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人士參與生態旅遊行為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瞭解環保人士對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進而探討環保人士之基本資料其對生態旅遊知覺、態度及行為之差異,最後建構環保人士對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模式。


本研究選定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北部地區(台北總會、桃園分會與新竹分會)之會員為受訪對象,且透過文獻回顧,將生態旅遊知覺、發展生態旅遊態度及參與生態旅遊行為分為十三個構念並設計出52個問項之結構式問卷,經施測後共獲得有效樣本286份。經相關統計分析後發現:


1.荒野保護協會會員之性別與教育程度會造成其對生態旅遊知覺、發展生態旅遊態度與參與生態旅遊行為部分構念之差異。
2.本研究所建構之「環保人士對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模式」,經修正後,整體適配度良好(GFI = 0.94, SRMR = 0.05, RMSEA = 0.056, CFI = 0.95)。且由模式中得知,「生態旅遊知覺」對「發展生態旅遊態度」與「參與生態旅遊行為」;以及「發展生態旅遊態度」對「參與生態旅遊行為」,皆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


本研究建議荒野保護協會應多舉辦有關生態旅遊的講座,傳達有關生態旅遊的概念;且舉辦更多有關生態旅遊的活動,由解說員帶領到適合生態旅遊的地點進行解說,讓會員實地的體驗。以加強會員對生態旅遊的知覺與態度,進而有參與生態旅遊行為的意願。

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93/碩士/研究生:許立樺   指導教授:吳忠宏 

一、中文部份
王育群(1996)。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19-30。
王俊秀(1993)。歐、美、日主要環保團體行動策略之探討及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281-302。
王柏青(1995)。遊客之環境態度及其與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關係之研究- 以關渡濕地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鑫(2000)。生態旅遊守則之研擬。載於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主編),推動永續觀光生態研討會論文集(頁43-66)。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委託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王鑫(2001)。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生態旅遊推廣講義,17-29。台北市: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左顯能(1993)。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25-35。
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戶外遊憩學會。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交通部觀光局委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 - 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芝緯、王鑫(2000)。扮演保育的實踐者。科學月刊,31(7),597-603。
吳忠宏(2001,12月16日)。邁向2002生態旅遊年。自由時報,13版。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 知城數位科技。
吳敏惠(2001)。遊客對生態觀光態度及行為認知差異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賞鳥活動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宋秉明(1995)。生態觀光之規畫架構。觀光研究學報,1(3),45-52。
宋秉明(2001)。永續/生態旅遊的規劃模式─以賞鯨活動為例。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李佳倫(1995)。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評估與策略研擬。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思屏(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 - 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思屏、林晏州(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
李偉文(2003)。關於生態旅遊的幾封電子郵件。荒野快報,130,2-3。
李偉文(2005)。怒目金剛與菩薩低眉(9406之21)--環境守護培力營招生--荒野守護系列之3。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weiwen/message/299
李麗蓉(2002)。彰化縣幼稚園學童環境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進成、林玉婷 (2002)。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營造永續觀光發展沿革之分析。載於賴鵬智(主編),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65-273)。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周儒(1995)。民間團體與環境教育的推展。台灣教育,532,37-46。
林晏州(2003)。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擎天、梁鳳紋(2003)。生態旅遊者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對生態旅遊知覺之影響—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載於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主編),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2-226)。台中: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邱廷亮(2003)。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住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洪常明(2004)。澎湖地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慎憶、凌德麟(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8(3): 103-128
  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15-36。
范莉雯(2002)。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
荒野快報(2003)。荒野的行動。荒野快報,141,4。
張宏林(2003)。將生態觀念帶入家庭的荒野保護協會。荒野快報,141,8-11。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國龍(1990)。台灣環保團體的社會定位。現代學術研究專刊,3,102-127。
曹勝雄、林裕強(2002)。永續觀光指標之建立。載於賴鵬智(主編),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07-119)。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梁明煌(2000)。台灣地區環保團體的角色與環保糾紛解決機制的變遷。環境管理與研究,1(1),69-95。
莊啟川(2002)。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山美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乃文(1999)。國家公園遊憩污染與永續發展。永續國土發展青年論壇論文集(上),B9-10 – B9-17。台北市: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基金會。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台北,楊智文化。
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建州(199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能源認知及能源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國揚、鍾溫凊(1999)。關渡自然公園遊客對未來遊客管理之態度研究。東海學報,40(6),57-63。
陳章波、譚志宜(2000)。從臺灣出發與地球共存。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9,3-19。
曾彥蓉(2002)。陽明山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評估與管理策略研擬。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和態度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焦元輝、田家駒(2000)。環境敏感地區從事生態旅遊之探討--以原住民保留地為例。元培學報,7, 155-181
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 (2001)。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2),91-122。
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式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黃桂珠(2003)。居民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梅山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乾全(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翠梅(1996)。九份現地居民對觀光衝擊的知覺與態度。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慧子(2002)。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對環境行動意圖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躍雯(2001)。台灣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概念架構與實踐方針。國家公園學報,11(2),192-212。
楊宏志(2002)。生態旅遊制度的建立。台灣林業,28(1),68-76。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葉冠瑩(2001)。原住民對其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重新(2000)。心理學。台北,空大。
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詹雅文(2001)。墾丁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評估。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秀梅(2001)。生態旅遊的地方認知--以台南七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芝良、歐聖榮(1997)。建立森林生態旅遊地評估模式架構之探討。興大園藝,22(1),137-151。
劉吉川(1994)。生態觀光與及其在觀光發展上所面臨之問題。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2(1),13-17。
劉吉川(1997)。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5(3),2-8。
歐聖榮(2002)。台灣地區生態旅遊之研究回顧與展望。載於吳忠宏(主編),2002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4-209)。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3),35-58。
鄭時宜(2003)。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比較分析。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明洲、呂適仲、薛怡珍(2000)。雪霸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效益評估--以武陵遊憩區為例。東海學報,41,175-186。
賴威任(2002)。環境態度、生態觀光認知、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態觀光產品選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豐(1997)。遊客對生態觀光環境知覺之研究-以恆春生態農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羅紹麟(2001)。生態旅遊與森林遊樂。林業研究季刊,23(1),43-50。
蘇珮玲(2003)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二、英文部份
Blamey. R. K. (2001)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In:Weaver. D. B. (eds).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CABI﹐New York﹐5-22.
Boo, E. (1990). Ecotourism :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Vols. I and Ⅱ). Washington DC : World Wildlife Fund Report.
Boo, E. (1993).Ecotourism Planning for Protected Areas .In Ecotourism :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 Vermont.:The Ecotourism Society,15-31.
Boyd, S. W., & Butler, R.W. (1996). Managing ecotourism:an opportunity spectrum 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 17(8), 557-566.
Brown (1999). Antecedents of culturally significant tourist behavi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3), 676-700.
Buckley, R. (1994). 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 ( 3 ), 661-669.
Eagles. J. F and Blackwell, R.D. (1995). Consumer Behavior, Dryden Press.
Fennell, D. A. (1999). Ecotourism: an Introduction. NY: Routledge.
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6-54.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oodwin, H. (1996). In pursuit of ecotourism.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5(3), 277-291.
Hines, J. M. (1985).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984.)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3), 655A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87). Analysis and synth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oyer W. D. Maclnnis D.J. (2004)Consumer Behavior.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Y : Boston.
Hsu, S. J., & Roth, R. E. (1996)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held by Community Lead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1).
Hungerford, H.R. & Peyton, R. 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 ME, J. Weston Walch).
Hungerford, H.R.& Volk ,T.L. (1990).“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pp8-21.
Landford, S., & Howard, D. R. (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1), 121-137.
Lawson, R. W., Williams, J., Young, T., & Cossens, J. (1998). A comparison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10 New Zealand destin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19(3), 247-256.
Madrigal, R. (1995).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1), 86-102.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3667-A.
Martha, H. (1999). Ecotoursim and Sustainable Del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 Washington, D. C.:Island.
Mason, P., & Cheyne, J. (2000). Residents’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391-411.
Myers, D., Tokuue, H., Lande, B., Schweitzer, A., & Okata, Y. (2001). In S. V. Lankford. Environmental Scan of Hawaii.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Program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2001. Hawaii, U. S.
Nitsch, B., & Van Straaten, J. (1995).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Using a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pproach. In H. Coccossis & P. Nijkamp (eds.),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pp169-185). Brookfield: Ashgate Pub. Comp.
Ramsey, C.E. and Rickson, R. E. (1977)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 10-18.
Richardson, J. (1993). Australia takes sustainable tourism route. The Ecotourism Society Newsletter , 3(2), 1-5.
Snaith, T., & Haley, A. (1999). Resident’s opin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 city of York, England. Tourism Management, 19(3), 595-603.
Uysal, M., Jurowski, C., Noe, F. P. and McDonald, C. D.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 by trip and visito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5(4), 284-294.
Valentine, P. S. (1993). 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 A difinition with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nesia. Tourism Management, 14, 107-115.
Weaver, D. B. (2001).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NY: CABI.
Williams, J. & Lawson, R. (2001). Community i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2), 269-290.
Ziffer, K.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Working Papers Series.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上一篇(點亮自心明燈) 回目錄 下一篇(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