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0 09:05:4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0 09:02:14   編輯部 報導

慧明法師開示錄·第三座四皈依  慧明法師講 弟子陳耀智記

諸同學!四皈依,有有相皈依,與無相皈依。今日所講,是無相皈依。佛法有顯密之分;學顯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學密者,於三寶之外,加一皈依師,因密法無上,重上師故。然此皆有相皈依。慧明所講無相皈依,是根據禪密兼修的道理,且依次略略說之。
皈依佛:是皈依哪一佛?皈依釋迦佛,釋迦佛已滅度。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諸佛,十方諸佛無量。皈依木雕泥塑繡繪之佛,雕塑繡繪之佛,是表法而無知覺。然則究竟皈依哪一佛?當知佛者覺也。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只覺與不覺之分。學佛人,是以始覺覺本覺。然始覺本覺,不離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並非皈依心外的佛。然則心外有佛否?曰確有。釋迦佛雖滅度,而實未滅度;阿彌陀佛雖在西方,與十方諸佛的法身,皆無量遍滿。但是諸佛雖無量遍滿,我等若自心不覺,諸佛與我等何干?必須自心常覺,方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


皈依法:佛法法門無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哪一法?當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學佛人要具正知正見,立正言正行。雲何為正?清淨慈悲為正,心地無非為正,利他無我為正,無念無相為正。然清淨慈悲乃至無相,以及佛說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謂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義,即眾多比丘,一處和合。但過去僧不可見,現在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當知僧者淨也,皈依僧,即是皈依淨。我等自心,原本清淨,只因多劫以來,污染習深,以致靈明晦昧,造業受苦。從今以後,要掃去一切煩惱習氣種子,纖塵不染,回復本來清淨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淨。


皈依師:學佛人迷時師度,悟才自度。一切眾生,有五性差別。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學大乘,遇小乘學小乘,遇外道學外道,師的關係,最為重要。但此言有相之師,非無相之師。無相之師,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來具足恒沙功德,與諸佛一體故。若舍自心,專向外求有相之師,縱遇明師,不在自心上時時檢點覺察,又何能與師心相應?大家從我學法,若依我色身為師,我之色身,與大家何異?慧明語錄上,明明說以心傳心為玄;既雲玄,當非肉心。因肉心妄執,障蔽靈知故。既雲心傳,當非語言文字可說。即此玄心,就是大家本心,即三世諸佛之果體,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無二之真師。所以皈依師,即是皈依自心師。
總而言之,四皈依,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師是心。大家把此四字,連貫起來,反正一看,就是覺、正、淨、心,心、淨、正、覺。即此可以悟到覺正才能淨心,心淨便得正覺。皈依覺、正、淨、心,皆是皈依自心。大家日日念著四皈依,不知四皈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迷人總在相上去求,不在自心上體悟。當知離心外求,論顯教,有三藏之多,論密法,有五部之繁,試問從哪里去修去學?我佛出世,就為的是心即是佛一段大事因緣。禪宗古德,紹承心法,故功德無量。吾人學佛,即應在自心上致力,方合佛旨。


諸同學!四皈依也是方便說的。正如一把鑰匙,交給大家,拿去開鎖,鎖開了自然會見自心珍寶。但不能悟到無相四皈依者,總在相上打攪。若初發心時、或修持時、或禮佛懺悔時便覺,一轉念間,便又不覺。這種覺,是有根妄覺,非真覺也。希望大家把這種妄想差別的著相念頭,如快刀斬亂麻,一齊割斷,專從自心上用功,從覺上做起。去有相覺,悟無相覺,便是真正自覺。


複次說正:大家有了覺,才能正;若是不覺,便是不正。不正便是邪,邪則戒定慧都談不上,信願行也談不上,還說什麽四皈依?至於世法上,以合法律與道德的行為為正,否則不正;擇善而從則正,不善即不正。凡行不正者,不惟無益,而且有險。譬如鐵道雙軌,要平正無斜,火車才能通行;苟軌道傾斜不正,車便不通,如勉強開駛,便要出險。學佛的道理,亦複如是。


複次說淨:學佛就是由染求淨。譬如白布一疋,污染太甚,必待洗滌,然後能淨。吾人自忖,能否無染?不但名利恭敬,成種種貪愛之染,而且無明煩惱,成念念塵勞之染。當知一染,已足為身心之害,何況多染乎!所以修行人必須六根無染。三業漸消,庶可內障不生,外塵不染,如此始能清淨。


複次說心:釋迦佛五年尋師,所遇皆非,雪山成道,究依何師?豈非依自心寂照為師乎!六祖雲!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可見自度者,方算悟人。不依自心,雲何自度?學佛人如果不依自心真空無相之師,專向心外馳求,今天說這個法師本領高,明天說那個法師神通大,試問法師的高大,與吾人本分,有何相干?馳求愈甚,離心愈遠。如此學佛,何異南轅北轍,終難見性。


如上所述,可見佛法僧師,皆不離自心。若離自心,則學顯學密,談性談相,皆屬客塵影事。若明自心,則無量法門,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不但顯密圓融,性相不二,即佛法僧師,亦不可得。故日無相皈依,即成無相菩提。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