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7 10:37:34
學習次第 : 進階

人類偉大的導師 佛陀

學愚 1991年於斯里蘭卡

兩千五百三十七年前五月月圓日,人類的偉大導師——佛陀誕生了,他的誕生給黑暗、痛苦中的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出生在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王室,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他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願成。世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者。他自幼聰慧過人,有聖者相,作為未來王位的繼承人,文經武略,蓋世無雙,他的父王及臣民都希望他成為統一印度的轉輪聖王。十六歲那年,他與耶輸陀羅公主成婚,生活美滿,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看到了社會的不平等,目睹了人生的生老病死諸苦。他意識到,所有這一切,無論是誰,哪怕他成了統一印度的轉輪聖王,都無法逃脫。

  當時的印度,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各種新學派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絕大多數哲學和宗教都致力於如何解脫現世的痛苦,而獲得常樂。當時最為普遍的一種思想就是修習苦行能夠消除業障,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九歲那年,他不辭而別,毅然拋棄了王位的繼承,離開了皇宮和親人,獨自一人遍訪當時的宗教家和哲學家,並親身實踐了他們的學說。但是,他總覺得所有這些都不是徹底的解脫之道。因此,他毫無保留地放棄了他所學的一切,來到一苦行森林,修習苦行達六年之久。

  但是,苦行並沒有使他覺悟真理而獲得解脫。於是他獨自一人來到尼連禪河邊,端身正坐於菩提樹下,觀察思維緣起法,如是禪思,終於獲證菩提,成為佛陀——覺者。

  成道以後,他並沒有把真理視為己有,更沒有因眾生的難以教化而退卻,而是不辭辛勞,宣說真理,廣度眾生。他的足跡遍及整個中印度,以種種方便,恒順眾生,導歸法海,乃至在八十歲高齡,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他仍不畏長途跋涉,說法度生,即使在他涅槃前一刻,還不舍眾生,度化了一位慕名前來的歸依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並把所覺悟的真理無私地傳播給人類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來,佛陀的一生充滿了神秘,神聖得不能談及。但佛陀首先是一個人。他生於人間,長於人間,于人間成佛。他在人間宣說他所覺悟的正法,利益教化眾生。佛陀的出現,使人類的尊嚴、人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肯定。所以佛法主要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並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並不是神。他是人類和一切眾生的導師,是一位聖者。他為世間有情開闢了一條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脫大道。

  正因為佛陀是人,因而能對世間眾生生活的實相,有深入透徹的了知;正因為他還是一位覺者,因而能隨機說法,恒順眾生。也正因為佛陀具備了如此的智慧、功德,其信徒崇敬他、禮拜他。但是,人類禮拜他,並不是為了得到他的恩賜,而是出於一種尊敬、感激之情,以他為榜樣,以期像他那樣,覺悟真理。

  後來人出於對佛陀的無限崇敬,神話了佛陀,甚至把他當成救世主,這樣就忽視了佛陀應世的本懷。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乃至在一部分佛教徒的信仰中,佛陀是超然於世間的神,可望而不可親近;人們要做的,並且能夠做的就是信仰他、禮拜他,而不是去瞭解他、學習他,乃至在生活中體驗他的教誨。佛教雖然重視信仰,但強調正信,而正信的基礎就是智慧;佛教雖然宣導自我解脫,但更重視慈悲他人。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