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23 01:55:40
學習次第 : 進階

傑貢西饒多吉 大師 編撰

堪布 才多 恭譯

 

頂禮無緣大悲藏大恩根本上師足蓮!

頂禮諸位殊勝上師!

 

依止上師

 

阿底峽尊者(982-1054年)住於涅塘時,揚‧那瓊敦巴、居熱敦巴、拉倉敦巴等三位弟子,問及因明宗派的有關法義。尊者答道:“外道與內道有許多宗派,但這些宗派都是分別念的產物。無邊的分別念是毫無必要的,因為人生是短暫和有限的,現在是歸納佛法精華的時候了。”揚‧那瓊敦巴問:“怎樣歸納佛法的精華呢?”尊者答道:“為了利益普天眾生而修持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為了利益彼等而精勤積累二種資糧,由此所生的所有善根,迴向於一切有情共同成就無上菩提。同時對這一切都不貪著,應該了知為自性空性的勝義諦,法相於世俗中亦如夢如幻。”

 

尊者最初蒞臨阿裏地區時,在阿裏安住兩年後,對向秋沃國王為主的弟子們作了許多教誡,而後打算返回印度,臨行時,向秋沃國王請求尊者再作一教誨。尊者道:“以前的教言已經足夠了。”在國王再三請求下,作了如是教言:

“稀有哉!

智慧高超、相續極其明智的諸位道友!能力低下、智慧陋劣的我,雖然沒有資格作開示,如同心臟般珍愛的好友一再勸請的緣故,根器下劣的凡夫我就在此作一番忠告吧。

諸位道友,在沒有獲得菩提之前須要上師的引導,故應當依止具德善知識。

在沒有證悟法性之間須要聞法,故應當諦聽上師教言。

僅僅了知法義不能成佛,故不但須要了知且須實修。

應當遠離損害相續的對境,恒常安住在善法增長的地方。

在修行還沒有得到穩固之間,散亂會影響(修行),故應當依止寂靜森林。

應當捨棄產生煩惱的惡友,依止增善之友並隨順他們的心意。

瑣事什麼時候也沒有盡頭,故應當放下一切寂然而住。

晝夜恒常迴向善根,時常觀察自相續。

若不進行修持,縱然具有竅訣又有什麼用呢?

遵照上師的言教並以極大信心來修持,就會迅速成就果位。

誠心地依法而行,衣食二者自然能獲得。

諸位道友,欲樂就像飲用鹽水一樣沒有滿足的時候,故應當知足。

應調伏高慢狂妄的心,使相續寂靜調柔。

追求所謂的福德也是散亂,為正法的障礙,應當斷除。

安於他人對己利養及恭敬是魔的束縛,應當把它們像路上的石頭一樣清除掉。

他人的讚歎及榮譽的言辭乃是誘惑,故應當像唾沫一樣唾棄。

雖然今生幸福安樂,親友環聚一堂,但這些是瞬息而逝的,故應當拋在腦後。

來世比今生更為長久,故應為來世準備好盤纏。

我們終將拋棄一切而遠行,故今生的所作所為都是毫無意義的,任何皆無須貪執。

對下劣眾生發起悲心,尤其應對畜生道眾生斷除殺害和淩辱。

不憎惡怨敵,也不貪愛、偏袒一切親友部族。

對具有功德者不生嫉妒,並生起信心學習他們的功德。

不觀察他人的過失而觀察自己的過失,把自己的過失像汙血一樣剷除掉。

不思維自己的善根,應思維他人的善根,像僕人一樣對所有的人生起恭敬心。

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如同兒子一樣慈心以待。

出語溫和,恒常笑容滿面,心中不起嗔恨而常懷慈愛。

講許多無關緊要的語言,會讓人進入迷亂之中,應當有所節制。

做許多無意義的事情會中斷善行,當放棄不如法的行為。

對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要精勤地去做,那是徒勞無益的。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是由前世的業力所決定的,善於放下就能獲得安樂。

若為正士所不齒,還不如死去,所以應該正直而不狡詐。

今生的幸福和痛苦,都是由前世的業力所致,所以不要埋怨他人,更不要歸咎於他 人。

一切的安樂都是來自於上師的加持,所以應當報恩。

如果自己的內心還沒有調伏,是不可能調伏他人的,所以首先應該調伏自相續。

沒有神通不能成熟他人的相續,首先應當自己精進修行。

命終撒手而去時,所積的財富帶不走,所以不要為了追求財富而造惡業。

為了獲得財富而散亂是沒有絲毫意義的,所以應當作佈施並作迴向。

今生的莊嚴和來世的安樂,都來自於清淨的戒律,所以應當嚴謹地守持戒律。

在濁世中,眾生的嗔心熾盛,所以應當披上無嗔忍辱的鎧甲。

因為懈怠,我們如今仍然漂流在輪迴當中,所以應當燃燒起精進修行的火焰。

在散亂中,人生將被虛耗,所以從現在起應當修持禪定。

如果持有邪見,就不能證悟本性,所以應當思維真理。

諸位道友,輪迴的泥潭中沒有幸福可言,請趨入解脫的乾地,如實地修持上師的教言,從而脫離輪迴的濁流而上解脫之岸。

以上所述你們應當銘記於心,此非泛泛之言。如果你們視此為教誨,便去如是行持,自他都能獲得安樂,我阿底峽也歡喜。愚癡如我者也信奉它們為珍貴教誨,你們又有什麼了不起的理由不諦聽呢?

此為阿底峽尊者對後來出家的菩提光尊者當時的國王向秋沃之教言。

 

空性之義

 

阿底峽尊者親臨藏土衛藏地區時,科、沃、仲三大弟子向尊者請教道:“尊者,對於一個要獲得解脫與遍知果位的修行者來說,佛經及論典的教理和上師的竅訣二者中哪一個更重要呢?”尊者答道:“竅訣比教理更為重要。”問:“為什麼呢?”師答:“固然,精通諸法法相及教理很重要,能演說三藏也是菩提之行,但是在實修的過程中,若沒有上師所傳的竅訣經驗,則法的教授和接受與眾生的實際情況就會脫節。”問:“上師的竅訣經驗是否可歸納為:護持三戒,身語意三門勤修善法?”

尊者答道:“如果從外表上嚴守清淨的三戒,但是對三界輪迴沒有厭離心的話,也會變成流轉輪迴的種子因。雖然三門不分晝夜地精進行持善法,但卻不懂得將善根迴向於正覺菩提,就會被某些顛倒的分別念所摧毀。

哪怕一個嚴謹持戒具足智慧外相的修行者,即便能夠為他人講經說法,如果不捨棄世間八法的話,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的利益,而找不到來世之道。”

 

科、沃、仲三大弟子又問:“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尊者答道:最殊勝的智者即是證悟無我之義的人。

最殊勝的持戒即是心相續調柔。

最殊勝的功德即是具有饒益之心。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經常觀察自心。

最殊勝的對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

最殊勝的行為即是與世俗人相違。

最殊勝的悉地即是煩惱得以減少。

最殊勝的神通即是欲望減弱。

最殊勝的佈施即是沒有貪執。

最殊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

最殊勝的忍辱即是安於低位。

最殊勝的精進即是放下一切瑣事。

最殊勝的禪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勝的智慧即是對任何法都沒有二種我執。

最殊勝的善知識即是指出求知者缺點的人。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對症下藥。

最殊勝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勝的激勵即是怨敵、魔害、疾病等苦難。

最殊勝的方便即是順其自然。

最殊勝的恩德即是引進佛門。

最殊勝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仲敦巴問:在一切法之中,最究竟的是什麼呢?

尊者答道:最究竟的法就是無緣大悲藏。譬如,世間有一種叫作‘化沃求托’的神藥,能夠治療百病;而證悟法界空性的智慧,能夠對治一切煩惱,其妙用如同此藥一般。

 

問:如今所謂已證悟空性的人,其相續中的貪心和嗔心卻一點也沒有減退,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些都是大言不慚的人啊!如果一個修行者真實地證悟了空性的法義,則身、語、意三門就會像腳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調順,或者像糌粑湯中放進了酥油一樣寂靜平伏。正如聖天論師所說‘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呢?僅僅是生起這樣的合理懷疑也能摧毀三界輪迴的根本。’因此,如實證悟空性之義則如服食聖藥一般,一通百通,親證了一切道法蘊涵其中的道理。”

 

問:證悟空性為何能涵攝一切道法呢?

尊者答道:一切道法可歸攝於六度之中。

真實證悟了空性之義,則對內外一切諸法無有欲望貪執,所以恒常具足佈施度。

沒有欲望和貪執,就不會被惡業所垢染,所以恒常具足戒律度。

無有我執及我所執所引起的嗔心,所以恒常具足忍辱度。

對證悟空性具有歡喜心,所以恒常具足精進度。

遠離了執著於有法的散亂,所以恒常具足禪定度。

對任何法遠離了三輪作意,所以恒常具足智慧度。

 

問:對於一個證悟者來說,僅僅依靠空性的見解和修持,就能成佛嗎?

答:如是。一切顯現和所有音聲,沒有不是從自心產生的,心體就是明空覺性,

證悟覺空無二,就是見解;無有散亂,以正念不斷護持,就是修持;猶如幻化般狀態之中積累二種資糧,就是行為。現在若能對自己的見、修、行有所覺受,則在夢中也能夠行持;若夢中能夠行持,則臨終時能夠行持;若臨終時能夠行持,則中陰時也能夠行持;在中陰時也能夠行持,便決定能獲得殊勝悉地。

 

菩提心

 

一個康區的敦巴對仲敦巴問道:怎樣理解二種無我的含義呢?仲敦巴答:從頭頂到腳底,用心觀察卻尋找不到一個所謂我的法,這就叫人無我;正在尋找的意識其本身也無有自性,能如是證悟,這就叫法無我。

 

盤雨地區的施主仲薩‧羅措供養熱振寺四十馱青稞,她的哥哥仲初巴對仲敦巴大師道:大善知識,在這裏安住的所有僧人,都是為了獲得遍知佛陀的果位而聚集在這裏的,我們兄妹二人也是為了獲得佛陀果位而來此地作供養的。大善知識,因為這裏擁有阿底峽尊者所傳的如滿瓶傾泄般的教言,故今天特請求宣講獲得佛陀果位的殊勝教言!

格西仲敦巴回答:最初,應該反復思維人生無常、因果不虛的道理,嚴守自己所承諾的一切戒律與誓言,再三修習慈愛與悲心,為了堅定自己的菩提心,千方百計地積累二種資糧,以各種善巧方便淨除業障,以證悟一切法三輪體空,攝受一切善根共同迴向於一切有情獲得圓滿大菩提果位。如果能這樣的話,就不用為沒有見到阿底峽尊者而傷心。若要成就佛位,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法可修,後學者也不用因沒有見到仲老漢而沮喪。

 

一位居士問仲敦巴:如果不離慈悲及菩提心,這是不是直接或間接產生利他之因呢?

仲敦巴回答:這不但是產生圓滿利他之因,也是自然而然產生自利之因。如果不離慈悲及菩提心,絕對不可能墮入三惡趣,此人現在就可以說是不退轉菩薩,如果前世造了極其深重的罪業,或者今生遇見特殊的惡緣,雖然也有墮入惡趣的可能性,然而僅僅憶念一刹那慈悲及菩提心便可當即解脫彼惡趣,並獲得人天善趣殊勝果報。因此,慈悲及菩提心乃成辦自他二利之因也。

 

出離心

 

內熱瓦格西說道:若有對怨敵仇恨之心,不能成佛故,對一切有情當觀父母想。平常之分別念不能成佛故,對一切有情當觀本尊想。對相的執著不能成佛故,應當了知一切有情皆為平等法界空性。

 

朗日塘巴格西說道:他人的相續別人不能揣測,故對任何人也不能作誹謗,佛陀宣講的一切道法都有必要故,對佛法不要有賢劣之分別。大乘行者所作除利益有情外無有他法,故對利他發起堅固的誓願。在自己沒有成就之前,不能度化他人故,依止靜處精勤修行。

 

夏熱瓦格西說道:女人乃一切煩惱之根本故不依止妻房;飲酒乃一切煩惱之根本故,縱然遇到命難也不要飲用;頻繁來往乃一切煩惱之根本故,請不要四處行走;積累財富乃一切煩惱之根本故,請斷除貪念。

 

夏玉巴格西說道:為解脫及遍知道之根本故,應嚴守戒律,為解脫及遍知道之核心故,應修持菩提心。為解脫及遍知道之階梯故,應恒常精勤積累二資。為解脫及遍知道之嚮導故,應恒常依止善知識。

 

夏玉巴格西又說道:能取與所取就像旃檀與旃檀的香味一樣,輪迴與涅槃就像水與冰一樣,現空二者就像虛空與雲一樣,分別念與法性就像波浪與大海一樣。

 

多隆巴格西說道:對假立的顯現不要執著;對有為法不要有常執;如幻一樣的法壞滅時,內心不要產生痛苦;對欲望和煩惱不要減退對治力;不要接受世間八法;不要至誠對待惡友;不要眷戀親朋好友;對上師三寶不要減退信心;對身體和財富不要過於貪求;對聞思修行不要失去信心;對利養散亂不要讚歎;對修持苦行不要減退安忍;對他人不要減退悲心。

 

語隆巴格西說:如真正地尋求解脫道,守持戒律比智慧更重要;跟隨實修者比跟隨傳法者更重要;謙和待人比虛張聲勢更重要;具有信心的道友比具有智慧的道友更重要;不知法的困難可以克服,跟隨不如法者卻有大過患。

 

朗巴瓦格西說道:對三界輪迴不生厭離心,不能趣入解脫,當觀想一切輪迴的過患。如不強制斷除貪戀,將所擁有的資具如同涕唾般捨棄,不能除掉妙欲的誘惑。自心沒有信心則得不到善知識的加持,故對上師應觀佛陀想。如不觀想無常,則會成為追求今生者,故相續中應依止不懈怠。內心若沒有真實的修證,利他之心不能持久,故於寂靜處觀修菩提心為要。

 

一位密咒師向欽普瓦格西請求教言,尊者答:此顯現為幻化對它不要執實;身軀乃血肉不要執我;財富為前世福報不要強求;所作皆痛苦不要忙於瑣事;輪迴乃痛苦不應嚮往,還有殊勝教言在以後可以奉上。

 

夏沃岡巴格西說道:我等如今獲得暇滿人身,值遇善知識,得聞大乘佛法,此時應抓住機會,盡力為來世鋪好道路,為解脫和遍知作好一切準備工作。怎樣為來世鋪好道路呢?首先應斷除十不善,奉行十善,以此對治貪求今生利益。要獲得解脫必須要對輪迴生起厭離心,要獲得遍知果位必須要生起菩提心。為了生起以上三種心,應當積累資糧,若不積累資糧不能了知法義,即使能知道一點,相續中也不能生定解,雖然生起一點定解,也會消失,不能饒益。因往昔漂流在輪迴中沒有積累資糧,反而積累了很多惡業。今生許多事情不能如願以償,都是沒有積累資糧,沒有斷除惡業所致。因此一切法的根本可以歸納於積累資糧清淨罪障二者之中。

 

夏沃巴格西說道:我等今生的一切痛苦之因,為貪求今生故,應當放棄對今生的追求。如果對今生的利益有極強烈的追求,內心惶惶不安,罪業、痛苦和惡名三者就會相隨。若能節制追求的欲望,便是幸福與安樂之開端。因此我們成辦今生與來世的一切安樂,其表現應該在於心中無有所求,不積累任何財物。不貪求利養就是最殊勝的利養,不貪求美名便是殊勝的美名,不貪求榮譽便是殊勝的榮譽,不貪求眷屬便是殊勝的眷屬。若欲真實修行,心應嚮往貧窮,最終於貧窮身能往生。若生起這樣的決心,天魔人三者皆不會讓他受到匱乏。如果抓住今生的利益死死不放,則是自作自受,自欺欺人,自取衰亡,來世墮入三惡趣當中。因此不要責備他人,謙和待人,減退欲望,捨棄一切不如法瑣事,修持正法,便會自己快樂他人也羡慕。來世能獲得菩提果位。總而言之,我等所做一切、所知一切、所言一切,若不脫離今生就不能真實獲得今生和來世的安樂。若能能斷除貪心,則一切安樂不用尋求自然可得。

 

正法與非法

 

在熱振寺,有一次有位行者在繞行。仲敦巴格西對他說:行者,轉繞自然是很好的,但去修行難道不是更好嗎?這位行者想:讀誦大乘經典比轉繞更殊勝。便坐在大經堂內諷誦經典。仲敦巴又對他說:諷誦經典自然是很好的,但去修行難道不是更好嗎?他又想:修禪定比誦經更殊勝。便放棄了誦經,在床塌上雙眼微閉而安住。尊者又對他說:修禪定自然是很好的,但去修行難道不是更好嗎?行者感到十分迷惘,便問尊者:那我應該怎樣去修行呢?尊者對他說:行者,應放棄今生!應放棄今生!因此,如果沒有放棄今生,無論修任何法都不是正法,都沒有超越世間八法。如果能放棄對今生的執著,不貪染世間八法,便可趨入解脫道。

 

博朵巴大師對仲敦巴格西問道:正法與非法的界限是什麼呢?

仲敦巴格西回答:如果能對治煩惱則是正法,不能對治煩惱則是非法。與世俗人相違則是正法,不相違則是非法。與經教相應則是正法,不相應則是非法。果報善妙則是正法,果報不善妙則是非法。

 

貢巴瓦格西言:獲得遍知的根本在於積累二種資糧,積累二種資糧的根本在於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根本在於慈愛與悲心,彼等學處之根本都在於行持六度。佈施的根本在於無有貪執,戒律的根本在於依止善友,忍辱的根本在於謙卑待人,精進的根本在於修持人身無常,禪定的根本在於依止靜處,智慧的根本在於觀照自心。加持的根本在於自己的信心,悉地的根本在於守持戒律與誓言,功德的根本在於聞思修行,利他的根本在於遠離私欲,自他二利的根本在於實修。

 

葉碧揚振大師言:我等如果由衷地尋求解脫,要時常憶念人身無常,並安住於聖者四種姓。聖者四種姓即:知足於法衣弊陋,知足於飲食粗劣,知足於臥具簡單,知足於藥物資具等鮮少。或者少欲、知足、善養、善足。所謂少欲即是對存活的資具無須貪求量多與珍貴,並把所有財物都捨棄;所謂知足即是滿足於少量和鄙陋的資具;所謂善養即是以微薄、簡易之法衣、臥具、食物而生存;所謂善足即是於少量菲薄的飲食、供養、恭敬而心滿意足。如是具有聖者四種姓的修行者的相續中具足一切菩提支分法,因此可稱為擁有聖者種姓。相反,內心具有對今生的貪求,不具足聖者四種姓者,彼相續中具有大量的輪迴及惡趣之因的罪業,可稱為具有魔種姓。因此我等如果對今生不斷除貪愛,在其他生世中,也會被愛欲束縛,故當斷除一切今生的貪戀,安住聖者四種姓。若要斷除今生的貪愛,其對治力是時常觀修無常,最為重要。在每一天中,如果一上午沒有觀修無常,那麼過了午後就會成為貪戀今生的人。

 

葉碧揚振大師又說:若要獲得遍知佛陀果位,須要具備三種不混淆:所做的善法不要與今生的念頭混淆,身語的行為不要與煩惱混淆,修行不要與緣覺的修行混淆,總而言之,須要具有殊勝見解之行為。若問什麼是殊勝的見解呢?該廣闊的地方就應廣闊,故見解廣闊;該狹窄的地方應狹窄,故行為細密;該無畏的地方應無畏,故對治煩惱著力;該畏懼的地方應畏懼,故面對他人非難應以忍辱相待。

 

一位居士問博朵瓦格西:最重要的法是什麼呢?

博朵瓦回答:最重要的法就是觀修無常。如果觀修無常,最初能成為趨入正法之因;中間能成為鞭策修法之緣;最終成為證悟法性平等之順緣。其次,觀修無常,最初成為斷除對今生的眷戀之因,中間成為對輪迴遠離愛執之緣;最終成為趨入涅槃道的順緣。再者,若觀修無常,最初成為產生信心之因;中間成為發起精進之緣;最終成為生起智慧之順緣。還有,若觀修無常,其相續中有所覺受,最初成為尋求正法之因;中間成為修持正法之緣;最終成為修法圓滿之順緣。同理,觀修無常,若內心中生起真實的無常觀,最初成為發起鎧甲精進之因;中間成為發起加行精進之緣;最終成為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之順緣。

 

加恰多珠請求博朵瓦格西賜一教言。博朵瓦言:你反復思維人身無常,如果內心產生定死無疑之念頭,此時對斷除惡業就沒有什麼困難了,對修持善法也不覺得有什麼困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