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加: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1
一、寧瑪派及其“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進程中出現過兩次大高潮,即所謂的“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除開吐蕃贊普拉托托日年贊(西元四世紀上半葉)在位時初傳佛教的傳說,僅從松贊干布(西元七世紀中葉)在位時算起,至藏王朗達瑪於西元841年廢除佛教為止,已達二百年之久,這一期間是佛教的傳播和藏傳佛教的形成時期,此時只有被後人稱為“舊派”的甯瑪巴,但尚未產生諸多教派。
後弘期,是從西元十世紀後半期開始,直至十五世紀創立最大教派格魯巴(黃教)為界定,近五個世紀。這一期間是藏傳佛教的大繁榮時期,也是產生許多互不隸屬的不同教派的時期,除前弘期已經產生的寧瑪派外,諸如:西元1057年,阿底峽的弟子鐘敦巴?嘉維群乃創建熱振寺作為據點,由此產生了噶當派;西元1073年,昆 貢卻傑布創建薩迦寺作為據點,由此產生了薩迦派;西元1121年,克朱窮布南覺創建香雄寺作為據點,由此產生了香巴噶舉派;與此同年,米拉日巴的弟子達波拉傑創建達拉崗布寺作為據點,由此產生了達波噶舉派;西元141O年,宗喀巴大師創建甘丹寺作為據點,由此產生了格魯派。另外還有希解派、覺域派、夏魯派、覺囊派等等教派。
以上諸多教派都有各自獨樹一幟的理論學說和值得炫耀後世的實踐。下面對此作一一介紹。
一、寧瑪派及其“大圓滿”法
A、甯瑪派簡說
甯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為“古”或“舊”,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目前有些漢文書或文章中則俗稱“紅教”或“紅帽派”,這是因甯瑪派僧侶頭戴紅色僧帽而來的俗名,此稱呼不太妥切。寧瑪派認為,該宗派的思想儀軌等傳承源於“前弘期”時的蓮花生大師,這樣甯瑪派便成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個派別。實際上,甯瑪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宗派,也是在藏傳佛教“後弘期”中形成的,因為在“前弘期”時沒有新舊之宗派可分,而且“在顯教方面,無新舊之分,新舊二派之說,乃是純粹以密教宏傳情形來劃分的。對於這個新舊劃分,其說法頗不一致,最普遍的說法,是指以班智達彌底(念智稱)來藏以前所譯續部,則稱為舊派密咒;仁欽桑布譯師以後所譯續部,則名為新派密咒。”(注:《土觀宗派源流》61頁,土觀 ?卻吉尼瑪著,西藏人民出版1984年漢文版)。由此可見,寧瑪派取名為古派或舊派,主要是它繼承了從“前弘期”流傳下來的密教思想以及相關儀軌。
由於早期的寧瑪派採取秘密單傳的傳教形式,既沒有形成統一的系統教義,又沒有固定的權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侶組織比較鬆散,故追述它的歷史有一定的難度。後來隨著“後弘期”諸多宗派的蓬勃發展,寧瑪派的教義及其傳承又趨於龐大複雜,現在一般有三種傳承之說,即遠者經典傳承,近者伏藏傳承,以及甚深淨境傳承。
在此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初期階段,有三位甯瑪派大師為甯瑪派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正如“到十一世紀有封建主素爾波且(1002—IO62年,本名釋迦迥乃)父子三代系統地整理了寧瑪派經典,並建立了鄔巴壟寺,從此甯瑪派形成為一個教派。”(注:《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60頁,丁漢儒等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因此,所謂的“三素爾”在甯瑪派史上有了一定的影響。
至於“三素爾”的歷史,在《土觀宗派源流》中有記載:“娘傳素波齊?釋迦迥乃。索的弟子後出四尖端和一鋒芒共五人,其外還有一百零八位大瑜伽者。四尖端中最勝者為素穹?協饒紮(智稱)。素穹別名德協甲倭瓦(善逝大鬍子)。他有弟子號為四柱、八梁、十六椽、三十二桷、二大瑜伽士、一狂徒、二平庸、二達古若和二無用者等。素穹之子號稱為金剛手化身即卓浦巴?釋迦僧格。卓浦巴有弟子號為四麥、四納、四敦共十二位。”我們從“三素爾”的傳承及其眾多門徒來看,當時“三素爾”的影響很大。
大素爾?釋迦迥乃是十一世紀初的人,他主要創建鄔巴攏寺,使寧瑪派具有了從事宗教活動的固定場所,從而為寧瑪派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繼承大素爾?釋迦迥乃事業,繼續弘揚寧瑪派的則是素穹?喜饒紮巴。喜饒紮巴(西元1014—1074年)即是大素爾?釋迦迥乃的養子,又是得力大門徒,他繼任鄔巴攏寺寺主,將寧瑪派的影響及勢力不斷擴大。後來喜饒紮巴辭去寺主職位,獨自到甲臥地方專修密法達十三年之久,並獲得寧瑪派的最高大法“大圓滿”的境界。因此,喜饒紮巴的別名叫“甲臥巴”,以此宣揚他的威望。
第三個素爾,是素穹喜饒紮巴的兒子,他叫卓浦巴?釋迦僧格(1074—1134年)。卓浦巴?釋迦僧格生於其父喜饒紮巴去世的那年,因此,他沒有得到父親的直接傳授。然而,卓浦巴通過其父素穹的諸大弟子,完全學到父親素穹大師的一切教授,並通達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後來卓浦巴釋邊僧格在卓浦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座寧瑪派寺院,廣弘寧瑪派密法,故後人為釋迦僧格起了一個別名,即“卓浦巴”。
經過三素爾的不斷努力,寧瑪派已形成一個有固定寺院、有系統經典、有僧侶組織的完全獨立的宗派,並在當時享有盛名。值得說明的是,三素爾的傳承屬於寧瑪派中的經典傳承,也是寧瑪派中最正統、最權威的傳承。
三素爾的傳承即經典傳承,在藏族地區一直沒有中斷,比如“卓浦巴弟子中又有藏巴?基敦與尼敦二人。又傳藏那威巴,藏傳麥敦貢布,麥傳喇嘛鎖,喇嘛傳柏希?釋迦威與道那堆,道那堆傳索?強巴僧格,索傳雍敦?多吉白和降仰?桑珠多吉。雍敦大師是一位德學兼優而又具有佳話遺聞的大德,在新舊諸派中,為人所承認。”(注:《土觀宗派源流》 65頁)。由此可得,三素爾的傳承不僅沒有間斷,而且始終是寧瑪派的主流。
另外,還有一位為寧瑪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這就是甯瑪派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隆欽饒降巴。隆欽饒隆巴生於1308年,本名叫智美奧色,十二歲出家,在當時的諸多大師前修學寧瑪派以及其他宗派的密法。同時,又在桑浦寺學習“慈氏五論”和“法稱七因明”等顯宗經論。正如“親近許多善知識,遍學新舊一切密法,也善學慈氏諸論,因明七論等顯教法相。後來往桑耶寺,完全得到持明大師的教授,苦志專修,面見本尊,又從童義成學經、幻、心品等教授。”(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67 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印行)。因此,隆欽饒降巴成為當時藏傳佛教界顯、密兼通的著名人物,而且他的著述也頗豐,“依照甯提教授解釋‘密藏經’ 義,又造‘寧提’法類三十五種,總名喇嘛漾提。又造《勝乘藏》、《實相藏》、《要門藏》、《宗派藏》、《如意藏》、《句義藏》、《法界藏》等七大藏論,分別闡揚大圓滿的教義,尤其是寧提中最重要的論典。”(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67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印行)。這些著述不僅涉及新密、舊密,而且包含許多顯宗方面的教理。隆欽饒降巴在他的晚年還宣講寧瑪派的又一深奧大法,即“空行甯提”,於1363年去世,享年五十六歲。
總之,隆欽饒降巴在他的短暫一生中,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寧瑪派的教理教法,而且為甯瑪派培養了諸多高僧大德,甚至還為擴大寧瑪派的勢力作出了傑出貢獻。比如,“隆欽饒降巴還到過不丹,並在不丹建立了一座塔爾巴林寺。在不丹境內的寧瑪派,是從塔爾巴林寺傳授出去的。後來寧瑪派又從不丹傳到尼泊爾。在近代,不丹、尼泊爾的甯瑪派僧人常到康區的佐欽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學習寧瑪派的教法。”(注:《西藏佛教史略》95頁)。所以,隆欽饒降巴在整個藏傳佛教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十七世紀,在五世DL的積極支援下,寧瑪派在西藏得到一定發展。五世DL不僅扶持原有寧瑪派寺院,如多吉劄寺、敏珠林寺等擴大其勢力,而且親自創建新寺——尊勝洲寺,專門傳授寧瑪派教法;還把噶瑪噶舉派的創世人都松欽巴在山南洛紮建立的拉隆寺改為寧瑪派寺院。自五世DL以來,歷屆西藏地方政府,每遇戰亂、災害、瘟疫等,都要從桑耶寺請甯瑪派僧人進行占卜、作禳解,從而提高了寧瑪派在社會上的地位。因此,寧瑪派在五世DL時期,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目前,寧瑪派雖然遍及整個藏族地區,但其勢力不大,主要以四川甘孜地區的噶托寺、佐勤寺和白玉寺,以及西藏山南地區的多吉劄寺和敏珠林寺為寧瑪派的根本道場和活動中心。
B、“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是寧瑪派最主要的秘密法門,寧瑪派認為其法門是由蓮花生大師為主所傳下來的。至於大圓滿法如此命名的由來,根據《土觀宗派源流》和《青史》記載,“大圓滿”是指眾生身中現前離垢的“空明覺了”,這“空明覺了”中本來就具足生死涅槃一切法,所以名為“圓滿”。又說獲悉這“空明覺了”,就是解脫生死的最上方便,再沒有別的方便能解脫生死而超過這“空明覺了”,因此名為“大”。這就是說,眾生身中無始本有的清淨心臟為圓滿,眾生由於迷失自身的清淨心性而流轉生死,若能覺悟這種原理就等於證得涅槃,通向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如果按照大圓滿法修行,就能擺脫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迷惑和欲望,即遠離一切世俗的不健康的雜念。這樣,大圓滿的功法便有了成果,也就是說:“即身成佛”了。
1、從太陽裏汲取能量
大圓滿法有多種功法,其中大圓滿心滴功法為寧瑪派密宗的基本修持法,也是整個藏密的最上乘功法之一。藏語稱(佐巴欽波寧提),所以又有譯為“大圓滿寧提”或“大圓滿心髓”的。
大圓滿心滴認為宇宙場能是機體場能的源泉,宇宙場能可以與人體場能進行能量交換;人可以調動宇宙場能,使機體內氣保持平衡。這一功法是攝取太陽光以修煉自身,其方法是面對太陽的方向來凝神靜觀宇宙的明點(注:其手勢、坐姿等具體修法詳見本節B、C部分),同時由心力發出相應的密碼資訊,太陽光便能源源不斷地融入人體內並貯藏起來,從而使人體生物能量場所得到強化,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使身心健康,延緩衰老,延長壽命。如果修持者能常年堅持不懈,這一功法會使修持者與宇宙大自然相融無二。身心內外無差別,顯現人所具有的本性和潛能,從而達到智慧充分圓滿之境界。在藏族歷史上有許多修待大圓滿心滴功法的成功者,由於他們經過數十年以至上百年對太陽光能的豐富積蓄,生命臨終時便能通過心力的調控,以資訊密碼激發出指令,發射出瑰麗的紅光,形成虹化現象之奇跡。
正如“歷史上許多修習‘大圓滿’有成就者,臨終多現虹化奇跡。然此步功法必須在寶瓶氣修習得最大成就後,並且修習徹卻、脫噶有證量和成就後,在金剛上師加持下,方能修習。”(注:參見《藏密氣功》)。因此,為了藏密功法的連貫性,先談談寶瓶氣修法,即壺形氣功。
後期密宗有五氣之說,即上行氣、下行氣、遍行氣、平住氣和命根氣。上行氣與眼、耳、鼻、舌的動作有關,如果太盛就有頭昏、口渴等疾病;下行氣與大小便有關,如果不足,會發生便秘或兩足笨重等疾病;遍行氣與四肢動作有關,如缺乏,則發生手足痙攣發冷等疾病;平住氣如不堅定,則有消化不良、遺精、失眠等症;命根氣如不調整,就有生命的危險。
調整的方法:如上行氣太盛,則注意心或臍間,使氣下隆;下行氣不足,可修瓶氣(注:瓶氣,是一種修煉氣功的方法,而五氣指人身中的五種氣息,通過“瓶氣”這種修煉方法將五氣歸入中脈並變現虹身,這是最終目的),觀兩足使氣入中脈,或行拳法。把兩足之氣往上提升而住於臍間;遍行氣發生了毛病,則觀想氣息充滿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平住氣有問題則意守丹田;調整命根氣的方法是要觀想甘露充滿心間,據說可以鞏固命根氣。不過,調整五氣的主要目的是使五氣入中脈。要使五氣入中脈,雖有各種觀想和輔行的拳法,而最基本的是修“瓶氣”。修好了“瓶氣”,五氣進入中脈,也可使全身氣息和血脈的運行都能充分地服從于中樞神經的指揮,適當得到調整,一切疾病自然就冰消瓦解了。
瓶氣在修煉時,或坐或站,但一定要放鬆褲帶、領口、袖口,還不能戴帽子,如果採取坐式時,兩拳可仰置在兩胯之上,先入靜,觀想地、水、火、風四大皆空,以鼻調息,調息以左鼻孔為主,就是說左鼻孔呼吸量要大一些。
修煉瓶氣,一般要修習四息,即引息、滿息、均身、射息。
引息,在自己身前約十六指遠處觀想有靈息輪圍,用兩鼻孔將氣輕緩吸入,吸氣必須飽滿,充滿肺腔,以至肺部最下端。同時收縮腹部肌肉,令隔膜上提,並提肛,使上氣下壓,下氣上提,二氣會合於臍下四指處,氣行如丘,又猶如瓶中水滿。
滿息,氣滿後讓瓶氣散遍於全身,充沛毛孔。
均息,滿息延長到相當的程度,可再吸入幾口短息,使左右兩肺及全身緊滿、均衡。
射息,息滿且均,保持不外泄,盡力能持久,然後由兩鼻孔先輕微和緩,隨即略粗重,終乃一沖而出,如同射箭,全身毛孔也同時放出瓶氣,但應留住微少氣息,不要使其涓滴無存。
瓶氣不論行、住、坐、臥、站皆可修行,沒有嚴格規定。修煉時若嫌右鼻孔進氣多時,可左側臥調整。專修瓶氣者應接修金剛瑜伽母拳。以使瓶氣滿而堅固。最初學習切不可勉強,也不應用口呼吸,另外,在有煙、空氣不好的地方不能修;除子、午時及太飽太饑時不能修外,其餘隨時可修;人的氣或左鼻孔進出氣多,或右鼻孔進出氣多,但以左鼻孔進出氣多時修煉較相宜,若兩鼻孔平均出氣時最佳,但右鼻孔進出氣多時不可修;此法持氣剛猛,適宜于修金剛數息法成就者練,修煉時要注意把氣壓在下面,不能使其上沖,否則,會發生頭痛、牙痛等弊病。
修煉瓶氣日久後,氣盛心寂,氣漸入於中脈,臍下四指處(左、右、中三脈會合處)出現明點,如紅色光球,腹輪內甚感氣行如丘,出現的明點漸漸放大,可運用意念從腹輪經中脈,引導明點徐徐上行,通過喉輪而至頂門,量後湧出頂門,呈一紅色光輪。
修煉瓶氣最能使人健康長壽,修煉瓶氣有了成就後卻可配合修持大圓滿法門了(注:以上詳見《藏密氣功》)。
2、攀登智慧光明之彼岸
攀登智慧光明之彼岸是大圓滿心滴功法的第一步驟,藏密稱之為“徹卻”功法,“徹卻”是指立斷,也就是本淨之意,屬於修定之法門,是一種修持方法。修持徹卻功法時,在時間的選擇上,以早晨太陽剛升時(剛冒光或剛冒頭)為宜;若是傍晚,以太陽西落時(太陽下山或夕陽已落,晚霞滿天時)為宜,如此是為了避免日照強烈,損害眼睛。
在地點的選擇上,因地制宜,若在農村、牧區宜擇山崖邊、樹林旁、田間、地頭、草地等;若在城市,宜擇陽臺、屋頂、操場、公園,以免除噪音及其它音響的干擾,以創造一個一心不亂的外界環境。
在修煉姿勢上,可分為站立和靜坐兩種。站立時要兩腿自然分開,呈稍息姿勢,凝眸觀日,忌穿緊口衣褲,以免對氣的運行造成阻滯。站、坐都應放鬆褲帶,以便行氣,以免腹記憶體氣過多,日久致疾。若同時配合以瓶氣修法,可採取金剛座、象座、獅子座、仙人座等坐姿。
金剛座,即跏趺坐。跏趺坐又可分為雙跏趺和單跏趺二種,雙跏趺又稱雙盤,即兩腿盤曲交叉,以左腳搭右膝,以右腳搭左膝之上,坐如己腰微俯,兩手作手印,眼簾下垂,使之只見鼻尖,似坐禪之打坐。單跏趺又稱單盤,即兩腿盤曲而坐,使右腳搭左膝之上,或左腳搭右膝之上均可、身體姿勢與雙盤相同。
象座,又稱法身座。此坐法如象臥,兩足掌相貼,胸處挺,腰端直,兩手四指與大拇指放置在兩足之中,頭微俯,略如踞坐之勢。此坐法的功效是能使鼓動之氣下壓,腰端直冷正氣舒適,頭微俯,令妄心自斷,四指與大拇指放置在兩足中間,則調勻四大。
獅子座,又稱報身座。其坐勢猶如獅子,兩膝相並跪地,胸近膝,兩肘著地,兩手掌相並撐腮,兩足跟相並墊股,兩足掌豎立,兩足捲曲向後貼地。其兩膝近胸者,令熱氣愉快舒暢,兩肘著地者,調勻陰陽二氣,兩手掌撐腮者,令粗氣自斷,兩足掌豎立者,足趾捲曲,是令昏沉與掉舉調平。
仙人座,又稱化身座。其坐勢如同金仙,兩膝兩足掌相並蹲坐,足心踏地,胸貼兩膝,小腹微凹,頭微俯,身端直,兩肘左右交叉,按兩膝。兩膝蹲坐,調勻全身氣脈;兩足掌踏地者,壓下水火之力;腰端正,則調心之氣順適而返于本性;兩膝相並頂胸者,使身中“火大”之氣成為智慧燃燒(智慧火)。小腹微四者,令妄心自斷;兩手交叉按膝,可解除熱病。
以上四種坐勢,謂之調身,也是修持大圓滿功法而降伏其心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修煉藏密大圓滿功法首先要學習坐勢。其中的金剛座法可以引左右二脈之氣入中脈,可以引地、水、火、風、空五氣進入中脈,可以引命根氣入中脈。可除修氣之病,可解諸脈結。
“徹卻”功法又分三個階段來修煉,即連續修習三個月。
簡言之,“徹卻”功法,主要以意領光,以白、紅、藍三種不同光色的字把宇宙能量場的光引到頭部,後遍及全身增強自身能量場。第一個月的修習方法是這樣的:修持前,先必須淨心,使身、語、意三密達到三業清淨的程度。然後修寶瓶氣法,有一定定力,再凝眸觀日光,但時間要短。修行者必須面向太陽出入的東方,觀想那個方向的空中有很多光點光圈閃閃發光(白、紅、黃、藍、綠色,白的多,綠的少),這就是外明點。觀看明點分明後,再進而觀想有白色放光的藏文(唵)字,從顱頂升起飛出,用意念將其推到所觀看的外明點(即宇宙明點)裏去,與外明點融為一體,然後用意念將(唵)字再收回顱頂,可反復多次。
第二個月開始,仍運氣凝眸觀日,使空中出現圓光圈(光環),再觀想盾間有放光的紅色(阿)字從盾間升起,與空中所觀外明點相融,然後用意念將(阿)字收回眉間。
第三個月的修習皆如同前法,在觀出圓光圈後,應觀想藏文(吽)字從鼻尖升起,此字為藍色,頻頻放光,此字與外明點相融後,收回鼻尖。
徹卻功法最好在寶瓶氣、金剛誦修煉有一定效果後再開始練;練此功法時,每天最好念一千遍以上“唵、阿、吽”金剛誦;三個月的練習時間,早晚須各作一次,實際上要練滿六十次,下雨、陰天不能練要扣除;練時注意加強定力,持之以恆,對所觀景物不執著,明瞭身心內外無差別,以光明力不斷前進,從而融於宇宙資訊場,至此也就攀登了智慧光明之彼岸。修煉徹卻功法有了成就後,可轉入脫噶功法的修煉。
3、洞察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
洞察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是大圓滿心滴功法的第二步驟,藏密稱其為“脫噶”功法。“脫噶”是指任運,屬於修光之法門,是一種修持的方法。在觀“脫噶”之光時,要有“徹卻”禪定的基礎,才能在定中看到宇宙空間各種不同的明點。修此功法時,站、坐均可,坐可循上述金剛座、獅子座、象座、仙人座。時間不限,有太陽時可面對太陽光方向,與太陽錯開60度角(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不能直視太陽,以免傷害眼睛。按規定這樣要實練三年,每天兩次,隨功力加深可延長每天觀日的時間。
簡而言之,“脫噶”功法以觀明點為主,脫噶即明點,所以又稱觀脫噶。此法又分三步進行,修第一步有成就後,再修下一步,逐步修完,並取得成效。
第一步:先觀微明點、上下移動明點和小明點,以後觀大明點、不動明點。所觀明點還有大明點套小明點,其閃光似纓咯,有的還猶如寶石項鏈。最後可觀出空中有由五彩虹組成的光環,光環之中大放光明。間有纓珞、項鏈圍繞,形成一幅曼陀羅,此即宇宙能量輻射場。
第二步:陰天觀明點。具體方法如同第一步。
第三步:或觀燭光、燈光下的明點,或在黑夜觀宇宙明點,或在月夜觀月亮旁的明點。在黑暗中觀明點,可看到猶如“江夏水燈明”似的美景。
修煉本法時仍要加強定力,須有瓶氣配合運氣觀光。如此法修煉成就後可洞察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
“明點”有固定不動的,有大圓圈內有小圓圈的,有形狀如車輪的,有形狀如項鏈的,也有上下左右移動的。行走著的用點如鳥在空中翱翔。最初看時很微小,捉摸不定,待定功漸深時則明點漸漸放大,其中有的明點如彩虹,顏色排列順序有一定格式。明點的中間有一個明點,以白色居多,紅、黃、藍色較少,而以綠色的最少。明點的亮度一般如電燈的光亮,有的則是去光燦爛。以現代科學的研究工具三棱鏡觀宇宙間的光色河印證觀明點的科學性、真實性。說明“明點”並非一種憑空幻想,而是通過觀察可以看到的真實存在的物質。
宏觀宇宙有明點存在,謂之為外明點;然而微觀人體這個小宇宙也有明點存在,謂之為內明點。這在修煉大圓滿功法的徹卻和脫噶時,會有很深的感受。如果方法運用得當,隨功力日益加深,內“明點”會沖出人體與宇宙外“明點”相接。
讓宇宙“明點”隨意念進入自身,或讓自身“明點”進入宇宙。這就是藏密氣功的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少前人和現代藏密上師,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並出現了很多奇觀。怎樣才能使內外“明點 ”相接呢?人體中位於脈中的主明點,就是人體生命資訊的控制球。人通過體內這一控制機構,可以向宇宙發射能量,也可以從宇宙場中吸收能量。這就是所謂內外 “明點”的相接。換句話說,修煉大圓滿功法能控制人體內“明點”同宇宙外“明點”交換和充實能量,由此而在體內產生光電、光熱效應,特別是產生生理、生化效應。而這種大自然的“能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對地球上的人類都是“一視同仁”的。要想使自身具備這種內外“明點”接火的條件,就要好好修煉前人為後人留下的瑰寶——藏密大圓滿功法(注:參見《藏密氣功》)。
4、如何修煉蓮花生大師本尊法
寧瑪派認為,蓮花生大師是大圓滿功法的始祖;以蓮花生大師為本尊的修持,會產生大威德,因為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他顯現了金剛身、金剛性。所以,甯瑪派信徒在修煉大圓滿功法時,一般都會選擇蓮花生大師為自己的本尊神。下面就如何修持蓮花生大師本尊法作一介紹。
根據《藏密修法精粹》(注:邱陵編著,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1版)和《藏密氣功》等書記載,修持蓮花生大師本尊法時,首先念誦蓮花生大師咒語:唵阿吽班雜爾格日爾班麻斯地吽,唵班麻班雜吽!
同時結蓮花生大師金剛印:雙手先交叉相背,二小指相勾,豎立二食指斜指向空,二大拇指各壓二中指、無名指成圈,置胸際。
這樣念誦蓮花生大師咒語多遍後,開始觀想自己頂上有藏文“唵”字發白光,喉間有藏文“阿”字發紅光,心際有藏文“吽”字發藍光,三光射向空際,召請蓮花生大師在其眷屬諸佛菩薩圍繞中如雨下降。
然後觀想蓮花生大師戴寶冠,身呈粉紅色,右手持杵,左腕挾著三叉杖,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安住在對面空中,其左手又托著天靈蓋(人頭骨碗),裏面盛滿甘露水。觀想甘露水化為白光,成一弧形,照誰修持者。這甘露水將修持者的一切罪業、痛苦、障礙都統統消除掉,獲得大自在。
再觀想蓮花生大師縮小如一粒米珠的光點,從修持者自己頂門,顧中脈而達到心中,安坐在修持者心中的蓮花之上。
再觀想蓮花生大師身體漸漸變大,大到和自己的身體一般,如此密密合合,無二無別,使自己變身為蓮花生大師,蓮花生大師就是修持者自己。
之後,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
唵阿吽班雜爾格日爾班麻斯地吽。
念誦心咒的次數,隨自己時間而定,但不得少於一百零八次或遍,越多越好。
入定,端身正坐,攝念澄心,不起一絲妄念,什麼也不想,一切皆空,也就是說自己清淨的心性,與法界(宇宙本體)的光明互相融入或合一,自己的心性和蓮花生大師的心性相等。這就是蓮花生大師的三摩地,也就是蓮花生大師本尊法的全過程。
二、噶舉派及其“大手印”法
A、噶舉派簡說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是佛語,“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噶舉派注重密法的修煉學習,而這些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正如“傳教以師徒相承,口語傳授,耳聽心會,注重密法,不重經典。” (注:《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40頁,丁漢儒等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2月版)。這些都成為該宗派何以命名為“噶舉派”的因素或由來。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後人學者又俗稱“白教”,但這一稱呼不十分妥切。在《土觀宗派源流》中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書中寫“白傳”的,這是因為僅考慮到瑪爾巴、米拉日巴、林熱巴等噶舉派高僧曾穿著白衣的緣故。實際它的名字應當是普遍流傳的“語傳”二字較為合理。因為此派是以領受語旨教授而傳承的教派。再說,藏語“噶舉”一詞也是教授傳承的意思,而且,它還蘊涵著繼承師長傳給的重要教授之深層意義。
噶舉派形成于藏傳佛教“ 後弘期”內,約當西元十一世紀後半葉,它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龐雜的一種宗派。噶舉派儘管派系龐雜、繁多,但其所宣揚的教義、教規大體上一致,沒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它們均屬於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的傳承,以龍樹的“中觀論”為基礎而創立的獨特的“大手印”法作為該派的主要貢獻或特色。歸納起來噶舉派有兩大系統:一是瑪爾巴傳來的,叫作達布噶舉;二是瓊波傳來的,稱為香巴噶舉。後來香巴噶舉衰微了,而達布噶舉又分成為四大支八小支。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香巴噶舉,該支派的創始人是瓊波南覺,他從小學習梵文和密法,據說曾七次赴印度求法,後來在噶當派高僧朗日唐巴前出家受比丘戒。朗日唐巴生於西元1054年,1123年逝世。由此可知,瓊波南覺也是十二世紀初左右的人物。
瓊波南覺剛開始在彭域建立一座寺廟,之後,又在後藏香(今南木林縣境內)這個地方建香寺,香巴噶舉由此得名。後來瓊波南覺的弟子中又建立了兩座寺院,即桑定寺和嘉寺。桑定寺位於今浪卡子縣境內的羊卓雍湖畔,主持該寺的是西藏唯一的著名女活佛——多吉帕姆,其轉世迄今仍未中斷。
十五世紀出現的以建築鐵索橋而聞名國內外的唐東傑布(1385—1464年),也是香巴噶舉的一位高僧。唐東傑布以演唱藏戲作為募捐的重要手段,相傳在西藏共建造了一百多座鐵索橋。因此,受到藏族人民的無比敬仰,許多寺院供有唐東傑布的塑像和唐卡。據說宗喀巴及其門徒克主傑也曾向香巴噶舉僧人學習教法。說明香巴噶舉曾在藏傳佛教史上發揮過作用。然而,香巴噶舉後來在藏族地區逐漸地銷聲匿跡了。
噶舉派的創始人是瑪爾巴,原名叫卻吉洛哲(1012—1097年),出身于山南地區,小時候在卓彌前學習梵文,曾三次赴印度,四次去尼泊爾,廣拜印、尼高僧求法。從印度的那若巴、彌勒巴等處學得“喜金剛”“集密”“大手印”等密法。因此,瑪爾巴成為當時的密宗大師,他更是“大手印”法在西藏的開創者和傳播者。當時在瑪爾巴周圍聚集著大批門徒,其中最著名者有所謂的“四柱”,即四大弟子:俄敦?曲古多傑、措敦旺內、麥敦村布和米拉日巴。瑪爾巴給前三大弟子傳授了“集密”“勝樂 ”“喜金剛”“四座”“大幻”等續部教典;瑪爾巴則給掌上明珠米拉日巴傳授了實踐法(修行)的教授,又由米拉日巴傳于達波拉結,最後形成達波噶舉,此深足以代表噶舉派。
米拉日巴(1040— 1123年)是噶舉派的第二祖師,出生于西藏後藏貢唐地方,幼年喪父,小時候受盡人間苦難,青年時代遵循母親旨意,學習苯波教咒語,幹出“咒殺怨家多人” 之事件,後又深加仟侮,改信佛教。至三十八歲親近瑪爾巴大師,經過六年苦行,獲得師父全部密法。之後,米拉日巴惜別瑪爾巴大師回到故里,焚葬母親的屍骨,遂棄世入山靜修,先在貢唐古絨山頂隱跡九年,後往崗底斯雪山一年,在此期間還與苯波教法師鬥法,並取得勝利。後來他一直在游化深山大澤,為宏揚噶舉派教法作出了特殊貢獻,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享譽即身證得“殊勝悉地”的高僧。
上述瑪爾巴、米拉日巴兩位噶舉派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本書第二章裏已有詳述,在此不贅。
米拉日巴的大半生雖然隱居在深山僻壤之中,可他吸引了眾多門徒,其中取得成就者不少,以熱瓊巴和達波拉傑為上首。
達波拉傑(1079— 1153年),是達波噶舉的創始人,幼年學醫,所以稱為“拉傑”(即醫生的尊稱),本名叫索南仁青,後來他在達布建崗波寺,又被稱為崗波巴。達波拉傑在二十五歲時他的妻子突然病死,為此他十分悲痛,從此轉向宗教,二十六歲時便出家受了比丘戒,並從噶當派學僧那裏聽聞噶當派教法。三十二歲時聽到米拉日巴的德譽,生起很深的敬信,遂去往西藏西部依止米拉日巴學法。米拉日巴立刻發現達波拉傑的特殊才能,遂將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傳授給他。達波拉傑僅用十三個月的時間,將米拉日巴傳授的深奧密法完全消化。然後,遵照米拉日巴上師的教誨,返回前藏靜修。三年後又依照上師所囑,遍往各靜處專修,不與常人共住。十二年後建立崗波寺,說法攝眾,並將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所傳“大手印”教授結合起來撰寫了一部專著,即《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從而創立了新的教義,人們稱其為 “達波噶舉”。達波拉傑於1156年去世,由其侄子次成甯布(1116—1169年)接任達波噶舉的傳承,在崗波寺繼續宏揚達布噶舉。
總之,噶舉派自從瑪爾巴譯師、米拉日巴,以及達波拉傑等高僧的相繼闡揚之後,其發展之速,範圍之廣,皆超過藏傳佛教其他所有宗派。
波拉的諸多弟子中出現四位著名人物,即都松欽巴(1110一1193年)、帕木主巴(1110—1170年)、達波貢措和拔絨瓦。
都松欽巴,本名叫卻吉紮巴,是噶瑪噶舉的創始人,出生于西康。都松欽巴於1147年在昌都地區建噶瑪丹薩寺,由此得名噶瑪巴;1187年又在拉薩西北的堆壟修建粗普(或楚普)寺,該寺後來成為噶瑪噶舉的主寺。
噶瑪噶舉支派是藏傳佛教中第一個採取活佛轉世的宗派。該派先後建立了幾個活佛轉世系統,其中黑帽系和紅帽系最為著名。
帕木主巴,本名叫多吉傑布,生於西康南部的智壟那雪地方,他創立了帕主噶舉。帕木主巴十九歲時侍從一位富人進藏遊學,有機會學到寧瑪、噶當、薩迦等宗派的教法,後拜達波拉傑為師,專門研習達波拉傑創立的新教法,後來他回到故鄉西康,在蔡崗收徒傳法,名聲大增。于1158年帕木主巴又來到帕木主地方(今山南澤當一帶)修建一座小寺,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丹薩替寺。丹薩替寺的建立標誌著帕主噶舉正式創立。帕本主巴一直住在丹薩替寺,最後在該寺去世。1651年降曲堅贊又在山南澤當修建一座寺院,即澤當寺。丹薩替寺以修密法為主,澤當寺以講授顯宗經論為主。
值得說明的是,帕主噶舉與政治的關係最為密切,該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並統治衛藏地區達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屬部後藏的仁蚌巴政權推翻。
另外,帕本主巴在丹薩替收徒傳教,其中許多門徒在康藏各地建立自己的寺院,又相繼形成八個分立派別。故在帕主噶舉一系中又出現八個支系。
拔絨瓦,即達瑪旺久(約西元十二世紀中葉人),他創立拔絨噶舉而得名拔絨瓦。拔絨瓦在後藏昂仁地方修建拔絨寺,廣收門徒,傳授密宗大手印法門和顯宗大手印境界,並自成一系,稱為拔絨噶舉。拔絨瓦去世後,該寺主持由其家族世代相承。因此,拔絨噶舉隨著該家族內部的不斷紛爭而很快衰絕了。
向蔡巴尊珠劄(1123—1194年),本名達瑪劄,二十六歲時出家受比丘戒,改法名為尊珠劄,他是蔡巴噶舉的創立人。向蔡巴在三十歲時拜達波拉傑的侄子次成甯布為師,學習達布噶舉的一切教法,後來得到拉薩附近的蔡公堂地方的封建主噶爾?嘉威瓊乃的支持,於西元1175年在蔡奚卡建立蔡巴寺,蔡巴噶舉由此傳出。西元 1187年又在蔡巴寺附近建立公堂寺。從此蔡巴寺和公堂寺成為蔡巴噶舉發展、擴大其勢力的主要基地。1268年,當時任蔡巴寺主的桑傑歐珠被元朝受封為蔡巴萬戶長,蔡巴遂成為前藏比較重要的一個地方勢力。後來被帕木主巴擊敗,公堂寺也被毀。從此蔡巴噶舉走向衰落,最後格魯派興起,蔡巴寺和公堂寺改為格魯派寺院,蔡巴噶舉選告斷絕。
以上所述噶瑪噶舉、帕主噶舉、拔絨噶舉和蔡巴噶舉,是從達波中分出來的四大支派。其中帕主噶舉中又分出八支小派,現列表如下,具體看有關書籍,在此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