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懺法之研究 


懺法之修持是中國佛教中相當盛行的法門之一。早在東漢譯經初期,即有諸多相關懺悔思想之經典傳譯。此中懺罪思想,與中國儒、道文化中,自覺反省與贖罪、悔過等思想結合,形成藉著儀式進行,以達成懺罪為目的之懺悔儀軌。


根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已非常盛行懺儀的禮拜,但普遍以追求現世利益為目的。直至隋‧智者大師,將懺悔與三昧結合,制作以懺罪、復戒、得定、發慧、解脫為目的之三昧懺法。故禪定與懺悔並重、事修與理觀相融等特色,便成為智者大師所制懺法的基本特質。基於此特質,歷代天台學人亦普遍修持懺法,並依循智者大師制懺之原則,創制懺悔儀軌,尤以宋代最盛。因此亦促成中國佛教,自宋代以來,禮懺法會之流行。及至今日寺院中常行的《大悲》、《淨土》等懺,皆為天台宗祖師所制。但由於忽視懺法中,理觀之內涵,而喪失祖師制懺之精神。


本文對天台懺法之研究,除可掌握中國佛教,經懺佛事的發展脈絡外,更可回復天台懺法之教觀原貌,並為其價值重新定位。

參考文獻
一、略號:
《大》=《大正新修大藏經》高楠順次郎(1866-1945)等編。(東京:大藏經
刊行會,1924-35出版;台北:新文豐,1983影印)。
《中華》=《中華大藏經》(上海:中華書局,1993)。
《新卍續》=《大藏新纂卍續藏經》河村孝照等編。(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
出版;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影印)。
《印佛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52.7開始出版)。
二、佛教經論典籍:
(略號) (經論名稱、卷數、年代、著者、譯者) (大正藏冊數、經號)
《雜含》=《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大No.99 Vol.2
《央掘》=《央掘魔羅經》四卷(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大No.120 Vol.2
《增含》=《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東晉 僧伽提婆譯) 大No.125 Vol.2
《法華經》=《妙法蓮華經》七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No.262 Vol.9
《法華三昧經》=《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劉宋 智嚴譯) 大No.269 Vol.9
《無量義》=《無量義經》一卷(蕭齊 曇摩伽陀耶舍譯) 大No.276 Vol.9
《普賢觀》=《普賢觀經》一卷(劉宋 曇無蜜多譯) 大No.277 Vol.9
《文殊說》=《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梁 曼陀羅仙譯)
大No.232 Vol.8
《說夢經》=《菩薩說夢經》二卷(西晉 竺法護譯) 大No.310 Vol.11
(大寶積經卷15.16 淨居天子會)
《十法經》一卷(元魏 佛陀扇多譯) 大No.314 Vol.11
(大寶積經卷28大乘十法會)
《決毘尼》=《佛說決定毘尼經》一卷(西晉 敦煌三藏譯) 大No.325 Vol.12
《涅槃.北》=《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梁 曇無讖譯) 大No.374 Vol.12
《涅槃.南》=《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劉宋 慧嚴等) 大No.375 Vol.12
《方等大集》=《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隋 僧就合) 大No.397 Vol.13
《無盡意》=《不盡意菩薩經》六卷(劉宋 慧嚴共寶雲譯) 大No.397 Vol.13
《虛空藏》=《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劉宋 曇摩蜜多譯) 大No.407 Vol.13
《觀虛空藏》=《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劉宋 曇摩蜜多譯) 大No.409 Vol.13
《方廣十輪》=《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北涼 失譯) 大No.410 Vol.13
《般舟.1》=《佛說般舟三昧經》一卷(後漢 支婁迦讖譯) 大No.417 Vol.13
《般舟.3》=《般舟三昧經》三卷(後漢 支婁迦讖譯) 大No.418 Vol.13
《賢劫》=《賢劫經》八卷(西晉 竺法護譯) 大No.425 Vol.14
《千佛》=《千佛因緣經》一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No.426 Vol.14
《八吉祥》=《八吉祥神咒經》一卷(吳 支謙譯) 大No.427 Vol.24
《寶網》=《佛說寶網經》一卷(西晉 竺法護譯) 大No.433 Vol.14
《稱佛》=《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元魏 吉迦夜譯) 大No.434 Vol.14
《佛名.12》=《佛說佛名經》十二卷 (元魏 菩提流支譯) 大No.440 Vol.14
《佛名.30》=《佛說佛名經》三十卷(梁 失譯) 大No.441 Vol.14
《過去千佛》=《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梁 失譯) 大No.446 Vol.14
《現在千佛》=《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一卷(梁 失譯) 大No.447 Vol.14
《未來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梁 失譯) 大No.448 Vol.14
《觀彌勒》=《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劉宋 沮渠京聲譯)
大No.452Vol.14
《文殊悔過》=《佛說文殊悔過經》一卷(西晉 竺法護譯) 大No.459 Vol.14
《文殊師利問經》=《文殊問經》二卷(梁 僧伽婆羅譯) 大No.468 Vol.14
《跋陀羅》=《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一卷(西晉 聶道真譯) 大No.483 Vol.14
《海龍王》=《佛說海龍王經》四卷(西晉 竺法護譯) 大No.598 Vol.15
《禪祕》=《禪秘要法經》三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No.613 Vol.15
《坐禪》=《坐禪三昧經》二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No.614 Vol.15
《思惟》=《思惟略要法》一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No.617 Vol.15
《阿闍世》=《阿闍世王經》二卷(後漢 支婁迦讖譯) 大No.626 Vol.15
《觀佛》=《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大No.643 Vol.15
《寶雲》=《大乘寶雲經》七卷(梁 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大No.659 Vol.16
《金光明》=《金光明經》四卷(北涼 曇無讖譯) 大No.663 Vol.16
《合部金光明》=《合部金光明經》八卷(隋 寶貴等編) 大No.664 Vol.16
《最勝金光明》=《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唐 義淨譯) 大No.665 Vol.16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元魏 瞿曇般若流支譯) 大No.721 Vol.17
《占察》=《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隋 菩提燈譯) 大No.839 Vol.17
《首楞嚴》=《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卷(唐 般刺蜜帝譯) 大No.945 Vol.19
《熾盛光》=《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一卷(唐 不空譯)
大No.963 Vol.19
《牟梨》=《牟梨曼陀羅咒經》一卷(梁 失譯) 大No.1006 Vol.19
《出生》=《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大No.1012 Vol.19
《請觀音》=《請觀世音菩薩消除毒害陀羅尼咒經》一卷(東晉 難提譯)
大No.1043 Vol.20
《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十卷(唐 伽梵達摩譯) 大No.1060 Vol.20
《十一面觀音》=《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一卷(北周 耶舍崛多譯)
大No.1070 Vol.20
《灌頂》=《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卷(東晉 帛尸梨蜜多羅譯)
大No.1331Vol.21
《七佛八菩薩》=《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四卷(失譯)
大No.1332 Vol.21
《虛空陀羅尼》=《虛空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四卷(梁 失譯)大No.1333 Vol.21
《方等經》=《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北梁 法眾譯) 大No.1339 Vol.21
《十二佛名》=《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教量功德除障滅罪經》一卷(隋 闍那崛多譯)
大No.1348 Vol.21
《花聚》=《佛說花聚陀羅尼咒經》一卷(東晉 失譯) 大No.1358 Vol.21
《舍利弗》=《舍利弗悔過經》一卷(後漢 安世高譯) 大No.1492 Vol.24
《三聚》=《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隋 闍那崛多共笈多) 大No.1493 Vol.24
《淨業障》=《佛說淨業障經》一卷(前秦 失譯) 大No.1494 Vol.24
《優婆塞》=《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劉宋 求那跋摩譯) 大No.1503 Vol.24
《五法》=《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梁 失譯) 大No.1504 Vol.24
《度論》=《大智度論》百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No.1509 Vol.25
《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龍樹造.姚秦 鳩佛羅什譯)
大No.1521 Vol.26
《大毘婆沙》=《阿毘達摩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 玄奘譯)
大No.1545 Vol.27
《菩提》=《菩提資糧論》六卷(龍樹造.自在比丘釋.隋 達磨笈多譯)
大No.1660 Vol.32
《玄義》=《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隋 智顗說) 大No.1716 Vol.33
《釋籤》=《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唐 湛然述) 大No.1717 Vol.33
《文句》=《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隋 智顗說) 大No.1718 Vol.34
《文句記》=《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唐 湛然述) 大No.1719 Vol.34
《觀音玄義》=《觀音玄義》二卷(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No.1726 Vol.34
《觀音義疏》=《觀音義疏》四卷(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No.1729 Vol.34
《觀音義疏》=《觀音義疏》四卷(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No.1729 Vol.34
《華嚴疏鈔》=《大方廣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唐 澄觀述)
大No.1736 Vol.36
《光明玄義》=《金光明經玄義》一卷(隋 智顗說,灌頂記)大No.1783 Vol.39
《光明文句》=《金光明經文句》十二卷(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No.1786 Vol.39
《請觀音疏》=《請觀音經疏》一卷(隋 智顗說,灌頂記) 大No.1800 Vol.39
《闡義鈔》=《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四卷(宋 智圓述) 大No.1801 Vol.39
《歸敬儀》=《釋門歸敬儀》二卷(唐 道宣述) 大No.1896 Vol.45
《要行》=《說罪要行法》一卷(唐 義淨撰) 大No.1903 Vol.45
《六情懺悔》=《大乘六情懺悔》一卷(新羅 元曉撰) 大No.1908 Vol.45
《慈悲懺法》=《慈悲道場懺法》十卷(梁 諸法師集撰) 大No.1909 Vol.45
《水懺》=《慈悲水懺法》三卷 大No.1910 Vol.45
《摩訶止觀》=《摩訶止觀》二十卷(隋 智顗說) 大No.1911 Vol.46
《輔行》=《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唐 湛然述) 大No.1912 Vol.46
《義例》=《止觀義例》二卷(唐 湛然述) 大No.1913 Vol.46
《大意》=《止觀大意》一卷(唐 湛然述) 大No.1914 Vol.46
《釋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二十卷(隋 智顗說) 大No.1916 Vol.46
《小止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隋 智顗述) 大No.1915 Vol.46
《觀心論》=《觀心論》一卷(隋 智顗述) 大No.1920 Vol.46
《覺意三昧》=《釋摩訶般若波羅蜜覺意三昧》一卷(隋 智顗說)
大No.1922 Vol.46
《無諍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陳 慧思撰) 大No.1923 Vol.46
《安樂行義》=《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陳 慧思說) 大No.1926 Vol.46
《四教義》=《四教義》十二卷(隋 智顗撰) 大No.1929 Vol.46
《金剛錍》=《金剛錍》一卷(唐 湛然述) 大No.1932 Vol.46
《誓願文》=《南嶽大師立誓願文》一卷(陳 慧思撰) 大No.1933 Vol.46
《百錄》=《國清百錄》四卷(隋 灌頂纂) 大No.1934 Vol.46
《十義書》=《四明十義書》二卷(宋 知禮撰) 大No.1936 Vol.46
《教行錄》=《四明尊者教行錄》七卷(宋 宗曉編) 大No.1937 Vol.46
《方等行法》=《方等三昧行法》一卷(隋 智顗說) 大No.1940 Vol.46
《法華懺》=《法華三昧懺儀》一卷(隋 智顗撰) 大No.1941 Vol.46
《補助儀》=《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唐 湛然撰)
大No.1942 Vol.46
《光明補助儀》=《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宋 遵式集)
大No.1945 Vol.46
《最勝懺》=《金光明最勝懺儀》一卷(宋 知禮集) 大No.1946 Vol.46
《齋忌讚》=《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一卷(宋 知禮集)大No.1948 Vol.46
《請觀音三昧儀》=《請觀世音菩薩消除毒害陀羅尼三昧儀》一卷(宋 遵式集)
大No.1949 Vol.46
《大悲懺》=《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宋 知禮集) 大No.1950 Vol.46
《熾盛光念誦儀》=《熾盛光道場念誦儀》一卷(宋 遵式撰)大No.1951 Vol.46
《二門》=《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一卷(宋 遵式撰) 大No.1968 Vol.47
《集諸經懺》=《集諸經禮懺儀》二卷(唐 智昇撰) 大No.1982 Vol.47
《大淨土懺》=《往生淨土懺願儀》一卷(宋 遵式撰) 大No.1984 Vol.47
《房錄》=《歷代三寶紀》十五卷(隋 費長房撰) 大No.2034 Vol.49
《統紀》=《佛祖統紀》五十四卷(宋 志磐撰) 大No.2035 Vol.49
《通載》=《佛祖歷代三通載》二十二卷(元 念常集) 大No.2036 Vol.49
《別傳》=《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一卷(隋 灌頂撰) 大No.2050 Vol.50
《因緣傳》=《付法藏因緣傳》六卷(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大No.2058 Vol.50
《梁僧傳》=《高僧傳》十四卷(梁 慧皎撰) 大No.2059 Vol.50
《唐僧傳》=《續高僧傳》三十卷(唐 道宣撰) 大No.2060 Vol.50
《宋僧傳》=《宋高僧傳》三十卷(宋 贊寧等撰) 大No.2061 Vol.50
《九祖傳》=《天台九祖傳》一卷(宋 士衡編) 大No.2069 Vol.51
《感應要略》=《三寶感應要略錄》三卷(宋 非濁集) 大No.2085 Vol.51
《弘明集》=《弘明集》十四卷(梁 僧祐撰) 大No.2102 Vol.52
《廣弘明集》=《廣弘明集》三十卷(唐 道宣撰) 大No.2103 Vol.52
《珠林》=《法苑珠林》百卷(唐 道世撰) 大No.2122 Vol.53
《內法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唐 義淨撰) 大No.2125 Vol.54
《僧史略》=《大宋僧史略》三卷(宋 贊寧撰) 大No.2126 Vol.54
《祐錄》=《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 僧祐撰) 大No.2145 Vol.55
《法經錄》=《眾經目錄》七卷(隋 法經等撰) 大No.2146 Vol.55
《彥琮錄》=《眾經目錄》五卷(隋 彥琮撰) 大No.2147 Vol.55
《靜泰錄》=《眾經目錄》五卷(唐 靜泰撰) 大No.2148 Vol.55
《內典錄》=《大唐內典錄》十卷(唐 道宣撰) 大No.2149 Vol.55
《釋教錄》=《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唐 智昇撰) 大No.2154 Vol.55
《台州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一卷(日本 最澄撰) 大No.2159 Vol.55
《大疏鈔》=《圓覺經大疏鈔》三卷(唐 宗密述) 新卍續No.244 Vol.9
《法華疏》=《法華經疏》二卷(劉宋 竺道生述) 新卍續No.577 Vol.27
《毘尼事義》=《重治毘尼事義集要》十七卷(明 智旭彙釋)
新卍續No.719 Vol.40
《五百問》=《法華五百問論》三卷(唐 湛然述) 新卍續No.939 Vol.56
《天竺集》=《天竺別集》三卷(宋 遵式述) 新卍續No.951 Vol.57
《淨土十要》=《淨土十要》十卷(明 成時節要) 新卍續No.1164 Vol.61
《禮讚偈》=《往生禮讚偈》一卷(唐 善導集記) 新卍續No.1461 Vol.74
《華嚴懺》=《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四十二卷(唐 一行述)
新卍續No.1470 Vol.74
《圓覺懺》=《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唐 宗密述) 新卍續No.1475 Vol.74
《水陸》=《法界凡聖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宋 志槃撰) 新卍續No.1497 Vol.74
《準提懺》=《準提三昧行法》一卷(清 受登集) 新卍續No.1481 Vol.74
《藥師懺》=《藥師三昧行法》一卷(清 受登集) 新卍續No.1483 Vol.74
《占察懺》=《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明 智旭集) 新卍續No.1485 Vol.74
《地藏懺》=《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一卷(明 智旭述) 新卍續No.1486 Vol.74
《龍華懺》=《得遇龍修證華懺儀》四卷(明 如惺撰) 新卍續No.1488 Vol.74
《舍利懺》=《舍利懺法》一卷(清 繼僧述) 新卍續No.1490 Vol.74
《舍利塔儀》=《禮舍利塔儀式》一卷(清 弘贊編) 新卍續No.1491 Vol.74
《諸天科儀》=《供諸天科儀》一卷(清 弘贊集) 新卍續No.1493 Vol.74
《釋迦降生》=《釋迦如來降生禮讚文》一卷(宋 仁岳撰) 新卍續No.1500 Vol.74
《釋迦涅槃》=《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一卷(宋 仁岳撰) 新卍續No.1501 Vol.74
《祖師讚》=《南山祖師禮讚文》一卷(宋 仁岳述) 新卍續No.1505 Vol.74
《南山讚》=《南山祖師禮讚文》一卷(宋 允堪述) 新卍續No.1506 Vol.74
《正統》=《釋門正統》八卷(宋 宗鑑集) 新卍續No.1513 Vol.75
其他原典﹕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大明會典》,李東陽﹑申明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三、專書與論文
中文著述(按姓氏筆劃排列)
印順法師
1993. 〈中國佛教瑣談-經懺法事〉收於《法雨集》第四冊
(台北:正聞出版社)
王志遠
1992. 《宋初天台學窺豹》(高雄:佛光出版社)
王順民
1995. 〈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學報》第八期
冉雲華
1988. 《宗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
1987. 《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第二函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牟宗三
1989. 《心體與性體》一﹑二﹑三冊(台北﹕正中書局)
1997.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依‧凡‧亞布洛柯夫著,王孝雲﹑王學富譯
1992. 《宗教社會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任繼愈
1988. 《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中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朱元發
1990. 《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朱越利
1991. 《道經總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二版)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
1993. 《中國文明史》(台北:地球出版社)
江燦騰
1993. 《台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邢建泉
1981. 《台灣的佛教與佛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呂建福
1995. 《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志夫
1981. 《印度通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養正
1989. 《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0.二版)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
1982. 《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汪娟
1996. 《敦煌禮懺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徐復觀
1994. 《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
1965.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
時光﹑王嵐編寫
1997. 《宗教學引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韋伯著,劉援﹑王予文譯
1993. 《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卿希泰主編
1988. 《中國道教史》卷一(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陳國符
1963. 《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四版)
陳英善
1993.〈從觀心評天台山家山外之爭〉《諦觀》第七十四期
1993.〈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討〉《中華學報》第六期
1993.〈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十支戒-《圓光學報》創刊號
1994.〈天台智者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討〉《獅子吼》33卷11期
1995.《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5.〈天台智者思想形成之時代背景-南北朝佛學思潮對智者之激發〉
《諦觀》八十一期
1996.〈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質及其定位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
梁曉虹
1992. 《小慧叢稿》(香港:亞太教育書局)
清.紀昀
1980. 《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仁宇
1986. 《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三版)
黃敏枝
1989. 《宋代佛教經濟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國清
1995. 〈台灣地區多日型儀式性法會概況及其原因試探〉
(台北:第六屆佛學論文發表會)
梁湘潤、黃宏介合編
1993. 《台灣佛教史初稿》(台北:行卯出版社)
勞思光
1971. 《中國哲學史》(香港:崇基書局,1980.三版)
馮友蘭
1996. 《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祖漢
1998. 《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
楊紹南
1969. 《宗教哲學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曼濤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1977. 7冊 《中國佛教史論集(三)宋遼金元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7. 15冊《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同上)
1978. 86冊《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同上)
1979. 55冊《天台學概論》(同上)
1979. 56冊《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同上)
1979. 57冊《天台思想論集》(同上)
1979. 58冊《天台典籍研究》(同上)
1979. 87冊《中國佛教史論集(台灣佛教篇)》(同上)
張澤洪
1999. 《道教齋醮科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湯用彤
1938. 《漢魏兩晉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台二版)
1986.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板社)
曾昭南.石衍豐編著
1988. 《道教基礎知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傅偉勳主編
1990.《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書局)
詹海雲
1992. 《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蓮池大師
1973. 《蓮池大師全集》二、三、四冊(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
楊家駱主編
1974. 《中國佛教史及佛教史籍》(台北:鼎文書局)
1987. 《魏書》(同上)
1987. 《後漢書》(同上)
1987. 《元史》(同上)
楊惠南編著
1986. 《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東大書局,1990再版)
鄭志明
1986. 《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二刷)
慧廣法師
1993. 《懺悔的理論與方法》(高雄:解脫道出版社)
錢穆
1940. 《國史大綱》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十六版)
(法)謝和耐著,耿昇譯
1987. 《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甘肅:人民出版社)
賴永海
1993. 《湛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賴鵬舉
1994. 〈關河的三世學與河西的千佛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1985.牧田諦亮,45冊《五代佛教史年表‧中國佛教史(下)》
(台北:華宇出版社)
1987.高雄義堅等,47冊《宋代佛教史研究‧中國佛教史論集》(同上)
1988.牧田諦亮,48冊《中國佛教泛溣》(同上)
1988.吉岡義豐,50冊《中國民間宗教概說》(同上)
釋慧岳
1993. 《天台教學史》(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
1995. 《知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
1987. 《佛教制度與生活》(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8.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釋圓仁原著,小野勝年校註,白化文等修訂
1992.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
日文著述(按姓氏筆劃排列)
大野法道
1954.《大乘戒經の研究》(東京:理想社)
大谷光照
1937.〈唐代佛教の儀禮-特に法會に就いて〉《史學雜誌》46卷10號
大野榮人
1995. 《天台止觀成立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
小林正美
1992.〈天台智顗の懺法における「奉請三寶」について--道教の醮祭儀禮
との關連において--〉《印佛研》40卷1號
1993. 《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小林順彥
1994.〈趙宋天台における修懺の展開--特に遵式を中心として〉
《大正研究》18號
木村清孝
1979. 《中國佛教思想史》(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矢吹慶輝
1934.《鳴沙餘韻解說》(東京:岩波書店)
1973.《三階教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由木義文
1973.〈智顗における戒の問題〉《印佛研》22卷1號
池田魯參
1982. 《國清百錄の研究》(東京:大藏出版)
佐佐木憲德
1959.〈佛教の懺悔考〉《顯真學苑論集》49號
佐藤哲英
1961.《天台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
阪本幸男
1973.〈天台學の罪與懺悔觀〉《大崎》121號
牧田諦亮
1989.《中國佛教史研究》一、二、三(東京:大東出版社)
津田左右吉
1947.〈智顗の法華懺法について〉《東洋學報》31卷1號
新田雅章
1969.〈智顗における懺悔法の構想經緯について〉《印佛研》17卷2號
1981.《天台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福原隆善
1980.〈宋代における懺法 -- 五悔を中心に --〉 《天台學報》23號
橫超慧日
1958. 《中國佛教の研究》1981,三刷。(京都:法藏館)
1955.〈天台智顗の法華三昧〉《大谷學報》35卷3號
常盤大定
1973. 《後漢より宋齊に至る譯經總錄》(東京:國書刊行會)
關口真大
1954. 《天台小止觀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4七版)
釋舍幸紀
1973.〈懺悔儀軌について〉《西藏學會會報》19號
鐮田茂雄
1975. 《宗密教學の思想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鹽入良道
1959.〈懺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印佛研》7卷2號
1963.〈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印佛研》11卷2號
1985.〈天台智顗禪師における懺悔の展開〉《大正研究》9號
1992.〈金光明經典の漢譯と儀禮-天台宗での受容を中心として〉收於《鹽
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天台思想と東アジア文化の研究》(東京:山喜房)
英文著述
Neal Donner Sudden and Gradual Intimately Conjoined:Chih-i''s
T''ien-T''ai View, 1987﹐A Kuroda Institute Book﹐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Daniel Bruce Stevenson The T''ien-T''ai Four Forms of Samadhi and Late
North-South Dynasties, Sui, and Early T''ang Buddhism
Devotionalism﹐ 1987 Columbia University。
Neal Donner and Daniel B. Stevenson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1993 A Kuroda Institute Book﹐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88/碩士/  研究生:蕭麗芬    指導教授:陳英善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相關文章: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5102)

上一篇(攝論宗思想之研究──以心) 回目錄 下一篇(丁雲鵬佛畫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