天歡樂飽滿,資具滿足,有內外兩院。內院是即將成佛者(即補處菩薩)所居之處,今為彌勒菩薩住處。外院屬於欲界天,為天人所居,享受欲樂。彌勒在兜率內院的四十九重如意殿,晝夜六時向天人宣說佛法。當住滿四千歲時,即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由於彌勒是住在兜率內院說法度眾,故稱其為兜率淨土。
  依《彌勒上生經》說,兜率淨土是一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淨土世界。它有五百萬億天子,一一都修佈施波羅蜜,以天福力造作種種宮殿、園林,化作無數寶珠、蓮花、樂器和諸天寶女,供養彌勒菩薩。如《經》雲:“諸園中有八色瑙璃渠,————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繞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出花中如寶流花。一一花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出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複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六波羅蜜……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在社會方面,物質財富共同享有,沒有巧取豪取、私蓄佔有,而是“各取所需,各得所適”;沒有種族界限,強弱分別,沒有怨敵,和睦相處;修習五戒八齋,遠離二障三毒,沒有私我我所,演說四弘十善,精進不退,一心追求淨土社會。總之,兜率淨土是三界中最底層欲界中的一片淨土,而且可以不斷煩惱,不修禪定,帶業往生,故從古以來就受到眾生歡迎。下就彌勒佛的人間淨土略談一二。
  三、人間淨土信仰
  依宋代居士沮渠京聲譯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說,當閻浮提歲數56億7千萬歲時,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上下生閻浮提。閻浮提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西晉竺法護譯的獼勒下生經》說:
  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千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減一萬。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谷食豐賤,人民幟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嗚相接。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優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干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便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渠、瑪瑙、珍珠、琥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無人守護。爾時,法王出現,名曰壤怯,正法治化,七寶成就,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以此四大寶藏,惠施貧窮。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之。又且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王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缽蓮華香,身作旃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複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于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人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飲食,三者衰老。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時三千大千刹土六番震動,地神各
  各相告曰:“今時彌勒已成佛。”
  閻浮提,譯曰穢土,實指人間世界。但它已不同於釋尊出生時的那個“五濁惡世”了,因為,無論從自然環境、城鄉面貌、社會結構、物質財富、生活品質、精神境界、道德品質等方面都有了相當大的進步,成了佛教那時能夠想像到的理想國。這個理想國不是彌勒恩惠的,而是人民群眾用自己那聰明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自己努力實現的。此時,即滿足了彌勒“本願”時,他才下生到這個理想國,在龍華樹下三會說法,使282億人都得了阿羅漢。我想這個理想國,就是彌勒淨土,換句話說就是現在國內外佛教界極力宣導的人間淨土吧!那麼,彌勒本願是什麼呢?西晉竺法護譯的《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載,佛對阿難說:
  彌勒菩薩求道本願使其作佛時,令
  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穢、瑕穢,於淫怒
  癡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
  正覺。
  鑒於彌勒菩薩的本願是“後當來世的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淫怒癡不以經心”,所以,在彌勒菩薩的人間淨土中,人們對於淫怒癡等瑕疵就不很注意。但其離人頗近,比較現實,所以,追求人間淨土已成了國內外佛教界的一種趨勢、潮流。
  總之,彌勒淨土分為兩種,一是兜率淨土,二是人間淨土,它們都在三界之最底層欲界,不過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重天。故就兜率天而言,還是男女雜居,有』:心之欲、染著境界,是退居的處所。其天人壽命達四千歲,還有中夭現象。其天人間或還有三性心,故噁心之人仍會墮於地獄;又因其有三受心,還會三受互起。又,兜率天之六塵,還會使天人放逸。所以,兜率天所生之物,也可得果,也可能不得果。兜率天之受生,男則生於其父膝上,女則生於其母膝上。兜率天中,只有佛和菩薩(觀音、勢至除外)向天人說法。儘管如是,要升至兜率天,也得依靠自力,通過施、戒、修三種法門,具足十善,才得上生,故較至人間淨土為難。那麼,如何至彌勒佛之人間淨土呢?依靠自力,時時處處修行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或者是以彌勒菩薩的“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佛道”,以提升人的精神素質,創造出豐碩的物質財富,即會實現彌勒佛的人間淨土。
  摘自《五臺山研究》2008年第4期

 


上一篇(解讀敦煌彌勒菩薩) 回目錄 下一篇(彌勒菩薩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