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4 08:43:35
學習次第 : 進階

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東杜仁波切

如果我們能夠發慈悲心,其他精神經驗將在我們身上自然生起。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它能解脫自我的執著。

  因為佛性永遠存在於我們身上,所以我們都能發起強大、無暇、寬容的慈悲心。慈悲可以開放閉塞、僵硬的心,平靜狂野的脾氣,轉化陰沉、墮落、負面的性情。它帶引我們離開黑道——由自私和挫敗創造的隱性監獄——走人光明。透過對別人的慈悲,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中心,而不再飼哺我們狂野的自我。慈悲是對心的治療,透過它,我們可以發現安詳。

  即使我們知道慈悲可以安全地將我們帶上真正的道路,但我們發現,很難停止執著自我,因而無法經驗到對別人的開放性。佛教的基本法門是以簡單方式開始,然後打開向外的慈悲圈。

  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抱有健康的愛,照顧我們的真正需要和福祉,當喜悅在心中生起時歡迎它。我們必須欣賞身邊的人,照顧他們,切身體驗熱心的態度,而非沒有付諸行動的語言或模糊感覺。漸漸的,我們就能擴展慈悲的修行。

  慈悲並不表示憂慮。慈悲是心胸開闊的智慧和關懷,而憂慮則根源於執著,削弱我們幫助別人的力量。

  當我們關懷某人時,常常會感到憂慮。這是世俗心不可避免的反應。因此,如果能夠的話,你可以關懷,但不要憂慮。萬一憂慮迸發出來,不要因憂慮而憂慮。相反,將它看成是正面的,如此思惟:“我正在憂慮,因為我愛這個人。關懷才是最好的態度。”以這種正面心態看待憂慮,並且為它高興,負面的影響力將轉化成建設性的能量。

  如何對敵人或厭惡的人生起慈悲?有效的方法,是將他們看成如母眾生。他們實際是仁慈、良善而有愛心的,只是真性被障蔽了。或者由於我們的視線被烏雲遮蔽,難以辨認出他們身上的佛性。

  在禪修時,我們可以打破將我們與他人分隔的壁壘。宗喀巴大師論及慈悲和禪修時說:慈悲的特性是觀想“願一切眾生都解脫痛苦”,而且“我將帶領他們通往自在”。慈悲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觀想親愛的人,其次是不愛不恨的人,最後是敵人。當怨親平等的慈悲心生起時,就觀想宇宙的一切眾生。

  接著,將描述以別人的悲苦為重點的心理練習。有些人憂慮,觀想可怕的痛苦會產生心理疾病。實際上,這會讓我們放下我執。因此,打開你的心,讓慈悲的感覺湧起。

  生動地觀想一位無助、受驚嚇折磨並哭叫求助的人,想像你就是他。你可以觀想臨終時極端痛苦而毫無存活希望的人,每一秒都在死亡邊緣,淚流如注地凝視世界。或者,你可以觀想在驚恐、啜泣、無助的愛人前,被劊子手粗壯的手拖往刑場的死刑犯。或者,觀想一隻無辜、溫柔的動物,在如雷的恐怖笑聲中,被屠夫以利刃宰割。或者,想像一個人被困在大火、洪水或地震中,透過沾滿血跡的淚水,鍾愛不舍地看世界最後一眼。

  然後,瞭解這個痛苦的眾生正是你自己的父母、孩子或愛人(因為佛教徒相信,一切眾生在我們不可勝數的前世中,都曾經是我們所愛的人),想著:“當她是我的母親時,她給我一切愛和關懷,以仁慈溫暖了我的心,她為了我犧牲自己的幸福和睡眠,隨時將我放在心上。但今天卻無人幫助她逃離這個險難,沒有機會在最後時刻發揮她所需要的智慧力量。我是她的獨子,怎能將所有精力花在荒唐無聊的事上,而無視她的痛苦、恐懼呢?”由此,下決心踏上慈悲之路,如此思惟:“我在全世界面前發願,從這一刻開始,將生命中的每分鐘奉獻在修行上,以療治一切痛苦的如母眾生。”

  你也可以借著安住在正面影像上,開始慈悲的訓練。想想父母、朋友或老師曾經給你的仁慈和慈悲,喚起那些記憶所給予你的美妙的溫馨感覺。然後告訴你自己,你將把這個偉大的慈悲禮物散播給別人,無條件地佈施出去,像陽光般溫暖全世界和全宇宙。

  或者,你可以借著自己的極大痛苦和恐懼而生起慈悲心。我們遭遇痛苦時,大多數人都嘗試躲起來,卻不知痛苦可以成為無價之寶。只要有正確態度,受苦的辛酸滋味將使我們更容易瞭解別人的痛苦。

  觀看並感覺受苦的眾生,可以讓我們深刻瞭解輪回,並產生強大的能量,不僅是對別人的憐憫或祝福,而是全心全意的發願,負起解脫一切眾生遠離輪回火坑的責任。

  借著對一切如母眾生發起強大的慈悲心,可去除我們的嗔恨、嫉妒、羡慕和貪欲。慈悲心熔化了敵友、你我、好壞的壁壘,讓喜悅和安詳得以容身。

  古印度偉大的無著,在山洞裡觀想彌勒菩薩十二年,依然不見任何真正的成就。直到有一天他離開洞穴,看到一條咆哮、狂怒的狗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在他設法幫助這條狗時,湧起無限慈悲,而狗也轉化成彌勒菩薩熠熠生輝的身體。“菩薩,你真不慈悲”,無著悲歎著,“為什麼長久以來,你一直不向我顯示呢?”彌勒菩薩答道:“我一直與你同在,不曾離開。你看不到我,是因為自己心中的障礙。慈悲已經將它們全部淨化了。”

  當我們的慈悲增長時,比較容易放下不斷分別的心。在慈悲的開放中,可以轉化混亂為清靜見,這是心的本初智慧。

  大多數人發現,很難想像什麼才是“悟證永恆、全面的開放性”。不過,只要我們修習慈悲,愚癡、執著和惡業的迴圈將開始消失。

  當我們成佛時,慈悲自然就在我們的心中生起,這是佛性遍一切處、無所不在的力量。誠如龍清·拉然巴所說:

  源自真性(佛性),
  慈悲的力量四面八方生起,
  完成別人的繁盛。

  《西藏醫心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