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聞思修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節選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七冊)

一、修的內容由聞思決定,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

很多人認為聞思時才需要觀察,實修時唯一應安住修,不必觀察,這樣自然便會認為:不聞思照樣能修,或者聞思只是研究或為實修提供證據。

這種想法若不遮破,則始終不會重視聞思。

以下破除這種觀點:

實修時必定有個所緣境,有個所修的內容,若不經過聞思,是不可能了知這一內容。就連炒菜這樣的小事也要先聽別人講解怎麼炒,之後還要自己考慮,觀察到位,才能實際操作。同樣,所修的內容首先要聽別人講解,由他力得到決定,再由自力思惟決定,然後再串習就是修。所以,修的內容是由聞思來決定的。

再者,聞思決定的內容本來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因此修也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不能說修唯一是安住。

譬如:修淨土法門中求生淨土的願,即是修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的心。對所修的內容,首先應通過聽聞瞭解,否則就不知道修些什麼、該如何修。所謂聽聞,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師的開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緣和合,而聽到佛經中修欣求心和厭離心的內容。同時,必須明白所聞的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所修的內容——實修的教授。

比如,聽到講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燒,這是修厭離心的教授;又聽到講述極樂世界種種依報和正報的莊嚴,這是修欣求心的教授。這樣通過他力得到了知,就是由聽聞決定所修內容。

之後,還要對此數數思惟,瞭解透徹。比如,娑婆世界的苦苦、壞苦、行苦,每個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把叫做苦?為何要出離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哪些過患?這些問題自己不思惟就決定不下來。所以,修厭離心的內容——三苦、八苦等,先要由思惟引發定解,之後再反復串習,就會引發厭離心,而且越修越強,越修越穩固,最後,會達到囚犯想出監獄、糞坑裏的人想出糞坑那樣迫切的心情,一刻也不想呆在娑婆世界。

反之修欣求心,就是觀察極樂世界沒有三苦、八苦,往生立即了脫生死、獲得不退轉果位,種種依報環境的功德、正報佛菩薩的功德等。但是,對此若不聽聞、閱讀淨土經論,自己是無法瞭解的;若不思惟,也不能將所修的內容吃准、搞透。所以,首先應通過聞思決定修的內容,再如是反復串習,令欣求心增上、持續。相續中一旦具有欣求心和厭離心,便是成就了求生淨土的願。

由此可見,修不只是安住,聞思也不只是為修提供證據,不是和修無關的佛學研究。應切記聞思的任務是決定修的內容這一關要。


二、聞、思、修密切相關

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慧是如何產生的呢?即:聞慧由聞而成就,要想獲得聞慧,前行是聽聞,由聞法就會成就聞慧;思慧是由思惟所成就,不在思惟上下工夫,思慧就無從產生,故思慧的前行是思惟,由思惟便能成就思慧;修慧由修習而成就,即由串習而成。

之後,反觀自己:聽聞時,如果沒有如法的發心和行為,耳根沒有專注在法師所說的法義上,或者生起昏沉、掉舉、傲慢等煩惱,如此絕不會生起聞慧,只會增加無明、業障;思惟時,若對所聞法義,或者粗略閱一遍,或者束之高閣,根本就不看,又怎麼談得上如理思惟?又怎麼有數數如理思惟?所以,落實思惟的人寥寥無幾。如是思慧尚未產生,更談不上引生修慧。


三、對實修來說聞思最重要之理

理由是:有多少聽聞,就有那麼多的聞所成慧;有多少聞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思惟;有多少思惟,就有那麼多的思所成慧;有多少思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修習;有多少修習,就有那麼多的滅除過失、引生功德。換言之:聽聞是零,聞慧就是零;聞慧是零,思惟就是零;思惟是零,思慧就是零;思慧是零,修就是零;修是零,所滅的過失、所引的功德就是零。

因此,對實修來說,聞思最為重要。若無最初的聞思,修行要麼成為盲修瞎練,要麼流於影像,很難成就。

由此便知,聞思修對於個人修行的成敗和整個佛教的興衰,關係何等重大。如果捨棄了聞思,也就不會懂得什麼是人身的意義,什麼是無常,什麼是苦,什麼是人無我,什麼是慈悲,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因果,什麼是生死的緣起,什麼是三寶,什麼是空性,什麼是佛性。如此一來,人天善道、出離心、菩提心、出世間空性之道等,完全會隱沒,最後不聞三寶之名,又怎會有教證二法住持世間呢?對個人而言,人天善道、解脫道、菩提道,只有依靠聞思才會瞭解,也只有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才能在心中體證佛法。所以,世親菩薩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


四、兩種偏差

(一)聞思未到量就盲修瞎練

    如果聞思沒有到量,不明白修的次第、方法、數量,不知道如何解決修行中的問題,也辨不清正道和歧途,沒有了定解之目,極易墮入盲修瞎練的險坑中。


五、舉例說明

(一)修暇滿

我們耽著今生,散亂心非常強,這是無始以來串習堅固的習氣,直接障礙攝取後世和解脫的大義。看似很小的顛倒心,實際上危害無窮,會把心完全纏在追求今生的魔網當中,大好人生都浪費在造惡業上。

對治這種顛倒的方法就是修暇滿。能否修成,就觀待聞思是否獲得定解。因為修暇滿實際是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暇滿難得和義大的意義,如果獲得定解,安住定解觀察,越觀察就越能引發珍惜人生的善心,當這個善心修到猛利、持續時,就有力量逆轉顛倒心。

所以,對於修暇滿來說,最重要就是聞思暇滿,力爭生起定解,而不是用其他方法,也不觀待外在條件。

為了獲得定解,要盡力尋求聞思。凡是宣說暇滿之處,我們都要好好聽聞。凡是開示人身難得、義大的經論,古德珍惜人身的教言、傳記,我們都應收集,作為專題,對重點要深入思惟。像這樣,一次一個重點,下死功夫突破,學一次學透一個,步步透出就是在前進。

平時應多聽、多看、多思惟。學暇滿,就一心投入在暇滿上,一直思惟到完全扭轉觀念,獲得不可奪的正見,再依正見串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然,見解沒有轉變,修行就很難相應。

所以,首先要獲得定解,然後安住在定解中串習,而且要堅持串習,如此才能斷除原先的顛倒心,讓珍惜人身的心越來越強,乃至最後稍一提念,就會現起正念,這就修成了菩提道的一個支分,自相續也因此受用匪淺。

 

總 結

總之,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不會認為聞思和實修沒有關係。我們應當靜下心從長計議,一點一滴逐漸積累聞思,下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將思想觀念徹底轉為佛法的觀念,面對任何人事物以及輪回、人生的現象,都能用佛法來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身語意,從而走上覺悟之道。

如此,面對輪回時,不緣則已,一緣就是不淨、就是苦、就是假相,如是自然會退掉耽著輪回的心;面對眾生時,自然就能生起慈悲菩提心、利他心;修持六度時,自然就能自在趨入,修持到位,而且自然發起大乘宏願;面對境界現前時,都能了知是因緣生,沒有自性,打我、罵我、贊我、毀我,沒有任何可執著之處,能所雙亡,或者,思惟這些都是緣起法,不必歡喜不必憂。而且,無論講什麼、修什麼、念什麼,很容易就契入,就像丹青妙手畫技純熟時,隨手畫來,惟妙惟肖。

所以,貴在純熟,對佛法要學得滾瓜爛熟,日裏夜裏、醒時夢時,心心念念往法上如理作意,朝也念法、暮也念法,心自然就轉成佛法的體性,從文字的教法修成了心中的證法。

這樣,見色聞聲、待人處事、穿衣吃飯,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統統可以轉為道用。就在一個心上運用一切佛法,譬如到一個城市,可以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多體、觀緣起、觀淨土,可以修菩提心、發願等。可以將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變成修法。

如此才會明白,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道次第具有一切佛語現為教授的特點。若能沿此道深入下去,即可顯露更深層次的佛法,如同抽絲剝繭,最終顯露萬法實相,了達佛法的密意。如此自然就知道佛法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方便,根本沒有相違之處,而且全都可以融會於一個心上,頭頭是道,念念可修。

能修的天地非常廣闊。暇滿、業果、無常、惡趣苦、皈依、苦集十二緣起、懺悔、慈悲喜舍、菩提心、六度四攝等,都是在心上起修。對這一套得到定解之後,修行方法不必要問別人,自己心知肚明,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辨中邊論釋》中告訴我們,聖法的一切修行相或行為相,可以歸攝在十種法行中。十種法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這十種當中含攝了一切有關聖法的修行,因而稱為十法行。我們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獲得無量福德聚。因為聖法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並且是超出三有的正道,與之相關的一切作業都具有極大意義。因此下至書寫、聽聞一個偈頌,功德也勝過一切世間善根。

 
十法行就是聞思修的廣說,而聞思修是我們入佛門乃至成佛為止最重要的所作,也是我們應日夜投入唯一的所作。所謂資糧道的菩薩,主要精力都要用在聽聞和思惟聖法上。在此基礎上加工用行,就趣入加行道。由此便知,自己目前應當在何處著手努力。

最後,願大家一入道就認准方向,順利進入聞思修的正軌。

(本文僅就道次第體系,討論聞思修的軌則。然而,眾生根性有利鈍、善根有深淺、法緣有親疏,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法門的施設、方法、次第無法一概而論。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漸修後悟,或悟後漸修,或一機一緣而頓悟,或一名一咒而直入,或依佛力頓發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或師徒緣深依師口訣修持等等,這些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請讀者審慎抉擇。)


上一篇(四聖諦) 回目錄 下一篇(佛陀業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