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的《淨土與禪》提到有關佛菩薩立名的看法:「佛教所崇仰的佛菩薩,都是依德立名的。這或約崇高的聖德立名,以表佛菩薩的性格。」 依照大乘佛教的每一位菩薩,皆有拔苦與樂的悲願,再加上其獨特的性格,所形成的獨特德行,因此而為立名。本文欲試從分析「藥王」「藥上」二菩薩在行門上的特色,將二位菩薩本身的德行做一一的介紹,並找出以何聖德而立名的,進而產生對眾生的「利他」之德用。


  其中藥王菩薩本身從激烈的燃身供養的形象,在六朝之後一轉為其他淨土的侍者之一,純粹象徵著「去除業障煩惱」,這樣形象表徵的轉化過程中,背後所隱藏的因素為何?在近代文獻中藍日昌先生曾經在〈中國中世紀的宗教狂熱運動──論東方琉璃淨土思想的影響〉一篇文章中 ,推定由四項原因導致藥王菩薩在人類心目中的形象表徵意向方面做了一轉型,甚至其聲望低落,在此意欲更進一步找出其他可能的因素。


  藥王藥上之間的關係,在過去生中曾為兄弟,因兄長修行的德行,而使其弟跟進加入修行的行列之中。人們對二菩薩的崇敬,雖然二位菩薩在行門上相似之處甚多,但仍有些許的不同,而得以區分二位菩薩的德行。本文亦將對此作一比較分析,欲呈現二位菩薩在行門上各自獨特的性格。
本文試著從佛教經典上,探討「藥王」、「藥上」二位菩薩所修行的法門,主要是將此二菩薩出現在《大正藏》所收錄的幾部經典中,將一一分析其特性所在。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95/碩士/研究生:蔣文弘  指導教授:釋慧嚴 

期刊論文
中村元(日),1998,〈日本人能拓展抽象思維嗎?──超越鳩摩羅什譯《法華經》的一個思想動向〉,《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金勛譯,P40~48。
方立天,(2004,11),〈彌陀淨土理念:淨土宗與其他重要宗派終極信仰的共同基礎〉,《學術月干》,P27~30。
方立天,2003,〈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法音》第9期,P3~9。
方廣,1998,〈敦煌遺書中的《法華經》注疏〉,《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P75~79。
方廣錩,1997,〈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P211~232。
王公偉,1999,〈從彌勒信仰到彌陀信仰──道安和慧遠不同淨土信仰原因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P113~118。
王耀、武竹梅,(1995,3),〈中國佛塔的文化特色〉,《華夏文化》,P29~30。
平川彰著,(1986,9),〈『法華經』在大乘佛教的地位〉,郭哲彰譯,《中國佛教》第九期第三十卷,p16~29。
申平,2001,〈佛塔形態演變的文化學意義〉,《洛陽工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P59~61。
白化文,2001,〈信息時代的藏經供養與內外典學習〉,《佛教文化》第1期,P22~26。
白石凌海,2000,〈布施概念的變遷(四)──般若經中的布施思想〉,《圓光佛學學報》第5期,P153~168。
向世山,2000,〈焚身留心弘佛法──記北周益州沙門釋僧崖〉,《文史雜誌》第1期,P28~31。
安愚,1980,〈從法華到淨土〉,《現代佛教學術叢到》第70冊,P225~228。
曲世宇,(1995,8),〈「往生淨土必發菩提心」辨〉,《法音》,P17~19。
朱冠明、段晴,2005,〈梵漢本《法華經》語詞札記〉,《古漢語研究》第2期,P68~73。
池田魯彥(日),1998,〈道元《法華轉法華》之傳統〉,《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劉建譯,P79~82。
何勁松,1999,〈《法華經》的歷史意義及其在二十一世紀中的作用〉,《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P146~149。
吳汝鈞,(1991,9),〈《法華經》思想要義〉,《獅子吼》V30.n9,p17~21。
李桂紅,2000,〈中國漢傳佛教佛塔與佛教傳播探析〉,《五哉山研究》第4期,P11~13。
岩本裕(日),1994,〈梵語《法華經》及其研究〉,《敦煌研究》第4期,劉永增譯,P117~124。
林保堯,1995,〈敦煌法華經變圖〉,《金色蓮花佛學月刊》,P34~43。
林惠勝,(2001,12),〈燃指焚身──中國中世法華信仰之一面向〉,《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一期,P57~96。
南懷瑾,(2005,4更新),〈佛教的布施學〉,《南海海上觀音》,P3~15。
索南才讓,2005,〈佛塔的起源及其演變〉,《西藏藝術研究》1月,P69~76。
耿振華,2003,〈西藏天葬習俗與佛教捨身思想〉,《台北巿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4期,P11~26。
張子開,(1997,2),〈中國佛教僧侶燒身考〉,《中國研究》第二卷第十一期,P66~70。
張元林,2004,〈《法華經》佛性觀的形象詮釋〉,《敦煌研究》第6期,P7~13。
郭勤正,(1984,6),〈「法華經」思想闡微〉,《慧炬》240,p8~12。
陳星橋,(1994,9),〈淨土思想略述〉,《法音》,P27~28。
曾其海,(2004,8),〈天台宗與「捨報」問題〉,《台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P5~7。
湛如、丁薇,2003,〈印度早期佛教的佛塔信仰形態〉,《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P28~38。
隆輝,1998,〈淺說布施〉,《法音》第3期,P36~37。
馮煥珍,2003,〈從布施波羅蜜看中觀學的實思想〉,《中山大學學報》第43卷第2期,P8~14。
聖凱,2002,〈論中國早期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信仰形態(下)〉,《法音》第8期,P12~19。
聖凱,2002,〈論中國早期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信仰形態(上)〉,《法音》第7期,P3~7。
董群,2004,〈論《法華經》的道德思想特色〉,《東南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P16~19,29。
趙聲良,2001,〈成都南朝浮雕彌勒經與法華經變考論〉,《敦煌研究》第1期,P34~42,。
賴文英,2001,〈北傳早期的「法華三昧」禪法與造像〉,《圓光佛學學報》第6期,P75~95。
顏尚文,1997,〈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P233~247。
謝春,2002,〈論佛塔的演變〉,《中共成都巿委黨校學報》第4期,P68~69。
韓愈(768~824),819,〈論佛骨表〉,《世界古典文學全集》第30卷,P265,1990。
藍日昌,(1993,1),〈中國中世紀的宗教狂熱運動──論東方琉璃淨土思想的影響〉,《弘光醫專學報》21,P249~262。
藍日昌,(1999,4),〈傅翕宗教形象的歷史變遷〉,《弘光學報》33期,P203~231。
嚴耀中,1997,〈論隋以前《法華經》的流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P29~35。
釋永本,(2000,9),〈法華經中的蓮花〉,《普門》252期,P32~35。
釋永本,(2001,4),〈法華經之弘傳者「法師」的詮義探研〉,《普門學報》第4期,P251~322。
釋恆清,(1986,1),〈論佛教的自殺觀〉,台大《哲學評論》第九期,P181~196。
釋聖嚴,(1994,7),〈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P2~14。
梶山雄一(日),1998,〈論《法華經》的空、神變、佛身〉,《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P53~56。


上一篇(《六祖壇經》之詩學趣味) 回目錄 下一篇(意生身的內含與歷史開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