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7 11:53:08
宗喀巴大師
尊貴雪歌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一切聖言如何現為教授?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到:學好道次教授之後能有四大殊勝,其中一大殊勝為「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意指所有佛法大經大論都是可以成爲修行的教授。很多人不免懷疑,是嗎?可能嗎?三藏十二部都是可修的嗎?佛法裏所有的「知」都可付諸「行」嗎? 「所知法」與「所修法」如何聯結成一體?
每星期六下午1:00~3:00我們有一堂「仁波切中文講廣論」,除了仁波切精闢闡述宗大師本懷,同學也於課堂上踴躍提問,藉由請益而更清楚道次的精要與修心的關鍵,對宗大師生起更清淨的信心。
歡迎一起來與仁波切討論道次教授。
以下摘錄在廣論課堂上,學員們的請益。


:我現在面臨,經教與修心道次第(教授)是分開來的,尤其是在學攝類的時候這個問題是比較嚴重的。您也教育我們學攝類的時候,要配合道次第來修,從您的這句話也反映出,我們在學攝類的時候,很難直接拿攝類的內容用於調心,攝類是從陳那菩薩所開闢的學科,我們怎麼去看待這個學科,它是不是教授?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怎麼很實際地把這些當成跟心結合的教授?


:這個方法是在第五個段落要說明的(仁波切指《廣論》p13第9行至p14第4行:「如是由此教授....罄無所餘。」我們知道,道次第從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裏面,是要把所有大經大論的內容都掺雜在裏面,或者說從依止善士到毗婆奢那,這些內容的根據,若要更深廣更堅定的話,就需要大經大論的智慧。所以大經大論的智慧,能使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裏面的法更深更廣,學習的時候有很多智慧把它變成堅定,能夠這樣的話就變成修行的意思,這就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方法。


      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我們要觀察修、止修,這其中特別有關係的是觀察修。止修並不是沒有關係,但真正對治煩惱、解決問題的就是觀,所以觀察修是最主要的。觀察修當然要有智慧,要有觀察的能力,而這個觀察的東西是從哪裏來?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些大經大論的內容,譬如現在所學的攝類學也是如此。但是,沒有錯,我們在看的時候就會把這兩個看成有點距離,這是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怎麼樣把它變成能夠修行,讓兩者沒有距離。要怎麼連接呢?宗大師講:我們要用道次第連接。怎麼連接?道次第講從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的內容,是直接修行,好像我們可以連接。透過從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的法與大經大論的內容連接的時候,經論就變成可以修行的東西,所以從道次第可以使大經大論在修行上能夠做到,依靠阿底峽尊者的教授或是依靠《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把一切的大經大論現為教授,所以道次第就具備有幫助我們,把一切大經大論能現為教授的作用,所以它有具備這個殊勝。


      但是我們學習依止善知識到毘缽舍那的階段時,要儘量配合大經大論的內容,如果我們不會配合的話,就變成道次第是道次第,大經論是大經論,會把這二者分開,如此就沒有辦法把一切聖言現為教授。這也是平常我常講,學習攝類學要配合道次第,就是這個意思。剛剛講陳那與法稱所寫的這些邏輯理論,邏輯是我們的頭腦要思惟、要動,而且要正確。如果想的時候亂想,沒有什麼道理,一直繞、一直鑽牛角尖,這就是沒有邏輯這方面的學習訓練。所以學習這些,就是訓練我們怎樣動頭腦,怎樣用正確的推理。我們要用一個有道理的思考邏輯,而不是沒有道理地一直鑽牛角尖,這樣不可以。我們是要一個有道理的思考、邏輯,這樣的訓練是不管修下士道、中士道……無論是道次第的哪一個階段,都需要正確的思考、觀察,觀察修在哪一個階段都要修,所以學習法稱、陳那的邏輯理論有這些作用。


:我們修行的時候要有一正確的原因支持,是不是就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原因,而宗大師以經論來證成。因為有這樣的原因,所以要依照第五段的方法來修行,我們聽完之後回去是不是要思惟這五段,來了解為什麼一切聖言會現為教授?


:宗大師的《廣論》裏所講的,完全用正因與應成的方式來講,也就是都用正確的思考推理。我們學習的時候也要訓練自己動頭腦的時候是否能變成像宗大師一樣,什麼都有正確的理由、邏輯推理。所以看《廣論》的同時,我們也要訓練自己像宗大師ㄧ樣,在每一個地方都有邏輯推理,都有正確的理由去成立。如果沒有正確的理由,他就不會去成立,所以否定或成立,一定有一個邏輯,如果沒有正確的理由就去成立或否定的話,那就好像瘋子一樣。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中最後談到,如果現在不能修的,應該找到它的因,對此因來集資淨障。譬如,我們現在學攝類學等教法,感覺會與修行分開的話,能夠從什麼方面做集資淨障,或什麼是它的因,能夠在因上努力,能逐步消除自己覺得經教與修行是分開的感覺,這個正因是什麼?或是集資淨障時,要做些什麼比較有幫助呢?


:教法的四個殊勝是在《廣論》最先講的,這是說,當我們學完這四個殊勝時,內心就應該對這四種殊勝有所體驗呢?還是這四種殊勝雖然放在《廣論》的開頭,但是實際上是等我們學完整部《廣論》,對整個教法有完整了解之後,才會生起這四種殊勝的感覺,或是才會有這種體驗?不知道是哪一種?


:是第二種。我們學好《廣論》之後,就會有這四種殊勝。不是我們現在學四種殊勝就會得到四種殊勝,因為這四種殊勝是在法上面,是什麼法呢?是道次第或《道炬論》的法上面,我們心中要先有這個法,才有這四種殊勝。我們心中要有這個法,就要先學習這個法,心中才會有這個法,有了這個法,才會有這四種殊勝。


      你的第一個問題,譬如我們學經教或大論典時,會產生跟修行有距離的感覺時,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世尊的教有一個階梯,如小乘、大乘,大乘的顯教、密教,從低的慢慢地愈來愈高。當我們自己還沒到達高的位置的時候,就把它否定,這就不可以,我們心裏要想:現在我沒有辦法學習,但是,將來我要學習,為了這個,所以現在要集聚資糧,是指這個意思,並不是講教與證方面有相違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不是講這方面。


      教與證方面分開的解決方法,是第五個段落要講的,我們還沒有開始講。教與證方面有分開的感覺時,我們要怎麼做呢?宗大師開示,我們要先理解:我們要修行就要如菩提道次第這樣的修法,第二個關鍵我們要理解,觀察修是最主要的,因為觀察修那麼重要,這樣我們才會慢慢理解我們必須要學很多東西,大經大論肯定與修行有緊密的關係,所以大經大論的內容除了修行以外,再沒有其他了,亦即最主要的修行的東西就是大經大論的內容,就如今天所說的,我們眼睛閉著坐禪幾天就會知道,自己沒有學習的話,哪有什東西可以修的!那時候才會感覺到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的話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思考、可以修行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