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


探尋源於印度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觀音信仰,為何祇在東傳漢地後,其造像發生了由男轉女的變化,是催生本論文的主因。面對著觀音形象的轉變,個人有著一連串的疑問,諸如:觀音的崇拜,能為生存在父權陰影下的婦女,提供哪些實質的保護?又對婦女的生活態度起著怎樣的典範與影響等。是這些問題引發筆者的興味與好奇,故以之為題,希望從文獻中探求一、二,以解心中疑惑。


其次,對學界一直以來,忽略了探討宗教活動中真實存在的主體──信仰者本身,尤其是女性信徒在宗教中的地位問題,深以為憾。故想嘗試探討觀音信仰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希望藉此能拼湊出一幅唐、宋女性信仰觀音的新圖像,重新遇見那些無法發聲,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之中的女性教徒。會鎖定唐、宋兩代為範圍,乃因唐代是觀音信仰的盛世,亦是觀音變身的契機期;而宋代則不僅觀音信仰更深入民間,且發展出具地域特色的觀音信仰,也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變形觀音。
寫作過程中,個人發現女性觀音對婦女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觀音信仰中最著名的傳說──妙善公主的拒婚,可能給女性起了典範作用,讓更多的婦女更有勇氣拒絕婚姻,或爭取她們宗教修行的自主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觀音信仰能在中國廣受歡迎,歷久不衰,與其形象的轉變沒有絕對的關聯,反而是源於觀音的特質;也就是說不管觀音在改變形象以前或以後,觀音的全面救濟神職對信仰者一直沒有任何性別、身分、階級、或善惡的限制,且人們對祂的信仰也未因時空移轉影響。甚而,近代觀音信仰,還有傾向將觀音菩薩,當成女性權化信仰崇拜的思想潮流。
相應於廣泛流傳的觀音信仰,似乎有必要注意信仰的正確態度,故而在論文中提出信仰觀音應有態度的建議──在消極面求得宗教的安心感,但在積極的一面,則要養成知行合一的、救濟眾生的,慈悲的倫理,並視一切眾生都是觀音菩薩化身,而不是一昧的祈求。


因著本論文的研討,也赫然發現在建構唐、宋佛教婦女宗教生活時,須藉助男性觀點的資料。故在文中提出對佛教的建言,即是不祇要正視男女漸趨平等的社會事實;也應與其他宗教同步採重新評估女信徒的境況和需要,甚至重新定位兩性關係;不再讓女教徒作為一種缺席的存在,否則,佛教受社會譏嫌的恐怕不只是男女平等觀,而是性別歧視了。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班/93/碩士/研究生:呂和美   指導教授:黃運喜  

參考書目
壹、中文參考書目:(除經典依冊數排列,餘則按作者與書名筆劃順序)
一、佛教藏經典籍
(一) 大正藏(T.表大正藏冊數,No.表經號)
1、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T.1,No.1。
2、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悲華經》,T.3,No. 157。
3、聖勇菩薩等造,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同譯經,梵才大師紹德、慧詢等奉詔譯,《菩薩本生鬘論》,T.3,No.160。
4、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5,No.220。
5、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T.8,No.227。
6、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T.9,No.262。
7、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正法華經》,T.9,No. 263。
8、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T.9,No.276。
9、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稱《舊譯華嚴》或稱《六十華嚴》),T.9,No.278。
10、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稱《新譯華嚴》或稱《八十華嚴》),T.10,No.279。
11、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離垢施女經》,T.12,No.338。       
12、吳.月支居士吳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佛說阿彌陀經)》, T.12,No.362。
13、宋.西域三藏痳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T.12,No.365。
14、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觀音菩薩授記經》,T.12,No.371。
15、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無想經》,T.12,No.387。
16、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T.14,No. 475。
17、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T.15,No.625。
18、東漢.天竺三藏支曜譯,《成具光明定意經》,T.15,No.630。
19、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金光明經》,T.16,No.663。
20、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T.16,No.665。
21、唐.天竺三藏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大日經》,T.18,No.848。
22、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T19,No.945。
23、不空譯,《密教經典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T.19,No.1003。
24、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T.20,No.1060。
25、唐.聖行沙門三昧蘇瞀羅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T.20,No. 1065。
26、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十一面神咒心經》,T.20,No.1071。
27、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不空絹索神咒心經》,T.20,No.1094。
28、善無畏譯,《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法》,T.21,No.1270。
29、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T.24,No.1451。
30、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大智度論》,T.25,No.1509。
31、無著菩薩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T.31,No.1604。
32、隋.胡吉藏(吉藏)撰,《法華義疏》,T.34,No.1721。
33、宗密,《盂蘭盆經疏》,T.39,No.1792。
34、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T.48,No.2014。
35、《緇門警訓》,T.48,No.2023。
36、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T.49,No.2034。
37、趙宋.四明志磐撰,《佛祖統紀》,T.49,No.2035。
38、唐.彥琮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T.50,No.2051。
39、梁.慧皎撰,《高僧傳》T.50,No.2059。
40、唐.道宣撰,《續高僧傳》,T.50,No.2060。
41、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T.50,No.2061。
42、唐.惠詳撰,《弘贊法華傳》,T.51,No.2067。
43、唐.僧詳撰,《法華傳記》,T.51,No.2068。
44、唐.唐臨撰,《冥報記》,T.51,No.2082。
45、宋.非濁集,《三寶感應要略》, T51,No.2084。
46、東晉.沙門釋法顯自記遊天竺事,《高僧法顯傳》, T.51,No.2085。
47、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大唐西域記》,T.51,No.2087。
48、元朝丘茲.盛熙明,《補陀洛迦傳》,T.51,No.2101。
49、梁.僧祐撰,《弘明集》,T.52,No.2102。
50、唐.道宣撰,《廣弘明集》,T.52,No.2103。
51、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寶感通錄》,T.52,No.2106。
52、唐.法琳撰,《辯正論》,T52, No. 2110。
53、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T.53,No.2122。
54、唐.道宣編,《大唐內典錄》,T.55,No.2149。
55、唐.釋智昇撰,《開元釋教錄》,T.55,No.2154。
56、《大悲啟請》,T.85,No.2843。
(二)其他藏經:
1、宋.宗曉著,《金光明經照解》,《卍續藏》3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2月。
2、宋.無準師範撰,宗會、智折等編,《無準師範禪師語錄》,《卍續藏》12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2月。
3、《楚石梵琦禪師語錄》,《卍續藏》124冊,台北: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2年1月。
4、宋.宗鑒,《釋門正統》,《卍續藏》冊130,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5年12月。
5、清.周克復撰,《觀世音持驗記》,《卍續藏》13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2月。
6、東晉.竺道生著,《妙法蓮花經疏》,《卍續藏》15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12月。
7、明.一如等奉敕集註,《三藏法數》,《卍正藏》6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9年6月。
8、《彌蘭王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高雄:元亨妙林出版社,民國86年11月。
二、古籍
1、《八瓊室金石補正》,《續修四庫全書896冊,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
3、王溥撰,《唐會要》,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4、王闢之撰,《澠水燕談錄》,《百部叢書集成》29輯,《知不足齋叢書》第22函,板橋: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5、《毛詩鄭箋》,臺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台一版。
6、不著撰人,《宣和畫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3冊,子部118.藝術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7、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6年6月。
8、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9、司馬光,《家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6冊.子部2.儒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10、司馬光,《書儀》收於清.秦蕙田編,《五禮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36.禮類》第1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11、《白虎通˙嫁娶篇》,北京:中華書局,1994。
12、《全唐詩》,《中國學術名著》,台南:平平出版社,民國63年12月。
13、朱熹等撰,《名公書判清明集》,《四部叢刊廣編》1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14、《朱文公文集》,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台一版。
15、朱弁撰,《曲洧舊聞》,《叢書集成初編》276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6、李延壽,《北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出版,民國55年。
17、李百葯,《北齊書》,《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08,史部22,正史類》,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7年。
18、李昉撰,《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3冊、1044冊,子部349小說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19、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57年。
20、李白撰,清.王琦集註,《李太白詩集》第3冊,卷28,《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台一版。
21、李商隱,《義山雜纂》,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
22、宋濂撰,《宋學士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卷51,即《芝園後集》卷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
23、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四部叢刊廣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吳自牧撰,《孟梁錄》,《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台北:廣文書局,民國75年5月出版。
25、周孚撰,《蠹齋鉛刀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二集》26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26、周紫芝撰,《太倉稊米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第二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27、周應賓(明朝)撰,《重修普陀山志》,收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9冊,台北:明文書局,民國69年。
28、洪邁撰,《夷堅志補》,《筆記小說大觀》8輯,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4年。
29、俞正燮撰,《癸已類稿》,《叢書集成續篇》,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80年台一版。
30、胡應麟撰,《新校少室山房筆叢十二種》,收於《中國學術名著.第6輯.讀書劄記叢刊.第2集》,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2年。
31、胡宿撰,《文恭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252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32、孫光憲撰,《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6冊,子部342.小說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33、徐倬編,《欽定全唐詩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34、袁采撰,《世範》,《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第4冊,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3年。
35、《唐文續拾》,《續修四庫全書1652冊,集部.總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6、徐陵撰,《徐孝穆集》,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37、范攄撰,《雲溪友議》,《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8、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宋弘傳》,《二十四史》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39、陳宏謀撰,《五種遺規》,收於《四部備要.子部》第46冊,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40、陳邈妻鄭氏撰,《女孝經》,《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22輯,《津逮秘書》第2函,板橋: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41、陶宗儀編,《說郛》,台北市:台灣商務,民國72年。
42、傅亮撰,《靈應錄》,《筆記小說大觀》30編,10冊,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8年。
43、程頤、程顥《二程集》遺書22下,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1年3月台一版。
44、曾丰撰,《緣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56冊,集部95.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45、黃修復撰,《益州名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子部118. 藝術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46、慈覺大師圓仁著,李鼎霞許德楠校,周一良審閱,《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註》,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
47、趙彥衛撰,《雲麓漫鈔》,《叢書集成初編》29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8、趙翼撰,《陔餘叢考》,《續修四庫全書1152,子部,雜家類》,上海: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9、葉廷珪編,《海錄碎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21,子部227,類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50、劉義慶撰,《幽明錄》,《筆記小說大觀》31編,7冊,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9年。
51、劉餗撰,《隋唐嘉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三輯.陽山顧氏文房》第一函,板橋: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52、劉肅撰,《大唐新語》,《筆記小說大觀》28編,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8年。
53、劉朡撰,《舊唐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5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7,〈小學篇〉,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11月。
55、葛勝仲撰,《丹陽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56、董浩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7、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二十四史》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58、顏之推,《顏氏家訓》,《續修四庫全書1121冊,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9、魏收撰,《魏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出版,民國60年。
60、竇儀等撰,《宋刑統》,永和:文海書局,民國63年。
三、現代專書
1、丁敏等著,李志夫主編,《佛學與文學》,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出版。
2、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漢忠出版社,民國87年6月。
3、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83年5月。
4、瓦鄧布葛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入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5、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
6、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89年。
7、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民國91年10月初版。
8、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
9、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0、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3月。
11、全佛編輯部主編,《觀音寶典》,臺北:全佛文化,1999。
12、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李文彬等譯,《觀音菩薩緣起考──妙善傳說》,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9年。
13、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年。
14、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1年初版。
15、李又甯/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77年5月。
16、李季平,《古史探微》,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3年9月。
17、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8年。
18、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90年6月。
19、依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12月。
20、岸本裕著,劉欣如譯,《佛教與女性》,台北:大展出版社,民國87年。
21、查爾斯.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下卷),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80年
22、南懷瑾等講述,《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台北: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8年10月。
23、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恆卦.第五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修訂版。
24、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法藏文庫》第45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民國90年初版。
25、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26、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
27、韋伯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
28、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29、萬均編,《觀音靈異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2年。
30、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4年。
31、陳紅著,《佛教與中古小說》,《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61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2年。
32、張曼濤主編,《現代學術叢刊》第16冊,《玄奘大師研究(下)》,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6年。
33、許止淨述,王亨彥撰,《普陀洛迦新志》,收於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0冊,台北:明文書局,民國69年。
34、邢莉,《觀音信仰》,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4年。
35、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
36、馮爾康等編,《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37、煮雲法師,《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鳳山佛教蓮社,民國75年4月。
38、普慧,《中國佛教傳奇》,台北市:可筑書房出版,1993年。
39、莊伯和,《佛像之美》,台北:雄獅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9年10月。
40、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8月。
41、賢度法師編著,《觀音法門》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民國86年初版。
42、錢鍾書著,《管錐篇》,台灣翻印,未載出般書局與年代。
43、賴傳鑑編著,《佛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75年。
44、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7),台北縣:華宇出版社,民國77年。
45、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新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
46、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4冊,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82年出版。
47、顏素慧編,《觀音小百科──第一本親近觀音的書》,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民國90。
48、釋守培,釋隆根編校,《守培全集》,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出版,1984年。
49、釋聖印,《觀音救世法門》,台中:慈明雜誌社出版,民國78年。
50、釋圓瑛,《圓瑛大師法彙》,第5冊《圓瑛演講錄》,民國27年出版,90年3月重印。
51、藍吉富編,《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出版社,1997年。
四、期刊與論文
1、于君方著,〈「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出版。
2、于君方著,〈中國的觀音信仰與佛教的本土化〉,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台北縣:稻鄉出版社,民國89年。
3、于君方著,“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zvara”,《香光莊嚴》第43期,民國84年9月。
4、于君方著,前揭書,《香光莊嚴》第44期,民國84年12月。
5、于君方著,徐雅慧/王慧蓮譯,前揭書,《香光莊嚴》第59期,民國88年9月。
6、于君方著,前揭書,張譯心譯,前揭書,《香光莊嚴》第60期,民國88年12月。
7、于君方著,釋自衎譯,前揭書,《香光莊嚴》第61期,民國89年3月。
8、于君方著,釋見濬譯,前揭書,《香光莊嚴》第64期,民國89年12月。
9、于君方著,釋見濬譯,前揭書,《香光莊嚴》第65期,民國90年3月。
10、于君方著,釋見濬譯,前揭書,《香光莊嚴》第69期,民國91年3月。
11、王文顏,〈佛典「疑偽經錄」考察〉,載《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3期,民國92年3月。
12、王月清,〈中國佛教孝親觀初探〉,《鵝湖》第289期,台北:鵝湖雜誌社,民國88年7月。
13、王義良,〈唐人小說中之佛道思想〉,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論文,民國66年。
14、王惠民,〈敦煌水月觀音像〉,《敦煌研究》第1卷,1987。
15、王平宇,〈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87年6月。
16、牛志平,〈古代婦女的貞節觀〉,《歷史月刊》第26期,民國79年3月。
17、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出版。
18、古正美,〈從佛教思想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
19、古正美著,〈北涼佛教與北魏太武帝發展佛教意識形態之歷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
20、田青,〈歷史的性別──從觀音菩薩的變性談起〉,《東方雙月刊》,北京:東方雜誌社,第3期,1996年。
21、朱封鰲,〈觀世音信仰在民間的發展演變〉,刊於《香港佛教月刊》489期,2001年2月,http://hkbuddhist.org/magazine/489。
22、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編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
23、李利安,〈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第3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
24、李利安,〈觀音文化簡論〉,《人文雜誌》1997年第1期,西安:人文雜誌社,1997年1月。
25、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4卷第1期,1998年1月。
26、李利安著,〈中印佛教觀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內容與區別〉,《中華文化論壇》第4期,四川成都: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1966
27、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比較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出版,民國91年4月。
28、李玉歊,〈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故宮文物月刊》第211期,2000年10月
29、李玉歊,〈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下)〉,《故宮文物月刊》第212期,2000年11月。
30李玉珉,〈觀音--院藏觀音繪畫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3期,民國74年6月。
31、李君琳,〈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2、李志生,〈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河北學刊》第21卷第4期,2001年7月。
33、李鎮如,〈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34、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35、李樹桐,〈唐代婦女的婚姻〉,收於李又甯/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77年5月。
36、杜麗香,〈唐代夫妻懷贈詩與悼亡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37、宋道發,〈清淨為心皆補怛 慈悲濟物即觀音﹘﹘ 觀音感應初探〉,《法音》1997年,第12期 (總第160 期)。
38、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本第3分,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0年9月。
39、宋東俠,〈司馬光的婦女觀〉,《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3年3月。
40、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 1999年2月。
41、車錫倫,〈佛教與中國寶卷〉(上),《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1999年12月。
42、沈時蓉/劉瑩,〈中國傳統女訓的當代審視──以班昭女誡為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1年9月。
43、牧田諦亮著,楊白衣譯,〈疑經研究--中國佛教中之真經與疑經〉,《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1980年10月
44、金佩瑋,〈從尿屎東西到非女非男---破解佛教義理學中去性別的迷思〉http://www.be-more.net/bodhi/bodhifemm_discourse.html (2003/09/04)
45、邱素雲,〈從對聯談觀音信仰(下)〉,《普門學報》第12期,2002年 11月出版。
46、牧田諦亮著,楊白衣譯,〈疑經研究--中國佛教中之真經與疑經〉,《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1980年10月。
47、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8年4月。
48、胡萬川,〈延州婦人──鎖骨菩薩故事之研究〉,《中外文學》15卷,第5期,台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民國75年10月。
49、柳立言,〈淺談婦女的守節與再嫁〉,國立編譯館,《宋史研究集》,第25輯,民國84年11月。
50、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載《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佛學會議論文彙編2》,1998,http://www.chibs.edu.tw。
51、秦永洲,〈古代婚姻風俗的特點與中國人的婚姻觀念〉,《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52、馬德程,〈宋代女優的社會地位〉,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7月初版。
53、高明士,〈唐代私學的發展〉,《台大文史哲學報》20期,1971年6月。
54、郭紹林,〈論唐代的觀音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55、梅迺文,〈從女性主義角度看人間淨土〉,《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56、曹仕邦著,(觀世音菩薩的性別問題與華人的觀音崇拜──1982年10月16日於新亞研究所文化講座──),《香港佛教》275期,民國72年4月。
57、曹仕邦,〈淺論華夏世俗婦女的觀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7月。
58、曹仕邦,〈太子晃與文成帝─英年早逝的天才父子政治家大力推廣佛教於北魏的功勳及期政治目的〉,《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1996年7月。
59、陳星橋著,〈觀音菩薩在中國〉,《法音》1996年第12期(總第148期)。
60、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象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1973年5月。
61、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新文學》10卷2期,1999年6月。
62、查爾斯.埃利奧特著,李榮熙譯,《印度教與佛教史綱》(下卷),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80年
63、陳美華,〈個人、歷史與宗教──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與其思想源流〉,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五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年7月。
64、張瑞芬,〈從佛教經典到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變異〉,《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民國81年1月。
65、張靜二,〈論觀音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8期,1983年2月出版。
66、張愛倫,〈宋代蘇州地區的佛教〉,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67、傅永聚/馬林濤,〈論唐代的母訓文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3月。
68、傅樂成,〈唐人的生活〉,《食貨月刊》復刊第四卷第一、二期,民國63年5月。
69、游惠遠,〈宋代婦女地位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70、曾友志,〈寶卷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71、舒紅霞,〈宋代理學貞節觀及其影響〉,《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月,第30卷第一期。
72、黃敏枝,〈宋代寺廟的銅鐘〉,台灣大學,《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66年。
73、楊孝容,〈中國歷史上的比丘尼〉一文,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45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8月。
74、楊珊霈,〈唐代小說中婦女社會地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75、楊希義/謝翠維,〈唐代婚姻禮俗述略〉,《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2年2月。
76、趙雲,〈隨緣變現的觀音〉,《故宮文物月刊》245期,民國92年8月。
77、董家遵,〈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5月。
78、葛婉華,〈無緣大慈,觀達自在〉,《故宮文物月刊》第10卷4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81年7月。
79、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國立編譯館主編,《宋文研究集》第28輯,民國87年8月。
80、劉靜貞,〈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大陸雜誌》,第90卷第1期,民國84年1月。
81、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宋史研究集》第25輯,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4年11月。
82、鄧淑鈴,〈宋代婚姻制度及其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83、羅久蓉,〈評介“Engendering China: Women,Culture,and the State”〉,《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1995
年8月。
84、蕭登福,〈論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響及佛經真偽〉,《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1996年7月。
85、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台北:中華佛學院,《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
貳、外文參考書目:
一、英文
1、Cabezon Jose Ignacio. 1992. "Mother Wisdom, Father Love Gender-Based Imagery in Mahayana Buddhist Thought." 181-199. in Buddhism, Sexuality, and Gender. Edited by Jose Ignacio Cabezon Albany, N.Y.: 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Cantarella Eva 1987. Pabdira''s Daugheter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Womenin Greek and Roman Antiguity. Translated by Maureen B. Faltimor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Chang, Cornelius. 1971. "A Study of Paintings of the Water-Moon Kuan-yin"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4、Ch''en Kenneth K.S. 1964. 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Chutiwongs, Nadana. 1984. The Iconograhpy of AvalokiteZvara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Ph. D. diss. Rijksuniversiteit, Leiden.
6、Diana Y. Paul, Woman in Buddhism:Images of the Femine in Mahayana
Tradition, (California: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79)
7、Howard, Angela F. "Buddhist Sculpture of China."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 Edited by James Peck. New Haven: Yala University Press.
8、Mintum Leigh 1993. Sita''s Daughters: Coming out of Purdah. Oxford and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Pal, Pratapaditya. 1987. Icons of Piety, Images of Whimsy. Asian
Terra-cottasfromthe Walter-Grounds Collection.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10、Said,Edward W.1978.Orientali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1、Schopen,Gregory.1987.“The Inscription on the Kusan Image of Amitabha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Early Mahayana in India.”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2、Stein, Rolf A. 1986. "Avalokitesvara/Kouan-yin, un exemple de transformation d''un dieu en deese." Cahiers d''Extreme-Asie, 2:17-77.
13、Teiser, Stephen F. 1988. The Ghost Festival i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Tucci, Giuseppe 1958. Minor Buddhist Texts. Part II. Rome: Instituto Italiano per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5、Whitfield, Roderick and Anne Farrer. 1990.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Chinese Art from the Silk Route. London: British Museum.
16、Zucher, Eric. 1991.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In 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Honour of Prof. Jan Yunhua,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Oakville: Mosaic Press.
17、山本榮子 1989.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and Water Kuan-yin Image," Bijutsushi. 38, 1 (March).
二、日文
1、松本榮一 1926.〈水月觀音圖考〉,《國華》 36, 8.
2、松本榮一 1937.《敦煌畫の研究》二卷,東京。
3、的場慶雅,隋唐代における觀世音菩薩の信仰形態について,收入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2號 (1981)。
4、澤田瑞穗 1959.〈魚籃觀音〉,《天理大學學報》,30。


上一篇(彌陀淨土往生行因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中古時期的藥師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