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3/30 09:35:5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3/30 09:35:20   編輯部  

聞思修行 深入經藏

索達吉堪布於海口開示

主持人致辭



尊敬的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各位師父,各位同修: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們又非常開心地歡聚在一起。由菩提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特別邀請索達吉堪布仁波切來到咱們海南,和大家進行的佛學文化交流活動,今天是第二天。在昨天的交流會中,大家收穫非常大,今天我們還要繼續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

現在我們恭請尊敬的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為我們作開示,有請!

堪布仁波切講演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一遍)

請各位發無上的菩提心,並如理如法地諦聽!



今天我們又集聚在這裏,共同學習、交流佛法,我本人而言很高興。這有兩個原因:第一,佛教的智慧能讓我們真正脫離苦海,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從中多多少少都能得到利益和快樂;第二,在新春來臨之際,每一位信士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但大家卻能放棄外緣來到這裏,共同學習、交流佛法,這種精神很可嘉。

大家都知道,時間比錢財等世間身外之物還寶貴,所以應該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要好好利用這個時間,以現有的精力來學習、思考佛教的教義,我覺得這很有價值!

今天我跟大家從兩方面作簡單開示:其一,在座的佛友當中,有個別剛剛學習、修行佛法,針對他們應如何修學,我提出簡單的想法;其二,針對已經學了很長時間的道友,提出精進閱讀經藏的希望,也就是說,我們要努力充實自己,繼續不斷地聞思。



一、對初學的期望——聞思修行

⒈ 依止善知識開取佛法寶藏

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我們除了忙於自己的生活以外,還要考慮去探索這個世界上不為人們普遍瞭解,而非常深妙的東西。比如:輪回的奧秘、因果的奧秘、萬法空性的奧秘等。

到目前為止,在世間中,雖然湧現出了許多科學家、文學家等高級知識份子,但他們也沒有徹底通達這些神秘之處,最後只能當作謎而打上問號。而兩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就示現了降生、捨棄王位出家、成道、轉*輪等十二相成道,在四十九年說法生涯中,完全揭開了人類的神秘面紗,千真萬確地描述出了宇宙萬物的真相。但要了知這些真理,既需要自己去分析,還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聞思。

一般來講,佛教的甚深道理不可能以自己的智慧通達,即沒有自學成才的。佛陀在《華嚴經》中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意謂:就像黑暗屋室裏面的珍寶,沒有燈光就無法現見;同樣,佛陀所宣說的真理,若沒有既有聞思又有修行經驗的上師引導,即使自認為很有才華、很有智慧,也無法瞭解、通達其中的甚深意義。所以,現在有些人想完全依靠自學通達教理,是不可能的。

我經常在不同場合中勸大家學習佛法,千萬不要驕傲自滿、自認為了不起,不要盲修瞎煉、誤人子弟。這是因為,真正用佛教的智慧來衡量,每一個人的水準都特別低。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當然,這並不是佛教徒自贊毀他,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是這樣稱讚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聞思修行呢?

⒉ 現代教育迫切需要佛法

我經常想,現在大學裏面畢業出來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很多都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好像世間當中該讀的書全都讀完了一樣。其實,從小學到博士之間的教科書都是世間知識,不要說出世間的佛法,即使以整個世間知識來衡量,學的也不是很多,應該說是很渺小的。

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信仰教育,這方面相當缺乏。雖然表面上看來,他是某某學校畢業的,應該很了不起,但實際上,其人品、人格、道德修養,以及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表現都非常糟糕。當然,這與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雖然我們在學校學了ABC等很多知識,但實際上這些知識在世間能用上的也不多。一位美國學者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學生在學校裏面所學的知識,真正能用在世間上的15﹪都不到;反之,在世間當中很多空白都需要填補。

在這些方面,我經常想:不要說佛陀智慧、悲心的全部,哪怕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用在世間,所作所為也非常完美。可是,世間許許多多人往往都不信仰佛教。雖然信仰是自由的,但很多人都缺少這種悲心和智慧,而這恰恰是最需要的。

⒊ 聞思修行才是佛教的根本

因此,大家應該多學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識,現在科技很發達,只要有興趣就不會有困難。以前,如果你要依止一位上師,必須跟著他。但跟著上師,尤其現在漢地大城市裏人這麼多,每一個人都要跟著上師,恐怕上師也不一定夠。若自己依靠方便方法,如聽光碟、看書等,真正通達了具有傳承的上師教言,那與整天都跟著也沒有什麼差別,我是這樣認為的。

相反,雖然你每天都跟著上師,但因上師法務特別繁忙等原因,不能給你開導,也不一定有利。在歷史上,有些弟子依止上師多年,也沒有得到一個偈頌的法義,這樣的例子相當多。所以,在座的各位首先應該尋找真正的佛教道理,自己要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

現在很多人對佛法的學習都比較欠缺,若沒有學就不可能精通,因為開車等世間基本知識,或大學的課本,沒有學也無法通達,而佛法更加深奧、難懂,沒有學則不可能懂得。但光聽聞也不行,還要思維,再進行修行,這就是佛教的根本——聞思修行。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很缺乏聞思的機會和因緣。尤其在漢地,本來寺院也不多,即使有,也只有個別道場有聞思,很多道場都沒有。而學佛的居士團體,大多數人只是辦一個皈依證,自認為是某某上師的弟子,實際上遵循次第的系統學習根本沒有,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極個別地方雖然有學習,但也不全面。所以,我經常提倡、勸勉大家,要共同學習佛教的甚深道理。

⒋ 人生大事出離輪回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小乘和大乘顯宗、密宗的法都要瞭解,之後自己就能找到方向。否則,就像現在社會上的人,每天都搞事業賺錢,一直像孩童尋彩虹一樣沒完沒了,那短暫的人生就荒廢了。

人若沒有來世倒另當別論,但實際上,人們花了大量時間從現代科學等角度觀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找到確鑿的證據來駁斥前世後世存在的道理,也沒有真正建立起前世後世不存在的學說。既然真的有前世後世,那對後世不做一點準備,恐怕就是愚者的行為。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想:我老了怎麼辦?於是買養老保險;我病了怎麼辦?於是買醫療保險……但考慮來世的人,尤其在沒有信仰的國家和群體,幾乎是沒有的。在藏地,大多數人特別關心來世:我即生當中這樣(或富裕,或貧窮)過去就行,因為前世造了什麼業,今生要感受,但來世確實很漫長,所以要努力行善。那我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的來世呢?因為這並不是一世兩世,或者短暫幾十年、幾百年的事情。

如果即生當中造惡業,墮入三惡道,那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解脫啊!我們連想到監獄都毛骨悚然,而不敢做違法的事,即使做了,也不願意承受未來關押的痛苦。那在千百萬年乃至生生世世中,感受無法想像的旁生、餓鬼、地獄的痛苦,以及得到人身後,感受盲聾喑啞、老弱病殘等苦,又怎麼能忍受呢?但人們往往在這些關鍵、長遠、重大的問題上,盲目回避、耽延,根本不想死了以後怎麼辦,這是特別愚癡的。

⒌ 不應抹煞人的尊嚴

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講,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從小都生長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習俗當中,所以除了吃吃喝喝以外,再也沒有更高的思維能力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確實跟旁生沒有差別。

多年前,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熟人跟我辯論:“你在有些論典裏面說,人跟旁生沒有差別,這是對人類的侮辱。”我跟他說:“這個話並不是我最先說,薩迦班智達等藏漢高僧大德和學者都這樣講過,其實這並不為過,因為若光是為了生活,世間的旁生也確實懂得,比如吃東西、避寒等。”

雖然犛牛等旁生不懂穿衣服,但冷的時候它們也會去比較暖和的地方。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特別冷,零下二十幾度。我看見一頭犛牛,它每天晚上都要到一個比較暖和的破房子裏面去睡,而且是按時的——我每天晚上到經堂講課時它都沒有去,而下課回家時它已經到裏面睡上了。所以,不僅是人,這些動物也知道取暖,只是取暖的設備和手段有差別而已。同樣,吃、喝它們也懂。

所以,人若除了眼前的生活,再也沒有更高的理想,從來沒有想過在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幫助人類等眾生,那就與自私、盲目、愚蠢的動物沒有差別。

⒍ 智悲方是末世良藥

在座的各位,佛教有兩個廣大,一是慈悲的廣大,二是智慧的廣大,這兩者是佛教唯有的,拿現代的話來講叫特色。

其慈悲的廣大,不僅僅限於“我”。世間具有悲心者,對親朋好友、下屬等與自己親近的人會關心,除此之外就不願意付出,甚至很多都看作敵人。所以,世間悲心、愛心再大的人,也沒有佛教裏面把所有有生命的眾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子女,或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理念。雖然在孔子的學說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說法,但實際上範圍就是人,是非常狹隘的。

從智慧方面講,除了佛法以外,通達世出世間所有萬法的智慧有沒有?相信大家在翻閱經論等資料時,完全會明白。

所以,學習佛法特別重要!但要學習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教智慧和悲心的不共之處,因為只有知道優點才願意學。就像買一個產品,在知道它的利益、功效後,才會買一樣。

可是,現在人類社會在物質上越來越有發展,越來越有進步,在精神上卻一年比一年下滑,一年比一年倒退。雖然商場上有琳琅滿目的商品,但這只增長貪欲等煩惱,讓人們處於快樂、寧靜、祥和的狀態,是相當困難的。中國是這樣,加拿大是這樣,美國還是這樣。雖然大街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購買外在的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因為百貨商場等一直開著大門;可是,人們最需要的大悲心和大智慧,這種內在的精神食糧和精神財富,有多少地方能請到啊!

所以,在大城市裏面我常想:外在的食物等許多地方都有賣的,人們需求的也是這些,可是人們最需要的知足少欲、無貪、無嗔、無癡等精神食糧,又到哪里去尋找呢?如果精神上的快樂得不到,即使住在黃金建成的高樓大廈裏,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開心、快樂。

因此,如今的社會最需要的就是佛教的智慧。對希求解脫者來講,這更不可缺少。即使沒有這麼高的境界,只想做一個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成功人士,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有用,因為它唯一利益眾生。所以我常勸大家,在空余的時間應學習一些佛教的道理。

⒎ 學修佛法需遵循次第

如果佛教的道理實在沒有緣分學習,也應該學習儒家文化。這幾年我也看了許多,如《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三字經》、《千字文》等。雖然它們與佛教的教理比較起來差別很大,但與現在課本上所講的小動物的故事等相比,其意義就深遠多了。而且,在臺灣、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企業、學校等各行各業都在運用,且運用得相當成功。

話說回來,修學佛法也要遵循次第,且有不同層次,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我沒有緣分學佛,佛理太高深了。好像學佛除了學出世間的空性以外,就沒有了,其實也不是這樣。可以說,凡是涉及使人向善的所有善妙理念,佛教的教義無不包括。因此,根據自己的緣分、能力,還是要去學習。但要先聽聞,後思維,再修行。其教理無法以簡短的語言來描述,我在不同場合中也作過介紹,希望大家去瞭解、去分析。

 

二、對久學的勸勉——深入經藏

⒈ 呼籲深入經藏的意義

我想勸勉大家,尤其是學習過經論的道友,除了學習現在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外,還應該學習前輩大德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放在藏經樓裏面的、特別珍貴的教言。我覺得後人一直不看很可惜,所以趁這個機會,呼籲廣大高僧大德、出家僧尼、在家居士閱讀《大藏經》。

剛才我跟一些知識份子探討的過程中,有人說:現在年輕一代有讀《大藏經》的,但遇到裏面艱澀的語言、拗口的文句時,就讀不下去了。而在藏地,很多寺院經常讀《大藏經》,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一生中,也經常以閉關、非閉關的方式讀《大藏經》。

為什麼要閱讀呢?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完全會明白佛陀甚深的意趣,這時就會知道世間的智慧非常渺小,佛陀的智慧如汪洋大海般無法測度,同時自己的智慧也會增上,對教義也會產生更深的定解。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都應該深入經藏。

⒉ 歷代高僧對後人的啟示

其實,以前漢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閱藏,如諦閑法師等。記得太虛大師在閱《大藏經》時,因《般若部》中的一句話就豁然開悟了。而印光大師,他在普陀山閉關了十八年,在閉關期間三年閱藏一次,共閱了六遍。後來他講[1]:不管是弘揚佛法的人,還是自己修學的人,不閱讀《大藏經》,都非常可惜。所以勸人們不但要閱藏,還要刻板印刷。

以前憨山大師也閱過藏,他曾深有感觸地說:“是則所說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經在處,皆應起塔供養,不須複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則為報佛深恩矣!”

蕅益大師曾在《閱藏知津序》中說:我30歲時開始閱藏,經過二十七年,才寫下了30多萬字的《閱藏知津》。還說:“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意謂:如果沒有調和飲食,身體四大不調就會出現疾病;若沒有閱讀經律論三藏,智慧之眼必定會被各種染汙蒙蔽。

⒊ 以大德為榜樣追求實義

但現在世間大多數人,慧眼都被五欲六塵蒙蔽了,一直糊裏糊塗,不知方向。因此,很多眾生特別可憐,根本不知道什麼最有價值,什麼最有意義,雖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盲目追求,但自己也搞不懂到底在做什麼。

當然,他們不會認為自己盲目,相反所作所為都會覺得特別有意義。但在通達佛教深廣教義、博通顯密經論的修行人眼中,其所作所為就像孩童在海灘上堆砌沙屋一樣。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就像這樣,世間人們在自己追求的世間八法被毀時,心裏就會感受無比的痛苦。

以前一位學者說過:人如果沒有學習,大腦的智慧就會停止。作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將部分時間用來學習出世間的教言呢?雖然我們不是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閱了幾十年藏,我們不一定有這個時間,但是否是每個人經常掛在口中的“太忙了”呢?恐怕很多都以“忙”為藉口,而忙於睡覺、應酬、打妄想。這就是“忙”、“盲”不辨的原因。

我經常想:印光大師、蕅益大師和我們都是骨肉之軀,都要離開這個世間感受未來的果報,他們能用幾十年的時間閱藏,我們為什麼不能用他們十分之一的時間來閱藏呢?退而求其次,一年的時間應該抽得出來,至少一生當中一個月沒有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看自己在貪嗔癡等世間法方面花了多少時間,在出世間的解脫方面花了多少時間,這樣就會清楚自己離開世間後的去處。

當然,大家在閱藏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前輩高僧大德們的智慧和毅力。像麥彭仁波切,傳記中說他閱108函的《大藏經》,三天時間全部通達無礙,218函的論著,二十五天時間悉皆精通無餘。雖然我們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但我想,部分經典(如《楞嚴經》、《華嚴經》)中極個別殊勝教證應該記得住。

另外,前輩高僧大德為了佛法犧牲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苦行。前一段時間,我聽到新聞報導說:一位打工的木匠,為了回家過春節,走了兩千多公里。為了過年都需要這樣苦行的話,那我們為了從輪回大海中永遠獲得解脫,為什麼不能有點前輩大德的苦行呢?

所以,在看了高僧大德的傳記,以及思維了他們的事蹟後,我們既要慚愧,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過生活,但將部分時間用在修行上也未嘗不可。我看到很多在錢財、地位等方面特別具有福報的成功人士,也利用自己珍貴的時間來修行,而且他們修行的境界、通達的智慧,遠遠超過口口聲聲都說自己特別了不起的修行人。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身做一個總結。

⒋ 經典來之不易

為了一部經典,前輩大德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比如《楞嚴經》,以前印度把它當作國寶,以保密的方式保存著。後來天臺宗的開山祖師智者大師,在天臺山開創天臺宗,傳講止觀法門,當時有位印度僧人聽後,讚歎大師說:您所講的止觀教言——三止三觀的修法,與我在印度學過的《楞嚴經》中三摩地的修法相當吻合,您能得到這麼深的禪定境界真是稀有!智者大師聽到這話,為了印證自己的境界,很想得到這部經典,於是天天向印度禮拜,希望這部經典早日傳來中國。一拜十八年過去了,但《楞嚴經》在他圓寂之前也沒有傳入。

後來一位叫般剌密帝的印度僧人,覺得此法弘揚到中國的因緣已經成熟,就想辦法把法本帶入中國。前兩次都被海關查出,沒有成功。第三次他把經文寫在羊皮上,將胳膊劃開放在裏面,傷口癒合後就通過了海關。到廣州後,跟房融居士等一起翻譯了《楞嚴經》,才使此經在中國弘揚開來。

以前我知道這個歷史後,就在藏文《大藏經》中去尋找,但沒有找到,因為這是章嘉國師後來才譯成藏文的。其實,章嘉國師不但把部分漢文經典譯成了藏文,還花了幾十年時間,分別把藏文《丹珠爾》和《甘珠爾》[2]翻譯成了蒙文和滿文,貢獻非常大!雖然當時人們不一定知道他的恩德,但後來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是真正的國寶。可是,除了極個別大德以外,真正通達這些經典意義的人,基本上是沒有的。

其實,每一部經典翻譯或者弘揚的歷史都是曲折的。可能大家都看過帶有神話色彩的《唐僧取經》和《西遊記》,裏面說他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當然這些跟唐玄奘取經的歷史《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很多都不能吻合,因為是用藝術的方式表現的。

在真正的歷史中,唐玄奘去印度經過了三十多個國家。當時中國到印度跟現在不同,現在很簡單,從北京、成都等地都可以去,以前並不是這樣,要翻山越嶺,要橫穿沙漠,還有洪水、猛獸等的威脅。在這樣的時候,取經的高僧大德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所以很多在沒有取到經時就死了。從歷史上看,去印度取經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成功取回來的,只有唐玄奘、法顯等個別譯師。

⒌ 後人大需珍惜

既然前輩大德們為了翻譯、弘揚經論,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那我們現在將現成的經書全部放在書架上,就明顯不合適。當然大家也不一定有這些經典,即使有,也最多讀一兩本,如《金剛經》、《心經》,其實這是不行的,因為佛陀的智慧在許多經典裏面表現得特別精彩。

但很多人都認為電視連續劇很精彩,為了瞭解打仗等故事情節,一直熬更守夜、不吃不喝地看著。其實這樣看了,除了蒙蔽心靈、增長貪嗔癡以外,絲毫利益也沒有。真正精彩的教言在經典裏面,而且各種各樣問題的現成答案也在裏面。如果我們沒有看,裏面的內容就不會明白。所以,我在這裏強調大家應該看《大藏經》。雖然有些居士只能看個別經典,但有一些智慧的人,應該全部看,之後才能懂得裏面的道理。

前一段時間,我在學院講課時也跟大家一直提,當時沒有要求全部看。但最近我經常翻閱一些經典,感覺很好,課堂上也能順便引用,所以希望一部分人能全部看。最近學院裏面,很多法師在放假期間,都以閉關的方式在兩三個月中閱藏。

⒍ 首選藏經為何

至於所閱藏經,最好是《龍藏》和《大正藏》。

為什麼要選《龍藏》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時候,順治皇帝不但信佛還在五臺山出家,之後是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對佛教的貢獻特別大。正因如此,《乾隆大藏經》各方面都比較完美。

至於《大正藏》,它是日本人於1924~1934年編輯而成,內容非常完備,流通範圍極廣,其中還有很多日本高僧大德的文集。

⒎ 閱藏需要信心和智慧

但我希望在閱藏的過程中,對高僧大德的信心要越來越增上,自己的智慧能真正懂得佛陀的意趣。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在網上還是書上評論,自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全面意義,只知道一部經典裏面的一兩句話,就開始斷章取義地進行誹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所行贊》中雲:“不解微細義,謬隨於文字,是則為愚夫,非法而妄說。”這個教證很重要,它特別適合現代人。

蕅益大師說得好[3]:如果了知佛陀的心,字字句句全部是了義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意趣,所有文字全部是瘡疣(指有毛病)。這與昨天講的信心也有關係。如果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就會通達佛教的甚深道理,此時就會知道佛陀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流露出對生活乃至整個世間的真知灼見。否則,對佛陀的金剛語、真實語,也會以自己的偏見、邪見,找出各種各樣的毛病。

現在很多人都孤陋寡聞、見識不廣,所以所作所為都不如理、不如法,言論也謗佛、謗法,同時也毀壞自己的相續。有時我看到一些言論就感到特別可怕,也覺得極其可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真理,卻敢隨便評論。

如果真正通達佛教的教義,就會像《大莊嚴論經》中所說的一樣:“如是妙言論,無不合掌禮。”所以,若是真正懂得佛陀微妙言論的智者,沒有一個不合掌,沒有一個不讚歎的。可是,世間很多人因為盲目愚癡,毫無了知。

如果對佛教的教義都不能通達,那就不要說有一些出世間的境界了。有的甚至連世間基本道理都不懂,每天都沉溺在愚昧無知的生活當中,極其可憐!因此,我們在獲得人身時,能遇到這麼好的佛法,因緣是非常殊勝的。但要獲得佛法真諦,一定要有信心和智慧。

結勸

1. 以無常策勵精進

《入行論》雲:“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所以,在此時應抓住機遇,以各種方式行持善法。

當然,行持善法也需要自己有善緣、有福報、有精進。如果一點都不精進,整天懈怠、懶惰、散亂,恐怕自己的一生渾渾噩噩就度過了。所以,佛在《法句經》中說:“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意謂:有人雖然活了一百歲,但懈怠不精進,這不如活一日而精進的好。

因此,我們都應反觀,看自己這樣過一輩子,離開世間時會是什麼樣。無常迅速,在很快的時間當中,我們都會被送到殯儀館,變成一堆灰。所以,每個人都要考慮,若不考慮,這就是我們的愚癡。

昨天你們希望我活一百歲,我想了一下,活一百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很快出現翻車等事故而死,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每天都看新聞報導,很多人前五分鐘還活在世間,後五分鐘就變成中陰身了。其實這是很深的教言。對修行人來講,這特別鼓勵我們修學佛法。對世間人來講,這也很重要,否則每個人都會盲目追求五欲生活而永無止境。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提醒,有了這樣的勉勵,自己就會做好兩手準備。

我看到有些根本不信佛教的人,一聽到自己病危,馬上不行了,就特別恐懼、絕望,因為從來都沒有準備過。而以前自己各方面比較好的時候,始終覺得死亡是很遙遠的事,認為根本不可能馬上就死。其實,不可能的理由一點也沒有,只是自己想當然罷了。

而佛教徒,因為經常修學無常法門,所以聽到這樣的話語時,還是很開心的。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圓寂了一位老喇嘛,他提前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說:我一定要在法王圓寂紀念法會期間離開世間,結果法會還沒有結束就圓寂了。看他對待死亡的心態,好像從此處到彼處一樣,根本沒有痛苦和擔心。如果從來沒有學過這方面的佛法知識,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遇到死亡都會很害怕。

剛才有些人說“只怕死、不怕生”。其實,若活著的時候沒有做好準備,再生也是很恐怖的。那要做好什麼樣的準備呢?當然,不可能買保險,因為並沒有開“不死保險”的公司。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沒有時間修學佛法為藉口,而把時間一直定在明年、後年、退休,應該早一點精進修學,不要懶惰、散亂,這樣逐漸就會圓滿。

2. 歸於修行與恒具喜心

總而言之,我今天從兩方面對大家作提醒:第一,要如理如法地聞思修行佛法;第二,要儘量多看一些經典,並以經典的智慧來衡量自己的修行。不要每天都是“我覺得什麼、我認為什麼”,如果不以教證、理證作為依據,而沉溺在分別念中,那對我們的修行就不一定有真實的利益。

最後希望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開心、樂觀,因為心情快樂就是養生,也是一種修行境界。雖然我們面對生活時,大多數都是痛苦的,因為輪回皆苦之故,但若整天愁眉苦臉,生活就毫無意義了。因此,要處於開心、歡喜的狀態,這樣各方面的因緣就會越來越殊勝。

好,今天大概介紹這麼多!

--------------------------------------------------------------------------------

[1] 《普勸施資助刻大藏經疏》:“夫大藏者,乃般若之叢林,真如之府庫,一切世出世間諸法之淵海也。舉凡如來究竟親證之道,眾生即心本具之法,及十方世界之廣,三世因果之微,與夫日用倫常孝悌慈善之道,悉皆顯闡贊導,了無佚遺。以故宏法大士,莫不以流通大藏,為宏法利生之急務焉。”

[2] 《丹珠爾》為論藏,《甘珠爾》為經藏。

[3] 《閱藏知津序》:“知佛心者,則言言皆了義;不知佛意者,則字字皆瘡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