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07 00:46: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07 00:44:43   編輯部 

~直指法身《2》- 創古仁波切

《直指法身》

教授:創古仁波切  地點:香港  時間:2008.05.01(下午)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永松法師 / 江翰雯
校對
堪布丹傑

早上我們說到了清淨的動機,若具備清淨的動機,就會對自他產生巨大利益。我們是凡夫,很難時時具備清淨動機,但也別太自責,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有如此習氣,很難一下就斷除。然而我們要認知、面對、轉化這樣的習氣,真正發起菩提心,如此不斷修持之後,菩提心會愈來愈增長,而不正確的發心也會愈來愈少。

  大手印正行分為:止和觀

止禪又分為:共同與特殊(共法和別法)

止禪包含身要和心要。身心是息息相關的,現在是我們的身體控制了心,若能使身體止定,心便會定。

  身要: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

一.   金剛伽趺座:所謂的「金剛」代表「讓身體穩固」。

二.   挺直脊椎:身體中有許多氣脈,脈中有血和氣在行走,挺直身體後,脈就會直,脈中有氣流動,脈直則氣通。為何如此強調氣脈呢?因為氣猶如馬,心則如騎師,心駕馭著氣在脈中行走,心不靜是因為氣不順,氣不順則是因為脈不直。

三.   手結定印:雙手要結定印,因為平常我們的手很忙,讓我們生起很多妄念,結定印可幫助平息妄念
定印即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臍下四指處,例如阿彌陀佛的定印,定印代表平衡的意思
我們也可結觸地印,也就是雙手平放在膝上。噶舉派心氣無二的一個法門中所觀想的金剛總持所持的就是觸地印。

四.   肩膀平鬆:肩膀要打開,挺胸,不要彎腰駝背,如此可以讓心更清晰。

五.   下巴內縮:經典上說「如鉤」,下巴往上的話,妄念會生起,下巴要內縮如鉤,會使心平靜

六.   舌抵上顎:如此便不會分泌太多唾液,唾液太多需要一直吞嚥,心不易安定

七.   眼睛鬆視:眼睛如同駕駛,看到許多不同外境時,心通常會跟著散亂。要放鬆你的眼睛,凝視鼻尖前四指處的虛空。
信仰大梵天的印度教徒,認為大梵天是世間最高的神,因此禪修時會將眼睛朝上。但大手印禪修則不特別強調這樣的修持。
小乘行者則因為怕心散亂而生煩惱,因此禪修時會往下凝視。
金剛乘行者禪修時則直視前方

眼睛的要點

1.     直視前方時自然會因為看到很多對境而分心,但我們不可讓心隨波逐流,跟著這些對境打轉,眼睛雖向外看,心卻是內攝的。

2.     不要太用力,太用力的人要提醒自己放鬆,眼睛太用力有時會產生雙重影像。

3.     閉眼禪修容易昏沈,睜開眼睛禪修有助於心的清明,要如佛像一般,慈悲地看著前方。

    以七支坐法禪修時,要注意不要用力、或太刻意,身體要放鬆,否則會造成酸痛。西藏最著名的女成就者瑪姬拉尊曾說:「坐姿的要訣就是放鬆四肢。

    「語」的修持方面,則可唱頌悅耳的道歌和祈願文

    「心」的修持則要敞開心意。初學者有時容易緊張,反而會產生障礙和身體的疼痛

◎ 心要:

一. 心住外法,以外緣為禪修對境。

為何要先專注於外緣做練習?因為我們平時習慣攀緣外境,所以先以此做練習。

A.    專注觀看一般對境:專注能讓心平靜,但觀看時不要忘失覺知,要清楚知道自己在注視物品,知道你看到了對境,但是不對它的形狀和顏色做分別。

B.    專注觀看淨相:例如看著佛像而安住。

二. 心住內法,內在專注於起心動念。 

A.    觀想嗡啊吽字母而安住

B.    九住心

1.         內住:無念頭而明,雖是短暫的剎那,但是非常清晰,具有覺照力,這即是「明」的狀態,所謂的「明」並非明亮或光亮,而是很清明、清晰。

2.         續住:延長安住無念而明的狀態。

3.         安住:內住或續住之後,又生起一念時,要再生起覺照力,把自己拉回,這是覺知的禪修。當你能夠做到不跟隨念頭,也就不需要擔心念頭的生起

4.         調伏(降服自心):在無念中念頭又生起了,這時運用「安住」來安住,但念頭強烈到自心被牽引時,要運用「調伏」的方法,也就是思維禪定的利益,對禪定生起歡喜心,提起正念,把自己拉回來。

5.         寂靜(平靜自心):如運用第四步驟仍不能安住,便可思維「生起惡念的壞處」——即墮入輪迴!惡念實為受苦之因,如此思維、提醒自己,便可提起正念。

◎ 昏沈:

1.         昏:心不清明

2.        

3.        

◎ 掉舉:

1.         因為好的際遇而過度欣喜

2.         因為不好的際遇而後悔或難過

◎ 如何對治昏沈?

1.     觀想對治法:觀想心輪有一朵燦爛明亮的白色八瓣蓮花,中間有一小光點,觀想光點從身體中央一路上升,到達頭頂。之後心就專注在此光點上,如此能夠振奮精神。

2.    具體行為對治法:衣服穿薄一點,保持身體涼快、調亮燈光、打開窗戶等。

3.     動機對治法:思維行善法的功德,修持禪定的利益,憶持佛陀的功德。

◎ 如何對治興奮或低落的掉舉心?

1.     觀想對治法:觀想心輪有一朵黑色的三瓣蓮花,中間有一小黑點,從心間一直下降到臀部和座墊之間,然後將心專注在此黑點上,如此可使心收攝回來,使心平靜。

2.     具體行為對治法:穿暖和的衣物,房間光線調暗一點。

3.     動機對治法:思維輪迴過患、死亡無常和下三道惡業的痛苦等。

C 心住呼吸(出入息)

妄念太多時,可以依呼吸而安住,大乘、小乘和金剛乘修持出入息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現在我們要學的主要有兩個:

1.     數呼吸的次數,或說覺知氣息的呼出與吸入。不需數出聲,只要覺知即可。

2.     三段呼吸法,也就是吸入、持氣、呼出,三段都自然平均,心專注於嗡啊吽:

吸氣時想「嗡」,持氣時想「啊」,呼氣時想「吽」,不用唸出聲,也不需要觀想字母,只要心中想著即可。

3.     持中氣,將氣吸入到肚臍四指以下,先持住,專注在肚臍四指以下,之後就自然地呼吸即可。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Shamatha),觀是毘婆舍那(Vipashana),大小乘皆用這兩個名相,但是修持方法不同。

金剛乘的止定修的主要是心的平靜、禪定,也稱「三摩地」。

◎ 修持止觀的利益:

一.   修持「止」會產生神通和其他各種功德,身體也會健康,但由於缺乏智慧的觀照,無法真正消除煩惱,所以無法究竟解脫。

二.   修持「觀」則會生起智慧,但要從修「止」的基礎開始,心專注平靜,在止中起觀,如此才能生起智慧,究竟功德才會開展。

QA問答:

Q:三段呼吸法中想著嗡阿吽時,需要觀想字母嗎?

A:此時不需觀想字母,毋須觀顏色或形狀,只要覺知此三字母,這種方法稱為「金剛唸誦」。

Q:運用安住的技巧之後,強烈的念頭和煩惱,例如瞋恨仍無法平息,這時該如何?

A:念頭生起是很自然的,別自責或覺得這種狀態不好,我們是凡夫,這種狀態是很自然的,最好的方法是持續地練習「止」,煩惱以後一定會消除。強烈的念頭生起時,亦可利用其他對治法:

1.     自他平等:思維自己與他人都相同,都希望離苦得樂。要對他人感同身受。

2.     自他相換:用自己的快樂交換他人的痛苦,承擔他人的痛苦。

Q:每天規定的功課是要打坐一個小時,腿痛的時候,到底要忍下去還是可以不要忍?

A:一般來說是習慣了就好,但也不需要硬撐,如果真的忍受不了,就站起來舒鬆一下。

Q:內住之後可以續住,但如何延長續住的時間?

A:初學者也能做到內住的,這種無念且清明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要察覺這些剎那,然後安住,再將這樣的安住經驗延長,就是續住。
按照正確的身要和心要禪修之後,就會覺察到無念且清明的剎那,這是一種「體驗」,之後就憶持這樣的體驗,持續不斷地練習禪修,如此就能延長續住的時間。

Q:念頭生起後,察覺了並安住,然後就會有無念的狀態,但之後有時就會覺得自己陷入昏沈,如何分辨「無念」和「昏沈」?

A:所謂的無念就是沒有妄念紛飛,但卻是清明的,而昏沈則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到最後甚至睡著了,這是需要對治的。

Q:聽說修定時,有的人會走火入魔,因此禪修時也很怕自己會這樣,應該要怎麼辦呢?

A:不用害怕,禪修的時候記得要抓住重點,也就是記得身要和心要,不要太用力,也要察覺自己的動機,是不是嫉妒或好勝等負面的發心,這樣的話就不必怕走火入魔。

Q:想睡覺時,可不可以就看著想睡覺的心,安住,然後睡著了也可以?

A:看著想睡的心時,如果是清晰的就很好,但若沒有真正抓住這一念心來安住,到最後卻不小心睡著了,這樣並非是禪修。

Q:南傳與密乘的止、觀禪法有何不同?

A:無論是大乘、南傳或密乘的止禪部分,技巧雖有所不同,但是目標卻是一樣的,都是要讓心得到平靜。
觀的部分來說,南傳的禪修法門,以四念住(身、受、心、法)為主。而密乘則強調直觀自心明空不二之本智。

Q:寧瑪派的修持很重視上師的加持和對傳承的祈請,請問噶舉派的作法也是如此嗎?

A:藏傳佛教都很重視上師和傳承的加持,所以要修上師相應法。修持上師相應法的原因是,行者具有虔誠心的話,便會讓修持很清晰、穩定,因此四不共加行中就含括了上師相應法。

(續...)  

化育資訊網        台北縣板橋市信義路83號7樓        電話: 02-89521272  02-89521272         傳真: 02-89642867  02-89642867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