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據文本 |
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紀昀著《繪圖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 |
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市:大中國書公司點較排印本,1980年 |
紀昀著╱王櫻芳、蔡素禎注釋:《閱微草堂筆記》,台南:漢風出版社,1997 |
一、 專著 |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胡維銓演述,范谷農居士校正,宏依法師鑑定 |
《心經》,臺北莊嚴堂印 |
《十三經注疏.周易》,唐孔穎達疏,(清)阮元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
《十三經注疏.禮記》 |
《十三經注疏.左傳》 |
《十三經注疏.論語》》 |
《十三經注疏.孝經》 |
不著撰人:《莊子》,郭慶藩集釋本,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0 |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未著出版年 |
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 |
魏.曹丕:《列異傳》,《古小說鉤沉》本,魯迅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
晉.不著撰人:《山海經》,袁珂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 |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
梁.任昉 《述異記》,臺北市:臺北新興書局影說庫本,1962 |
唐.牛僧孺:《玄怪錄》,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
唐.張讀:《宣室志》,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
宋.李昉等撰 《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
宋.李昉等撰 《太平廣記》,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1 |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
宋.張載:《正蒙》,收於《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6 |
明.劉基:《郁離子》,叢書集成新編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市:世界書局,1980 |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民2001年再版 |
清.袁枚:《新齊諧》(又名《子不語》),臺北市:廣文書局,1987 |
清.紀昀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
清.葉衍蘭、葉恭綽編:《清代學者像傳合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八卷,附經師經義目錄一卷,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106-114,綜錄類,3,臺北市:明文出版社,1985 |
清.錢儀吉:《碑傳集》一六○卷,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市:明文出版社,1985 |
清.徐世昌等:《大清畿輔先哲傳》四十卷 / 4 冊,收於叢書《清代傳記叢刊》,198-201,綜錄類11;臺北市:明文出版社,1985 |
清.李元度輯:《國朝先正事略》六十卷,收於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53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市:華正書局,1987 |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清史列傳》,臺北市:臺灣中華,1983,臺二版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1998 |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市:三聯書店,1996 |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
占驍勇:《明清志怪小說集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公司,1976 |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83 |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 |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市:商鼎文化,1993 |
呂大吉、牟宗鑑:《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
李霞:《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4 |
辛冠潔等:《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市:中華書局 |
林在勇:《怪異:神乎其神的智慧》,臺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 |
東耳:《實說紀曉嵐》,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4 |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3 |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
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傳奇新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
馬西沙:《中國民間宗教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市:雲龍199出版社,1999 |
高旭東:《中西文學與哲學宗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2 |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5臺八版 |
陳運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市:志一出版社,1995 |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臺北市:文殊出版社,1987 |
陳榮捷:《中國的哲學論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
陳兵:《道教氣功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
張輝:《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遼寧:遼寧出版社,1992 |
張榮明主編:《道佛如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市:台大出版委員會,1994 |
戚世隽、董上德:《明清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
章培�� / 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共三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1988台八版 |
陸林編:《清代筆記小說類編神鬼卷》,合肥市:黃山書社,1994 |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共二冊),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0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3 |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4 |
曾道編:《紀曉嵐應對變法》,臺北:正展出版公司,2003 |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晉兩魏時期為中心》,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 |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市:里仁書局,1987 |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市:學生書局,1987 |
葉慶炳:《古典小說評論》,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
楊子忱:《紀曉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 |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蒲慕州:《鬼魅神魔》,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集》,臺北市:�堣祚悝翩A2003 |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市:臺北華正書局,1991 |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 |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57 |
錢鍾書《管錐編》(共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 |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6 |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北京:三聯書店,2002 |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市:台大出版委員會,1982 |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 |
三、期刊論文 |
王溢嘉:〈恐懼與渴望---人對鬼的矛盾雙情〉,《國文天地》第6卷第3期,1990年8月 |
李杜:〈孔子對傳統生死觀的繼承與發展及對後世的影響〉,《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 |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卷4期,1993年12月 |
李福清:〈關帝傳說與關帝信仰---關帝研究的新探索〉,《宗教哲學》第2卷第3期,1996年7月 |
李豐楙:〈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哲學雜誌》第8期,1994年4月 |
吳波:〈紀昀的家世及其對「閱微草堂筆記」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總61期,2001年3月 |
吳波:〈紀昀的晚年心態與「閱微草堂筆記」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1期,總67期,2003年4月 |
吳波:〈乾康盛世下的浮世繪〉,《懷化師專學報》21卷3期,2002年6月 |
吳波:〈「閱微草堂筆記」》寓言型特徵及其敍事模式〉,《懷化師專學報》21卷3期,2002年12月; |
吳波:〈紀昀的西域謫戍生涯及「閱微草堂筆記」反映西域風土人情的特點〉,《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卷2期,2002年4月; |
吳波:〈紀昀晚年心態與「閱微草堂筆記」創作〉,《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 |
吳波:〈「花王閣剩稿」對研究紀昀及「閱微草堂筆記」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
吳波:〈「閱微草堂筆記」「狐」形象的文化意蘊及其審美特徵〉,《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 |
吳慶峰:〈「閱微草堂筆記」之漢語史資料〉,《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6期 |
宋世勇:〈從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遺有---略論紀昀的小說虛構理論〉,《柳州師專學報》17卷1期, 2002年3月 |
汪龍麟:〈20世紀「閱微草堂筆記」研究綜述〉,《殷都學刊 》2000年第1期 |
邵清海:〈評「閱微草堂筆記」〉,《浙江學刊 》1982年第1期 |
段庸生:〈紀昀批評蒲松齡述評〉,《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2002年1月 |
侯健:〈閱微草堂筆記的理性主義〉,《中外文學》8卷1期,1979年6月 |
高懷民:〈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鬼神思想 〉,《文史哲學報》35期,1987年12月 |
徐世中:〈論「閱微草堂筆記」的諷刺藝術〉,《哈爾濱學院學報》23卷5期, 2002年5月 |
曹月堂:〈「閱微草堂筆記」的評價問題〉,《清史研究》第3期,1983 |
張麗珠:〈紀昀反宋學的思想意義---以「四庫提要」與「閱微草堂筆記」為觀察線索〉,《漢學研究》20卷1期,1992年6月 |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3期 |
傅偉勳:〈儒道二家的生死觀〉,《哲學雜誌》4期,1993年4月 |
量齋:〈地獄觀念在中國小說中的運用和改變〉,《純文學》9卷5期,1993年4月 |
詹幼馨:〈「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文史知識》3期,1988 |
楊義:〈「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智慧〉,《中國社會科學》2期,1992 |
葉美瑤:〈愛情與性別---一個社會學的觀點〉,《東海學報》5卷3期,1963年6月 |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聯合文學》13卷4期,1997年2月 |
劉仲宇:〈物魅、人鬼與神衹---中國原始崇拜體系形成的歷史鉤沉〉,《宗教哲學》2卷3期,1996年7月 |
劉見成:〈鬼神、魂魄與不朽:氣論的觀點〉,《宗教哲學》2卷3期,1996年7月 |
蔡方鹿:〈儒家的宗教觀探討〉,《宗教哲學》2卷3期,1996年7月 |
暴連英、原所賢:〈「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性科學史料拾遺〉,《中國性科學》13卷3期,2004年3月 |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外文學》5卷3期,1976年8月 |
韓希明:〈試論「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商人形象之異同〉,《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 |
羅光:〈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卷7期,1994年7月 |
|
四、學位論文 |
沈宗憲:《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
吳聖青:《閱微草堂筆記與子不語中兩性關係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1 |
林淑幸:《理念與實踐—紀昀小說觀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
金志淵:《<<閱微草堂筆記>>鬼神故事之研究》,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
陳麗宇:《清中葉志怪類筆記小說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
唐素珍:《紀昀的學術活動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郭玉雯:《聊齋誌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郭彧岑:《「閱微草堂筆記」敘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張瓊分:〈乾嘉士人鬼神觀試探---以紀昀、袁枚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
曾凱怡:《聊齋誌異與閱微草堂筆記狐精故事之敘事藝術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陳郁秋:《閱微草堂筆記思想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陳韋君:《閱微草堂筆記情緣故事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
劉麗屏:《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女性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
盧錦堂:《紀昀生平及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觀念世界及其源流影響》,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
賴雅靜:《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