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西藏研究  康格桑益希
  

[內容摘要]文章對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的發展源流、種類形式、表現內容、風格特色、宗教象徵意義、審美內涵、藝術特色等作了較全面的探討和論述。
  [關鍵字]藏傳佛教;曼荼羅藝術;天人合一
  [中國圖書分類號]J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003(2004)-01-049-11
  “曼荼羅”是佛教中的密教藝術,在藏密中稱“金廓”、“曼紮”。“曼荼羅”是梵語Mandala的音譯,本意為“壇”、“壇場”或中圍,是指密乘本尊道場的圖畫和佛的宮殿。它的含義十分豐富,有“圓輪”、“發生”、“攬搖”、“精醇”、“聚集”等不同的釋義,並含有“圓輪眾德”、“圓輪具足”、“發生諸佛”,聚集十方三世諸聖於一處之義。圓輪者為其眾德發生者為發生諸佛。借喻大徹大悟的佛的境界,是將密宗佛、菩薩等尊像及其眷眾集于一方中共修法時供奉及觀想靜思、純潔意念的修行法器。
  藏傳佛教認為塑造神佛的形象,既是引向解脫的虔誠行為,又被視為對修禪和入教的支持。當佛教傳入西藏時,它是作為宗教信仰、佛教倫理和宗教哲學而傳入的,並伴隨著這一過程逐漸發展成為比較完備的藝術形式,其主旨在於以可視的形象方式幫助人們理解佛教哲學和宗教內涵的深奧信條。
  一、曼荼羅——藏族本土原始宗教、苯教和藏傳佛教宇宙觀的產物
  藏傳佛教密宗因其信奉者修習“三密”即“身密、口密、意密”而得名密宗,又稱“真言乘”、“金剛乘”。藏傳佛教密宗教理認為,對宇宙萬物本性的認識,是佛和菩薩以外凡人所不能感受到的,非依如來加持感應之力而不能識得,因此凡人務必修習“三密”,以求清靜,達到認識宇宙萬物的本性。
  修習密宗者認為,佛與眾生體性本來是相同的,所以眾生如果依法修習“密宗加持”之“三密”,也就是信徒自己的身要印於佛身,口要印於佛口,意要印於佛意,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三密相應”即可“愈益清淨”、“佛身圓滿”,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曼荼羅是本尊神秘密居住的模型和圖示。曼荼羅真正的含義是變化多樣的神界結構形式簡略地表現為本尊主神及眷屬神的聚合處,是一個幫助修習者在觀想本尊神界情景時的一個象徵性觀修物件。因此,在藏密藝術中,曼荼羅被視為是最為神聖、最奧秘、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宗教藝術。對於修行僧侶來說,它是“觀想”神靈的交通。由此可見,曼荼羅即是密宗修行者在其精神世界通往“神靈”的一種形式,實即修行之道也。而對於一般信徒,它是供奉禮拜偶意神佛的神聖物件,在宗教活動中,是藏密修行的重要法器,在藏傳佛教藝術中更是無處不見的象徵標誌。
  然而這種與神靈交通的方式,卻可以在藏族早期原始宗教巫術和苯教儀規中找到它的思想觀念的源頭。古老的藏族原始宗教和苯教的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觀念認為,神靈常聚集於某地某物之上,他們是人類的保護神,需要時祭祀供奉,於是就產生了原始的祭場、祭壇和祭祀儀軌。今天在藏區許多地方發現的遠古大石文化遺跡絕大多數為這類祭祀遺跡。在這些大石造型中大體可分為石圍、列石、祭壇和獨石四種造型形式,即用巨大的石柱或石塊在地面上構築而成的平面呈圓形或方形的石圈造型;成排的巨大立式列柱組合造型;方形高凸的祭台造型;獨立的石柱或由多個巨大石柱構成的獨石造型。其中的石圈造型是用大石的排列組合形成的以圓形、橢圓形、同心圓形、半圓形放射狀和不封閉的螺旋形或不甚規整的造型所形成的形式美為審美追求,並常以列石造型、祭壇造型和獨石造型組合成規模龐大的大石造型陣容佈局,且多相互並存,並相並聯,從而構成了奇特的大石造型的形式美,用以表現特定的宗教內涵和審美象徵意義。這種原始宗教的祭場和祭壇的形式應當是曼荼羅藝術最初的雛型和源頭。
  亦說曼荼羅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場地所築一圓形或方形法台。于此壇上以管宗教之神聖行事,尤其為阿闍黎授戒弟子或國王即位時,于此上行之。邀請來自東南、西南以及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十方三世諸位神佛親臨作證。後世人以形象的藝術手法表現法壇,在壇上繪出他們的形象,後來逐漸演變和發展成多種形式、類別和表現獨特的曼荼羅藝術形式。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後,作為宣示佛教教理的密宗曼荼羅藝術,首先被應用於由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主持修建的大昭寺建築的象徵性模式和繪製于大昭寺二樓“曲結祝波”殿的曼荼羅圖壁畫。8世紀時,印度密教大師蓮花生和班智達寂護尊者不僅把這種神秘奧妙的宗教儀理模式應用于藏地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桑耶寺的整體建築設計、佛塔的建造,同時蓮花生大師還著有《壇城釋義·金汁微珠》、《菩趣經律功業噶巴集聚壇城屬相長城義規》等論著,用以指導前弘期藏傳佛教藝術的發展。
  

10世紀,在經歷了吐蕃王朝的分裂和戰亂之後,藏傳佛教以星火燎原之勢經阿裏上路律傳和多康下路宏傳,掀起了後弘期高潮,藏傳佛教各教派及其所屬支派如雨後春筍般地萌生,佛教密宗開始興盛。作為宣示密教義理的密宗曼荼羅藝術在藏區以不同形式被普遍應用於佛教寺殿、佛塔建築、佛教雕塑、壁畫、唐卡、建築彩繪、天花裝飾等造型藝術中;應用於佛教法器、供器、禮器等工藝用品的製作和觀修、祭祀、供養等方面。這一時期,在阿裏古格王益希沃的傾心操持下,派高僧、大譯師仁欽桑波(958~1055年)赴喀什米爾、印度學法。依印度75位“班智達”苦修顯密教法,並學回勝天所著《三百四十曼荼羅天法》、《曼荼羅儀軌》、《密集修法》等曼荼羅製作顯密諸法並翻譯成書,對藏區各地密宗曼荼羅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3世紀時,薩迦教派的領袖人物薩迦·仁欽堅贊效仿來藏弘佛的印度超岩寺住持阿底峽大師,聘請尼泊爾畫師來到藏中地區,親自主持參與繪製了著名的132品曼荼羅圖。第一幅是《五方佛曼荼羅》,最後一幅是《長壽佛曼荼羅》,畫風極其精細。這一時期,密宗曼荼羅畫成為寺院殿堂、回廊、佛塔龕室壁畫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相對獨立的藝術形式,並以數量的規模化和密集型為特點,使藏傳佛教密宗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曼荼羅有著深奧的宗教哲學體系,就時輪金剛曼荼羅和六字真言曼荼羅而言,時輪金剛是藏密信奉的香巴拉世界的主佛,信眾認為誦念時輪金剛咒可以消除刀兵之交,去除一切邪惡。佛教傳說,時輪金剛在香巴拉創立了一套完善的學說,藏傳佛教所傳授的數學、天文、曆算就是時輪金剛的學說在寺廟中的運用。六字真言是觀世音為使眾生脫離六道輪回所發的心咒,它是密宗給人們指出的脫離苦海、解脫生死輪回最簡單易行的方法,這是六字真言在西藏最為盛行的原因。時輪、六字真言曼荼羅的哲學意義就在於佛教認為現實存在一個深奧的世界即自己的境界。這是一個普遍而絕對性的存在,這個存在的象徵性表現就是曼荼羅。
  

藏密認為,有志于學習密宗的信徒首先要學會彩繪曼荼羅、布繪曼荼羅或者禪思曼荼羅;學會曼荼羅前還必須學會灌頂。為了繪好曼荼羅就要對菩薩境地進行明瞭和深入的禪思,最後在這個基礎上嚴格修習才能獲取佛陀的功果。如在顯教中“轉識成智”這個道理,在密教中就用五方佛來表達,也即佛教密宗之“五佛五智”,認為只有接受大日如來白如雜那佛,也是釋迦的法身佛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這五種智慧密教就用五位人旨像來表示,或畫五尊佛,或鑄五佛團坐像,或用代表五佛的五件法器道具或五個梵文字母組成圖案,甚至造一座五塔都可稱為曼荼羅。當然這只是五佛五智曼荼羅,其他的還有藥師曼荼羅、觀音曼荼羅、時輪金剛曼荼羅等,代表其他佛理的曼荼羅還很多。
  曼荼羅這種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的獨特形式,它既有本土原始苯教祭祀中“壇”的粗獷造型、佈局、審美模式和世界物質形成觀念的宗教內涵,又是佛教宇宙觀、世界觀和佛家理想世界的具像模式。而集中體現在藏傳佛教美術上便是不同類別、形制的曼荼羅式造型。曼荼羅既是一種宇宙圖,同時也是一種心理的記錄,更是藏傳佛教密宗藝術中具有獨特表現形式、充滿神秘意境、審美意趣和表現宗教哲理的意識圖。藏傳佛教密宗修習的“三密為用”、“四曼為相”、“五佛五智”、“六大為體”、“因、根、究竟”等基本教理都能在曼荼羅中得到體現。曼荼羅這種融宗教哲理、文化審美內涵和獨特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藝術,不僅在藏區非常盛行,在東南亞諸國,南亞的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錫金,中亞的喀什米爾、阿富汗、伊朗、外蒙古,東亞的日本及中國內地也流傳極廣。
  二、曼荼羅藝術的種類
  曼荼羅是以深奧的密宗修練哲理為主旨的,它是密宗修習的道場,是大日如來加持三昧,對凡人眾生進行教化的場合和表相。修法者在“瑜伽(相應)妙行中禮贊曼荼羅,可接受如來的神力加持與神佛交通。借助神力拂去煩惱罪障之雲翳。這種交通神靈的思維活動表現形式很多,但按密宗教儀教理來區分,主要通過四種曼荼羅的形式和念誦真言、靜觀默想來進行。故稱“四曼為相”。具體形式是:
  1、大曼荼羅 亦稱繪畫曼荼羅,簡稱“大曼”,指描繪佛、菩薩、天神及十界凡聖等全體群相及諸尊象;用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表“地、水、火、風、空”世界形成之五大本原物質;分區域繪畫,以表示他們前來聚集之義,亦稱“尊者曼荼羅”,是表示宇宙的全體的形相,是指萬有的普遍相。把大曼解釋為“五大”的“大”時,是表示由五大色所顯示的曼荼羅的意思,所以大曼荼羅有周遍全體之義和五大色之義兩種,從宗教教理解釋,大曼荼羅是佛、菩薩的相好具足身,所以佛像是大曼。但從廣義解釋,一切像都是六大法身的本體。地、水、火、風、空、識所形成的現象諸法的全體,也是大曼。因為所畫的是總體宇宙圖式,故稱為摩訶曼荼羅,即佛像曼荼羅。
  2、三昧耶曼荼羅 不繪出神、佛、菩薩的尊像,僅描繪其佛、菩薩所持的寶珠、金剛杵、刀劍、法輪、蓮花、“器杖”、“印契”等道具和手印手式。用這些法器組成圖案來象徵佛、菩薩的尊像,使修行者見此物,即如見此佛,並做誠心觀想和膜拜。
  3、法曼荼羅 亦稱種子曼荼羅,即不繪出佛的形象,也不繪所持器杖,而是以種子表示諸尊,即將其諸尊梵文名稱的首字字母寫出以象徵佛、菩薩、護法。修行者見其字母即可觀想出佛的尊像,叫做種子。所以法曼荼羅是文字曼荼羅,是種子曼荼羅,例如以梵文“阿”表示大日如來,密宗最高尊神阿彌陀佛首字字母用梵文表示,就是此意,這種曼荼羅的圖解性更強。
  4、羯摩曼荼羅 亦稱立體曼荼羅。羯摩是“作業”的意思,指描繪佛、菩薩的威儀(動作)事業的以雕刻或塑鑄成的三維立體曼荼羅。給修行者以形象、直觀、立體的印象。羯摩曼荼羅一般用青銅、木頭或寶泥製作。根據修法者供奉修習不同的本尊而有不同的形式。
  總而言之,大曼是色相,是宇宙本身的全體;三昧耶曼是形象;法曼是名相;羯摩曼是作用相,是相對全體之部分,是如來身、語、意三密的象徵。從總體而言,可以視大曼荼羅為諸佛、菩薩的人體;三昧耶曼荼羅是諸佛、菩薩所持的器枚;法曼荼羅是諸佛、菩薩所說的法門;羯摩曼荼羅是諸佛、菩薩的作為,都是大日如來的圓滿相好之種種相。此即四曼之究竟意義和教理內容。以上四種曼荼羅合稱之為“四曼為相”,它們又有以下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
  (1)都會曼荼羅 也稱之為部門、普門曼荼羅,即將諸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羅。如以大日如來為師心的兩界曼荼羅,即金剛界曼荼羅和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項經》的圖釋;胎藏界曼荼羅是《大日經》的圖解。
  (2)部繪曼荼羅 是以部分的諸尊,即按佛教各部的本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羅。如佛部的佛頂曼荼羅,蓮花部的十一面觀音曼荼羅。
  (3)別尊曼荼羅 又稱一門曼荼羅,是以一尊佛像為中心的曼荼羅。即以釋迦、藥師、彌勒、觀世音、如意輪等一尊主佛像為中心的曼荼羅。
  三、曼荼羅表現的內容
  密宗信徒在修習佛教密宗經典過程中,把曼荼羅作為觀想(修習方式)的模型。因為曼荼羅是大日如來向世界宣揚佛教的一種表相,故對曼荼羅的讚頌就能受到如來佛法的教誨。從直觀看曼荼羅的基本結構似乎是一樣的,其實內涵並不相同。據佛教畫師講,藏族密宗的曼荼羅從內容上分大約有四百多個,從形式上說可以歸納為前述之“四曼為相”。
  

密宗本尊像形形色色,種類繁多,陣容龐大,但從物理上分只有兩種形象,即佛的真實身和忿怒身。真實身指佛的靜善相、慈悲相;忿怒身是佛在降魔時表現出的十分兇猛暴厲、威嚴強悍、猙獰恐怖、具有威懾力之“法身”相。而在曼荼羅中出現的多為密宗法身佛像。也可將本尊像粗分為三大類,即:善相本尊,亦稱自性輪身,是諸佛住於自性之法身,即諸佛之真實身,較著名的有無量壽佛、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度母等;怒相本尊,亦稱教令輪身,即菩薩受佛之教令而化現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剛眾生之邪魔,此類尊像主要有大威德金剛、金剛橛、馬頭金剛(或稱馬頭明王)、金剛手(亦稱恰那多吉);善惡相兼具本尊,亦稱正法輪身,即諸佛為教化眾生而顯化為菩薩、金剛,以正法度人之相,此類尊像主要有密集金剛、上樂金剛、時輪金剛和喜金剛等。
  

在藏密曼荼羅中最常見的密宗佛像有“五本尊”:即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時輪金剛、密聚金剛和喜金剛。
  大威德金剛 又稱怖威金剛。有六足尊、六面尊、威怒六足金剛、牛頭明王。此本尊是無量壽佛以可怖可畏的相貌去教令法界,降伏妖魔的忿怒身。其造型為九頭,正面為牛頭,三十四臂,十六足,全身藍色,擁抱明妃羅浪雜娃,頭頂無量壽佛,足踏臥鹿,手執法器,背有火焰紋作裝飾。大威德金剛為格魯派所奉本尊。
  勝樂金剛 亦稱上樂金剛。有白、黃、紅、藍四色面孔。造型為每面三目,有十二臂,主臂擁抱明妃“金剛亥母”。
  

時輪金剛 此金剛密宗修法源于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國”極樂世界。修習時輪金剛密法教理認為宇宙為三時迷界,眾生都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迷界中,故此時輪表“三時”。
  密集金剛 又稱密集金剛桑堆。造型為三面,每面三目、六臂,所擁抱明妃亦為六臂。
  喜金剛 又稱歡喜金剛、欽血金剛。造型為八面十六臂,主臂擁抱“金剛無我佛母”,餘皆手托頭器,頭器內盛神物。右邊手托法物為:白象、青鹿、青驢、紅牛、灰駝、紅人、青獅、赤貓,面皆內向;左邊手托法物為:黃天地、白水神、紅火神、青風神、白日天、青獄帝、黃施財,亦面皆內向;胯下掛骷髏,足踏二仰臥外道,面目猙獰恐怖,神態威嚴。明妃一面二臂,右手執曲刀,左手托頭器,頭戴五骷髏冠,項桂五骷髏鏈圈象徵梵文的五十個字母。
  

此外常見的密宗佛像還有:
  大黑天 又稱六臂護法尊,是大日如來降魔而顯現之法身。身青色六臂,兩手撐一張象皮於背後,掛頭骨纓絡串。古代視此法尊為戰神,祭祀可增戰威,民間則又視其為施福種。
  馬頭金剛 亦稱馬頭明王、馬首觀音,藏語稱丹真。馬頭觀音自在為六觀音之一,畜生道之教主,以馬頭為頭飾,表示馬馳騁四方,涉生死海,降伏一切邪魔,敢食一切無明重障。馬頭明王身赤肉色,六面,雙牙外露,背後有威猛火焰,擁抱明妃“多羅菩薩”。馬頭金剛是無量壽佛的忿怒身,為格魯派上下院護法神之一。
  不動忿怒明王 亦稱不動金剛,為四門忿怒神之一,無明妃相伴。
  壽六依怙尊 亦稱閻羅王,主命、護法,具有兇惡、善良兩副面孔,主持世間的善極與惡極。
  殊勝黑如迦 亦稱善逝八法行尊、忿怒明王,亦為出世三部和世間三部的八大法行護法神。全身青色,背有火焰光圈和馬翼,具有多副面孔,面色不同,十八臂,八足,擁抱明妃瑪摩,此神原為苯教的一等凶神,後為佛教密宗所利用。
  能怖金剛 亦稱降閻魔尊、閻羅敵,亦是密宗本尊之一,有六面、六臂、六足,水牛為座。
  戰神依怙尊 為密宗護法神之一。
  金剛手 亦稱秘密主、金剛持、持金剛。造型表像近似釋迦牟尼佛,頭戴五佛冠,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金剛鈴,擁抱明妃“孫那得利菩薩”。金剛手另有一種恐怖像是釋迦牟尼講解密法時所顯現的法像,手執獨股、三股或五股金剛杵,表示有不同的智慧和力量。
  大輪金剛 手持三股金剛杵和金剛索。
  橛金剛 手持金剛橛,即密宗修法、修習儀式中的一種降魔杵而得名。
  四、曼荼羅的表現形式
  曼荼羅藝術以其深奧的哲理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在藏傳佛教繪畫、寺院建築、修塔建築、宗教法器、佛事祭祀活動中被廣泛採用,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種類,從整體上有二維、三維之分,但按其造型形式、表現內容和使用材料可分為平面繪畫曼荼羅、立體建築曼荼羅、彩砂彩紛浮雕曼荼羅、法壇曼荼羅塑和“讓炯”曼荼羅等多種。
  (一)繪畫曼荼羅 繪畫曼荼羅主要有壁畫曼荼羅、唐嘎畫曼荼羅、木板畫法器曼荼羅、天花曼荼羅、木刻板印曼荼羅等種類。
  

1、璧畫曼荼羅
  是指用彩色顏料繪于寺院殿堂內外牆壁上的曼荼羅圖。在藏區寺廟較為普遍,最著名的壁畫曼荼羅有:
  薩迦南寺曼荼羅壁畫 繪于薩迦王朝時期所建之薩迦南寺二樓回廊的“曼荼羅”圖。以一幅幅巨大的圓形畫面,有的狀描佛界天國,華麗輝煌,異想天開;或對宇宙結構作奇特的圖解,構成了氣勢恢宏磅礴,方方圓圓相互生髮,渾然一體的形式美,那些以密宗“恒特羅”為中心,層層放射羅織千佛的畫面,又把生命活力的爆發同佛教的靜思冥想,統一在尖銳的矛盾之中,成為藏族美術中別開生面的具有多種表現功能的新形式。曼荼羅繪畫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藏傳佛教繪畫的內容和形式。其中薩迦寺的曼荼羅壁畫成就最高。
  據《薩迦世系史》所載,薩迦本欽夏巴迦揚·仁欽堅贊主持薩迦寺時(1287年~1302年)曾在薩迦南寺大殿二樓的拉康切莫主持畫了密宗四部、密集部曼荼羅圖,大小曼荼羅圖639座,大幅瑜迦部曼荼羅圖148個,總計787座曼荼羅。薩迦南寺二樓回廊還有十幾組曼荼羅圖,是後來八思巴法王根據印度的七幅綠唐卡所繪。這些曼荼羅圖場面宏大,構圖別致,內容豐富,是薩迦南寺最早、最完整、最具特色的曼荼羅壁畫作品。現存薩迦南寺大經殿二樓回廊
  長65米的西壁上繪有整壁的曼荼羅圖,共繪曼荼羅圖63個,其中大型圖20個,直徑2.55~2.7米,上排繪小型曼荼羅圖“怙魯查市”忿怒作明佛母曼荼羅等22個,下排繪小型曼荼羅圖卓瑪拉姆(救度佛母)等21個,直徑0.6米。小曼荼羅分佈於大曼荼羅四周,其外間以山水、祥雲、佛陀、菩薩、侍女等生動圖像。
  薩迦寺曼荼羅圖構成形式豐富,繪製技法精妙,是曼荼羅題材中難見的傑作。尤其是巨大宏偉的氣魄,反映出當時藝術創作繁榮的局面。薩迦寺曼荼羅壁畫“圖像古昔,以當箴規”。其圖像之巨、造型種類之繁、色彩之豔、形式之美在藏族古代寺院建築壁畫中獨具一格。
  俄爾艾旺卻丹寺是薩迦派晚期在後藏傳播薩迦密法的重要場所,曼荼羅藝術成為其重要的觀修法器,得到發展。寺內繪製有不少精美的曼荼羅繪畫,主要包括事部、行部、瑜迦部和無上瑜迦部等薩迦派修習的主要曼荼羅,亦是薩迦派晚期曼荼羅繪畫的代表作。
  昂仁日吾其金塔曼荼羅壁畫 完成於14世紀的日喀則昂仁日吾其金塔,其塔身平面佈局呈曼荼羅式的亞字形,立面自下而上逐層向上內收呈一立體法壇狀。第五、七兩層則呈圓形,恰好構成了一座立體曼荼羅結構形制,塔內各層的小佛殿及通道內均繪製了數以百計的各類曼荼羅圖,與建築物外觀所體現的宗教儀理內涵互為表裏,規模龐大、豐厚的曼荼羅壁畫聚集於一座塔體內,堪稱奇觀。
  日吾其金塔曼荼羅壁畫構成的特點為:在佛龕壁畫上採用三尊一鋪的構圖形式,中心為主尊,兩側為協侍,色彩用紅、藍、綠三色作為基調,造型不刻意追求細節表現,構圖較為靈活自由,線條自然流暢,富有清新的活力和想像的餘韻,尤其是樹木和雲彩等裝飾紋樣,造型奇特,採用圓形構圖,輪廓與墨線的勾勒濃重,畫面中的人物造型,尤其是高僧喇嘛的塑造具有明顯的薩迦時期寫實風格特徵。日吾其金塔曼荼羅壁畫風格質樸自然,一揮而就,粗樸流暢的線條和色塊的大膽運用及富有抽象意味的幾何形裝飾紋樣,構成了這一時期拉堆藝術風格的主要旋律。
  日喀則夏魯寺曼荼羅壁畫 由夏魯派創始人布頓大師在住持夏魯寺期間繪製的夏魯寺曼荼羅壁畫,以色彩華麗典雅,繪製精美,寫實性強,風格殊異稱著於世。夏魯寺壁畫尤以《經部》曼荼羅繪畫,占了很大比重,主要分佈在二樓幾座殿內,其中,“夏迦拉康”四壁繪有25座;“夏迦拉康索”四壁滿繪大型“經部”曼荼羅7座,中型5座,小型24座;在“布頓拉康”、“覺康”、“甘珠爾康”等殿內亦有部分曼荼羅壁畫。其風格與薩迦寺“經部”曼荼羅接近。
  夏魯寺“經部”曼荼羅的特點一是畫得多;二是畫得大,“夏迦拉康”殿內的曼荼羅直徑高達4.2米,其氣勢神韻堪稱寺院同類壁畫中之最;三是繪畫風格古拙、舒放豁達、精美絕倫;四是夏魯寺曼荼羅圖的細部描繪風格獨特,與薩迦寺不同之處是曼荼羅圖外都繪有幾何紋“莎迦多樂”紋樣為裝飾,圖中部空地上全部繪滿小佛像,整整齊齊排列有序,十分精緻華美。代表作《五佛五智》大曼荼羅,高寬各2米,畫面正中繪藍身金剛部主不動佛,代表空大;正下方繪東方白色佛部主白如雜那佛,下左繪佛眼母,兩像身色白,代表地大;正左方繪南方黃色寶部主寶生佛,左上繪忙忙機佛母,兩像身色黃,代表水大;正上方繪西方紅色蓮花部主無量光佛,上右繪白衣舞母,兩像身色紅,代表火大;正右方繪綠色羯磨部部主不空成就佛,右下繪綠度母,兩像身色為綠,代表風大;五方佛外四方白、黃、紅、綠色呈三角,表東南西北四方,加中央藍色,亦代表地、水、火、風空之五大。方城外的紅道中繪十六尊供養天女或伎樂天。方城外的上下左右伸出四個極,代表四洲城,分住四大天王及妃子、眷屬、神將。外面的大圓圈代表鐵圍山,鐵圍山和方城之間表示威海,內有水族活動其間,在鐵圍山圓圈外,四角繪寶瓶蓮花、吉祥圖案為飾。大曼荼羅刻劃精細,色彩典雅,氣勢宏大,代表了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發展的水準。
  這些曼荼羅壁畫,均按布敦大師所譯《十萬曼荼羅尊像儀軌》繪製,也都是在他親自指導下創作完成的,其中東無量宮殿中的文殊曼荼羅系列壁畫為布敦大師親筆繪製,是此時期曼荼羅繪畫的經典之作。
  江孜白居寺殿曼荼羅壁畫始建於1390年的江孜白居寺三層殿堂的夏耶拉康佛殿四壁繪有55座曼荼羅壁畫圖。其中大型曼荼羅圖14幅、中型曼荼羅圖1幅和小型曼荼羅圖40幅。白居寺的曼荼羅圖亦具有囊括天地宇宙的大氣量,其風格和藝術手法同薩迦南寺協揚拉康佛殿的曼荼羅圖相似,色彩豔麗,設色典雅,線條道勁,繪畫風格極為工細,藝術水準更顯成熟。
  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曼荼羅壁畫 始建於1414年的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不僅塔的平面呈曼荼羅圖形,塔身的立體構建是立體曼荼羅形狀,在塔的最上兩層的佛堂壁上也全部繪滿密宗佛像和曼荼羅圖,共有金廊圖100多個,十萬吉祥多門佛塔更注重于密宗題材及其師徒教法傳承內容的表現。除一層西大殿淨土殿和東大殿兜率宮殿,分別表現的是西方淨土變和彌勒本生及傳記畫外,其餘各殿主要為密宗四部內容及其相關教法傳承的曼荼羅壁畫。從底層至塔幢各殿分別按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第次等繪有諸佛菩薩畫像曼荼羅27529身,其中一層繪有2423身,二層繪有1542身,三層繪有3400身,四層繪有1278身,五層繪有18886身,橫鬥繪有321身,十三法輪繪677身,塔幢繪有127身。壁畫題記載是根據布頓大師所著《十萬尊像曼荼羅儀軌》繪製而成。
  阿裏古格百窟曼荼羅壁畫 東嘎石窟1號窟四壁的中心部位繪有不同內容的曼荼羅圖,根據圖中主佛及其侍從的配置造像和佈局方式,以金剛界曼茶羅居多;東嘎2號窟窟頂建築形制則作成巨大的曼荼羅形狀,在邊框中繪以各種造型生動、奇特的護法神祗。陀林寺內殿南壁繪有“理趣曼荼羅圖”。
  2、曼荼羅唐嘎
  曼荼羅唐卡是指用彩色顏料繪於布、絹、絲絹之上,用彩色錦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多用作寺院殿堂、私宅經堂懸掛供奉。畫幅形制和尺度與一般唐卡類似;表現題材多為時輪金剛曼荼羅,無量壽佛曼荼羅等。唐卡曼荼羅中也有部分為刺繡曼荼羅,如布達拉宮藏薩迦時期《靜息觀音》曼荼羅,構圖簡潔,主體突出。
  曼荼羅藝術從薩迦時代開始由於元世祖忽必烈崇信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也由藏地東傳輻射至內外蒙古、新疆和內地,並留下了豐富的實物遺存。在日本等國家也非常盛行。
  9世紀初,日僧空海大師來唐求法。將中國密教及其曼荼羅藝術帶回日本,其作品計有:《胎藏大曼茶羅》一組七幅,《胎藏三昧耶曼茶羅》一組三幅,《金剛界九繪曼茶羅》一組三幅,《金剛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羅》一組三幅,《胎藏曼荼羅幀》(幢幡絹畫)一組五幅,《九頂輪王曼荼羅幀》一組六幅,《金輪佛頂母幀》一鋪二幅。日本密教和密教美術很快發展起來,並成立真言宗,形成“東密”,尤其是曼荼羅藝術最能體現密教精神而尤為突出。例如京教高雄神護士收藏的兩界曼荼羅,畫於9世紀(據傳為空海親手所作),又稱“高雄曼荼羅”,有兩大幅,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二界合為一對,都是在紫色絹地上用金線描出,看上去莊嚴神秘,線條流暢、優美而又勁健有力。是線描藝術的傑作,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曼荼羅唐卡藝術作品之一。
  類似兩界曼荼羅,還有《子島寺曼荼羅》(奈良)和《真言院曼荼羅》(收藏于京都教王護國寺),子島寺曼荼羅唐卡也是紫地描金,真言院的是工筆重彩。這三對曼荼羅唐卡是日本畫史上最早的曼荼羅作品。時至今日,曼荼羅藝術仍是日本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紀初,俄國人柯茲塔夫和英國人斯坦因先後在黑水城劫走大量唐卡、木板書和絹畫,僅現藏於俄羅斯列寧格勒愛爾米塔什博物館曼荼羅藝術的數量就有300百件以上,其中又以密宗曼荼羅唐卡畫為主。其中《十一面觀音圖》曼荼羅唐卡,畫面以紅、藍二色為基調,以曼荼羅圖結構,中部畫趺座蓮台的十一面六臂觀音,上為五佛如來,左右及下部均為護法神像及八大靈塔圖。繪於木板上的《十一面觀音像》曼荼羅圖,中央繪主尊十一面觀音,左右立身色為白綠的兩位脅侍,構成全圖中心造像,其外繪三道圓圈圖案,最外為紅色火焰,中為綠色帶,內層為紅、黃、綠相間的彩色圓圈,內為四方形城,並以白、青、紅三色寬條構成。其內又由一紅、黃、青三色相間的光環圍繞,中間即為藍色背景相襯的十一面觀音像。除中心造像外,內外圈繪有佛像八尊,外圈為白度母像,內圓方形邊框處各繪有一尊密宗金剛類畫像。
  3、木板法器曼荼羅畫
  是用於宗教祭祀活動的供奉法器。常繪製在木板或布上,其形制為方形,約50公分見方,繪製的用色用線與壁畫、唐卡相同,繪好後無須裝裱,只在四方邊框繪以象徵彩虹的紅、黃、藍三道邊飾。為了方便供奉,有的在外還鑲以木刻邊框。一些密宗寺院和大寺院都繪有這類成套的數十或數百幅法器曼荼羅畫供祭祀修法使用。
  4、天花曼荼羅
  此類曼荼羅畫常繪于寺院殿堂前廳頂部天花或其他重要殿堂天花板方格內。此類曼荼羅作為建築外觀美化裝飾組合的視角效果外,也具有嚴肅的供奉意義,如紮布讓古格王城佛殿天花的中央都繪有佛、菩薩、金剛小像的蓮花式曼荼羅圖。
  5、木刻板印曼荼羅
  是指將曼荼羅圖像用線描的手段繪於木板上,經雕刻藝人雕刻後,再印製在紙或布上的單色線描曼荼羅。它具有木刻版畫黑白分明,線條流暢,疏密巧布,單純概括的特點。木刻板印曼荼羅的用途:一是可以直接印在各色紙上、布上作供奉使用;二是可以印在色布上,作為風馬旗經幡;三是可以印在布上作為繪製彩色曼荼羅的粉本。如藏傳木刻版印《觀世音菩薩》三昧耶曼荼羅圖,全畫均用圖案、道具繪出,金剛也只用藏文符號象徵,黑白映襯,相得益彰。
  1985年在洛陽東部史家灣磚場曾出土了一張五代(後天成二年,927年)曼荼羅版畫,是雕版印刷梵文的經卷的扉畫,中心是密教入臂佛像,坐於蓮花上,週邊圓圈和方框由梵文經文組成,四角有四大天王,四邊是梵文(種子)和法器(金剛杵)。這可能是目前國內最早的曼荼羅版畫。
  敦煌藏經洞中也有一幅類似的曼荼羅版畫,即《大隨求荼羅尼曼荼羅》,雕印于宋初(乾亨二年,980年),這幅曼荼羅構圖嚴謹,雕刻細緻,整體莊嚴肅穆。
  1978年在蘇洲瑞先寺塔發現兩幅宋初曼荼羅版畫,一為漢文,一為梵文。漢文也是《大隨求荼羅尼輪經咒》;梵文的上部有星宮圖,這是密教曼荼羅與天文星宿相組合的曼荼羅圖。
  (二)立體建築曼荼羅 建築曼荼羅可分為寺院建築曼荼羅和佛塔建築曼荼羅兩類。在佛教儀理中,寺院、佛塔建築和塑造佛像被視為佛教“身、語、意”之首。藏傳佛教認為,寺院和佛塔建築是根據恒恃羅經典中有關天堂的描繪而修建的,故此,遍佈全藏區的寺院和佛塔建築無論是平面或立面構成,都是按照曼荼羅的儀理規則建造的。
  1、寺院建築曼荼羅 寺院建築曼荼羅在藏區各地星羅棋佈,舉目可見,但最典型的當首推修建於8世紀的桑耶寺。它的形制完全是按照佛經中的世界形成圖說設計的,即按照印度密教曼荼羅的佈局而建。建築群的總平面為圓形,呈伽蘭配置,位於全寺中心的“烏孜”大殿呈“十字析角形”,既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又表曼荼羅圖之“中院”,太陽、月亮殿,象徵日月輪;紅、白、綠、、黑白塔代表四大天王,象徵攝服邪魔外道。大殿周圍20座佛殿表示須彌山四方威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部瀛洲;圓形的圍牆象徵世界的鐵圍山。整個寺院建築佈局完全再現了曼荼羅的造型特徵,是藏族乃至在東南亞地區佛教建築藝術中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曼荼羅遺存樣式。
  建于11世紀的阿裏古格紮達托林寺亦是按曼荼羅佈局建造的。據史籍載,該寺建築系古格王益西沃訪桑耶寺佈局而建。有迦薩殿、彌勒殿、十八羅漢殿、白殿、集會殿、護法神殿等23座殿堂建築和講經台、瑪尼牆等附屬建築設施。迦薩殿是托林寺的主要建築物,寺殿東向,分內外二圈,內圈整體成亞字形,正中心為方殿,象徵須彌山;四面的四組殿堂代表四大洲;四角的小塔象徵四天王。將無限的佛教宇宙世界濃縮於有限的象徵性建築中,迦薩殿的建築造型在西藏千姿百態的佛殿之中可謂獨樹異幟,風彩別具。此外,北京承德普樂寺的諸城建築也都屬於這類曼荼羅建築樣式。
  2、佛塔建築曼荼羅 佛塔本身就是濃縮的密宗立體曼荼羅建築。建于1427年的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門路,藏語稱“白闊曲登”。因塔中有77間佛殿、佛龕,素有塔中寺之稱。佛殿內的雕塑,繪畫中的神像超過十萬餘尊,故被譽為“十萬佛塔”。金塔高九層,約40米。整個建築的平面、立面構成均呈曼荼羅造型,構圖十分嚴謹。該塔的設計者融佛教八種佛塔之特點于一身,成為藏族佛塔建築中難得的珍品。
  始建於1390年的昂仁縣日吾其金塔與江孜白居寺塔可謂孿生兄弟,金塔建築平面呈多角邊的“亞”字曼荼羅樣式,塔高6層,逐層收分,頂部為塔利“十三天”及傘蓋、日月火珠等,通高35米。塔體用土坯磚砌築,外牆抹泥,再刷一層白色,塔身各層的簷下用紅、黑兩色塗以寬條色帶環繞。風格為塔寺合一的曼荼羅形制。類似的曼荼羅式佛塔建築還有北京的妙應寺白塔,以及五臺山白塔。北京香山五塔寺、北京黃寺金剛寶座塔等。
  (三)立體法器曼荼羅模型 是指用金、銀、銅、鐵等金屬材化木質材料、香泥、沙石、粉等材料,採用雕、塑、鑄、刻、削、敲制等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三維立體空間,類似小宮殿一樣的立體曼荼羅模型圖,這類立體曼荼羅是作為密宗觀想法器供陳列膜拜用的。一般以青銅鑄較多。小者玲瓏別致,大者雄偉壯觀,珍貴者在其上鎏金並鑲嵌名貴珠玉寶石為飾,更顯神聖富麗。
  1、銅鑄曼荼羅模型 布達拉宮列拉康,即曼荼羅殿,內有三座銅質大型羯摩曼荼羅,用以供奉七世達賴喇嘛塑造密宗密集金剛、勝樂和大威德三尊信誓神像。此殿中心為密集金剛曼荼羅,東面是勝樂金剛曼荼羅,西面為大威德金剛曼荼羅。乾隆皇帝曾親賜金質牌坊12座,分別安裝在三座曼荼羅的四道門上,氣派極其華貴;紅宮時輪殿中供奉有長寬約4米的大型銅鑄鎏金時輪曼荼羅,曼荼羅中央是一組樓閣建築,四周繞一圈佛像,氣勢莊嚴;堆柯拉康殿、門拉康殿均有立體曼荼羅一座。這種曼荼羅形制對內地藏傳佛教建築也有影響。河北承德外八廟中的普樂寺內的曼荼羅殿,就是以鋼曼荼羅為藍本修建的木質刻雕曼荼羅,用37塊方木頭組成,上供
  銅鑄的勝樂金剛像,形制巨大,鑄像精美。
  此外,在江孜白居寺二樓佛殿也有一座用鋼澆鑄的直徑3米的大型立體曼荼羅。內蒙古五當召內有兩座造型為歇山式建築的銅鑄曼荼羅,高1米,直徑約1.5米,俗稱為銅城,下有城牆環繞,城牆四面有金剛杵、宮殿欄杆、臺階、瓦脊、獸頭、花飾等,以玲瓏別致顯其風格。
  甘肅拉蔔楞寺還有用黃銅和檀香木製成的集密、大自在、怖畏九首金剛的曼荼羅12座,均系滿間房屋大、製作工藝精巧、造型優美。
  紮什倫布寺東宮立體曼荼羅雕塑是十世班禪大師在世時主持修建的,以黃金、玉石、瑪瑙為材料建造。曼荼羅外邊為方形建築,內為圓形構造,最外邊環繞三層彩色圓環金剛牆,分別為護法火焰牆、金剛杵牆、蓮花牆,以示佛家理想世界的堅不可摧。同時也示意在人間和天國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整個曼荼羅雕塑及曼荼羅殿金碧輝煌,極盡精美華貴。
  近年,十世班禪大師的經師十四世嘉雅活佛用畢生儲蓄在青海塔爾寺內建造了時輪金輪曼荼羅,是當代曼荼羅形式的代表作。這座重簷歇山式的曼荼羅殿建築,高達三層,約15米。殿內建圓形立體曼荼羅雕塑,高5米,直徑13.5米,造形呈內圓外方,內為身、語、意三城,外有土、火、風等環城圈,三城共12門,佈局嚴謹,製作技藝精巧,如一座精雕細刻的玉瓊樓閣。
  2、用木質材料刻、削、雕組合而成的立體曼荼羅 在北京普樂寺旭光閣內還有一座高大的木質刻雕曼荼羅,用37塊方木頭組成,上供銅鑄的勝樂金剛像。
  3、用香泥、雕塑而成的立體曼荼羅或高浮雕曼荼羅 古格王城曼荼羅殿平面是一個規整的正方形,殿堂內面積較小,僅25平方米地面的絕大部分為主體曼荼羅。周圍一圈勉強可以繞行。曼荼羅整體呈現出外圓內方的形制,均用小土坯砌成,表面覆泥層,再施彩繪,外圓部分是一個高30釐米的土坯泥圈,內方部分是兩層方台。二層臺上砌一周矮牆,矮牆四面正中各作出一個“凹”形的窄門,矮牆內徹塑出浮雕效果的二座八幅法輪。據說曼荼羅殿原有木質結構亭閣式曼荼羅建築模型和分佈四周的泥塑人物、動物等造像。
  4、用特殊材料鑲嵌組合而成的工藝曼荼羅 布達拉宮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內珍藏的珍珠曼荼羅,是用金線將二十余萬顆珍珠和珊瑚串綴而成,基座為圓形,四方置珍珠法輪、火焰寶、寶馬、寶象、人物造型,上層為方形。塔層花紋圖案輪廓線用紅珊瑚珠鑲嵌,其間點綴以綠松石,色彩協調明亮,塔層周壁加飾純金八寶圖,設佛龕小像,五層頂層蓮瓣臺上為純金雙簷揭山式寶頂金殿,簷飾珍珠、翠玉。其製作工藝華貴典雅,精巧絕倫。這是清王朝慈禧太后贈給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立體珍珠曼荼羅。
  5、彩粉、彩沙曼荼羅 製作這種曼荼羅的原料多用高山瀑布的天然生石碾磨成粉,再滲入染料製成各種顏色粉沙,也有的用白麵粉、米粉或酥油代替、再根據密宗教理,在地面上或木板上精心按紋樣漏印製成的浮雕狀或半立體的曼荼羅。
  或其製作方法是將五顏六色的晶體細砂裝入錐形鐵管中,錐頂有一眼很小的孔,藝僧堆畫“曼荼羅”時,以鐵器輕輕刮敲錐管,色粉沿預先畫好的粉本紋樣微量滴漏,往返數十次積成一線,這樣畫出的“曼荼羅”是一幅半立體的,由幾何效樣組合的純裝飾圖案,是與繪畫迥然不同的工藝美術,常繪於祭祀使用的上臺_如四川嘉絨藏區各寺院即保留著這種特殊的彩沙藝術,即用不同規格的彩沙來堆造的曼荼羅約有上百種之多,包括勝樂金剛、集密金剛、時輪金剛、怖畏金剛曼荼羅,以及遍智、阿閃佛曼荼羅和現證佛曼荼羅等。
  甘肅卓尼寺粉沙曼荼羅是該寺密宗續部學院僧人特有一的傳統造型藝術形式,並以獨特的色彩而別於其他寺院。其手法是尊循至尊紮巴謝珠之曼荼羅造型法制作,主要有《怖畏九首》、《密集本尊曼荼羅》、《勝樂本尊曼荼羅》、《普明大日如來曼荼羅》等。
  在拉薩哲蚌寺密宗殿內也供奉有這類彩紛、彩砂曼荼羅,其工藝配色、選料、造型均十分講究。製作工藝更需精細入微,一絲不苟。畫面效果色調和諧,造型準確,表達出了密宗曼荼羅畫的神密、玄妙特色。這種用色粉漏印製成的曼荼羅多是時輪金剛輕荼羅,所以也叫“塵色曼荼羅”。這種曼荼羅的堆制過程,分為選擇基址、製作壇礎、堆沙造型、開光儀式、供奉慶典等幾個步驟。
  6、祭祀法壇曼荼羅 據《密宗要旨》載:“壇者積上于上,平治其面,而以牛糞塗其表,使之印鞏固。于此壇上以管宗教之神聖行事”。這是最初的原始曼荼羅,常見於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中使用,這類曼荼羅當屬最早的曼荼羅祭祀樣式。其做法是先在祭祀場地築一土台,形成壇的樣式,再在其上用灰面或糌粑粉亦可用白石粉或彩紛直接用手散播出需要的圖案造型,最後形成祭祀彩繪曼荼羅,祭祀完畢,這個曼荼羅也就毀棄不用了。祭祀法壇曼荼羅具有民間藝術原始、粗樸、簡練、意筆大寫的氣勢特色。
  7、“曼紮”曼荼羅 意為壇供,是放置在佛堂供桌上做法事時使用的供器。一般放在一個金屬、陶或木製成的盤基裏,盤基內放進五穀雜糧、各色石子、貝殼、松石、珍珠等物,以象徵四大洲、日、月、如意樹、七珍八寶、自然財寶等。盤基中置下大上小塔狀形式的五層螺塔曼紮,象徵著佛教的須彌山。佛經說,須彌山是由金、銀、銅、鐵四寶所建。故而曼紮也用各種金屬和珠寶建造裝飾。曼紮是由大到小四圈中空的環狀銀、銅質全屬圈鏤刻而成,其放置方法為,每放一圈即在圈內散滿五穀,逐次往上疊放,頂上為一象徵財寶的法轉,形成寶塔式曼荼羅造型,亦即宗教意義上的須彌山。這種法器製作工藝性很強,環狀圈上常飾以卷草、吉祥八寶等圖案,並鑲嵌以紅珊瑚、綠松石、黃蜜蠟、紅瑪瑙等名貴珠寶,中心圖案還純以黃金。其華貴之美能給人以更豐富的想像餘地,這種曼紮供器亦有用金屬絲串珍珠精作連綴而成的。曼紮曼荼羅按宗教儀規又可分為內供曼紮、外供曼紮、神供曼紮和真如曼紮四種。
  8、“讓炯”曼荼羅 “讓炯”,意為自然形成,是大自然的傑作,天生之曼荼羅。在西藏阿裏有一座金字塔式的神山稱岡仁波齊,語意為“寶貝雪山”,梵語意為“濕婆的天堂”,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即印度神話中神的天堂,被古代印度人視為世界中心之軸,被譽稱為“千山之祖,眾水之源”,日月星辰皆以此為軸心,往復環繞,並各所其道。這座神山是藏族苯教、印度教、香那教、佛教共同信仰的世界性宗教聖地,一座東方的萬神殿——奧林匹斯山。其山高6656米,因其山的獨特造型,而被佛教徒視為宇宙的天然自成的“讓炯”神山。此地曾是前象雄時期的苯教聖地,岡仁波齊被稱之為“九重萬字”,“十”雍仲神山為雪域藏地之靈魂。圍繞岡仁波齊神山一圈約70公里。這一圈又形象地比附為鐵圍山宇宙的象徵。
  四、曼荼羅圖的形制構成
  國內外藏學研究者對曼荼羅藝術表現的神秘莫測的形式和高深的哲理無不感到驚歎,並對玄妙莫測的密宗曼荼羅藝術所表現的宗教儀理表現了很濃的興趣。認為這些用幾何形組合成的內涵深刻的哲理竟涵蓋了宇宙中物質與精神,且具科學而形象直觀的剖釋。
  曼荼羅的形制構成,一般外形是圓形,內由四方形、三角形、井字形等幾何形構成。圖案的中央繪有本尊、佛。本尊的四方、四偶配置一菩薩或護法像,稱之為“外院”。根據本尊經軌中所規定的儀則,其名稱也各不相同。而以主尊居中,四萬配置經佛像的曼荼羅可以視為曼荼羅最基本的構圖形式,也是最初曼荼羅的形制。其出現的年代上限大約為4世紀至6、7世紀,曼荼羅的構圖開始變得複雜起來。至11至12世紀,印度的曼荼羅理論已經完善,幾類曼荼羅的構圖、神像配置趨於定型化。如平面繪畫曼荼羅框架圖案為外圓內方,中央有一亞字形的空間,在亞字形的中心,又是一個圓形,在其中繪密宗本尊像、法器或繪本尊名號的梵文字頭。亞字形空間表示該曼荼羅本尊之神殿,四面為四殿門及有關象徵裝飾。曼荼羅是佛、菩薩所居的宮殿,是“佛家理想世界”。其圖形具體可分為以下五部份:
  (一)週邊凡界 宮殿圓形火焰牆之外是大海,其上有眾生飄流。其間可繪之以雲彩,也可在其上下左右繪上與其曼荼羅中主尊神佛相關的佛主、菩薩或護法眾祗等,其間以雲彩、花卉、圖案相襯,令信徒觀想出一種茫茫宇宙太空,自有神佛輔佐保佑之感。此界內被視為生物界,或凡界之地,包括人類和各種動植物,表示一切有情眾生都不能進入金剛住錫之城。
  (二)“六大”意念與護法牆 曼荼羅造型都為圓形,含有天圓之意,外面有3~4層圖案,分別為護法火焰牆。其動勢為順時針方向獵獵而燃。是地、水、風、火、空、識“六大為要”之意念,亦象徵風牆。火焰紋圖案分為五種色彩,每五色為一組,沿外緣佈滿一周,五種色彩又表莫尼火焰、美隆火焰、索倒火焰、卡珠火焰、曲店火焰等五種不同之火焰。它保護著本尊的曼荼羅。火焰之內是一堵繪有藏語稱為“多吉”的金剛杵牆。引喻金剛手菩薩法力的護持和鎮壓一切邪魔的八大寒林。然後繪以蓮花瓣組成的蓮花牆,寓意慈悲觀世音菩薩的普渡。
  (三)外院 在金剛牆的包圍之中和方形圍城之外為膜拜區域,即外院。居住著佛的部屬、眷屬、門徒,其網底處以火和水的圖案裝飾。在此種種保護之下,然後便進入方形的本尊佛所居聖地“內院”。
  (四)城牆、城門與護法 外院內是曼荼羅圖中的正方形建築城牆與城門,亦含有天圓地方之意,一般為6層,用白、藍、黑、黃、紅、綠六色來表現護城河與城牆、屋簷等建築的裝飾結構。城牆有4個城門,門口有梯。城樓矗立,內有16個侍者,每面四人。上下左右四方城門分別用紅、白、黃、藍四色象徵北、南、西、東四方位。城門上可繪上裝飾物、象徵物、法器、經幡、飄帶等用於祭祀的宗教物品。城門下一般都繪有一護法神守衛,身色亦跟城門顏色相同。連接城門的四邊為城牆。四邊城牆分別代表屋簷、水溝、護城河、城垣,採用烏瞰的俯視視點,並且將一堵實際城牆的結構打散成分層的圖案。圖案結構複雜,抽象和具象手法並用。
  (五)內院與主尊 城牆之中為內院,底色由白、綠、藍、紅四色組成,象徵東、西、南、北四方之四大部州。在內院中心再畫出圓形、方形或三角形,並將圓形劃分成井字形。井字中央為主尊神佛像供養之地。井字的四方各有一尊身色依照方位色配合,為閻曼德迦的化身。四隅亦各配有一尊略小,身色跟各自左方的尊身相同,則是內院的護法,形成一俯視的蓮花,其中央蓮臺上是本尊,周圍八個蓮台,各有一像,構成曼荼羅最核心的中院。其他一切空處滿飾祥瑞花草、法器等吉祥物。由這樣的結構組成的曼茶羅,是藏傳佛教密宗曼茶羅類美術的基本格局。
  曼荼羅圖表現的是堅不可摧的佛家理想世界,是各類佛和菩薩居住的地方。曼荼羅圖造型用圓和方的幾何對比,線和麵的巧妙結合,於均衡中求變化,於靜止中見流動,以誇張想像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將主題形象化,將內容圖案化,將完全對立的事物統一濃縮為一體。聚佛門的威嚴神聖,人間的美妙吉祥為藍本,繪畫曼荼羅實際上是一張理想的佛國建築設計圖,而雕塑曼荼羅則是這張圖紙的立體模型、曼荼羅表現的雖是神佛的居住世界,宣揚的卻是人們的心理精神世界。佛教的思想、哲學、美學、工藝學和一切審美的結果全彙集於這個由天圓地方構成的世界。
  五、曼荼羅的藝術特色
  曼荼羅藝術總體上給人以神秘奇特、不可思議的直觀。但拼圖佈局的繁密精巧、勾勒設色的高度提煉、深邃隱晦的象徵哲理、小中見大的宏觀氣勢則令人驚歎不已。一幅幅壇城圖尤如剖面宇宙圖,將神佛世界的奧秘,用精彩的藝術形式,給于再現。具體藝術特色分述如下:
  (一)構思玄妙,內涵深厚 曼荼羅藝術中深邃的宗教哲理和現實的宇宙觀並存,抽象奧秘的意景和具象的繁絮圖式交融,羅織出一幅幅神人共同追摹的虛幻的佛家理想世界圖式。
  (二)形式獨特,極富美感 曼荼羅構成繁密精巧,變化無窮。它將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種幾何形體交織組合;直線、曲線縱橫巧布,於均衡中求變化,靜止中見流動;圖案紋樣刻畫精細入微,繁簡疏密佈局巧妙,構成了曼荼羅千變萬化,鬼斧神工的視覺效果;它將圓和方的藝術運用推向智慧的高峰。如《四大部洲及火水土圖》、《六道輪回圖》、《天體日月星辰運行圖》、《香巴拉圖》《須彌山圖》等,從地球、天體、宇宙、藏曆曆法、列十二屬相紀年、四季變化、人類輪回、天堂地獄,無所不包。給人以超時空的精神藝術享受。
  (三)象徵比附,寄情於物 是曼荼羅圖表現宗教儀理的重要手法。圓形表宇宙天體,方形表大千世界,不同色彩的火焰象徵地、水、火、風、空五大本源物質等。畫面上的每一件具體造型都有它嚴格的宗教象徵意義,它以誇張浪漫的想像和高度提練的概括力,將主題形象化,將內容圖案化,將完全對立的事統一濃縮為一體。變佛門的威嚴神聖為人間的美妙吉祥,從而構成了曼荼羅總體造型的奧秘神聖。
  (四)以線造型,手法多樣 是曼荼羅圖的基本表現手段,繪製曼荼羅的線條都採用藏族傳統線描技法中常用的粗細相等的鐵線描,而在表現不同物體結構時亦可有粗細之分。用線功力之精確、刻畫之細膩,毫鬟必爽,令人驚歎。且曼荼羅的勾線用色,除墨線、色線之外,和藏傳壁畫、唐卡一樣講究在畫面上使用真金的特殊技法,採用金錢勾勒、平塗磨金、貼金、勵粉堆金等特殊技法。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典雅神聖的視覺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五)色彩考究,風格各異 繪畫類曼荼羅圖均為單線平塗。其用色除特定的象徵比附外,還受制於地域畫風的影響,形成了前藏常用紅、黃、藍三原色,畫面格調鮮明,色彩豔麗;後藏由於受印度、尼泊爾畫風的影響,其色彩常用複色,追求色調變化統一,更多一層神密感;西部阿裏等地則用紅色、白色,自有一種熱烈向上的恢宏之美;藏東康巴、甘青等地由於受中原漢地繪畫風格影響,色彩淡雅透明,呈現出輕快悅愉之氣。
  (六)裝飾繁富,紋飾精美 一幅曼荼羅圖案紋樣造型的優美和神佛造型的巧妙組合安排,構城了曼荼羅濃郁的裝飾效果和表現特色,並提升了曼荼羅藝術的觀賞性和審美價值。
  六、曼荼羅藝術製作的儀規法則
  曼荼羅形制結構複雜,繪製難度比較大,只有具備高超技巧和豐富宗教知識的畫師才能繪製。繪畫壇城實際上是一張理想的佛門平面圖,雕塑的壇城則是這張圖的立體模型。而寺院和佛塔建築的形制則是曼荼羅最完美的體現。
  曼荼羅的繪製有一套嚴格的儀轉要求,在《陀羅尼集經》卷中說,作阿彌陀佛的佛像法雲:“其作像法,先要用香水泥地作壇,一、二、三好巧畫師,日日灑浴,受人戒齋,不吃五辛酒肉之物,著白淨衣服,用種種彩色,以熏陸、安悉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膠,並伴以咒師作種種法事。壇上要支帳,鳴奏種種音樂,四方供飲食果子以供養阿彌陀佛,用種種彩色粉和安息香等香料作畫。”
  曼荼羅的繪製技法要求精確,它的尺寸比例及色彩在“儀軌經”書中都有詳細、明確、規範的要求。畫師在繪製時必須遵照經書的規範,每一種曼荼羅圖又都有具體的“儀軌經”作為依據,信徒根據“儀軌經”中詳細描述的所習修的本尊形象經供觀想。
  有關壇城製作方法及儀規要素等理論著述可謂卷軼浩繁,歷史悠久。在苯教的經典中已有這方面的論述,如《慈勝壇城經》、《藥師儀規壇城》等。
  各個時期藏族著名高僧、大德、學者如:俄色·晉美林巴、古格·益西洛桑丹增、貢唐·丹白卓美、貢塘·洛哲喜措、西熱布嘉措、紮巴謝珠等均著有許許多多有關壇城的論著。如《覺派白度母獨一壇城法》、《彩砂繪製壇城·天王神像之明珠》、《新舊立體壇城備忘錄》、《壇城天度經必讀·大陽寶鏡》、《四部密續壇城中眾多佛尊名冊·大寶妙瓶》等,為藏傳曼荼羅藝術的規範化、系統化奠定了基礎。[責任編輯 倉決卓瑪]
  [作者簡介]康·格桑益西,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職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上一篇( 大手印五支圓滿道) 回目錄 下一篇(時輪金剛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