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入門 (淨空法師)
1996
年講於達拉斯

吳真度居士整理

壹、為何修行淨土法門

貳、三福

參、行門之障礙

肆、障礙之消除

伍、清淨解脫之法

陸、正法與真實利益絕對相應

柒、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捌、順行與劣行

玖、行門三大綱領

拾、行門之要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精要十念法

諸位同修:

這次我們聚會的時間雖然很短,正好最近我在加州洛杉磯、聖荷西等地講經,有不少的同修來見我,談到修學功夫不得力,佛在經論上所說的殊勝之功德利益,我們沒有能夠獲得,這原因究竟在那裏?所以這三天,我想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壹、為何修行淨土法門

佛法的修學,我們第一個目標當然是了脫生死,超越輪回,這是一個大問題,正是佛在《法華經》上所講的一大事因緣。世尊在許多大乘經論上告訴我們,無論是理論或是方法,無不是以此為終極之目的。

可是佛法傳到現在,依中國歷史之記載,已經三千年了,外國人的記載也超過二千五百年了,法傳了這麼久,總免不了有流弊發生。現在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末法時代,五個五百年,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這個時代眾生之根性,與古時候當然不相同,因此有許許多多的經論法門,不是不好,而是我們現代人修學,實在說呢,作不到啊。

依照大乘經的理論原則,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禪宗也好,教下也好,都需要斷見思煩惱,才能夠了脫生死。什麼叫見思煩惱?簡單的說,就是指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這叫見煩惱是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見思包括的範圍太多、太多了。

佛在經論上將無量的見思煩惱歸納為十大類,這是為說法方便起見。這十大類的任何一頻,說實實在在的話,現代人都斷不了,一類都斷不了,何況十大類呢?若是斷不了煩惱,這一生的修學就不能成就啊!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現代人的通病。

我們從倓虛大師的《念佛論》裏可以看到,他老人家曾經非常感慨的說出,他一生當中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參禪有得禪定的,但是已經很少、很少了;而參禪開悟的,不但一生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

參禪要是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不算成就;得禪定,定的功夫有淺深,功夫淺的生初禪、二禪;功夫深的生三禪、四禪;四禪天和四空天都沒有離開天道,何況是得禪定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這就是說明末法時期眾生,本身煩惱習氣很重,再加上環境的外緣不善,什麼叫不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

的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麼能成就?

何況修學中,古大德所謂的不老實,這句話份量很重、很重,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聽了沒在意,笑笑而已,沒當一回事情,而不曉得這句話正是說中了我們的要害。

為什麼不老實?不外乎二個原因,要是依佛經來說是善根淺薄,沒有福報,要是以我們現代話來講呢:

第一:我們對於經義未能真正瞭解。

第二:我們在世做人,苦頭尚未吃夠。

所以修學就不老實了,這是誤了我們一生的大事。

那要怎樣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如何修學,我們這一生才真正有成就?這是每位同修心目中所希求的。我們既然有這個願望,這願心是不是真的懇切呢?如果真有這個認識,真有一個懇切的願心,那麼此人就是佛經上所講的覺悟的人,他真的覺悟了。

如果我們還醉生夢死,過一天算一天,以這樣的心態學佛,依舊是在無明迷惑之中,並沒有覺悟,他修學功夫怎會得力?

這些年來,我們在講習當中,諸位從錄影帶裏聽到,還有一些已經寫成文字的,大家也都有看到,我們從那裏入門呢?一定要從三福。六和六和並不是專指出家人的道場,如果六和是專指出家人的道場,那在家人怎能成就呢?

我們必須要曉得,六和不分在家、出家,所以佛法是平等法,特別是淨宗的法門,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能令九法界的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所以在末法時期要想成就,只有這一門了。

念佛往生的人,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我們確實親眼看見,也時有所聞,這法門叫易行道。修學這法門的基礎還是三福。六和,這三福。六和,我想我們同修人人都能道得,都會說啊,做到了沒有呢?沒有做到,就沒用處。

前幾個星期,我在洛杉磯講演,有一位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持經,我問他持什麼經,他說他持《無量壽經》已經三千遍了,我就告訴他,你不是持經,他說那是什麼?他每天都有讀誦,我說你是讀經,你讀了三千遍,你沒有持;他說什麼叫呢?是做到,佛在經上講的那些話,你做到沒?你沒有做到就叫讀經,連念經都沒有,是什麼?你心上真有,你是有口無心,對不對?他說對。有口無心是讀經,尚談不上是念經,你能夠說嗎?

我舉一句話,經上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沒有?他還算老實,搖搖頭說:我沒做到,沒有做到,你就是沒有。大乘經論上,佛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持擺在第一,佛所講的理論你懂了,方法你明白了,你能夠把理論、方法在生活當中完全做到了,那才叫受持L。所以受持讀經是兩樁事情,不能一概而論。

我教初學,開始要把經念三千遍,目的何在?教你把經典上的教訓牢牢記住,必須在生活當中,在處事接物待人當中去做到,這叫受持,那就有感應了。假如你沒有照做,你來告訴我,你也有感應,我相不相信?我相信,我為什麼相信?你的感應不是佛菩薩,你的感應是妖魔鬼怪。確實有感應,妖魔鬼怪加持你,幫助你增長貪嗔癡,幫助你造作惡業,説明你趕快墮阿鼻地獄。

世尊在《楞嚴經》末後說我們學佛人有五十種陰魔,魔會加持,魔的力量、威神,我們也不能夠小看他。你的心正、行正,就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心邪、行邪,就與妖魔鬼怪感應道交。

社會很複雜,六道裏的情形比我們現在更要複雜,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要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確不容易,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難,把它看得太難,那也錯誤了。它的確有門徑,有道路,這就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

貳、三福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三福第一個是孝順父母,我們講得很多很多了。我們經念不熟,經義含糊不明,心行與經教相違背,這是大不孝、大不敬,必須要知道啊。

奉事師長,我們學佛人第一個老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老師教我們學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心像不像佛心?念頭像不像佛的念頭?佛的心、佛的念頭像什麼樣子?一部《無量壽經》、《阿隬陀經》裏所講的就是佛的真心,佛的樣子,我們有沒有認真去體會?有沒有認真的去修行?

修行就是依照佛所說的標準,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如果我們天天還裝著學佛的樣子,而實際上是自欺欺人,這個感應的必定是魔,這不是佛,是魔來加持。魔來加持的用意在那裏?用意在滅佛法,障礙佛法。

不但你這一生當中不會自在,不會如意,將來的果報更可畏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有沒有警覺到?所以我勸勉我們的同修,我們的機緣是無比的殊勝,在這一會裏,失掉人身而墮三途,實在是太可惜了,說得不好聽的,太冤枉了。

所以佛法的基礎,根本的根本就是孝敬,把孝敬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學佛。果然能夠做到孝敬一切眾生了,那就恭喜你了,你不但超越輪回,你也超越十法界了。因為真正孝敬一切眾生,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做到,《華嚴經》所講的,圓教初住以上才能做到。因此心不能不發,發了之後,要認真努力去把它兌現,也就是要做到。

在行為上,罪業最重的是殺業,所以佛綜合戒律的重心,告訴我們慈心不殺,佛門裏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培養慈悲心,決定不能殺害,乃至惱害一切眾生。沒有慈悲心不能學佛,惱害眾生一定結得很多的冤仇,所以這些冤家債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覺的人決定不會與眾生結冤仇,凡是與眾生結冤仇的都是迷惑顛倒,都是被無明煩惱所覆。要修十善業,這是行門的基礎,我們應將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標準都是經論上的教誨,從這基礎入佛門。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入佛門先受三歸依,這是佛陀教給我們脫離六道輪回,趨向菩提涅槃的方向目標,稱之為三寶。三寶就是覺、正、淨,時時處處保持自己的覺心,覺而不迷,我們從前是迷而不覺,現在轉過頭來叫回歸,回過頭來要歸依覺而不迷

又教我們從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什麼樣的知見才算是呢?佛菩薩決定不會說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你們的知見是錯誤的知見。,沒有這種佛菩薩。

佛菩薩告訴我們,與自性相應的知見是正知正見,與自性相悖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服了。因為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要承認我們的看法、想法都是錯誤的,所以在初學時不能不靠佛。但是佛說得很好,佛不是教我們永遠的依賴他,可以依賴他一小段的時間,不是教我們長遠的依賴,佛教我們自己要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就不要依賴他了,但是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不依賴他就沒有第二個方法好走了。

明心見性談何容易呢?必須要斷煩惱,破煩惱障啊!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自性,你有煩惱就決定不能見性,還得要學法門;學法門也破所知障,所知也是障礙自性。這二大類的障礙都除掉了,才能明心見性。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諸根闇鈍的凡夫,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方法妙絕了,可以暫時不要斷見思煩惱就往生西方淨土,也不必修學無量法門,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好好的跟阿彌陀佛學,到那地方去,再斷煩惱,再學法門,我們這才有救。

因此受持三歸,我們要歸依阿隬陀佛,歸依淨宗經典,淨宗經典現在只有五經一論,你全歸依五經一論,很好,如果嫌多,六種裏任何一種都行。也許有人問,一種那不太少了嗎?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在《淨土聖賢錄》上看到,自古至今,有許多人連一部經都沒有,一生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也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

一句名號都能成就,何況一部經呢?

我們在這裏要真正能信得過,像《金剛經》上說的信心不逆,我們才能成就。

僧寶,我們歸依大勢至,我們淨宗歸依三寶,落實在事相上,大勢至是理智,不是感情,觀世音是慈悲;所以叫你歸依僧,是叫你歸依理性的慈悲,而不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慈悲就壞事了,慈悲要以理智做基礎,這樣才是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我們可以解釋為佛在一切經典裏所說的教誡,我們也都要遵守,而不是呆呆板板的幾個戒條,你仔細看經典裏的教誨,這些戒條都包含在其中,並無缺失,再從這個基礎上契入菩薩法門。

菩薩法第一個是發大心,發菩提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同學一定要牢牢記住,佛在經上為我們講往生的條件,二句八字,《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都沒兩樣,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什麼是菩提心?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我討厭一個眾生,我不喜歡這個眾生,你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告訴諸位,你不能去,不要說一天念十萬句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你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呢?你沒有菩提心,這點不能不注意。

從前李老師常講,現在的人念佛,一萬個念佛的人,難得有二、三個往生,他們不是不精進,那念珠也不離手啊,嘴裏一天到晚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為什麼不能往生?他沒有菩提心,不符合往生的標準。一向專念他做到了,但他沒做到發菩提心,這不能往生啊。

昨天館長和我們閒談,談到孔老夫子,夫子的德學,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非常明顯,這是我們的好榜樣。老夫子三十而立,立什麼?立志啊,儒家講的立志就是我們佛法講的發心。夫子立志是志于學,終生從事於學問;我們今天立志,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立的是這個志,四弘誓願是立志,我們是否真的立了?

儒家講不立志,什麼成就都談不上,為什麼呢?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出世間法比世間法要嚴格得多,你不發願怎麼行呢?所以第一要發願,發菩提心就是發大願,夫子的過程實在是我們的榜樣。

四十而不惑,他就不迷惑了,不迷惑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了,他不迷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因緣果報,他清楚了,他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無一不是因緣果報迴圈相續的現象而已。

六十而耳順,心定下來了,清淨心現前,《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智慧現前了。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耳順是不見世間過了;《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是不見世間過,那個境界是耳順的境界。

到七十歲功夫成就了,如何存心?隨心所欲而不踰矩是什麼?與法性完全相應是,絕對不會違背法性,也就是說隨心所欲,他自自然然合情合理合法。這個妙啊,這是我們佛家講的大自在,生活自在了,工作自在了,處事待人接物也自在了,這就是我們講的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夫子能得到,學佛的人,說老實話,應當更快速更圓滿的得到,這才能講得過去。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末後一條是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果報;果複雜,就複雜的程度來說,因必然與果成正比例,而這麼複雜的因果裏面,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決定不造惡因。

我早年接觸佛法,對於佛陀最佩服的地方,是佛陀只教人顧自己,不教你看別人。這個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所有的教誡都教我一個人,沒有教別人,我們如果不從這裏入門,你想早一天道業成就,是決定做不到的。

因為佛法修學的中心是禪定,是清淨心。

如果時時刻刻會想到外面的環境,去分別外面的環境,你想想,你什麼時候能得定?永遠沒指望了。

你要真正成就禪定,成就清淨心,要完全不緣外界,往裏面緣,這是佛法高明之所在,所以佛法叫內學,是教你不向外攀緣。外面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好人也好,惡人也好,我都不要理會。我們對外面的境界用一個真誠恭敬心,順境也如此,逆境也如此;善人如此,惡人也如此,絕不用兩個心,一心真誠。你能用這個心,好人、善人贊你,惡人也讚歎你,惡人被你感動了,斷惡修善了。

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問過。,常常見世間過,自己就完了。我們今天犯的大毛病,一天到晚都看到別人過,卻看不到自己過。幾時我們能不見到別人過,而見自己過,你就成功了,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就能得真實的受用了。

別人怎麼做,他自有他的因果,要緊的是自己。他的因果,我們也不能代他受,也不能幫他轉。何況在這個年頭,誰肯說別人過失?古人都不說,我們讀《禮記》,漢朝時的作品,什麼人說你的過失?只有二種人,一個是你的父母,另一個則是你的老師,他有責任說你的過失,你不會反抗;朋友同學說過失都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所以,誰肯說過失?沒人肯說啊。

佛菩薩講經說法是旁敲側擊,讓我們聽了會想一想自己有無此過失,有的話,趕快反省,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佛菩薩不會指著我們而說過失,他只是談談說說,讓你自己去反省,讓你自己去覺悟,他的心是清淨的。所以經論裏說了許許多多的過失,實際上佛並沒看到任何一個人有過失,這是佛法教學的高明,不失清淨心啊。

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要從這些地方去反省,體會得諸佛菩薩真誠的慈悲,無盡的慈悲;只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如教修行,可以不問環境,自然有佛護念,護法神保佑你;你不必耽憂有人來破壞、障礙,否則別人沒有障礙,倒是你先障礙自己了。你想這些幹什麼呢?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先把自己毀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看破、放下的。

要深信諸佛的護念,護念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常常掛念你,常常關懷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護法善神尊敬你、佩服你、擁護你。如果自己時時刻刻提防這個,提防那個,佛也不護念你了,護法神也不保佑你了,你自己看著辦吧,這個虧就吃大了。

所以信佛這二字很不容易,信了佛了,那還有這些妄想?那還有這些憂慮、牽掛?都沒有了,這樣才能一心向道。在那裏?道就是生活,就是穿衣吃飯。你在《金剛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一開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就是。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沒有改變,每天工作也沒有改變,處事待人接物,種種應酬還照樣。

佛菩薩和世人差別在那裏呢?世人在一切境緣當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與道相違背了。諸佛菩薩在一切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的生活自在,他的應酬也自在,得大自在,得大圓滿。

大自在、大圓滿都是從清淨心裏生出來的,《金剛經》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般若智慧。實相般若智慧現前,怎麼會不自在呢?怎麼會不圓滿呢?歸結到一個清淨心哪。

所以會修行的人,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守住你的清淨心,也就是前面所講三歸的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樣念佛求生淨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世緣之中,佛在經上說過,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這二句話說得好,世間事可以做,《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在那裏呢?障礙在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有這個東西;這二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講什麼?就是說的這些東西,千言萬語,說之不盡,對人、對事、對物、我想怎麼樣,想就錯了,想就落到意識裏去了,就是妄想。

那你要問,那一個人不是這樣想法?沒錯,人人都是凡夫,都有妄想,誰不是如此?佛菩薩沒這個想法,可惜你沒見過,你所見的都是凡夫,所以你把這樁事當做正常的了。

為什麼佛菩薩沒有這個想法呢?佛菩薩知道萬法皆空,《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能想的是空的;諸法緣生,緣生性空,所想的也是空的,它還有什麼想頭?沒想啦。不想而應付事情卻能面面周到,他為什麼那麼周到?那是智慧的流露。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們諸位看看佛的經典,你看佛說的話,說得好不好?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不論是講理講事,頭頭是道。佛有無起個念頭,我這次要怎樣講法?,沒有,不起心,不動念,完全順乎自性,從心性裏自自然然流露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起心動念,搞出來的卻是漏洞百出,怎麼講都沒有人家圓滿,怎麼寫都沒人家文字的漂亮。所以學佛就是要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用真誠心,真誠心自然生智慧,自然得諸佛加持,這加持就是諸佛的護念、關懷。

真誠心是佛心,你和佛是同心;四弘誓願是和佛同願,同心同願,同德同心,我們有沒有把這意思體會到呢?有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幾分呢?這就是我們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原因在此地。

仔細反省、檢點,我們做錯了,我們今天是隨順煩惱啊,隨順習氣。煩惱是貪嗔癡,我們隨順這些;見色聞聲,中意的就起貪心,起傲慢心;不中意的就起嗔恚心,這都是愚癡。

所以表面上好像是學佛,而實際上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一絲毫都沒有改過來,佛在經上所講的受持二字,我們不但沒做到,這二字的意思都沒懂,都把它錯解了,以為我每天把經念一遍就是受持了,你說這錯到那裏去了?

要想功夫得力,實在講,功夫得力就是改喜我們的生活,不但改善現前的生活,更改善我們來世、後世的生活,這意思很長、很長了,真的是深長得很。照我們現前這種生活方式,誠如佛在大小乘經論上所講的,我們失掉人身之後,要再得人身,難了,難了,到那裏去了呢?大多墮到三惡道去了。

怎麼曉得墮三惡道?只要聽聽大家講的一句話就明白了,什麼話?死了做鬼了!,大家都認為死後都做鬼了,沒聽說死了又來做人,都只聽說死後做鬼了。

佛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們的想法都是人死都做鬼了,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想法,那你一定去做鬼了。有幾個人想過死了以後再做人或生天,做佛做菩薩,這很少聽到啊!所聽到的都是人死去做鬼了。我們不要以為這句話很平常,未必是真的,實實在在這句話是真的,這句話很不平常。

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也說明佛所說的人死後再得人身很不容易,何況要依佛經所說的原理,來生要得人身,一定要具足五戒的條件,五戒與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常,內容是相同的。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第一個是仁慈,你有沒有做到?對人、對物是否有一片仁慈之心?

義,對人對事是否有盡義務之心?雖有報酬,但並不看重它,而認為我本份的工作,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好,這是道義,而不是看在報酬的份上,報酬多我就多做一點,報酬少我就少做一點,這種人無義啊。

禮,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

智,簡單講就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信,是信用,信用裏最重要的是不自欺,不欺人。,自己欺騙自己就是昧著良心,我們一般俗話講沒有良心,沒有良心還談什麼信用?內,昧著自己良心;外,用種種方法去欺騙別人。

犯了這五條,你就不能得人身;這五條你都做到了,自己想想問心無愧,來生就可以得人身。我們看看今天社會上這些大眾,再比照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我自己有沒有做到?我自己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如果仁、義、禮、智、信都沒有,來生必定墮三途。

剛才講了,一般人都說人死後都做鬼了,六道輪回不到其他道,偏偏到鬼道,既有這個說法,就有它的道理在。餓鬼道的條件是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的物件可多啦,只要貪心重就是餓鬼道的業因。

嗔恚、嫉妒心重是地獄道的業因。沒有智慧,不能辨別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喜惡,這是畜生道的業因。貪、嗔、癡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貪嗔癡呢?貪嗔癡這個意念嚴重不嚴重呢?如果這個意念很重,你就要警覺了,我的前途將一片黑暗。我們要想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息滅貪嗔癡,勤修信願行三資糧,如教修行,我們此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的因緣無比的殊勝,能夠遇到真正的佛法,又遇到佛法裏最殊勝的淨宗法門。

這個緣份不可思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清初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居然遇到了,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如果自己不能夠抓住,不能夠把握住,讓它空過了,那才叫真可惜了。

今天我們要繼續談談在行門裏的一些障礙,實在說,世尊確確實實是一切智者,正如同世間宗教徒們對於神的讚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佛滅度後,就是佛滅二千五百年之後,末法時期眾生修學的障礙,世尊當年在講經說法當中都曾經說出,若非真正的一切智是說不出來的。

參、行門之障礙

現代造作罪業可以說是很普遍,已經把這樁事情看做正常事了,所以司空見慣不以為意,而不知道果報之可怕,有幾個學佛的,無論是出家或在家,真的是覺悟了?真的是回頭了?佛在經上也說這很稀有、很少見,但是不能說沒有,只是說相當的稀少,我們要自問是否為佛所說的少數人當中的一個?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到的,應當認真的去反省、去檢點。

佛在世時,曾經有一些菩薩表現得很愚癡,沒有智慧,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即使想修行,也是障礙重重,他們是否真是如此?在我們想像當中未必是真的,因為世尊當年出現于世時,許許多多的古佛與大菩薩再來,幫助佛弘法利生,示現為佛的比丘眾、菩薩眾,甚至於為佛的護法眾,無論他們是順行或逆行,都是故意裝作的,為什麼這樣做呢?為了教化一切眾生,這真的是大慈大悲。

沒有他們的這些表現,有許多的法,佛就不說了,因為佛說法是應機而說,他們種種的示現都是代眾生請法的。有的人是發問,這是言語請法;有的人是故意造作一些惡行,讓佛看到了而來開導、教訓,這是以身業來請法。除了口業、身業能啟請外,還有意業也能啟請,我們在大乘經上也常看到,弟子們起心動念,雖然沒說出來,佛已經知道了,像《無量壽經》阿闍王子那一段,他們是念請,心裏有此念頭,還沒有說出來,佛就說出他們過去生中的因緣。由此可知,身、語、意三業皆可請法。

所以我們明白了這點,經典上密行的比丘、菩薩,我們不能以輕慢心來看待,一定要曉得他是大慈大悲,代我們來請法,他所表的正是我們現在的意惡、口惡、行惡,若無他們的啟請,就沒有佛的開導,我們怎會知道自己犯了過失?怎麼知道自己犯了嚴重的過失?

我們略舉經上一個例子,這樁事情在講習當中常講,雖然常講,往往也為大眾所疏忽了,那就是隨自己的高興,隨著自己的歡喜來罵人、誹謗人、侮辱人,而不曉得造這種罪業的果報之可怕。

佛在經上為我們說了一棒事情,說的是出家人,是佛陀在世時的出家人,不是末法時期。出家人以為自己多聞,常在佛的會下聽佛講經說法,聽多了,於是仗著自己的多聞而生驕慢之心,即現代人所謂的值得驕傲啊!,佛在世時,他修持得很好,持戒清淨,聽經也多,就值得驕傲了。驕傲是煩惱,你看看他,不生智慧而生煩惱,這錯了。

還有一類修行人,雖然沒有驕慢之心,他修苦行,少欲知足,這很難得了,像後世住山、住茅蓬,修定的這些人,身心確實比一般人清淨,但是他著相了,著相錯了,《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不承認此人是菩薩。我們想想,佛世尚且如是,何況末法時,五五百年之後啊。

世尊當年在世,可以說是一生都在講經說法,說法四十九年,那時科技沒有發明,佛在一處說法,遠地的眾生就沒有機會來聽,聞法的機緣非常難得,於是世尊就派遣他的弟子,這些弟子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都能講經說法,於是被佛派至各地,代佛去弘法利生,也就是說這些人在佛陀會下,妤像已修學畢業了,他能講,也懂得修行,修得也不錯,就被派至各處去講經說法。

佛的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當然得一切大眾的恭敬,學生裏那就不一樣了,被派出去的學生,大多數也都能得到聽眾的恭敬,信受奉行,但是也有少數不如意的,遭受人們輕視的,遭受人們誹謗的。

我們知道六道眾生的煩惱習氣很重,煩惱裏的貪、嗔、癡、慢、嫉妒,這些都不必學的,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看別人比自己優越,心裏面就不服,於是就想方設法去破壞。現在是末法時期,這些事情比從前更多,隨時隨處,我們都能夠遇到。

弘法是好事,但好事多磨,磨就是挫折,雖是一樁好事,但你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佛說當時有二位說法的比丘,是佛弟子,被派到外面弘法利生的。法師如果有德行、有辯才、有善巧,自然能得信眾的歡喜,所以這二位法師法緣很殊勝,信眾很多,當然供養也就多了。別的法師看到後,心裏就難過了,嫉妒心生起來,想方設法去障礙他,於是就造謠生事,說他破戒,說他只會說,不能行,說他破了四重戒,這四重戒是殺、盜、淫、妄。

有人在挑撥,有人在造謠,有人在誹謗,有人在間離,教這些聽眾們對他產生懷疑,失去了信心,那法緣就逐漸逐漸減少了,聽眾都散掉了。這位元嫉妒法師說法的人,他的目的都達到了,他做得很成功。

可是佛說了,由於造謠生事這個人他所造的惡業,他的果報是六百萬年在阿鼻地獄,這六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我們中國號稱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諸位想想,五千年都還不足一萬年,他墮阿鼻地獄受罪的期限是六百萬年。

六百萬年後從阿鼻地獄出來了,他的罪並沒有消完,重罪報完了,還有餘罪,於是轉到等活地獄,時間是四百萬年;再生到黑繩地獄,時間是二百萬年,然後再轉到輕一點的燒熱地獄,也是六百萬年。這四個地獄的時間總共是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佛說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絕對不說一句假話。

我們想想,造這種罪業很容易,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這往往教我們想不通,好像罪報太重了,太過份了。其實諸位要是細讀戒經就曉得,佛法裏的結罪,沒有人跟他結,不像世間有法律,有法官來判刑,佛法裏沒有,諸佛菩薩不作判官,不作法官的;佛法裏也沒像世間法律一樣,有如何懲罰罪人的,佛菩薩是一片慈悲。

那為什麼會有這些罪業呢?這個罪叫性罪,真的是自作自受。地獄在那裏?地獄是你自己的罪報變現出來的,不是有人去造一個地獄來讓你受罪。佛菩薩不幹這種事情,諸天鬼神也不幹這種事情,閻羅王也不幹這種事情。

朱鏡宙老居士以前曾口述過,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好像是《八大人覺經講記》,裏面有記載,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此人是民初的國學大師。他說他岳父在世時,曾經做過東嶽的判官,東嶽大帝是大鬼王,他的權勢僅次於閻羅王,判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地位很高。章太炎先生是學佛的,聽說地裏有炮烙的刑罰,炮烙即是將鐵柱燒紅後,教罪人去抱,他說這種刑罰太殘酷了,建議東嶽大帝可否廢除此種刑罪。

東嶽大帝也沒說話,笑笑著就派了二個小鬼帶他到刑場親自去看,這二個小鬼就帶他走了很遠,指著一處說就在面前,而章太炎他卻看不到,於是乎才恍然大悟,那刑罰不是人設立的,是他自性裏變現出來的,與《地藏菩薩本願經》裏所說的完全相應。

經上講地獄只有二種人能見到,一個是造作罪業去受刑的人,那是變現的;另外一種是菩薩到地獄裏去救度眾生。不是這二種人,地獄在面前,你也見不到,所以章太炎見不到。這才明瞭了不是殘酷仁慈的問題,是罪性變現出來的果報。

正如同一個人,平日作惡多端,晚上則盡做惡夢,誰給他製造出來的呢?是他自性變現出來的,絕不是別人造一個惡夢去給他受,不是的,是自己變出來的。

罪是從何處結得這麼重呢?佛告訴我們,他所造的罪業,物件不是這二位元說法的法師,你誹謗這二個人,實在講,不是很重的罪,罪是從什麼地方去算呢?是從這一個地區,所有的這一切信眾,他因為你的誹謗而不相信佛法了,不願意再聽佛法了,不願意再依佛法修行了,你把這個地區的眾生之善根斷掉了,把這個地區的眾生之法身慧命斷掉了,那筆帳是從這裏算的,這個罪就重了。

佛經上常說殺人生命事小,你殺了這個人,四十九天后,他去投胎又來了。一個人被殺,很容易得人身,因為被殺沒有罪,只有殺人的人才有罪。我這生得人身,我因還有餘福,我雖被人殺了,四十九天后投胎還能做人,來生還繼續享福。所以殺人生命罪小,斷人慧命罪就大了。

佛法不容易聞到,這個機緣太難得、太難得了,經上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佛法比得人身還要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聞到佛法,如果覺悟了,他這一生就做佛了。他成佛了,你想想看,他那個功德,諸佛如來都讚歎不盡,你今天把他這個緣斷掉了,你這罪有多重?罪是由此來算的。

所以佛說造這種罪業要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從地獄出來還有餘報,地獄出來之後才得人身,佛講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也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要當五百世的瞎子。五百世之後,那個罪就愈來愈輕了,但是還常生在邊地,佛法講的邊地就是文化水準很落後的地區,人愚癡,不能受到好的教育,貧窮下劣,常被別人誹謗、戲弄,被別人欺負,這都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報啊。

這個人以前也曾經出家過,也是修行人,就是因嫉妒障礙而造了如此重的罪,所以他有時也會一念覺醒想修行,雖然這念頭暫起,但因業障重,很快地,這念頭又消失了,這才知道難。

我們應當肯定,我們自己過去生中都曾經歷過,佛不是說別人,正是說我們自己,我們今天得人身,聞佛法,應知道這當中是曾有多麼長的時間,在受這些罪報啊。佛講這些話,今天的人,有幾個能接受呢?幾個人能相信?

讀佛經,聽講演,好像聽神話故事一樣,好像佛所講的這些神話故事與自己毫不相關,那裏曉得佛所講的正是我們自己本人,佛說他們將來業障消滅時,將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會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為你授記。這話是真的嗎?真的,為什麼的?我們曾經聽過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曾經看過阿彌陀佛的塑像、畫像,阿賴耶識裏已有阿彌陀佛的種子,正所謂一曆耳根,永為道種。,道裏在此地。

肆、障礙之消除

但是此生當中,如果我們不認真修學,不把我們這些障礙消除掉,我們這一生就不能往生,即使沒有造作大的過失,也不能往生。如果繼續造作重罪、謗佛、謗法、謗僧,那個麻煩就大了,還要去搞地獄,還要去變畜牲、做愚癡的人,還要經過無量劫,那實在是太苦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懺悔,要認真的去悔過。悔過在根本上就是要改變我們的觀念,從心地上改,從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做起,我們一定要先從事相上去改才有效果,佛已為我們舉了這幾個例子,因為事太複雜了,說之不盡,我們要有能力聞一知十,聽到佛講一個例子,就能聯想到許許多多類似的,這些都必需要改。

一、不求他過

首先,從今而後對於弘法的善知識,無論他是在家、出家,看到他犯了過失,或是聽到他犯了過失,決定不說,要確確實實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們是凡夫,他是什麼境界,我們怎會知道?他如果是凡夫,他造罪業,他自有果報,我們要是到處去宣揚,到處要分別、執著,我們自己要受果報,這個太不值得了。這就是絕不障礙弘法利生,絕不障礙這個地區的大眾聞法之機緣。

不可以常常去找別人的缺陷,存這個念頭已經就不好了,何況還有這種行為?對於自己的修持產生重大的障礙,那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

我們所修的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淨宗在這三條裏,特別著重在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常常去找別人的麻煩,你的心怎麼能清淨?要想得清淨心,什麼人的事都不要去管,我們的心才會清淨。存心找別人麻煩,絕對不會有清淨心,這種人絕對不會得定。

沒有定就沒有智慧,沒有定慧,他一定是為無明煩惱所覆蓋,一個人一天到晚生無明,他怎能不造罪業呢?不可能嘛,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二、勿自贊毀他

其次,縱然我們自己修行得很如法了,昨天我說過了,縱然功夫得力了,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了,也不可以自贊毀他。這是常常有的毛病,常讚歎自己的法門,並說自己修得很好,別人都不行,這是不可以的,這也是妄想、分別、執著。

你說自己修得很好,那跟阿羅漢比呢?和菩薩比呢?差遠了,這一點點算什麼?決定不可以自贊,決定不可以誹謗別人。這現象古時候有,現在就太多、太多了,不曉得這罪業重啊。

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見到參禪的人,就好像見到冤家對頭一樣,見到學密的人也像冤家對頭一樣,這怎麼可以呢?禪是佛傳下來的,密也是佛傳下來的,你要是誹謗它,豈不是謗佛,謗佛所說之法?依照禪、密而修行成就的人很多啊,現在雖少了,從前很多,那你不是謗僧嗎?

所以不知不覺,我們常犯這個毛病,自贊毀他,誹謗三寶,這又墮阿鼻地獄,這傻事從此後再也不做了。應該是什麼態度呢?看到別人參禪,看到別人持咒,我們恭恭敬敬對待他,歡喜恭敬,讚歎而不能誹謗。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楞嚴經》,聖一法師來看我,並聽我講經,聽了三天,他很歡喜,勸他的信徒們都來聽我講經。他是參禪的,有一天他邀請我到他的寺廟去參訪,我也很歡喜接受了。他在大嶼山寶蓮寺的後面,有一條小路,車不能走,人步行過去大約要三、四十分鐘才到他的小廟。

他告訴我為什麼不開路,就是教來的人不方便,你不是真正來參學的,不要到我這裏來,所以不開馬路,這用意很好。我到那邊去一看,非常佩服,我一生都未見過如此莊嚴肅穆的道場,裏面約有四十多位住眾,每天按照時間坐香,他們參禪。

法師請我在禪堂裏講開示,我總不能說參禪不能成就,念佛才能成就啊,那不是破壞人家的道場嗎?這個決定不可以的。好在我過去曾經講過《金剛經》、《六祖壇經》、《永嘉禪宗集證道歌》,禪宗東西講過一些,所以口頭禪還不錯;我對他們讚歎、佩服,讚歎道場,讚歎法師,讚歎參學的大眾,這是應當的。

我離開之後,和我一起去的同修們在路上告訴我,法師,你對於禪這樣讚歎,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我就告訴他們,因為我的根性不利,比不上別人參禪,別說我不可能開悟,連是否能得禪定都沒把握;這念佛依靠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還有點把握。

我說這些都是實在話,所以佛家常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彼此讚歎,佛法才能復興,才能發揚光大,這一個一個都彼此誹謗,不得了,大家統統墮阿鼻地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才開無量法門。

法門是應機說法,你喜歡那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都能成就,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怎麼可以誹謗呢?不但佛門當中一切法門不能誹謗,世間宗教也不可以誹謗。西方國家這二千年來維繫社會的秩序,就是宗教信仰,使人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上帝,總會收斂一點,這就是世間的善法,你怎麼可以破壞它呢?你怎麼可以說沒有神,沒有上帝呢?

人要是失去宗教信仰,隨順煩惱,那就無惡不作了,那還得了嗎?所以對世間善法也要讚歎。佛教給我們的六念當中,除念佛法僧之外,還要念天啊,這天就是代表宗教,這是一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常常為一切眾生幸福著想,為一切眾生和睦安樂著想,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我們都要尊敬,都要讚歎。

我們生長在此一時代,非常痛苦,不要看這時代科技發達,物質文明進步,我們的物質生活的確比從前進步太多了,但是我們所得的這些享受,諸位冷靜去想一想,我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仔細去算一算,得不償失,我們得到的太少了,失去的卻太大、太大了;這個帳幾個人會算?會算的愈來愈少了。

我們損失的是什麼?倫理損失了,道德損失了,人與人之間那份厚道損失了,真情損失了;這是今日科技無論怎麼發明都無法彌補的,所以得不償失。

這個時代的修行要是成功了,諸佛菩薩都讚歎,都佩服啊;修行失敗墮阿鼻地獄,諸佛菩薩也點頭,沒錯,應該的,為什麼呢?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有多大的定力能夠穩得住?你有多大的智慧能把這事實的真相看清楚?這才知道不簡單。不像從前,從前社會風氣好,人心善良,人人能夠守禮守法,不敢違非作歹,對於聖賢人的教誨都能夠尊重,所以修學容易多了。

難信而能信,難修而肯修,這就是傑出之人,是諸佛菩薩與聖賢所讚歎的,我們是否為其中的一份子?

在這個時代,佛教給我們的每一句話,我們仔細去想想,義理都很深廣,譬如佛教我們與諸眾生。不求其過。,不要專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舉別人的罪過,這話意思深長啊。

第一個是能夠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汙的心,貪嗔癡慢就是染汙,染汙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是造業。

我們不管世間人的過,世間人造的罪業,我也不聞不問,心就容易清淨,這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你找別人的麻煩,你說別人的罪過,那個人甘不甘心?情不情願?如果不甘心、不情願,那你就和他結下冤仇了;結了冤仇必定有報復。縱然你做得十分的技巧,別人還不知道是你陷害的,你能掩飾得這樣的高明,他雖不知是誰陷害的,但記恨在心,死了之後去當鬼,鬼有五通,他當了鬼就會把從前陷害他的人抓出來了,找到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一生你害他,來生他害你,再來生你又害他,永遠搞不清了,菩提道上產生重重的障難,就是從這裏來的。

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從根本上下手,根本是不見世間過。不見人是非。,即使過去曾經造過這個業,我現在把這個緣斷掉了,緣斷了之後,好啊,雖有因,沒有緣,它不會結果,我們念佛往生也把障礙減低了。

伍、清淨解脫之法

一、舍緒憒鬧

其次,佛教我們熱鬧的場所少接近,喜歡熱鬧,你想想看,那心怎麼定得下來?凡是佛禁止我們,不讓我們做的,你仔細去想一想,都是障礙定慧的。所以佛教導我們修行的人要能靜得下來,愈是清靜的環境愈好,真的是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無事與道相應了,道就是定、慧。

二、少欲知足

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教我們要知足,知足常樂,把欲望、希求這個念頭要打掉,因為欲望、希求是六道輪回的根本;這種念頭不斷,這種念頭增長,就很難擺脫六道輪回,所以我們身要清淨,心要清淨,環境也要清淨,這才是很好的助緣。

用什麼方法把妄想除掉呢?這條很重要,妄想是六道輪回的根,是三惡道的根。淨宗教給我們的方法是念佛,我們沒有辦法不想啊,它自然會想,想不想也不行,做不到,總是會想;佛曉得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那要想什麼?想佛,想經。經念的很熟,常常想經所講的道理,要想這個,這個好;或者是想經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也好。

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常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境界就會變成西方極樂世界;常想阿彌陀佛,這正報身形就會變成阿彌陀佛,這很有道理,不能錯想了,錯想了就壞了,看錯了,想錯了,果報不可思議。

三、遠離利養

佛說在末法時期,換句話說,就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一些菩薩沒有智慧,這些菩薩包括有出家、在家的菩薩,我們現在通常受了菩薩戒的,都掛名做菩薩了,再去建一個道場,道場裏熱熱鬧鬧的,天天搞佛事,這叫弘法利生

我們在臺灣也常聽說開佛店,建一個道場,把它當做商業來經營,這叫開佛店了,這就是佛說的愚癡的菩薩,沒有智慧的菩薩。他們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目的在那裏?目的是有利,賺錢哪,或者是信徒供養的,無論你用什麼手段,這個錢愈來愈多,就生歡喜心。要是沒有錢,他就不喜歡了,以這種心態從事於佛教的事業,其至於為人說法,都是過失,都在造罪業。

何況還要用種種手段把這些親友、信徒統統拉過來,歸屬於我。這還不算,還要教那些出家眾、在家眾要恭敬我、供養我,對我要生絕對的信心。佛說這些愚癡的菩薩以財利過為人說法,沒有財利,他就心生疲倦,于一切沒有利養的地方,也就是供養微薄的地方,不稱他的心意,他就覺得這個地方沒有味道,這個地方我下一次再也不來了。

專求供養,專求別人伺候,專求別人尊重,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樣子,古來就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確確實實沒有為利益一切眾生,沒有真正為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幫助眾生改變他現前的生活環境,這是佛所說愚癡的菩薩,沒有智慧,造作罪業,果報都在三途。

四、以無希望心說法

所以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凡是有希求心,即使為眾生說法,那個法也不清淨,那個法實在講也不如法,所謂不如法,是經典沒錯,而是他講錯了,所講的不是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罪業很重。

五、不以貪污心說法

佛絕對不說貪污的心能成熟眾生,所謂自己都度不了自己了,怎麼能度別人?佛講的貪是指貪、嗔、癡,汙是指染汙,我們今天講的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及見解的污染,本身有這麼嚴重的污染,怎能幫助別人?

六、不以尊重供養安樂其身為利益事

佛不說尊重供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但小乘經上沒有,大乘經上也沒有,何況以種種手段及欺詐的方式所得來的利養,這是佛決定不許可的,我們決定不能做這些事情。不但不能做。這種不正當的貪的念頭都不能生,為什麼?因為有此念頭,決定不能往生,你一天念一百部經,念一百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以為你能往生?

七、以讀經念佛伏妄念

讀經、念佛是方法,目的在清淨心;用這個方法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把清潔心念出來,心淨則土淨,這才能往生。千萬不要把意思搞錯了,以為多念佛號才能往生,一面念佛,一面還搞貪嗔癡,一面還計算怎樣去盤算別人,這能往生嗎?

所以要知道,用這種方法把煩惱念掉,把妄想念掉,把分別、執著念掉,把清淨心、慈悲心念出來,這才能往生。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和經上所講的比照比照,對一對。為什麼佛菩薩教我們做早晚課?這意思我跟諸位說得很多了,早晚課是治病的,古時候早晚課是自己做的,佛陀在世,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大眾在一起共修就是聽經、研究討論,好像上課一樣;修行是個人修個人的,沒有在一起共修,只有聽經、研究討論才在一起。

在一起共修,我們淨土宗第一位就是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了念佛堂,找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人共修,但是其他的宗派沒聽說過,而每派普遍提倡共修則是唐朝中葉以後的事情,實在講是百丈和馬祖二位大師提倡建叢林,建叢林就是提倡不但要共學,而且要共修。所以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大家在一起共同修行,共同修行有什麼好處?就是依眾靠眾。自己一個人有時會偷懶懈怠,大家在一起,逼著你不用功不行,一個看著一個,大家互相勉勵,互相督促,不敢偷懶,是這個意思。

所以叢林制度對末法眾生有好處,一個人很容易懈怠,很容易退轉;但是人家在一塊是真修,這才有早晚課誦,課誦的內容是看我們害的什麼病,要用什麼藥來治。古時候的課誦本,現在不適用了,也就是說它可以治那時候人的病,但現在人的病已治不了。那怎麼辦呢?要檢查我自己是什麼病,需要用什麼藥來對治。

今天我們修淨土,《阿彌陀經》好啊,太短、太深了,也許你會說《阿彌陀經》很好懂啊,不深哪,那你去看看蕅益大師的注解,去看看蓮池大師的注解,你會嚇一跳,你才曉得深,比《無量壽經》深,所以我們今天課誦採取《無量壽經》,熟讀它,常常想到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有沒有做到?

晚課是反省,已經做到的,要勉勵自己,明天要做得更好,沒有做到的,一定想法子做到,如教修行,這是早晚課,這早晚課才有真實的功德。不是早晨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佛菩薩聽,而與自己生活行為毫不相關,那罪業就重了,都墮阿鼻地獄。

見了閻羅王還問:我天天早晚課一堂都沒有缺,你怎麼教我下阿鼻地獄?,閻羅王告訴你:你早晨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再騙佛菩薩一次,騙了一輩子,你不墮地獄,誰下地獄?。要知道啊,要是不懂早晚課的意義,那都是阿鼻地獄的業因,騙佛菩薩,佛菩薩不在世,泥塑木雕的形象,你都忍心騙他,你的心太狠了。

光陰過得很快,這次講演,今天是最後的一天,下一次就是此地舉辦的佛七法會,歡迎諸位同修能夠來參加。這三天我們所討論的,與我們的修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

陸、正法與真實利益絕對相應

首先我們要體認,在這個時代的生活、修行都非常的艱難,也正是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魔障太多了;我們眼所見的,耳所閏的,凡是與我們清淨心相違背的,都是屬於魔障。所以佛在經上說得好,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也有一些原則,這些原則當然是教誡菩薩,希望後學都能遵守。

第一個原則,佛所說的一切法絕對是與利益相應,也就是說佛幫助我們在現前生活上得到好處,如果說現前得好處,而來生得不到好處,後生也得不到好處,佛說這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是今生得好處,來生後世,生生世世都得好處,這叫真實的利益。與此相違背的,諸佛菩薩決定不說。

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因為除佛外,在現代這個社會,就像《楞嚴經》所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師所說當然不是正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他?有那麼多人擁護他?這裏面當然有道理。

如果從利益上說,也許這些邪師能夠幫助你現前得利益,可是決定不能保證你來生得利益。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不難體會到,現前可以使你得到名聞利養,滿足你的貪嗔癡慢,滿足你的煩惱,你也很喜歡,你所要貪得的也都能得到。

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我們命中沒有這些富貴,沒有這些名利,這些邪師能不能幫我們得到呢?告訴諸位,決定不可能的。假如他能幫助我們得到,那他的能力就超越因果了,他能夠把因果定律推翻,諸佛如來都做不到的,他怎麼能做到?

由此可知,即使他以種種的方式,很像是他幫助我們得到的,其實那是我們命裏所有的,真正的事實真相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事實,凡是頭腦冷靜一點的人也能看得出,他這些所有的信徒、信眾,是不是個個都能得到名聞利養呢?不見得,真正能得到的是少數人哪,如果說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大概就是真的。

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得不到,那就未必是真的,得到的人是他的機緣成熟,業因成熟,果報現前,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由此可知不是他的能力,他有能力知道你的果報何時會現前,他是有這些小神通,知道你什麼時候走運,知道你什麼時候將會升官,知道你什麼時候將會發財,藉你的因緣,他說他來加持你,他來保佑你,你上了他的當啊,來生必墮三途,所以這個不是利益,與真實的利益不相應。

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求世間的富貴,不是求不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要怎樣求法呢?一定要如理如法,它有正當的理論和方法。

理上來講,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事上講的,那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佈施。財佈施是種因,得財富是果報,所以我們要想得財富,一定要修財佈施。

你要想聰明智慧,你要懂得法佈施。

你要希望你健康長壽,你要知道修無畏佈施。

佛是教我們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這個是相應的,不但是利益相應,與法也相應,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如果我們有所希求而不能滿願,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住了,所求不能滿願。

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把業障找出來,把業障消除,所求就滿願了。佛在一切經裏,這些理論及事實,以及所求的方法,講得太多太多了,諸位讀《無量壽經》就講得很圓滿,讀熟之後,有機會同修們在一起要互相研究討論,經文裏的義理如何應用到生活上,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要怎樣去運用這些原理原則,那才是真修行。

所以要與利益相應,要與法相應,要與理論方法相應,更重要的要與斷煩惱相應。魔所說的一切法絕對沒有這個,魔不教你斷煩惱,魔是鼓勵你搞貪嗔癡慢,佛菩薩是教你遠離煩惱,滅盡煩惱。

遠離煩惱,你的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滅盡煩惱,你才能證果,也就是說你才能得到大圓滿,才能得到大自在。

在末法時期,也就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諸佛菩薩應世,也就是他們要是再來,再來的人有啊,不是沒有,但是不一定是什麼身份,有出家法師的身份,有在家居士長者的身份,必是勸你念佛求去淨土,為什麼?因這是究竟圓滿的利益。

如果此生不能往生,不論你修學那個法門,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也就是說你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不離輪回,絕對是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我們不能不警惕的。

佛以身作則,為一切大眾說法,守住這個原則,縱然佛陀在世時,各種不同根基的學人,在家、出家的這些弟子,根性成熟了,所以佛說種種法門幫助他們成就,這就是以後留下來這麼多的經典。

可是佛在《大集經》上明白的開示後人,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正法是世尊滅度後一千年;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佛教傳到中國來正是像法時期,所以禪定成就在中國的的確確顯示出燦爛的光彩。佛法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現在無論是從中國歷史的記載,或者是外國人計算的方法,世尊滅度二千年以後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修淨土容易成就,這話是佛說的。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要是乘願再來世間,一定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柒、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楞嚴經》上說現前世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正從那裏辨別?世尊說法四個原則的反面就是魔說。

第一、就是絕對與利益不相應。

這是魔說,換句話說,那些法學了,實實在在沒有利益,沒有利益就有損耗,那些地方損耗?我們就不必說了,諸位想想,不難見到。

第二、就是非法相應。

與佛所說的法恰恰相悖,和佛講的相反。

第三、一定和煩惱相應。

你修學他那個法門,煩惱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增長,增長貪嗔癡慢,增長嫉妒,增長造罪業。

第四、絕對與生死相應。

也就是說他不主張超越輪回,他教人死了以後趕快再來做人。死了之後,你想做人就能得人身嗎?不見得,佛說的話是真的,佛比喻說人死之後,來生能再得人身的,如爪上的土,不能得人身則如大地的土。所以人失去人身,來生能再得人身,鳳毛麟角,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

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呢?佛在經上講得很多,此生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身三口四意三,我就不必細說了。自己想想,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為自己的五戒十善打上八十分,如果可以打八十分,來生決定不失人身;假如沒有這個分數,來生就靠不住了。

所以魔家說法與生死、六道輪回相應,不教你出六道。我們接待一切眾生,你的親戚朋友、認識的人,也應當給他們說法,勸他們斷惡修善,勸他們念佛往生。與世尊這四個原則相應,你說的就是正法,與這四條不相應,那你說得就是邪法,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捌、順行與劣行

我們可以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菩薩在這世間有種種不同的示現,示現隨順法性行的,沒有問題,我們不會懷疑,我們會很尊重依教奉行。但是也有示現隨順劣行的,我們就相當不容易辨別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

示現劣行的,譬如破戒了,故意示現種種罪惡之行,他的示現,一定有他特別的因緣,度一些特殊的物件,不是在一般人當中輕易隨便示現的,如果我們能體察到這一層,那你就有相當的智慧了。

這種示現,自古至今,時時可以聽到,若有機緣,你也可以能見到。關於此點,佛有特別的教誨,佛舉一個例子,譬如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裏就見到好幾位隨順煩惱的。這些菩薩,佛稱為慧行菩薩,不是初學的菩薩,初學的菩薩沒有這個能力,為什麼?初學的菩薩貪嗔癡慢的習氣沒有斷,你要是造作這些惡業,必定墮三途。

慧行菩薩是指什麼樣的人?《金剛經》上所講的破了四相及四見的菩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統統都沒有了,這是什麼人?大乘經上常講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他示現種種惡行,他心裏頭沒有,他度眾生可以大開方便之門,毫無約束;人家的心地清淨,真正一塵不染,他有這個本事。

我們中國人大都曉得古時候有個濟公長老,你看濟公的行持好像不守戒律,也不守清規,還特別喜歡吃狗肉。確實有濟公此人,但不是小說寫的那人,小說是不負責任的。那他是不是有這些行持呢?有,《高僧傳》裏確實有記載,他是吃狗肉、喝燒酒的,而且《高僧傳》裏的濟公傳很長,比其他法師的傳記都長,好像有四、五卷,那是真實的,不是小說,記載他生平的事蹟,那是阿羅漢應化來的,不是凡人。

他度的那些物件,是我們一般規規矩矩持戒、講經、念佛的人所度不了的那些眾生,成就無量功德,他心地清淨,不為煩惱纏繞,他有這個本事。這一類的人,我們學不得,我們只有佩服,只有恭敬讚歎,決定不能學,你要是學他,你墮三途,他不負責任。

近代民國初年,出現一位和濟公長老很相似,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人稱金山活佛,他的行儀很像宋朝的濟公。這種示現是逆行的,你看他每天早晚課也沒有,從來沒有看他念過經,也沒有看過他誦過戒,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和男女居士混在一起,一起吃喝,什麼都不講究。

他能教人佩服,人家稱他活佛,對他恭敬得不得了,他就穿一件單衣服,春夏秋冬就是穿這一件衣服,冬天也沒覺得冷,夏天也不覺得熱,這就很奇怪啊。他的衣服也不洗,一生都沒洗過一次澡,他的身上也不臭,不但不臭,他身上還有香氣,這不是普通人,我們學不得的,這是真的。

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冒充這些聖人,他也無拘無束,但你仔細去觀察,他冬天穿不穿棉衣?如果他冬天要是穿一件單衣服,那大概是真的;如果冬天穿得厚厚的,恐怕不是真的。夏天看他能不能穿皮襖?飲食是否能不分別?不分別乾淨、骯髒統統都吃。如果在這些地方他沒有,可能他是冒充的,這都是我們自己要細心、要謹慎的,學佛不要被人欺騙了。

形跡能騙人,言詞能騙人、寫成書也能騙人,應當要謹慎;現在這個時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沒有限制,不同於過去,你看前清以前的時代,你所寫的東西要出版,在佛教裏要經過國家的審查,不是你隨便可以流通的,當代的高僧大德審查沒問題了,才送到皇帝那裏,批准後才可以流通,不像現在如此自由。

自由有它的好處,但是弊病更多,邪知邪見充斥社會,沒有高度智慧的人,很難不被他迷惑,這是民主自由的缺點。古時專制時代,皇帝他的確是保護人民的清淨心,保護你不受污染,他有此責任,有此使命。

在中國古時候,這一切當政務官的,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行政首長,地方上的縣市長,他也遵守三條戒,這三條戒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九字,這就是他當政務官的責任及使命。

是領導老百姓,他若是縣市長,他要領導縣市的民眾。作之親,他要拿做父母的心來關懷市民,所謂民之父母父母官,你要幫助他,使他的生活能夠更好。作之師,你還要教導他們,教育他們。所以政務官的三戒條(三使命)就是君、親、師

現在民主時代不講這三條了,民主時代稱政務官為人民的公僕,你們是主人,我是僕人,你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你想想看,我們要父母的政務官好呢?還是要一個奴才的政務官好呢?

父母照顧我們無微不至,你家裏的傭人照顧你未必可靠,所以有許多人問我,法師,你是贊成民主,還是帝制?,我說我贊成帝制,我不贊成民主,我知道帝制的好處,帝制的優點比民主多,而弊害比民主少。諸位如果細讀歷史就明瞭了,不要以為當皇帝的都很自私,實在講,自私就是他的好處,他要處處小心,處處謹慎,處處顧慮到老百姓的利益,如果疏忽了,人民會起革命將他推翻。他要想令人民擁護,他就要當一個好皇帝,真正替國家、人民服務,人民才會擁護他,他代代才能相傳,才能傳個幾十代,傳個幾百年。所以專制不是沒有好處,現在總統任期四年,就沒有這種責任感了。

我們再說回來,佛教誡初學的菩薩,我們大家都是初學的菩薩,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要知道名聞利養的禍害,決定沾染不得。可是名聞利養最容易誘惑人,幾個人能夠舍離?如果不能夠從這裏回頭,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太難了。

佛教人少欲知足,欲望少就很容易滿足。我們現在每天三餐,佛陀在世時,日中一食。三餐飯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物質生活足了,少煩少惱,心才能夠向道。要是貪圖利養,決定增長貪嗔癡慢,增長煩惱,喪失正念。

佛所說的一切善法,不但你做不到,甚至於佛所講的這些意義,你都體會不到。佛所說的殊勝福田,你不能夠領會,殊勝的福田就是戒定慧三學,是佈施等六度、普賢十大願王。雖然你也能說得,實際上你對於佛的教誨存著輕慢心,不願意去做,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魔相應,這樣怎麼能成就呢?所以佛教初學的菩薩一定要遠離名聞利養。

說到這裏,我們就想起明末蓮池大師,他是明朝末年四大師之一,中興佛法最殊勝的,後世提起蓮池大師,沒有不尊敬的,沒有不嚮往的。蓮池大師自己說他年輕時參學,非常仰慕當時一位高僧大德,遍融老和尚,他真的是恭敬,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這樣的虔誠,見到老和尚請求開示,老和尚跟他說了一句話,你要好好的記住,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說完了就叫他走,旁邊的聽眾看到這個樣子都哈哈大笑,以為蓮池老遠三步一叩到這裏來,老和尚一定有妙法為他開示,那裏曉得只說這麼一句話。

蓮池大師的心真誠恭敬,他就接受了,他告訴別人老和尚值得人尊敬。,說的是老實話,沒有談玄說妙來欺騙後學,於是他一生遵循,他的成就得力于老和尚一句話點醒他,一生遠離名聞利養。

遍融老和尚的話,與佛對初學的開示相應,這些前面已講過,與利益相應。與法相應。與斷煩惱相應。與大涅槃相應。,這樣的人是真善知識。

一個少欲知足之人,他的好處很多,最明顯的是他減少許許多多的過失,我們知道,不但是世間人,就是佛門當中,出家人當中,許許多多的過失由那裏生的?貪欲生的。

玖、行門三大綱領

佛在《無量壽經》為我們說出行門的三大綱領:

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裏面包含無盡深廣之義,身、語、意三業,佛在《無量壽經》把口業放在第一,為什麼?一切眾生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我們要曉得口業,前面和諸位講的小故事,造謠生事、破壞法師講經、間離法帥和聽眾,墮阿鼻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從地獄出來,五百世生盲;還不曉得多少世要貧窮下劣,然後才能恢復正常的人身,才曉得造作口業之可怕。

二、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三、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三句話是行門的總綱領,我們要牢記在心頭,一切經論所說的,都是這三條綱領的細說,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裏面、應酬裏面,怎樣去實踐這三大綱領。

現代人新的思潮是所謂的求新、求變、求速,這是現代的時代潮流,這種思想佛法裏有沒有?大乘佛法裏有,但是相當不容易,初學的菩薩如果也有這個觀念,要求新、要求變、要求快,很可能走上歧途而不自覺。那是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做呢?佛在經上講慧行菩薩,法身大士可以做,人家心清淨,智慧開了。

心不清淨,智慧沒有開,生活在煩惱中,這求新、求變、求速的觀念是絕對有害的。所以初學的菩薩最好是遵循古大德走的道路,你要曉得,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年了,二千年前已在印度流行一千年了,三千年當中,凡是走老路、老實遵循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想一些新奇花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成功的,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深去反省。

佛法和世間法不一樣,理論和方法也不相同,我們此生到底想不想了生死出輪回?這是我們自己修行的關鍵,真的想了生死、超越六道輪回,我們就要重視佛的教誨,要求解、要實行、要認真努力去做到,我們此生才有成就的希望。

佛教我們做的,應當認真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這才是佛的弟子,這才是佛的好學生,萬萬不能做一個掛名的佛弟子,也就是有名無實。

拾、行門之要

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做的有三樁事情,一天都不能夠缺少。

第一是讀誦。

讀經,對著經本叫;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經本都能背下來,背就叫

讀誦的目的在那裏?不忘佛對我的教誨,時時刻刻想到佛對自己的教訓,也就是說那些應當要做,那些不應當做。

第二是修行。

修行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佛不許可的,一生起來,我們馬上把它改過來。是修正,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詞、行為,有了過失,這過失是以佛的教訓做標準,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在言語造作之中,要常常覺悟,要知道自己的過失。

我們佛門裏常講開悟,有很多人視開悟為很玄,很奇妙不可思議,其實都是騙人的,什麼叫開悟?我知道我自己的過失,知道我自己的毛病,我覺悟了,這就是開悟了。你自己一身的毛病而不知道,你迷惑顛倒啊,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了;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改過來,這叫真修,這才是修行。

恭敬善人,喜歡善事,成人之美,這叫有;心地清淨平等,大慈大悲,這叫得道,都在日用平常之中,那有什麼玄妙?那有什麼稀奇?所以要認真反省檢點,修正行為,天天要做,時時刻刻要做。

第三為人演說。

是表演,也是我們在講習當中常講的,佛菩薩是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最佳榜樣,最好的模範,他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他表演給我們看,什麼表演?不是叫你到舞臺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是表演,待人接物應酬也是表演,言語造作都是表演;做別人的好榜樣,讓別人看到心生敬仰才向你學習,這是

就是講經說法,這講經說法的範圍非常之大,經上常講,不一定叫你講全經,經上的一句,經上的半偈,半偈是兩句,隨時隨地遇到人就勸人,善根成熟的就勸他念佛,善根沒有成熟的就勸他斷惡修善,自求多福。

例如朋友見了面,你問他想不想發財?我知道發財的方法,你要不要聽?這個他很中意,一說他的精神馬上就來了。怎麼發財?修財佈施得財富,財佈施的範圍很廣,不是叫你拿著錢財,到處到寺廟裏去捐獻,那就錯了,是你要善用你的財物,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這個就是真的佈施。

這三樁事情,佛在一切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意思,要曉得怎樣去奉行,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有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眾務,這個過失很大。

眾務是什麼?喜歡做事,喜歡經營許許多的事業,佛說這是過失,佛在經上曾講到,他舉了一個例子,若有菩薩,這菩薩是沒有智慧的菩薩,愚癡的菩薩,經營許多的事業,我舉個例子,譬如造寶塔,這和建道場的意思差不多,古人常講造塔供佛、福報無邊;佛說此人修福,縱然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世尊說:我看到這位菩薩不會生歡喜心,他也不是真的供養我,也不是恭敬於我。

我們看這段經文,就會聯想到梁武帝那個時代,菩提達摩到中國來,他就是中國禪宗的祖師,梁武帝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菩薩,他就喜歡幹這個事情,到處蓋廟,共蓋了四百八十座廟,都是很有規糢的寺廟,南朝有四百八十座寺廟。他也喜歡勸人出家,他說度出家人共數十萬人,他以帝王之尊及財富來建廟及供養出家人。

達摩來了和他見了面,梁武帝感到值得驕傲,值得誇耀,就向達摩祖師說他做了這麼多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呢?,達摩祖師是個老實人,正是經上講的清淨心為眾生說法,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很不高興,這一盆冷水澆到頭上,算了,不護他的法了,搞得菩提達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慧可,傳法給他。

假如當年達摩祖師要是能隨順人情,你老人家功德很大很大。,那梁武帝不就變成他的護法了嗎?但是一個真正修道人絕對不為名聞利養而說非法之法,他說的是正法,所以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道場並無功德。佛在經上講,你建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功德。

道理在那裏?就是前面講的非真實利益,這個不是真實利益,不如法,不能了生死,也不能證涅槃,與這個不相干啊!這些事情說得好聽點是福報,六道眾生有漏的福報,與功德毫不相干。所以世尊教誡菩薩一定要與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四句偈,這是《金剛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所得的功德,前面所說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與他不能比,《金剛經》上這樣的比喻太多了。

《無量壽經》上說得更好,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小乘聖人是阿羅漢,大乘聖人是地上菩薩、等覺菩薩、諸佛如來,你供養這些人如恒河沙數那麼多,佛說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利益,永恆的利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你一生就成佛。

不要說成佛了,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時,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你就有智慧、有神通、有能力度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眾生,你就能幫得上忙了,你承侍供養恒沙聖眾,只是修一點福而已,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不但不能度眾生,自己也度不了,此話六祖大師說得很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也不能幫你了生死,你還是出不了輪回。

了生死出輪回要修積功德才行,功德裏第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殊勝的願心發不出來,為什麼發不出來?煩惱習氣還是這麼重,還是斷不了,心還是靜不下來,這就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習氣太重了,它在障礙我們啊。

我們很想心清淨,很想與佛相應,但是就做不到,做不到為什麼又遇到這個法門?為什麼又遇到這部經典?換句話說,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能遇到這部經典,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已經成熟了。遇到之後,想做而做不到,這是自己業障深重,雖然在這邊緣上,但還有一點障礙,只要把這點障礙拿掉,我們就成功了。

用什麼方法把這障礙去掉呢?讀誦。如果有幾個志向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常常研究討論,一定不要怕難為情,把自己的過失說出來,髮露懺悔。二三好友,彼此認真來檢討有那些毛病,大家要研究討論把這些煩惱習氣克服。

我們這一生的善根福德因緣真的是恰好成熟,就這一點障礙作祟,把它拿掉,我們就成功了,關鍵哪!所以要牢牢記住佛的三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功德不曉得要比梁武帝一生建四百八十座寺廟要大多少,佛在經上講若有個人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也不如你啊。

佛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希望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也是一身毛病,也是習氣很重,想改卻改不了。我的好處是天天和大家講經,反省的機會多。如果不為人演說,你反省的機會少,常常勸別人,當然也就勸自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循著這個方向,這個目標,認真努力,那我們這三天的聚會就非常有意義,幫助我們消除眼前許許多多的障緣,知道應該怎樣去修學才是真實功德,才是佛對我們真實的教誨。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佈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裏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佈施波羅蜜。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裏做出圓滿的三種佈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羡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裏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

【精要十念法】

謹提議以 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後: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日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二、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薩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己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佈貫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敬勸


上一篇(情到深處人孤獨) 回目錄 下一篇(涅槃是什麼? (斌宗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