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生身原是印度固有文化與宗教,稱謂人死未生之間,有一輪迴不變實體(我),捨此投彼,諸多異名之一種。佛教賦予新意義,即有業報無作者,緣起無我之當體輪迴者,世尊為度外道眾生,依世俗諦義,亦名之謂意生身或意成身。
意生身從字面意義來說有三:一、指由意所生成的身體之義,表示這不是父精母血和合所生之身體。二、意謂作意,生謂受生,因果相彰而雙立。三、隨意速去,如念即至,無有障礙之如意身。
從意生身的具體所指來說,有以下幾種:一、在三界內生死流轉,由有漏業因所成之意生身,如化生有情與中陰身;二、雖還在三界內但將要盡苦邊際,如聲聞三果阿那含之意生身;三、雖然已斷三界內的分段生死,但因還未斷無明住地等成佛所應斷的微細障礙,所以還有三界外的變異生死,如尚未迴心向大的阿羅漢;四、發心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由無漏業因而在世間度化眾生者,如初地到十地的菩薩。
尤其如來藏的經典特別從上述的第四種意含,將種意生身的內含作更多的鋪陳,讓意生身的內含更為豐富,如《勝鬘經》中有阿羅漢(七地)、辟支佛(八地)、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楞伽經》以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三~五地)、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八地)、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九至十地),來指稱十地菩薩。
關鍵詞:意生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無明住地、菩薩十地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5/碩士/研究生:李金郎 指導教授:陳一標
論文 |
1. 陳一標〈瑜伽行派的生命觀〉,佛光大學「宗教與生命」學術研討會,(2004年4月)。 |
2. 廖明活〈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臺北: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05年)(p.31-73)。 |
3. 安井 廣濟〈《入楞伽經》「無常品」原典の研究第二十集〉(日本:大谷大學研究學報,1967年)。 |
4. 《福嚴佛學研究》第一期(新竹:福嚴佛學院發行,2006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