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鬘疏》「總論發心」的主要內容有二部份。一、引
述、分析無著、世親、解脫軍、師子賢、無畏作護、法友、
覺吉祥智、寶作寂等唯識及般若學者的著作,並由此抉擇出
:第六意識心與〞為他利而欲求圓滿菩提〞的欲心所相應而
發起,就是發心的定義。二、由性質、產生方式、道位高低
和意願等四方面,說明發心的分類。 其中,1. 依性質分為
願心與行心二種. 2. 依產生的方式分為:名言所生的發心
和修力所生的發心二種。 3. 依道位分為:信解、清淨增上
意願、異熟和斷障四種發心;並主張佛地也有發心。 4. 依
個人的意願分為:牧喻、舟喻及王喻三種發心;並認為;菩
薩在意志的鍜鍊上,有些發心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因此,〞
後他人而成佛〞的牧喻發心和〞自他同時成佛〞的舟喻發心
,雖無必要,但仍有可能。

「續藏經」中有關發心的論著有四部,它們都是唐代的
作品。其中,《勸發菩提心集》純粹是印度經論的鈔集,不
能代表漢地的佛學;其餘三部皆依《大乘起信論》而說:發
心就是發直心、深心與大悲心。《菩提心義》更依此論將發
心分為:信成就、解行和證三種道位的發心。若與《大乘莊
嚴經論》相較,信成就與解行相當於信解發心,證發心則相
當於清淨增上意願與異熟發Z ,其中似乎不含佛的斷障發心
。清末,圓瑛解說實賢的「普勸僧俗發菩提心文」時,加入
華嚴宗和《楞嚴經》的思想,更顯出漢地佛學圓融而又含糊
混雜的特色。印、藏、漢佛學三者相形之下,根據《起信論
》發展出來的漢地的發心理論的確有點特立獨行的味道。

上一篇(發心在大乘實踐法門中的運) 回目錄 下一篇(佛的出家到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