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4 20:15:12
學習次第 : 進階

談談聞思修

一、修的內容由聞思決定,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

很多人認為聞思時才需要觀察,實修時唯一應安住修,不必觀察,這樣自然便會認為:不聞思照樣能修,或者聞思只是研究或為實修提供證據。

這種想法若不遮破,則始終不會重視聞思。

以下破除這種觀點:

實修時必定有個所緣境,有個所修的內容,若不經過聞思,是不可能了知這一內容。就連炒菜這樣的小事也要先聽別人講解怎麼炒,之後還要自己考慮,觀察到位,才能實際操作。同樣,所修的內容首先要聽別人講解,由他力得到決定,再由自力思惟決定,然後再串習就是修。所以,修的內容是由聞思來決定的。

再者,聞思決定的內容本來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因此修也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不能說修唯一是安住。

譬如:修淨土法門中求生淨土的願,即是修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的心。對所修的內容,首先應通過聽聞瞭解,否則就不知道修些什麼、該如何修。所謂聽聞,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師的開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緣和合,而聽到佛經中修欣求心和厭離心的內容。同時,必須明白所聞的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所修的內容——實修的教授。

比如,聽到講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燒,這是修厭離心的教授;又聽到講述極樂世界種種依報和正報的莊嚴,這是修欣求心的教授。這樣通過他力得到了知,就是由聽聞決定所修內容。

之後,還要對此數數思惟,瞭解透徹。比如,娑婆世界的苦苦、壞苦、行苦,每個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把叫做苦?為何要出離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哪些過患?這些問題自己不思惟就決定不下來。所以,修厭離心的內容——三苦、八苦等,先要由思惟引發定解,之後再反復串習,就會引發厭離心,而且越修越強,越修越穩固,最後,會達到囚犯想出監獄、糞坑裏的人想出糞坑那樣迫切的心情,一刻也不想呆在娑婆世界。

反之修欣求心,就是觀察極樂世界沒有三苦、八苦,往生立即了脫生死、獲得不退轉果位,種種依報環境的功德、正報佛菩薩的功德等。但是,對此若不聽聞、閱讀淨土經論,自己是無法瞭解的;若不思惟,也不能將所修的內容吃准、搞透。所以,首先應通過聞思決定修的內容,再如是反復串習,令欣求心增上、持續。相續中一旦具有欣求心和厭離心,便是成就了求生淨土的願。

由此可見,修不只是安住,聞思也不只是為修提供證據,不是和修無關的佛學研究。應切記聞思的任務是決定修的內容這一關要。

二、聞、思、修密切相關

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慧是如何產生的呢?即:聞慧由聞而成就,要想獲得聞慧,前行是聽聞,由聞法就會成就聞慧;思慧是由思惟所成就,不在思惟上下工夫,思慧就無從產生,故思慧的前行是思惟,由思惟便能成就思慧;修慧由修習而成就,即由串習而成。

之後,反觀自己:聽聞時,如果沒有如法的發心和行為,耳根沒有專注在法師所說的法義上,或者生起昏沉、掉舉、傲慢等煩惱,如此絕不會生起聞慧,只會增加無明、業障;思惟時,若對所聞法義,或者粗略閱一遍,或者束之高閣,根本就不看,又怎麼談得上如理思惟?又怎麼有數數如理思惟?所以,落實思惟的人寥寥無幾。如是思慧尚未產生,更談不上引生修慧。

以下再了知三慧次第生起的道理。

(一)修慧從思慧生

修慧從思慧生並不是指從思慧直接就產生修慧。修慧的前行是修,修又是串習由思慧所決定的法義。若無思慧,就無法確定在何處修,想串習也沒有所緣境,又如何生起修慧?所以,要生起修慧,必須串習思慧所決定的法義,是從這個角度而言修慧從思慧生

比如,對世間享樂修出離心,所修就是壞苦,這只有由思慧才能決定。換言之,以思慧能決定欲樂不是安樂性,刹那遷變之故;欲樂壞滅時必定產生痛苦,有貪著心之故。了知這些之後,再安住法義串習,就可以引發厭離心,而且,越串習厭離心越強,厭離心越強,就越能放下。如果沒有思慧,不知在何處串習,又怎麼能生起修慧?所以,沒有思慧指導的修就像盲人射箭,是盲修瞎煉

(二)思慧從聞慧生

並不是說從聞慧直接生起思慧,而是說思慧依靠思惟產生,思惟的內容由聞慧而決定,是從這一角度說思慧從聞慧生

比如:清楚地聽聞了講述八無暇、十圓滿的文句,所憶持的法義就成了思惟的內容。如果聽聞之後,沒有記住任何法義,連講什麼都不知道,又能對何者作思惟呢?因此,沒有聞慧,就不可能有思惟。

總之,由聞而產生聞慧,由聞慧能進入思惟,由思惟而產生思慧,由思慧能進入修習,由修習產生修慧,這是聞思修的生起次第。

另外,應當主動及時地轉入聞思修。這個主動性非常重要,聞思修主要靠自己,自己不爭取,沒有人能把智慧直接送入相續。釋尊的能力可謂第一,如果有這種可能性,佛早已把智慧安放在每個眾生的相續中。

所謂主動及時地轉入,就是要盡心盡力地投入,聽一點,就要聽懂一點;聽懂一點,就要思惟一點;思惟一點,就要透徹一點;透徹一點,就要串習一點。比如,聽人無我法門,耳根要專注在法師的音聲上,自己的動機就是要聽懂,要生起聞慧,對重點之處,若無法記下,就應做筆記。總之,要盡一切努力得到聞慧。若具這樣的發心和加行,則聽一次就生一次聞慧,聞法就很有收穫,內心便會歡喜聞法。

聽懂之後,最重要的是思惟,即針對聞思所了知的法義,及時地思惟,依靠自力對法義融會貫通,生起斷定的理解。乃至未獲定解之前,必須不斷努力地思惟。

為了能一心投入思惟,並有所成就,應當合理安排時間和環境,儘量避免外緣的干擾,舍離一切無關的世間瑣事、無義的閒談交往,如此才能集中心力投入思惟。所以,應當獨自在寂靜處,專心致志地觀察思惟法義。聽聞、修行都應如此。

總之,對每天以聞慧了知的法義,要及時轉入思惟,通過點滴的積累,逐漸成就累累碩果,如同聚沙成塔一般。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也沒有異想天開,凡事均需長期用功才會有成果,而且大成果是從點滴積累而來的。

比如,聽聞了人無我法門,知道了觀察我和五蘊一體、異體的方法,但並不能以此為足,而是要思惟透徹,直到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為止。因此聽聞之後,就應一心思惟:一體有什麼過失;異體又有什麼過失;不是一體、異體,那是什麼?到底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要一遍又一遍地觀察、衡量,要切實下苦工夫,要知道憑空是不可能產生定解的。

一般思惟時都會有個過程,最初一點也摸不到頭緒,左邊摸一下、右邊摸一下,翻來覆去地摸索,但最後慢慢會理清頭緒,開始相應法義,能決定是這樣一個意思,心裏能肯定而沒有懷疑。

因此,我們應當長期聽聞正法,之後及時轉入思惟,如是讓佛法正見越來越深廣穩固。須知,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聞思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了就會了就會善巧。《禪林寶訓》中說,白雲禪師閱經書不下幾百遍。每次開卷再讀,一定有新的收穫。我們若能像禪師這般勤奮,一定能通達佛法。

古人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細讀深思理自知。(舊書若能耐心讀上百遍,細細地讀,深深地思惟,書中的道理自然會明白。閱讀屬於聞慧,讀時思惟屬於思慧。)聽聞、講解、思惟都是如此。任何法門只要反復講、反復看、反復思惟,以串習力終有透徹的一天。

由思惟決定好之後,就要及時串習。比如,對暇滿的涵義,很多人五年前就理解了,但是並沒有在心上串習,所以五年後仍在虛耗時間,根本不見有進步,這就是不串習的過患。所以,懂了一點之後,要立即串習。比如,對暇滿難得不斷觀察修,才能遠離過失、引生功德,也才能日日有進步(上等修行人日日有進步,中等修行人月月有進步,下等修行人年年有進步)。如果不僅沒進步,還不斷退步,那就不是修行人,因為只是學知識,根本就不修,沒有改變自相續。

三、對實修來說聞思最重要之理

理由是:有多少聽聞,就有那麼多的聞所成慧;有多少聞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思惟;有多少思惟,就有那麼多的思所成慧;有多少思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修習;有多少修習,就有那麼多的滅除過失、引生功德。換言之:聽聞是零,聞慧就是零;聞慧是零,思惟就是零;思惟是零,思慧就是零;思慧是零,修就是零;修是零,所滅的過失、所引的功德就是零。

因此,對實修來說,聞思最為重要。若無最初的聞思,修行要麼成為盲修瞎煉,要麼流於影像,很難成就。

由此便知,聞思修對於個人修行的成敗和整個佛教的興衰,關係何等重大。如果捨棄了聞思,也就不會懂得什麼是人身的意義,什麼是無常,什麼是苦,什麼是人無我,什麼是慈悲,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因果,什麼是生死的緣起,什麼是三寶,什麼是空性,什麼是佛性。如此一來,人天善道、出離心、菩提心、出世間空性之道等,完全會隱沒,最後不聞三寶之名,又怎會有教證二法住持世間呢?對個人而言,人天善道、解脫道、菩提道,只有依靠聞思才會瞭解,也只有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才能在心中體證佛法。所以,世親菩薩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

四、兩種偏差

(一)聞思未到量就盲修瞎煉

如果聞思沒有到量,不明白修的次第、方法、數量,不知道如何解決修行中的問題,也辨不清正道和歧途,沒有了定解之目,極易墮入盲修瞎煉的險坑中。

(二)聞思此法,修持彼法

這是不明白教證二法的關係所致。其實,教法是指示修行的道路,教你怎麼做、怎麼修,而證法是按照所指示的道路真實行持。所以,修就是修聞思所決定的法義。如果聞思和修無關,聞思的法義並不是所修的內容,則即便聞思二十年,也對修沒有任何幫助,有心修行的人又豈願虛耗二十年寶貴時光?若按這種想法,很多人會放棄聞思。

試問:佛成道之後,最根本的事業是轉*輪,四十九年說法,結集成三藏十二部的教法,如果這些教法不是指引眾生修行的教授,佛陀四十九年說法豈非無義?這是對佛的大譭謗。

再者,一般人單憑聽聞也無法得到解脫,否則就成了多餘,只要說聞、思,不必再加一個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如果不是這樣,那應當僅僅以聽聞無我等法就現量證悟其義,當下得解脫,所謂的修持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又如果不聽聞無我等法就可以自修彼義,那宣說諸經論應成毫無意義,也就不必宣說了,但這是絕不可能的。如果想獲得聖者如實見法性的各別自證智,必須首先聽聞聖法,然後思惟其義而生起定解,接下來,應當專注一緣修持此法義。因此,初學者最初必須生起聽聞智慧。因此,聽受和所講的佛法是這樣具有大意義和大必要。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通病,聽完法合上書本,就算完成任務。如此即便一部接一部地聞法,其實根本就沒有思惟過,學的雖多,但真正消化、吸收的卻非常少,又怎麼能引生定解?怎麼能結合相續串習?如此只會墮入聞思沒有用聞思不必要的邪見中。

還有一些人雖然在聞思,但不夠徹底。有些只掌握佛法的片段,不懂得整個菩提道從下至上的次第;有些沒有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沒有得到心要;有些不知道是安住在聞思所得到的定解中,串習由聞思所決定的法義。

觀察目前聞思修的狀況,問題頗多,不良心態也很多。一種是不老實,無法老老實實坐下來,全心全意地融入佛法;一種是不踏實,學佛多年,心裏一直沒底,總是懷疑這樣做有沒有用;還有一種是幻想家,本來基礎的法門就是目前最需要的,拋開這些能聞思、能串習的法門,整天盼星星、盼月亮,幻想能得一個最高、最快、最輕鬆的法。

本來一切佛法通過如理聞思都能顯現為修行的教授,但一般人未能好好聞思,也就沒有能力趣入實修。這並非所學法門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沒有好好思考過聞思修的關係,一向沒有依教奉行,才導致不能把法結合在自心上修行。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恐怕還會發生不良的後果。

因此,首先要調整聞思修的發心,明確目標,唯一是為了了生死、成菩提、度眾生,而不是想獲得名聲和地位,也不是只收集佛學知識。

其次,為了能真正串習法義,改變自他相續,先應精進聞思,掌握修的方法,明白修的次第和數量。之後,於己,唯一要在心上實修實證;於他,唯一要無私地為有情開示佛法的心要。由此可見:上等修行者是上等法師,中等修行者是中等法師;住持佛法和實修、自利和利他、教法和證法、聞思和修,彼此關係密切,並非毫不相干。

比如,某人想練劍的願望非常強烈,到處尋訪名師,拜師之後,想方設法要學到劍術。他的心始終專注在劍術上,對老師的教導,一句不肯漏,全面主動去尋求、去摸索、去請教,目的無非是想把劍練好,提高境界。他弄清套路之後,不會只滿足於紙上談劍、口上談劍的境界,會立即真刀真槍地操練。我們聞思修若能有這樣熱誠實幹的心,肯定會成功。

所以,學佛不只是為了做理論家、談論家,積累佛學知識,學佛的目的是解脫、是成佛、是度眾生。一切聞思修都應從這點出發,而且注意力要放在如何修心、應修何法上面。這樣的初發心非常關鍵,應時常銘記於心。須知,佛地之前均為有學地,均需聞思修,需輾轉增上,故應發起從現在開始學到成佛為止的大心。佛法如大海,越轉越深、越轉越廣。我們聞思就要和修心結合,逐漸將自相續轉成聖賢的相續,轉成佛菩薩的相續。

五、舉例說明

(一)修暇滿

我們耽著今生,散亂心非常強,這是無始以來串習堅固的習氣,直接障礙攝取後世和解脫的大義。看似很小的顛倒心,實際上危害無窮,會把心完全纏在追求今生的魔網當中,大好人生都浪費在造惡業上。

對治這種顛倒的方法就是修暇滿。能否修成,就觀待聞思是否獲得定解。因為修暇滿實際是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暇滿難得和義大的意義,如果獲得定解,安住定解觀察,越觀察就越能引發珍惜人生的善心,當這個善心修到猛利、持續時,就有力量逆轉顛倒心。

所以,對於修暇滿來說,最重要就是聞思暇滿,力爭生起定解,而不是用其他方法,也不觀待外在條件。

為了獲得定解,要盡力尋求聞思。凡是宣說暇滿之處,我們都要好好聽聞。凡是開示人身難得、義大的經論,古德珍惜人身的教言、傳記,我們都應收集,作為專題,對重點要深入思惟。像這樣,一次一個重點,下死功夫突破,學一次學透一個,步步透出就是在前進。

平時應多聽、多看、多思惟。學暇滿,就一心投入在暇滿上,一直思惟到完全扭轉觀念,獲得不可奪的正見,再依正見串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然,見解沒有轉變,修行就很難相應。

所以,首先要獲得定解,然後安住在定解中串習,而且要堅持串習,如此才能斷除原先的顛倒心,讓珍惜人身的心越來越強,乃至最後稍一提念,就會現起正念,這就修成了菩提道的一個支分,自相續也因此受用匪淺。

(二)修人無我

首先,由聞思抉擇無我,遣除心中對無我的懷疑,破除有我的觀點,引起人無我的定解。然後,不論入定出定、行住坐臥,都再再串習無我的定解,讓無我的習氣逐漸成熟,即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習氣生的地方——無我,讓它變熟;習氣熟的地方——有我,讓它變生)。

無始劫來,我們最熟悉的是我執,一張口就是,起心動念都是考慮,不必費力自然如此,這是無始積習,根深蒂固。這個我執就是輪回之根,此根不斷,根本無法相應出世間法。從這個根出生八萬四千煩惱:讚歎,馬上露出笑容,批評,臉馬上陰沉下來,順我的意就高興,不滿我的意就生嗔心、嫉妒心,凡事都要滿足我的意願。換言之,凡事都要隨順我執才行,這就是修我執。這種狀態若不扭轉,千生萬劫也出不了生死,因為方向完全相反,這是念念生死的走向,怎麼會有解脫?所作所為都落入生死當中。

現在要從根斷除輪回,唯一要依靠智慧。智慧也不會憑空產生,必須通過聞思空性,而且首先從容易下手的人無我開始。

為了讓修行得力,首先聞思要達到要點。聞思越成熟、越究竟,修起來就越方便。如果聞思透徹,提起來就可以用,就可以安住。這樣熏習得多,思惟得也多,達到量之後,無我見自然就穩固,絲毫動不了。

我們對一件事聽得多、想得多,自然形成一種見,轉不過來,以後無論做什麼,都隨著這個轉。現在應善用心這個作用,逆轉串習,不斷聽聞無我,時時思惟無我,最終會破除疑惑,得到定解,之後串習這個無我的定解,以無我執伏住我執,不去想我、貪我……,自然就伏住煩惱。

若能以無我定解的慧眼,見到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此外並沒有常、一、自在的我,心就直接安住唯蘊無我的定解上,串習得越熟、越深,越好。最好一切威儀中都依止正知正念,讓心安住在無我中。走路時,知道只有五蘊在不斷隨緣起運轉。聽聲音時,也要作意沒有我,只是耳根和聲塵和合,現起一個聲音的相。安住在無我中,別人說你好,也觀沒有我,只是一堆蘊,沒有可貪執的;別人罵你,也觀只有蘊,只是零散的微塵和念頭。如是怎麼也找不到,不必為歡喜、為憂。

身處人群當中,很容易就和別人比較,這時不安住無我,很快就會生起煩惱。比別人高,就生傲慢;比別人低,就生自卑;見別人圓滿,就生嫉妒;見自己好,就有表現欲,想爭座位、出風頭。這時應當安住在無我中,別人是五蘊,我也是五蘊,心專注在蘊的相上,不去執我,如是我好、你不好我吃虧我沒有被重視等念頭得不到支持,就生不起來,即可遮止貪嗔。

總之,要舉一反三,自己主動給自己當教練,把人無我的法門貫徹在生活當中,時時運用。

(三)修苦

若對苦聞思得不夠,則很難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更不必說大悲心。因為如果沒有聞法,就不了知三苦的體相以及八苦、六道諸苦等的差別,而不思惟有漏皆苦、樂是壞苦等涵義,就無法獲得定解,這樣很難安住在輪回是苦海、是火坑等意義中,也就無法修成普厭三有的出離心。

一般苦苦好理解,但瞭解壞苦、行苦的人並不多,這樣就很難修成出離心,因為只知道苦苦,並沒有深刻認識到壞苦和行苦,就無法對善趣(欲界人天、色界、無色界)生起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而一味追求輪回的圓滿,則無論修什麼也只是積集順生死業。

由此可見,了知教理的重要性。教能指示方向路徑、界定地道階位、辨明真妄,若教理不明,就像盲人一樣,容易誤入歧途。比如,認識不到壞苦,就會把欺誑性的樂受看成是安樂,無法解脫對樂受的愛著,不必說天宮的妙樂,即便對人間的小樂也是趨之若鶩,不會覺得沒有意義,而且還耽著不舍。如此發展下去,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趣入解脫道?

再者,大悲心也要有聞思苦的基礎才能修成。一般說修大悲,其實修的只是片面的悲、浮在表面的悲。聞思若未究竟,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修也是流於影像。今天照著法本相似修一點,幾天不見效果,又轉修下一個,一系列修下來不見有什麼成就,便全拋在一邊,把希望寄託在另一個法上。總認為有不共的法,認為有捷徑,可以輕而易舉地奏效,就是不肯刻苦地聞思修。相反,若聞思究竟再修,則修一法就能成就一法,修出離心成就出離心,修菩提心成就菩提心,修無我成就無我。由聞思決定好了整個菩提道的各個支分,之後就是修習這一系列的道次第,不必再另找一個修法。

(四)修持淨土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前行也是數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對西方淨土的因、果、事、理,依報、正報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往生的正因和違緣,西方淨土的不共優點,修持淨土的方法,阿彌陀佛的大願海,彌陀名號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聞才能瞭解。多聞之後,又要多思惟憶念。如果由思惟聖教和正理引發了定解,那就能引生往生淨土堅定的信念和切願。在真信切願推動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淨土正因,步步切實,決定成功,可以說往生淨土,萬牛莫挽。以這個原因,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所以先由聞思引生定解,這是最初的關鍵。在定解的攝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點一滴都能成為淨土資糧,而且是純乎其純的資糧,由此開始踏上了往生淨土的真實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為整個心和阿彌陀佛相應,功德不可思議。按這樣發展,雖然還身處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為極樂國的人。

相反,若沒有聞思淨土的經論,對淨土沒有生起真信切願,則修持淨土容易淪為影子之道。(當然並不排除宿世已種過深厚善根,一聽就能深信不移,這並非此處所指的對象。可以反觀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願望甚至比去美國還微弱,那一定要聞思淨土的經論教言。各人都有自知之明,反觀自心就知道信願的真切程度。)

不聞思是怎樣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應的呢?(此處,不只是聽聞,十法行中的書寫、閱讀、諷誦、開演等都歸屬在內。)比如,沒有聽聞思惟過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恩德,就不會去憶念,也就無從生起對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聞思得不夠,觀察和憶念未到量,則信心和感恩心就很難猛利、恒常。如是即便修一點,與法相應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顯。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會了知阿彌陀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宏深廣大,也就不能由衷地發起對佛的皈依心,這樣即便形象上向阿彌陀佛合掌、禮拜,但和以猛利皈依心禮拜相比,功德相去甚遠。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遠比單憑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決志求生淨土。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能真正觀察到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性,遇到世間的順逆境,仍會耽著不舍,無法投注心力修持淨土。比如,一個人對苦諦思惟得深徹,出離心堅固,他就能放下世間,一心修淨土。而另一人不知輪回是苦,根本沒有出離心,雖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間的念頭不斷。兩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懸殊。

或者,不聞思,就不知道淨土不可思議的利益,不會緣此觀察串習,也就難以生起欣求極樂的心,更不能讓欣求心達到強烈,以及持續到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中。無法深刻瞭解《阿彌陀經》所說的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的內涵,也就發不起求生的心力。

再比如,若沒有對因果深入聞思,就無法引生對因果的信心,這樣正知正念不容易堅固,平常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師說: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所以,有沒有深信因果的正見,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遠。當然,此處聞思業果是指如理如量的聞思,而且能以法為鏡反省自己。走馬觀花般的聞思或者不得要領的聞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沒有聞思過菩提心的教法,就不會深刻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發菩提心是往生淨土極關鍵的正因。事實上,有沒有菩提心攝持念佛,功德相差懸殊。或者,對於菩提心是大乘入門、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德相、修菩提心的方法等,沒有深入聞思引發定解並實修,即使發菩提心,心力也很微弱,或者只是相似的發心,這樣念佛效果也就很差。

印光大師說: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弘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又說: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系統聞思第二轉*輪的空性和第三轉*輪的如來藏,對於淨土的理解就很膚淺,證入的品位也不高。《觀無量壽經》中所講上品上生的條件,其中一條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目的也是提高對大乘的見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資糧,從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沒有聞思最基礎的暇滿、無常、惡趣苦等涵義,就不知道怎麼珍惜時間修習淨土,怎麼讓心專一。相反,對此等若獲得了定解,則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讓心轉入修行。如《徹悟語錄》中說: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這段開示就是將暇滿和無常的教法直接和淨土的修行結合,顯示為實修的教授。開示中所說的,也只有通過聞思才能強有力地引發。如果經過串習讓珍惜人生的心強烈、持續,單以這個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費時間的惡習。

印光大師開示: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是將無常和惡趣苦顯示為實修教授。若想強有力地生起這一正念,基礎仍是聞思無常和惡趣苦。如果聞思獲得定解又數數串習,那就能讓怖畏心越來越強,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讓心轉入念佛。

總結:

總之,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不會認為聞思和實修沒有關係。我們應當靜下心從長計議,一點一滴逐漸積累聞思,下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將思想觀念徹底轉為佛法的觀念,面對任何人事物以及輪回、人生的現象,都能用佛法來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身語意,從而走上覺悟之道。

如此,面對輪回時,不緣則已,一緣就是不淨、就是苦、就是假相,如是自然會退掉耽著輪回的心;面對眾生時,自然就能生起慈悲菩提心、利他心;修持六度時,自然就能自在趨入,修持到位,而且自然發起大乘弘願;面對境界現前時,都能了知是因緣生,沒有自性,打我、罵我、贊我、毀我,沒有任何可執著之處,能所雙亡,或者,思惟這些都是緣起法,不必歡喜不必憂。而且,無論講什麼、修什麼、念什麼,很容易就契入,就像丹青妙手畫技純熟時,隨手畫來,惟妙惟肖。

所以,貴在純熟,對佛法要學得滾瓜爛熟,日裏夜裏、醒時夢時,心心念念往法上如理作意,朝也念法、暮也念法,心自然就轉成佛法的體性,從文字的教法修成了心中的證法。

這樣,見色聞聲、待人處事、穿衣吃飯,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統統可以轉為道用。就在一個心上運用一切佛法,譬如到一個城市,可以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多體、觀緣起、觀淨土,可以修菩提心、發願等。可以將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變成修法。

如此才會明白,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道次第具有一切佛語現為教授的特點。若能沿此道深入下去,即可顯露更深層次的佛法,如同抽絲剝繭,最終顯露萬法實相,了達佛法的密意。如此自然就知道佛法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方便,根本沒有相違之處,而且全都可以融會於一個心上,頭頭是道,念念可修。

能修的天地非常廣闊。暇滿、業果、無常、惡趣苦、皈依、苦集、十二緣起、懺悔、慈悲喜舍、菩提心、六度四攝等,都是在心上起修。對這一套得到定解之後,修行方法不必要問別人,自己心知肚明,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辨中邊論釋》中告訴我們,聖法的一切修行相或行為相,可以歸攝在十種法行中。十種法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這十種當中含攝了一切有關聖法的修行,因而稱為十法行。我們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獲得無量福德聚。因為聖法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並且是超出三有的正道,與之相關的一切作業都具有極大意義。因此下至書寫、聽聞一個偈頌,功德也勝過一切世間善根。

十法行就是聞思修的廣說,而聞思修是我們入佛門乃至成佛為止最重要的所作,也是我們應日夜投入唯一的所作。所謂資糧道的菩薩,主要精力都要用在聽聞和思惟聖法上。在此基礎上加功用行,就趣入加行道。由此便知,自己目前應當在何處著手努力。

最後,願大家一入道就認准方向,順利進入聞思修的正軌。

(本文僅就道次第體系,討論聞思修的軌則。然而,眾生根性有利鈍、善根有深淺、法緣有親疏,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法門的施設、方法、次第無法一概而論。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漸修後悟,或悟後漸修,或一機一緣而頓悟,或一名一咒而直入,或依佛力頓發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或師徒緣深依師口訣修持等等,這些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請讀者審慎抉擇。)

 

 

對道次第班學員的講話

    (開場白:上一次主要針對淨土班的老菩薩們講了一些大家真正專修專念佛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針對一些老人家來講,確確實實來不及了,只有充分準備往生的資糧。下一次陸陸續續會講針對般若班和針對修心班道友,真正怎麼著重聞思;怎麼踏踏實實的對甯瑪巴的傳承法脈,一層一層、在基礎法上,通過法師的引導,一步一步要實修。)

    今天,在這個時候,由於道次第的法脈、她的一切的傳承,都是主要從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為主代代相傳的。這樣的話,的的確確在人間,一個普普通通的眾生,從凡夫乃至成佛的一切修行的道次第,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如理如法學修的話,感覺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三寶加持下、自己前生的殊勝的福報——這樣因緣積聚的前提下,有今天專學專修道次第的道友們。所以,人人都需要重視,而且如理如法、有頭有尾、善始善終的方式來學習這個法門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藏地有前期弘法、後期弘法的很多高僧,中間被郎達瑪等毀壞佛法,出了很多這樣那樣的違緣等。後期主要以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在整個藏地——不管是在安多、康巴、衛藏等等,興盛了大乘道次第法門。而且修大乘道菩提心教授、次第修行的不可思議的引導,都是通過這些大德大力弘揚。所以,今天的人們知道大乘的修行而且是道次第,尤其是大乘的菩提心的修法,都是靠這些大德的教言。一步一步,人們的相續當中生起了大乘無偽的菩提心,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法王上師常給我們強調,有時候要去看大德的傳記,它是實修實證的境界留下來的不可思議感動我們的妙法。藏文上,傳記就是南塔,意思就是能詮句和所詮義,凡是見聞覺知當中,當下種下解脫的種子,就是解脫的意思。這個能詮句和所詮義內容只要耳根裏聽聞,心裏記住了,當下就種下解脫的金剛種子。所以,印刷這樣可靠的傳記。真正修道次第法門的道友必須要好好看這些不可思議成就者的傳記。所以,我一方面代表所有道次第班級為主的道友,也感謝這些中心法師們,從方方面面給大家提供聞思修的教材。

    另一方面,今天我也想說的,最近整個中心的所有法師再次開會,而且開了幾次會,針對山下各個班級,不管是講考、筆考、背誦,還是念佛、打坐、修法等等一系列的,非常有責任感的基礎上,大家再次商討,就是為了讓道友們聞思修圓滿,而且積資淨障、能夠生生世世得到真正修行人的身份。所以,中心高度重視大家的學修,而且對佛陀的一切的三藏法做真正的貢獻,也就是說,護持佛法來幫助佛友們,有這樣的一種心願。所以,中心法師們也是日日夜夜,白天也忙,晚上也忙,為大眾聞思修提高,商量了很多問題,大多數以我的想法、以我思路決定下來的。

    今天我想針對道次第班級的道友說兩句話。大家都需要注意諦聽,尤其道次第班的道友們要注意諦聽。我想講的就是:

     第一、關於道次第班的講考、筆考和背誦問題

    大家要清楚,道次第班級安排考試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促進以及提高道友們對道次第法門的學習,而且需要知道,佛法的學習如果不通過一種方式來檢驗、比較的話,很難說自己學修的怎樣。

    首先,強調關於考試的必要性

    這次道次第班級的集體學修,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緣,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修行中的大事。對這樣一部道次第,從凡夫起乃至成佛之間進行引導的法門,如果大家能夠學得好的話,那對整個佛法的學修就會打下一個非常堅實、牢固的基礎。

    而且道友共同學習的機會也很難得,這完全不同於個人單獨的學習。彼此之間互相探討啊,互相促進,能很快提高的。所以平時的學習,大家彼此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通過講考和筆考,更能發現彼此的優點,發現彼此的差距、找到不足的地方,發現自己應該提高的空間等等。所以,參加集體考試也是一次互相促進,彼此提醒的機會。同時大家需要記住,學修的過程當中,大家有因緣在一起學習,彼此一定要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團結和合。團體學修如果建立起良好的氛圍,那麼利益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說生生世世我們都是大乘菩提道上的道友,所以,要珍惜現在的共同學習。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大家在修行的路上要積累福慧兩種資糧。而積累福慧資糧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對上師三寶做殊勝的法供養。所以,無論參加講考、背考、筆考等,都是積聚福慧資糧的機會。因此每個道友一定要記住,我們佛法中的考試,根本不同於世間的考試,哪怕你只考了一分,也是做了一份殊勝的法供養,上師三寶都會歡歡喜喜地接受。因為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對佛法的領會不同,只要大家認真學了,積極準備了,無論考得怎麼樣,都是值得隨喜的。所以,也不必要太有壓力,不必要一種學得好、一種傲慢心、出頭露面的心思來搞一些世間的名利。這個根本沒有必要,而且我們要記住,學佛就是要去掉我們的執著,首先要去掉世間的名利心。這種形式上的考試,其實也在考大家實修的功夫,也是一種檢驗自己修行的方式,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儘量參加,得到共修法供養的殊勝功德。這個,我就簡單講了一下關於考試的必要性,尤其強調了一下講考和筆考的重要性。

    第二、關於背誦方面,想講一點

    道次第法門,當今時代的很多在家居士,尤其是年輕人的話,不但要學原文,甚至把原文的金剛句、加持句、宗大師的智慧流露出來的一步一步引導的教授的法門,確實要高度重視,要背誦,所以關於背誦方面,我想講一點。

    相比之下,筆考和講考對咱們在家居士來說並不十分困難,背考要難了一些,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一部大論,要完整背下來是有一定的難度,除非有大毅力、對佛法有堅韌不拔的信心的人才有可能完成。整個原文背下來,有個別人已經發願,確確實實要背下來。但是整個原文背下來有困難的話,能背誦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是非常好的。我知道你們道次第班的道友們,有的法師要求背誦道次第廣論當中重要的內容,有的已經在法師面前發願背誦中士道,這都非常好。尤其是中士道,如果年輕的、有信心的道友們能背下來的話,對你們真正瞭解輪回的真相、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心是有極大幫助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士道講了苦諦——輪回周遍是苦的自性,講了輪回十二緣起——有情自身流轉的因果規律,對你們真正厭離輪回、希求出世間的解脫道來講是最直接的一個教法。而且這也是我們有可能生起真實菩提心最密切的一個教法。也就是說,真實瞭解了自己身處苦海的境地之後,推己及人,對同樣處境的無量輪回眾生就容易生起大悲心,進而容易生起真實的菩提心。我們都清楚,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而大悲必須緣眾苦逼惱的眾生才能生起,這就是無欺的緣起。所以雖然背誦整部廣論我不做要求,當然能背更好,但是能背誦中士道我還是非常隨喜的。因為扎扎實實地學好這一部分內容,對你們進入大乘道是非常有幫助的。此生如果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那你們的暇滿人身可以說是沒有空耗,對以後生生世世行持大乘菩薩道來講,已經擁有了一個真實的開始。

    說實在,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年輕人受現在各種邪見影響比較重,如果沒有深入聞思這些內容,用智慧打破相續中的種種顛倒執著的話,要對三寶生起真實信心都是很困難的,想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更是不容易的。那麼通過背誦的方式反反復複思維中士道的內容,可以讓自己對佛陀超凡的智慧生起真實的信心,對解脫道生起真實的信心。所以年輕的道友們應該精進起來,有可能無始以來苦惱眾生的身份今生就徹底改變了。

    但是相反的方面來講,如果對佛法,尤其是對《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一部殊勝的論典沒有下功夫的話,就等於是浪費了暇滿人身。因為同樣的時間、同一個班級學習的道友,人家的相續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我還是沒有進步,那就說明自己已經空耗了時間。所以衡量一下自己,看能不能背誦一下中士道,想背誦的道友可以先跟你們各自的法師報名,但是不是說這兩天馬上需要背中士道。我想,提前我說一下,然後你們自己觀察一下,能報名的在你們各自的道次第班級主管法師面前報名。這樣的話,法師講中士道的時候,因為你提前背了,肯定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這個我百分之百敢保證,背和沒有背,學習的效果絕對有差距。如果沒有背的話,過三兩年以後,有可能百分之七八十都忘得一乾二淨。但是背了以後的話,二十年、三十年,甚至這一生終身難忘的效果會出來的。

    這個我也是有親身經驗的。所以我在山上對顯密聞思班所有年輕的道友講廣論的時候,讓他們一個都不剩下,必須要給我背廣論中士道的原文。所有人背得非常熟悉,就像念觀音心咒一樣。從他們的身心上面,看出背誦的結果非常理想,非常有效果。所以我就用這種的方法給中心的法師們也提個建議,一定要高度重視當代年輕人學這樣中士道的法——直接跟解脫掛鈎、直接可以修大乘法的一個教法。不管是自利還是利他,從佛法不共的解脫道上來講,就是共中士道這個——確確實實再走一步就是大乘的上士道,就成了真真正正的菩薩,所以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關口,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視。背誦呢,有時間慢慢可以背,不是說這兩天馬上背、馬上怎麼樣,但是提前需要報名。

    說到這裏,我就想到道次第班級當中有一些老菩薩、老年的道友,那麼

    第三、關於道次第班當中老年的道友還是想講一下學修的問題。

    你們雖然不用參加這些考試,什麼講考、背誦考試都沒有,但是聞思這樣的輪回苦,真正用智慧明白了以後,徹底萬緣放下,看破的狀態就找到了,而且能夠學習這樣道次第菩提心的法門,那麼你學到發菩提心道理以後,對你們厭離輪回,進而一心希求西方極樂世界,不但為自己往生念佛,還能以相似或者真實的菩提心為眾生念佛的話,那麼往生的機會更大,往生的品位可能更高。所以如果是退休的老年的道友,時間很充裕,可以邊聽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課,將聞思道次第的功德通過《普賢行願品》等回嚮往生西方極樂,同時抓緊時間念佛,這樣也是可以的。不然你聽了道次第法,現在不恭敬的態度或者是沒有重視聽的話,有可能沒有辦法真正厭離生死輪回,真正求西方淨土。而且以大乘不共的上品往生的一種修法——為眾生包括自己在內念佛,這樣的修行不會出現。所以我認為,包括老年念佛的人,你聽這個道次第法門的話,絕對對你有利益,根本不障礙你修淨土的資糧,所以老年人也需要注意一下。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在聞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同時,

自己應該作相應的觀察修,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聞思的同時自己抽時間專心地、安靜地、放鬆的一個心態上,就修道次第法。這個不能缺少,這個非常非常地重要。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清楚,佛法的每字每句的教言都是指導我們的修行,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特點更加明顯,宗大師在原文當中處處告訴我們應如是思應勤修行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等等。所以這是一部實修的轉心竅訣法門,我們要通過思維修來真實領會佛法的內涵,並且通過思維修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心相續。所以對於每位法師要求大家做的觀察修的內容,我想道次第班級專學專修的,要高度地重視一下。

    實際地去觀修就會發現,佛法就在我們的身邊,佛法就是在說我們自己,佛法就是在改變我們自己。漸次觀修下去,學習這樣殊勝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兩年多的時間,大家不會覺得很長,因為我們對道次第的學習和修行沒有脫節,我們的心相續在逐步地成熟。實際上對於佛法的修學乃至成佛之間都是持續不斷的,相比之下,學修道次第的時間確確實實並不是很長的。所以以修行為目的的聞思是最有意義的,大家對道次第法門認真地聞思修,會有意想不到的殊勝的收穫,我是這樣想的。

    總而言之,抓緊這兩年、不到三年的時間,積極投入地學修道次第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通達了這一個法,那麼一通百通的。如果沒有專心學的話,這一輩子哪怕學一百個論,真的,最後似懂非懂的一個狀態,修的時候也是盲修瞎煉,那就是自己害自己了。所以扎扎實實地,學就好好地、用心地、認真地要學習,而且對法和法師有一種恭敬心,一種希求心來參與學習道次第法門。

    中心以及道次第班級的法師們所做的都是為大家的實際利益著想,全力以赴地在幫助大家,山上山下齊心協力學好這部法,那麼對佛法的廣弘也是極有意義的大事。所以我們的學習也不只是為了個人,更是關係到佛法的將來。作為一個佛陀的弟子,在這方面能起到一點作用也是責無旁貸的,希望大家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

至於考試的具體安排,道次第的法師們會給大家發通知。筆考還有考試的復習題,也會發給大家。也不必要太著急,大概就是一個半月左右的時候開始講考、筆考等。第一期的講考、筆考等就在這個時候。背誦不是特別著急。這些問題我今天這裏就不囉嗦了。

    道次第的道友們,不管是出家的僧人還是在家的居士,我們的心都在你們的旁邊,我們的心想給你們做服務,就是讓你們學道次第的法門。不但是自己乃至於天邊無際的眾生,今生、來世、直接、間接、暫時、究竟上,能做真正的學修道次第的菩提的道友,所以我們放下自己,為了你們聞思修也是日日夜夜在下功夫。希望大家認真地復習,認真地學修。今天就講到這裏。

益西彭措

201193

 

 


備註 :