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往生行因之研究: 以曇鸞.道綽.善導為主

日本法然將中國淨土宗分為:慧遠系、善導系、慈愍系。此三系之淨土思想在中國流行宏通不替。其中善導系之教義更因遠傳東瀛,對日本佛教產生巨大影響。由於此一流派之往生行因思想影響後世深遠,又因完成其重要理論之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皆有著書傳世,因此筆者希望站在思想史之角度,深究三位大師所倡往生行思想並進一步釐清此一流派之思想流變及其歷史意義。


本論文在論究大師所倡往生行因思想方面,大致依循下述議題作論述:(一)難易二道之解說,(二)他力自力之論述,(三)淨土之分類,(四)彌陀淨土之判屬,(五)凡夫能否入報土,(六)十念能否往生?(七)五逆謗法者能否往生?(八)淨土往生行因與實踐法之探討,(九)九品階位之分判等問題。


經由本研究成果得知,每一位大師所倡之淨土思想皆與時代思潮習習相關。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雖沒有直接之法脈傳承,但其思想是互相關聯的。曇鸞大師掘發自彌陀他力本願,標舉「凡夫眾生發菩提心,至心信樂,乘佛願力,十念往生」之淨土思想。道綽大師承其志倡導以稱名念佛為正學,主張「發菩提心,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皆能往生」之思想。善導大師更以稱名念佛為往生正業,立「安心、起行、作業」等往生行法,主張「淨土一法所攝之機為凡夫,持名念佛,乘佛願力,五乘齊入報土」。由於三位大師之著書闡揚與弘傳,使得彌陀願力獲得大力的開顯,凡夫眾生往生報土獲得大力的保證。這是三位大師對於後世之偉大貢獻,也是本論文所欲展現之研究成果。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班/93/碩士/研究生:廖英秀    指導教授:黃運喜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壹、中 文 參 考 書 目
一、佛 教 藏 經 典 籍 (依大藏經序號排列)
(一)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曼陀羅仙譯,《大正藏》第八冊,No.232。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不空譯,《大正藏》第八冊。No.246。.
《佛說無量壽經》康僧鎧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60。
《阿彌陀經》支謙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6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畺良耶舍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65。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曇無竭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1。
《大般涅槃經》曇無讖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4。
《大方等大集經》曇無讖譯,《大正藏》第十三冊,No.397。
《維摩詰所說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475。
《觀佛三昧海經》佛陀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五冊,No.643。
《佛說華手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57。
《大乘同性經》闍那耶舍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3。
《無字寶篋經》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七冊,N0.828。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世親造,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二十六冊,No.1524。
《攝大乘論》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2。
《攝大乘論釋》世親釋,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5。
《究竟一乘寶性論》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1。
《無量壽經義疏》慧遠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冊,No.1745。
《無量壽經疏》吉藏撰,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No.1746。
《觀無量壽經義疏》慧遠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冊,No.1749。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冊、No.1750。
《觀無量壽經義疏》善導撰,《大正藏》第三十七冊,No.1753。
《維摩經略疏》智顗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冊,No.1778。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曇鸞撰,《大正藏》第四十冊,No.1819。
《大乘義章》慧遠撰,《大正藏》第四十四冊。No.1851。
《大乘玄論》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1853。
《肇論》僧肇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1858。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智儼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1870。
《國清百錄》灌頂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No.1934。
《略論安樂淨土義》曇鸞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57。
《安樂集》道綽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58。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善導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59。
《釋淨土群疑論》懷感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60。
《淨土十疑論》智顗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61。
《五方便念佛門》智顗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62。
《淨土論》迦才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63。
《念佛鏡》道鏡、善道,《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66。
《樂邦文類》宗曉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69。
《讚彌陀佛偈》曇鸞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78。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善導撰,《大藏經》第四十七冊,No.1979。
《往生禮讚偈》善導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80。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善導撰,《大正藏》第四十七冊,No.1981。
《歷代三寶紀》費長房撰,《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4。
《佛祖統紀》志磐撰,《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5。
《釋氏稽古略》覺岸撰,《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7。
《高僧傳》慧皎撰,《大正藏》第五十冊,No.2059。
《續高僧傳》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冊,No.2060。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文諗、少康共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冊,No.2070。
《往生淨土傳》戒珠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冊,No.2071。
《集古今佛道論衡》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二冊,No.2104。
《辯正論》法琳撰,《大正藏》第五十二冊,No.2110。
《法苑珠林》道世撰,《大正藏》第五十三冊,No.2122。
(二) 卍 續 藏
《新修往生傳》王古撰,《卍續藏》第七十八卷,No.1546-1。
《淨土聖賢錄》彭際清撰,《卍續藏》第七十八卷,No.1549。
二、古 籍
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出版,民國76年版。
魏收,《魏書》第四冊<釋老志>,台北:鼎文書局出版,民國68年版。
魏徵壽,《隋書》卷三十四<經籍三>,台北:鼎文書局出版,民國76年版。
三、現 代 專 書(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太虛法師著,《太虛大師全書》,台北:海潮音社發行,42年1月出版。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天華出版社,1993,二版。
石田瑞麿撰,<中國的淨土思想>,《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發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85,初版。
平川彰著,釋顯如‧李鳳媚譯,《印度佛教史》,嘉義:新雨道場印行,2001年初版。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82年,五版。
印順法師著,《佛教史地考論》,台北:正聞出版社,81年,修正一版。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83年,七版。
印順法師著,《淨土與禪》,台北:正聞出版社,84年,修訂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8,一版。
安井廣度撰<龍樹之教義概要>,《易行品要義》,台中:本願山彌陀淨舍倡印,1998,初版。
佐藤泰舜著,釋印海譯,《中國佛教思想論》,加州:法印寺,85年11月出版。
修嚴法師撰,《中國淨土宗的祖師傳記之研究--關於曇鸞、道綽、善導之行歷》,
基隆:靈泉禪寺印行,1984,出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67年12月初版。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新竹:無量壽出版社,1987,初版。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三版。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二版
陳揚炯著,《道綽法師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一版。
陳揚炯著,《曇鸞法師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一版。
智諭法師撰,《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台北:西蓮淨苑出版社,1985,初版
新文豐編,《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66年出版。
區結成著,《慧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87,初版。
聖嚴法師著,《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初版。
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駱駝出版社,76年8月出版。
湯用彤著,《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出版。
郭彭著,《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年7月,初版。
慧嚴法師著,《淨土概論》,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8,初版。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編述,《善導大師全集》,台北: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印行,2004,三版。
慧淨法師編著,《往生論註要義》,台中:本願山彌陀淨舍印行, 1998出版。
慧淨法師編譯,《易行品要義》,台中:本願山彌陀淨舍印行,1998出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1995,一版。
藍吉富著,《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二版。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初版。
四、學 位 暨 期 刊 論 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公偉撰,《善導的淨土思想》,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中國佛
教學術論典》第23冊。
文洛鈞撰,《十念往生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年9月。
王美惠撰,《善導大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78年。
白欲曉所撰<論淨土信仰的中國化--從曇鸞淨土理論探討起>,《宗教哲學》第五卷第四期,88年12月出版。
安京植撰,《唐代淨土宗眾生教化之教育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81年6月。
林炯靈撰,《善導三心釋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91年6月。
施光明撰,<慧遠與曇鸞>,中國大陸:《文史知識》, 1991年6月出版。
張育英撰,<曇鸞與淨土>,《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黃永昌撰,<淨宗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中般若思想淵源之探討,《中國佛教》
第三十卷第八期,80年8月出版。
聖凱法師撰,《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及禮讚儀》,中國佛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收
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23冊。
溫宗坤撰,《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之比較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
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89年6月。
溫金玉撰,<曇鸞大師念佛法門研究>,《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
劉長東撰,《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四川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收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22冊。
賴賢宗撰,<淨土信仰論之研究: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999年第4期。
陳敏齡撰,<曇鸞的淨土思想--兼論北魏金石碑銘所見的淨土>,《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
蔡纓勳撰,<釋曇鸞思想之研究>,《弘光學報》第三十二期。
蔡纓勳撰,《善導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86年4月。
謝路軍撰,《善導淨土思想述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收錄於《中
國佛教學術論典》第9冊。
貳:外 文 參 考 書 目
一、日 文 現 代 專 書
藤原幸章著,《善導淨土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85年。
山本佛骨著,《道綽教學の研究》,水田文昌堂刊 [出版年不詳]。
佛教思想研究會編,佛教思想第11冊《信》,平樂寺書店發行,1992。
二、日 文 期 刊 論 文
橋本芳契撰,<安樂集の本質とその傳統に關する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十二卷二號,1963年出版。
神子上惠龍撰,<他力往生說の理論形成--淨土教に於ける論註の地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二卷一號,1953年出版。
藤堂恭俊撰,<「曇鸞淨土教における信」-龍樹の「信方便易行」說をふまえて>,佛教思想第11冊《信》,平樂寺書店發行,1992。


上一篇(奇蹟課程的罪與大乘起信論) 回目錄 下一篇(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對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