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  論文名稱: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  校院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頁數:140

研究生:沈曉雯 指導教授:黃錦樹

論文摘要:
不論是遠古與現代,不論是東方與西方,相同的主題相同的意象總是不斷的反覆出現,那是因為人類思想有共通性,這便是神話的思維,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弗萊將之應用在文學中,提倡「原型批評」,而詹明信將文學歸結為社會的象徵行為。以此為理論背景來分析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神話象徵意義。


首先第二章將以仙鄉神話分析李永平的兩本重要小說《海東青》與《朱鴒漫遊仙境》,討論鯤島、蓬萊仙山和桃花源在書中的神話意涵,串連鳥圖騰隱喻,李永平用漫遊帶出書中兩個重要議題:女性與歷史,進而探討這些時空座標描述的仙島,放在現代台灣空間所呈現的意義。


第三章則以烏托邦神話討論張貴興的雨林小說,《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及《我所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這些小說都取景於馬來西亞濃密的雨林,張貴興本來就是操弄文字的箇中好手,這些描寫雨林的小說,文字使用的更是綿密華麗,使得他的小說成為文字「語」林,身為馬來西亞華僑,他似乎承襲了境外流寓華人對於原鄉的渴望,他的小說充斥著中國符碼,他所建立的烏托邦不只是國族的,而是將雨林的符碼與中國符碼交換,交織成一個愛欲與暴力的審美烏托邦。


第四章為朱天文與朱天心的個人神話,接受胡蘭成的禮樂教化,在他們的文本中都欲彰顯某種神聖性,不過因為朱天文的神聖很明顯指向胡蘭成,而這部分已有許多學者論及將不在過多贅述,重心還是放在朱天心部分。而二者小說中龐大的抒情主體,使得他們所建構的神話是個人的,因為小說中的神話體系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將二者並為一章。這一章借用了伊里亞德神聖與世俗的宗教現象學的理論,討論他們二者的個人神話中所建立的神話思維。


第五章則較屬於社會學的剖析,當本土文化越來越興盛,台灣人就越認同自己的土地,也會想擁有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那麼主事者必須為這個國家建立神話,神話是文學的原型,因此我們可以在這類小說中找出建國神話的原型。本章先以李喬的《寒夜三部曲》為例子,三代家族的故事這類本土長篇小說偏向一種建國的意識型態;當台灣強調本土性,那最先在台灣生活的原住民是不可以忘記的,但他們長期被壓制恐嚇,如今想要在夾縫中求生活,仍是靠建立族群的神話;最後台語文字化最接近建國目的了,建國的首要目標必先統一語言,但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主事者欲以台語為國語,這除了是台語霸權外,更像是古式社會為穩固族群所建立的圖騰崇拜,圖騰崇拜不僅凝聚一族的向心力,還區分敵我。但也是本文最初的動機,原來經過千年的進化,古老的神話思維似乎還是存留在我們身體裡。
第六章結論,將從現代文學作品統一歸納出古老的神話思維,釐清文學與現實、神聖與世俗、原初與現代之間,神話在其中循環的過程。

關鍵詞:  神話學 ; 集體潛意識 ; 原型批評 ; 烏托邦 ; 聖顯 ; 集體記憶 ; 共同體建構 ; 台語文字化  .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95/碩士/研究生:沈曉雯   指導教授:黃錦樹  

參考書目
【古籍資料】
‧ [周]列禦寇著:《列子》,台北:藝文出版社;1958年。
‧ [漢]司馬遷著:《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 [清]王先謙著:《莊子集解》,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
‧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 楊柏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當代文學作品】
‧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2年。
───:《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
───:《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7年。
‧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年。
───:《古都》,台北:麥田;1997年。
───:《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著、清水賢一郎譯:《古都》,東京:國書刊行會;2000年。
‧ 李永平:《海東青》,台北:聯合文學;1992年。
───:《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 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2003年。
‧ 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1991年。
‧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遠流;1992年。
───:《頑皮家族》,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猴杯》,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2001年。
───:《伏虎》,台北:麥田;2003年。
───:《群象》,台北:麥田;2006年。
‧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和語文學選集》(詩歌卷),中和:INK印刻;2003年。
────:《台灣原住民族和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中和:INK印刻;2003年。
────:《台灣原住民族和語文學選集》(小說卷),中和:INK印刻;2003年。
 
【研究專書】
‧ 王孝廉著:《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1986年。
‧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1998年。
───:《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1999年。
‧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1993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
‧ 古添洪、陳慧樺著:《比較文學的拓墾在台灣》,台北:東大;1985年。
‧ ───、───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
‧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 吳新發:《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1989年。
‧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 李豐楙著:〈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收錄於《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紀錄:《鯤島探源》,台北:青年戰士報社;1983年。
‧ 林央敏編《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前衛;1998年。
‧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或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 施政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6年。
‧ 洪惟仁著:《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2002年。
‧ 袁珂著:《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 高天生著:《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年。
‧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和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中和: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
‧ 莊添池編著:《鯤島台灣史話》,台中:鸞友雜誌社;1971年。
‧ 畢長璞著:《中國上古圖騰制度探蹟》,台北:畢長璞;1979年。
‧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 章英華、蔡勇美著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 陳永國著:《文化的政治闡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 張錦忠著:《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2003年。
‧ 黃宣範著:《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1995年。
‧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
‧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2003年。
‧ 傅錫壬著:《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踪──「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 聞一多著:《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 楊乃喬主編:《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 廖炳惠、黃英哲、吳介民、吳叡人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文建會;2004年。
‧ 樂黛雲著:《比較文學原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
‧ 鄭樹森、周英雄、袁鵬翔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1970年。
 
【翻譯、西文學術專著】
‧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2004年。
‧ [法]尚‧布希亞(Jean Baudru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2001年。
‧ [美]馬歇爾‧柏曼(Marshell Berman)著、徐大健、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 [英]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2003年,頁135-162。
‧ [美]喬瑟夫‧坎柏(Joesph Campbell)、比爾‧莫比爾(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1995年。
‧ [德]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4年。
‧ 麥克‧克蘭格(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
‧ [法]愛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8年。
‧ [羅馬尼亞]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1年。
‧ [加]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Mories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編,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 [美]佛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王振逢、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 [瑞]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九大文化;1990年。
‧ [德]弗里德里西‧施勒格爾(Friedrich von Schlegel)著,李伯杰譯:《浪漫派風格──施勒格爾批評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 [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 吳持哲編:《諾斯諾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2002年。
‧ 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博碩士論文】
‧ 洪素萱:《「在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9年。
‧ 陳慧齡著:《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 鄧賢瑛:《中國現代神話學(1918-19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期刊論文】
‧ 〈李喬寒夜三部曲討論會〉,刊於《文學界》(第4期,1982年10月)
‧ 吳儀鳳著,〈黃春明小說藝術的言語風格──以《莎喲娜啦。再見》為例〉,刊於《中國文化月刊》,第222期,1998年9月,頁47-60。
‧ 李欣倫著:〈探掘幽僻的人性雨林──專訪張貴興〉,刊於《文訊》第196期,2002年2月,頁73-76。
‧ 林鴻運著:〈邦國殄瘁以後,雨林裡還有什麼?──試論張貴興的禽獸大觀園〉,刊於《中外文學》第32卷,第8期,2004年1月,頁5-33。
‧ 孫作雲著:〈中國古代鳥氏族諸酋長考〉,收錄於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 袁鵬翔著:〈中西比較文學定義的探討〉,刊於《中外文學》,第4卷,第3期,頁24-51。
‧ 張惠娟著:〈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刊於《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頁78-100。
‧ 張錦忠著:〈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刊於《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2-23。
‧ 黃錦樹著:〈詞的流亡──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刊於《國文天地》第13卷,第6期,頁79-83。
‧ 連德仁著:〈台語廣告詞文字化的意義探討──兼論方案的選擇和範例的應用〉,刊於《商業設計學報》,第4卷,2000年7月,頁61-90。
‧ 駱水玉著:〈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園神話〉,刊於《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年6月,頁157-176。


上一篇(環保人士參與生態旅遊行為) 回目錄 下一篇(《閱微草堂筆記》的陰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