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是淨土法門的修法之一。修此三昧的人﹐功德甚殊勝﹐在規定的修法期間﹐即可感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立于眼前。般舟﹐是梵語Pratyutpannd﹐意譯為佛立﹑常行﹐原義為現在﹑現前的意思﹐所以又稱佛現前三昧。修般舟三昧一般以7天至90天為一期﹐常行不坐不臥﹐不休息﹐所以又名常行三昧和佛立三昧﹐除吃飯上廁所外﹐都要經行﹐步步聲聲﹐念念不離南無阿彌陀佛。修此三昧定法﹐必須三業清淨﹐端正身業﹐口稱佛號﹐意觀佛像﹐綿密用功﹐三業無間﹐力求三業相應。此三昧源于《般舟三昧經》﹐是支婁迦讖于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譯出﹐全經三卷﹐共分十六品﹐內容是佛陀應賢護菩薩之請而所說法。此經是現存大乘經典中最早的經典﹐也是淨土經典的先驅﹐甚至古德認為此經是《佛說阿彌陀經》的最早文獻。我國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念佛社首倡此法﹐并定為常課。其後天臺宗智者大師亦常修此法﹐并對《般舟三昧經》加以注疏﹐編成《般舟三昧行法》﹐開演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行法﹐對般舟三昧予以發揚和光大。其後淨宗二祖善導大師依淨土經典作《般舟讚》﹐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方法。三祖承遠大師居衡山常行般舟三昧﹐後來唐代宗賜其居名“般舟道場”。師承三祖的四祖法照大師和以“慈愍派”著稱的慧日大師等相繼發揚這一修定行法。唐道宣律師居長安白泉寺時﹐常修般舟三味﹐時感天人送供﹐此定法遂普遍盛行于我國﹐并由我國東傳日本。
1997年第3期(總第151期)第21頁

上一篇(大乘佛教空論特色) 回目錄 下一篇(發心在宗教實踐上之心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